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书题解:杂阿含经 解题
佛书题解:杂阿含经 解题
经名:杂阿含经
著译者: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梵文Samyuktagama。音译「散瑜乞怛迦阿甘」。五十卷,收
录於《大正藏》第二册,经号99。
本经题名「杂阿含」,古来的解释各有不同说法,如《分别功德论》说因
為它「杂碎难持」;《五分律》、《四分律》认為是「对四眾、天子、天
女等的杂说」;《摩訶僧祇律》是解释為「文句、根、力、觉、道等杂」
。而唐代义净在《毗奈耶杂事》将此经译名為《相应阿含》,表示本经係
随事义的相应而集成个别品类。另外,《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是,以各类
相应的经,依著方便而夹杂排列(如佛和弟子所说相应,从能说人而言应
安放在篇首,但经文却随宜夹杂於种种事相应之间等),次第不顺,所以
有「杂」的意义。
此经的别行本传入中国颇早,初期(从汉末到晋末)的翻译家如安世高、
支谦、竺法护等,都有陆续翻译。后来唐代玄奘、义净,宋代法贤、法天
、施护等,也续有重译,现存别行本有《水沫所漂经》等三十种之多。相
对於这些别行本而言,五十卷本可称為《大本杂含》,是汉译四阿含中最
大部者,其成立时期,亦為四阿含中最早的。
关於《杂阿含》的传承部属,据《法华经玄赞》、《乘法苑义林章》、《
华严经疏钞玄谈》等所举,四阿含均為大眾部所传;然《俱舍论稽古》指
出《杂阿含》、《中阿含》為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所传;印顺法师则
认為汉译《杂阿含》為说一切有部所传,巴利文《相应部》為赤铜鍱部所
传,《别译杂阿含经》则近於饮光部所传;但《瑜伽师地论》认為它与根
本有部摩呾理迦相符,是根本有部的传本。
本经重在说明各种禪观和它的效果,所以為修禪者所专习。本经译出以后
,经中所说法义,颇多彼此重复之处,而内容大约有小半与《中阿含》、
《增一阿含》同,但文辞较顺畅。
《杂阿含经》与南传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对勘时,约有三分之一相同,
与巴利文本《增支部》相同者约一百二十经,同於《中部》者约二十经。
此经全部梵本已佚,而近年在中国新疆地方等发现的零星梵本和《杂阿含
经》个别经文相同的有十一经,西藏文大藏经中相当《杂阿含经》的零星
经典亦有十一种。现代版本方面,佛光山《阿含藏》中的《杂阿含经》,
為新式分段标点本,且含校勘及注释。此外,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
》,是此经经文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相关论文的合编。
关於全经结构,据姚秦时僧肇所撰〈长阿含经序〉,应有四分十诵。但写
刻本品目不全,仅有〈诵六入处品〉第二、〈杂因诵〉第三、〈弟子所说
诵〉第四、〈诵道品〉第五等四个品目,其餘的都闕失了。
近人吕澂所著〈杂阿含经刊定记〉,是从唐译《瑜伽师地论》内,探索到
本经依佛说九事(有情事、受用事等)而编辑的体例,并用《瑜伽》中大
段引释本经的摩呾理迦详细对勘,刊定本经确為四分十诵,并改正写刻本
的卷次,以恢復原状。《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有各诵之大要,而其名目、
卷次,大体如下︰
(1)〈蕴、处、因缘相应分〉(所说分的所了知部分),计六诵︰〈五
取蕴诵〉第一(《经》第一卷以下)、〈六处诵〉第二(旧题〈六入诵〉
第二,《经》第八卷以下)、〈缘起诵〉第三(旧题〈杂因诵〉第三,《
经》第十二卷)、〈食诵〉第四(《经》第十五卷以下)、〈諦诵〉第五
(《经》第十五、十六卷)、〈界诵〉第六(《经》第十六、十七卷)。
(2)〈佛弟子所说、佛所说相应分〉(能说分),计二诵︰〈佛弟子所
说诵〉第七(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经》第十八卷以下)、〈佛所
说诵〉第八(《经》第二十二卷以下)。
(3)〈道品相应分〉(所说分的能了知部分),一诵︰〈念住等诵〉第
九(旧题〈诵道品〉第五,《经》第二十四卷以下)。
(4)〈结集相应分〉(所為说分),一诵︰〈八眾诵〉第十(《经》第
三十五卷以下)。
另外,印顺法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是採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捨
除汉译经典分卷的传统,共成七诵五十一相应。佛光山《阿含藏》中的《
杂阿含经》,则整理成五诵一三五九经。
《大正藏》本则一一编号,称前有「如是我闻」,后有「欢喜奉行」之一
段经文的為一经,如此共有一三六二经,但皆不标经目,而逐段标数,便
於查检。
下列各经大意,即依《大正藏》本。
(1)说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才是正观,方得解脱。
(2)正确观察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才得解脱。
(3)不能明白了知五蕴,就不得自在;若能正知,即无忧苦。
(4)昧於五蕴,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若能明白五蕴,就能获得
自在解脱。
(5)对五蕴爱喜、无知,就会產生痛苦。
(6)大抵与第4经相同。
(7)与第5经稍同,而文略简。
(8)宜观察三世诸法无常,对其厌离。
(9)宜正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有,才得解脱。
(10)可与第2、9经相互参考,前半段经文与第9经完全相同。
(11)应观因、缘和因缘生法都是无常。
(12)经意多同第11经,后半则同第十经后半。
(14)世尊告诉比丘,於五受阴之味、患、离应随顺觉,并以智慧如实
见。
(15)说执取五蕴,随顺烦恼役使,即有束缚,不能获得解脱。
(16)说执取五蕴,随顺烦恼役使的话,会增加轮迴流转的次数。
(17)说五蕴非我所有,宜速断除,才能获得安乐。
(18)说五蕴非我所有,亦非餘人所有,宜速断除,才能获得安乐。
(19)说对五蕴的贪著,是烦恼繫缚的根源,宜速断除,方可获得安乐
。本经与第17经大多相同,所差异处是是尊在此宣说「结所繫法宜速除
断」。
(20)本经云:「深经亦如是说」,表示有一部经名為「深经」,和第
19经有相同说法。(印顺法师依经论认為「深经」应作「染经」)
(21)说对五蕴应不动摇,才不会被魔王所缚,而得解脱。
(22)叙说佛陀回答弟子劫波所问,言宜正观五蕴无常,断除对它的贪
欲,才能获得完善的解脱。
(23)是佛陀和罗?罗就有关内外一切无我、我慢、使、繫著的问答。
(24)本经与第23经大意相同,经文亦雷同,但主客有异,和巴利本
同经内容不同。
(25)记叙闻说五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才能是多闻。
(26)本经与第25经雷同,唯第25经之「多闻」,此经作「法师」
。
(27)说观五蕴苦、无常,而趋向厌离、离欲、灭尽才是法次法向。
(28)本经与第27经雷同,唯第27经之「法次法向」,此经作「见
法涅槃」
(29)经文与26经雷同,惟此经是三蜜离提比丘问「法师」义,而佛
陀的回答雷同於第27、28经,可互為参考。
(30)说尊者舍利弗答输屡那所问,谓五蕴无常、变易、不安稳,应对
其厌离,方可获得解脱。
(31)叙说若对五蕴及其集、灭、灭道跡能如实知,则能得解脱。
(32)叙说於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乃至识味、识患、识
离如实知,且应了知五蕴无常、苦,对它不贪著,就能获得解脱。
(33)说五阴非我、非我所,不应执取贪著。
(34)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论说五蕴非我、无常、苦。
(35)佛陀為三正士论说色等是无常、苦、变易法。
(36)说宜正观忧、悲、恼苦的生起增长之因,了知五蕴是无常、苦、
变易之法。
(37)佛陀向诸比丘论述他所说「如法」,如果世间智者所说也是「如
法」,则无所諍论。佛说『如法』而凡愚不知,不可归罪於佛陀。
(38)世尊告诸比丘,其说法皆依世人所知而言,然世间凡愚如盲,不
知不见,亦莫可奈何。
(39)说明五阴如种子,四识住如大地,贪喜如水,三类相缘,生长增
广;若贪喜尽又无识住处,五取阴俱识则无生长增广。
(40)说明封滞(执取)故不解脱,不封滞故解脱。是第39经之省文
,宜参照阅读。
(41)说佛对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若沙门、婆罗门亦如实知五受阴,则
能获得解脱。
(42)说七处善、三种观义,尽於此法则得解脱。七处善,指如实知五
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跡、味、患、离。三种观义,指观察五阴、六界
、六入处。
(43)说若於五阴有取,则生贪著,而导致恐怖、障碍、心乱;若不取
著,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
(44)大意同第43经。
(45)说凡夫以无明故,於五受阴起我见、有觉,乃至我知、我见觉。
(46)说多闻圣弟子不為三世之五受阴所食,故不乐著色等,故得涅槃
。
(47)说信心善男子随顺法,於五受阴修厌离住。
(48)大意和第47经同。
(49)说五阴是生灭法。
(50)说明為於五阴修厌、离慾、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
(51)说五阴是坏法,涅槃是不坏法。
(52)本经只记:鬱低迦修多罗,如《增一阿含经》四法中说。
(53)佛陀向婆罗门解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
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54)佛陀告婆罗门占相预言不可信赖。
(55)说所有诸色是名阴;若色是有漏、是取,生种种烦恼心法,是名
受阴。
(56)说对五阴生爱恚是有漏法,反之则為无漏法。
(57)说佛陀在半闍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住於寂灭,而后為比丘
说若善观察诸阴,则能疾得漏尽。
(58)说明欲為五阴之根,由欲而生欲集、欲生、欲触。
(59)说五受阴之集与灭。
(60)说明若於五受阴不乐、不讚叹、不取、不著,则能得解脱。
(61)说明五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应捨离、灭尽。
(62)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於五受阴生我见而繫著;多闻圣弟子
则不然。
(63)说愚痴无闻凡夫於五受阴计有我、我所、相在,以六根触六境而
生苦乐及其餘。
(64)说明若从我、我所解脱者,则断五下结。之后,识无所在、除欲
,终能见法涅槃。
(65)说常当方便禪思,如实观察五受阴之集、灭。
(66)经文多同於第65经,而较略。
(67)经文和第66经略同。
(68)经文和第66经略同,而后多一偈:「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
,一一十二种,禪定三昧经」
(69)说有身集,即是苦集;有身灭,即是苦灭。
(70)分别叙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
(71)分别叙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跡。
(72)说明五阴是「所知法」;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為「
智」,阿罗汉是「智者」。
(73)说明重担、取担、捨担、担者。
(74)叙说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五受阴,故被繫著;多闻圣弟子如实
知,故得解脱。
(75)说明如来与阿罗汉之不同。
(76)说明五阴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无常、苦。
(77)说明应於色等五阴断贪欲。
(78)说明五阴起、住、出、则苦起、病住、老死出;五阴灭、息、没
,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79)说明多闻圣弟子於三世五阴不顾、不欣、生厌、离欲、灭尽向。
(80)说明观五蕴之无常而得心乐、清净、解脱,是名空;若於五蕴起
无相、无 所有、无我、无常之知见,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81)乃佛陀為破富兰那迦叶外道的「无因无缘说」而说。
(82)说明多闻圣弟子见五阴无常、苦、无我而得解脱。
(83)说明多闻圣弟子於五阴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故得解脱。
(84)意同第82经。
(85)意同第84经。
(86)说明色是无常、苦、无我,多闻圣弟子如是正观,才可得解脱。
(87)意同第86经。
(88)佛陀告诉爵多罗,供养父母的福报。
(89)佛称讚不杀生的邪盛大会,不称讚杀生的祭祀大会。
(90)意同第89经,但只有偈诵,缺长行。
(91)為鬱闍迦婆罗门说俗人在家可行四法得现法安乐,更行四法可得
后世安乐。四法為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92)说一憍慢婆罗门不敬师长,闻佛说法后而归依出家。
(93)叙说长身婆罗门作邪盛大会,本欲多杀畜类,后闻佛说杀生罪深
,遂断贪瞋痴三火,勤供养根本、居家、福田三火。
(94)说明善男子和不善男子之差别。
(95)生闻婆罗门听闻佛说:若佈施佛及僧伽则可大果报,佈施他人则
不然。后至佛所讯问是否真如此,佛告以此原言谤佛,并為说即使餘食置
地,利乐彼处眾生,亦可得福,况施於人!復言布施持净戒者可得大果报
。
(96)叙说一婆罗门為子娶妻后,捨家乞食。后世尊说一偈教其告诉其
子,其子闻偈后悔悟,迎父返家。
(97)因有一异婆罗门家家乞食,而认為与佛陀俱是比丘,佛陀因此说
明比丘和乞食者不同。
(98)耕田婆罗门认為佛应该亲自下田耕种,佛告以「耕心田」之法。
(99)说明净天尊者為其母说法。
(100)因异婆罗门问云何為佛,佛陀因此说明何谓「佛陀」。
(101)有一婆罗门见佛陀足跡具千辐相,遂寻足跡至佛所,问其「是
天是人」,佛告之以「佛」的境界。
(102)拜火婆罗门见佛而骂其為「领群特」,佛说明何為「领群特」
后,婆罗门悔悟归佛。
(103)叙说差摩比丘身得重病,诸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病,在往返
之际,论说只能正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不一定能离我欲、我使、我慢
,尚须真实正观五受阴之生灭,方能离除我欲、我使、我慢。
(104)叙说燄摩比丘起「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之邪见,舍
利弗 以巧譬破其执著。
(105)外道出家仙尼问佛陀何以得知诸弟子命终所生之处,佛告以常
见、断见、正见三师,并说慢心為相续之因。
(106)阿[少/兔]罗度与外道论说如来死后為有或无,而受外道訶
责;佛陀告之「若捨如来所作,无知无见说者,此非等说」。
(107)说那拘罗长者於身唤苦,佛教以当修学不苦患心,后舍利佛為
其广演法义。
(108)叙说西方眾多比丘闻佛说法后,佛促彼等向舍利弗辞别,舍利
弗為彼等讲授佛所说法之纲要。
(109)佛告诸比丘见諦者所断眾苦如池水,於未来世永不復生。之后
,舍利弗详说五受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
(110)萨遮尼犍子欲破佛陀之五阴非我论,却反被佛所说服。
(111)罗陀比丘问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佛陀告以五受阴為有
流,如实知五受阴為有流灭。
(112)说明何谓五阴断知。
(113)罗陀比丘告诉外道他為断五阴苦,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外道
訶责他,佛告诉罗陀汝為诚实说。
(114)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知五阴苦」,故於佛所出
家修梵行。
(115)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灭尽五阴忧悲苦恼,故於佛
所出家修梵行。
(116)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尽我、我所、我慢使繫著,
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7)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断五阴有漏、障阂、热恼、
忧悲,故於佛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8)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尽五阴贪恚痴,故於佛所出
家修梵行。
(119)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尽五阴欲、爱、喜,故於佛
所出家修梵行。
(120)佛為罗陀比丘说当观五阴是魔所作。
(121)经文同於第120经,為此经说五阴是死法。
(122)佛陀為罗陀比丘说於五阴染著缠绵者,名為眾生。
(123)罗陀比丘请佛陀说法要,佛告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
灭道跡。
(124)意同於第120经,唯最后一段经文有异。
(125)意同於第120经,唯最后一段经文有异。
(126)意同第121经,较略。
(127)佛陀為罗陀比丘说当观五阴是断法。
(128)意同第127经。
(129)意同第128经。
(130)说明欲断五受阴者当求大师。
(131)说明若习近五阴则為魔所缚,不脱魔繫,反之则為解脱。
(132)说明若不习近五阴则解脱,部份意同於第131经。
(133)说明若爱繫五阴则有生死流转。
(134)可参阅第133经。
(135)可参阅第133经。
(136)可参阅第133经。
(137)经文為「第二经亦如是。差别者:於苦、集、灭、道狐疑断。
」
(138)经文為「第三经亦如是。差别者:於佛、法、僧狐疑断;於苦
、集、灭、道狐疑断。」
(139)说明忧悲苦恼之起因在於有我见,圣弟子得正慧故尽苦边。
(140)经中说如第139经,差别者:苦、集、灭、道狐疑断。
(141)经中说如第139经,差别者:佛、法、僧;苦、集、灭、道
狐疑断。
(142)说明由有阴,由取、著五阴而起我、我所、我慢繫著使。
(143)经中说如第142经。
(144)经中说如第142经。
(145)说明有漏、障碍、烧然、忧悲恼苦之起因,经中记广说如第
139-141经。
(146)说明三受由五因而起,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47)说明三苦由五因而起,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48)说明世八法生啟之因,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49)说明有「我胜、我等、我卑、」之见,乃起因於五阴繫著;经
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50)参阅第1 49经。
(151)参阅第149经。
(152)说明「有我、有此世、有他世」之见,乃如第139-141
经所说。
(153)说明「我、彼一切不二、不异、不灭」之见,乃如第139-
141经所说。
(154)说明生诸邪见,如第139-141经所说。
(155)说明否定精进努力之果报,亦如第139-141经所说。
(156)说明起断见,否定佈施之功德,如第139-141经所说。
(157)说明「眾生烦恼、无因无缘」之邪见,乃如第139-141
经所说。
(158)说明「眾生清净、无因无缘」之邪见,乃如第139-141
经所说。
(159)说明「眾生无知无见,无因无缘」之邪见,乃如第139-
141经所说。
(160)如以上诸经,而「如是说」以下省缺。
(161)说明七身常住不变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2)说明诸恶行非恶因缘,亦非遭恶果,诸善行不能作福之邪见,
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3)说明眾生经过定量生死往来后,可得究竟苦边,在此之前无论
如何修行均徒劳无功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4)说明『风不吹』等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5)说明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為眾生父之邪见,乃如第139
-141经所说。
(166)说明色是我、无色是我等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
(167)参阅第166经。
(168)说明世间常等四邪见,亦如第139-141经所说。
(169)说明世间我常等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70)说明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涅槃等邪见,乃如第139-
141经所说。
(171)说明种种「我正断」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72)说明五阴无常,故应断。
(173)说明过去五阴无常,故当断。
(174)说明為断无常法,故当求大师。
(175)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应勤求大师。
(176)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当修内身身观住。
(177)参阅第175经。
(178)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应断『已生恶不善法』。
(179)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当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180)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当修信等五根,信、勤、念、
定、慧五根為修行法门之根本。
(181)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故当修信等五力,信、勤、念、
定、慧五根起修增进,成就信等五种力量,故称五力。
(182)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当修念觉分。
(183)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当修正见。
(184)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当苦集灭道四諦。
(185)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修无贪法句。
(186)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当修止。
(187)说明贪欲成就,则不知五阴无常。
(188)说明正观眼、耳、鼻、舌、身、意无常,得离喜贪,心正解脱
。
(189)说明於眼、耳、鼻、舌、身、意正思惟、观察无常,得断欲贪
,心正解脱。
(190)说明若於眼、耳、鼻、舌、意不知者,则不堪任正尽苦;反之
得堪任正尽苦。
(191)说明若於眼、耳、鼻、舌、意、不知者,不堪任越生、老、病
、死苦;反之则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192)说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不离欲者,不堪任正尽苦;
反之则堪任正尽苦。
(193)意同第191经。
(194)说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生喜者,则不解脱於苦;反
之解脱於苦。
(195)说明若於六内处、六外处生厌,则得解脱。
(196)意同第195经。
(197)叙说佛陀為千比丘作三种示现教化: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
、教戒示现。
(198)说明若知见眼等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正无间等,究竟苦
边。
(199)说明若知见眼等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转去诸结,究竟苦
边。
(200)说罗[目*侯]罗欲得阿罗汉果,求佛陀说法,佛陀以时机未
熟故,先让彼為人演说五阴等法,待彼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之时,
告彼以一切法无常,令得阿罗汉果。
(201)说明若正观眼等无常,则得漏尽。
(202)说明若正观眼等无常,正观眼等无我,则生无我见。
(203)说明若能断无明,则能尽生,不受后有。
(204)说明若於眼等如实知见,则得解脱,乃至不受后有。
(205)说明观眼等无常、苦、变异、异分法者,可得解脱。
(206)说明為了於内、外入处,如实知显现故,当勤方便禪思,内寂
其心。
(207)说明為如实知显现故,当修无量三摩提。
(208)说明圣弟子观三世六入无常,故生厌、不乐、离欲、向厌。
(209)说明若於六触入处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得解脱。
(210)说明若於六触入处则长受忧苦,反之则长受喜乐。
(211)佛為诸比丘说自护不随无欲,诸比丘不甚解,往问阿难,阿难
復為彼等说。
(212)叙说佛陀不為阿罗汉说不放逸行,只对有漏比丘说不放逸行。
(213)说明有六根、六尘,根尘二法,缘二法生三受,不如实知者生
纯大苦聚。
(214)说六根、六尘等根、尘二法成对。
(215)佛陀為富留那比丘说「现见法、灭自然、不待时、正向、即此
见、缘自觉」等法。
(216)说明圣所说海,不是一般大海,而是六根缘六尘已,爱念、染
著,贪乐身、口、意业。
(217)说明六内入处是人大海,六外入处是涛波。
(218)说明苦集道跡、苦灭道跡。
(219)说明观察六入乃至三受之无常,即為涅槃道跡。
(220)说明观察六入乃至三受之无常非我,即為似趣涅槃道跡。
(221)说明趣一切取道跡及断一切取道跡。
(222)说明六入乃至三受均為知法、识法。
(223)说明若如实知六入乃至三受,则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
苦边。
(224)说明当断一切欲法。
(225)大意同第223经。
(226)说明於六入乃至三受不计者,得自觉涅槃。
(227)说明计者是病、是瘫、是刺,若不计者,得自觉涅槃。
(228)说明生、老、病、死苦之增长法及损灭法。
(229)说明若於六入乃至三受有世俗之见者,是名有漏法;反之是无
漏法。
(230)说明六根、六境、六触、六受是名世间。
(231)说明危脆败坏法,名為世间。
(232)说明眼空,常、恆、不变异法空,我所空,是名空世间。
(233)说明六内入处為世间,爱喜贪集為世间集,爱喜贪灭為世间灭
,八圣道為世间灭道跡。
(234)叙说世尊為诸比丘略说世界边后,入室坐禪,而由阿难广说其
义。
(235)缘眼、色生恶不善觉,贪、恚、痴俱,行此法者、於此边住者
,是名有师、近住弟子,则苦独住;反之為无师、无近弟子,则乐独住。
(236)佛告舍利弗,於行乞食时,不当眼见色起爱欲。
(237)佛為郁瞿娄说若比丘於六入处爱念染著,则不得见法般涅槃;
反之则得见法般涅槃。
(238)说明六根缘六尘故六识生。
(239)说明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是结
所繫法,欲贪是结法。
(240)说明六入处是所取法,欲贪是取法。
(241)说明若以六识取於六尘相(总相),及取随形好(别相),身
坏命终,堕恶趣中,故不当於六入处生取著。
(242)说明於眼不知、不识、不断、不离欲,则不堪能正尽苦;反之
则堪能正尽苦。
(243)说明於眼味者,魔缚所缚,入於魔繫;反之,则脱於魔手,不
入魔繫。
(244)说明六处是魔鉤。
(245)佛於拘留搜调伏鮫牛聚落為比丘说四品法经,即贪著六入处,
则不得解脱魔繫;反之则得解脱。
(246)说天魔波旬以乘六入处牛欲乱佛陀道意,而反被佛陀说服。
(247)说明若习於六入处,则不得解脱魔繫,反之则得解脱;此经文
有所简省。
(248)纯陀答阿难所问,说四大所造之色无常、无我;六识亦无常、
无我。
(249)舍利弗答阿难所问,说六入处尽有餘,是虚言;言无餘,亦是
虚言;离诸虚偽,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250)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罗所问,说六根贪欲六尘,则為繫缚;若断
欲贪,则得解脱。
(251)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罗所问,说六入处生灭法不如实知者,是名
无知;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者,是名无明。
(252)叙说优波先那於坐禪中遭毒蛇侵袭,因其已如实知蕴、处、界
无我、我所,故从容而死。舍利弗将事情告知佛,佛示以避毒蛇之偈。
(253)毘纽迦旃延婆罗门尼欲闻优陀夷说法,初时态度傲慢,优陀夷
不愿為彼说法。后来他改变态度,优陀夷於是為其说苦之因缘,毘纽迦旃
延婆罗门尼闻后即皈依三宝。
(254)二十亿耳比丘虽精进,但未觉尽诸漏,因此心生悔意而欲还俗
。佛陀以琴弦急缓作譬喻,令其觉悟,之后二十亿耳比丘漏尽心得解脱,
成阿罗汉。
(255)鲁醯遮婆罗门承事尊者摩訶迦旃延,被诸年少弟子索取笑;迦
旃延為他说门、不守护门及善守护门,鲁醯遮欢喜随喜而去。
(256)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罗所问,解说对五蕴之生起、消灭、消灭的
方法、无常不如实為无明,若如实知则為明。大意与第251经略同。
(257)经文和第256经大致相同。
(258)经文和第256经大致相同,说五蕴之生起、息灭、爱味、祸
患、出离,如实知则為明;不如实知,则為不明。
(259)舍利弗為摩訶拘絺罗说精勤思惟五受阴為病、為患、无常、苦
、空、非我,可得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260)舍利弗、阿难共相问答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
、灭法。
(261)佛陀為阿难说五阴生故计我,若於五阴如实观察,如实知五阴
无常、苦、非我,则得解脱。
(262)阿难為长老阐陀说如来离於二边而说中道。
(263)佛以伏鸡善养其子;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大舶藤缀渐断
等喻,劝比丘精勤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264)佛陀因比丘问:「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颇有受、
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而以小土搏作譬,并自述其往
昔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如此说明五阴之无常、我不可得。
(265)以恆河之聚沫、水上泡、春时燄、芭蕉、幻术做譬喻,说明五
蕴无坚固实体;经后有偈颂。
(266)说明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為无明所盖,爱欲所繫,长夜流转
;反之则得解脱。
(267)说眾生於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繫,长夜轮迴生死,如
狗绳繫著柱。故当善思惟观察心,心恼故眾生恼,心净故眾生净,如画师
随意图画。因此若不如实知五阴则不得解脱,反之则得解脱。
(268)说明五受阴如急流岸边之草木,攀援即断,不可执著。
(269)以祇桓林作譬,说明五受阴非所应者,当尽捨离。
(270)以田夫发荄断草、刈草、风摇菴罗果、楼阁中心坚固眾材摄受
不散、眾生跡中象跡為大、阎浮提大海最為第一、日出、转轮圣王等喻说
明於五阴应多修习无常想,便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
明。
(271)低舍比丘於修梵行生怠慢,疑惑於佛法。佛陀劝其好好修行,
勿执著五受阴,并以二路譬喻正邪。
(272)因眾中有少諍事,佛陀责诸比丘后,入安陀林独坐,后以哀悯
故,復还摄诸比丘,告以修习无相三昧,治其放逸。
(273)佛以拍手声之空性做譬,為比丘说明眼色乃至意法為无常、变
易法,圣弟子於其中生厌,即得解脱。
(274)说明眼等六入非我、我所,故应弃捨,捨已则可得长夜安乐。
(275)佛陀指出难陀的种种品德:一、大力;二、端正;三、爱欲重
;四、关闭根门;五、饮食知量;六、初夜后夜精勤修习:七、正念正智
成就;八、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前三项為出家前,第四至八為出
家后)。
(276)难陀受佛陀之命,為五百比丘尼说六六法无常。
(277)佛陀為诸比丘说若六根染著六尘,则為不律仪,反之则為律仪
。
(278)佛陀為诸比丘说执著六触入处為退法,不执著六触入处為不退
法,而能於六胜入处胜已,则贪欲结断,瞋恚、愚痴结断,即名胜婆罗门
。
(279)佛陀為诸比丘说能调伏六根者得乐报,不能调伏六根者得苦报
。后有偈颂。
(280)佛陀告诉频头城婆罗门长者,若沙门、婆罗门於六入处未离欲
贪,则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反之则应恭敬、供养。
(281)有出家行者縈髮目?连向佛陀请教解脱之法,佛陀答以於六触
入修习不缘著、三妙行、四念处、七觉分等,彼遂归依佛。
(282)鬱多罗少年说其师言「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佛
陀因此為阿难说关於修根的正确观念。
(283)说明若於结所繫法心生缚著,则依序生爱、取、有……乃至纯
大苦聚集,譬如小树,经灌溉后,渐渐长大;若不心生繫著,则苦灭,譬
如断树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未来世永不生。
(284)经意同第283经。
(285)世尊自述在菩提树下未成正觉时,观缘起之顺逆;并以油柱燃
灯為喻,说明若於色取味著,则老病死苦相续;反之,则老病死苦聚灭。
(286)经意如第285经,而本经的说明是以乾草樵薪為喻。
(287)世尊自述為菩萨未成正觉时,寻求生老病死苦之因,三转觉悟
无明乃至老病死苦之顺观十二缘起,即古仙人所教之道。经意略同於
285经。
(288)尊者舍利弗诣尊者摩訶拘絺罗所,问其老死,乃至识為自作或
他作等。摩訶拘絺罗以芦為喻说明「名色缘识生,识缘名色生」,最后并
讚叹舍利弗能种种甚深正智之问。
(289)说明愚痴无闻凡夫不能於识生厌,故不得解脱;多闻圣弟子於
识生厌,故得解脱。
(290)经意同第289经。
(291)世尊问诸弟子对内触法缘生的理解,因对其回答不满意,而告
诉阿难触可念色生爱,触爱生亿波提,触亿波提生苦。并以毒水譬色,说
明若乐著则生苦,反之则得解脱。
(292)说明若依序思量十二因缘生起之因,则如实知苦而灭无明,得
尽苦边。
(293)说甚深之因缘法,即十二缘起之顺逆、有為无為、苦灭、相续
灭涅槃等法。
(294)说明愚痴者受无明所覆,爱缘所繫,不修梵行,故不得解脱;
黠慧者修梵行,无明断,爱缘尽,故得解脱。
(295)说明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是本修行愿,受得此身;
多闻圣弟子於世间集灭能如实知。
(296)说明不管如来出世、未出世,因缘法常住法界,但是,如来成
等正觉之后,因缘法经佛开示才显发於世。
(297)说明若离「一、异」二边即是中道,若如实知缘生灭,十二支
缘生法无我、无我所,则无明断而生明,乃至纯大苦聚灭,如此则為大空
法。
(298)说明十二缘起之大意及分别十二支。
(299)因比丘问:「缘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佛陀答以缘起
法非世尊所作,非餘人所作,為法界常住,為如来所觉,為眾生说。经文
简省,略同於第296经。
(300)佛陀因婆罗门问而说明「法」非自作自觉,亦非他作他觉,应
离「断、常」二见,处於中道而说法。
(301)佛陀為 [跳-兆+散]陀迦旃延说若离有、无二见,则為正
见;若见缘生缘灭,是名离「有、无」二边,处於中道而说法。
(302)阿支罗迦问苦為自作、他作或无阴作,佛告以应离边而说中道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后,其净信,皈依三宝。不久,阿支罗迦為犊牛所
触杀,命终时诸根清净,顏色鲜白。
(303)玷牟留外道问苦乐為自作或他作,经意同第302经。
(304)说明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非我
,若如实知六处,则正向涅槃。
(305)佛陀说六分别六入处经,即是不如实知眼乃至不苦不乐受,则
生染著,乃至纯大苦聚集;反之则纯大苦灭,成满三十七道品。
(306)因比丘问:云何知、见而得见法?佛陀為说眼、色、眼识、受
、想、思等法,名為人,此五蕴是无常、有為、思愿缘生,為苦,若捨一
切有餘,则為涅槃。如是知、见,则為见法。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九卷
引本经破执我。
(307)经意同第306经,但此经佛陀以偈颂回答。
(308)说明若於色、声、香、味、触、法染著,一旦彼无常、变易、
灭尽,则生大苦。若於彼等法之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则得安稳涅
槃。经后有偈颂。
(309)佛陀為鹿纽说贪爱不断、不知者,名第二住;贪爱已尽、已知
者,名一一住。
(310)佛陀為鹿纽说若於六处见可爱之色而生繫著,则苦集;反之,
则苦灭。
(311)富楼那闻佛说法后,欲往西方输卢那国传法,佛问其决心,知
其為法不惜身命,即鼓励其前往。本经前半部富楼那闻佛说法一段,可参
阅第215经;后半欲往西方传法一段,可参阅失译《佛说满愿子经》。
(312)叙说摩罗迦舅闻佛略说法要后,於不繫著眼色等以偈颂广解其
义。
(313)说明若见色等不起贪觉如实知,是名有经法。
(314)说明若於六处断欲,则於未来世永不復生。
(315)说明若於眼等生、住、转出,则苦生、病住、老死出;反之,
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316)说明眼等无常,故受逼迫苦生。
(317)说明眼等苦,故受逼迫苦;经文同於第316经。
(318)说明眼等非我,故受逼迫苦;经文同於第316经。
(319)佛陀答生闻婆罗门六根六境為一切。
(320)佛陀答生闻婆罗门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為一切有
,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321)经意同第320经,经后记有异比丘、阿难、世尊法眼法根法
依等各三经,亦如上说。
(322)说六根是内入处,六境是外入处。
(323)说明眼等為六内入处。
(324)说明色等為六外入处。
(325)说明眼识身等為六识身。
(326)说明眼触身等六触身。
(327)说明眼触生受等為六受身。
(328)说明眼触生想等為六想身。
(329)说明眼触生思等為六思身。
(330)说明眼触生爱等為六爱身。
(331)说明色顾念等為六顾念。
(332)说明六境有漏,是取心覆藏,即為六覆。
(333)说明三世之六根无常,多闻圣弟子应不顾、不欣、生厌。
(334)说明所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即為六根為业之因、缘、缚
;业為爱之因、缘、缚;爱為无明之因、缘、缚;无明為不正思惟之因、
缘、缚;不正思惟生於痴。
(335)说明六根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為因缘起。可参阅《
增一阿含‧六重品》第7经。
(336)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喜,名六喜行
。
(337)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忧,名六忧行
。
(338)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捨,名六捨行
。
(339)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捨心住正念正
智,名六常行。
(340)经文大同於第339经。
(341)经文大同於第340经。
(342)经文大同於第340经,但多说明舍利弗比丘成就六常行。
(343)眾外道问尊者浮弥,苦、乐為谁所作,浮弥言从缘起生,眾外
道不悦。后浮弥以所作答请教舍利弗,舍利弗告其所说為如法说。阿难又
将二尊者问答具白於佛,佛印可。
(344)摩訶拘絺罗向舍利弗问法,舍利弗告知以如实知善、不善法;
善、不善根,如实知四食,如实知病、病集、病灭、病灭道跡,如实知苦
、苦集、苦灭、苦灭道跡,乃至於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
处、名色、识、行等行集、行灭、行灭道跡,如此一再追问,最后舍利弗
告之只要断除无明而生明,无须更求。
(345)世尊以「若得诸法教,若復种种学,具威仪及行,為我分别说
」偈问舍利弗,舍利弗善為解说。
(346)佛以十种三法,為诸比丘说法。十种三法為:(1)老、病、
死;(2)贪、恚、痴;(3)身见、戒取、疑;(4)不正思惟、习近
邪道、懈怠心;(5)失念、不正知、乱心;(6)掉、不律仪、不学戒
;(7)不信、难教、懈怠;(8)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
9)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10)无惭、无愧、放逸。
(347)说因归依供养佛法僧者多,外道因此穷於衣食所需,,所以遣
须深欲盗佛教法為世间宣说,最终须深却皈依佛而得漏尽意解。
(348)说明比丘若依如来真实教法精勤修行,则能得善逝正觉。
(349)说明善来比丘得生圣处,诸根具足,堪解如来说法,故当自利
、利他、自他俱利。
(350)说明多闻圣弟子应知缘起法而无疑。
(351)叙说尊者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就「知见
缘起法是否就得阿罗汉果」等问题相问答。
(352)说明若沙门、婆罗门於因缘法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
反之则是。
(353)说明若沙门、婆罗门於六入处及其集、灭、道不如实知,而於
触其集、灭、道如实知者,无有是处;反之,若於六入处及其集、灭、道
如实知,而后於触及其集、灭、道如实知者,斯有是处。即是於缘起系列
如实知前支,才能如实知随后之缘起支,次序倒置则不能如实知。
(354)如第353经,而经文略有差异。
(355)说明应当觉知老死,乃至行及其集、灭、灭道跡。
(356)说明四十四种智是老死乃至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
、名色、识、行等智,及其集、灭、道智。
(357)说明七十七种智是生缘老死乃至有、取、爱、受、触、六入处
、名色、识、行、无明缘行智及其非餘生缘老死等智、过去生缘老死等智
、非餘过去生缘老死等智、未来生缘老死等智、非餘未来生缘老死智及法
住智。
(358)说明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名增法;无明灭则
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名减法。
(359)说明若思量、若妄想生,则纯大苦聚集;反之,则纯大苦聚灭
。
(360)经同第359经,多加「名色」部份。
(361)经意同第360经,多加「往来」及「生死」部份。
(362)说明若有比丘闻十二因缘生厌、离欲、灭尽法,则名多闻比丘
。
(363)说明若有比丘说十二因缘法是生厌、离欲、灭尽法,则為说法
比丘;经意同第362经。
(364)说明若於十二因缘生厌、离欲、灭尽向,则名法次法向。
(365)说明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
善解脱,则得见法涅槃。
(366)说明毘婆尸佛自觉十二因缘之顺逆。
(367)说明若勤方便禪思,则如实显现十二因缘法。
(368)说明若修无量三摩提,则如实显现十二因缘法;经意同於第
367经,但有简省。
(369)叙说毘婆尸佛未成正觉时,於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因缘法
。从三昧觉,而说偈。
(370)叙说世尊亦於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因缘起,如前六佛;经文
同第369经,而有所省略。
(371)说明因有六入处故依次生触、受、爱、四食,如是纯大苦聚集
;反之,若六入处灭则一切灭。
(372) 说颇求那问佛陀四食之食者為谁,佛就其问法不当而说因有
六入处故依次生触、受、爱、取、有。
(373)说明若观麤摶食如子肉,则断五欲功德贪爱;若观触食如生剥
牛皮,则断三受;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城,则断三爱;若观识食如矛刺,
则断名色。
(374)说明若於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若无贪
无喜,则识不住、不增长乃至纯大苦聚灭。
(375)说明若於四食有贪有喜,则忧悲,有尘垢;反之则无。
(376)说明若於四食有贪有喜,则如日光照有璧宫殿,為璧所止,如
是识住乃至纯大苦聚集;反之,无所攀缘,则纯大苦聚灭。
(377)本经前面部份与第376经相同,唯后面加了画师譬喻。
(378)说明若於四食有贪有喜,则如画师、画第子能於色有所粧画。
(379)说世尊於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
(380)说明四圣諦為苦圣諦、苦集圣諦、苦灭圣諦、苦灭道跡圣諦。
(381)劝比丘当於四圣諦修无间等。
(382)劝比丘於四圣諦当知、解、知、断、知、正、知、修。
(383)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
得究竟苦边。
(384)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
名阿罗汉。
(385)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
名為上士。
(386)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
得解脱结?,名為圣贤。
(387)经意同第385经,惟就法义广说。
(388)说明比丘得四諦之功德。
(389)以良医譬喻世尊為大医王。
(390)说明若诸沙门、婆罗门於四諦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
若如实知,则為沙门、婆罗门。
(391)经文為第390经之简略。
(392)说明若不如实知四諦则不得脱苦,反之则得脱苦。
(393)说明善男子出家、得四果乃至得无上等正觉,当知四諦。
(394)说明四圣諦為正尽苦之前相,譬如日出明相先起。
(395)说明如日月不出世间则世间黑暗,佛若不出世间说四諦,世间
亦闇冥。
(396)说明圣弟子於四諦得法眼之大义。
(397)说明若不知苦諦、苦集諦、苦灭諦,则不得苦灭道諦。
(398)说明不如实知四諦者,随他人说,如小绵丸之随风吹去;如实
知四諦者,不随他语,如铜铁柱之坚固不动。
(399)说明如实知四諦,则如石柱入地,风吹不动,不為他论者所屈
。
(400)说明若於四圣諦未无间等,则长受堕恶趣苦,故当起增上欲,
精进於修习现观四諦,甚於急救火烧头衣。
(401)说明若欲闻法,须三时受百枪苦,但其苦仍不及受恶趣苦,所
以比丘当於四諦学无间等。
(402)说明於四諦平等正觉,名為如来、应、等正觉。
(403)说明若不知四諦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若知四諦,则得离生
死。
(404)说明佛所觉知而為人定说之法,如手中树叶;所觉知而未说之
法,如大林树叶。所说法虽不多,但正向涅槃,故比丘当於四圣諦学无间
等。
(405)离车童子持弓箭射精舍门孔,箭箭皆射入,阿难以為奇特,将
此事告知佛陀,佛告以知四諦较之更难。
(406)说明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想再得人身,比盲龟穿木孔更难,故
比丘当於四圣諦,勤方便学无间等。
(407)佛以一士夫正坐思惟世间思惟见四军入藕孔,而发狂失性,说
明思惟世间思惟无所饶益,故应正思惟出世间之四諦。
(408)佛劝比丘莫论十四无记,应学现观四圣諦。
(409)佛劝比丘莫起贪、恚、害三恶觉,当起四圣諦觉。
(410)经文為第409经之简省,只说明其中差别者為「起亲里觉、
国土人民觉、不死觉」。
(411)佛劝比丘莫论说世间事,应论说四圣諦。
(412)佛劝比丘应废止无益之论諍,而学四圣諦。
(413)佛為比丘说论较诸王大力大富无益,应当学四圣諦。
(414)佛告诸比丘论说宿命无益,应当学四圣諦。
(415)比丘於食堂论说檀越所施物品之好恶,佛即為比丘说学四圣諦
;经文后半部省略
(416)记叙佛所说四圣諦,有一比丘悉受持。
(417)说明对於佛所说四圣諦如如(此是真实的)、不离如(此是不
离真实的)、不异如(此是不异真实的),能真、实、审諦、不颠倒,是
名真实受持四諦。
(418)说明除佛所说四圣諦外,别无四圣諦。
(419)说明若於佛法僧疑惑者,则於四圣諦疑惑;反之则不疑惑。
(420)说明若於四圣諦有疑,则於三宝有疑;反之则不疑。
(421)说明不知四圣諦者,沉沦生死,其深嶮甚於深嶮巖。
(422)说明不知四圣諦而导致老、病、死、忧、悲、恼苦,其苦甚於
大热地狱。
(423)说明不知四圣諦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闇
冥,其可怖畏甚於堕入大闇地狱。
(424)说明不知四圣諦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闇
冥,其闇 冥甚於堕入小千世界之中间闇冥。
(425)是第424经的略说,差异处為「中千世界,中间闇冥」。
(426)是第424经略说,所差异為「三千大千世界」。
(427)说明闻四圣諦,当善思念。
(428)说明若勤禪思,内寂其心,则四圣諦显现。
(429)说明若修三摩提,则四圣諦显现。
(430)说明若不知四圣諦,则堕三恶道。
(431)说明不如实知四諦故,或生善趣,或生善恶趣。
(432)说明不如实知四諦,则轮迴五趣,长夜轮转。
(433)说明佛於四圣諦增上说法。
(434)说明於四諦如实知者,谓之黠慧。
(435)说明四圣諦须渐次修学而后得无间等。
(436)因须达长者问,佛说明渐次修学四圣諦,譬如由初阶而次第昇
於殿堂。
(437)经意同第436经,但因阿难问而答。
(438)说明眾生界无数无量,若於四圣諦无间等,则得脱眾生界,故
宜学四圣諦。
(439)说明如实知四圣諦者如手中之土,不如实知者如雪山之土。
(440)说明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諦,所尽苦本如大湖水,不尽者如指端
之水。
(441)经意如第139经,但此经於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
(442)说明眾生身形可见者如爪上土,不见者如大地土。
(443)说明世尊未闻正法时,於四圣諦正见已生。
(444)以眼药丸為譬,说明诸界其数无量。
(445)说明眾生常与界俱,反之则与恶界俱,因此当学善种种界。
(446)只有偈颂,意同第445经。
(447)说明眾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当善分别种种界。
(448)只有偈颂,意同第447经。
(449)经意同第448经,文有所省略,而广说胜界、鄙界、饮酒界
、不杀界等。
(450)经意同第449经,而广说不信界、犯界、无惭无愧界、惭愧
界。
(451)说明十八界。
(452)说明界是精神作用之根本,缘界而生触、受、爱。
(453)经意同第452经。
(454)经意同第452经,缘界而生触、受、想、欲、觉、热、求。
(455)说明缘界故生触、想、欲、觉、热、求。大正藏将此经收录於
卷十七第489经之后。
(456)说明有光界乃至有灭界,以及各於其所正受而得。
(457)说明缘界之上中下,故生言语、见解、思想之上中下。
(458)说明缘欲界故生欲想等,缘恚界故生恚想界,缘害想界故生害
想界。眾 生起身口意邪因缘已,现法若住,身坏命中生恶趣。若缘出要
界、不恚界、不害界等身口意正因缘,现世乐住,身坏命终生善趣中。
(459)有婆罗门主张「眾生非自作、非他作」之无造作邪见,佛告之
以「有自作、有他作」。
(460)说明眼界、色界分别存在,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喜触
因缘生乐受,苦触因缘生苦受,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耳、鼻、
舌、身、意法亦然。
(461)阿难為瞿师罗说明欲、色、无色三界。
(462)阿难為瞿师罗说明色、无色、灭三界。
(463)阿难為瞿师罗说明三种出界,即:从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
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
(464)叙说阿难往诣上座、五百百比丘及佛所,作同一问而得同一答
,遂讚嘆 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
(465)佛為罗[目*侯]罗说若见所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识
界,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则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繫著使。
(466)佛為罗[目*侯]罗说有触因故有三受,若触灭则受灭。若如
是知见此识身及外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繫著使。
(467)佛為罗[目*侯]罗说观乐受作苦想,观苦受当作箭刺想,观
不苦不乐受当作无常、灭想;如是者是名正见。
(468)佛為罗[目*侯]罗说若於乐受断贪使、於苦受断嗔恚使、於
不苦不乐受断痴使,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繫著使。
(469) 说明若受眾苦所逼,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嶮处。愚痴无
闻凡夫於此身忧悲称怨,啼哭号呼,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不生狂乱,不
沦生死,得止息处。
(470)说明愚凡、贤圣所受苦无差别,但凡夫受身苦时,忧恼狂乱,
增长二受;贤圣受身苦时,不起狂乱,故只生身受,不生心受。二者之不
同即在於凡夫受五欲之乐所染故生三毒,圣贤则无。
(471)说明种种身受譬如空中种种风,令人生起种种苦乐感。
(472)说明譬如客舍之有种种人寄宿,此身亦有种种苦乐受。
(473)说明一切行无常,故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474)佛為阿难说诸行是无常、变易之法,故说一切诸受皆苦。诸行
是渐次寂灭、止息之法,故说皆苦。
(475)说明毘婆尸如来未成佛时,观察三受及其集、灭、集灭跡、灭
道跡、味、患、离。经末提及式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
迦牟尼佛、迦叶佛及释迦文佛皆是如此。
(476)佛因一比丘独一静处禪思,观察诸受,而為说三受。所说三受
内容同第475经。
(477)经文甚短,仅提是阿难所问,如第476经。
(478)因诸比丘问而说三受,内容同第476经。
(479)说明佛若不知受、受集乃至受离,则无法证得无上正觉。
(480)说明若不如实知受乃至受离,则非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则
為沙门、婆罗门。
(481)说明受為因缘生,若不知缘缘乃至缘缘灭道跡,则非真沙门、
婆罗门。
(482)孤独长者於夏安居供养佛及僧伽三月之衣、食、汤药等,佛為
之授记,於未来世得安乐果报,但佛告之当学远离喜乐,现世作证。舍利
弗闻佛言,心生欢喜,说出自己的体验。
(483)说明修禪境界之深浅视乎其对物质之乐著、精神之纯化,而有
喜、乐、捨、解脱等阶段的差别。
(484)记叙阿难以见第一等问题试问跋陀罗,并纠正其错误。
(485)瓶沙王坚持世尊说受有二种,优陀夷坚持有三种,两人共诣佛
所,佛為之说明其因各种不同情况而说种种受义。
(486)说明若於一法乃至十法,生厌离、不乐、背捨,则得尽诸漏。
(487)同第486经。
(488)说明若於一法乃至十法,观察无常、变易、离欲、灭、捨离,
则得尽诸漏。
(489)经意同第488经。
(490)舍利弗為阎浮车说出家难,爱乐出家生活者难,乐常修善法难
;若出家常修八正道,则得尽诸有漏。
(491)经文只说如阎浮车所问。
(492)舍利弗為比丘说若得无量三昧,於有身灭、涅槃,心不乐著。
顾念有身,终不得彻底解脱,犹如胶著手执树,终不得离;反之则得解脱
。
(493)舍利弗為比丘说若疏於自省,则起爱欲,违於远离;若严於自
省,则远离五欲,得正解脱。
(494)说明舍利弗见大枯树,告诸比丘若修得神通力,即可令枯树成
地、水、火、风、金、银等物,劝比丘勤於禪思,学诸神通。
(495)舍利弗為比丘说犯戒者如树坏根,不得成就花果;持戒者如树
根不坏,得成就花果。
(496)舍利弗為比丘说若犯罪比丘、举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剋
责,则於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497)佛為舍利弗说可举他罪之法、被举罪者自安其心之法,及令犯
罪者悔改之法。
(498)舍利弗讚嘆过去、未来、现在佛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
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99)舍利弗為月子比丘(提婆达多弟子)说若比丘修善心者,亦能
离贪瞋痴,得正解脱。譬如大石山,四方风来,不能倾动。
(500)舍利弗為净口外道出家尼说明沙门释子净命自活,不堕邪命求
食。
(501)记叙目揵连以所得神通力,归功佛陀之恩惠。
(502)经意同第501经,文句略异。
(503)记叙目揵连与世尊遥相阻隔而以神力共语,舍利弗讚嘆其大功
德力。
(504)记叙天帝释告诉目揵连,他所见调伏慳垢而得的妙果。
(505)记叙大目揵连以神通至帝释宫殿,见帝释生活放逸,自夸其新
筑楼阁。目揵连以神通令其楼阁震动,使其心生厌离。
(506)叙说世尊為母及三十三天说法,目揵连受诸四眾请求而往请世
尊还至阎浮提说法。
(507)大目揵连与诸天子说得佛、法、僧不坏净成就。
(508)叙说大目揵连与勒叉那一起行乞途中,大目揵连见一眾生身如
楼阁,啼哭号呼,忧悲苦痛。佛告诉诸比丘,该眾生前世為屠牛儿,有屠
牛餘罪,故得此报身。
(509)叙说大目揵连与勒叉那一起行乞途中,大目揵连见一眾生筋骨
相连,鷺、鸟等随而食之,极大痛苦。佛告诸比丘,该眾生前世為屠牛者
,由於餘罪,而受此报。
(510)叙说大目揵连与勒叉那一起行乞途中,大目揵连见一眾生举身
无皮,纯一肉段,鷺、鸟等随而食之。佛告诸比丘,该眾生前世為屠羊者
,由其餘罪,续受此苦。
(511)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所见一大
眾生,举体无皮,乘虚而行。佛告诸比丘,该眾生為屠羊弟子,由其餘罪
,续受此苦。
(512)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经佛说大目揵连
所见為堕胎者之苦报。
(513)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
眾生,举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然,还割其体,痛彻骨髓。佛说大目
揵连所见為调象士之苦报。
(514)经文与第513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经佛说大目揵连
所见為好战者之苦报。
(515)经文与第513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经佛说大目揵连
所见為猎师之苦报。
(516)经文与第513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经佛说大目揵连
所见為杀猪者之苦报。
(517)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
无头眾生,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唼食,痛彻骨髓。佛说
大目揵连所见為好断人头之苦报。
(518)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眾生
,阴卵如瓮,坐则踞上,行则肩担。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锻铜师以偽器欺
人之苦报。
(519)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眾生
,以铜铁罗网自缠其身,火常炽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乘虚而行。佛
说大目揵连所见為捕鱼师之苦报。
(520)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眾生
,顶有铁磨,盛火炽然,转磨其顶,乘虚而行,受无量苦。佛说大目揵连
所见為卜占女人所受之苦报。
(521)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眾生
,,其身独转,犹若旋风,乘虚而行。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卜占师所受之
苦报。
(522)经文与第510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眾生
,傴身藏行,状如恐怖,举体被服,悉皆火然,还烧其身,乘虚而行。佛
说大目揵连所见為好行他婬者之苦报。
(523)经文与第510经相同,但此经记述目连於波罗奈国鹿野苑所
见,且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卖色女所受之苦报。
(524)经文与第523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
眾生,举体火然,乘虚而行,啼哭号呼,受诸苦痛。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
自在王第一夫人因瞋恚心以灯油洒王身上所受之苦报。
(525)经文与第523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目连见一眾生
,举体粪秽,以涂其身,亦食粪秽,乘虚而行,臭秽苦恼,啼哭号呼。佛
说大目揵连所见為自在王师婆罗门,因有憎嫉心而受之苦报。
(526)经文与第523经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经述佛住舍卫国祇
树给孤独园,目连见一大身眾生,头上有大铜鑊,炽然满中,群铜流灌身
体,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知事比丘因未将檀越布施
之由分予客比丘而受之苦报。
(527)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眾生,有炽热铁
丸从身出入,乘虚而行,苦痛切迫,啼哭号呼。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沙弥
盗取七果持奉和上所受之苦报。
(528)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眾生,其舌广长
,见有利釿,炎火炽然,以釿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佛说大目揵连
所见為盗取石蜜者所受之苦报。
(529)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述目连见大身眾生,有双铁轮在
两胁下,炽然旋转,还烧其身,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佛说大目揵连所见
為沙弥盗取二石蜜饼著於腋下所受之苦报。
(530)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眾生,以炽然铁
叶以缠其身,衣被床卧悉皆热铁,炎火炽然,食热铁丸,乘虚而行,啼哭
号呼。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比丘私用檀施衣食所受之苦报。
(531)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眾生,炽然铁车
而驾其颈,拔其颈筋,及连四脚筋以勒其颈,行热铁地,乘虚而去,啼哭
号呼。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驾乘牛车者以自活所受之苦报。
(532)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眾生,其舌长广
,炽然铁钉以钉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迦叶佛
时出家的比丘因自私自利而受之苦报。
(533)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述目连见一大身眾生,比丘之像
,皆著铁叶以為衣服,举体火然,亦以铁钵盛热铁丸而食之。佛说大目揵
连所见為迦叶佛出家之恶比丘,以恶口形容或指称他人,因而遭受苦报。
(534)经文与第526经相同,此经佛说大目揵连所见為迦叶佛时出
家而好起諍讼的比丘所受之苦报。
(535)记叙大目揵连以神通力自阿那律处闻四念处。
(536)经意同第535经,此经记叙闻得修习四念处之法。
(537)阿那律告诉舍利弗,他因反覆修习四念处而成就大德神力。
(538)大目揵连问阿那律如何成就大神力,答如第537经。
(539)阿难问阿那律以何功德成就大德神力,答以修习四念处之故。
(540)记叙阿那律於病苦中修习四念处,故能自安忍。
(541)经意同第540经。
(542)诸比丘问阿那律如何於正法律得尽诸漏,答以修习四念处。
(543)阿那律為眾多比丘说阿罗汉亦修四念处。
(544)阿那律告诉眾多外道,他因為修习种种佛法而出家,并特就四
念处予以说明。
(545)阿那律告诉诸比丘,修四念处可顺趣向於远离、出要、涅槃。
(546)执澡罐杖梵志问摩訶迦旃延,為何王与王諍、婆罗门居士与婆
罗门居士諍,迦旃延告以因贪欲及见欲故,而唯世尊能离贪欲及见欲。
(547)摩訶迦旃延為直执杖梵志说若於五欲不离贪、欲、爱、念、渴
者,虽年八十、九十,亦非宿士反之,若年仅二十五,但於五欲离贪等,
仍為宿士。经意同《增一阿含.劝请品》第9经。
(548)摩訶迦旃延為摩偷罗王说四姓平等,无有差别。
(549)记叙迦梨迦优婆夷以僧耆多童女问世尊之偈问摩訶迦旃延,迦
旃延為之说十一切入处。
(550)摩訶迦旃延為诸比丘说圣弟子念六种功德,可离苦恼,减忧悲
,得如实法。
(551)记叙訶梨长者以经集摩揵提经中之一偈,请教迦栴延。
(552)记叙訶梨长者以佛告帝释的话问摩訶迦栴延。
(553)经意同第552经。
(554)訶梨长者身遭病苦,摩訶迦栴延為说依四不坏净,修六念处。
(555)记摩訶迦栴延為陀施长者说法,如訶梨长者。
(556)眾多比丘尼以无相心三昧问佛及阿难,所答相同。比丘尼惊讶
於佛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
(557)闍知罗比丘尼问阿难无相心三昧之果及功德,阿难所答和世尊
同句、同味、同义。
(558)阿难為一比丘说无相心三昧之果及功德。
(559)迦摩与阿难相问答。虽有六根、六境,初禪乃至无所有入处具
足住者,则為有想於有而不觉知;若於无想心三眛,身作证具足住者,则
為无想於有法而不觉知。
(560)阿难為诸比丘讲述四说道,所為四说道即:一、作如是住心,
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於法量度。二、正坐思惟
,於法选择,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等受。三、為掉乱
所持,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化
。
四、止观和合俱行。
(561)阿难為婆罗门说為断爱欲而出家是有边际,非无边际。
(562)瞿师罗长者问云何為说法者、善向、善到,阿难答以若说法、
若向、若调伏贪瞋痴便是。
(563)阿难尼揵弟子无畏离车与阿耆毘弟子聪明童子离车阐述佛所说
之戒、定、慧使业不更造,宿业渐断、已断,便得现正法,离诸炽燃,非
由苦行可得。
(564)有比丘尼对阿难起染著心,派人请阿难至其所。阿难告之以当
断秽食、憍慢、爱欲,比丘尼闻后发露悔过,阿难记其於未来世得具足戒
。
(565)阿难為婆头聚落童子说戒、心、见、解脱等四种清净。
(566)记叙质多罗长者与伽达多比丘就对佛所说偈文之了解相问答。
(567)记叙质多罗长者与那伽达多比丘,对无量心三眛、无相心三昧
、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之见解相问答。
(568)记叙质多罗长者问伽摩比丘关於行等十个问题。
(569)记叙梨犀达多答质多罗长者问所谓种种界。
(570)记叙梨犀达多比丘代诸上座答质多罗长者问「凡世间所见,何
本,何集,何生,何转」。
(571)诸比丘於质多罗长者牛舍中食诸酥酪蜜饱满,行路闷极,摩訶
迦比丘以神通力使凉风起。质多罗长者随喜,愿见尊者过人法神足现化。
摩訶迦示现之,并告之以不放逸而得。
(572)记叙眾多上座比丘论眼繫色或繫眼,质多罗长者说欲贪是其繫
。
(573)记叙阿耆毘迦外道出家二十年不得证道,旧友质多罗长者导其
入佛门家。
(574)叙说尼揵若提子欲诱质多罗长者為弟子,反被说服。
(575)记叙质多罗长者信念不动,从容而死,命终生於不烦热天,復
以神通至奄罗林中礼拜诸上座比丘。
(576)有一天子对佛说不处忉利天上「欢喜园」,终不得快乐。佛告
之阿罗汉寂灭之乐才是乐。
(577)叙说一天子不赞成佛执著於教化眾生,佛说以哀愍眾生故教化
之。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62经略同。
(578)有一天子说惭愧心者时时皆有,佛说惭愧心者希有。
(579)有一天子问佛,不习近正法者能否证悟,佛说必须专修正法始
能证悟。
(580)有一天子说依止异见亦能证悟,佛反驳之。
(581)说漏尽罗汉即使说有我、我所亦无妨。与《别译杂阿含经》第
166经略同。
(582)经意同第581经。
(583)记叙阿修罗王阻障月天子,月天子前往归依佛,阿修罗王闻佛
所说偈即释放月天子。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67经略同。
(584)佛因天子问而说自己解脱於母、妻、子之牵缠。与《别译杂阿
含经》第168经略同。
(585)佛為天神说独一而住,无欢喜亦无烦恼。与《别译杂阿含经》
第169经略同。
(586)佛告诉天子,当正念求远离,断除贪欲火,紧急如救头火燃、
离刀剑害。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0经略同。
(587)佛為天子说出离痴惑丛林之法。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1
经略同。
(588)佛為天子说若断爱喜、贪欲则得解脱。与《别译杂阿含经》第
172经略同。
(589)佛為天子说当捨俗出家,以断贪爱。与《别译杂阿含经》第
183经略同。
(590)佛為比丘说过去世有五百商人於旷野遭贼难,一天神前来问法
。商人中一优婆塞能答,天神遂令彼眾免於贼难。与《别译杂阿含经》第
184经略同。
(591)佛為比丘说过去世有一优婆塞於大聚会中极毁呰欲,而自没於
爱欲,天神见而说偈教诫之。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85经略同。
(592)说明给孤独长者初闻佛名乃至归依佛,并答应回舍?国造精舍
供佛及僧伽等事。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86经略同。
(593)说明给孤独长者命终生兜率天,来诣佛所,讚嘆佛法,激励诸
比丘。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87经后半部略同。
(594)说旷野长者於见佛、闻法、供养眾僧无厌足,故命终生於无热
天。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88经略同。
(595)记叙无烦天子与佛谈论有得解脱的七比丘,命终生於无烦天。
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89经略同。
(596)佛為一天子说当调伏诸根,弃捨一切而得见解脱。与《别译杂
阿含经》第181经略同。
(597)佛為一天子说持戒定慧可得妙色,得乘出道,而為诸天所供养
。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82经略同。
(598)佛為一天子说精勤者可开发圣道。与《别译杂阿含经》第
175经略同。
(599)佛為一天子说立戒修智慧可解脱缠结。与《别译杂阿含经》第
173经略同。
(600)佛為一天子说若比丘若习禪思,善摄诸觉想,他人不能恐怖诽
谤。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4经略同。
(601)佛為一天子说若名色灭无餘,则永断生死道、灭苦乐。与《别
译杂阿含经》第176经略同。
(602)佛為一天子说若离六欲则得解脱。与《别译杂阿含经》第
177经略同。
(603)佛為一天子说信、不放逸、精进、智慧的功德。
(604)说明阿育王出世及供养佛僧的因缘。经意同《阿育王传》、《
阿育王经》。
(605)说明有四念处。
(606)说明当修习四念处。
(607)说明四念处為得如实法之一乘道。
(608)说明若离四念处,则离如实圣法,乃至不得解脱;若不离四念
处,则不离如实圣法,乃至得解脱。
(609)说明观四念处集、四念处没,则无所依住,於诸世间永无所取
。
(610)说明於四念处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调伏世间忧悲,是名修四
念处。
(611)说明四念处為善法聚,五盖為不善法聚。
(612)说明如来弟子於如来所说,尽底受持,无诸障阂,如强弓大力
方便射多罗树影,疾过无阂。
(613)说明贪、瞋、痴三不善根是不善聚,身、受、心、法四念处為
善聚。
(614)说明若比丘四念住,心得解脱,名為大丈夫,否则即非大丈夫
。
(615)阿难讚劝诸比丘尼,修习四念处应知前后昇降,然后以所说告
诉佛,佛再开示此理。
(616)说明若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自生障
阂,譬如厨士不善取尊主所嗜之味,尊主不悦,故不蒙爵赏。如此比丘,
不得安稳涅槃;反之,则得安稳涅槃。
(617)佛以飞鹰取小鸟之事,劝比丘应守住四念处,远离五欲境界。
(618)说明修四念处可得四果。
(619)佛以伎师各自爱护為比丘说自护即他护,他护亦是自护;自护
他护都是修习四念处。
(620)佛以愚痴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為猎师所捕之
事,说明愚痴凡夫不善护身,染著五欲,為魔所?。因此应依止父母境界
,即四念处。
(621)佛為阿难说当教年少比丘四念处,阿罗汉亦修四念处。
(622)说明世尊於?罗园中為诸比丘说四念处正念正住,?罗女闻法
后,翌朝以食供养。
(623)说明沙门婆罗门应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譬如持满
钵油从世间美色所及大眾中过,若失一滴油则将被杀,其必一心繫念油钵
,不敢顾眄世间美色。
(624)鬱底迦求世尊说法,世尊告之当先净其戒,然后修四念处。
(625)佛為婆醯迦说住四念处者,超越诸魔。经文有所省略
(626)经文只说如第625经。
(627)阿那律问佛,有学比丘当云何修习得尽诸漏,佛教以当念四念
处。
(628)记叙阿难与优陀夷议论佛说圣戒乃為修四念处。
(629)阿难為跋陀罗说多修习四念住能令行者不退转。
(630)阿难為跋陀罗说多修习四念住,能得清净。
(631)阿难為跋陀罗说眾生多修习四念处,得度彼岸。
(632)阿难為跋陀罗说修习四念处可得阿罗汉果。
(633)说明一切法即四念处。
(634)说明修习四念处者,名贤圣出离。
(635)说明若修习四念处,未净眾生得清净,已净眾生令增光泽。
(636)说明比丘闻佛教法后出家,先习圣戒,住四念处者,调伏世间
贪忧。
(637)说明学戒成就,当修四念处。经文有所省略。。
(638)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难悲嘆,佛告之生者必灭,勿徒自悲,当
修习四念处,自洲自依。
(639)舍利弗、目揵连涅槃后,僧伽内心空虚,佛鼓励诸比丘自洲自
依,法洲法依,即修四念处。
(640)佛為帝释及四大天王预言佛灭后正法衰亡之事。可参阅《阿育
王传》卷6、卷7;《大毘婆沙论》卷183;《大集月藏分法灭尽品》
、《摩訶摩耶经》、《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641)叙说阿育王晚年及孔雀王朝最后王沸沙蜜多罗王破坏佛法。可
参阅《阿育王传》、《阿育王经》。
(642)说明三无漏根。
(643)说明五根。
(644)说明比丘若於五根如实善观察,则於三结断知,是名须陀洹。
(645)说明如实观察五根者,得正阿罗汉。
(646)说明五根,较第643经更详。
(647)详细说明五根?容,较第646经為详。
(648)经意同於第644经。
(649)经意同於第645经。
(650)说明若如实知五根及其集、灭、灭道跡者得出离,得成正觉。
(651)说明若如实知五根之集、没、味、患、离者得出离,得成正觉
。
(652)说明比丘依其对五根若利、若满足之程度而得阿罗汉、阿那含
、斯陀含或须陀洹果,而五根一切无者為凡夫。
(653)本经為652经之广说。
(654)以堂阁眾材,栋為上首譬喻五根以慧根為首,而摄持其餘四根
。
(655)经意同第654经,但没有譬喻;经文与第646经大多相同
。
(656)说明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他四根。较第654经為详。
(657)详述五根之中,慧根為首。
(658)说明五根功德,以慧根為首。较第655经為详。
(659)说明五根,可与第647经相比较。
(660)说明修习五根可断三世一切苦。
(661)说明数力及修力等二力。
(662)说明若数力成就,则三毒尽,修力满足。
(663)说明修力即修四念处。
(664)说明三种三力。
(665)说明当学信、精进、慧三力。
(666)详细说明信、念、慧三力。可参阅失译《杂阿含经》第17经
。
(667)说明三种「四力」,分述如下:(1)信力、精进力、念力、
慧力。(2)信力、念力、定力、慧力。(3)觉力、精进力、无罪力、
摄力。并就第(3)项详细说明。可参阅失译《杂阿含经》第18经。
(668)详细说明四摄事之最胜行法。
(669)说明三世眾生有所取者,均為四摄事。
(670)说法明成就四力者,离五恐怖。
(671)说四力如第670经,但说成就四力,不畏不活。
(672)广说四力,可参阅第670经。
(673)说明五力。
(674)说明比丘当成就五力。
(675)详细说明五力。
(676)说明比丘当学五力,如第674经,文字略有差异。
(677)说明五学力。
(678)说明比丘当成就学力。
(679)广说五学力。
(680)如第678经,文字略有差异。
(681)说明若比丘於善法变、退、不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
,反之则以五白种白法庆慰之。
(682)说明若比丘还戒、退戒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反之则
以五种白法庆慰之。
(683)说明若信、精进、惭、愧、慧力退减,则不善法生。
(684)世尊先告诉诸比丘,如来与阿罗汉之不同,再详述十力。十力
部分可参阅《增一阿含.结禁品》第4经,勿提提犀鱼《佛说十力经》,
施护译《佛说十力经》,《佛说信解智力经》。
(685)说明婴儿小时,乳母随时照料,及其长大,乳母放捨。诸声闻
始学时,智慧不足,如来以法随时教授之,至其智慧深固放捨。
(686)说明如来六力。
(687)若有问如来六力者,如来将為彼记说。
(688)说明七力。
(689)说明比丘当成就七力。
(690)经意同第688经。
(691)广说七力。
(692)说明八力。
(693)广说八力。
(694)说明漏尽比丘之八力。
(695)如第694经。
(696)如第694经。
(697)说明九力。
(698)广说九力。
(699)说明十力。
(700)广说十力。
(701)说明有十种如来力;如第684经,但经文更简省。
(702)如第687经,但经文更简省。
(703)说明所有法门皆如来无畏智所生,若比丘质直心生,如来则為
其说五学力及如来十力。
(704)说明若不正思惟,则起五盖,退七觉支;若正思惟,则不起五
盖,起七觉支。
(705)说明五退法及七不退法。
(706)说明五盖不转趣涅槃,七觉支转趣涅槃。
(707)说明五盖之害及七觉支之利。
(708)说明五盖令善心荫覆堕卧,如五种大树,生长巨大,则障覆小
树;若修习七觉支,则转成不退。
(709)说明修习七觉支能转进满足。
(710)说明专心听法者,能断五盖,修习七觉支,令得满足。
(711)无畏王子请佛评断无因论,佛以五盖為烦恼之因缘,七觉支為
清净之因缘,纠正无因论之谬误。
(712)如第711经,小有差异。
(713)眾比丘访外道精舍,诸外道自詡所说法与世尊无异,眾比丘闻
后告知世尊,世尊说明可反问诸外道有关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并為
比丘详细说明。
(714)说明比丘若生微劣心,应修择法、精进、喜觉分,譬如小火,
欲令其燃,足其乾薪,火则炽燃。若比丘生掉举心,应修猗、定、捨等觉
分,譬如燃火,欲令其燋炭,彼火则灭。
(715)说明如身依食而立,五盖亦各依食而立,七觉分亦然。
(716)说明不正思惟则不起四正勤、生五盖、不生七觉支,正思惟则
反之。
(717)说明恶友之害及善友之利。
(718)舍利弗為比丘说其於七觉支得自在。
(719)优波摩為阿提目多说修七觉分时,若灭五盖,则心能解脱。
(720)阿那律為比丘说修七觉分,则心能解脱。
(721)说明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於世间;如来出世,有七觉
分现於世间。可参考《中阿含‧七宝经》、《增一阿含‧等法品》第7经
、施护译《佛说轮王七宝经》。
(722)详细说明转轮圣王出世时,七宝出现於世之盛况。
(723)说明年少比丘供养奉事长老比丘,可闻深妙之法,成就身正及
心正,得七觉分满足。
(724)说明亲近奉事贤圣者,得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觉分满足。
(725)说明五盖是不善积聚,七觉分是善积聚。
(726)阿难以為半梵行者是善知识,佛告之全梵行者才是善知识。
(727)佛於病中要阿难说七觉分,并告之若精进修习七觉分,可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末有比丘说偈讚嘆。
(728)说明七觉分,但经文简省
(729)说明比丘若修七觉分则向於涅槃。
(730)佛劝比丘三世均当修七觉分。
(731)说明比丘若修习七觉分清净鲜白,可获大利。
(732)经意同第731经,经文简省。
(733)说明七觉分须渐次而起,修习满足。
(734)说明修习七觉分者得漏尽无餘涅槃或阿那含果等二种果报。
(735)说明修习七觉分者可得四果。
(736)说明修习七觉分者有七种果报。
(737)说明比丘应於七觉分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738)同第734经,文字略有不同。
(739)经意同第735经,文字略有不同。
(740)经意同第736经,文字略有不同。
(741)说明若修不净观,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2)说明若修习随死念,可向於捨;经文略同於第741经。
(743)诸外道认為他们和佛陀一样都能说法,无有差异。眾多比丘闻
后不悦,告诉世尊,世尊授以反问之法。
(744)说明若修习慈心,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5)说明若修习空入处,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6)说明若修习安那般念,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7)说明若修习无常想,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8)说明若起正见则解脱三毒,,得正知见。
(749)说明若无明為前相,则八邪道生;若起明為前相,则八正道生
,得正解脱。
(750)说明无明為诸恶不善法之根本,明為诸善法之根本。
(751)说明若起邪事则不乐正法,若起正事者则乐正法。
(752)说明修习八正道能断五欲。
(753)世尊為阿梨瑟吒说甘露法即界名说(涅槃界),若修八圣道可
得甘露法。
(754)说明七正道分為贤圣等三昧根本眾具。
(755)只说如上三经。
(756)只说如上三经。
(757)只说如上三经。
(758)说明佛及凡夫各有三种无母子畏(兵兇、大火、洪水)、三种
有母子畏(老、病、死),但若修习八圣道则可断三畏。
(759)说明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是无常、有為心所缘
生,若修八圣道可断此三受。
(760)说明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故如
来出於世间,若修习八圣道可断此三法。
(761)说明有学之八圣道是名為学,无学之八圣道成就是名无学。
(762)说明八正圣道成就是名圣漏尽。
(763)说明八圣道分。
(764)说明修八圣道,依远离、依无欲、依减、向於捨,是名修八圣
道。
(765)说明比丘过去已修八正道,未来亦当修八正道。
(766)说明八圣道清净鲜白之利益。
(767)说明五盖為不善聚,八圣道為善聚。
(768)佛為阿难说全梵行者為善知识。经意如第726经,但经文简
省许多。
(769)说明在佛的正法律中八正道能调伏烦恼军。
(770)说明八邪道能作非义不饶益苦,故当离;八正道能以义饶益,
常得安乐,故当修。
(771)佛卫生闻婆罗门说明八邪道非彼岸,八正道是彼岸。
(772-774)无经文,只说如第771经,但问答的对象不同。
(775)说明不正思惟能令生且增广八邪道,正思惟不令生且可灭八邪
道。
(776)说明不正思惟则正见不生,正思惟则正见生起。
(777)同第775经。
(778)说明恶友能令且增广八邪道,善友不令生且能灭八邪道。
(779)经意同第778经,略简。
(780)经意同第778经。
(781)经意同第778经,经末有提内法八经,外法八经亦同。
(782)说明八邪道非法,八正道是法。
(783)阿难為一婆罗说為断三毒故出家,修习八圣道可断三毒。
(784)详细说明八邪道及八正道。可参阅《佛说八正道经》。
(785)说明世俗之八圣道向於善趣,出世间之八圣道转向苦边。
(786)说明若向八邪道者违於法,心向八正道不违法。
(787)说明向邪者不乐於法,向正者乐於法。
(788)经意同第787经,多了种甘蔗、稻等譬喻,经末多了偈颂。
(789)佛為婆罗门说有世俗及圣出世间两种正见;可参阅第785经
,较简。
(790)同第791经,略简。
(791)说明邪、邪道,正、正道。
(792)说明五逆罪是恶趣道。
(793)说明八邪道是顺流道,八正道是逆流道。
(794)说明八正道是沙门法,成就八正道者是沙门。
(795)说明八正道為沙门法,三毒永尽為沙门义。
(796)说明八圣道為沙门法,阿罗汉等為沙门果。
(797)详细说明沙门法及沙门果。
(798)说明沙门法、沙门、沙门义。
(799)同第797经,较简。
(800)如上说。
(801)说明有五法助益於修出入息念。
(802)说明若修习出入息念,可得身心止息,明分想修习满足。
(803)详细说明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内容。
(804)為第803经的略说,说明修习出入息念者可断诸觉想。
(805)阿梨瑟吒告诉佛陀他已修习出入息念,佛嘉许之,并告之以更
有胜妙过其上者。
(806)罽宾那比丘端坐不动,专心修行,佛陀教诸比丘亦如是修行。
(807)世尊坐禪二月,修出入息念,从禪觉后告诸比丘其所得证。
(808)说明学住与如来住相异。
(809)世尊教诸比丘修不净观,结果有诸多比丘因极厌患身而自杀,
或请他人杀己,世尊於是教诸比丘修习出入息念。
(810)说明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满足,七觉支满足,明、解脱满
足,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811)如第810经。
(812)如第810经。
(813)佛為阿难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真諦。
(814)说明修习出入息念已,得大果大福利。
(815)说明三世诸佛和如今比丘同样修出入息念,断觉想。
(816)以偈颂说明戒、意、慧三学。
(817)详细说明三学,但无偈颂。
(818)说明三学中增上慧学成就时,圆满三学。
(819)说明三学能摄诸戒。
(820)说明三学,比第817经更详细。
(821)是第819经和第820经相合,文字略有差异。
(822)说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令三学修习满足。
(823)说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满足三学,得诸涅槃。
(824)说明二学,有偈颂。
(825)说明比丘若学戒,可令三学满足。
(826)说明学戒的种种福利。
(827)说明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如同田夫随时善作一般。经末
有偈。
(828)说明比丘若不修三学则不為比丘。
(829)说明若随时学三学,不久得尽诸漏,得解脱。
(830)世尊為诸比丘说戒法相应,迦叶比丘闻后心不忍不喜,后即生
悔,便向世尊悔过,世尊授以律仪戒。
(831)说明世尊不讚不叹不乐学戒者,讚叹乐学戒者。
(832)同第817经,,文字略有差异。
(833)佛為离车难陀说圣弟子若成就四不坏净,命终时得生天上,得
十种法。
(834)说明成就四不坏净者,生活自然富足。
(835)说明转轮王具足七宝,成就四种神力,王四天下,仍未断轮迴
之苦;然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而解脱轮迴之苦,其缘故在於
有无成就四不坏净。
(836)说明四不坏净不变易增损,若成就四不坏净,则可不堕三恶趣
。
(837)藉说明敬信人之五种过患,而劝应成就於佛不坏净,於法、僧
不坏净,圣戒成就。
(838)说明四食安立、饶益、摄受眾生,四不坏净润泽眾生之福德、
喜法并安乐眾生。
(839)说明於佛不坏净成就者,是為闻法、眾僧所念及圣戒成就。
(840)说明於佛不坏净成就者,离慳垢心,圣戒成就。
(841)说明成就四种福德润泽者,其福利无量。
(842)说明婆罗门所说邪道不能向於涅槃,世尊所说八圣道向於涅槃
。
(843)记叙佛陀与舍利弗关於「流」与「入流分」之问答。
(844)阿难告诉舍利弗,若断四恶法、成就四善法,如来则為彼记说
得须陀洹。
(845)说明若离五恶,於三宝不生疑惑,则可得须陀洹果,不堕恶趣
。
(846)说明八圣道、十二支缘起即為圣道如实知见。
(847)说明四不坏净是眾生生天之道。
(848)说明四不坏净為生天之道的根由。
(849)经意同第848经,经為较简省。
(850)经意同第848经,经為较简省。
(851)说明四不坏净為法镜。
(852)叙说眾比丘闻四位在家出家弟子命终,问世尊彼等死后生往何
处。佛说比丘、比丘尼已得解脱,不受后有;在家弟子生於天上而般涅槃
。
(853)如第852经所说,经文简省。
(854)眾比丘闻诸优婆塞命终,问世尊彼等当生何处。世尊告以此问
徒劳,教之修四不坏净。
(855)佛為难提优婆塞说若不成就四不坏净者,名為放逸;若成就四
不坏净者,名為不放逸。
(856)如第855经所说,经文略省。
(857)如来即将远行,释氏难提心生不捨,佛告之随时修五种欢喜之
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858)如来即将远行,释氏难提心生不捨,佛告以随时修六念(念佛
、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859)如第858经所说。
(860)如来即将远行,梨师达多长者兄弟心生不捨,佛告以随时修六
念,长者答以已修,佛嘉许之。
(861)说明兜率天人寿极长,愚痴无闻凡夫於彼命终后生三恶趣中,
多闻圣弟子则不生三恶趣中。
(862)经意如第861经,此说化乐天。
(863)经意如第861经,此说他化自在天。
(864)说明比丘若具足初禪,於五蕴作正思惟,则离爱,得涅槃。
(865)如第864经所说,但此说能解脱欲、有、无明有漏。
(866)如第864经所说,但此说可得中般涅槃乃至上流涅槃,或生
於梵天。
(867)说明比丘若具足第二禪,於五蕴作正思惟,则一切有餘爱尽、
无欲、灭尽、涅槃。
(868)如第867经,但此说正思惟之果报。
(869)说明第三禪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五蕴作正思惟所得之果报。
(870)说明第四禪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五蕴作正思惟所得之果报。
(871)说明风云天等之神力。
(872)世尊於雨夜出游,要阿难以伞盖覆灯随行,时天帝释及四大天
王均以伞盖覆灯,随诸大弟子行,世尊见后微笑。
(873)说明四种善好调伏眾之光辉。
(874) 说明随生子(父母受五戒,子亦随学)、胜生子(父母不受
五戒,子能受)、下生子(父母不受五戒,子亦不受)。
(875)说明有四正断,即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
(876)同第875经,多了偈颂。
(877)说明四正断之内容。
(878)同第877经。
(879)详细说明四正断。
(880)说明修习禪法以不放逸為根本。
(881)说明不放逸者能断贪瞋痴三毒。
(882)详细说明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
(883)分别说明各种「四种禪」。
(884)说明阿罗汉之三明。
(885)详细说明无学三明。
(886)有一婆罗门以名字言说為三明,世尊告其自身体验之真实三明
。
(887)说明信非只是名字,而应表现於戒、施、闻、捨、慧之实际生
活。
(888)佛為婆罗门说名字不為增益,具足信、戒、闻、捨、慧才是增
益。
(889)佛為婆罗门说说明名字不為等起,生起信、戒、闻、捨、慧才
是等起。
(890)说明无為法及无為道跡。
(891)说明世尊弟子若见真諦果,正无间等,则所断苦如大湖水,所
餘苦如毛端渧水。
(892)说明六内入处。
(893)以五种种子需得地界及水界,乃得生长增广為譬,说明缘起之
流转及还灭各具因缘。
(894)说明若不如实知世间及世间集,则不得解脱。
(895)说明為三断爱当求大师。
(896)说明為断三有漏当求大师。
(897)说明若知见内六入处,则於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忆念,於其
中间尽诸有漏。
(898)说明若於六处欲贪断,於未来世成不生法,即於未来世不再受
生死身。
(899)说明若比丘六处生、住、显现,则病、老、死显现;反之则病
、老、死没。
(900)说明若比丘於六处味著则生上烦恼。
(901)说明一切善法皆依六入处而得建立。
(902)说明如来為一切有情中第一人。此经颇為简省,可参阅《增一
阿含‧三宝品》第1经。
(903)说明一切法中,离贪欲法為第一。
(904)说明一切诸眾,声闻眾為第一。
(905)眾外道出家问舍利弗「如来有无后生死」,之后舍利弗与迦叶
共相论议。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20经。
(906)佛為迦叶说昔制戒少而比丘多乐习学,今制戒多而比丘少乐习
学之因缘。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21经。
(907)遮罗周罗那聚落主信歌舞戏笑之功德,佛说法使之开悟。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22经。
(908)战斗活聚落主迷信勇悍斗者来世可生箭降伏天,佛说法使之开
悟。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23经。
(909)调马聚落主说调马法,世尊说调伏丈夫法。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124经。
(910)佛為凶恶聚落主说若不修八正道则生瞋恚、说恶言、得恶名字
;若修八正道则不生瞋恚、口说善言、得贤善名字。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125经。
(911)先日国王与诸大臣共论议沙门释子比丘是否应受畜金银宝物,
摩尼珠髻聚落主闻后问佛,佛告诉聚落主及诸比丘不可受金银宝物。
(912)世尊告诉王顶聚落主,眾生所依之二边及离二边之中道。
(913)揭曇聚落主问世尊苦之起因及灭因,世尊告之一切苦以爱欲為
根本,若无世间爱念者,,一切忧苦消灭尽。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128经。
(914)世尊於飢饉年人间游行,尼揵子教其弟子刀师氏聚落主詰难世
尊,但刀师氏反而随喜佛言。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29经。
(915)刀师氏聚落主从尼揵子之劝,而詰问世尊何以為一种人说法,
不為一种人说法。世尊以三种田、三种器做譬喻而回答他,刀师氏闻后悔
过。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30经。
(916)刀师氏聚落主转述尼揵若提子所说恶业堕狱之法,佛以為尼揵
若提子所说不彻底而為刀师氏说正说,刀师氏终於归依為优婆塞。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131经。
(917)佛為诸比丘说三种调马及三种调士夫相。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143经。
(918)佛為诸比丘说三种良马及三种善男子。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144经。
(919)同第918经。
(920)佛以具足色、力、捷疾之三种良马比喻具足戒律、精勤、解脱
之三种善男子。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46经。
(921)佛告诸比丘,良马具备四能,善男子亦成就四德。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147经。
(922)佛告诸比丘,良马依利钝可分為四种,善男子亦有四种。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48经。
(923)调马师以柔软、粗重、柔软粗重等三种法调伏恶马,犹不调者
则杀之;佛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犹不调者,不復与语,不復教诫。
(924)佛為诸比丘详说恶马八态及恶丈夫八过。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149经。
(925)佛為诸比丘说良马八德及善比丘八德。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150经。
(926)佛為詵陀迦旃延说良马不念水草,但念驾乘之事;比丘亦应不
念贪欲缠,而如实修出离之称。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51经。
(927)佛為摩訶男说优婆塞信、戒、闻、捨、智慧具足。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152经。
(928)佛為摩訶男叙说在家之三果。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153经。
(929)佛為摩訶男说优婆塞所应具足之十六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154经。
(930)摩訶男忧命终生处,佛以大树作譬,告彼未来命终生天。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55经。
(931)佛為摩訶男说若比丘於学地求生上地,当念佛、念法、念僧、
念戒、念施、念天。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56经。
(932)佛有远行,摩訶男不捨,佛為彼说应依信、戒、闻、施、慧等
五法及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157经。
(933)经意同第932经,文字略有不同。
(934)尊病瘥未久,摩訶男来问正受与解脱之关係,阿难為说学人之
戒、定、慧解脱,最后世尊讚嘆迦毘罗卫诸释氏能於甚深佛法贤圣慧眼而
得深入。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58经。
(935)沙陀与摩訶男议论须陀洹成就四法或三法,共诣佛所,佛為彼
等说四法成就须陀洹。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59经。
(936)佛因诸释氏问何以记说百手释氏命终后得须陀洹,而為解说声
闻之种种境界,并讚嘆百手释氏临命终时,受持净戒,捨离饮酒,所以為
他记说。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60经。
(937)佛為波梨耶聚落之四十比丘说无常、苦、空、非我之法。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0经。
(938)佛告诸比丘,无始生以来所流泪多於四大海水,当出离生死。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1经、《增一阿含‧无常品》第1经。
(939)佛告诸比丘,无始生死以来所饮母乳多於四大海水,当解脱生
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2经。
(940)佛告诸比丘,无始生死以来父母多於大地草木以四指量斩以為
筹之数,故当勤精进,出离生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3经。
(941)佛告诸比丘,无始生死以来父母多於大地土泥悉以為丸之数,
故当勤精进,出离生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4经。
(942)佛告诸比丘,见眾生喜乐,当思生死轮迴无穷,力求脱离。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5经。
(943)佛告诸比丘,见眾生受苦,当思生死轮迴无穷,力求脱离。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6经。
(944)佛告诸比丘,见诸眾生而生恐怖,当思自己无始罪业,力求断
除诸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7经。
(945)佛告诸比丘,见眾生爱念欢喜,当思彼等无始曾為父母等,力
求断诸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8经。
(946)有一婆罗门闻未来、过去佛如恒河沙数,觉悟佛难遇,遂归佛
出家,得阿罗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9经。
(947)叙说一人於一劫中生死轮转,白骨可积累如毘富罗山;若如实
知四圣諦,则可断生死。与《别译杂阿含经》第340经大多相同,比失
译《杂阿含经》第11经及安世高《七处三观经》第30经多了偈颂。
(948)佛為一比丘说劫之长久,并劝彼出离生死。可参阅《增一阿含
‧大爱道般涅槃品》第3经、《别译杂阿含经》第341经。
(949)佛以大石山作譬喻,為一比丘说劫之长久,并劝彼出离生死。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42经。
(950)佛告诸比丘,过去劫数无量,长夜受苦,故当求出离生死。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43经。
(951)佛告诸比丘,大地无有不生不死者,故当求出离。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344经。
(952)说大地无一处无歷劫亲友,故当求出离生死。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345经。
(953)佛告诸比丘,眾生灭如大雨渧泡生灭,故当求出离生死。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46经。
(954)佛告诸比丘,眾生长夜轮转如普天大雨,无断绝处,故当求出
离生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47、348经。
(955)佛告诸比丘,眾生转五趣轮如士夫转五节轮,常转不息,故当
求出离。可参阅第432经及《别译杂阿含经》第349经。
(956)佛為诸比丘说毘富罗山几度变迁,以示一切无常,故当力求出
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0经。
(957)佛為婆蹉种出家行者说命与身之关係。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190经。
(958)婆蹉种出家行者问目揵连,何故佛陀不答死后有无,目揵连回
答因如实知五阴及其集、灭、味、患、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191经。
(959)婆蹉种出家行者问佛何故不说死后有无,佛所说与目揵连同,
婆蹉种出家為之惊嘆。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92、193经。
(960)如第959经,但是詵陀迦旃延与佛所回答相同。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194经。
(961)婆蹉种出家行者问是否有我,佛默然不答。阿难问其所以,佛
告以為断其邪见故。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95经。
(962)佛為婆蹉种出家行者说明何以不记说十四见。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196经。
(963)佛為婆蹉种出家行者说眾生不如实知五受阴,故起种种邪见。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97经。
(964)佛為婆蹉种出家行者详说善、不善法和比丘乃至优婆夷所得果
证。之后婆蹉种归佛出家,得阿罗汉果。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198经。
(965)鬱低迦问是否一切世间皆以佛道為离之道,阿难以守城门作譬
喻代佛回答。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99经。
(966)富?尼告诉眾外道,世尊说法令眾生邪见断灭,佛讚许之。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0经。
(967)俱迦那外道於河边问阿难陀,如来死后之有无,阿难陀所答和
佛所说相同。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1经。
(968)给孤独长者於外道所,以正论摧伏外道。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202经。
(969)佛為长爪外道说三种见及三种受,舍利弗正持扇扇佛,与长爪
外道皆断疑惑得解脱。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3经。
(970)舍罗步外道妄说其已先知佛法、律而后弃之,佛亲往质问,舍
罗步默不作声,其弟子遂捨之而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4经
。
(971)外道上座说若有人能答对其偈,则将随其修梵行。后世尊答对
,上座即出家学佛法,修成阿罗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5经
。
(972)眾多婆罗门争论婆罗门真諦,佛告诉他们三种婆罗门真諦,即
不杀生、缘生缘灭、无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6经。
(973)旃陀外道问阿难為何出家修梵行,阿难说明為断三毒之故。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7经。
(974)补缕底迦笑舍利弗从佛所说教授有如犊不离乳,舍利弗以乳牛
作譬,说明為何不离从师闻说教授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08
经。
(975)佛為补缕低迦说比丘方便所应,清净戒、调伏六根、心正受、
解脱三毒、知名色、修止、观、得般涅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09经。
(976)尸婆外道问佛何為学,佛告以三学,乃至不造诸恶,常行诸善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10经。
(977)佛破尸婆外道的宿命论。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11经
。
(978)商主外道有一宗亲升天之后,下凡告诉商主,以意论偈求明师
,商主求问六师外道,无人能答,后诣世尊得答,遂於正法、律出家修行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12经。
(979)须陀跋陀罗外道闻世尊将涅槃,来见世尊,问其所疑。阿难不
许,世尊闻后,请其入内而答其所问。须跋陀罗即於尔出家,不久得阿罗
汉,先佛般涅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0、213经。
(980)世尊於毘舍离国,為诸贾客除恐怖之法。
(981)说明比丘若於空闲、树下、空舍生恐怖时,可念三宝事,恐怖
即除。可参阅《增一阿含‧高幢品》第1经。
(982)佛為舍利弗说若於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我、我所见、我慢
繫著使,心解脱、慧解脱,则能就竟苦边。
(983)阿难独自思惟:我於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
、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后诣佛所求证所
悟。
(984)说明十八爱行能起生死轮迴。
(985)说明爱与恚互生,若比丘具足诸禪,则可断爱恚。
(986)说明在家者难断资生眾具欲,出家者难断贪爱。
(987)说明若不断精进修善法,未曾远离断恶法,可得等正觉。
(988)帝释问佛何為梵行究竟,佛告以如实知苦、乐、不苦不乐受,
则得梵行究竟。
(989)目揵连见光明遍照佛所而疑问,佛告以帝释昨夜来诣之故。
(990)鹿住优婆夷之叔父行持不同,但受同一果报,鹿住优婆夷疑而
问阿难,阿难復问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长,果报唯如来得知。
(991)经意同第990经,而有所简省。
(992)说明学、无学二种福田。可参阅《中阿含‧福田经》,此经唯
有偈颂。
(993)婆耆舍尊者以偈讚叹诸上座比丘。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56经,但本经偈颂较长。
(994)婆耆舍临终时以偈讚佛。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57经
。
(995)阿练若比丘一日一食而顏色鲜明,一天子好奇而往问佛。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32经。
(996)叙说有一天子闻佛已离憍慢、心解脱、不放逸,心中欢喜。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33经。
(997)叙说有一天子问佛增长功德及生天之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134经。
(998)叙说有一天子问佛如何布施可得大力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135经。
(999)佛為鞞离天子说净信施之功德,天子追忆其过去世功德,而欢
喜佛所说真实。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36经。
(1000)叙说有一天子问佛,云何為善知识。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137经。
(1001)有一天子告诉佛,生命无常,故宜作功德,佛更教其求无餘
涅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38经。
(1002)佛為一天子说当断除五盖、五结、增修五无漏根、超越五和
合。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38经。
(1003)佛為天子说持五戒為觉法,无学之五分法身為得净之法;犯
五戒為眠法,五盖覆為得垢之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41经。
(1004)叙说天子见世间法而生欢喜处,佛则见其忧恼处。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142经。
(1005)天子以世法问佛,佛為天子说世以田宅為富有,贤妻為第一
件,赖饮食以存命,业為眾生之所依。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31
经。
(1006)佛与天子各说第一爱、第一财、第一光明、第一湖。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232经。
(1007)佛与天子各说人中胜、畜中胜、妻中胜、子中胜。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233经。
(1008)有一天子与佛问答上生、下落、祈请、言语之中最胜者。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34、235经。
(1009)说心之作用。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36经。
(1010)佛為天子说若断除爱欲,则得涅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37经。
(1011)佛為一天子说世间爱、老、死之苦,并言法建立世间。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38经。
(1012)佛為一天子说明无明、爱、我慢之障害。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239经。
(1013)佛為一天子说财物、善行、味、寿之最胜者。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240经。
(1014)佛為一天子说信、智慧、断。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41经。
(1015)佛為一天子说持戒、信、智慧、功?之福。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242经。
(1016)佛為天子说爱欲、意、眾生、苦法之后果。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243经。
(1017)佛為天子说眾生因爱欲、意、业而流转生死。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244经。
(1018)佛為天子说爱欲、意、业流转之可畏。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245经。
(1019) 佛為天子说非道之因、命迁之易、女人為梵行垢,唯梵行
能净化。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46经。
(1020)佛為天子说「名」(受、想、行、识四无色阴)為世间最上
者,能制御一切。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47经。
(1021)佛為天子说作偈因缘。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48经
。
(1022)佛為天子说见幢知车、见烟知火、见王知国土、见夫知妻之
理。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49经。
(1023)叵求那尊者於病中闻佛说法后,寻即命终,诸根欣悦。阿难
问佛叵求那所得果报,佛开示病时闻、思、修或得断五下分结,或得离欲
解脱之六种状况。又,佛為叵求那授阿那含记。
(1024)阿湿波誓於病中变悔,佛為其说解知见,阿湿波誓欢喜踊悦
而癒。
(1025)年少新学比丘病篤,佛為其说法要后,彼即命终,诸根喜悦
,顏貌清净,佛并為其授第一记。
(1026)说比丘若於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作证无我,则得究竟苦边。
(1027)佛為病比丘说应离三毒;若离三毒则得究竟苦边。
(1028)佛见多有比丘疾病,即為彼等说当正念正智以待时。
(1029)佛為诸病比丘说法,略如第, 1028经,偈颂有不同。
(1030)给孤独长者得病,佛為彼说当学四不坏净,长者言已成就,
佛记其得阿那含果。
(1031)给孤独长者得病,阿难為其说法。
(1032)给孤独长者得病,舍利弗為其说不著五蕴、十二处、六界等
法。
(1033)达磨提离长者得病,佛為彼说四不坏净、六随念。
(1034)长寿童子得病,世尊為彼说四不坏净、六明分想。
(1035)婆藪长者得病,佛為说法。经中无说法内容。
(1036)沙罗得病,佛為彼说四不坏净、五喜处,并记说斯陀含果。
(1037)耶输长者得病,佛為彼说法。经中无说法内容。
(1038)摩那提那长者疾病初癒,告诉阿那律尊者,自己因修四念处
而得癒。
(1039)淳陀长者宗仰婆罗门净行,佛為说彼非净行,并為说十善业
、十恶业。
(1040)有一婆罗门告诉佛婆罗门捨法,佛為其说贤圣法、律所行捨
法。
(1041)佛说唯饿鬼道眾生可受亲族施食,其餘皆於各道受食。并言
布施者,后亦得其所施之福报。
(1042)佛為婆罗门说行十不善业者堕地狱,行十善业者可生天上,
乃至得四果。
(1043)鞞罗磨聚落之婆罗门长者,向世尊请问生地狱乃至生天之因
缘。而此经佛的回答省略。
(1044)佛為婆罗门说自通之法。
(1045)佛為比丘说相习近法。
(1046)说明十恶业是蛇行法,十善业是非蛇行法。
(1047)说明十不善业者,必堕地狱中,无住处。譬如圆珠掷著空中
,落地流转,不一处住。
(1048)说明行十不善业者生地狱,若生人中,必受恶报;行十善业
者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受善报。
(1049)说明十不善业因贪、瞋、痴而生,十善业因不贪、不瞋、不
痴而生。
(1050)说明十善业是出法,十恶业是不出法。
(1051)说明十不善业為此岸,十善业為彼岸。
(1052)说明十善业是恶法,十善业是真实法。
(1053)说明十不善业是恶法,教人行十不善业是恶恶法;十善业是
真实法,教人行十善业是真实真实法。
(1054)说明行不善业者為不善男子,行十善业者為善男子。
(1055)说明行十不善法者為不善男子,教人行不善法者為不善男子
不善男子;行十善法者為善男子,教人行十善法者為善男子善男子。
(1056)说明行十不善业者必下地狱,行十善业者必生天上。
(1057)说明若自行十不善业,更教人行十不善业者,必下地狱;若
自行十善业,更教人行十善业者,必生天上。
(1058)说明若自行、教人、讚嘆十不善业者,必堕地狱;若自行、
教人、讚嘆十善业者,必生天上。
(1059)同第1058经,但此经是说四十法成就。
(1060)说明十不善业是非法,十善业是正法。
(1061)说明十不善业是非律,十善业是正律。
(1062)世尊称讚善生尊者外现比丘身端严、内心证解脱端严。
(1063)诸比丘轻慢一丑陋比丘,佛陀讚嘆丑陋比丘之德,以去诸比
丘轻侮之念。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经。
(1064)提婆达多率五百人起利养心受阿闍世供养,佛告诸比丘受利
养之害。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经。
(1065)叙说手比丘成就贪、瞋、痴三不善法,故命终生地狱。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4经。
(1066)经中说「手比丘」。
(1067)佛姨母子难陀尊者好著好衣,好作嬉戏,调笑而行,佛教其
修阿兰若行。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经。
(1068)低沙尊者自以為是世尊表弟,故不修恭敬,不堪諫止。世尊
教彼应修恭敬畏惧,堪忍諫止。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7经。
(1069)毘舍佉尊者為诸比丘说法,佛讚彼為善说法。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8经。
(1070)有一年少比丘不欲助诸比丘作衣,诸比丘告诉佛,世尊言其
已得四禪定。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9经。
(1071)有上座比丘独住一处,亦讚常叹独一住者,佛谓彼為一住者
,更為其开示「胜妙一住」。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0经。
(1072)僧伽蓝尊者出家前之妻抱子至房前,彼寂然不动。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11经。
(1073)佛為阿难说有不能逆风而薰之香,有顺风、逆风、顺逆皆能
薰之香。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2经、竺曇无兰《佛说戒德香经》
、法贤《佛说戒香经》、《增一阿含‧地主品》第5经
(1074)摩竭提王瓶沙至佛前,见佛及鬱鞞罗迦叶,疑彼二人何者為
师,何者為弟子,佛知其心念而教鬱鞞罗迦叶自述捨弃事火,改从佛正法
之经过。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3经。
(1075)陀驃摩罗子三次给慈地比丘粗食,后慈地比丘恼怒,联合其
妹蜜多罗比丘诬谤陀驃摩罗子,世尊為之说解。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14经。
(1076)叙说陀驃摩罗子於佛陀面前入无餘涅槃。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15经。
(1077)佛经陀婆闍梨迦林中,多人告知此道以前有贼人出没,佛仍
直前,说服彼贼,即央瞿利摩罗,后出家证道。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16经,经意雷同的经典尚有竺法护《鸯掘摩经》、法炬《鸯崛髻经》
、《增一阿含‧力品》第6经。
(1078)叙说一比丘於河边洗浴,有一天子问彼為何捨欲出家,但比
丘言因年少出家,尚未能广宣如来法,而请世尊為彼天子说法。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17经。
(1079)叙说一比丘於河边沐浴,有一天子以论请比丘代為往问世尊
,世尊回答丘塚者,谓眾生身;觉观是夜起烟,昼业為火然;婆罗门者,
谓等正觉;发掘者,谓精勤方便;智士者,谓多闻圣弟子;刀剑者,谓智
慧;大龟者,谓五盖;氍氀者,谓忿恨;肉段者,谓慳[怡-台+疾];
屠杀者,谓五欲功德;楞耆者,谓无明;二道,谓疑惑;门扇者,谓我慢
;大龙者,谓漏尽罗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8经,经意与施护
《佛说蚁喻经》雷同。
(1080)有一比丘於行乞途中不摄诸根,遥见世尊即摄诸根。乞食还
精舍后,佛并告以见四眾弟子亦应如是。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9
经。
(1081)有一比丘生心生不善觉,佛以蝇集臭物作譬教诫之。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20经。
(1082)说明恶不善觉如疮疣,正念正智可令治癒。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21经。
(1083)说明宿德比丘久修梵行,不染著资具,常得安乐;年少比丘
未闲法、律,染著资具,失於正道。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2经。
(1084)世尊以人寿短促勉诸比丘勤习善法,恶魔以人间寿长诱惑诸
比丘。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3经。
(1085)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恶魔故往嬈乱。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24经。
(1086)世尊静坐禪思,恶魔故往捣乱。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5经。
(1087)说明佛已尽一切有餘,故得安眠。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6经。
(1088)恶魔於佛前碎大岩石,然而不能动如来一毛。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27经。
(1089)恶魔化作大龙扰佛,佛不被惊动。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8经。
(1090)恶魔欲障碍佛睡眠而不得。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9
经。
(1091)瞿低迦尊者时受意解脱作证,六度退转,不欲第七度退转,
遂以刀自杀,得般涅槃,世尊授其第一记。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30经。
(1092)叙说恶魔三女欲诱惑佛而不得。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31经。
(1093)叙说恶魔作百种净、不净色,欲嬈乱佛陀而不可得。
(1094)叙说世尊初成正觉,恶魔欲作嬈乱而不可得。
(1095)叙说恶魔欲妨碍佛乞食而不可得。
(1096)叙说恶魔欲以绳索缚佛而不可得。
(1097)世尊為四眾说法,恶魔欲作嬈乱而不可得。
(1098)叙说恶魔劝唆世尊作王而不可得。
(1099)眾多比丘為佛作衣,恶魔欲作嬈乱而不得。
(1100)叙说善觉尊者入昼正受,恶魔欲嬈乱而不得。
(1101)世尊為诸比丘说法,恶魔欲作嬈乱而不可得
(1102)世尊為五百比丘说五受阴生灭之法,恶魔欲作嬈乱而不得。
(1103)世尊為诸比丘说六触入处,恶魔欲作嬈乱而不可得。
(1104)说明天帝释的七种德行。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3经
。
(1105)经意同第1104经,但两经说法地点不同,经文互有简省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4经。
(1106)叙说帝释种种异名的由来。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
经。
(1107)佛為比丘说帝释叹说不瞋的因缘。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36经。
(1108)两比丘諍起,一人骂詈,一人默然,后骂詈者懺悔,另一人
不接受,世尊乃為彼等说帝释行忍辱之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37经。
(1109)佛為比丘说过去世帝释与阿修罗王论战,帝释主张行忍,阿
修罗王主张暴力,后帝释获胜。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8经。
(1110)佛為比丘说过去世帝释与阿修罗王对战,诸天得胜,缚阿修
罗王於殿门,阿修罗王瞋恚骂詈,帝释忍而不言。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39经。
(1111)佛為比丘说过去世帝释為自在王,而恭敬於佛。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40经。
(1112)佛為比丘说过去世帝释為自在王,而恭敬於法、僧。
(1113)佛為比丘说过去世帝释為自在王,而恭敬於僧。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42经。
(1114)佛為比丘说过去世阿修罗王兴军攻打三十三天,帝释命宿毘
梨天子迎击,并以精勤方便勉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43经。
(1115)佛為比丘说过去世帝释与阿修罗战中,帝释恭敬仙人之故事
,并劝诸比丘当如是恭敬诸梵行者。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44经。
(1116)帝释向世尊问法,世尊劝其灭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45经。
(1117)佛為比丘说帝释未得解脱,所说修八支斋法非為善说;阿罗
汉以得解脱,故所说法皆為善说。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46经。
(1118)佛為比丘说帝释正直,不学阿罗幻术。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47经。
(1119)世尊為帝释及阿修罗王说精进及忍辱之重要。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50经。
(1120)佛為比丘说过去世帝释受戒,阿修罗王知后故作嬈乱,為帝
释所?,后约誓不作乱,帝释始放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48经
。
(1121)世尊问诸释氏是否於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修诸功德,
诸释氏答以不一定,世尊告之受持斋戒,修诸功德可成就二果。
(1122)世尊為难提及眾多释氏说解教诫疾病困苦优婆塞、优婆夷之
法。
(1123)佛為释氏菩提说具足四不坏净乃得善利,不是与世尊為亲属
故得善利。
(1124)说明若四不坏净成就者,诸天必於天上為之记说来生天上。
(1125)说明四种须陀洹道分。经文颇為简省,略如第843经。
(1126)说明四种须陀洹分。经文颇為简省,略如第843经。
(1127)说明若成就四不坏净者,则是须陀洹。
(1128)说明四沙门果。
(1129)详细说明四沙门果。
(1130)说明比丘於其处得四沙门果中之一果者,尽其形寿常念彼处
。
(1131)同第838经。
(1132)同第840经。
(1133)同第839经。
(1134)经中说如第841经所说。
(1135)记叙四十天子乃至八万天子於佛、法、僧、戒之一,成就不
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生於天上,各於佛前记说。
(1136)如月行空一般,比丘应以不著、不?、不染之心入於他家。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1经、施护《月喻经》。
(1137)说明比丘入檀越家中时,若彼不施、渐施、少施、陋施、缓
施,不应心生屈辱,或生障碍。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2经。
(1138)佛命迦叶勤说教法,迦叶说见二比丘好諍论而难教授,世尊
即招该二比丘,予以教诫。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3经。
(1139)佛命迦叶说法教诫诸比丘,迦叶告以无信等与有信等之差别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4经。
(1140)佛命迦叶為比丘说法,迦叶告其所难,佛告以昔日比丘和今
日比丘心态之不同。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5经。
(1141)世尊见迦叶年耆根熟,故命其穿轻衣,但彼寧著粪扫衣,并
说其习阿练若法之二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6经、《增一阿
含‧莫畏品》第5经。
(1142)迦叶长鬚髮,著弊衲衣诣佛所,眾比丘见而起慢心,佛遂告
诸比丘迦叶所得广大殊胜功德。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7经。
(1143)迦叶与阿难一起拜访比丘尼精舍,迦叶先為比丘尼说法,偷
罗难陀比丘尼不喜悦,口出恶言,阿难指正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118经。
(1144)世尊涅槃未久,阿难率年少比丘於人间游行,至南天竺,有
三十年少比邱还俗。后至迦叶所,迦叶呵骂其為童子,低舍比丘闻迦叶骂
阿难,口出恶言,阿难闻后求迦叶忍之。迦叶遂告诉阿难其出家因缘。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9经。
(1145)佛為波斯匿王说良福田。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19
经。
(1146)佛為波斯匿王说人由身口意三业之善恶而有四种轮迴转变。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69经。
(1147)佛為波斯匿王说恶劫、老、病、死如石山四方磨地出来,故
当修善,净信三宝。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70经。
(1148)叙说波斯匿王见外道,误為阿罗汉而恭敬之,佛告以应观其
戒行,久之始知。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71经。
(1149)波斯匿王等七人王争论五欲中何者為第一,后往问佛,佛说
我爱最胜。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72经、《增一阿含‧五王品》第
1经。
(1150)波斯匿王受身体肥大之苦,佛劝其节食。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73经。
(1151)年少阿修罗於佛前瞋骂呵责,闻佛说法后悔悟。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74经。
(1152)宾耆迦婆罗门於佛前瞋骂呵责,闻佛说法后悔悟。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75经。
(1153)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於佛前瞋骂呵责,闻佛说法后悔悟。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76经。
(1154)健骂婆罗门於佛前瞋骂呵责,并把土坌佛,闻佛说法后悔悟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77经。
(1155)违义婆罗门存心反对世尊所说,闻佛说法后悔悟。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78经。
(1156)不害婆罗门问其名是否称实,佛告之若身口意不害则称实。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79经、失译《杂阿含经》第26经。
(1157)火与婆罗门施物起厌心,佛晓以偈歌,彼闻后惭愧復施食。
佛不受,令彼持食著於水中,水即起火,彼见此神变后得信敬心,归佛而
出家。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80经。
(1158)婆肆吒婆罗门女篤信佛法,其夫不信,后闻佛说法而起净信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81经。
(1159)魔瞿婆罗门好施,佛為他说布施的功德。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82经。
(1160)佛為婆罗门说清净道。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83经。
(1161)有婆罗门向佛问成就何等法為阿罗汉婆罗门。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84经。
(1162)佛见贫老夫妇而向阿难说精进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85经。
(1163)同第1162经,而偈不同。
(1164)诸比丘问低舍弥德勒所问经中所说二边、中道及缝紩之义。
(1165)宾头卢尊者告诉优陀延那王,年少比丘出家未久而能得清净
安乐,乃在於防护诸根门,不著於色等六境。
(1166)佛為比丘说由於有六根的缘故,所以才有六触的因缘而產生
感受。
(1167)佛以龟和野干為喻,告诉诸比丘应当执持六根的律仪,才能
使恶魔不得其便。
(1168)佛以[麦*黄]麦為喻,劝诸比丘住不动摇心。
(1169)佛以琴為喻,告诉诸比丘诸法无常,当作如是平等正智,如
实观察。
(1170)佛以癩疮為喻,為诸比丘说律仪及不律仪。
(1171)佛以六种眾生為喻,劝诸比丘勤修习,多住身念处。可参阅
《增一阿含‧力品》第8经。
(1172)佛以毒蛇為喻,劝诸比丘当精勤禪思,慎莫放逸。经意同《
增一阿含‧增上品》第6经。
(1173)佛陀劝诸比丘应如实知见一切苦法的集、灭、味、患、离,
并应见五欲如火坑,宜速断除。
(1174)佛以流树為喻,為诸比丘说不著六入处、六外入处,并能精
进持戒修行,才能到达涅槃之境。经意同《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
》第3经。
(1175)佛以紧兽花為喻,為一比丘说心得解脱诸比丘,所因思惟法
不起诸漏,随彼所见而為记说。
(1176)叙说世尊受释迦族招请,到新做的讲堂说法。然后令大目揵
连说法,於是大目揵连便為眾比丘讲说有漏及无漏法的经文,而受到世尊
的讚许印可。
(1177)佛以灰河為喻,為诸比丘说种种法。
(1178)婆四吒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彼因念子而发狂,途中闻
佛说法,欢喜而去。后其第七子命终亦不悲伤,其夫知其所以,亦诣佛所
闻法出家,家中御者等亦随之出家。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92经。
(1179)叙说一婆罗门失牛,為觅牛故至林中,见佛寂静,诣前问答
而生净信,出家学道。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93经。
(1180)叙说佛至婆罗门长者大会堂中為彼等说法。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94经。
(1181)世尊患背痛,向天作婆罗门乞暖水,并為彼说良福田。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95经。
(1182)叙说一婆罗门於林中营作田业,见世尊亦於林中静坐,问其
為何乐於林中,世尊告以林中禪思断染著之乐。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96经。
(1183)一婆罗门欲见世尊,彼弟子為採薪故,入林见世尊於林中静
坐,报告其师,婆罗门即诣世尊所听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97
经。
(1184)一婆罗门欲供养大?婆罗门,见世尊而无意供养,闻佛说法
后持食欲供养佛,佛不受;婆罗门投食於水中,水即冒火,婆罗门恐慌而
欲祀火息灾怪,闻佛说法即欢喜信受。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99经
。
(1185)佛於孙陀利河畔為一婆罗门说洗浴自心之法。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98经。
(1186)佛為縈髻婆罗门说解脱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100经前半部。
(1187)如第1186经,偈说内容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00经
后半部。
(1188)佛於尼连禪河畔菩提树下初成佛道时,思惟当尊重正法,梵
天讚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01经。
(1189)佛於尼连禪河侧初成佛道时,思惟四念处能净眾生,梵天讚
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02经。
(1190)叙说佛成道后,梵天来讚叹。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103经。
(1191)佛為诸比丘说阿练若法,梵天以偈证其说。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104经。
(1192)叙说十方诸天供养佛及僧伽,四梵天前来偈讚。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105经、《长阿含‧大会经》前半部、法天《佛说大三
摩惹经》前半部。
(1193)叙说梵天劝瞿迦梨比丘离开提婆达多,復归佛所领导之僧团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06经、失译《杂阿含经》第5经。
(1194)诸梵天日日供养佛,魔见而阻之,诸梵天不為所动。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107经。
(1195)婆句梵天生常见,世尊知其宿业而為彼无常法。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108经。
(1196)说一梵天起常见、生我慢,世尊及诸尊者往天上為彼说法,
破其邪见。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09经。
(1197)叙说佛於双树林下般涅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110经。
(1198)叙说阿[月*葛]毘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214经。
(1199)叙说苏摩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15经。
(1200)叙说吉离舍瞿曇弥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216经。
(1201)叙说优?罗色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17经。
(1202)叙说尸罗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18经。
(1203)叙说毘罗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19经。
(1204)叙说毘闍耶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20经。
(1205)叙说遮罗比丘尼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21经。
(1206)叙说优波遮罗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22经。
(1207)叙说尸利沙遮罗比丘尼不受魔诱惑。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23经。
(1208)叙说婆耆舍尊者於十五日布萨时,以月為喻讚叹佛德。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24经。
(1209)憍陈如尊者来诣佛所,婆耆舍尊者从旁以偈讚叹之。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225经。
(1210)舍利弗尊者為诸比丘说法,婆耆舍尊者以偈讚之。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226经。
(1211)婆耆舍尊者讚叹五百比丘之德及目揵连之神通。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227经。
(1212)世尊於月十五日受食,问大眾其身口意三业过失,舍利弗答
以世尊无过失,并问自己及大眾过失。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27
经、《中阿含‧请请经》、《增一阿含‧善聚品》第5经后半。
(1213)婆耆舍尊者於自身生厌,说自厌之偈。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229经。
(1214)阿难与婆耆舍结伴行乞,途中见一美女,婆耆舍生烦恼,阿
难為彼说解脱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30经、《增一阿含‧邪
聚品》第9经。
(1215)婆耆舍见美女而起贪欲心,,即说厌离偈以安住自心。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50经。
(1216)婆耆以自身有辩才而生憍慢心,其后自觉惭悔故说厌离偈以
清净自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51经。
(1217)婆耆舍证阿罗汉果,说偈讚叹三明。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52经。
(1218)世尊说四法句,婆耆舍以偈讚叹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53经。
(1219)婆耆舍以偈讚叹世尊及比丘僧。
(1220)世尊為诸比丘说四圣諦,婆耆舍以世间良医為喻,说偈讚叹
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54经。
(1221)尼拘律想尊者因病而涅槃,婆耆舍往问佛,尼拘律想尊者為
有餘涅槃或无餘涅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55经。
(1222)叙说帝释於败军途中,对金翅鸟子起慈念,而得威力摧伏阿
修罗军。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49经。
(1223)一贫人因深信如来法,身坏命终后得生天上,并以天寿、天
色及天名称三事胜过餘三十三天。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1经。
(1224)王舍城设大会请种种外道,帝释化作婆罗门,导眾供养佛及
僧伽。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2经。
(1225)第1224经之省略。帝释所说偈不同。
(1226)波斯匿王至佛所,对佛出家未久便得无上菩提表示怀疑,佛
告以不可轻於幼小。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3经。
(1227)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终而悲痛,佛告以一切法是死灭法。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4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四意断品》第7经
。
(1228)说明行身口意三恶行者為不自念,行身口意三善行者為自念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5经。
(1229)说明行身口意三恶行者為不自护,行身口意三善行者為自护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6经。
(1230)说少有人得财利而能不放逸。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58经。
(1231)波斯匿王见婆罗门、剎利、长者等大姓因贪利而欺诈妄语,
故不欲再亲临断事,而往告佛,佛谓是等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7经。
(1232)波斯匿王告诉佛,摩訶男长者慳?,佛告以财利的正当用法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59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
4经。
(1233)摩訶男长者慳?,因前生布施反悔,虽得财富而不受用。又
因杀其异母兄,故命终堕地狱。其餘罪报,七次受身皆无子,财没入王家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60经。
(1234)波斯匿王设大会,供多牺牲,佛闻之,对比丘说设牺牲大会
功德少,供养三宝及慈念眾生功德多。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61经
。
(1235)波斯匿王繫缚诸国人,佛闻之,為眾比丘说法阐释难可脱除
之繫缚。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62经。
(1236)波斯匿王和阿闍世王战?,波斯匿王战败,佛闻之而為波斯
匿王说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63经。
(1237)斯匿王战胜阿闍世王,将其生擒至佛前,稟佛后欲放之,佛
為之讚叹,并记波斯匿王因此得长夜安乐饶益。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64经。
(1238)波斯匿王思惟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佛告之先前亦如是教
阿难陀。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65经。
(1239)佛劝波斯匿王多修习不放逸法,於现世后世得利益。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66经。
(1240)波斯匿王向佛说老、病、死三法為世间所不爱念,佛讚许之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66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四意断品》
第6经。
(1241)给孤独长者皈依三宝后,并劝其家人、佣婢及客人等均归三
宝,故长者相信在其舍命终者均能生天。
(1242)说明当恭敬上、中、下座,否则不得威仪具足,乃至不得无
餘涅槃。
(1243)说明惭、愧二法可以净化世间,建立人伦,使尊卑有序。
(1244)说明燃烧法及不燃烧法。
(1245)说明身、口、意三恶行不以义饶益,故应断。
(1246)说明如鍊金师渐次去杂物,比丘亦於禪定渐次除去身口意之
垢。
(1247)以铸金师為喻,说明比丘应随时思惟止相、举相、捨相。
(1248)佛以二牧牛者為喻,说明富兰那等外道犹如愚痴无慧之牧者
,不能引导人渡生死彼岸;佛则能引导诸声闻诸结,乃至不受后有,安渡
生死彼岸。经意同《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6经。
(1249)以牧人十法為喻,说明比丘之十一恶法。经意同《增一阿含
‧牧牛品》第1经,亦可参阅鳩摩罗什《佛说放牛经》。
(1250)说明世尊得出离之乐乃至等正觉之乐,故不求世间利乐。
(1251)佛告诉那提迦,佛喜欢种种精进比丘,不喜欢种种懈怠比丘
。
(1252)佛為比丘说诸离车子放逸,故摩竭陀王得趁虚攻之;比丘若
放逸住,恶魔波旬亦将伺得其便。
(1253)说明须臾间修慈心之功德,胜过施食三百夫釜,故应修习慈
心。
(1254)说明若不修慈心者,则易為诸恶鬼神所欺;譬如家中多女人
少男人,则易為盗贼劫夺。反之,若时刻於一切眾生修习慈心,则不為诸
恶鬼神所欺;譬如家中多男人少女人,则不為盗贼屡屡劫夺。
(1255)说明譬如士夫不能以手以拳椎匕首剑;如是,若比丘修习慈
心,则诸恶鬼神不能趁隙欺之。
(1256)说明修习慈心者如甲上土,不修习慈心者如大地土。经意如
失译《杂阿含经》第22经。
(1257)说明寿命迁变之迅速。
(1258)说明比丘当精勤修习身、戒、心、慧,可得出离饶益。
(1259)以热铁丸為喻,说明当善护其身,守护根门。
(1260)以?為喻,说明当善护其身,守护根门。
(1261)说明若善闭根门,饮食知量,於夜时精勤觉悟,则善根功德
日夜增长。
(1262)说明当求断诸有,莫增长诸有。
(1263)说明受少有身亦有苦,故应断除诸有。
(1264)以野狐為喻,说明比丘当知恩报恩。
(1265)跋迦梨尊者於病床上闻佛说法而得解脱,其后执刀自杀,佛
并為彼说第一记。
(1266)阐陀尊者於病中闻摩訶拘絺罗尊者说法后,举刀自杀,佛為
彼说第一记。
(1267)佛為天子说应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180经。
(1268)佛為天子说解脱之道。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79经
。
(1269)佛為天子说度诸流之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178
经。
(1270)拘迦尼天女自说所证,佛讚许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69经。
(1271)阿难说四句法经,一婆罗门认為非人所说,佛告诉他是天女
所说。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70经。
(1272)同第1270经。
(1273)拘迦那娑天女如来正法、律,佛讚许之。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271经。
(1274)拘迦那娑天女、朱卢陀天女说如来正法、律,佛讚许之。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72经。
(1275)佛為天子说若於不瞋者抱恶意,祸还自身。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273经。
(1276)佛為天子说造恶业者将啼泣受苦果,造善业者将喜受乐果。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74经。
(1277)有一天子於佛前悔过,佛告诉他只是说悔过无益,当内息其
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75经。
(1278)瞿迦梨比丘因诽谤舍利弗、目揵连而命终堕地狱。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276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三宝品》第5经。
(1279)佛以偈為天子说堕负处之门。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77经。
(1280)佛為天子说烦恼随爱上下,愚夫之爱戏如童子以块相掷。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78经。
(1281)佛為天子说不必遮一切意,但遮其恶意,则能解脱烦恼。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79经。
(1282)佛為天子说持戒、布施、真实、恩惠之功德。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280经。
(1283)佛為天子说集财及用财之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81经。
(1284)六天女於弹琴人所自说生天因缘。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82经。
(1285)佛為天子说应灭瞋恚,防护贪生,捨离无明,等观真諦。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83经。
(1286)佛為天子说当以智慧断种种欲。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84经。
(1287)佛為天子说当与正士同游、同事,解知正士法。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285经。
(1288)佛為天子说慳?者常受恐怖,布施者可得福报。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286经。
(1289)世尊遭金鎗刺足,忍痛修道,八天子以偈讚之。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287经。
(1290)佛為天子说爱最广、腹最深、憍慢最高、佛最胜。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288经。
(1291)佛為天子说福乃火烧不坏、风吹不走、水流不散、贼抢不去
之宝藏。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89经。
(1292)佛為天子说「信者持资粮,福德劫不夺,贼劫夺则遮,沙门
夺欢喜,沙门常来诣,智慧者欣乐」。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90
经。
(1293)佛為天子说最难之事是「為主而行忍,无财而欲施,遭难而
行法,富贵修远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92经。
(1294)佛為天子说有求欲為苦,无求為乐。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291经。
(1295)佛為天子说生死由业生,為心识所转,业因尽则生死尽。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93经。
(1296)佛為天子说生子為苦非為乐。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94经。
(1297)佛為天子说佛法难测量。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95
经。
(1298)佛為天子说戒德之重、慢之高、忆念之疾、思想之多。经意
同《别译杂阿含经》第296经。
(1299)佛為天子说十善业為升天之路。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297经。
(1300)佛為天子说命之要点及形成命身之过程。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298经。
(1301)佛為天子说修行法门。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00经
。
(1302)佛為天子说当亲近正士、知正士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301经。
(1303)佛為天子说具足禪定终可到彼岸。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302经。
(1304)毘瘦纽天子於佛法随喜,佛告诉他以不放逸故,不随魔自在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03经。
(1305)佛為般闍罗健天子说了知憒乱法而繫心正念,则可正觉得涅
槃。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04经。
(1306)佛与阿难皆讚舍利弗之智,须深天子闻后欢喜。经意同《别
译杂阿含经》第305经。
(1307)记叙赤马天子以捷疾神通,百岁不能行至世界边际,佛以知
四諦即能得世界边。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06经,亦可参阅《增
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1经。
(1308)六天子来诣佛所,各说一偈,魔波旬加力令阿俱吒天子说邪
见,佛即指摘之,六天子均讚叹之神通。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307经。
(1309)佛為摩伽天子说灭瞋恚者可得安稳无忧。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308经。
(1310)佛為弥耆迦天子说世间有三种光,而佛之光明最為第一。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09经。
(1311)佛為陀摩尼天子说真婆罗门者断一切烦恼,已到彼岸,得涅
槃而无所求。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10经。
(1312)佛為多罗揵陀天子说当断五受阴法,捨五盖法,增修五根法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11经。
(1313)佛為迦摩天子说贤圣行险道,险道亦平坦。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312经。
(1314)佛為迦摩天子说贪恚、恐怖、觉想均由爱起。经意同《别译
杂阿含经》第313经。
(1315)佛為栴檀天子说若不造恶业,居家行正法,则无他世畏。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14经。
(1316)佛為天子说若戒具足,具智慧,正思惟,则能度生死之流。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15经。
(1317)迦叶天子讚叹比丘功德,佛讚许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
》第316经。
(1318)迦叶天子说比丘及比丘所说,佛讚许之。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317经。
(1319)屈摩夜叉鬼请佛及僧伽留宿,并以偈称讚,佛许之。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318经。
(1320)佛於闇夜雨中经行,帝释随佛经行,佛之侍者那伽波罗因佛
经行久而装作恶鬼吓佛,佛不為所动。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19
经。
(1321)毕陵伽鬼子於阿那律陀尊者诵法句时夜啼,其母呵止之。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20经。
(1322)富那婆藪鬼母之二儿啼哭,闻法句而静默。经意同《别译杂
阿含经》第321经。
(1323)佛於摩尼遮罗鬼处,為一女人说当佈施、持戒、正见、亲近
沙门、正命自活,该女人欢喜而去。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22经
。
(1324)针毛鬼闻佛说爱為生死苦海之因后,即悔过,受持三归。经
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23经。
(1325)优婆夷子受八支斋后犯戒,经鬼神告诫后出家,后因不乐而
归家,其母悲而诫之,彼始还去,修证得阿罗汉果。经意同《别译杂阿含
经》第324经。
(1326)世尊夜宿阿[月*葛]鬼住处,為鬼说种种法,鬼归依以后
常侍世尊闻正法。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25经。
(1327)王舍城人恭敬叔迦罗比丘尼,而於一吉星日断供养,时有一
鬼神家家说偈劝人供养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27经。
(1328)王舍城人恭敬毘比丘尼,而於一吉星日断供养,时有一鬼神
家家说偈劝人供养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26经。
(1329)娑多耆利天神、醯魔波底天神共诣佛所闻法后归依。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328经。
(1330) 舍利弗大德大力,能忍受优波伽吒鬼以手打其头。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329经。
(1331)诸比丘於林中夏安居,一天神知诸比丘受岁之后将离去,而
生愁忧苦恼。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1经。
(1332)一比丘於空林中入昼正受,夜则睡眠,天神以偈觉醒之。彼
醒后专精思惟,得阿罗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2经。
(1333)一比丘於午食后休息时,起欲贪及不善觉,林中住止天神以
偈诫 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3经。
(1334)一比丘於午食后休息时,起不正思惟,林中住止天神以偈诫
之。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4经。
(1335)一比丘於日中时心生不乐,林中住止天神以偈诫之。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355经。
(1336)闍?尼天神以三十三之欲乐引诱阿那律陀,阿那律陀不為所
动。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6经。
(1337)一比丘得阿罗汉果后,不復精勤诵说,惟默行道。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357经。
(1338)一比丘患眼疾,师教彼坐池畔嗅莲花香,天神责其盗香,谓
求清净远离烦恼者,虽小恶亦不可轻视。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
358经。
(1339)十力迦叶為猎师说法,猎师不解,天神告诉十力迦叶為无智
盲目者说法是徒然无益的。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59经。
(1340)尊者金刚子闻夜祭,心中不乐,林中住止天神以偈安慰之。
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60经。
(1341)一比丘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林中住止天神以偈诫
之,彼遂专精思惟,得阿罗汉。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61经。
(1342)那迦达多尊者常与友人来往亲近,天神以偈诫之。经意同《
别译杂阿含经》第362经。
(1343)眾比丘於林中言语嬉戏,天神以偈诫之。经意同《别译杂阿
含经》第363经。
(1344)一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而起恶名声,遂欲自杀,林中天神诫
之,后精进得阿罗汉果。经意同《别译杂阿含经》第364经。
(1345)梵天王与七百梵天恭敬礼事见多比丘,天神以偈讚之。
(1346)一比丘身体疲倦,夜著睡眠,天神以偈诫之。
(1347)一尼揵子饮酒狂醉,盛讚酒味,舍利弗為他说三昧法味。
(1348)一得他心智比丘心有烦恼,后知野干被罐鉤颈而求脱的心念
,就幡然觉悟,得阿罗汉。
(1349)一天神见佛行跡而念佛。
(1350)一天神因林中落花而说偈讚佛。
(1351)山神以偈讚说孔雀妙声随时开悟比丘。
(1352)那娑佉多河岸崩陷,压死三位营事比丘,支提山住天神遂告
诉诸头陀行比丘莫营造立。
(1353)频陀山起大火,一俗人嘆火烧竹林,一比丘说已灭受欲,火
烧亦不為苦。
(1354)一族姓女為舅姑所责,欲投恒河,一比丘说偈劝之。
(1355)盗瓜者於月欲出时说偈希望月不出,一比丘以偈说明若断烦
恼,不管恶魔出不出。
(1356)一沙弥以偈说明无常、无常、直、曲,一比丘说偈答说:常
者唯涅槃、无常谓诸有為法,直谓圣八正道,曲者唯恶径。
(1357)舍利弗為弟子向瓦师乞瓦甌,瓦师听法后才佈施,舍利弗说
法后默然离去。
(1358)贫士大夫说其欲得猪头、美酒;一比丘闻之即说其愿常得闻
佛法僧。
(1359)一比丘思劫贝衣,天神以偈诫之。
(1360)女人以断鐶釧為恼,一比丘以断烦恼為喜。
(1361)俗人以嬉戏為乐,比丘以修学為乐。
(1362)叙说鸽聚米粟以备雨天,人积善根以备临终。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