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与文学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一 禅宗文化概论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与文学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一 禅宗文化概论

 

  最初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禅?对于禅的答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从文字上解释说:禅是“禅那”的简称。禅那指禅定,因而禅就是禅定的意思。有人说禅是微妙又难懂的思想,像佛陀的微笑那样充满玄机;有人说禅是一种悟出来的智慧;有人说禅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看清自己;有人说禅是灯盏,能够指引人找到光明之路;有人说禅是山泉,会洗涤心灵的尘埃;还有人说禅就是生活,最真实和自然的,诸如搬柴运水之类的东西……我把这些答案一一看完之后,觉得还是应当自己去深入的了解一下禅宗种种,也许别人理解的东西未必就是自己体会到的那个样子。

  当然我之所以喜欢禅,主要还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时间,其思想与言行最活泼的在禅,禅的思想在变化上面具有很大的落差,而在其创造性上面也具有非常独特的新颖性。

  (一)禅宗文化概论

  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中,最富有民族特色并且影响最大的宗派是禅宗。进入宋代以后,原来佛教的宗派,有的早已失去传承,有的寓于其它宗派,唯有禅宗兴盛。禅学也就成为佛学的代名词。

  原始禅源于古代印度,早在印度远古时代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后来释迦牟尼采用了其中的精义,扬弃了其中的糟粕,把“禅定”作为佛教别于婆罗门教特定的修持方法。禅的中文译名为“禅那”,简称为“禅”。在原始印度禅的定义上,禅和禅定、三昧是分不开的。后来在中国,但以禅来命宗,是为禅宗,而在原始禅定的基础上,赋予禅更灵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广的包融性。

  中国禅宗主张:佛法智慧只能依靠每个人用自己的清净本心去体悟,见心明性,就可成佛。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灵鹫山当众授法,手拈一枝妙净莲花,出示众人。众弟子默默端坐,猜不透世尊此举的含义。座中的摩诃迦叶望着世尊,忽然心有所悟,独自破颜微笑。这时,世尊告诉众弟子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此禅宗用这个“拈花微笑”的故事宣扬“以心传心”的宗旨:悟道成佛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要用自己自然清净的心灵去体悟事物的本来面目,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摩诃迦叶因此被我国禅宗尊为西天第一祖师。

  迦叶以后,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华,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把“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悟道法门传给了慧可禅师,达摩成了我国禅宗的“一祖”。

  禅宗传到五祖弘忍,他为了挑选接续禅宗心法的接班人,命众弟子各作一则偈语交上,以便考察弟子们对佛法理解的深浅。当时他的大弟子神秀呈上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而针对这一偈语,弘忍的另一弟子磨房伙夫惠能另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弘忍在看了两个弟子的偈语之后,认为神秀的偈语用于劝诫众人努力修行大有裨益,但还没有透彻地领悟“明心见性”的禅法真谛。惠能的偈语见地精辟,深达“以心传心,当令自悟”的妙旨。所以,弘忍就秘密地把禅宗法衣授给了惠能。由于神秀和惠能悟禅门径不尽相同,禅宗从此形成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惠能为代表的南宗,佛教史上因此有“南顿北渐”的说法。北方的神秀主张渐修成佛;南方的惠能主张顿悟成佛。但无论北宗、南宗,都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澈心源。禅秀作偈示众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惠能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中国禅文化的思想体系完成于八世纪中期,大约唐代中期的马祖道一禅师时期。成熟于九世纪后期,大约唐末五代的云门文偃禅师时期。禅学发展,离开了原来佛教的形式和仪规,把佛教从繁琐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对经典和教理的研究也远离了玄妙、荒诞和神奇,变的更为真切、精湛和平实,显示了独立的特色,成为一个承先启后的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

  禅不是文字或口头上的戏论,而是要求学者皆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可经实证,可以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千百年来,禅门能予延续心灯,独唱祖庭,展示慧命而亘久不衰,便足以说明禅的真实和精纯。

  世俗多以参禅打坐泛指禅宗,这是以偏概全之论。其实禅门心法包罗万有,不拘一格,如珠子走盘,灵活自在,实无定法。参禅是专指“参话头”而言,它是禅宗别于教理的独特心法,是从一个个的公案,来勘验修道者的见地程度。公案中的前人对话,均有不同的修证层次,从公案的表面看,说明公案的内容是多余的,主要是看公案中主题的内涵是什么,才是理解禅宗公案的下手入门。所以,在未得亲自悟透之前,公案仅是一种工具,悟透之后,才能发现其活活泼泼的精神所在,亲自悟透禅宗祖师们的过去发生过的开悟的案例,用知识的推理或想像,不能达成目的,必定要对公案中的话题,起大疑情,只发问而不能自行以推理方式来求取答案。所参话头很多,各色各样,如:麻三斤、柏树子、须弥山、平常心是道、云门关、赵州无、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念佛是谁、爹妈生你以前你在哪里,等等。话头虽异,参法一样,都要求我们全心全意去参。刚开始参,你也许会觉得云里雾里,什么也看不清。参得时间长了,只要得法,一些似明似暗的东西渐渐清晰起来,混沌的思想也有了出路。要知道参话头不是让我们寻求字面的答案,而是通过寻求答案,通过持续不懈地寻求答案,使我们进入特定的、无杂念的心境,然后,只要功夫到了机缘成熟,一切便都瓜熟蒂落了。也就是说禅宗以看话头来摧破思虑情识,使得修行者在突然之间,达到大悟彻底、平等一如、不即不离的自在境界。正如大慧宗杲禅师所述,关于看话禅的功用是:“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就只按下处,看个话头……”

  作为禅宗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坐禅是达到“明心见性”的重要方式。坐禅的目的在于让人摆脱纷纭散乱的妄想杂念,使人心境安然、集中专一于清净本心。因为只有专心致志,才能产生全面透彻、深刻清晰、洞察事理的智慧,做到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但是坐禅只是获得智慧的手段、途径,并不等同于智慧。

  所以佛教又要求佛教徒们不要拘泥于坐禅这一外在的手段、形式,而要做到内心澄明、顿悟智慧。《维摩诘经·弟子品》记载: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曾在林中坐禅于树下,维摩诘看到了,对他说:舍利弗,你不必非要束缚于坐禅这一形式,只要你内心真正做到了“心不住内,亦不在外,于众见不动”,那就达到了坐禅的目的了。我国禅宗也有个“坐禅岂得成佛”的故事。传说马祖道一在十二岁时就出家,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他经常静坐于树下修习坐禅,怀让知道他颇具慧根。一天,怀让问马祖:“你修习坐禅,为的是什么?”马祖回答说:“为了成佛啊。”怀让就拿了一片瓦放在马祖面前磨。马祖很奇怪,问:“师父,您磨瓦片作什么用?”怀让说:“作镜子啊。”马让更加不解了,说:“瓦片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怀让听他如此一问,就反问道:“磨瓦不能成镜子,那么你坐禅就能成佛了吗?”马祖于是赶紧请教怀让怎样才能真正成佛。怀让说:“这就像牛拉车,如果车子不动了,你是打牛还是打车?佛没有定相,即没有一定的形式状态,只要心性清净,用全身心去体悟智慧真理,就能达到佛的境界。不必拘泥于坐、站、行、卧等外在形式。”

  而禅宗对禅修的创造性发展在于:禅修已不是静坐执空之思(枯禅),而成为不礼佛、不读经,将求佛修道寓于日常的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的生活实践当中了。《五灯会元》中记载:龙潭崇信禅师拜天皇道悟禅师为师。一天,崇信对道悟说:“从我来了以后,老师您一直没有给我指示佛法的要点,这是怎么回事?”道悟说:“自从你来了以后,我时时刻刻都在为你指示心要。你端茶来,我就接过喝下;你送饭来,我就收了吃下,这些不就是为你指示佛法要点吗?”崇信听了豁然开悟:原来佛法就在率心自然的日常生活中。道悟接着告诉崇信:持守佛法的途径,就在于“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尽自己的真心坦白不拘地生活,就能够体悟自身的价值,不必刻意向外寻求,正如北宋清满禅师所说:“堪作梁的作梁,堪作柱的作柱”,在平凡的生活中好好做人。

  禅宗认为佛的最高智慧“道”就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一次赵州从谂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南泉回答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指天真自然的清净本心。人们如果本着清净心随其自然地生活,就能悟出“道”的真正精神。一天,有个和尚问赵州:“佛是什么?”赵州说:“就是殿里的东西。”和尚说:“殿里的东西不都是泥土塑的像吗?”赵州说:“是啊!”和尚听了很吃惊,百思不得其解,又问:“师父,到底什么是佛?”赵州还是平静地回答:“就是殿里的东西。”和尚只好说:“师父,我刚入佛门,听不懂您的意思,请您详细地解说一下。”赵州问:“你吃饭了吗?”和尚说:“吃过了。”赵州说:“那就洗碗去!”和尚听了,茅塞顿开,原来,道就在日常生活中,用不着刻意追求。

  禅宗的思想再生始于慧能,丛林创于马祖,制度立于百丈,形成了承先启后的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广义来说,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心要,狭义而言,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就的实证方法。禅入乎经教又出乎经教,透过禅的实悟,可以更好地修证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之觉”。诚为真修实证的不二法门。

  禅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中国出现“三武一宗”灭佛之难把佛教的生命力摧残到支离破碎,形神殆尽的地步之时,历代禅宗大德还能在荒村野店外,没有庙堂钟鼎的赞颂,也没有经论典章的研考,尽凭着一衣一钵、心愿和承当,随机说法,从而延续了佛法慧命。这是禅的精神,也是禅的智慧。

  禅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于尊师承、重实证的禅法;在于不设佛堂,只设法堂,敢于蔑视权威,呵佛骂祖,直指人心的承当;在于生活和学习中的民生与和谐,德行与智慧的结合。

  禅是教外别传,出于佛法又别于佛法。如同一股清新自在、充满灵性生机的泉源,从深厚的中原大地里喷涌而出,如春风细雨,蕴润浇灌了大江南北和山泽野地。生命思想的真谛和情趣,从此遍及到一花一叶,一虫一兽;不需透过皓首穷经的义理辨解,不需经由钟鼎庙堂的祈福加持,人们就可亲切、直率地触及到真如自性跳动的脉搏。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