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二
天三、缘性缘起所缘3 地一、征
云何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地二、释6 玄一、寻思义2 黄一、释
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此中都无自在、作者、生者、化[1]者,能造诸法;亦无自性、士夫、中间能转变者,转变诸法。
黄二、结
若能了知如是等义,是名寻思诸缘起义。
如是如是诸法生故等者: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又缘起圣道经说:无明灭故,行即随灭,乃至由生灭故,老死愁叹忧苦扰恼皆亦随灭,如是永灭纯大苦聚。此说诸法生灭,准义应知。
玄二、寻思事
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名寻思诸缘起事。
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者:十二支中,内处摄法,说名为内;外处摄法,说名为外。
玄三、寻思相2 黄一、自相
复审思择:无明支等,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2]分别缘起支中。是名寻思缘起自相。
如是广说等者:有寻有伺地中,说有缘起差别。从无明支乃至老死支,一一分别,如彼广说应知。(陵本九卷十六页702)
黄二、共相2 宇一、释3 宙一、无常
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
宙二、苦
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
宙三、空无我
不自在故,中间士夫不可得故,性空、无我。
宇二、结
是名寻思缘起共相。
本无今有有已散灭等者:如有颂言:法不能生他,亦不能自生,众缘有故生,非故新新有。由此义显本无今有。又有颂言:法不能灭他,亦不能自灭,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由此义显有已散灭。此生无常及灭无常,说名前后皆是无常。
玄四、寻思品2 黄一、释2 宇一、黑品摄
复审思择:我若于彼无常、苦、空、无我诸行如实道理发生迷惑,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
宇二、白品摄
若不迷惑,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
黄二、结
是名寻思诸缘起品。
玄五、寻思时2 黄一、释
复审思择:于过去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现在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来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当住。
黄二、结
是名寻思诸缘起时。
无正常性如是已住等者:彼彼自体,于去来今一期生中相似暂住,然实剎那速灭,性是无常,是故说彼无正常性,如是已住、今住、当住。
玄六、寻思理2 黄一、观待道理2 宇一、释2 宙一、约真俗辨2 洪一、标
复审思择:唯有诸业及异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谓作者及与受者。唯有于法假想建立。
洪二、释
谓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中,发起假想[3],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
说为作者及与受者者:如有颂言:若坏于色身,名身亦随灭,而言今后世,自作自受果。前后差别故,自因果摄故,作者与受者,一异不可说。由是当知此假说义。
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有如是名如是种等者:世俗言说士夫类中,略有如是八言说句。名,谓呼召假名。种,谓剎帝利等种类差别。性,谓族性,父母差别。受用饮食,或劣或胜,是名如是饮食。于现法中,或时兴盛住诸安乐,或时衰损住诸苦恼,是名如是领受若苦若乐。人寿分量住时差别,或住少年、或住中年、或住老年,是名如是长寿。一切异生寿无边际,是名如是久住。阿罗汉等住最后有,寿有边际,是名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宙二、约因缘辨2 洪一、标列
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及二种[4]因。二种果者,一、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
洪二、随释2 荒一、二种果2 日一、自体果
自体果者,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
诸异熟生六处等法者:此中等言,等取触受。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若于生身六处已满,虽是受用所依究竟,而未得名受用究竟。由因及受,方得说名受用究竟。是故应知,要须受用所依究竟,及与受用因体究竟,方得说名生身究竟。义应准知。又复此受,唯异熟生,亦名所依粗重受,与下境界受别。
日二、受用境界果
受用境界果者,谓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
受用境界果者至所生诸受者:受用色等为境界时,若可爱、若不可爱,由是能生乐苦二受。当知此受,或先业起、或现缘生,亦名彼果境界受。
荒二、二种因2 日一、辨体相2 月一、牵引因3 盈一、标渐次
牵引因者,谓于二果发起愚痴;愚痴为先,生福、非福及不动行;行能摄受后有之识,令生有芽。
盈二、随难释
谓能摄受识种子故,令其展转摄受后有名色种子、六处种子、触受种子。为令当来生支想所摄识、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故,今先摄受彼法种子。
盈三、结得名
如是一切名牵引因。
如是一切名牵引因者:有寻有伺地中,唯依净不净业施设牵引因。今说从无明支乃至受支,彼一切法皆名牵引因,以是能引所引缘起摄故,由此能引生、老死支异熟果故。
月二、生起因2 盈一、释
生起因者,谓若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由境界爱生后有爱,及能摄受爱品、痴品所有诸取;由此势力、由此功能,润业种子,令其能与诸异熟果。
盈二、结
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如是一切名生起因者:有寻有伺地中,唯说爱为生起因。今从爱支乃至有支,总摄一切名生起因,以是能生缘起摄故,生、老死支苦异熟果为所生故。
日二、显增上
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为三苦之所随逐,招集一切纯大苦蕴。
宇二、结
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
黄二、余三道理2 宇一、别释
复审思择:于是缘性缘起观中,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愚痴。又审思择: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现证,有比度法,亦有成立法性等义。
宇二、总结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
地三、结
是名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天四、界差别所缘3 地一、征
云何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地二、释6 玄一、寻思义3 黄一、标
谓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义。
黄二、释
谓种性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
黄三、结
如是名为寻思界义。
玄二、寻思事
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事。
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者:自有情数,说名为内;他有情数,说名为外。
玄三、寻思相2 黄一、自相
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寻思诸[5]界自相。
黄二、共相
又正寻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寻思诸界共相。
玄四、寻思品2 黄一、释2 宇一、黑品摄
又正寻思:于一合相[6]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别所合[7]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
宇二、白品摄
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
黄二、结
如是名为寻思界品。
玄五、寻思时
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如是名为寻思界时。
六界为缘得入母胎者:意地中说: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乃至广说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陵本一卷十七页[8]90)当知此中,若无产处障碍过患,是即空界为缘;若无种子障碍过患,是即地界乃至风界为缘;阿赖耶识和合依托,是即识界为缘。
玄六、寻思理2 黄一、观待道理2 宇一、释2 宙一、约真俗辨
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数名为舍。如是六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假想、等想施设言论,数名为身。
宙二、约因缘辨
复由宿世诸业烦恼及自种子以为因缘。
宇二、结
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
黄二、余三道理2 宇一、别释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9]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
宇二、总结
如[10]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
地三、结
是名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天五、阿那波那念所缘3 地一、征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地二、释6 玄一、寻思义2 黄一、释
谓[11]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于入出息所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是阿那波那念义。
黄二、结
如是名为寻思其义。
玄二、寻思事
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系属身故,外处摄故,内外差别。如是名为寻思其事。
玄三、寻思相2 黄一、自相3 宇一、标
又正寻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
宇二、释2 宙一、入出息
若风入内,名为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
宙二、彼差别
复正了知: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
宇三、结
是名寻思诸息自相。
黄二、共相
又正寻思:入息灭已有出息生,出息灭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转系属命根及有识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是名寻思诸息共相。
玄四、寻思品2 黄一、释2 宇一、黑品摄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为恶寻思扰乱其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广说如前。
宇二、白品摄
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是无诤法,广说如前。
黄二、结
如是名为寻思其品。
玄五、寻思时
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息、出息。如是名为寻思其时。
玄六、寻思理2 黄一、观待道理2 宇一、释
又正寻思:此中都无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系属于彼;唯于从因从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有能持入出息者。
宇二、结
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其理。
黄二、余三道理2 宇一、别释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寻思。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
宇二、总结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其理。
地三、结
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亥二、总结2 天一、数修止观
如是依止净行所缘,寻思六事差别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
天二、展转增胜
彼由奢摩他为依止故,令毗钵舍那速得清净;复由毗钵舍那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长广大。
戌二、指善巧所缘等
若依止善巧所缘及净惑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12]毗钵舍那,于其自处我后当说。
若依止善巧所缘等者:依止善巧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不见此文。依止净惑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如下依世间道了相作意中,一一分别。(陵本三十三卷二页2674)今指彼故,名后当说。
巳三、辨加行4 午一、总标
复次,此中有九种白品所摄加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九种黑品所摄加行。
午二、略说2 未一、白品摄3 申一、征
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
申二、列
一、相应加行,二、串习加行,三、不缓[13]加行,四、无倒[14]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行。
申三、释2 酉一、于初静虑
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转更升[15]进。
能令其心速疾得定等者:最初获得初静虑地近分,是名得定。于初静虑证入根本圆满、自在,是名转更升进。
酉二、于余定地
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速疾能往、能得,无有稽迟。
未二、黑品摄2 申一、于初静虑
黑品所摄九种加行,不能令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转更升[16]进。
申二、于余定地
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极大稽迟,不能速疾往趣、获得。
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者:除初静虑,往趣余静虑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名所应往地。于地地中,证入近分及根本定,是名随所应得。
午三、广释2 未一、白品摄2 申一、释9 酉一、相应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相应加行?
戌二、释
谓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瞋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应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尘行者,应随所乐攀缘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
戌三、结
如是名为相应加行。
酉二、串习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串习加行?
戌二、释2 亥一、标简
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已曾数习乃至少分,非于一切皆初修业。
亥二、释因
所以者何?初修业者,虽于相应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诸盖[17]数数现行,身心麤重。由是因缘,不能令心速疾得定。
戌三、结
如是名为串习加行。
已曾数习乃至少分等者:如前说有已习行瑜伽师,谓除了相作意,于余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习。又说初修业瑜伽师,谓初修业补特伽罗,安住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触证心一境性。(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71)今说数习及初修业,义应准知。若唯修习了相作意,当知说名少分。
酉三、不缓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不缓加行?
戌二、释2 亥一、总标
谓无间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观行。
亥二、别释3 天一、不乐事业
若从定出,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顺修和敬业,或为所余如是等类诸所作事;而心于彼所作事业,不全随顺、不全趣向、不全临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还复精勤宴坐寂静,修诸观行。
天二、不乐喧众
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剎帝利、婆罗门等种种异众共相会遇,虽久杂处,现相语仪[18],而不相续安立言论,唯乐远离,勤修观行。
现相语仪者:谓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示现如是相慰问语,随世仪转,是名现相语仪。
天三、趣所应证3 地一、标
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我于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
地二、征
何以故?
地三、释2 玄一、思惟无常3 黄一、标
我有多种横死因缘。
黄二、列
所谓身中或风、或热、或痰[19]发动;或所饮食不正销化,住在身中成[20]宿食病;或为于外蛇蝎、蚰蜓、百足等类诸恶毒虫之所蜇[21]螫[22];或复为人非人等类[23]之所惊恐;因斯夭[24]没。
黄三、释
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思惟,修无常想,住不放逸。
玄二、期多所作
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恒自思惟:我之寿命傥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半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25]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齐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
戌三、结
如是名为不缓加行。
酉四、无倒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无倒加行?
戌二、释
谓如善达修瑜伽行诸瑜伽师之所开悟,即如是学,于法、于义不颠倒取,无有我慢,亦不安住自所见取,无邪僻执,于尊[26]教诲终不轻毁。
戌三、结
如是名为无倒加行。
酉五、应时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
戌二、释2 亥一、标列四相
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27],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
亥二、广显差别2 天一、标
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
天二、释4 地一、止等3 玄一、止
云何为止?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
无相无分别等者:无色等相令心遽务,是名无相。无恶寻思令心躁扰,名无分别。无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是名寂静。离诸烦恼,住寂静乐,名极寂静。专注一趣,是名等住寂止。前后一味,无散乱转,是名纯一无杂。
玄二、止相4 黄一、征
云何止相?
黄二、标
谓有二种。
黄三、列
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黄四、释2 宇一、所缘相2 宙一、出体
所缘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
宙二、显业
由此所缘,令心寂静。
宇二、因缘相
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
依奢摩他所熏习心者:此说奢摩他品心一境性应知。
玄三、止时2 黄一、征
云何止时?
黄二、释2 宇一、第一义
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
宇二、第二义
又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
及诸事业所扰恼时者:谓如前说,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顺修和敬业,如是等类,名诸事业应知。
地二、观等3 玄一、观
云何为观?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
玄二、观相4 黄一、征
云何观相?
黄二、标
谓有二种。
黄三、列
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黄四、释2 宇一、所缘相2 宙一、出体
所缘相者,谓毗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
宙二、显业
由此所缘,令慧观察。
宇二、因缘相
因缘相者,谓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玄三、观时2 黄一、征
云何观时?
黄二、释2 宇一、第一义
谓心沈没时,或恐沈没时,是修观时。
宇二、第二义
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
地三、举等3 玄一、举
云何为举?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
玄二、举相
云何举相?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
玄三、举时
云何举时?谓心沈下时,或恐沈下时,是修举时。
地四、舍等3 玄一、舍
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令心随与任运作用者:谓心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此能随顺与为增上故。
玄二、舍相
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
谓由所缘令心上舍者:谓由舍相为所缘时,令心安住最极寂静,是名上舍。离诸烦恼建立名舍故。
玄三、舍时
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
戌三、结
如是名为应时加行。
酉六、解了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解了加行?
戌二、释2 亥一、定地诸相
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时即便能起。
亥二、不定地相
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
戌三、结
如是名为解了加行。
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者:所知事相似品类,说名同分所缘,是即三摩地所行影像。自性而住,若见、若闻、若觉、若知诸所有事,是即本性所缘境界。非心起相,得本性名。
酉七、无厌足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
戌二、释2 亥一、于胜善法
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
亥二、于多所作
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
戌三、结
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
不唯获得少小静定等者:唯得最初静虑近分,是名获得少小静定。尔时虽已得三摩地,然未圆满、自在,应更进求,名余所作。
酉八、不舍轭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
戌二、释2 亥一、举法
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阙;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于食平等;勤修觉悟[28];少事、少业、少诸散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令他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
亥二、显义
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
戌三、结
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
于食平等勤修觉悟者:如前已说于食知量,是名于食平等。又说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是名勤修觉悟。
酉九、正加行3 戌一、征
云何名正加行?
戌二、释2 亥一、略2 天一、标义
谓于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29],是名正加行。
天二、举事
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
数正除遣于诸不净等者:谓于不净所缘境相数起胜解,数正除遣;既除遣已,复数作意思惟诸不净相,为令后后胜解展转明净究竟转故。义如下说。
由随相行毗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
亥二、广5 天一、辨种类2 地一、举一切3 玄一、标
其正除遣,复有五种。
玄二、列
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
玄三、释5 黄一、内摄其心
当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毗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
黄二、不念作意
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
黄三、于余作意
由缘余定地境,思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
黄四、对治作意
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意。
黄五、无相界作意
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
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等者:三摩呬多地说:又二因缘,入无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无相界故。乃至广说。(陵本十二卷九页1002)此应准释。
地二、简取二
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
天二、修次第2 地一、由不念作意2 玄一、明作意
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
我心云何得无散乱等者:此中义显九相心住。从初内住乃至近住,即此得无散乱。调顺、寂静、最极寂静,即此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专注一趣,即此无转无动。最后等持,即此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三摩地中适悦相应,是名于内适悦。
玄二、明除遣
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
地二、由内摄其心2 玄一、明行境3 黄一、标
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
黄二、征
云何而行?
黄三、释
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毗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
玄二、明除遣2 黄一、第一义3 宇一、标
由是因缘,彼于尔时,于所缘境不舍、不取。
宇二、释
由于所缘止行转故,不名为舍;即于所缘不作相故,无分别故,不名为取。
宇三、结
即由如是内摄其心,除遣所缘。
黄二、第二义
又于其中不取观相故,于缘无乱;取止行故,而复缘于所知事相。
天三、显得失3 地一、辨相2 玄一、失
若于所缘唯数胜解,不数除遣;即不令彼所有胜解后后明净究竟而转,不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
玄二、得
由数胜解、数除遣故,后后胜解展转明净究竟而转,亦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
地二、引喻2 玄一、得
譬如世间画师弟子,初习画业,先从师所受所学样。谛观谛观,作彼形相;作已作已,寻即除毁;既除毁已,寻复更作。如如除毁,数数更作,如是如是后后形相转明、转净究竟显现。如是正学,经历多时,世共推许为大画师,或堕师数。
玄二、失
若不数除所作形相,即于其上数数重画,便于形相永无明净究竟显期。
地三、合法
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天四、显随应2 地一、标义
若于此境起胜解已,定于此境复正除遣;非于此境正除遣已,定于此境复起胜解。
地二、举事2 玄一、定正除遣2 黄一、举狭小境
于狭小境起胜解已,即于狭小而正除遣。
黄二、例广大等
广大、无量,当知亦尔。
玄二、不定胜解2 黄一、举狭小境
于狭小境正除遣已,或于狭小复起胜解,或于广大复起胜解,或于无量复起胜解。
黄二、例广大等
于其广大及于无量,当知亦尔。
于其广大及于无量当知亦尔者:谓于广大、或于无量正除遣已,非定于此复起胜解。例狭小境,知此亦尔。
天五、辨显现2 地一、色法
若诸色法所有相貌影像显现,当知是粗,变化相似。
地二、无色法
诸无色法假名为先,如所领受增上力故,影像显现。
戌三、结
如是一切名正加行。
诸无色法假名为先等者:诸有色法相貌可取同分影像,当知是粗。无色不尔,唯由语言之所呼召,方可显了,是故此说假名为先,影像显现,由诸无色名蕴摄故。
申二、结
如是九种白品加行,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随顺。
未二、黑品摄
与是相违九种加行,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违逆。
午四、总结
如是黑品、白品差别建立加行,有十八种[30]。如是名为心一境性。
辰二、障清净处2 巳一、征
云何净障?
巳二、释2 午一、别辨相4 未一、标
谓即如是正修加行诸瑜伽师,由四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未二、征
何等为四?
未三、列
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缘故;三、遍知过患故;四、修习对治故。
未四、释4 申一、遍知自性5 酉一、征
云何遍知诸障自性?
酉二、标
谓能遍知障有四种。
酉三、列
一、怯弱障,二、盖覆障,三、寻思障,四、自举障。
酉四、释4 戌一、怯弱障
怯弱障者,谓于出离及于远离勤修行时,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
染污思慕等者:谓与在家及出家众乐相杂住,若未会遇,思慕欲见,是名思慕。不乐远离寂静而住,是名不乐。广大希欲,不知喜足,是名希望。于妙五欲若求不得,得已复失,心生愁戚,是名忧恼。如是一切,染污相摄,故说为障。
戌二、盖覆障
盖覆障者,谓贪欲等五盖。
戌三、寻思障
寻思障者,谓欲寻思等染污寻思。
戌四、自举障
自举障者,谓于少分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谓我能得,余则不尔。乃至广说,如前应知。
酉五、结
是名遍知诸障自性。
乃至广说如前应知者:前说乐自恃举毗钵舍那障,有多差别。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生高族,净信出家,非为下劣,诸余苾刍则不如是。由此因缘,自高自举,陵懱于他,乃至广说。(陵本二十五卷十三页2122)今指彼义,故说如前。
申二、遍知因缘2 酉一、征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
酉二、释2 戌一、初障2 亥一、标
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
亥二、列
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扰恼故,其身羸劣;二、太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于远离犹未串习。
戌二、余障2 亥一、总标因缘
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
亥二、别释作意5 天一、随顺贪欲盖
若不作意思惟不净,而于净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天二、随顺瞋恚盖
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于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天三、随顺惛沈睡眠盖
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于暗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天四、随顺掉举恶作盖
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于亲属、国土、不死,昔所曾更欢娱、戏笑、承奉等事诸恶寻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天五、随顺疑盖
若不作意思惟缘性缘起,而于三世诸行计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申三、遍知过患3 酉一、征
云何遍知诸障过患?
酉二、释
谓遍了知此障有故,于其四种未证不证,已证退失。
于其四种未证不证等者:此中四种,谓四静虑应知。
败坏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恼住,自毁、毁他,身坏命终生诸恶趣。
酉三、结
是名遍知诸障过患。
败坏瑜伽所有加行等者:初夜后夜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是名瑜伽所有加行。未能断除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是名有染污住。未能修习欢喜、安乐及三摩地,是名有苦恼住。
申四、修习对治3 酉一、征
云何名为修习[31]对治?
酉二、释2 戌一、初障2 亥一、总对治
谓诸怯弱,总用随念以为对治。由随念作意庆悦其心,令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
亥二、别对治4 天一、由精进平等通达
其身羸劣、太过加行、初修加行,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
天二、由恭敬听闻请问
不修加行,用恭敬听闻、勤加请问以为对治。
天三、由净行所缘加行
烦恼炽盛,用不净等所缘加行以为对治。
天四、由思择方便
若未串习,即用如是思择方便以为对治。谓我昔于远离不串习故,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我若于今不习远离,于当来世定复如是。故我今者应正思择,于其远离舍不喜乐,修习喜乐。
戌二、余障
余盖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违如理作意以为对治。
酉三、结
应知是名修习对治。
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者:发勤精进,不缓不急,平等双运,是名平等精进。若于种种止、举、舍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无忘失、能善通达,无间修作、殷重修作。是名通达众相相应精进。义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二十页3478)由是当知,其身羸劣、太过加行,用平等精进以为对治;初修加行,用于通达众相相应精进以为对治。
午二、显略义2 未一、辨4 申一、自性
又遍了知诸障自性,是能障碍、是能染污、是黑品摄、是应远离。
申二、因缘
能遍了知如是诸障远离因缘,方可远离,故应寻求诸障因缘。
申三、过患
能遍了知于应远离不远离者有何过患,故应寻求诸障过患。
申四、对治
既远离已,更复寻思:如是诸障,云何来世当得不生?故应寻求修习对治。
未二、结
由是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卯二、总显2 辰一、长行3 巳一、止观品类2 午一、众多
当知[32]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毗钵舍那亦有众多;毗钵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
午二、无量
又复即此毗钵舍那,由所知境无边际故,当知其量亦无边际。谓由三门及六种事,一一无边品类差别。
由随顺教有众多故等者:如前已说,或乐净行、或乐善巧、或乐令心解脱诸漏,于相称缘安住其心。(陵本二十六卷十六页2219)即于其中,不净所缘,乃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名随顺教;众相相称,名有众多。依此种种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是故说言毗钵舍那亦有众多。
巳二、展转修习3 午一、令增广
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33]毗钵舍那串习清净增上力故,增长广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轻安奢摩他品,当知亦得增长广大。
悟入道理正修行者者:谓瑜伽师,于缘无倒安住其心,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是名悟入道理正修行者。
午二、令转盛
如如身心获得轻安,如是如是于其所缘心一境性转复[34]增长;如如于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如是如是转复获得身心轻安。
午三、得转依
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如是二法展转相依,展转相属。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转依,方乃究竟。得转依故,于所知事现量智生。
得转依故等者:谓由修习止、举、舍相为因缘故,一切粗重悉皆息灭。随得触证所依清净,名得转依;随得触证所缘清净,名于所知事现量智生。
巳三、止观究竟2 午一、明分齐2 未一、举不净观2 申一、问
问:齐何当言究竟获得不净观耶?乃至齐何当言究竟获得阿那波那念耶?
申二、答2 酉一、已得究竟3 戌一、不净显现
答:以要言之,修观行者于不净观正加行中,亲近、修习、多修习故。
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者:摄事分说:谓于此中,由正修习闻所成慧,说名亲近;由正修习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说名修习;由正修习修所成慧,名多修习。又由修习了相作意,故名亲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习诸余作意,故名修习;修习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习。是名第二三种差别。(陵本八十六卷十七页6536)此应准释。
若行、若住虽有种种境界现前,虽复观察所有众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净行相显现,非诸净相。
而住自性者:谓于不净法性,其心自然安住爱乐故。
戌二、不顺贪欲
由于不净善修习故,于能随顺贪欲缠处法,心不趣入、心不爱乐、心不信解,安住于舍,深生厌逆。
心不趣入等者:三摩呬多地说:云何于诸欲中心不趣入?谓于彼处不见胜功德故。云何不美?谓于彼处喜悦不生故。云何不住?谓于彼处不乐受用为欣悦故。云何无有胜解?谓于彼处不乐取着不如理相故。云何等住于舍?谓行平等位,于平等位中心游观故。何故为厌?谓由于彼深见过患,弃背为性。此复三种,谓无常故、苦故、变坏法故。(陵本十一卷十二页892)此中诸义,随应准知。
戌三、自能了知
当于尔时,修观行者应自了知:我今已得不净观,我今已得所修果。齐此名为于不净观已得究竟。
酉二、未得究竟
与此相违,当知名为未得究竟。
未二、例慈愍等2 申一、例同
如不净观,如是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35],当知亦尔。
申二、显别4 酉一、于慈愍
于中差别者,谓多分慈心行相显现,非瞋恚相。于能随顺瞋恚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酉二、于缘性缘起
多分无常、苦、空、无我行相显现,非彼常、乐、身见俱行愚痴行相。于能随顺愚痴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酉三、于界差别
多分种种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别相[36]想显现,非身聚想。于能随顺憍慢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酉四、于阿那波那念
多分内寂静想、奢摩他想显现,非戏论想。于能随顺寻思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午二、明平等2 未一、问
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
未二、答2 申一、释2 酉一、出所缘
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
酉二、显俱转
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
申二、结
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彼于尔时由法观故等者:谓于圆满三摩地,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于尔所时,观察诸法离诸染污自在而转,由是说言毗钵舍那清净鲜白。
辰二、嗢柁南3 巳一、观行差别
中嗢柁南曰:
相寻思伺察 随行有三门 义事相品时 理六事差别
巳二、加行差别
初相应加行 次串习无缓 无颠倒应时 解了无厌足
不弃舍善轭 最后正加行 是九应当知 有二品差别
巳三、净障差别
知自性因缘 见彼诸过患 正修习对治 令障得清净
寅四、修作意处2 卯一、征
云何修作意?
卯二、释2 辰一、最初应修四作意念4 巳一、标
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净诸障,离邪加行,学正加行。
于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者:前说五处,如应安立。谓护养定资粮处、远离处、心一境性处、障清净处、修作意处。(陵本三十卷五页2498)如是一切,名普遍相。
彼应最初作如是念:我今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
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者:谓为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义如下释。由说世间衰损、兴盛,一切皆是可厌患法,是故当应喜乐于断,名断喜乐。
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巳二、征
何等为四?
巳三、列
一、调练心作意,二、滋润心作意,三、生轻安作意,四、净智见作意。
巳四、释2 午一、辨体相2 未一、略4 申一、调练心作意
云何调练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厌患法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申二、滋润心作意
云何滋润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申三、生轻安作意3 酉一、征
云何生轻安作意?
酉二、释
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
酉三、结
是名生轻安作意。
申四、净智见作意
云何净智见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
未二、广2 申一、可厌患法3 酉一、标
彼修行者,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如是于漏及漏处法,能令其心生热、等热,生厌、等厌。
如是于漏及漏处法等者:漏谓烦恼。诸有漏事顺生烦恼,名漏处法。烧恼于心及遍烧恼,名热、等热。于如是法深见过患,心生弃背,是名为厌。此复三种,谓无常故、苦故、变坏法故,是名等厌。
酉二、征
何等名为可厌患处?
酉三、释2 戌一、标
略有四种可厌患处。
戌二、列
谓自衰损及他衰损,现在会遇正现前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若自兴盛及他兴盛,过去尽灭离变坏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
申二、可欣尚法3 酉一、标
即彼行者,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如是于彼生欣乐故,能令其心极成津润,融适澄净。
酉二、征
何等名为可欣尚处?
酉三、释3 戌一、标
略有三种可欣尚处。
戌二、列
一者、三宝;二者、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三者、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
戌三、释3 亥一、于三宝所3 天一、征
云何随念三宝,令心欣乐?
天二、释2 地一、念差别3 玄一、佛宝
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蒙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大师。
玄二、法宝
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善说法毗奈耶中,我得出家。
玄三、僧宝
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我与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贤善法同梵行者共为法侣。
地二、欣当得
我今当得贤善命终、贤善殒殁,当得贤善趣于后世。
天三、结
如是名为随念三宝,令心欣乐。
我今当得贤善命终等者:意地中说: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陵本一卷十五页78)与此义同。又此亦名调伏死。摄事分说:谓于现在世已调已伏,无有随眠而命终已,未来自体不复生起,亦不摄取有随眠行。不摄取彼以为因故,解脱生等众苦差别,亦复解脱贪等大缚。(陵本八十五卷十六页6467)此说贤善趣于后世,其义应知。
亥二、于学处等2 天一、征
云何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
天二、释2 地一、显随念2 玄一、释
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于如来应正等觉大师、善说法毗奈耶、善修正行声闻众中,我得与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学、同修慈仁身语意业、同其所见、同所受用。
玄二、结
如是名为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
地二、释欣乐
谓无悔为先,发生欢喜。
我得与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学等者:此说六种可爱乐法应知。谓同修慈仁身语意业,及与同戒、同见、同所受用。
亥三、于证差别2 天一、征
云何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处,令心欣乐?
天二、释2 地一、信有堪能2 玄一、释
谓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罗清净,堪为法器。得与如是同梵行者同清净戒,得与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见,我有堪能精勤修习如是正行。于现法中,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由是令心生大欢喜。
玄二、结
如是名为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处,令心欣乐。
我今有力有所堪能等者:如下自说,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学处,其义应知。
地二、信后所证
又由前后勇猛精进,已得安住所证差别;由随念此,复于后时所证差别,深生信解,令心欣乐。是名异门。
午二、明修习3 未一、辨相2 申一、得安住2 酉一、释
彼修行者,于可厌法调练其心,于能随顺诸漏处法有厌患故[37],令心不向,违逆、弃背、离隔而住;于可欣法悦润其心,于出、于离所生诸法有亲爱故,令心趣向,附着、喜乐、和合而住。
于出于离所生诸法等者:如说三宝,学处清净、尸罗清净,及自所证差别,如是一切,名于出离及所生法应知。
酉二、结
如是彼心由厌、由欣二种行相,背诸黑品,向诸白品,易脱而转。
背诸黑品向诸白品易脱而转者:谓心长夜爱乐杂染,今得转变,令清净故。
申二、能升进
其心如是背诸黑品,由调练心作意故。向诸白品,由滋润心作意故。于时时间,依奢摩他内摄持心,由生轻安作意故。于时时间,于法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由净智见作意故。如是彼心,于时时间,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所摄受,堪能与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摄受因,经历彼彼日夜、剎那、腊缚、须臾,逮得升[38]进。
未二、举喻2 申一、令堪任
譬如黠慧锻金银师,或彼弟[39]子,于时时间烧炼[40]金银,令其弃舍一切垢秽;于时时间投清冷水,令于彼彼庄严具业,有所堪任[41],调柔随顺。
申二、成所作
于是黠慧锻金银师,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业具,随其所乐庄严具中,种种转变。
未三、合法2 申一、为得堪任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为令其心弃背贪等一切垢秽,及令弃背染污[42]忧恼,于可厌法深生厌离;为令趣向所有清净善品喜乐,于可欣法发生欣乐。
申二、随乐成办
于是行者,随于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即于彼彼能善亲附,能善和合,无转无动;随其所乐种种义中,如所信解,皆能成办。
随其所乐种种义中者:此种种义,谓即前说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应知。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一
--------------------------------------------------------------------------------
[1] 「化」,磧砂作「死」。
[2] 「前」,磧砂作「別」。
[3] 「想」,大正作「相」。
[4] 磧砂無「種」字。
[5] 「諸」,磧砂作「識」。
[6] 「合相」,磧砂作「念想」。
[7] 「合」,磧砂作「念」。
[8] 「十七頁」,披尋記原作「十八頁」。
[9] 「比」,磧砂作「此」。
[10] 「如」,磧砂作「以」。
[11] 磧砂無「謂」字。
[12] 磧砂無「所緣」二字。
[13] 「不緩」,磧砂、大正作「無倒」。
[14] 「無倒」,磧砂、大正作「不緩」。
[15] 「昇」,大正作「勝」。
[16] 「昇」,大正作「勝」。
[17] 「蓋」,磧砂作「善」。
[18] 「儀」,磧砂作「議」。
[19] 「痰」,磧砂作「淡」。
[20] 「成」,磧砂作「或」。
[21] 「蜇」,磧砂、大正作「蛆」。
[22] 「螫」,大正作「蠚」。
[23] 「等類」,大正作「類等」。
[24] 「夭」,磧砂作「夫」。
[25] 「從」,磧砂作「於」。
[26] 「尊」,磧砂作「等」。
[27] 磧砂無「於時時間修習觀相」一句。
[28] 「悟」,大正作「寤」。
[29] 磧砂無「數正除遣」一句。
[30] 「種」,磧砂作「事種」。
[31] 「習」,磧砂作「集」。
[32] 「知」,大正作「如」。
[33] 磧砂無「如」字。
[34] 「復」,大正作「得」。
[35] 「念」,大正作「念念」。
[36] 磧砂無「相」字。
[37] 磧砂、大正、陵本無「有厭患故」一句。
[38] 「昇」,大正作「勝」。
[39] 「弟」,大正作「第」。
[40] 「鍊」,磧砂作「練」。
[41] 「任」,磧砂作「住」。
[42] 「汙」,陵本作「汗」。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