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八)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八)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如来智慧中所现的清净光明,就像日光灭除黑暗一样,灭除众生内心的愚痴黑暗。颂中的“世间”指众生的虚妄心识。由于愚痴不见万法的真实体性,因此是黑暗。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这两句是说极乐国土的光明功德成就。也就是成就了国土光明能遣除痴暗、发起智慧的妙德。
上面讲国土的形相庄严时,说光明遍满国土;又在讲妙色庄严时,说到国土炽盛的光焰第一无比。这里说的是光明的功德庄严。这是就形相、妙色、作用而开出三种庄严。形相上,整个净土以光明为相;妙色上,万物的显色是炽盛的光焰;作用上,能消除世间愚痴。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暗。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暗,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佛因地时为什么兴起国土的光明庄严呢?因为见到有的国土,人的头上顶着日光,内心仍处在愚痴的黑暗中。见到光明的作用有限,能去掉外界的黑暗,却去不掉众生内心的黑暗,因此发起悲愿说:我要让国土中所有的光明,都能遣除痴暗,入在佛智慧中,不作无记的事。
所谓“无记”就是不属善,也不属恶。大体上说,人间的日光照在身上,既不会生善心,也不会引恶念,这就是作无记的事。但法藏立愿成就的国土光明,是要在照触的当时就起灭恶生善的作用,绝对不会有无效的事,因此说“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
“从如来智慧报起”是极乐光明能除痴暗的原因。世间的日光等由众生的有漏共业所感,只能除外界的黑暗,不能除内心的愚暗。极乐国土的光明是由离垢的如来智慧随本愿力现起,因此光一照触,就能破除愚痴,豁然开明。经上说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就是说的这件事。
光明能作佛普度众生的事业,比如能消除愚痴、止息苦恼、引生智慧和善心,以及使身心柔软、增益菩提心等等。《无量寿经》:“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意思就是:众生有缘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能消除贪嗔痴的垢染,身心柔软,欢喜踊跃,生起信心等的善心。如果在三恶趣极苦之处,见到佛光,苦就得以止息,寿终得蒙解脱。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也是说弥陀光明,普照无边,能消除三毒,救济苦难,开启智慧,灭除无明。这些是说弥陀色身光明的妙用,类推极乐国土的光明,也应当有同类功德,因为这是如来智慧报起的光明。
【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这是说极乐国土的妙声功德成就。(声是极乐国土的名声。国土名声上成就的功德就是深远、微妙、能发起众生觉悟。)佛因地为什么要立愿成就国土的妙声庄严呢?因为见到有的国土虽然有善妙的功德法,但名声的传播不远;又有国土的名声传播很远,但不微妙;又有名声微妙,而且传播很远,但不能开启众生的觉悟。因此发愿兴起国土妙声的庄严。
以下依次解释“梵声”、“悟”和“微妙”。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
古印度把清净行称为梵行,把微妙的言辞称为梵言。印度人尊崇梵天,常常用“梵”字来称赞。又可以说,印度的语言、文字、善行等法和梵天相通,是从梵天传来的,因此称为“梵”。“声”就是名,说的是极乐世界的名声。
【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
经上说,如果有人听到了极乐净土的名字,求愿往生,也能按他的愿望实现。这是名能开悟众生的证明。
【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名能开悟曰妙。】
(“释论”就是《大智度论》,这是一部解释般若经的大论,简称为释论。)
释论中说:像佛国净土就不是三界所摄。为什么这样说呢?净土没有五欲的事,所以不是欲界;是在地上居住的缘故,不是色界;净土的人有身体的形色,国土也有色、声、香、味、触五尘的缘故,不是无色界。这是无生忍菩萨特殊的清净业所致,不是有漏业所感,因此非三界所摄。
由以上这一段就知道极乐国土出有而有,叫做“微”。名能开悟,叫做“妙”。
这一句“出有而有”妙义无穷。可以作多种解释,第一:“出有”指超出三有,“而有”是依弥陀愿力而有。因此,“微”是指极乐万物庄严,纯一是无漏相,超出三界的有漏相。
第二:“有”是指一切戏论边,“出有而有”就是超出一切戏论的妙有,或者离四边的妙有。经上说,极乐世界有种种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琥珀为叶等等。这些宝树是不是实有?如果实有,就是一体或多体的树,但观察时,有根、茎、枝、叶等各部分,因此不是无分的一体。而且根等现在眼前,就有形状;而有形状就有上、下等的部分,也就可以继续再分,按这样逐渐分下去,根也不见,茎也不见,乃至更小的部分也不见,最终像虚空一样,连一个极微尘也得不到。就像这样,极乐净土的水鸟花树、宫殿楼阁,乃至一切妙相,都如幻如化,毫无实有。而“无实”也只是观待“实”安立的,“实有”不存在,“无实”也是没有的,因此国土的万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又不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以是离四边的有。
所以并没有实体的极乐世界,也不是在极乐世界里有独立的水鸟花树、宫殿楼阁等。那这些妙相从何而来呢?是如来的无漏妙心以愿力任运在善缘者心前化现的。所以犹如梦幻的佛国了无自体,唯一以佛的妙心为体。这样的妙有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妙用,连登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所以“出有”又可以说是超出凡夫、声缘、菩萨能思量的有,“而有”就是佛才彻知的不可思议的有,或者以佛的神力显现的有。
“名能开悟”,就是听到极乐国土的名字会开启很多觉悟。比如听到极乐的功德庄严,会发起厌离三界、欣求净土的愿望。听到弥陀妙心流现净土的无量庄严时,会觉悟到这是自性的庄严。听到极乐净土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时,会油然发起普度众生同生净土的菩提心。还会觉悟到不住有无二边的中道,离一切相和万德庄严并不是两物。
【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由于极乐净土成就了国土妙声功德,所以“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悟”指国土名字开悟人心;“深远,闻十方”指国土名声广传十方;“微妙”指名字所诠的国土微妙,名字的作用微妙。三德具足,称为“梵声”。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这是说极乐国土的主功德成就。佛在因地为什么立这一愿呢?这是见到有的国土以罗刹作君主时,全国上下互相残杀。而转轮王出世,宝轮安住在大殿时,天下就太平无事。好比大风所吹的地方,草都随风而转,这岂是没有根本呢?(也就是,国土的祸福治乱,国人的心理、行为,会随国主的善恶念力而转移。)见到国主有影响国土的力量之后,就兴起大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住世,以法王无上最善的智悲力住持国土。
【住持者,如黄鹄(hè)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
(“鹄”通鹤。“泶”:夏有水、冬无水。)
住持的意思是像黄鹄持子安,使他千年后再起;又像鱼母念持鱼子,经过无水季节也不烂坏。安乐国土为阿弥陀正觉无上的善力住持,国中怎么会有非正觉的事呢?
“黄鹄持子安”是说古代有个叫子安的人,一天在市场上见人卖黄鹄,就卖掉衣服救了黄鹄一命。后来子安去世,黄鹄为了报恩,就在他坟上不停地叫:“子安!子安!”持续有三年,黄鹄就死去了。子安的家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看到子安坐起来了。子安说:“我救了黄鹄的命,黄鹄为了报恩代我死,所以我才复活。”所以,以黄鹄念着“子安!子安!”的念力,就使子安起死回生,延长了寿命。
第二个比喻出自《大智度论》,论里有一段说:菩萨为诸佛所念,为诸佛的威德所加持,一切都能如意……,佛以念力不想使菩萨堕在小乘地的缘故。为什么?菩萨入空、无相、无作,以佛的护念而不堕落。就像鱼子,鱼母忆念就生长,鱼母不念持就烂坏。(“菩萨为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佛念不欲令堕声闻、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无相、无作,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得生,不念则坏。”)
这两个比喻都是说明念力的住持作用。阿弥陀佛是于法自在的法王,成就了无上智悲力,以佛的善力住持,整个极乐国土都是作正觉的事,也就是圣众的心得佛力摄持,自然行持菩提道,不失坏菩提道。所作都趣向无上菩提,叫做“岂有非正觉事”。
“无有非正觉事”和“入正定聚”相通。
【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由于极乐国土成就了国主善力住持的功德,因此说:“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往生极乐国土能入于正定聚永不退转,就是阿弥陀法王善力住持的结果。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
这两句是说极乐国土眷属的庄严功德成就。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眷属都从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同一清净生源,没有高下的差别。
佛因地为什么兴这一愿呢?是因为见到有的国土,众生或者以污秽的母胎作为孕育身体的处所,或者以粪尿等不净处作为出生所依。又见显贵之家常出鄙恶狂傲的子孙,而卑贱的父母却能生出卓越的人才。因此发起悲愿说:使我的国土,所有眷属都从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眷属平等,没有毁誉、是非的事情发生。
法藏菩萨观察到秽土的众生有两种苦:一是生处的苦,像娑婆世界人的孕育以污秽、狭窄、黑暗的母胎为依处,苍蝇、蚊虫、蛆等以屎尿等为出生所依,非常不清净。
二是不平等的苦,“槐棘高圻”表示高官贵族。在中国商朝时,朝廷种了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在这些槐树和棘树下,后来以“槐棘”表示三公九卿的官位;“圻”是千里之地,“高圻”是拥有千里之地,也指高官贵族。但高官贵族常出禀性不正的子弟。“猜”是诡计多端,“狂”是狂傲无礼。“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就是愚懦的男子、下贱的婢女反生出卓越的人才。这样的结果就是“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意思是以种姓、地位等不平等的缘故,造成种种讥讽、耻辱。
“怀火抱冰”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受尽艰辛、耻辱,后来释放出来。他为了雪耻,冬天抱着寒冰、夏天握着火,“卧薪尝胆”,在房间里悬一副苦胆,进去出来都尝一下胆的苦味。
以上这些都是众生有出生、种姓、地位等的不平等,而发生讥讽、耻辱等种种的苦。见到这些苦相,法藏菩萨就立志庄严国土,让所有眷属都从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一来消除胞胎、屎尿等生处不清净的苦,二来眷属都是如来莲花所生,都以如来为父母,彼此成了兄弟,这就消除了由出身不平等所造成的烦恼和苦。
【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méng)饶之膳。或悬沙指帒(dài),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这两句说的是国土受用方面的功德。佛因地为什么要发起这个愿呢?原因是见到有些国土,人们为了营办丰盛美食,不惜探巢破卵,造作罪业,或者常有饥饿逼恼,出现悬沙指袋来作安慰这样悲惨的事。见到这些现象之后,法藏菩萨心痛不已,发起悲愿:愿我成就国土,使国土的人都以佛法、禅定或三昧为食,永远断绝求取其他食物的劳苦。
“悬沙指袋”是说饥荒的年代,孩子跟母亲要食物哭个不停,母亲没办法,只好悬一个沙袋,用手指着沙袋骗他说:袋子里有饭!这样来安慰孩子。
法藏菩萨见很多世界都是以杀生、偷盗、妄语等造罪来求得受用,结果堕入恶趣受无量痛苦。又有众生由往昔的悭贪等业,感得今生受用贫乏,忍饥挨饿。见到这些苦相之后,就立志使国土具足受用功德,让众生一得往生,就不必再为受用而造罪、受苦,能受用佛法的妙味、受用禅定妙食,还有饮食习气的人,也能随他的意愿自然化现百味饮食,永远没有求取食物的劳苦。
【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
“爱乐佛法味”就像日月灯明佛讲《法华经》讲了六十小劫,当时法会的听众也安坐一处,六十小劫只像吃一顿饭的时间,没有人身心生起懈怠、疲倦。这就是爱乐佛法味。虽然听法长达六十小劫,只觉得过了片刻。极乐世界的天人就是这样,一切时中听闻妙法,念念都在感受法乐。
“以禅定为食”是说诸大菩萨恒时都在定境当中,不需要其它食物。“食”的意思是任持的因。就像食物能任持身体、长养身体,不让身体坏掉,圣众的身心以佛法广大法味喜乐任持,以禅定妙乐任持,能长养善法,所以叫做“食”。
【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
“三昧”是说极乐国土的人动念想食物时,百味美食就自然罗列眼前。受用并不是真的去吃,只是眼睛看看食物的妙色,鼻子闻闻妙香,意思上领略了,身体就感受到舒适悦意,自然饱足。受用完毕,食物自然化去。到又想吃时,饮食又再出现。这在《无量寿经》中有记载。(“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所以说:极乐国土的圣贤爱乐佛法妙味,以禅定和三昧为食,是清净、自在、如意的受用。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