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一章 菩萨无间方便法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0日
来源:   作者:观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一章 菩萨无间方便法

 

  卷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一章 菩萨无间方便法

  本章有三节一 如来藏无我二 四种大方便法门 三 意生身

  第一节 如来藏无我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①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注]

  ① 如来三十二相一、足平安,二、脚底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纹如缦网,六、足跟满足,七、脚面饱满,八、股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相,十一、身材高大匀称,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照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两肩、两手、两脚、项中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狮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虎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狮子,二十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有能放光的白玉毫毛,三十二、头顶有肉髻。

  白话解

  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说过,世间众生本来都具有如来三十二相,只是这些大价宝被垢衣裹缠着,没有显现出来。如来藏也同样,本来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是被阴界入垢衣裹缠,被贪恚痴等妄想污染了。世尊说的如来藏,是不是外道说的‘神我’?外道说有一个能主宰一切的作者,这个作者无因而生,周遍不灭。这个作者称为‘神我’。

  经文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神我’,我说的如来藏无我。计着有我的愚夫,不容易接受无我的观点。当他们还未能接受无我观点之前,对他们不说无我而说如来藏。我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等等语句的意义,其实说的都是同一回事,即是如来藏,是离妄想的、无所有境界的如来藏。现在和将来修习菩萨行的人门,都不应该把我说的如来藏和外道说的“神我”混为一谈。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神我’,我说的如来藏无我。计着有我的愚夫,不容易接受无我的观点。当他们还未能接受无我观点之前,对他们不说无我而说如来藏。我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等等语句的意义,其实说的都是同一回事,即是如来藏,是离妄想的、无所有境界的如来藏。现在和将来修习菩萨行的人门,都不应该把我说的如来藏和外道说的“神我”混为一谈。

  经文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如来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

  白话解

  譬如制作陶器的工匠,在一堆能制作陶器的泥中,一人工、水、木轮、绳子等等方便,制作出种种陶器。如来说法也是这样,如来在法我我上,离一切妄想一种种善巧方便演说,有时说如来藏,有时说无我,因此,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说的永恒不变的神我。

  经文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①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① 三解脱门空解脱,无相解脱,无作解脱。

  白话解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②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

  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白话解

  世尊把上面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计着人我与五阴,说因说缘说微尘,

  又说胜妙自在天,全是妄想外道论。

  试议如来藏之异名异义

  如来藏种种异名

  陈兵新编佛教辞典如来藏条解释所列如来藏的异名如下:

  阿赖耶识,如来藏心如来藏性。

  阿赖耶识条解释阿赖耶识,音译又有阿梨耶识、阿剌耶识、阿陀那识、赖耶识之别名,意译又有藏识、种子识、异熟识、识藏等。

  《胜鬘经》又说如来藏智。

  《楞严经》说五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

  《楞伽经》卷四说:第八识是如来藏名识藏心。

  诸有关如来藏经论出现之先后

  《胜鬘经》出自大乘方广经,是大乘初期的经。如来藏之名,首次出现在《胜鬘经》。可想见在小乘部派佛教里的经论,还没有如来藏这个名。

  《楞伽经》应是比《胜鬘经》稍后出。是在大乘兴起初期整理出来的。

  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世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两兄弟是大乘中期的人。

  《楞严经》,据说是唐代传入中国的。

  如来藏是否不变的佛性?

  有人说:《胜鬘经》的如来藏说认为,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即是佛性。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断掉客尘,便是如来藏心。从这个角度说,这是空如来藏。又说如来藏本来具有成佛的功德,从这个角度说,又是不空如来藏。《胜鬘经》对以前的佛性说有了新的发展,以如来藏把佛性和心性合起来了,这就是佛家的人性说。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如来藏章第七,这一章主要说明如来藏处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没有说如来藏心即是不变的佛性。

  法身章第八说: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这个不离烦恼藏,当然不能说是不变的佛性。

  空义隐覆真实章第九章主要是提出二种如来藏空智,一种是脱离一切烦恼的空如来藏,一种是不离、不脱、不异烦恼、不思议的不空如来藏。很明显,不能把不空如来藏说是不变的佛性。

  自性清净章第十三章一开始就说:有如来藏故,说生死。又说:非如来藏有生有死,但如来藏是生死法所依。

  又说: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如来藏种诸苦,更不能把种诸苦的东西说是不变的佛性。

  《楞伽经》卷一开章明义就说:

  “转识和藏识,非异非不异。没有藏识的作用,不会有转识,所以它们非异;转识可以灭,藏识不会灭,所以它们非不异。……当妄识不再转生时,能造种种业的业相灭了,而藏识中的法身种子增盛了,即是说,转识灭了,藏识并不灭。”

  又说:“除了已证入如来地的佛和住地菩萨外,所有修习声闻缘觉及外道的人,凭他们修得的三昧自在之力,都不能测量决了。”

  这是说,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

  如来藏无我

  《楞伽经》卷二载:

  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说过,世间众生本来都具有如来三十二相,只是这些大价宝被垢衣裹缠着,没有显现出来。如来藏也同样,本来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是被阴界入垢衣裹缠,被贪恚痴等妄想污染了。世尊说的如来藏,是不是外道说的‘神我’?”

  佛告诉大慧:“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的‘神我’,我说的如来藏无我。

  《楞伽经》解第八识如来藏

  佛陀在《楞伽经·卷四》中明确提出了八种识相:

  “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接着解释说:“佛告诉大慧:“如来藏是生起一切善业和不善业的根源,一切善不善业都能由如来藏兴造出来。

  唯识学派健全了佛教的认识论

  下面再看看《摄大乘论》和《唯识三十颂》是怎么说的。

  《摄大乘论》说:“摄藏诸法,名阿赖耶。由执受义,名阿陀那。由积集义,亦说名心。于大众部说此名根本识,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

  在翻译阿赖耶和阿陀那为中文时,使用的是音译。从摄藏诸法、执受、积集等性质来看,说的就是藏识。

  《唯识三十颂》前四颂说: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为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前六句总起,说种种法都是由三种能变识转变出来的。是哪三种?是异熟识、思量识及了别境识。异熟识指阿赖耶识,思量识指末那识,了别境识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前六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专管了别当下的客尘,就像是前沿阵地的雷达。末那识是专管恒审思量的,就像是操作系统,对前方传回来的信息进行加工,用阿赖耶识中相似的种子对照,分析、推度、判断,确定是或非,所得出的结论,或者是增强原来相同的种子,或者又成为新的种子,贮藏到阿赖耶识仓库里。

  从第二颂下半颂起,专解说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它是善、不善、无记诸业熏习成异熟的识种子的集合。前六识是刹那生灭的,没有贮存和执持知识的功能。阿赖耶识把前六识熏习成的识种子贮存起来,保持不失,所以人们才会有知识的积累,才会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所以它还有一个梵文名字,叫阿陀那识。阿陀那意译为执持,即是积累并能起业用之意。

  结论

  按照前面所引经论,可以肯定:

  一、如来藏不能等同于不变佛性;二、如来藏无我;三、如来藏甚深,非思量境界;四、不参加修禅实践,不能了知如来藏的真实义;五、如来藏无覆无记,但它又是生起一切善、不善业的根本依。

  第二节 四种大方便法门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白话解

  大慧菩萨为未来众生着想,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修行菩萨顿悟的种种无间大方便法门。

  经文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修菩萨行,有四种无间方便成就的法门。是哪四种?一、善分辨自心现,二、善观外性非性,三、善离生住灭见,四、得自觉圣智善乐。说这四种法门,是最容易成就菩萨行的大方便法门。

  经文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白话解

  怎样善观自心现?观察自心所现大大小小一切现象,只不过都是自心所生,都为无始虚伪习气所熏,都依色尘和心行系缚而起,随现随转。修行人对自心所显现的三界众生,离我我所,心不动摇,不追寻过去,不臆想未来,善观察而不生妄想。就说是菩萨善观自心现。

  经文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白话解

  怎样善观外性非性?观察身外景物在心中所成的外尘,不外是像阳焰等如幻如梦的法相,都因无始虚伪的妄想习气而生,这些虚幻的法相都无自性。修菩萨行的人善于如此观察,就说是菩萨善观外性非性。

  经文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白话解

  怎样善离生住灭见?如幻如梦等一切法相无自性,这些法相不是自然存在的“自生”,不是在它自身之外的事物生出来的“他生”,也不能说是自力、他力同时作用下生出来的“俱生”,而是随自己心中显现的各类影像展转相生。如果知外性非性,不受内外因缘系缚,离名相,则妄识不生。如果了解是妄想因缘生出三界众生,则内外一切法都不可得。如果了解一切法离自性,便不会再生出什么妄想妄见了。如果了解一切法如梦如幻,则得无生法忍。得了无生法忍,则能远离生住灭妄见,就说是菩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经文

  云何菩萨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①,得意生身。

  [注]

  ① 离二无我相菩萨第八地,已确立人无我、法无我。因为“我”不可得,所以“无我”亦不可得。再说,自觉圣智离有无,出世间上上法不尽无为、不舍有为,为超佛子地,入自觉圣智究竟,必须进一步舍离二无我相。

  白话解

  怎样得自觉圣智善乐?得无生法忍,住于菩萨第八阶位不动地,离心意意识,离五法自性,离二无我相,得意生身。就说是得自觉圣智善乐。

  第三节 意生身

  经文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①啊,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

  [注]

  ① 由延 又译由旬,是古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以帝王行军一日的行程为一由延,约是三十里或四十里。

  白话解

  大慧插问:怎么样的意生身?从什么因缘生起意生身?

  佛告诉大慧:意生身,随自己的意念生,生得迅速,没有什么可以阻碍,所以说是“意生”。自己的意念,想哪里就到哪里,石壁阻挡不住,可随意延伸到无穷远处。只要专心注志,思念从前见过的影像,自己的意念便能穿透身体形骸,穿越山岩石壁而到达思念的目标。

  经文

  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白话解

  这样的意生身,能同时生起种种形相。已修得如幻三昧身的菩萨生起的意生身,得自在神通力,能于一时间显现种种庄严妙相,只要想念什么就能生起什么形象,能成办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得自觉圣智善乐。

  经文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白话解

  修行到了这个境界的菩萨,已得无生法忍,能舍离心意意识,舍离五法自性,舍离二无我相等观念,修得了能随机应变的意生身,修得了自觉圣智善乐。这里说的四种法门,就是最容易成就菩萨行的大方便法门。应当这样修学。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