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做好佛教的形象大使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做好佛教的形象大使

  “形象大使”,这个很时尚的名词,来源于很多行业,这些行业不惜重金聘请某些知名人士做形象大使,为的是光耀企业的形象,就连今年夏季的特奥会也选出了姚明等形象大使作为代言人。而佛教作为标榜世出世间的宗教,也有其相应的形象代表,那就是——一切出家众!

  佛教的社会形象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并被世人、被社会所关注。那么,被人类社会所关注的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形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明太祖曰:“僧道三教以清净无为为主,山居养志,奉戒无亏;置身方外,不营流俗,始为清净之徒。”可见,僧伽的专业形象应该是“奉戒精进”、“清净无为”的方外之宾。

  有人曾为隋唐时的佛教盛世而欢喜赞叹,然而当今,传入我们耳鼓的是对佛教形象的诽议。不言而喻,一些僧人因对物欲的追求,而失去了内心的宁静,贪图享乐,金钱至上,信仰淡化,行清放逸。佛教原本光辉的形象就在这些僧人的影响之下,蒙上了阴影,遭受世人的讥谤和责难。因而,佛门难再清净了。面对这种迫在眉睫的境况,我们不能不深思。而在深思中再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历史,回溯到三武灭佛的时代:佛像被毁于一旦,经卷被焚烧撕掠,寺庙成为废墟,僧众流离失所……佛教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痛定思痛,由古推今,便知问题的关键正出自僧团内部——戒律荒废,道风不兴,而招外殃。正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可见,佛教兴亡和社会形象实际受到了自身教义和世俗观念的双重规范。那么,如何保持佛教的清庄严,从而更好的弘法利生呢?这就必须先从佛教自身加以整顿,进行道风建设,纯洁僧伽队伍,令其正本清源,还佛教本来清净之面目。

  道风建设的重心是道心的建设,那么如何建立纯正的道心呢?我想从出家、受戒、持戒这三个次第略作说明:

  第一:对安心出家者,要严格把关。

  律曰:“发心出家,怀佩道故”。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成就道业,得究境解脱。说到这一点,我就想起曾有个六十多岁的女子到我们寺院出家,她问我师父:“出家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我师父回答说:“在这里出家不但没有工资,每天反倒要出苦力劳作。”那女子一听,便把嘴一撇说:“若是这样的话还当出什么家?和尚,和尚就得和得上,和不上谁出家呀?”她说完就走了。我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里很痛,因为从她身上,我看到了社会中某些人对佛教的反射。他们到寺院里来是为求一种依托,他们出家的目的是谋求生计。所以,对安心出家的人要从各方面来考验,如果连最初的发心都谈不上,那么必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裴休丞相曾嘱咐他出家的儿子说:“合悲弟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一个在家者都能对“出家”有这样明达的理念,何况我们出家人呢。

  第二:要令出家人如法得戒。

  现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寺院都争先恐后地开戒场,殊不知,真为续佛慧命而传戒者则凤毛麟角。受戒,不是一种单纯的仪轨,单纯的形式,它更是让戒子生起无作戒体的关键。如果只为扬名得利而传戒,那无异于是在卖佛慧命,种下无法估量的恶果。所以,传戒同样值得教内人士的注意。

  第三.重视僧戒教育,令僧众依戒起修,树立人天师相。

  出家容易,受戒也较容易,但纳入到实践中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出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说得远一点,这是个尽未来际的事业。而这么宏大的事业,就是要靠戒律来支撑的。

  “以戒为师”是佛对弟子拳拳的呵护,是佛教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必然之策。戒,以高的层面来说,它关系着佛教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佛法的长久住进。僧众就象散落的珠子,而能将这些珠子有条不紊地贯穿起来的,就是一条柔韧的丝线,它就是戒律。僧人与戒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戒在,僧在;僧在,法在。戒,以朴素的层面来讲,它蕴含在寻常的生活中。蕴含在人性的质地里,对自己,知自重;对他人,知包容;对社会,知施予。它随外可见,可显。所以,一定要把僧戒教育落实到实处,在僧团中进行僧戒知识的普及教育,按次弟加以引导,再把理论性指导细化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实行三个民展转: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令僧众纳法于心,营造一种自觉自律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持戒风气,随着身心不断地改造和磨练,僧团中所呈现的一定是祥和清净的整体气质。可见,只有持戒的道心是养正僧仪的根本,是僧众精进向上的精神核心。

  东晋法显,西行求律,义无返顾;唐代鉴真,东渡弘律,坚心不悔;宗喀巴大师亦为戒忘躯……这些古圣先贤之所以宁舍身命,就是为了把戒律弘扬光大,令后人行持能有更好的依据,先贤这么做了,我们还有理由无动于衷吗?

  “一念痴迷因尘寰,几番眉锁空长叹。

  红尘本来将身染,只缘此心踏尘凡。”

  人这一生,何其短暂,功名利禄不能代替我们来了悟人生,亲朋好友也不能代替我们重活一次,正因为如此,我们都要以成为怎样的自己而负责。既然已经选择了出家,就一定要以内心远离尘凡的诱惑,坚守住这一期的生命!坚守住原本清明宁静的自我!让佛教的精神风貌因我们的纯正品质而清新悦朗,而湛然长存!

  昔日马胜比丘,雍荣行道,以持戒的相好而感得舍利顿生归佛之念,那么,相信我们,只要操守佛戒,如法修行,就一定能令众生感到安乐,就一定能感得众生心灵的回归。我们可以欣慰地倾听他们回归的心声:“慈悲的佛陀,我们信仰您,我们皈投您,因为——您的弟子,是让我们生起信仰,生起皈投之心的福——田——僧!”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