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说“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大慧)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说“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大慧)
说“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大慧
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序》里面撰写说: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正是大势至菩萨以大慈悲,向释迦佛陈白自己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得证念佛三昧之来源。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而推此法门,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本章宗要,探讨如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得“念佛三昧”。
为什么十方如来,但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别佛?
因为十方诸佛,怜念众生的慈悲愿心,虽然佛佛相同,而救度众生之愿力,及接引众生之方便,唯弥陀世尊,超然殊胜;故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何以故?众生若欲遍游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应当先归西方极乐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从彼常随佛学,然后具足神力,飞行自在,一旦之顷,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十方诸佛,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别佛。这在《佛说阿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
除此法门之外,其它法门,无论如何再高,如果未断惑业,欲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皆无希望。何以故?全仗自力故。纵能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超入圣位,而未得圆证三不退位,欲得直至菩提,永无退转,又如何可得呢?唯此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凡夫,未断惑业,一生净土,便入圣流;直至成佛,永无退转。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殷勤劝修;我们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错过。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萨言,努力熏修,同归净土。
本章出自《楞严经》,佛问诸大菩萨各人证得圆通的法门。大势至菩萨答说:我对各种法门,无所选择。惟把六根通统收摄起来,深心念佛,使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这个法门最为第。
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读诵本章宗要的经文: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段是总结本章全文。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入无生法忍,念佛为因,无生法忍为果。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上求。今于此界摄念佛人,是下化。佛问圆通,大势至菩萨回答,不择他法,惟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句,是全章宗要。经文从学念佛的本源说起,中间修行的过程,乃至因果双圆,以及游化度生,都已说明,惟未提及修行的方法。最后这两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为能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希望大家深深体会,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来讲:
1、托根缘尘广造诸业
念佛为何要都摄六根呢?因“根”与“尘”接,即起诸“识”,造诸业,自心不得清净,永在生灭道中流转。必须把六根收摄起来,即关闭六根之门,不令向外攀缘,不与外面六尘境界相接触,使六识不生,渐渐降服妄心,才能显露真心而净念现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转,本具真心被妄法掩盖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难相应。必须了达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显露真心。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尊把它归纳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动,不出十八界的范围。
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虽然千差万别,综合起来,不出六尘;眼之对境为色尘,耳之对境为声尘,鼻之对境为香尘,舌之对境为味尘,身之对境为触尘,意之对境为法尘。“识”性本空,在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识”以分别为义,六根对境,不起分别作用。有了“识”才起分别,故“识”能广造诸业(在欲界为善业、恶业、在色界五色界为不动业,是谓三业。既造业因,必受报果。受报后再造业,如是循环无端,受永无止休的生死轮回。
为甚么说造业由于“识”的分别呢?譬如造杀业:杀人为报怨,杀畜生为吃肉。若不起分别,怨亲平等,自然不会杀人了。若不起分别,不觉得肉好吃,自然不会杀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杀业了。造盗业,亦由知道衣物财宝的珍贵可爱而起。造淫业,更是由于男女互相爱悦而起。若不起分别,一视平等,当然也就不造盗业淫业了。这说明了果报由于造业,造业由于六识分别,六识分别起于根尘相接,病根就在这根尘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缘尘广造诸业”的始末因果关系。所以大势至菩萨要都摄六根,使根尘不相接触。根尘不接,六识即无由生起。六识不生,才能除妄显真,净念现前,进而相继不断。
2、摄根归性念佛即心
念佛方法,要都摄六根,不使缘尘生识,而免造业轮回。六根怎样摄法:讲都摄六根,就是关闭六根之门,但不是说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塞住。摄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须知念佛是妙有法门,一心念佛,即是都摄六根了。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缘味尘,即是收摄舌根。眼观佛像,不分别凡夫境界,即是收摄眼根。耳听自念之佛声,不分别其他声尘,即是收摄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摄鼻根。身体绕佛拜佛,即是收摄身根。意根发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忆佛念佛,即是收摄意根。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时,佛是佛,尘是尘。日久功深,则六尘境界,无非佛的境界,即是净念现前了。我们念佛念到纯熟时,六根自然收摄,对六境亦不起识的分别作用,则风声鸟鸣,无非佛号了。凡夫在初下手时,大都离不开六尘境界,这就要用佛境来转。久之,即能将尘境转成佛境了。
大势至菩萨,修证圆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摄六根,归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门。只见佛境,不见凡境,妄念不起,净念现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3、心佛一如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现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见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能所双亡,心佛一如”,即能净念相继了。
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诀:即: “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心意攀缘尘境,原是熟路,现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缘,久而久之,就把驰向尘缘之路淡忘而生疏了,这就是熟处转生。
念佛,最初念不惯,本是生路,勉强的念,用心的念,念习惯了,不知不觉就要念了,这就是生处转熟。
熟处转生,自能都摄六根。生处转熟,自能净念相继了。
念佛的具体方法,就是上边说的都摄六根,把凡夫的熟处转生,把弥陀的生处转熟。进一步将六境转成佛境,转入转深,即转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这个境界,就是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这个道理更好,不懂也没关系,只要我们深信切愿,念来念去,自然会念到这个境界的。但是这个境界还有心与佛的影子存在。再进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净念相继,纯归中道了。最初下手时,当然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念到能所双亡,杂念不生,即是净念现前。再进到心佛一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片佛心,无有间断时,即是净念相继,入于三摩地了。亦即证入“无生法忍”了。楞严经谓之“圆通”。此即“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们要本着这个要领,好好念佛就对了。
是故菩萨云: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别求玄妙,不可惜吗?须知念佛法门,非但势至大士,殷勤劝修,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皆殷勤劝修。因此法门,仗佛接引,生到西方,虽未断惑,即永离生死;初出莲胎,登三不退。平常所谓带业往生,就是带走自己的惑业。又所谓立地成佛,即是念念住佛圆满果觉。为什么?阿弥陀佛圆满果觉,即一真法界,故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若论净土法门之体,佛佛相同,直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一体圆融,等无差别。若论净土法门之用,唯我弥陀世尊,最为第一,故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所谓净土法门之殊胜绝妙,正在于此。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无厌,拨之不去,追之复来。念佛行人,亦复如是。若觉三昧乐味,自然心不迁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动。
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