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生活实用:两类超度存与亡 二、超度亡灵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生活实用:两类超度存与亡 二、超度亡灵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所谓超度做佛事,准是指的为亡者做念佛、诵经、拜忏、蒙山施食、焰口施食等的仪式,乃是以佛力超荐,使亡者往生佛国或转生善道。

  因此,对中国人而言,超度有两种意义:1.是为了随俗,家中若有亲人过世,习惯上应该延请僧尼或道士来念几卷经,举行几次宗教仪式,方能觉得心安,否则不仅会遭亲友议论,也似内心欠缺了什么。请问这是为了超度活人,抑或是真为超度亡者?实在相当暧昧。为自求安心才延请僧道念经超度,此人不一定相信对亡者有用,只是不敢违背习俗。2.是真为超度亡灵,相信佛法能使先亡超生离苦,在临命终时为他助念。头七期间,天天念经,七七之内,常做佛事,遍修供养,佛经中所说的道理及所称的佛菩萨圣号,皆可使亡灵听到、听懂,将心中的怨恨、情结、放不下、舍不得及种种的执着,使之心开意解,不堕恶道而得上生善道,善根深的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或依佛菩萨等的慈悲愿力,荐拔亡者出离苦趣,此可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略称《地藏经》)所说为代表。

  佛经中所见超度亡灵的方法,可以例举二则如下:

  (一)《盂兰盆经》,此经是释尊为目犍连尊者超度其已堕饿鬼道中的亡母而说。超度的方法,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这是以七月十五日供僧功德为超度先亡的佛事,并未在供僧时要求僧众为亡者诵经念佛。

  (二)《地藏经》在中国佛教圈中,流传得相当深广,因其提倡孝亲思想,又提倡慎终追远、超度亡亲的法门,故也特别受到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中华民族所推崇。在《地藏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有云:「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地藏经》卷下〈利益存亡品〉又云:「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又云:「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这都是说明,人在死亡后的四十九天之内,希望能有亲友眷属,为之祈福超度,过了这段时日,则已转生,随业受报去了,超度虽仍有些用处,但已不立即有用。

  特别是在头七期内,更为重要,《地藏经》卷中〈如来赞叹品〉云:「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宣布为亡者修福行善),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此乃说明人死之后在头七期间超度最好。

  不过,最有效的超度是在生前自己修行,所以《地藏经》卷中〈利益存亡品〉云:「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若于生前尚未信佛,未修善法,死后七七之内的中阴身阶段,才需要亲属代为修福超度。如在生前,早已信仰佛法,念佛回向求愿往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便有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一佛二菩萨来迎接引,亲人善友为他助念,等于给他送行,使他信心增长,莲位高升。故在诸经论中,无不谆谆教诲,人们当于在生之际,及时修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