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净慧禅语(净慧)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来源:   作者:净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净慧禅语(净慧)

   净慧禅语

  净慧

  由于缘起的定律,确立了佛教无我的思想,诸法因缘生,因缘生诸法,所以佛教是一个无我的宗教,由于有了因果的定律,确立了佛教业果不失的思想,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无我,另一方面众生的所作所为都有因有果,业果不会丧失。

  学习佛法要懂得佛法有两条根本规律:一条叫果从因生,一条叫法从缘起。这两条规律是千经万论共同阐明的根本大法,是佛教的根本特色、根本精神。明白这两条规律,就知道佛教讲什么。我们今天的佛教、今天的修行人,特别地感恩历代祖师,感恩佛陀的教法,感恩十方诸佛的护念。只有这样,我们的修行才会顺利。每一个道场、每一个寺院,都要明确自己的传承是什么?宗风是什么?不要朝三暮四、朝秦夕楚,搞得看不到这座寺院做什么,究竟要告诉大家一种什么精神。

  禅说直白了,就是一切处无心,你就一切处都有成功。一个运动员,不管是长跑的好,跳高的也好,游泳的也好,他事先有一个目标,我在这一次的运动会要拿金牌,这是一个目标。当他正式进入比赛的时候,拿金牌的这个想法没有了,他是完全进入到那个角色,进入到无心的状态,什么私心杂念都没有,有点私心杂念,就是一个障碍,就是一个包袱,就是一种压力。

  在家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都必须从僧团纳受,在家居士不能接受三皈依弟子,不能传授包括五戒在内的戒法。因为在家居此使命,不能超越这个界限,超越了界限就犯了越法罪。

  我们要从当下的这一念心,来把握我们生命生存的方式、生存的方向、生存的质量。佛教是希望通过禅的修养、禅的熏陶、禅的净化、禅的超越,使我们每一个接触禅文化的人,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住的,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超越、可以突破、可以成就和拓展。

  禅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一个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方法。所以禅的本意叫“静虑”或者“思维修”。不管是静虑也好,思维修也好,都是告诉我们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认识我们个体生命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群体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禅告诉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保持一种觉悟的态度。同时,禅由于它是以圣者的智慧为指导的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由这种认识而得到的那种境界,叫。做“无分别的境界”。所以说,禅也是种精神的境界。

  是不是我们要永远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这种方法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达到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三阶段:一念不生。能够做到能所双亡了,就可以达到一念不生。

  眼对色、耳对声,乃至意对法,仅仅是“对”而已,不起念。就像一面镜子,外在的景物都呈现在镜面,镜面毫无分别、毫无执着,境来即现,境去即无。用在心地上,那就是对境无心的功夫。这种功夫虽然不是究竟,但毕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这个关头能够稳定,就是返尘归根。

  了生死是每一念的事情,不是到要死的那一刻。每一念的生死不能了,到了临终那一刻,生死也了不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所讲的道理,禅也好,教也好,都是讲的要兑现。兑现的是什么?叫“现证涅槃”。当下证得涅槃,大家不要误会了,我们当下都死掉了。不要把涅槃看作死。涅槃就是当下的清净,当下的清凉,当下的烦恼熄灭。

  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佛在《涅槃经》中教诫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我们能将这四个第一变成生活的内容,变成修行的目标,我们就能够在无病中安心办道,在知足中自得其乐,在善友的帮助下不断进步,在涅槃的现证中得到轻安和自在。

  佛门的修养是无私无畏的大境界。我们要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不仅想到自己,更要想到他人,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自私自利的人连最基本的人格修养都没有,更难以达到禅门无私无畏的修行要求。

  佛陀教导我们要善于面对自己,要善于面对生活,要善于面对他人,要善于面对世界。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佛教修行的总纲,这是正确面对人生的大法门。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既不要太绝望,也不要太理想。一切法都无常态,一切法都处在变化之中。

  诵经打坐时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淡化自己的贪心,减少自己嗔心,明白宇宙的真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在烦恼纷争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利益面前,有分享的心,有布施的心,修行才算有些效果。

  要发愿度脱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礼敬一切诸佛菩萨,奉行一切善法。将我们的心量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力量就会无穷无尽,心胸才会开阔,才会放眼大千世界、成就无上菩提。

  信仰佛教积极向上的选择,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净化心灵、淡化烦恼,过清净的生活。我们要自觉地勤修善业,净化心灵,淡化烦恼,在清净的生活方式中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清净的生活方式中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定要发大心,起大行,得大果。发大心,发菩提心,起大行,修菩萨道,得大果,成就佛果。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将之落实于当下的行动。只有长远的目标,而没有具体落实的行动,不能从当下做起,总在等待机遇,一切善缘就在等待中擦肩而过。

  做人做事都要专注,不要患得患失,不想过去末来,专注当下。“专注当下”既能做好当下的事,也会少很多烦恼。我骑自行车,你坐小轿车,马上生起攀比心,痛苦随之而来。各有因缘莫羡人,攀比不如实干。回归当下,轻松自在。

  如果事事都要与个人的利害得失挂钩,这会很痛苦。学会在生活中修行,有感恩的心,有分享的心,有包容的心,有结缘的心,有奉献的心。做事不图回报,奉献不讲条件,低调做人,淡泊名利。既要有“和风新气象”,又要有“平淡旧精神”。

  摘自《一音》2012年第2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