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杨曾文:僧璨和《信心铭》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来源:   作者:杨曾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杨曾文:僧璨和《信心铭》

 

  僧璨禅师,在早期佛教史书中也被称做“粲禅师”,是中国禅宗所敬奉的三祖,在南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长期在司空山(也称思空山)、皖公山修行和传法。

  司空山在隋朝属太湖县,地处现在安徽省太湖县的东北方。皖公山,即天柱山,在隋朝属同安郡(唐朝改名舒州),在今安徽省潜山县的西北。禅宗二祖惠可禅师因逃避北周末年推行禁毁佛教政策对僧尼施加的迫害,南下至司空山一带潜修和传法。在这期间,僧璨禅师仰慕他的声望前来礼他为师,学修禅法。此后,僧璨禅师经常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至隋朝的开皇(581-600)初年与同学定禅师隐居于皖公山南麓,住入初建于南朝梁的山谷寺。

  僧璨禅师平时不太喜欢从事文字撰述,也很少公开聚众说法,门下只有弟子道信禅师一人。1982年4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出土一块铭文砖,左侧刻有:

  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

  道信为记。

  这块砖铭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砖铭中的所说的“隐化”,具有“隐居化教”的意思。根据这块砖铭的文字,在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的时候,僧璨禅师曾在皖公山隐居和从事传法,并且建造佛塔礼拜供养诸佛,弟子道信禅师撰写铭文记述此事。

  僧璨是如何教导弟子道信呢?

  上世纪20年代从敦煌文书中发现一部记述禅宗早期历史的史书,即唐代净觉禅师所撰写的《楞伽师资记》。此书记载,僧璨禅师经常用大乘佛教的人生来皆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佛性)的道理对道信禅师进行开导,还向他讲述《法华经》中的“佛乘”,即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主张人人可以成佛的一种佛法,其他教法只不过是佛陀根据场合随宜教导众生的“方便”之教;又启发道信以后不要执著于文字语言,还告诉他佛教的最高真理毕竟不是语言文字可以完全表述清楚的道理。

  僧璨不喜写作,然而据《楞伽师资记·粲禅师传》的记载,他曾应请为北周僧人惠命的《详玄赋》作过注释。他在注释中说,真如法性是世界万物的本体,是既无“边际”,又无“终始”的;世上的明与暗、善与恶的种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彼此相即不二的。他似乎受到《华严经》所说的世界万物彼此圆融的思想的影响,认为以真如法界为本源、本体的缘起(生起、发生)的现象,是互相摄入,是重重无尽的,即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缘起无碍,理理数然也”。僧璨禅师提倡修行者应严格持戒并应坐禅,说持戒能够通过“制心”以制服欲望;坐禅可以“息乱(各种思虑、种种欲望)”以断除烦恼。

  关于僧璨禅师的晚年去向和最后的归宿,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记载是说,僧璨禅师晚年与道信禅师作别南下,与定禅师一起隐居于南方的某地,后不知所终;另一种记载说他南游罗浮山两年,又回到了皖公山,后来站在皖公山寺的一棵树下手攀树枝奄然圆寂。

  在唐中期之后,禅宗开始在全国盛行,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禅师到历代祖师的地位和声望得到迅速提高。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舒州刺史独孤及撰写了《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舒州山谷寺上方禅门第三祖璨大师塔铭》。两篇铭文概要介绍了僧璨禅师的禅法主张:世界是空幻不实的,修行者应重视自心觉悟而不应当执著语言文字;传法者应以坐禅观想(止观,寂照)来引导徒众正确修行,运用《楞伽经》中所说的一切皆生灭无常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这种观点与菩提达摩禅师所主张的禅法思想是一致的。

  根据碑文,在僧璨禅师圆寂之后,隋朝内史侍郎河东薛道衡曾撰碑文;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在山谷寺起塔,相国刑部尚书赠太尉河南房又撰碑文;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独孤及任舒州刺史,曾亲访山谷寺,长老比丘湛然等僧以及路经此地的嵩山比丘惠融等希望朝廷为僧璨赐谥号,建塔赐额。于是,淮南节度使、扬州大督都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张延赏、独孤及将此事奏明朝廷,朝廷降诏赐僧璨“镜智”的谥号,赐塔以“觉寂”之额。

  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粲禅师传》明确地记载僧璨没有文字著作。然而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有一篇题为《三祖璨大师信心铭》(简称《信心铭》)的偈颂,共有四字一句的偈颂146句,584字。在此偈颂中表达的部分思想和语句,与前面提到的他为惠命《详玄赋》所作的注释极为相似。唐代著名禅僧、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749-814)在向门下说法时最早引用过《信心铭》的部分语句。

  对于《信心铭》是否真是僧璨禅师的作品,现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中有的认为这是唐代8世纪后期有人假托僧璨的名义制作的,从整体上看表达的是南宗禅法。然而不管怎样,唐宋丛林禅僧在说法、接引参禅弟子过程中经常引用《信心铭》却是真的,在后世禅宗史上发生实际影响也是真的。

  《信心铭》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修行者在思想中排除一切是非、有无、得失等等的差别观念,放弃一切追逐外物的好恶、取舍之心。

  现仅择取《信心铭》的三个要点进行介绍:

  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这是说:虽然达到解脱并不是难事,然而最忌讳的是在心中产生取舍、憎爱、违顺之心。如果没有达到这种认识,即使坐禅,也是徒劳无益的。

  二、“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这里所说的“转”字,相当于心识的思惟活动;所谓“二见”是指常见与断见,有见与空见等;“一”是一心。这段文字是说:修行者应当息绝言语、思虑,既不要执著“二见”,也不必执意地守心,如果能做到自然无为的话,便可以达到与空寂的真如相应的精神境界。

  三、“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有既是无,无既是有,若不如此,必不可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段话是说:修行者若能体认世上一切事物皆空无和平等的,断除自己心中一切的世俗杂念,运用与真如相应的中道“不二”法门来看待世界万物,便能彻底泯灭一切差别观念,体悟宇宙万有相融无碍的本来面目。

  僧璨曾经驻锡和弘法的山谷寺,也称三祖寺,坐落在现天柱山南麓的凤形山上。这座经历约1500年历史的古寺,曾经多次遭到劫难和破坏,至“文革”结束,几乎毁坏殆尽。自1981年以来,山谷寺渐次得到修复和发展。从1987年至至1996年的10年之间,先后恢复修建了千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尊客堂、园通门、海会堂等殿宇及配套建筑设施,已经成为塔刹高耸、金殿交相辉映、轮奂庄严的知名遐迩的禅宗祖庭和天柱山旅游胜地之一。

  摘自《菩提道》2006第4期

----------------------------------------------------------------------------------------------------------

更多杨曾文教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