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梁乃崇:教育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梁乃崇:教育的问题

 

  当前国内乃至全人类教育的问题在哪里?

  梁教授为之把脉,慧眼独具,潺潺的智慧活泉,洋溢在字里行间,待你细细品尝

  ※知识不等于智慧

  我们做很多事情,常常会忘掉它的基础。譬如我们谈到教育问题时,总是会将它给片段化。如果把教育的基础切开不谈,会使得教育问题片段到什么程度呢?它使人只会去想:「我这回考试会不会及格?分数拿多少?」,就变成这样零碎的片段。而再大一点的片段,也不过是想:「我能不能考取某某学校?我能不能上大学?读到一个好的科系?」而那些教育家呢?他们所思考的也是片段化成:「我们是不是能够办一所国际一流的大学,好让世界看重我们?」这样子的考虑范围都很狭小。

  ※片段的思考无法解决教育的问题

  如果你考虑问题采取片段化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教育整体问题的。我们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家长、教师、负责教育的官员学者、还有教育政策的拟定者,考虑事情的时候,其实都是很片段化的。像这样子片段的思考方式,才智就会被限制在切下来的片段里面,凡是跟这片段有关联的其他部份,也被切掉了。而我们的问题,经常是由于其他有关联的部分,没有衔接上而产生的。

  ※教育的首要基础:明白人生的目的

  譬如讲到教育问题,我第一个要问的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你怎么会知道要受什么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问题,必须要先弄清楚,才有可能知道接下来的教育问题该怎么办。这个基础问题,若是没有考虑到的话,接下来的一切等于是空谈。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讲,要考虑得这么深还不习惯,但至少可以问两个问题。第一要问:「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再来要接着问:「为什么要做人?」。

  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明白的答案,就没有办法知道为什么要受教育!但是据我所知,几乎没有什么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那些已经在接受教育,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没有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就等于跟教育的基础断了根。在这种情形之下,所做的教育工作,和所接受的教育,根本就是糊里糊涂的去做和接受的,像这样的教育必然问题百出。

  各位家中如果有小孩读国中的,有时孩子可能会拿出一些学校的习题,或是考卷里面的题目,提出疑点问你,这时你会发现考卷里那些假设性的问题,尽是一些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问题,便是孩子们现在所做的考题和习题。也许大家早已司空见惯,所以在看到习题时,也不觉得奇怪。我们的孩子们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被训练专门去应答这种假设性、不切实际的问题,像这样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们受到什么教育呢?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变成这样?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认真的去思考:「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这个问题,更没有仔细的问问自己:「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地方没有问清楚,就会不自觉的做出一些莫名奇妙的教育来。

  接受教育的小孩子,他们是无辜的啊!执行教育的老师们呢?他们也是无辜的!而决定要这样子做的那些人呢?他们也是无辜的!他们是因为前人告诉他们要这样做,他们才这样做的。其实大家都是无辜的,也可以说大家都是糊涂的会来得更贴切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只采取片段做思考,没有做到整体全盘的考量,才会看不出来这里面已经产生了大问题,就这样子走到一个死胡同里面了,还搞不清楚状况。

  像这样子的情形要怎么解救呢?解救的办法没有别的,就是要去问:「我们活着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去接受教育?为什么要接受这种教育?」你一定要把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问清楚了,才有办法问第二个问题;这么一连贯都问清楚了,教育才算真正的完整,也才有办法产生一个真正好且适当的教育。如果你一开头就糊里糊涂,怎么会产生好的教育呢?

  「我们为什么而活?」这样一问,就是宗教要解答的问题了。很多人会想:「这是宗教问题,与教育无关,不用去想。」若是抱持这样的心态,教育问题就会毛病百出,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回避的,我们必须把它弄清楚才可以。当我们把这个问题问得够深的时候,就会突显出,人活着是为了「恢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使得大家修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时候再来看我们的教育问题,你就会看出不同的观点来了。

  ※我们要学的是智慧不是知识

  我们从新的观点看下去,很容易想到接受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家恢复本来面目,那教育的目的也就清楚了。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克服这些生存上的困难和挑战,本身就是修行的锻炼。需要把前人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留给后人,我们学得他们的经验,就更有办法解决困难。学习知识的时候,要记得我们要学的是智慧,不是知识。

  从本性的角度来看,知识只是前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解决方案,是智慧创造出来的结果,所以知识不是智慧。只把知识学过来,并没有学到前人的智慧,因此你只有知识,但是没有智慧。

  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能够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智慧;你能够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智慧,知识是被智慧创造出来的产品,它并不是智慧。你可以发现大家都错把知识当做智慧。知识不是智慧,知识如果是智慧,那么能够把知识资料贮存起来的电脑,比人强得多了!没有厘清这件事情,你去接受教育,就会接受一大堆的知识,枉费一生的时间。

  ※智慧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严格的讲,知识是智慧的尸体,把尸体当成智慧,怎么会有智慧呢?当然是一堆尸体嘛!这个要点是要经过「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一直问下去,直问到了本来面目,才能够看得出来,不然是看不见的。所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问得够彻底、够深,才能够把教育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检讨得够深;问得不够深,就检讨得不够深。

  当我们知道原来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时候教育自然会变成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记忆那些知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学得创造出知识的智慧。

  就像研究古生物的考古学家,他们把几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发掘出来,这些化石并没有什么惊奇之处,精彩的部分在于有能力从那些化石,推想出几千万年前,恐龙在地球上生活的情境,编出恐龙的故事。精彩的部份在这里,并不是那些化石。人类考古学家难道只是收集死人的骨骸吗?不是嘛!那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把原始的生活情境又恢复出来了,这是一种创造,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的生活故事,这个才是智慧。

  我们应从知识恢复创造他们的智慧,把智慧恢复起来,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这样我们的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来,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不然,你只是把死人的骨头和破碎的陶器收藏起来,那你是什么?重建坟场、垃圾场罢了!哪有智慧?所以你教育的方向就会完全弄错了,变成填装垃圾了,根本没有智慧,不算是教育。

  ※做中学才能培养智慧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一共要十六年,我们要装十六年的知识,装那么长做什么!装知识不需要那么久,人生也不过七十几岁,要花十六年去装知识太长了。我认为现在教育的方向走错了,是因为没弄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慧。教育就是要在生活当中实际去做。譬如煮饭,先让孩子知道原始人是如何钻木取火,现代人如何使用火柴、打火机和电锅等等。然后再安排一个环境,没有电、没有打火机、没有火柴,你要自己想办法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的故事先让你知道了,但是你要实际去操作。当肚子饿得一塌糊涂,没有东西吃的时侯,只要有一个小孩,或一组小孩钻木取火成功了,哗!那种欢喜,会传遍周遭的小朋友,很快地,他们也学会了钻木取火,知道如何运用智慧创造出他们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教育,不需要十六年这么长。

  现在的小孩以为吃的东西,只要在一个箱子外面投几个硬币,按一下钮,就会掉出吃的东西,他不知道东西是怎么来的,跟这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什么都不知道。讲一个好笑的例子:新加坡的小孩以为鸡都是没毛的,他们只晓得肯德基那个鸡的样子;还有新加坡曾派兵来台湾受训,某营区附近有个农村养猪,猪舍没有栅栏。一天晚上,他们看到有个东西在那边动,搞不清那是什么,吓得不得了!后来,才晓得原来是一条猪。你的小孩知道公鸡早上会叫吗?现在的小孩对鸡的了解是很浅的,已经和真实世界隔离了。以前孔老夫子笑读书人五谷不分,现在我们哪晓得什么是五谷?什么都不分了,只晓得面包和米饭而已,愈来愈脱离了真实的世界,只活在一个自己造出来的笼子里面,整个宇宙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已经不知道,都断了讯息。

  ※培养智慧不需花费长久的时间

  大家可能会问:「我们人类的文化知识发展了几千年,才有现在的成果,教育若是依生活进行的话,不是也要受几千年吗?」我认为其实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了。举一个例子,生物的进化,从单细胞进化成人,少说也有几亿年,这样长的演化过程,我们用十个月的时间就经过了。因为大家在母亲的子宫里面,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卵细胞,从一个卵细胞发展成一个婴儿,用的时间就是十个月。在十个月里,就让你实实在在的经历过那几亿年的演化。几亿年的事情,可以用十个月经历过,几千年的文化演化,用几年经历就已经很多了,不需要十年以上。

  如果教育是把前人的知识全部学会,那么就要花个几千年了。但是我们学的不是知识啊!我们是要透过知识,学到知识之外的智慧啊!学得智慧不需要那么久的,让你亲身的去经历一下就可以了。

  譬如先前讲的,让孩子亲身体验如何钻木取火,靠自己的能力,想办法把火弄出来。凭着你的智慧把火钻出来了,就获得了人类发明火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以后,发明其他东西用的智慧都是类似的。所以你有了智慧,就可以解决人生中所有新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新的,但是我们人很不想用智慧,只想拿人家的知识来套用,一味的依样画葫芦(copy),没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就是笨!因为智慧能够创造知识,能够创造知识的就是智慧,我们的智育,要学的就是这个智慧──这个创造知识的能力。

  ※有了智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我们目前十六年的教育,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在智育上面,而智育都是在「填装知识」。今天大家如果了解教育是用来培养智慧的,而智慧是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样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天才。一般人所谓天才,其实只不过是能创造出知识来而已,这是人的本能。然而我们没有善用这个本能,却反其道而行,方向完全弄错了。

  听众:如刚刚老师讲的钻木取火的例子,教育恐怕一天或短短几个小时,就把创造智慧的能力给激发出来了。

  梁教授:我小的时候读过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那个时候只是读这个记载,也没看人实际做过,只是在书本上看过,但实际上怎么钻,怎么弄出火来,不晓得。有一次到九族文化村玩,那里请了大溪地来的表演团体,他们那时拿出了椰杆,还有木钻和木板,然后用手不停搓转木钻,钻到后来木板就烧出了一点点火星,再一吹,整个椰杆就燃烧起来了,我当时看了好欢喜啊!原来就是这样子的啊!可是你晓得吗?那时候我都已经四十几岁了,在做物理的研究,用电、雷射之类的工具,看到钻木取火,还是欢喜得不得了。不只是我,一起围观的人们都欢喜得不得了。我那个时候就想,教育应该是这个样子,像是生活中的游戏一样。

  听众:老师讲的我觉得心有戚戚焉。我以前读过一本书,书上说修行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这个地方。虽然今天的题目在讲教育,事实上修行路也是一样,不是copy别人的东西;书在讲智慧和知识,就像老师所讲的,知识是尸体、是化石。举实例来说,就像我们去爬山一样,有时装备很多,但真正在攻顶的时候,装备愈轻愈好,才能够比较轻松的往上走。相对的来讲,爬山的过程也是一样。每条路每个人有不同的走法,像我常去爬十八尖山,看到有些人是绕着路上去,有些人直走着上去,有些人开车上去,这些路都不一样,但目标都是往上走,装备愈少愈好。我对老师所说的感到心有戚戚焉。

  梁教授:你讲到这里,我想到以前我在大学的时候,和一些同学去爬大屯山的经验。在爬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沿着小路走没有味道,没有路的地方才有意思。跟着前人走过的路,不好玩,我们就脱离小路,后来迷路了,出不来了(众笑),大家心想:糟糕!这该怎么办?讨论之后,决定不要绕来绕去,就只认定一个方向硬走下去,后来从北投那里出来,还是下山了,很好玩(众笑)。我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走人家走过的路,一点都不好玩的。就是要走到不知道,走未知的领域,特别有意思,进入未知的世界去探索,那是精彩万分的。我们的教育把我们框在一个已知的环境里面,我们就像白老鼠一样被控制着,那样子展现不出生命力来的,当然也展现不出智慧。

  听众: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如果能像老师讲的,往启发智慧的方向来进行,学生会非常快活喜悦!就像老师看到那些人钻木取火的感觉和欢喜。老师刚刚也讲到跟一些朋友去爬山然后迷路的故事,这让我想到曾经也有过类似爬山迷路又找到出路的趣事。以前和一些同学或朋友去爬山,负责带队的人一旦宣告迷路时,这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发生了!白天有阳光还好,到了晚上,什么都看不见了,每个人都运用各自的智慧,这个时候整个人的智慧都生出来了,最后又找到了出路,那种欣喜我是可以体会的。

  梁教授:我记得那天是早上去的,在走了一段路之后,还没到中午,就把带去的东西都吃掉了。后来迷路,没有东西吃了,到我们找到出路从北投出来时,已经是万家灯火。那时候山上没有东西吃,怎么办呢?当时阳明山那一带有橘子园,我们就自取橘子。那时有人反对说:「不行啊!要用买的。」可是在那里没有人怎么买橘子?有人主张把钱挂在树上,有人说如果掉了,也不会有人看到有钱掉在那里,就算后来有人看到时,钱可能也烂掉了。所以弄到后来,我们还是决定自取了。这时候有人说:「不告而取是为偷。」于是有人大声喊:「我要拿橘子。」之后,大伙为了要往哪边走,起了争执。有人说要往这边走,另一个人又说要往那边走,争吵了一会说要分家,怎么能分呢?分了更危险。后来大家就决定认定一个方向,不管那个方向对不对,反正一定会走出的。采取这个策略走下去,后来就走出来了。走出来时一看,原来是北投!已经是万家灯火了,很好玩的。

  在进入一个未知的状态时,我们所做的那些反应,才能够发挥真正的智慧。我们真正的潜力,才能够显露出来,才能够学到东西。如果你在一个已知的环境里面学,是学不到处理未知环境的能力的。这是一个非常清晰、极为有趣的经历。

  (本篇为梁教授于2000年3月5日,于新竹明星诺那精舍演讲的记录。由兵金蓉记录,吕秀玉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