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学习《口业之过》体会(释传谛 式叉尼)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学习《口业之过》体会(释传谛 式叉尼)
学习《口业之过》体会
◎释传谛式叉尼
如果不是看了上妙下祥师父讲的《口业之过》,自己还不知道口业这么易犯难守,而且所带来的后果又是那么的可怕。当看到连平常的说话都有过失时,我才意识到止语的重要性。以前是带着“止语牌”也止不住我的散心杂话,现在只要一想到上妙下祥师父说“开口就有过失”,就自然而然地闭嘴了。因为说得越多漏得越多,话多的人心是散乱的,与道不相应。人都有向上求好的心,我虽然没有做到完全闭嘴,但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仔细想想我们平时讲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己的知见在表演。比如说“见他人过”,是自己认为那是对方在犯错误,这是自己的知见,如果通过口说出来,那更是自己坚固的知见。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只有忏悔自己慈悲心不够,不能从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为了让自己轻松愉快地止语(指止散心杂话),我规定自己说话时不能带有自己的知见。如此一来,我每想说一句话时,都必须玩味一番,却发现为了遵守这个原则,连说声“谢谢”的客套话也成了多余的。很多时候自己的知见就控制住了。
不知是哪位大德说过这句话,“开口便错,动念皆乖”,和上妙下祥师父讲的是一个意思。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想。这张嘴就算不说话,已经造业很多了,因为贪吃的缘故,这个大漏洞堵都堵不过来,更何况又添个新漏呢?《口业之过》让我时时警觉自己提起正念: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今生能出家修行,在口业方面就少造了许多,想到这一点就觉得非常庆幸和感恩。但有的人,因为福德因缘不具足,没有机会闻到这个法,从而把说他人过,说僧过不当一回事,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但是遇到了却不认真去做,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也是很可惜的。
只有从我做起,从不见他人过做起,从收摄眼根,眼观卧牛之地做起,唯有如此,才能观住自己的心,守住自己的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说。什么是礼?不视、不听、不说即是。
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未来,当下的只管一心一意去做便是了……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楞严经》云: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仔细想想,就是那么一回事。
惭愧弟子:释传谛式叉尼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