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六 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六 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密宗也称为金刚乘。为什么叫金刚乘呢?
在佛经,尤其是密宗里面,金刚象征无二、无别、无可分割的意思。
什么是无二无别呢?密宗的基和密宗的果无二无别,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
首先,在显宗里面,基和果是分得很清楚的:
显宗的基,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如幻如梦的世界,包括众生与山河大地等外在世界以及空性;显宗的果,就是成佛以后的法、报、化三身。显宗认为,我们普通的人现在还不是佛,通过修行,经历了三个无数大劫(阿僧祇劫)以后,才可以成佛。众生是因,佛是果。
密宗认为,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轮回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轮回。轮回和涅槃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在我们还没有开悟,还有烦恼的时候,会把佛与众生,烦恼与智慧划分为清净与不清净,所以叫做金刚乘,密宗的特点也就是在此。
显宗分两种:一个是普通、典型的显宗,主要演说佛陀第一和第二转*轮的内容;在佛陀第三转*轮的经典当中,多数是讲菩萨六度、四摄之广大行为的,但其中也有十部最典型的经典,都非常强调光明如来藏,所以我们称第三转*轮的这十部经典为不共的显宗。不共显宗的见解跟普通显宗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却与密宗非常接近,只是没有密宗讲得那么明显,所以称这十部经是半显半密的经。
也许有人会提出:虽然密宗强调明空无别,但显宗也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二谛无二无别啊!无二无别怎么会仅仅是密宗的特点呢?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显宗两种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说起,第一种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是说空性的部分就是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的,都叫做世俗谛;第二种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就是将光明如来藏归入胜义谛;其他的不清净显现归入世俗谛。也就是说,尽管显宗第三转*轮所讲的如来藏见解与密宗不相上下,但显宗唯一的问题,是仍然区分了二谛:光明如来藏、心的本性是清净的;烦恼是不清净的。密法却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二谛是无二无别的。
佛陀第一转*轮的时候,主要讲的就是我们的外加行所修的内容,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小乘的四圣谛,并没有强调空性;第二转*轮的时候,佛陀虽然也会提到无常、痛苦,但却不是十分强调,第二转*轮的核心,就是空性;到了第三转*轮的时候,空性也不是最主要的话题了,光明如来藏才是佛陀宣说的重点。
对此,佛经里面讲了一个比喻:
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到遥远的海岛上去取宝。取来的宝石就像电灯一样,可用来照明。不过,现在好像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宝石了,但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的确是有这样的宝石。
《毗奈耶经》中有记载:国王的侍者们很喜欢用五颜六色的布将宝石包起来,放在皇宫内外,甚至池塘里面,一方面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来照明。经中还规定:在宝石没有收起来,也即还没有天亮之前,比丘是不能进皇宫的。可见,在当时,这种宝石是存在的。
本来,在宝石原矿取回来的时候,宝石是不发光的,因为有泥、沙等污垢。所以取宝人会先将宝石泡在一些化学制剂里面,等泥沙松软之后,再用很粗的布去擦拭外面的泥沙等杂质;之后又泡在另一种更精细的制剂里面,然后用比较细的布来擦拭;最后,又用丝绸将宝石擦得晶莹剔透、一尘不染,那时宝石就会发光了。
这个比喻说明,第一转*轮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根机最低,所以就因材施教,主要宣讲了以无常、痛苦为主的四圣谛,令众生断除最初的人我执,以及烦恼里面最粗大的贪嗔痴烦恼,这就相当于珠宝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在二转*轮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众生,从五蕴到佛的智慧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空性,轮回、涅槃的一切法都远离所有戏论,都是真空。
请注意,佛经里面提到的真空,与现代物理当中的真空——不管是量子力学的真空,还是工程技术上的真空,都是不一样的。
二转*轮的般若法门不仅令众生断除了我执、贪嗔痴等粗大烦恼,而且很细微的烦恼、执著——包括对轮回与涅槃的所有执著,也一并断除了,这就相当于珠宝加工的第二个阶段;
在三转*轮的时候,佛陀又告诉大家,空性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空,而是与光明如来藏无二无别的,光明如来藏也是一种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我们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受的东西,而是心的本性。虽然如来藏也是空性的,但此时佛陀已不太强调空性,因为空性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大乘入楞伽经》第三品,也即《集一切佛法品》中有这么一段对话[1],佛的弟子问佛:如此说来,如来藏跟外道的大我不就是一样吗?佛的回答归结起来就是说,外道的大我是不空的,而如来藏是空性的。
当然,绝大多数第三转*轮的经典当中是说如来藏是不空的,但其中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只是从不同反体的角度而言的。因为此时的众生已经有了二转*轮的基础,所以即使佛陀用了不空、长驻、永恒的字眼来形容如来藏,大家也不会对光明有任何执著,大家都非常清楚,无论是轮回还是涅槃,都不可能存在什么真正不空的东西。
这就是佛陀次第引导众生的原因。
修行也是这样,在外加行当中,主要修的是第一转*轮的精髓,在内加行当中,主要修的是第二、第三转*轮关于世俗行为方面的一些修法;加行修完以后,就是修二转*轮的空性;最后修密法的时候,就以三转*轮的内容为主。
但是,显宗没有一个经论,是把二转*轮的空性与三转*轮的光明结合起来讲的。虽然二转*轮当中偶尔会提到光明,但实际上讲的也不是光明的意思,而是空性。虽然第二转*轮讲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中的色法多数还是指以众生业力所现的不清净现象,只有空性才是真实的。
第三转*轮就更是认为,胜义谛是光明如来藏和空性,世俗谛是不清净的现象,将现象、光明与空性分得更清楚了。
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就是密宗金刚乘。密法既不强调空性,也不强调光明,而是将空性和光明完全统一起来,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
在摩珂瑜伽最根本的续部——宁玛巴的《大幻化网续》里面,也是将光明和空性结合起来讲的。对有烦恼、有业障,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不清净的现象;在真正证悟的人眼里,在佛菩萨的境界当中,我们看到的这些不清净现象都是清净的。
我们不能说八地菩萨或佛看到的清净世界是颠倒的,而我们看到的不清净世界才是准确的
如果一定要说我们现在的观念是准确的,修行到了八地的时候,不准确的东西都出来了,那修行就只是给我们增加了一些障碍、错误和幻觉。我想任何佛教徒都不会这样承认吧!
当然,八地菩萨与九地、十地菩萨看到的坛城还有一点点差别。
八地菩萨与佛看到的坛城是什么呢?
坛城的梵文发音,就是“曼扎拉”,也即我们平时说的曼茶罗,表示中间有核心,周边是圆圈的世界。
这个坛城在中阴时候所有众生都能看见,临终时候的经历,有点像宇宙大爆炸前后的那种感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识以及阿赖耶识都会消失、间断。而阿赖耶识是所有不清净现象的载体,当载体消失以后,就会出现一种光明的境界,这在密宗里面叫基光明或母光明,也即所有物质最基础、最原始的面目,大圆满里面也叫做死亡光明,因为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只有死亡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光明,所以,死亡的时候,需要母子光明相结合。
什么是子光明呢?生前证悟的境界,叫子光明。
生前证悟的成就者们已经现证了子光明,当他们在临终的时候,母光明一显现出来,就能立即将子光明和母光明融入一体,并安住于这种光明境界当中,这叫做中阴身的解脱。
密宗即生成佛的上等根机不是很多,而中等根机者却很容易在中阴获得成就
如果在基光明当中没有成佛,之后第一个出来的,就是佛的坛城,但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坛城出现的时间就像闪电、流星一般,一瞬间就没有了;但在修行好的人面前,坛城停留的时间就比较长。
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当中讲过一句话[2],也完全是本来清净这个意思——众生与佛的差别,就是水和冰的差别。水在常温下是液态的,当气温降到零度以下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固体,但实际上它的本质是液体,只是变成了不同的形式而已。
同样,我们的五蕴实际上就是五方佛。
密宗双身像的真正含义也就是如此,最了义的密宗经典认为:佛父象征如来藏的光明部份,佛母象征空性,佛父佛母双运,实际上就是光明和空性双运。
其他经典当中也讲,在别人用手指指空中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能看手指,而要看月亮。同样,我们不能单纯执着双身像的外在,而要清楚其中的内涵——明空无别,这是密宗最关键、最核心的见解。双身像就像一种语言、符号或图解词典,为我们揭示了明空双运的内涵。
释迦牟尼佛讲显宗的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法。佛知道,需要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才能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
《金刚乘的名词解释》终
--------------------------------------------------------------------------------
[1] 原文如下: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世尊,若尔,外道亦说我:‘有神我,常在不变。’如来亦说:‘如来藏常,乃至不变。’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遍不灭。’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说如来藏,空、实际、涅槃、不生不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句,说名如来藏。大慧,如来应正遍知,为诸一切愚痴凡夫,闻说无我生于惊怖,是故我说有如来藏;而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
“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等,不应执著有我之相。大慧,譬如陶师依于泥聚微尘、轮、绳、人功、手、木方便力故,作种种器。大慧,如来世尊亦复如是,彼法无我,离诸一切分别之相,智慧巧便说名如来藏,或说无我,或说实际及涅槃等,种种名字章句示现,如彼陶师作种种器。是故,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说有我相。
“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著于我,摄取彼故说如来藏;令彼外道离于神我妄想见心执著之处,入三解脱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义故,诸佛如来应正遍知说如来藏。是故,我说有如来藏,不同外道执著神我。是故,大慧,为离一切外道邪见,诸佛如来作如是说。汝当修学如来无我相法。”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人我及于阴, 众缘与微尘,自性自在作, 唯心妄分别。”
[2] 原文如下: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