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
第一章 第四节 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的分类与内容
一、大圆满法分类
大圆满法依照印度妙吉祥友祖师分成心部、界部、口诀部(教授部)三个部分。这是最常用的。汉地吉祥狮子祖师又分口诀部为四部:外、内、密、心髓部。二世顿珠法王于“无上瑜伽差别”一文中详论此三部的分别引述显密经续甚多,若提纲挈领而言则说(一)心部教授,一切法不落边际,因诸法与心无二无别。(二)界部教授,一切真实显现皆离作意,且离对治,因诸显现皆于普贤佛母(Samantabhadrī,注:原稿有误,l应改为b)即真实法界中圆满结集。(三)口诀部教授谛之特性,本身即离边界及对治,因其为如实建立。[1]在龙钦饶降巴尊者(公元1308~1364年)时代还特别强调心部、界部、口诀部甚至心髓部的修行,但是到了《大圆胜慧》一书,智悲光尊者(晋美林巴,公元1729~1798年)时大圆满法就分成大圆满法前行、大圆满法思想介绍以及大圆满法正行(彻却、脱噶)三大部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修行教导。大圆满法的心部(空分)与口诀部的彻却修行完全结合,而界部(明分)与口诀部的脱噶看光修行也已相互融会贯通。心部本净自然智慧、明空赤露心,菩提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基,果位与见地相融,达法报化三身,光明空智双运。以下笔者先就早期分类一一分析。
二、大圆满法内容
(一)心部
大圆满的心部是针对一切有思维能力的众生来讲的。因此,它专重彻见自心本性,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心部讲依自然本智,证悟空性智慧,离一切相,不再作意而修。心部思想即贯穿界部与口诀部基本立论,只不过界部更重视虚空明分而口诀部更注重即身任运。
笔者引用不同著作说明心部瑜伽特色。
1、从《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请参考第五节大圆满法见地第一部分)
(1)佛众生诸相,俱由心性生,若不依此见,不能见如来。
(2)当下即是心,是为心证悟。不落见地修,不落见地行。不执所修果,及次第证量。无坛城生起,无圆满次第。无咒无灌顶,亦无戒可持。法尔真实相,超越于因果,亦不假修成。[2]
(3)奇哉本师普作我授记,一切无生清净之等持,不依修与不修之外缘,所修如何显现一切法,无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寻自地解脱即是修。奇哉无有所修此窍决,乃为超离语句之义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记,后世普作王亦不授记,现今普作王亦未授记。奇哉最初本师普作王,授记无缪秘密之意义,超离增益减损义精华,无有修与不修如虚空。[3]
2、从《菩提心觉性杜鹃》(又称《六金刚句》)来看
“种种法总相,自性皆无二。种种法别相,远离戏论见。虽无一见地,名当下即是。诸相其遍现,悉名为普贤。诸法自圆满,离作意过失。是于止观境,住无作而现。”本颂为大圆满祖师俱生喜金刚(嘉饶多杰)所造。解说诸法自圆满,止观禅修无作意。[4]
3、龙钦饶降巴尊者看法
(1)龙钦饶降巴于《宗派藏》中云:心部之主张为:一切法之各各显现,无非心性之影现,有如镜中生出缤纷万象。此种种相状俱非实有,乃心之觉相而已,但(与心)亦无二。心之体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见。今时愚师谓:“大圆满云显现便即是心。”此说大误。盖若如是,则心应有色,有相及可见,因凡“显现”皆具此而现也。是故当知“显现”者,乃心之不可思议觉相,且如镜中之影象,确非实有。此等“显现”之所以于心中现起而成妄念,实因心之习气故。当知心性乃生起一切显现之基,(而此心性)无偏无际,如明镜表面,亦为分别根本觉之体相,此体相超越一切戏论所生之假设与边见。[5]
(2)不缘已灭未生者,何处亦无现在心,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寻心令清净。《普作续》云:“心于心无所见故,视而不见如是住。”[6]
(3)心界窍决究竟分四部,无有、平等、元成、唯一(觉性)[7]
4、土观大师著作
心部,随现何境,唯是自心,自心的心性是自然智慧,除此自然智慧外,再无余法。其导入此道的方便,多与大手印派相同,唯大手印派是以心去印境,心部则是求直观能缘心性的觉空本净之实相,因此事义不同,有大差别。[8]
5、刘立千居士整理
(1)《知识总汇》中说:“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
(2)心部求见心性光明,不同要门部要修观光法,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3)一切所现皆心之妙用,心的本性是自然智慧,则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体上,所有迷相,不须断除,自然解脱。(《知识总汇》下册)
(4)大圆满心部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大圆胜慧》)。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部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笔者注: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
(5)所以悟心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心必须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心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身功德而成佛。[9]
6、心部总结
此外,大圆满法都是专讲悟心的法门,其心部主要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对心性问题所作的全面阐释。
(1)心部有三句法语“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这三句就包括了心性的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灵明空寂(空分)
相——自性元成,本具光明(明分)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现分)
(2)体(空分)是心体本净,灵明空寂。众生的烦恼妄念不过是众缘合和的产物,随缘随灭。它障蔽于自心之上,从而产生妄心,是众生不见本性而沉迷轮回。悟心就要像拨云见月,彻见那湛然空寂、赤裸裸、光炯炯的本净心体。悟空可以证得法身。而相(明分)是自性元成,本具光明。心性空而有明,心性明分即照显万物的性能。就好像一面镜子,本身就具有照物的能力。悟明可以证得报身。此外,用(现分)是大悲周遍,随缘显现。心性光明现出轮涅万象,这就是心用。就好像用镜子照显万事万物一样。明和现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悟现可以证得化身。
(3)总之,宁玛派从体、相、用三方面对心性所作的阐释指出,众生本具佛性,心性即具有常驻不变的空分,又具有显现生死涅槃诸法的明分,空分成就佛之法身,明分成就佛之报、化二身,明空双融则三身兼具。所以悟心就要即了悟心之空分,也要了悟心之明分,概言之就是体空、相明、用周遍。[10]
7、心部典籍
心部有二十一主续,由无垢友与遍照护(毗卢遮那)传入西藏。据龙钦饶降巴尊者之《宗派藏》分述如下:
(1)由遍照护所译之前五续:①《菩提心觉性杜鹃》、②《菩提心抖擞》、③《菩提心大金翅鸟》、④《修菩提心》、⑤《菩提心不枯大海》
(2)由无垢友、仰智童及玉声藏所翻译之后十三种续有:《顶生王》、《虚空王》、《乐幻庄严》、《圆满总义》、《菩提心滴》、《乐无央》、《命轮》、《第六明点》、《圆满总断》、《如意宝》、《遍集明觉》、《至尊正士》、《修习义成》
(3)其它三主续:①《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遍作王》)②《希有》③《心部十三经》[11]
(二)界部
大圆满法的界部是针对心性的佛性来讲的。他们用天空来比喻众生的心性原始清净,无有造作,本来解脱,广大无垠。界部专指法界相融性。
1、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
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宗派藏》解释如下:
界部之要义:主张自生本觉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净,二者自本初以来即已解脱。一切有为法以种种自显之方式显现,然因其已本来解脱,及为纯净果故,遂非实有。亦以此为故,心及其影现(即心之显现)亦非实有。于离实有及非实有二边之广大根本觉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显现,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论此等显现被归之于净或不净,于其当下显现时,其自体相已超脱于“有”或“非有”之边见外。[12]
2、土观大师著作
说一切法性,不出普贤境界,遮破了除法性境界而外,另有余现。此部特重光明,与新派五次第虽局部相同,然事义亦有大别,原因是五次第,是用束缚五气的枢要,从中起现空色幻身影像。再以“整持”和“随灭”等次第,使其在光明中清净,这是有功用的法门。界部是运用永离所缘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和光明的妙智双运,成就虹体金刚身,这是修法中的最深法门。持明先德,都依于此道证得智身。以上是《金刚桥》中所说。[13]
3、刘立千居士整理
(1)光明所明现得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显发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广大法性普贤境界中所现起一切事物的形相,仅是自显境界所作的严饰,这里没有什么系缚、解脱、能现、所现种种的分别……,因此也不去观察它是有是无,或是或非,或染或净。只有自在于广大无垠的解脱之中”(《知识总汇》中册)
(2)界部藏语叫“陇得”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觉无别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起,法性中没,任运自在,这就是解脱。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种分别。但总起来,界部在心的空分上与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现有的部分上,他们专讲境界,讲光明。他们认为心体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体所显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贤境界。这里所说的普贤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均是光明所自显(《大圆胜慧》)
(3)《大圆胜慧》说:“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则为解脱之根;不明,则为烦恼之根”这个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则见光明净相,迷者则见染相。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单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报、化三身具足,始能圆满正觉,这是大乘显密各宗共同承认的。若心只有空分,而无明分,则报化二身从何而出?岂能离开自身而另有依据?故体虽空而性不空。心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两种色身的依据。《大圆胜慧》说:“本来清净自性中不能化现,本体法性光明有法尔之力,出现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无忘无着,此即报化两种色身之根源”;“空分属法身,光明属报化,三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
(4)本具光明何以凡夫不见?凡夫因有烦恼垢障不能得见。不但凡夫不见,即使依显教修止观人用观察方法,亦不能见到。只有修无上瑜伽气脉法,将左右脉流动之风心,纳入中脉,始可得见《大圆胜慧》说:“身中之烦恼气清净后,始见本性光明。众生要见到自现光明,除非在人命临终时,脱离蕴、处、界荫蔽的一刹那间方能见到。“粗四大色尘与心分离时,始现本有光明”(参考《大圆胜慧》)。修大圆满光明瑜伽,通过特殊方便,亦可现见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为道,运用善巧方便使自显境界自然显发,在光明中修证成佛果。界部则以修光明为主。心部只求悟心的基础上始能进行,因为单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须双运。[14]
4、洛桑杰嘉措整理的资料
界部藏语叫“陇德”,是自在之意。界部在对心的空分的理解上与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现有的部分上,则专讲境界,讲光明。认为心体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体显现的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贤境界。这里所说的普贤境界,即法性境界,是心性光明的显现。
光明所明现的一切境界,是本空心体的显露,是自然显发的。因此此境界中所显现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一系列罗列幻化的场景,并非是真有其物。所以要“离所缘”,既不分别有无是非,也不区分美丑善恶,让自心安住于这种真空妙有的法性境界中随意而行。这样,各种无明妄念就会自行消失,修行者也就在此光明境界中获得解脱。
光明是自心本性,不是外界所引起的,但是凡夫因有烦恼垢障,所以看不到。密宗无上瑜伽通过气脉修炼,可以见到光明;一般人在临终中阴也能见到光明;大圆满则有自己的特殊方便,可以现见光明。修行者通过修光明,运用各种方便法门使自显境界自然显发,就可以在光明中修证成佛。但修光明必须在悟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明空之心必须双运,因为单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而会堕入外道。
通过修光明,还能使肉身修成报化两种色身,获得即身成佛的成就。密宗认为,气能化为光明。众生由四大五蕴所组成,四大五蕴的精微之气,就能释放光明。不过这些都是粗气光明。要把粗气,即身内的气脉化为自然智慧的微细光明,才能成就二种色身。
界部修光明的方法,就是前面说的任运自在,空明双运。即“无着、无执、放下不管,无尘任运,内镜自然显发光明,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为细微的光明而融入法性,外相即现五色光,如虹、如阳焰”。可见界部运用的是随心自在、任运无为的无功用法门,所以界部又称为“自在部”。[15]
5、界部典籍
界部之密续,由无垢友及遍照护传入西藏。据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之《天鼓譬喻论》所载,界部部分主要密续如下:
(1)《大界无央王》、(2)《普贤大虚空》、(3)《明觉自力现升》、(4)《教诫众轮》、(5)《圣道庄严》、(6)《金刚萨埵虚空边际平等》、(7)《智慧密炬》、(8)《宝轮》、(9)《智慧秘密》、(10)《智慧圆满》、(11)《菩提心普作净耳说法》、(12)《菩提心金刚散光》[16]
(三)口诀部
大圆满的要门部是针对超越功用勤修的次第而讲的,即是超越修持次第的顿悟。这是如实建立体会明空双运、三身任运、本自解脱,光明分、空性、大悲妙用无执。
1、龙钦饶降巴尊者观点
(1)基(根)。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妙乘藏》所述之关于口诀部中心髓部见地:“本始基(根)”:其本性根本清净,有如无暇之水晶。然其非实体有,彼之自性乃法尔而成,虽则(于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细自光”体现为甚深光明(内光明),但以未具缘故,光明非外显。是以基(根)乃存于说为“童瓶身宝”之模式中,以其表层尚未破裂故。本始基(根)之体性乃空性,因根本清净及中无一物故。然微细根本觉、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运而成,无有障碍。故彼自体现为一切显现之“生起根基”。虽然如此,其体性并无以光、色、颜色等相作外显。于体性之广大虚空(即本始清净)中,有法尔而成之本始光辉、微细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异,然皆体现为①最胜光明,②任运成就之殊胜界,③童瓶身宝之刹土,及④体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质。因其体性为空性,故无有相状。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从未舍弃本始光辉所显之内自性。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觉,乃体现为生起智慧而成本觉智之无间根基。
尊者续云:自(根之)体性而言,本始清净非实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颜色皆不可分。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运而成之法界)而观,则见本始光辉,亦即于法界中五种光、五大及明点之最极微细显现。是故,自相乃住于最极微细根本智,即内自光明中。尊者又云:本始清净之自相乃任运而成。其法界,即最极微细本觉智,乃住于内而体现为光明之微细显现,即本始光辉。(法界)离常边,因其非(外现之)粗分外光明;亦离断边,因其为精细内光明。是故,(离一切边见之)法尔本觉智,因其体性为空,故非有;复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为无尽之显现;亦为万法升起之根基,因其悲心(力用)无尽。此乃基(根)之真实体性。
(2)由基(根)而生之显现
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云:
于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宝”之体性体现为佛身、自相为语、而悲心为意。因五气之光华向外发射,住于本觉智心中之持命气及其四支分,遂于“童瓶身宝”中破出。复次,自法尔成就之光华中生起五种光显现。同时,悲心光华(即本觉智)生起成为寻伺分别种种相之心识。当下,不能了悟(心)识与显现)自体性,(相对于“觉”而言)即产生所谓“无明”之作用。此际,基(根)虽无变而似有变,因本觉智显现故也。此际,于如无云晴空境界之本始清净显现中,遂生起“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之自显现。
(3)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法尔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①因生起而成悲心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会向众生之悲心生起。
②因生起而成光明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有如虹光之本觉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于一切显现。
③因生起而成本觉智之虚空从无间断,故其住于无念之境界中。
④因生起而成诸佛身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由诸佛身中清净光明而化之寂忿(诸尊)乃遍满虚空。
⑤因生起而成无二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无“一”、“多”(等名句)之寻伺分别。
⑥因生起而成边际解脱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法尔成就有如自体相之澄澈。
⑦因生起而成清净本觉智(即涅槃)法门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原始清净自体性之显现、及如无云晴空之显现,皆乃并生。
⑧因生起而成不净轮回门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六道众生之显现。[17]
(4)普贤解脱之道
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当内在光辉自本始法界向外生起,而悲心(力用)则生起成为未能证悟根本觉自体性本来如是之相,当下,以观外在“基(根)之明相”,行者了悟其为内在自显现,于此一刹那证悟,无明可得清净,而基(根)之“法尔成就生起八相”,则融入于本始清净境界中,且即安住。
(5)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本始基(根)”本无虚妄,然当“基(根)明相”生起之际,(亦同时升起)不能了悟自性之“分别心”,此分别心乃植根于无明,乃自别于“基(根)明相”由是遂生虚妄而成众生。[18]
(6)如果依照祖师吉祥狮子分法,口诀部分四小部分。
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宗派藏》中解释云:
①外部(Phyi-sKor):就体性而言,以无烦恼可舍故,无毒乃戒(修习之)道。就自相而言,以无整治故,一切生起皆显现为法性之庄严。就力用而言,以无偏私故,空性乃周普无偏。
②内部(Nang-sKor):就体性而言,以非实色故,故为离相之法性。就自相而言,以其离来去故,实为永恒相续之本觉智。就力用而言,以其遍入(轮回与涅槃)故,此则有如(树)根;以其现证(自性),此则有如躯干;以其能开展(显现诸色之力)故,此则有如树枝;以其为(无尽)光明,此则有如花朵;复以其能成熟故,此则有如果实。
③密部(gSang-sKor):就体性而言,以直指与证悟(根本觉)俱同时故,不须依闻、思、修(此三智);就自相而言,因证觉与息断(死亡)俱同时故,不须依精勤及串习力。就力用而言,因悲心与证觉同时生起,故不须依赖圆满二种(资粮)之积集。
④心髓部(gSang-Ba Bla-Med):就体性而言,因不须依于名言,故毋须依赖分别智。就自相而言,因乃亲证故,遂不必住于意识分别之见地中。就力用而言,因四见圆满故,遂无有能得佛三身及五本觉智之希求。究其所以,则因在此修习中,行者可即身现证本始及法尔所成(之果位)。[19]
(7)见真谛时产生喜乐者,已登菩萨十地中之第一地欢喜地,认知此为自现者,已登第二地无垢地,彼串习者已登第三地发光地,由串习于彼且见大光明者已登第四地焰慧地,由串修而所见智慧境界,则见烦恼皆自性清净而成妙智慧者,是已登第五地极难胜地,变成光身现前者,已登第六地现前地,串习到达究竟,烦恼远行者已登第七地远行地,明现功德圆满、分别心不动者已登第八地不动地。坛城圆满者(笔者注:成就圆满次第无上密法大圆满)已登第九地善慧地,自己认识(本觉、直觉)智慧境界后而境界不断显现(穷尽法界),即是观见诸法如云(平等),而串习者,则已登第十地法云地(笔者注:印度《瑜伽经》提到高度辨别智到直觉不二智,再进入法云三昧,此为解脱独存。此外,这里十地分法只是龙钦饶降巴祖师方便讲法,与其它佛经分法比较有些差异,读者参考就好)。此为已见补特伽罗真谛,然未弃其躯壳而登地者。[20]
(8)四种境界之次第,即法性现前“增”相为眼,近增相为眼之真实性,得相为观见连环链,近得相则为获得串习。验相增长境界之增相为光明,近增为明点,得相为明现五颜色,近得相为放射和各种跳动所闪之光辉。觉性达量增相为单身,近增相为佛父母合一,得相为显现五聚合像,近得相为坛城圆满。法性穷尽之境界为不住身与智慧,近增相为空性无定向,得相为不可言说,近得相为不可观见之法性皆无所成。[21](笔者注:四相配合六灯显现,修行一步一步地圆满法、报、化三身)
(9)中脉得五智气之验相者,则在若静室周围呈现五光境界,或现燃灯、月照、萤火、烟、云、星、明点、神佛身像等无量瑞相。彼时则现起制心一处之妙止和自明赤露之胜观成为一体。又现境清净之禅定者:又复收摄心之光,渐小渐细住空寂,一切不缘明空心,现出自性离戏光。一切光之显现,皆由四轮集于心中,又彼渐细,住于无所有之虚空境中,则现出周遍通彻清明之觉性,此乃是空明自然之本智。又直指其义者:此乃空明本元智,本性大圆之实相。清明通彻之本体者,乃空明大圆满之本性也。如《普作续》云:不作意亦不随相,此乃自然光明旨。如是观修其功力者,修此功力亦有四:所显空洞通彻明,昼夜住于明朗境,妄念不生心清明,涌现智慧离能所。[22]
(10)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宗派藏》中云:
因心部谓一切法显现皆属心(之显现),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则缘一切有法为法性,仍属有作意。(与此二部相比),口诀部实较殊胜,因其于法性中自明。(笔者注:虽说心不着心,虽说普贤法界不着普贤法界,所以笔者看古代心、界部密续观点似乎与龙钦饶降巴尊者观点不同,心部、界部、口诀部对空性、光明、大悲显现皆圆融无执,只是心部对空性特别强调,界部对宇宙、人体光明特别强调,口诀部对此三者均匀说明,重视大悲自显,宇宙一体,光光相融。)
2、刘立千居士整理三点
要门部的要点之义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之无成本自解脱。
(1)要门部的修法要点是先求见性修彻却法,明悟自心本性,随即修脱噶法,通过光明现证三身自显境界,空五蕴而证光明之身。但反所显现皆应视为法性之游戏,远离取舍欣厌之情。
(2)《大圆胜慧》说:“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往,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彻却;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为脱噶”。
(3)修光明者还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这样才可以圆满显现三身境界。
气化光明则可成虹光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无为,“永离所缘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双运,则能成就虹体金刚之身”。《大圆胜慧》亦说:“要无着、无执,放下不管,五尘任运,内境自然显发光明,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为微细的光明而融入法性。(笔者注:本部分刘立千居士放在界部,笔者将其改放口诀部)[23]
3、土观大师论点与笔者说明
要门部(又称教授部、口诀部):证明空赤露心,即身成佛。以彻却法及脱噶法修行。
(1)要门部者说,运用:离取舍,双运无分别智,把生死涅槃一切诸法,都汇归于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由此要点,所以用生死涅槃无二分别的灵明智性现证法性境界,并在自性环链身中成熟解脱,这就叫作要点中解脱,如艾炙之火,中其病灶要处相似。[24]
(2)要门部的修行方法即是“彻却”和“脱噶”两种。“彻却”义为本净观修。既然应生心原始清净,本来无垢,因而也就不沾滞于修、证、破、立等事,不应为此等事所累,因为本来就是清净的,还解脱什么?原本就是无垢的,还破什么?从来就是佛,还修证什么佛?所以,在修加行观心而得“觉受光明”的基础上,定心于心光明之上,不擒不纵,不取不舍,不观想不念诵,不修身炼气,务令自心宽坦、舒适、自然、明了,以光明不迷失为要。土观大师在谈到修持大圆满“彻却”法时说:
总归起来,这个当下无有污垢,明空无执的自己觉性,让它宽坦任运,任它妄念境相起伏变化,却不去办别好恶,不作破立,只保任此明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的修习心要。[25]
《大圆胜慧彻却脱噶全书》中说:只在一切法(指所知觉者)之显现中,于当体明空不二的刹那上,无修无证,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即是。
“彻却”(立断)属于修定,“脱噶”义为任运顿超,属于修光。修时借助于日光、灯光、水光等光明,先修持“彻却”有了定功以后,才能在定中得见微观世界之奥秘,乃见宇宙空间之各种“明点”。“彻却”代表“空性”,“脱噶”代表“光明”。于“彻却”的定心中,凝眸静观,可自然呈现出如金刚链串等空中明点及五方佛土,即于世俗诸法现分之中,一切实证任运自然化为光明。(笔者注:产生六灯或六光,及四相显现。六光即肉团心光,白柔脉光、远通水光、法界清净光、明点空光和本觉智光。四现即现见法性显现,觉受增长愿现,明体尽展显现、穷尽法性显现。)
下乘之精华于上乘中尽摄,定住光明的刹那。因为此时无人我执和法我执,所以,尽摄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之密意;又安住光明的刹那,身、语、意三者的烦恼垢染皆无,所以,尽摄于清净行之事部、行部、瑜伽部三无垢之智慧中;又安住光明的刹那,光明、明智、无二三者齐运开觉,现证殊胜三摩地,由大瑜伽、随类瑜伽、最极瑜伽等三瑜伽的密意所摄。其余的陀罗尼、三摩地以及诸地道等,都是由明智无垢而住之分所安立,所以也同时尽摄。这样,下乘所修的一切三摩地及所觉悟的一切功德法也尽摄于本部法中。[26]
(3)修行人在共同道中主要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超出修习意识审察故。在不共道中则要超越一切起心作意,现前观见光明智慧。有关正行,首先以共同前行信解八乘以下之乘,要把八乘以下作为最高九乘的铺垫,则不共前行处于原始圆满的状态,这样便能认识主体,即可进入正行阶段,最后上师则圆满讲说此等之修持方法。此具缘者在尸林、空谷、海滨等非常寂静的地方进行修炼,则四种光明相即可逐次现前。此四种光明相是:法性现前光明相、证悟增长光明相、明智达量光明相(笔者注:此即明体进展相,显现金刚环链)、穷尽法性光明相[27](笔者注:收光明归空,回返元始本净心)。
4、口诀部总结
口诀部又称要门部、教授部。它综合心部和界部的优点,而得出更为殊胜的法门。
(1)心部求悟心体本空,侧重“空”;界部则以修光明为主,侧重光明(即“有”分)。只修“空”,则只能证得佛之法身,而只修“光明”,则这能证得佛之报、化二身。法身是自然智慧,是意识性的,而报化二身则是这种智慧的载体,是物质性的,故三身缺一就不能真正为佛。于是口诀部综合二者的长处,对空有都不执不取,二者并重,认为一切本自解脱,无须修整,因而主张超越修习次第的顿悟。也就是运用佛智直接超越修习次第,专注要点,直指自心心体本净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解脱、成就佛果。
(2)口诀部被吉祥狮子分成外、内、密、极密四部,其中的极密部又称无上部,就是有名的大圆满心髓——宁提,修行它可以解脱为光明身。极密部宁提又分为彻却和脱噶两大要门,二者均为解脱成佛之道。
(3)彻却的理论与心部所说大致相同,修法重在求悟心的本净实相,也就是心的空分,以悟心为主,在顿悟中得见心体,并就此任运而住,清除迷相,获得解脱。脱噶的理论则和界部类似,修法重在求见光明心相,也就是心的明分,以修光明为主,最终肉身解散,体化光明而证成金刚虹身。极密部将此二者的关系视为母与子的关系,强调不可偏离任何一面,即要求将真空与妙有相结合,成为明空双运,以圆满法、报、化三身,而成就佛果。[1]
5、口诀部的密续主要有无垢友大师及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据不动寿灌大圣尊者《天鼓譬喻论》及莲花业缘力尊者之《大圆满上师心要释》中所言,口诀部亦分作“绝密”及“心髓”二支分部。主要密续如下:
(1)十七续:《圆满自生》;《无字》;《明觉自现》;《明觉自解脱》;《宝积》;《舍利炽燃》;《声应成》;《吉祥具妙》;《金刚萨埵新要镜》;《普贤心镜》;《绍介严饰》;《珍珠宝鬘》;《普贤六界》;《炽燃炬》;《日月和合》;《狮子刀圆》;《摩尼镶嵌》;
(2)二部其它主要密续:《一发忿怒母》;《光界炽燃》(笔者注:光界炽燃莲花生大士传承);
(3)口诀部中之绝密部,复有两类经典。据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所云,第一类涵括《十七续》及《忿怒母续》教法要点之心髓教授,因为无垢友传入西藏,故称《无垢心髓》(毗玛心髓)。第二类涵括《光界炽燃续》教法要点之心髓教授,则由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名为《空行心髓》(空行宁提、空行心要)。
(4)龙钦饶降巴则为《无垢心髓》及《空行心髓》作注释补充,分别有《上师心要》及《空行心要》又综合两种心髓而有《甚深心要》又名《心要如意宝》。此二根本典籍与二注释合称《四部心髓》。此为心髓派中部分最重要之经典及著作。[2]
(5)龙钦饶降巴的其它著作:《中阴论·光明慧》;《身与慧广释·任运天成心要》;《诀窍义释·总集持明要点》;《任运天成心要疏·胜幢不倒》;《普明心论义释》[3];《实相宝藏论》等等。(笔者注:如意、窍决、法界、宗派、妙乘、句义、实相共有七宝藏论,心性、法性、平等三自解脱论,心性、虚幻、禅定三休息论,上师心滴如意宝等皆可以作为大圆满法整体修行参考。其中龙钦七宝藏论的内容如下:把无上乘的内容即无尽如意智慧一切如来的身、语、意庄严轮宝库,总结为《如意宝藏论》本论二十二品及其大疏《白莲花》,还有指导文《金刚心要》,称为母子三部;有解释中心意义的《诀窍宝藏论》,重点论述法界部《法界宝藏论》共十三品及其注释《法界明品》共二部;有显示一切乘意义的《教派宝藏论》(《宗派宝藏论》)共八品。据说为了祭奠仁普增·古玛热杂大师,龙钦饶降巴大师撰写了续部十七部和诀窍部一百一十九个人内容非常广泛的注释《妙乘宝藏论》(《胜乘藏》),共有二十五品,其精义简编为《词义宝藏论》(《句义藏》)十一品。阐述心识部、法界部、诀窍部三方面究竟意义的著作有《本性宝藏论》(《实相藏》)本论五品,另外还有注释,共成为“龙钦七宝藏”。[4])
(6)敦珠法王的《敦珠新宝藏》例如《无修佛道·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秋基德千林巴《毗卢遮那宝藏》(《三部宝藏》),[5]晋美林巴的著作《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事业洲尊者《寂忿密意自解脱》,[6]蒋扬钦哲旺波著作《杰尊心髓》,[7]全知麦彭仁波切著作《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巴楚仁波切著作《椎击三要》,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注疏《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米庞仁波切著作《定解宝灯论》,全知麦彭仁波切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释《直断要诀释》,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着《文殊静修——手中赐佛》,蒋贡康楚罗卓泰耶着《大宝伏藏》(伏藏珍宝)伏藏主洲(公元1646~1714年)《吉祥金刚萨埵意成就》,乌金雷托林巴(公元1585~1656年)《三宝总集》等等。
以下各节笔者依宁玛派文献中,有关大圆满法见、修、行、果、内涵一一介绍。
--------------------------------------------------------------------------------
[1] 洛桑杰嘉措.《图解大圆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2] 顿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论集》(义成仁波切造,许锡恩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5~76页.
[3] 那喇曲智尊者.《龙钦巴如意宝传奇·三信路径》(堪布罗珠桑波译).台湾:莲华圆满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4] 堪珠·贡觉丹增仁波切.《宁玛派源流》(克珠群佩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
[5] 祖古乌金仁波切.《大成就者之歌》,台北:橡实文化,2008年.第149页.
[6] 事业洲尊者.《六中有自解脱导引·寂忿密意自解脱》(谈锡永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 祖古乌金仁波切.《大成就者之歌》,台北:橡实文化,2008年.第97页.
--------------------------------------------------------------------------------
[1]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11页.
[2]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14~15页.
[3]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01页.
[4]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2~3页.
[5] 义成仁波切.《九乘次第论集·九乘差别广说》(许锡恩).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6]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668页
[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页.
[8]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9]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0~25页.
[10] 洛桑杰嘉措.《图解大圆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73页.
[11] 顿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论集》(许锡恩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2~73页.
[12] 同上,第88页.
[13]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14]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2、26~27页.
[15] 洛桑杰嘉措.《图解大圆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16] 顿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论集》(许锡恩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17] 顿珠法王等著.《九乘次第论集·九乘差别广说》(许锡恩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1~92页.
[18] 同上,第98~101页.
[19] 同上,第98~103页.
[20]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3~324页.
[21] 同上,第324页.
[22]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禅定休息论清净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6~167页.
[23]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7~30页.
[24]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宗派源流与教义善说晶镜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藏文版.第74页.
[25]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26] 龙钦饶降巴.《七宝藏论·宗派藏》.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文木刻版.第128页.
[27]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智慧境界》.台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