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云门说宝镜之二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
冯学成:云门说宝镜之二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
1、祖师们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
什么是“如是之法”?我们经常在佛经里边看到“如是,如是”之说,老佛爷经常用“如是,如是”来赞叹菩萨们、罗汉们,而见证的时候老佛爷也说:“如是,如是”。我们再看禅宗祖师在考验弟子的时候,他的徒弟在见地上“到位了”,在机锋上“到位了”,祖师也会说:“如是,如是”。
这个“如是”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太阳的时候,这个太阳是不是“如是”?夜晚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不是“如是”?走到桂花潭,桂花潭那边的山山水水,是不是“如是”?一草一木是不是“如是”?大家师兄道友互相见面,见面的时候是不是“如是”?肚子饿的时候是不是“如是”?吃饱肚子是不是“如是”?困了的时候想睡觉是不是“如是”?精神来了的时候,蹦蹦跳跳的是不是“如是”?我们学修佛法有了感觉,这是不是“如是”?老佛爷经常说“法尔如是”,我们怎样理解这个“如是”?而且是“如是之道”。
要我来讲这个“如是之道”,我觉得还真是不好讲,很艰难,没法说。好在《禅海十珍》前面有临济大师的这么一段开示。大家知道,禅宗尽管分了五宗七家或者五家七宗,但祖师们的心都是一回事,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所以说沩山仰山祖师也好、临济祖师也好、云门祖师也好、洞山祖师也好、法眼祖师也好,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事,都是老佛爷睹明星而见道的那个感觉。老佛爷睹明星而见道的时候并没有三藏十二部,但是,他把他见道的那个感觉说了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就出来了。
历代祖师悟道以后,他们的传法、他们的开示形成《五灯会元》,代代传灯,一直到咱们虚云老和尚,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承下来是不是各有各的味呢?实际上是一个味,佛法是一味法,真如只有一个,但是表法却是各种各样的。古人说话跟我们现代人说话不一样。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临济祖师的开示,各人有各人的特点,不需要一样。但是说破的、说穿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下面先看临济大师的开示:
祖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就得者,只是文字禅,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胞胎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土据体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带枷锁;罗汉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谓作佛念经,纵然自在还为妄;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
2、从自己本份上道一句出来才算数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临济祖师的这段开示。祖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 这个大家明白吧。“大凡学人”——我们都是学人,都是跟着佛学,跟着祖师学习的人,我们都是学习佛法的人。禅宗了不起之处,就是它把最要害的东西直接交代出来了,是什么呢?就是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
什么是自己的真正见解?首先要明白自己能知、能识、能行、能动的那个。佛教里边经常说“数他人珍宝”。看到别人是亿万富翁你羡慕,但是那个钱是别人的,跟你没有关系;天天说山珍海味不行,没吃到自己肚子里边不管用。所以说,关键是要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为什么呢?
香严祖师先是在百丈祖师那里通内外学,聪明伶俐,一问十答,十问百答,经教很熟,机锋转语也很熟,但是百丈祖师总是说:“你不行,你不行。我老了,也管不了你了,你去找你的师兄吧。”香严祖师先是给百丈祖师当侍者,接着又给师兄当徒弟,但他多少还有点本钱,就经常跟沩山拌嘴。香严祖师对沩山说:“你说的我全知道。”沩山回话:“你那个东西不管用,你要找一找如何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用佛说的、不用祖师说的、不用我说的、不用其他师兄说的,从自己的本份上道一句出来,那才算数。”香严没了办法,自己回到寮房里去想,如何是自己本来面目?无论怎么想,结果还是别人说的,要么是祖师说的,要么是师父说的,想了好几天,也没有一句是自己的。
想一想,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心里想的东西,是从我们娘胎里出来后就有的?是在学校里学的?在社会上染的?还是在寺庙里反复熏习出来的呢?还是别的什么?当然,反复熏习是对的,但关键是我们要看看在熏习之中有没有我们自己真正的见解。在反复熏习中我们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如?这个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钱嘛,要自己有钱才算是,银行里存的那都是别人的存款,即使是自己的名字,密码对不上号,这笔钱还是没办法用。所以临济祖师说,“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胜自备”。
我们知道很多学法的人、学佛的人,生死来的时候还不得已,就是自己生病的时候也不得已,别说自己生病的时候不得已,有时候烦恼来的时候都没有办法。今天发脾气了,明天跟别人吵架了,怎么办?你能一下子把它转过来吗?今天情绪很低沉,闷闷不乐的;在庙子里呆的时间长了,想出去散散心。这些念头来来去去的,你有办法对治吗?我们平时想的,哪怕是法师教的,在经书里边看的,一定要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行。
佛经上说,佛法是精神粮食,多多益善,但是拉肚子怎么办?消化不良怎么办?临济祖师在这里说要变成自己的见解,就是要我们通过学、通过修,把佛祖对我们的教诲变成像我们吃饭一样,要消化、要吸收,要变成自己的骨头、自己的肉、自己的力量。要融汇贯通,真正地变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智慧,那么我们学习佛法才算有一定成就了。
3、密宗和禅宗的差别
临济祖师后边又说了:“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病在不自信。老佛爷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都能成佛。我们打开《五灯会元》,里面经常看到祖师作如是说,比如说参学人来问祖师:“如何是佛?”祖师说:“我说了你信不信啊?”参学人就说:“你是祖师,你说的话我敢不信吗?”祖师就说:“你就是佛。”把参学者吓了一大跳。
当有人在跟我们说你就是佛的时候,你自己敢不敢承担?信不信自己是佛?很多人不敢承认:哎呀,我们这些人怎么是佛,我们是业障鬼啊!云门寺有句损人的口头禅就是 “业障鬼”。我们确实是业障鬼,但我们也是佛。人都有两面,当我们把业障鬼一巴掌打下去,我们就是佛;若是我们陶炼得还不够,修行还不到位的话,那我们就是业障鬼了。业障鬼厉害啊!
佛教讲究信、解、行、证这个次第,首先就是信。信佛、信法、信僧,要相信自己的师父,要相信善知识,要相信祖师对我们的开示。既然佛也说了,祖师也对我们说了,我们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信得过吗?信得过就是好事。现在密宗里边,无论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他有传承就是活佛了,你信不信啊?信了好。为什么呢?佛的法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在嘛。
我在外面讲课的时候有人就问我:“冯老师,密宗和禅宗到底差别怎么样?关系怎么样?”我说:“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经典上是没什么差别的,我们把汉传《大藏经》和藏传《大藏经》拿来比较一下,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几部经,汉地有的藏地没有,藏地有的汉地没有而已。”不同的是传承不一样。禅宗的传承藏地里有吗?没有。华严宗、天台宗的传承藏地有吗?也没有的。密宗格鲁派、宁玛派等五大派的传承,在汉地当年也没有翻译,也没有传承。相差的是这一部分的传承。
汉地大家都应去读《高僧传》,在汉地的《高僧传》中,大家看到的是人本位的佛法,谈人的时候多。而藏地的高僧传谈神的比较多,为什么呢?他们的祖师是这个佛的化身、那个佛的化身,对不对呢?没错!如果我们去看佛的经典,我们都是佛的化身,哪一位不是啊?在座的各位都是佛的化身。但是,在汉传佛教里边他不强调这个,他强调的是人。你是因位上的,你必须修行,然后再证果。而藏传佛教是先把你的果位点出来了。其实这是藏文化和汉地文化的一个差别,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着眼点不同。我们强调因位,因位才是真正用力的地方。
禅宗一方面讲究因位,同时强调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因果不二。两头都在用力,并不是说这个就是因,那个就是果,不是这样的。真正明心见性,破参了之后,你才会知道这里的妙处,真是妙不可言啊!关键就是要信——要信佛陀说的,要信祖师说的。那么还需不需要解呢?还需不需要行呢?还需不需要证呢?在次第法门里边,信、解、行、证是有次第的。在禅宗法门里边,信、解、行、证是一个事。
《信心铭》说得很清楚,“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至道无难”我在云门寺也多次讲过,真正的道是不难的,为什么呢?一切现成,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证,不难。难的是什么呢?“惟嫌拣择”,分别心一起,次第历然、因果历然。禅宗是顿悟法门,在“顿”里边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没有过程的。一有过程就有内容,就有时间,一旦进入时间、空间里边了,它就必然在次第之中。顿悟没有次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要见便见,没有道理可讲,有道理可讲马上就堕入次第之中。
4、就看你能不能打成一片
学禅宗必须要信这个道理,所以临济大师说“大凡学人,要先明悟自己真正的见解。”需要明悟的就是这个见解,明悟啊,若悟得自己的见解就不会被生死所染。为什么呢?你顿悟的时候是无因、无果、非因、非果的,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谁来负担你啊?它必定是超然在其中,全部在其中了。
今天天阴,把太阳污染了没有啊?把天空污染没有啊?明天天晴,天晴是日光明朗,众生是否也就心光明朗了呢?依经言就是“法尔如是”,说污染是我们心里边在污染,老天爷一点都没有污染。今天天阴了,下大雨凉快了,你欢喜起来;若是雨不停地下,山洪爆发了,山体滑波了,泥石流来了,那你就要生烦恼了。每个人的体悟不同,喜、怒、哀、乐也不同,是依因缘而起。既然是因缘而起,那缘起之前,缘尽之后那又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要看一看自己真正的见解,它是在证入无生法忍的一种认定、一种自信,并不需要我们在文字上、在理论上去感觉什么。
禅宗的证是一种现量,它不是学问,也不是修行的程序,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那么一种感觉。自己肚子里边是饿的还是吃饱的,只你自己心里边明白。对禅宗悟了,心里边也有感觉,自己心里边也知道,悟了就是悟了,没悟就是没悟。社会上也有一些学禅宗的人,认为自己悟了,说起来见解一套一套的,但我觉得实在不敢恭维。为什么呢?一个人还有见解能叫悟吗?你有见解,当你把见解说出来的时候,那就是分别识上的东西啊。
今年春节,(佛源)老和尚把圣一法师的语录给我看,并说:“圣一法师的禅七开示不错。”我看了之后也很吃惊,圣一法师真的很不错啊。他说到一个问题,包括许多学禅宗的人都没有注意这么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明心见性,开悟了,而且把自己的悟境说得头头是道,一听也的确是有这样那样的一个见解。但是禅宗里边经常有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打成一片?很多人都说,哎呀,我悟了,当时悟了,过一会儿又忘了,又把它丢了,当我念头浮起时,我的悟境又来了,当我的念头放下的时候,悟境又去了。这是第六识的分别啊!哪怕你当时悟得百分之百地正确、百分之百地透彻,那都不过是第六识的光景,不是“那个”事,真正的是要八识全透!
5、明心见性非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行
大家都知道第六识,学唯识的人都知道它是“审而不恒”的。它能够分别、能够思量,但是它要睡觉、要休息,睡着的时候它就不能分别了。你既然还有休息睡觉的时候,还有开小差的时候,还有失念的时候,你悟的那个东西保险吗?你能够说自己打成一片了吗?谈不上打成一片,遇见事情来了就起烦恼,还有烦恼生起,能说你悟了吗?
那什么才叫做打成一片?圣一法师就说了:第七识!学过唯识学的人都知道“恒审思量,胜余识故”,什么东西它能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在照应之中?还在思量之中?第八识不行,第八识是保险库,是一个库房,它是“恒而不审”的,它是一个不分别的,像一个大仓库什么都装。第六识是“审而不恒”,它清楚、明白,但是它要休息、睡觉,其中有时间、空间的作用。就像读一本书,第六识在起作用,我们必须一页一页地看完,不可能一本书我一眼看完,我们必须通过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来看,这是第六识起作用,所以说它是“审而不恒”的。
第七识是“恒审思量”,所以打成一片必须在第七识上。第七识是我们的烦恼识,我们的贪、瞋、痴、慢全是第七识里边的事。第七识把我们的第六识污染了,所以第六识的光明不能透出来。为什么说第七识是“恒审思量”呢?第六识有休息睡着的时候,第七识永远不会睡觉的。比如大家到了一个小寺院,同学们几个人住在一个寮房里边,你喊张三,张三一定会醒了,没被喊的人一定不会醒。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为什么张三醒了,其他人却没醒呢?因为第七识没有休息,张三的那个“我”还没有休息。再比如说,我们突然被火烫了一下,头脑还没有反应过来,人马上就跳开了,第六识还没有反应,第七识马上就起作用了,因为它是恒审思量的,同时它又是烦恼识。所以我们说,明心见性如果不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行。
我们经常讲无我无我,放下放下,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有我嘛!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第七识把我们给污染了。你不管第七识上的烦恼,天天在第六识上去用功,哪怕把般若、把中观、把唯识学得天花乱坠,不管用的!它不是知识。你学中观也好、唯识也好,如果不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把知识与修行联系到一块,那知识只是知识,不是修行。
大学里边有很多讲佛学的教授,你能说得过他们吗?他们在文字上非常了得。但是你要跟他谈修行,那他们跟我们的出家师父能比吗?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是学者,不是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不把那些知识当知识,而是把那些知识用在改造自己身心性命,改造自己的第七识上。我们必须要把佛教所宣扬的八正道、三法印、四圣谛等这样的理论,包括禅宗祖师的理论,都用在我们的第七识上。
这里又有一个方法问题了,什么方法问题呢?有的人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今天把这个烦恼治住了,明天又有一个烦恼起来了;明天把这个烦恼治住了,后天又有一个烦恼起来了。所以,这就需要第六识强化般若的力量,需要去悟,需要认识这个烦恼的空性。如果你真正地认识到烦恼的空性,对治有办法、有经验了,那么以前能够支配你的烦恼,使你烦恼的那种力量就慢慢地不能转你了,就不能动你了。以前动心的事,现在就不会动心了,这时你才会对第七识和第六识结合起来的那种悟,对生命、对精神、对烦恼的彻悟有感觉。
所以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修行不仅仅是在第六识上,一定还要同时落实在第七识上,就是在“我”上、在“烦恼”上、在“我执”上真正地下功夫。这个要信得过,如果信不过那也不行。信、解、行、证在这个方面是一而四、四而一的,它是不二的。我们若是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汉,就应该在这个方面敢于下手,敢于承担。如果不敢于下手,对自己的一些烦恼,对自己性格上的一些麻烦舍不得下功夫,那也不行。特别是对治自己的意气。有的人意气很重,就是我执、我慢很重,这个是最要命的东西,对自己修行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从善如流,把这个“我执”真正放下了,真正成了一个空空道人,无障无碍,就跟真如相应了。
6、保持自己心路的通畅
今天下午跟愿炯法师讨论这件事时,我说我在北京的时候,最怕出门。为什么呢?因为北京太大,车太多,随便走到哪儿都塞车,要是有一个警察多好啊,把这条路上疏通疏通。当时我一转念,我们的这个心要是一直畅通无阻该有多美啊!智慧之水自由流淌,即使烦恼来了,也会让它舒舒服服的。要说没有烦恼、不打妄想,那是假话,我也经常打妄想,但是要做到打妄想不动心。就像车在路上,我们看见一辆奔驰车“呼”地过去了,过去就过去吧;一个破车喷着油烟子,很脏、很污染的那种车,在你身边“噗、噗”地开过去了,开过去也就开过去了嘛。虽然破车容易出故障,但不管好车、破车出了故障都会堵塞交通。我们的心路也是这样的,心路要通,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都要打通。万念不停留,就是念念不停留。
有个出家人曾问赵州和尚:“那个小孩子他的意识怎么样呢?”赵州老和尚说:“水面上按葫芦。”这个出家师父不懂,“水面上按葫芦”是什么意思啊?就问投子和尚,投子和尚就说:“念念不停留啊。”
我们如果能够真正地做到念念不停留,就是不执著了。不执著便能品尝其中滋味,我执、我慢来了,就让它来,让它去。我们看洞山祖师《三渗漏》中有一句:“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机不离位”,不管禅机也好,杂机也好,危机也好,念头来了也好,都是机,如果它把我们的心堵塞了,那么你就堕入苦海,就有麻烦了。如果没有这种执著,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坏的念头都不去认真较劲,就没有麻烦。有些念头来的时候你要去较劲,于是那个念头就开始支配你做事。有人会莫名其妙地杀人、放火,那就是一念之差啊。有些事真的说不清楚,比如张三李四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喝酒,因为一句话,两个人争着争着互不相让,一气之下就拔出了刀子,一刀子捅过去,张三被捅死了,李四的前途也断送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保持自己心路的通畅,保持自己情绪的通畅。修行要修到这个份上就有点味了,就不会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不会执著一个见地上的是是非非。
出家师父们在见地上相互之间要经常辩论,谈自己的见解、见地,这个是好事,需要认真,但是也不要过于认真。你今天有很高明的见解,很棒,但再过十年、二十年,说不定有更高明的见解呢?有更高明的见解后,你会不会因今天这个“很高明的见解”而脸红呢?所以我们要看到真正的般若是无形无相的,不执著的。但是产生这一切的力量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我们就要信这个,它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它能够产生一切,善的它产生,不善的它也产生;好的它有,坏的它也有。它能生一切,即一切从真如涌出,一切又归于真如之中,就像海面上的波浪虽然起起落落,但永远都是在大海里。我们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别看一个浪起来了,哎呀很高兴,一个浪下去了,哎呀又不舒服了。落下起来都是一回事,要相信这个。
7、像天上的云来来去去
要坚信这个,我们首先就要明白“宝镜”的功能是什么?要知道“这个”是什么?如临济祖师所说“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啊。如果自信不及,如果不相信这个真如自性,不相信我们自己就有,不相信自己的真如自性和祖师佛陀的平等,那么无论你怎样在法上精进,都会“徇一切世境,滞或积业”,很容易被境界所转,就像《坛经》里所说的:“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你悟了,你可以转法华,你没有悟,你就被法华转了,弄得团团转。如果没有开悟,自信不及,你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转,就算你再精进,也很会被世间法的境界所束缚,被世间法里的那些业障拴住。
所以临济大师说:“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不别。”什么叫做念念驰求心?我们经常有念头来来去去的,但是念头来的时候我不动心,并不是说这个念头来了就一定要怎么样。比如,我突然冒了一个想去北京的念头,但我并没有一定要去,没有执著这个念头。一会儿,我又想,这个时候去五台山应该很舒服、这个时候广东很热,等等,有很多念头。念头一来就是五台山、峨嵋山,但是你不会因念头来了就得马上去五台山,马上去峨嵋山,只是想了想却没有真的去。所以念头来了,不去管它,不跟着念头来也不跟着念头去,这个心态就是很正常的。但有些时候,有些念头一来你就管不住了,知道张三说你坏话了,要找他理论一番。他这个没做对,那个说错了,于是你心生烦恼,要跟人吵架甚至动拳头了,那你就是被这个念头拴住了。
这样的例子,自己要善于琢磨。什么念头我能不动心?什么念头我可能还动心,还被念头拴系?那么,我怎样才能不被念头所拴系?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所以临济祖师说得很明白:“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有追求、有希望即是有驰求心;意气用事,逞英雄豪气,要惩恶扬善,还是一种执著、驰求心;贡高我慢、贪、嗔、痴等,通通是驰求心。但是,只要你不去触动,那就不是驰求心,就像天上的云来来去去的,你不要管它就行了。如果你被它支配了,它执持你意念不断,而且这个意念变成了你的行业和活动,那就叫烦恼现前,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识得这个念念驰求的心。识得念念驰求的心并不等于我们不起心动念。这个一定要区分得开。有驰求心的人,他总是想:哎呀,我还有驰求心,还有念头,还在打妄想。他老是想追求那个无梦、无想、无念的状态,实际上没有那样的境界。
六祖大师所说的无念,是指我们的念体。我们经常说当下一念,什么是当下一念?我们永远都有一个现在,我现在在做什么?现在并不是一念,而是一种感觉,是其中的内容。无穷的念头在现在这个截面上来来去去,过去有过去的现在,未来有未来的现在,为什么有过去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中出入。不论是世间法的或者出世间法的,它都会在这个舞台上,在这个平台上来来去去。但是“现在”这个一念它是不动的,它是无念的,它是产生念头的基础,念头都是从它产生,又沉入在其中。所以我们要识得念念驰求的心,才能够见到这个真如不动的性。严格来说,我们这个“现在”的当下的一念,也就是六祖说的无念,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这个能产生来来去去念头的真如本体。
8、解悟不是证悟
学佛的人都关心法、报、化三身,对此,显宗、密宗、禅宗都各有其说。禅宗的说法,在《坛经》里六祖有所交待,这里我们看临济大师怎么说。什么是法、报、化三身?就是大家现在能听的这个真如。但这是三位一体的,区分讲来,“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真是干净、彻底!我们的祖师真正是老婆心肠啊,他把这些佛教里边的不传之密,一点遮掩都没有的全都交给大家了,真的非常慈悲。但往往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很多学佛的人信不过。怎么这样就成佛了呢?怎么这一念就三身具足了?是祖师在打妄语呢,还是我们在打妄想啊?
希望大家在看这一段的时候多用心,千万别用分别心,而真正做到回光返照,自己回机,穷追到底,用佛法上的话来讲就是彻法源底,看透!看到最后、最后、最后、最后……是什么?临济祖师又说:“即今目前听法的人,为不向外求,有三种功用。”不去向外求,不去妄加分别,不去妄加增减,你自然就有这三种功用。但是此三种也只是名言,一说到嘴里边、写在书上又变成名言,变成文字、变成语言了。你看祖师在这里的高明之处,他一定不让大家把祖师的开示当成什么真理,或者当成了什么语言、当成了什么文字,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回光返照,以自己生命的本源对自己的精神本源去参、去悟。如果只是在名相上去迷所谓的报身、法身、化身,那样你就完了。所以临济祖师说:“然此三种也只是名言”而已,也只是语言文字,“身依义而立,土据体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
身依义而立”,法身也是因义而立的。什么是净土呢?这是据体而论的,不能凭空说净土或者说是秽土,它必须据体而论。既然是论,那就是说我这个世界有若干净、若干不净的道理。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与净土有关的经论里边,你可以证得“啊,这是净土”。同样的,法性、佛性、法身,也可以通过佛法的种种理去证明它。但是你如果还陷在理论上、文字上的话,那就离真实的法性、真实的佛性、真实的净土差十万八千里了,用一句中国古代的成语,那就是南辕北辙。为什么呢?因为名字都是光影。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证悟,如果证悟不行的话,解悟也可以,但我们也不能执著于解悟。解悟是第六识的一种感觉,它可以现在有,但一会儿就没了。烦恼来了的时候,这个解悟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要明白什么是光影。云门祖师就说,“法身也有三种病”啊,“光不透脱也有两种病”,这个云门祖师很早就提出来了。祖师早就告诉我们所谓的解悟,那是第六识上的一种感觉,不能说这种感觉不到位,也不能说它的知见不高,但它毕竟没有在第七识上透,只有在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上全都透过了,那才算是真正的破三关了。
9、我们的心就像一束光
临济祖师又说:“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我们在理论思维上、在语言上、在念头上,实际上都是在弄光影。我们心里这个念头来,那个念头去,或是在佛法上玩理论,玩得很欢喜。但到底是谁在玩,是谁在弄光影?背后还有这个问题啊。今天,有个事情我一下子想通了,很欢喜;明天又一个事情别人都明白,就是我老是想不明白,心里边很窝囊。为什么会欢喜?为什么会窝囊?谁在窝囊?谁在欢喜?背后还有个谁?我们一定要把背后的这个东西找到。用临济祖师的话来说就是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
当年,有一个师父问投子和尚:“大藏教之外还有什么奇特的事?”三藏十二部以外,还有什么奇特的事?投子和尚就说:“你说这大藏教,三藏十二部是从哪里来的?”是啊,是谁把它生出来的?心生出来的嘛,要说奇特,这个心可比三藏十二部还奇特。为什么呢?三藏十二部还是从老佛爷的心里边生出来的,是从历代祖师心里边生出来的。当你明心见性,开悟当了祖师以后,你所说的开示一样的可以入藏。
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高科技的录像机、摄像机、移动电话、飞到外太空的火箭、宇航器有多神奇啊,可一万年以前这个地球是什么样?有高楼大厦吗?有飞机大炮吗?一万年前没有这些东西啊。宇宙的时间漫长无比,地球已经四十五亿岁了,一万年算什么呢?弹指一挥间。就这么弹指一挥间,从一万年前只有森林、只有狮子、老虎、猿猴、人们只会钻木取火的社会,发展到现在有电视、电话、原子弹的一个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从什么地方来的?佛法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生出来的啊。所以临济祖师说:“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法本源。”我们要信得过,要立得住,要相信自己,要敢于相信自己就是诸法本源。善的法是从“这儿”起,不善的法也是从“这儿”起,般若从“这儿”起,烦恼还是从“这儿”起。说穿了“这儿”就是菩提,就是真如。
我们要是明白了就敢于在这里下手,敢于在这个地方取证。所以下面临济祖师又说:“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棺材里的死人、太平间里的人你跟他说法,他知道吗?他不知道。人死了,四大色身不理解这个。“虚空不解说法听法”,虚空并不知道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是我们现在能听、能想、能看的这个“历历孤明”知道听法、说法。
我经常打这样的比喻:比如这里是一个装有宝藏的暗室,暗室里有很多宝贝,而我们的心就像一束光。心照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心光啊。如果我们的心光不投入,今天是红火大太阳,阳光灿烂的,若是不留意,看到的东西还是记不住。一但注意了,你注意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清楚明白了。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五六个人在同时说话,声音一样大,你怎么听?我现在要听大和尚说什么,注意力就投放在大和尚身上;我要听教务长说话,我的心就在教务长身上;我要听大知客说,我的心就在大知客上。心住念住,你所听所看的就清楚了。这个就是你心光投放的位置,对此大家都应该有经验。就像现在一样,这里坐了这么多人,往远一看都在我眼中,全都清楚又全都不清楚,为什么呢?我要看大和尚,就必须把所有的人都放下,眼睛只盯着大和尚;如果我的眼睛盯着教务长,那我的目光就在另一边了。我的注意力放在大和尚和放在教务长这里的时候,必须把其他人全都放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怎么用心的问题。在密宗里有修明点的法,这个明点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我们把这个注意力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就是临济祖师说的无碍净光,就是临济祖师说的“目前历历孤明”。
10、千手观音与算命先生
“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大家对这段都很熟悉了,这是临济祖师的“无位真人”,是大家经常听得到的开示。
“勿形段者”,勿就是没有的意思,这个历历孤明并不是有形有相的东西。临济祖师常说,有一位无位真人在你们面目中出入,你们有没有证据?有证据拿出来说说,什么叫无位真人?他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游走不定,可能在内也可能在外。我们闭上眼睛打坐的时候他可能在内,睁开眼睛向外看的时候他就在外。我们用眼睛看的时候,这个无位真人就在眼睛上;我们用耳朵听的时候这个无位真人就在耳朵上。
道吾祖师问云岩祖师:“千手观音每一只手都一只眼睛,哪一个才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正眼呢?”云岩祖师回答说:“如人夜里摸枕子。”就是晚上没有灯的时候,你躺在床上摸枕头啊!听了这话,道吾祖师就说:“我明白了!”云岩祖师反问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啊?”他说:“遍身是眼。”就是遍身都是眼睛。云岩祖师说:“不对,只说到八分。”不完满啊,只说到八成,还没有说到十成。道吾祖师就说,那师兄你说说怎么样啊?云岩就答了一句:“通身是眼!”
说到这里,我想起在成都认识的一位盲人算命先生。那夫妇俩都是瞎子,看到他们煮饭、炒菜、加蜂窝煤,那简直就是比有眼睛的人干得还好。真的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让人觉得“通身是眼”。那个时候我年轻,有时找他们算算八字。你说他们是盲人吗?可他们真是做到了通身是眼。道教里有一部经叫《阴符经》,其中有一句话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就是说眼睛瞎了的人善于听,聋子的耳朵是聋,但是他是最善于看。“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虽然他们眼瞎耳聋,但是他们用的心比我们更专精,更专注啊。晚上黑灯瞎火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大家去找东西,如果是手摸到了,那手就是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脚碰到了,脚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眼睛嘛。
所以我们要知道临济祖师说的这个“无位真人”,他是“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的。它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我们。这个无位真人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你说这个真如什么时候离开过我们?一刻都没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宝镜三昧》有一句:“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什么说夜半正明?晚上睡觉第六识分别识不用的时候,正是我们的真如大放光明的时候;而当你清醒的时候,第六识开始起作用了,天晓了就是指第六意识出来了,分别思维出来了,你去找真如,那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有门入啊。因为分别思维是看不到真如的。只要我们分别思维停下了,真如就在那里活泼泼的,如临济祖师所说,这个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它就在那里一点间隔都没有,“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个心法呢?因为它是无形的嘛。“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它是无形无相,而且是通贯十方,无处不在的。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