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菩萨学处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菩萨学处

   菩萨学处—一 海涛 辑

  1.菩萨受学菩萨戒德行:

  一、不念过去五欲之乐,不求未来五欲之乐,于现在五欲心不生着。

  二、常乐寂静,破恶觉观,成就具足不放逸行。

  三、一切众生不敢轻慢,成就忍辱,具足净心。

  四、学净戒者,不惜身命,不悋财贿。

  五、善知破戒烦恼因缘,善能调伏破戒烦恼,调伏瞋心,能调众生恼害之心,了知颠倒,知善因果。

  六、菩萨受持利益他戒故,教化众生令行善业,共修善者而为伴侣,常教众生供养三宝。

  七、若见离别,以善方便还令和合;

  八、见有病苦,身自供给;

  九、见盲瞽者,供给所须衣服、饮食,示导径路,善为说法;

  十、见有聋者,画地示义;

  十一、见有躄者,施其车乘,若无车乘,身自荷负;

  十二、见有贪者,以贪受苦,能为说法,令除贪苦,瞋、恚、痴、疑亦复如是;

  十三、行路疲乏,代其担负,施以水浆、床褥所须,调身按摩。

  十四、复有众生乐为罪业,菩萨见已应善说法,善辞善义,辞合句合,辞义次第,增长善法,说义圆足。

  十五、为欲庄严菩提道故,以善方便教破恶业,为悭贪者说破悭法,增长善法及诸财物。

  十六、若有众生不信佛法,善为说法令生信心。

  十七、为破众生烦恼恶业,得八正道故而为说法。

  2.菩萨受持菩萨戒者,如何住菩萨戒?。

  一、所有功德应当覆藏,诸所犯罪应当发露;

  二、少欲知足,堪忍众苦;三、常乐寂静,心无悔恨;

  四、不自高,不轻躁;五、修寂灭行及微细行,破坏邪命。菩萨成就如是法者,是名菩萨住菩萨戒。

  菩萨学处—二 海涛 辑

  1.复次菩萨学菩萨戒发大誓愿,为破众生诸恶邪见,知恩报恩,忍语、软语,先意问讯,供养师长、耆旧、有德,能破愁怖,所谓师子、虎、狼、水、火、王难、怨贼。

  2.若有众生丧失父母、兄弟、眷属、妻子、僮仆,捐弃财物,亲爱别离,能以方便如应说法,除其苦恼,常施众生所须之物,所谓衣服、食饮、房舍、卧具、病瘦医药、香华、璎珞、灯烛等物。

  3.若菩萨受持菩萨戒者,畜养弟子不能善教、说法、示导,令其调伏贪、瞋、痴等,不能供给衣服、饮食、房舍、医药,不能为求善厚檀越,若为檀越善说法要,所得财物不能等分,当知是人为名誉故,畜养弟子,不名为法。

  4.若能随时说法、教告,为性、为力、为菩萨藏、为欲具足菩萨禁戒,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真畜弟子,不为名誉。

  5.菩萨受学菩萨戒者:

  一、先当观知众生性界,然后共住;

  二、为转性界,如应说法,随意共行;

  三、令其调伏,不造诸恶;

  四、能破恶法,增长善法;

  五、所须之物,能以惠施;

  六、见作恶者,深生怜愍;

  七、不受语者,深生悲恼;

  八、于己所作诸恶业等,心不生愁;

  九、见他造作,特生悲愍。何以故?菩萨自于身、口、意恶能疾调伏,开心忏悔,以有大智因缘力故。

  十、菩萨为他亦复造作身、口恶业,为欲调伏他恶业故,随他心故。菩萨或时现受欢乐,为调他故。菩萨摩诃萨以为他故,不早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学处—三 海涛 辑

  1.菩萨若学菩萨戒者有五不放逸:

  一者、观已犯罪如法忏悔;二者、观当犯罪如法忏悔;

  三者、观现犯罪如法忏悔;四者、至心坚持不作犯想;

  五者、犯已至心忏悔。是名五不放逸。

  2.菩萨摩诃萨随缘度众:

  一、虽随众生,不轻、不笑、不打、不骂,不说恶事。

  二、不赞己德,以自高人。

  三、他所爱着,不说其过;所不爱者,复不赞叹。

  四、未知人根,不说深义。

  五、不从求乞,他虽多施,应生知足。

  六、常乐舍财,供给他人。

  七、常乐赞叹他人善事。

  八、见犯禁者不为说戒;无信心者,不赞于信。

  九、有贪心者,不赞惠施、不乐读诵、不赞多闻;

  十、痴暗之人,不赞智慧。

  3.菩萨若为犯禁赞叹戒者,不喜不乐,生于瞋恚、羞耻之心;以瞋恚故,于佛法中及说者所生大恶心;以恶心故,增长地狱。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者,则施众生地狱因缘,不名菩萨。随意说法,乃至痴者为赞智慧,亦复如是。

  4.菩萨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事。何等四?一者、不犯;二者、设犯寻悔;三者、心生惭愧;四者、不生悔恨。是名性戒。

  5.性戒菩萨名真实戒,名自、他利戒,名饶益众生戒,名利益众生义戒,名增长人、天戒,名无量功德戒。菩萨成就如是戒者,生心怜愍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6.菩萨若以客尘烦恼不忏悔者,应常为人赞叹持戒,呵责破戒,说毁禁者所得过罪。若能如是,虽名毁犯,罪过轻微,亦能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自性戒。

  以上讲义内容整理自《菩萨善戒经.菩萨地戒品》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