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中)道教内丹的心性论
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中)道教内丹的心性论
掌握生命的秘机
道教内丹发源很早,最早的内丹著作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非常难懂,但是有修养功夫的人读的话,会发现它讲的都是修行人身心上的各种反应,非常切实。它是用周易的原理来解释炼丹,所以叫做?参同契?。到宋代、元代,内丹学发展到顶点。从全真道开始,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原则,但实际上修性要比修命更重要。
道教内丹所讲的“性”是什么呢?“性”用一个名词来表达,就叫“元神”,它不是儒家所讲的“性”。什么时候才能发现“元神”呢?日常我们用的,在道教内丹里面叫做“识神”。就是你后天接触社会,接触一定信息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现代科学、现代心理学都发现,我们通过六种感官所形成的认知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带有主观性,不是世界的原样。物理学讲,我们眼睛看到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光射到物体上之后,反射到眼睛,眼睛接收后,再传达给大脑里边的视觉中心,然后形成一个视觉图像。各种不同的颜色,各种形状的实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光。光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一种电磁振荡。我们的肉眼绝对看不见电磁振荡,但我们能看见光。我们看见的光与形状究竟是不是电磁振荡呢?应该说不是,但它是电磁振荡的反映。
道家修炼内丹的目的跟儒家修身养性不一样。汉魏以后,尤其是从汉武帝“独尊儒家”以后,儒家一直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不讲人的内功修养与长生不死、成仙等。从佛教看,它是“人乘正法”,它的宗旨就是教你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好人。而且是从统治阶级来看所需要的好人。它是从政治目的出发,希望你成为道德公民、一个好人,就叫做君子。
道教不一样。道教有它的生命科学,它的目的是想延长人的生命,达到长生不死。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对理性的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人都有好生的本性,人的本性里谁愿意死呢?如果人间是幸福的,谁不愿意多享幸福、永享幸福呢?但是死亡就是你幸福的永远结束。所以,无论如何,对于人这种有理智的社会动物来讲,死亡,都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情。
儒家不大敢面对这件事情,道家敢面对这件事情。道家的精神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非常积极的精神。它认为人的生命虽然是天赋的,但我们掌握了“天机”,就是自然界的规律,生命的“秘机”以后,可以通过自觉地变革,把只能活几十年的生命变革成为长生不死的生命,把只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命,变为可以在天地间、宇宙间生存的,自由的生命。这是道教的宗旨,这样的生命、这样的人叫做仙人、真人。
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用儒家的方法去修养,那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在宇宙里面找到“道”。“道”必须是永恒不死的。这样的东西怎么去找呢?只有从我们本身去找。最主要的是从我们身体里面去找,从内心去找。就是使内心达到“先天状态”。达到先天状态的时候,“元神”就出现了——那就是天生所本来具有的,那才是人本来具有的心性。
致虚极,守静笃——元神出现
“元神”在什么时候出现呢?道教用的方法就是《老子》里面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使你的心达到极端的寂静、极端的空虚,没有任何念头。空虚到极点的时候,就是后面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实际上是描述做功夫的一种状态,元神出现的一种状态,就是达到“恍惚”。
什么叫做“恍惚”呢?就是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好像看不见了,心也看不见了、没有了,这就是恍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还有一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老子把这点“心”叫做“象”、“物”、“精”,实际上它是一种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出现的时候,有视觉形象。内丹里面讲了,那就是叫做“阳光三现”。当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会有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就是“阳光”,在额头出现三次。
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像星星的光一样,一个亮点,忽然一闪,这时候就达到“惟恍惟惚”的先天状态了。当元神出现的时候,马上身体里面先天的元气就产生,然后,先天的元精就产生。“元气”、“元精”、“元神”都是先天之物,它就是药物,《道经》里面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就是“元气”、“元神”、“元精”,这三件药物才是可以炼成长生不死药的药材,你要拿这三种药材在自己身体里面炼成丹。所谓的丹,实际上就是心气合一的一个生命能量团,可以这样解释。正好跟佛教密宗所讲的“明点”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有的人天眼可以看见,在你的身体里面出现一个明亮的圆点。
道教内丹有很多达到这种先天状态的技术,其中好多跟佛教的禅定一样。大概最常用的技术就是调制呼吸,因为呼吸跟人的念头有直接的关系。当人的意念活动、情绪活动激烈的时候,呼吸就快;焦虑、焦急了以后,心情十分激动,这时心跳、呼吸要加快。当没有念头的时候,呼吸就减慢;当达到最寂静状态,佛教讲的“第四禅”的时候,呼吸完全停止,但生命并不停止,意识更清明了。
专气致柔与虚室生白
印度教、道教与密宗三家一样,要尽快地入定,就从调制呼吸入手。用细微的方法,让你的呼吸慢慢变慢,慢到没有,那你的意念活动自然就停止,达到极端地寂静。三家中大概道家的技术最先进,因为道家讲究自然。密宗里面是刚猛气,很容易修出毛病,武术里面也有,甚至把人修死。
道家最擅长的“专气致柔”(《老子》),让你的呼吸变得非常柔和,内气也非常柔和。在《庄子》里面,对于这种静定的状态,好多地方有描述。比如《庚桑楚》篇讲:“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泰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内心,达到非常安静、非常静止,这种状态之下会看到光。打坐的人都是这样,当达到先天状态的时候,闭起眼睛会看见有光,先是微弱的白色光,随着静定的深入变得越来越亮,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这样。庄子把这种光叫做“天光”。
《人间世》里讲:“瞻彼阕者,虚室生白。”“虚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你心灵的仓库、心灵的房舍,弄得非常空虚、里面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念头活动。这时候就会产生白光,叫“虚室生白”。这跟佛教讲进入“未到地定”时候的禅相是一模一样的。不管用哪种方法去修禅定,达到“未到地定”的时候,都要出现光。然后再往下,你就一直注意这个光,一直就深入进去了,就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一直进去了。进去得越深,光的亮度就越大。佛教解释这种光是“色界四大”,我们身体是“欲界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色界四大的性质跟欲界四大完全不一样,它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一种物质形态。这种“四大”有什么功能呢?就是能够存在很长时间。
如果你的生命不以我们的血肉之躯为本,而是以色界四大组成身体结构的话,那么,这种身体就不受任何限制。它不需要呼吸空气,不需要感受冷热。他可以在太阳里面,一万度的高温里面不感到热;在月亮,晚上冷到零下一百多度,他不感到冷。他可以生存在宇宙的任何地方。色界四大就具有这种奇妙的功能,由它可以发出五种神通。具有这五种神通,具有这种身体。道教就叫做“仙人”了。“胎仙”先在身体的下丹田形成。然后在“炼气化神”的时候,上升到中丹田,那个地方叫做黄庭,大概在心脏以下、肚脐以上的地方。然后在“炼神还虚”的时候,再迁到上丹田,泥丸宫,脑子里面。当达到泥丸宫的时候,按照道教内丹的说法,这时候,要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停止地修行。这时候人可以不吃不喝,也不会感到饥饿。然后经过九年的修养——九年是个虚词,也可能只要一年就行了,也可能九年还不够——达到佛教讲的“色界四禅”,道教讲的“炼神还虚”。这时候,心就跟身体能够完全分离。能量团在脑子里面出现,它可以随便从头上或者其他地方出去,从身体里面出去,这个叫做“身外之身”。出去以后,它的形状跟你本人最光彩的时候长相是一样的,但是是经过整型的你比本人要好看一些。他可以在天地之间自由地活动。因为你证到一个不依赖肉体也可以生存,在任何地方可以生存的身体,当然他就不怕死亡了。道教就是这样看的。这是一件非常实在的事情。当然修炼到非常不容易。按照道教的说法,如果你有条件的话,只需要十三年的时间,最长十三年的时间,作为一个人体生命的改造工程,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即使炼到这样,从佛教看来,并没有超出生死,只是超出人间,顶多超出欲界。因为你达到的是“纯阳”,道家讲要把自己阴阳和合的身心,变成一种纯阳的身心。纯阳的心,就是没有任何物质欲望跟生理性的欲望——这都属于阴。纯阳的身体就是以先天的元气作为自己的身体。但是你想,既然有纯阳,就必然有纯阴。所以纯阳并没有超出阴阳界,只是超出我们地球上的阴阳界,没有超出更大的阴阳界。所以,在佛教看来,即使成仙、升天,天寿终了以后,还得堕落下来,甚至堕到地狱里边。地狱是纯阴,纯阳一反就是纯阴。
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比这更根本,真正的不生不灭之道,这样的心性。这样的道从什么地方去找,只有从自己内心去找。因为你从物质世界去找这样的东西,是很难找的,心比物质更重要。内心是一个开采不完的宝藏,从内心去开采的话,是可以开发出这样永恒不生不死的,佛教把它叫做“本性心”,或者叫做“真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