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在生活中的应用(仁昌法师)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在生活中的应用(仁昌法师)
前言
古圣先贤,化育民众,首倡孝道。由孝悌等,躬行于个人的修齐治平中,家国的和乐昌盛,淑可及矣,舍此无外。而于二六时的处事、待人接物中,我们用至诚恭敬心去实践这八字,是安顿身心、和乐家庭、和谐社会的前提,亦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关键。在学佛人的角度看,至诚心乃菩提心之重要体现,亦为世间学问之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要实现人类千百年来建设和谐世界的梦想,就必须从心开始,从端正确立我们的态度,立足于孝悌等开始,从我做起,推己及人,由小到大。
一、孝道是一切世出世法之根本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彰扬的至德要道,亦为立身齐家治国之良箴,因为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己之孝,即能致一家之孝,一家之孝可以扩而充之,而为国家民族尽大孝。中国历朝以孝道治天下的贤明君王,比比皆是,可为明证。就体性而言,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就功用而论,孝可以成就一己之功业。
在中国文化中,阐释孝道要义最深入者,非儒家莫属,兹举其要者如次。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曾子说:“为人子,止于孝。”除此之外,“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更是儒家阐明孝道的主要典籍,在史上流传甚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且钜,历代帝王学者无不加以尊崇。
世间提倡孝道,殆无疑义。而佛法所谓的孝道,在深度、广度上更臻究竟圆满,非世间之孝道所能企及。学佛的人都知道供养佛菩萨的福报很大,但是佛陀也告诉我们,孝顺父母的福报与供养佛菩萨的福报等无差别。《心地观经》说:“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进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佛陀上天宫为母说法,是为报母恩行孝道。佛于父亲净饭王临终时,为其叙述极乐净土的庄严景象,以及一心念佛往生佛国的道理。出殡时,佛陀为报父恩,虽贵为人天至尊,仍亲自为父抬棺。佛陀既救父王慧命往生极乐世界于前,复为父王遗体抬棺于后,处处示现世人应孝敬父母,报养育之恩。更何况于过去无量世中,佛陀行菩萨道时,即曾以自身血肉供养父母及众生,其大孝至德,岂我辈凡夫所能望其项背哉。
地藏菩萨在因地为救度母亲,发甚深广大菩提心度众生,堪称佛门真正之孝道。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于证阿罗汉果后,观见自己的亡母堕入饿鬼道中受苦楚。尊者藉神通力欲以饭菜喂养亡母,然因其母业报所感,故无法解除所受苦楚。尊者乃恳求佛陀开示妙法,佛告以于僧众解夏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仰仗十方僧众精进功德力,方能令亡母脱离饿鬼之苦。尊者从佛教示,供养圣僧大众,终得救母脱离恶道。
莲池大师《七勾笔》上有这么两句话:“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就是说父母亲都脱离了生死轮回,做子女的孝道才算有成就。莲池大师在其《竹窗随笔》中对有为僧者不孝父母者,予深责之。或有曰:出家既已辞亲割爱,责之则反动其恩爱心矣!师曰:恶是何言也?大孝释迦尊,累街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而《梵网》云: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观经》云:孝养父母,净业正因。古人有作堂奉母者,担母乞食者,未尝以恩爱累也,奈何于亲割爱矣。而缔交施主,不绝馈遗,蓄养弟子,过于骨肉,是无亲而有亲,出一爱复入一爱也,何颠倒乃尔!且己受十方供养,饱暖安居,而坐视父母之饥寒寥落,汝安则为之?!
佛门中的尽孝,不光要度这一世的父母出三界,来作为佛子应尽之孝道,更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去度一切的众生。《梵网经菩萨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在无限的六道轮回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前生前世的父母,有多生多世的父母,更有多生多劫的父母,累劫以来六道的众生,都互相做过父母儿女眷属,所以佛弟子发心度众生,就是在度父母,这是佛门真正的大孝之法。《梵网经》又说: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至道”指至高无上之道,即是佛道。我们要上求佛道,就得先修孝道。佛陀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最后再三嘱托行大孝发大愿,誓度无量众生的地藏菩萨,担负度生重任,就是为了报一切父母之恩。如果对父母都不孝顺,如何对一切众生慈悲、孝顺呢?“戒”指防非止恶,既然一切众生都是父母,那么,损恼有情众生的事情,我们一概都不能做,也被称为孝。“制止”的范围更广泛,大到言谈举止,小到起心动念,都必须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因此,受菩萨戒的人必须先行孝道。孝就是菩萨戒!
故佛法对于孝道的阐扬提倡,较之世间法更为殊胜圆满。佛弟子的“上求下化”,为孝道之极致。
二、敬兄悌友是人生和顺幸福的基石
悌,是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及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当然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弟”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其义有: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悌友,兄弟笃爱和睦;悌睦,友顺和睦。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我们会从小相互陪伴直至到老。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兄弟”。又心常怀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就能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弟子规》中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可见,如果兄弟姊妹友爱恭敬,真正体现出“悌”,这自然也表达了“孝”。如今,现代人对家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的、自家的范围,它已经扩大到了一个社会团体、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于一个地球。因此,我们若能从小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不仅在家里能和家人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爱。
以“孝悌”为起点,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开始,渐渐扩大自己的仁爱之心,己立立人,德风所及,渐渐感化,形成风气,人人都以仁慈和善之心互相对待、互相提携,自然形成一个爱心社会。社会治安也就由“恶”化而成为改“善”——小由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互相指责、争吵的“恶”性循环转变而成互唤良知、互换关怀的“善”的激励,大而如涟漪般渐渐放射出的影响所及,一波接一波,彼此互相含摄,互相包容,越来越扩大自己所关心的、服务的范围,如此影响逐渐普及。那是自我心量的提升与自己道德修养的成长,也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进步与福利增长。
印祖在文钞中告诉我们:“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这是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定律。出家勿忘世上苦人多,世间还有灾难,在家还有家庭的烦恼,都责无旁贷,要尽到自我的责任,把属于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好经营好。生而为人,要无愧于人于己。
印祖告诉我们:“人生世间,固宜各尽其伦。否则名虽为人,实与横行之异类,有何区别?”我们都知道,印光大师一生教人“敦伦尽份”,教导我们做人要懂伦理、有道德。《弟子规》上言简意赅地用短短几句话为我们做了提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和父母、兄弟处不好,我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所有的才华、技术,都是浮华;所得的赞誉,尽是虚名!有何实质利益?我们培养能力、发展技术,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孝养父母,为父母分劳、分忧,为了友爱兄弟、敬爱亲朋,为了照顾妻儿、教育后人,承先启后,创造家庭,进而人类乃至一切生灵的共同幸福吗?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佛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其为尧舜、作佛之要,在乎力行孝悌,与夫返妄归真而已。其资之以成始成终者,在于克己复礼,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见《蔡伯伦居士嘤鸣集序》)
当夫子眼见人民受苦,感叹礼乐崩坏的时候,他没有愤世嫉俗,更没有指责别人,因为一颗仁爱之心的推动,他立志勤学,改造自己——“克己”才能“复礼”,只要自己“闲邪”、“存诚”世间就少一分污染,人间就多一分感动,能多引起一分善意的回应,这分真诚的付出、恳切的努力,一定可以感动所有有心、有情的人,我们的父母、兄弟,我们的家庭和朋友一定感受得到!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汇小善成大善,只要我们肯不懈努力,只要我们肯不怕辛劳,有耐心,能坚持,假以时日,我们的这份至诚关怀一定可以传达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将会因此成真,我们的关心和付出终究不会落空!
当然这对于自己,是一个自求觉悟,解脱自己苦难的学习过程——在佛菩萨和圣贤教诲的指导下,就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中逐步认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言语、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明白形成自己烦恼、痛苦的因素,进而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盘,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往自己所向往的目标:人生的健康、快乐和幸福稳步前进。
西谚有云:“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古德亦劝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孝悌是终生奉行的事,是时时处处都念念在心的天职,是融入骨髓、透彻心肺,用整个生命来实践、来体现的事,并非只是一朝一夕,更不可以少为足,自以为是。印祖为我们开示道:“孝悌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法师《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儒佛同心,世法、佛法本不互相妨碍。佛法的修行在那里落实?修行人的慈悲在那里体现?“即家庭便是道场”——印光大师给了我们清楚、明确的答案。我们要“普度众生”——“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就是我们要普度的众生。引申开来,即办公室便是道场,即道路上便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皆是道场,皆是我们对一切众生行孝悌之处。印祖又说:“夫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著,愿阅者悉注意焉。”(见《嘉言录题词并序》)
故祖师将“孝悌”与“戒定慧”相提并论,勉励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恭敬、善待一切人,脚踏实地,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主要精髓,也是人生的德行。佛法说:“一切男人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古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有理由相信养成孝悌之心,善尽孝悌之责,力行孝悌之事,天天检讨改过,时时刻刻求进步,克制自己、成全他人,人生的幸福美满尽在其中。更深信躬行孝悌之道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有真正力行实践者才会尝到个中苦尽甘来的甜美滋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