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一章 第五节 大圆满法的思想见地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一章 第五节 大圆满法的思想见地
第一章 第五节 大圆满法的思想见地
大圆满法的特色是不立一切见,不立一切修,不立一切行,不立一切果,是不采取主动而是自然破执着。大圆满法是虚空无分别,是自生、自显、自解脱、自离因果束缚、自然智慧、自光明与自然任运。从中脉拙火、眼睛、心、脑意识及虚空光入手,配合佛菩萨、祖师传承加持力,老师们辅助悟道、能量、自性解脱。是法界传承集体力量,创造出来的宇宙一体连续智慧光,光光相映如镜面反射,又光光相融。
一般通用的大圆满法正行是口诀部——彻却与脱噶的修持,心部界部的修行与口诀部是互通的,且是根本思想基础,了解之后,修行部分不再细分三个部分。直接从阿努瑜伽(圆满次第)修完接着就开始大圆满法禅修彻却(立断)的修行,最后再进入脱噶(任运顿超)修行。龙钦饶降巴尊者(1308 -1364A.D.)在七宝藏论中的《宗派藏》中,解释至上心髓部(无上部)时说:“就体性而言,因不须依于名言,故毋须倚赖分别智,因直接体悟自性,遂不必住于意识分别之见地中。”首先笔者先引用前弘期密续《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介绍印度传承大圆满法思想。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
(1)大圆满。《普作续》云:啊呀!大萨埵!“菩提心者乃为王中王,普作则由菩提心来作,菩提心外余外则无作,菩提心者本来无谬误,既是无缪不可谈真伪,超越因果缘起与勤修,若尚不明作毕离勤行,不但不成勤修能所等,较此再无更大菩提障,无住无念全无密意故,自然住于无念平等境,本已作毕不起勤行心,于大乐众随何而安住,此即成就诸法之心要,依此不分自他之义利,一摄一切皆摄之心要,不观三世佛心亦开朗,不遮有情之心亦显明,啊呀!大萨埵谛听!普作我已尽作有情利,我已作了余人不需作,观待余人之法非我教,我本圆满尽作世俗法,本已尽作故不需见修,本来清净不需护本誓,本来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净持明地十地,无有勤作本来元成故,精勤事业本来不需作,对于自然智境无分别,无须智性智境上勤求,大乐法身与心为一体,无有前后三世之差别,圆满具足时处皆一体,一切一故于我皆圆满,大圆满义于我皆圆满,见行事业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说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则与超越因果义相违,若是不遇无作大乐义,遂被无明勤修病所执,是故超越因果大圆满,非诸无根机者所行境,彼应奉行因与果之法。若对大圆满义无根机,陷于因果乘门所引教,我即本来超越此境界,为乐因果诸无根机者,若说此义即引起增损,设若于心起增损执着,虽转六世毕竟在轮回。[1]
(2)清净放下。当下即是心,是为心证悟。不落见地修,不落见地行。不执所修果,及次第证量。无坛城生起,无圆满次第。无咒无灌顶,亦无戒可持。法尔真实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2]
(3)佛众生诸相,俱由心性生,若不依此见,不能见如来。
(4)若于无上瑜伽中,仍流因果之意度,则当不识大圆满。若仍执着二谛见,且作增上与诽谤,则当不知无二义。三世诸佛证一如,所证即不见有二。[3]
(5)奇哉本师普作我授记,一切无生清净之等持,不依修与不修之外缘,所修如何显现一切法,无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寻自地解脱即是修。奇哉无有所修此窍决,乃为超离语句之义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记,后世普作王亦不授记,现今普作王亦未授记。奇哉最初本师普作王,授记无缪秘密之意义,超离增益减损义精华,无有修与不修如虚空。[4]
(6)住性无动任运成,自性住故不可改,无改如是而安住,无有所作称胜事。[5]
(7)平等。如《普作续》云:
啊呀!大萨埵!这个我之本性较困难,因它无门、见、灌、三昧耶以及事业、行道与住处,连同正智、法性共八事,此即三身五乘门,与其它才、乘见行不相合,门者应求于无求门,见者则是宣说无所修,誓句宣示即无所护守,事业则示无有所要求,道者则示无有所行道,处者则示无有所净处,正智无思亦无有行动,法位如如则无有政治。(龙钦饶降巴尊者注:于觉性体中,正见、灌顶、曼荼罗、真言、地、道、三昧耶等悉无有故,因此所有宣说彼等之言词及一切能作所作亦皆无实义,对于平等无作清净密意实际超出饶益损恼故。)[6]
(8)菩提心。《普作续》云:诸佛三身五智诸功德,有情生身及与习气等,三有情器所摄诸一切,从本即是菩提心自体。[7]
(9)清净平等为自然智。《普作续》云:啊呀!大萨埵!心者即是如是之性体,如是体性无二大乐中,一切种相诸相皆无有,离戏如空本来如是住,超所缘境唯一难度量,菩提心无数量与言诠,心所作法诸种品类生,若谓心所作者而是何,即是三有情器佛与众,心之本性由彼自体出,将其所出明显作揭示,即是五大六种性显现,为利生故则有二色身,心之本性揭示数难量。[8]
(10)觉性虚空自然智。《普作续》云:
啊呀!大萨埵谛听!我之自性即如是;“有”则此一外无有,“说”即说为有二相,“出”即出现有九乘,“摄”即摄于大圆满,“是”即是此菩提心,“住”则住于法性界,“明”即明于空中明,“遍”即遍于诸情器,“生”即生诸情器世,“教”即无相无实有,“见”则离于所缘境,“知”即离于文辞言,此精要义非因生,远离增损诸安立,“义”欲悟此决了义,立喻犹如太虚空,实义法性无有生,其相心性无有灭,犹如虚空法性中,以虚空喻而表诠,不可缘虑法性中,宣说不可言虑表,文字不能讲说者,宣说无可说文句,以示无缘虑事体,摄此圣教所宣义,并与义体相结合,以此作为悟我义,以此尚不悟我义,无论宣说何文句,肯定不能会见我,以我起迷复障我,决定不能见真实。(依照《一切如来大密意续》云:三身光明性空寂,非是常有无有实,非断而是光明身,非异亦无有外内,空寂通彻虚空身,现空无别无触对,是无生死转变身。)[9]
(11)本超因果。《普作续》云:大圆满本超因果故,寻求而修无修、修不成。导师虽说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间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寻求才有果。心中本来无因亦无果,菩提心中本自无有生,乃以世夫之法而取喻,生即有灭故增益为友,因其未悟自生离因果,若以世间有相法推测,没有因则没有果生起,此为因果乘门自许理。。啊呀!大萨埵谛听!智慧智慧说如是之名,此自然智不灭均相顺,无比智慧不由因中生,生一切法非由余所生,若以世间因果法推测,不生虽求而亦无有果,菩提心者非以因生故,勿以世间生灭法猜测,菩提心者依缘不生故,不以世间生灭法取喻。啊呀!大萨埵!欲求大者殷勤作观修,修作勤行不能成就大,大者本来就是自然智。[10]
由以上经文印证,笔者看《普作续》即是禅法最深要诀,智慧光明普照法界。
此外,笔者依照慈诚罗珠堪布(注:晋美彭措法王学生)见解看大圆满修行,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一书中的《如何学密》一文中提到,“格鲁派和萨迦派大多数圆满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圆满第次﹐也就是气脉明点的修法﹐如时轮金刚中的气脉明点修法。
无相圆满次第主要是指大圆满,《时轮金刚》等续部中也有一部分。无相圆满次第是指不借助于观想以及修气脉明点,而直接证悟空性的修法。它与显宗的证悟空性有何不同呢?如前所讲,显宗声闻乘能依靠推理来证悟空性。而密宗,特别是大圆满,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刚刚发菩提心、刚刚进入密乘不久,不必经历无数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去感受、体会空性。显宗的空性是理论上、字面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却是切身的体会,所以进步神速。(笔者注:禅宗、天台宗等坐禅法的禅修与禅观对空性的了悟进步也很快。)
大圆满中既包含了无相圆满次第,也含摄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圆满的生起次第不是通过观想佛像,从外面看到本尊坛城,而是藉由禅定,从内心向外发出佛的坛城。这是没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纯净的一种佛的坛城。(笔者注:可称之为虚空坛城。)
观想唐卡虽然可以控制一些不清净的显现,但还是有造作的成分,因为唐卡毕竟是人画的,这种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笔者注:如果在生起与圆满次第对佛像愈执着仔细观察,在彻却时将一一显现,这种假相需要参考使用《金刚经》经文“不可以音色见如来”,而坦然放下。)
然而,大圆满却不是这样。修大圆满时,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观想佛陀、本尊的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笔者注:也不需念咒,如同《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一书所描述)。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永远离不开空性,也永远离不开现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时,现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发出来,那便是纯洁而无有造作的佛之坛城。大圆满没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后却达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胜的目的。所以,大圆满修法涵盖了一切生圆次第的修法。”(笔者注:最好以虚空入定。当然以湖水﹑江水﹑海水平静的水波入定,自然中的声音入定也方便可行。)此处,慈诚罗珠堪布见地与《普作续》思想颇为一致。
此外,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提到:“无相光明大圆满者,一切有相之道,皆为证悟此道之方便。渐悟者,修行彼等方便后,方能趣入此道。顿悟者或是特为大圆满之所化利根者,不待融乐之方便,唯依上师之窍诀和加持之转力,能趣入此理也。总之,此乃一切其它圆满次第之殊胜妙果也。彼亦,依上师口诀,而直指自心明空本来离戏之自然本智,如是于无有破立改造之中安住。彼亦,得闻所直指之口诀为依止,是趣入自性任运大坛城故,如同睁眼也。修持彼义乃为近依,如同现见坛城也。修持所了知之义,领受自住智慧,乃为修行,如同趣入坛城也。修习稳固已,远离修道、勤作以及持执八乘宗派之主张等,于大圆满之义,已得确信,乃为大修,如于坛城中,得受灌顶也。是故,若趣入于此自性大坛城者,则不能以有相物等,而趣入此坛城,是以自之觉性力而趣入彼者也。于彼不改而安住,即是安住之方便法,彼中自明而显现,能见自性无改实义之智,此既为大圆满之道,亦为安住方便之果也。”[11]
而十四世达赖喇嘛也提到“在大圆满中,以澄明本身为基础,透过净觉(或知觉),能够生动而确定的呈现出澄明安住的方法。这是超越一切迷惑的蒙蔽,以及一切因着概念腐蚀而束缚的澄明体验。澄明是经由本身细微的能量而彰显,在清明中觉醒;在不丧失和不再融入中,令其赤裸并成为自己唯一的专注。最究竟的要点就是,清晰的觉知到基本虚空和智能都现前的一种觉性。在此要点的基础上,澄明的证量明耀灿烂,越来越清晰,如同百亿个太阳。
如果你要问,是什么使得这个方式如此独特和殊胜:令粗糙的气进入脉中,或是红、白明点的融化,只有你在修行时才会发生。净觉不会追随二元攀附的对象,外或内,而是赤裸裸的,保任着自生而生起。……你是依着这个基础来修行;这更可以取代气、脉以及明点的禅定。”[12]同样呼应《普作续》中的看法。
二、明心见性是大圆满法的成佛要旨
不立一切见、修、行、果,意思是大圆满不着一切见、修、行、果,但是涅槃解脱境、明心见性仍是修行殊胜目标,不是执着的终点。
(一)修行者通过生死次第的修持,可以破除蒙蔽在心上的无明实执,了悟实像,从而证得法身,但这样仍不圆满,这是因为在心中破除的无明实执还只是表面,无明实执的根,还在身上的脉、风、明点的最深处,所以需要用圆满次第的修行净化脉、风、明点,彻底清净无明习气的根源,转业风为智风,化蕴身为光明,修成报化二身,获得三身圆满,这样就能即身或即生成佛。
大圆满法则更为超脱,它认为,三身完全具足于众生所具有的觉性菩提心之中,修行者只要证悟到了这一觉性菩提心,三身就会自然圆满,即身成佛,而不必通过不同次第的修习。大圆满的正行有彻却和脱噶两大法门,修彻却,可以当下证得空明双见的心性,从而圆满三身,最后身体化为极微而成佛。修脱噶,则能使内心光明增长,肉身化光,成就虹光身,长久住世,度生无量。
(二)大圆满法认为众生心性之当下即是佛性,佛和众生的区别只在于“觉”和“迷”,众生每一刻都有机会明心见性,只是因为在迷乱之时,有身口意三业的搅扰,不认识本觉智慧而枉受轮回之苦。为了使这个佛性显露,依上师口诀保持宽坦任运的修持,使自性进入远离障蔽的自然状态,从而直接认取本净俱众生智,最终明心见性。
对所见之“性”的理解,各派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宗派,包括禅宗都只重视求见心性的空分,即了悟心性本空。而大圆满法则不仅只是悟到心的空分,而且还要见到心的明分(即心性能起作用的性能——本性显了分和显照万事万物——大悲周遍分),即空明双见。
大圆满法认为,心性除了有空的一面,还有有的一面,这就是心的明分。明分就是心性光明,它犹如明镜,能够照显世间一切万物。心性的空分成就佛的法身,而明分则成就佛的报、化二身。因此明心见性仅仅悟到心的空分还不够,还要见到心性光明,从而三身圆满而成佛。当通过一系列的修持见到了空明不二、内外明澈,显现出空分心体赤裸裸、心性光明朗照的真心之后,也就彻见自心本性了,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明心见性。
如何明心见性呢?大圆满法尤其重视顿悟,主要是通过彻却(立断)的修行,直指心性,使空分和明分当下显现,从而圆满三身,得到解脱。[13]
小结:种种彻却正行与前行方法的训练,破除习气、肉体业力执着与束缚,还归本净、本觉菩提智慧,注意种种前行是方便消除执着烦恼,自性解脱,获得自在,不是愈修越愈负担。而明心是空性实证,见性是光明妙用,因此为方便三身神变,大悲救渡有缘众生,佛界(法界)传下脱噶与光合一,实修实证,破除假信仰,偶像假崇拜。破文字、语言推理境界,佛法不是只有唯心论,只讲讲佛菩萨说的法,而强调在六度波罗蜜中深入禅修自然智慧、本净澄明、明空赤露、本来面目,到达苦乐无执、轮回涅槃不二、光光相融合、无修无学的解脱境界。
--------------------------------------------------------------------------------
[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2]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14~15页.
[3] 同上,第13页.
[4]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01页.
[5] 同上,第669页.
[6]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7~68页.
[7] 同上,第87页.
[8]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9] 同上,第137~139页.
[10] 同上,第150页.
[11] 全知麦彭仁波切.《大圆满直指心性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1997年.第149页~第150页.
[12] 达赖喇嘛.《大圆满》.台北:台北心灵工坊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13] 洛桑杰嘉措.《图解大圆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71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