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安住道心不动摇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安住道心不动摇

 

  人生活在世间,我们到底方向是怎么走的?方向若是正确,我们从学佛的起点开始,这也是一个开始,学佛的起点,我们的目标若没有偏差,从起点一直到终点,那就是学佛的境界没有偏差。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我们所选择的方向,既然准确,就不要再有毫厘的偏差,差之毫厘,失于千里,所以我们很庆幸,庆幸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适遇佛法。

  既有可化之众生

  即有能化之佛

  有佛即有说法

  说法即有弟子

  弟子即行始

  行始必致终也

  我们既然遇到佛法,就有可化之众生,我们就是可以被教的,能堪得教育的,所以我们众生能够受佛教化,这叫做「可化之众生」,这么多的众生,唯有人,才有办法接受佛陀的教育,否则其他的生类,佛陀要向它说法也很难,所以生为人道,我们要很庆幸。

  能够遇到佛法更是不简单,遇到佛法,又能够可化,能够受教,有的人遇到佛法,不一定能够受教;有的人听到了,就不会起欢喜心,不只是不会生起欢喜心,还会毁谤,像这一种的人类,哪怕是让他生而为人,他也无缘接触到佛法,他也是不可受化的一类。

  所以我们很有幸,既生为人,又能接受佛教,所以这就是可化之众生,「即有能化之佛」,竟然有能教的人,可度的众生,当然他就有对象,那就是有佛,有佛,就是能化,他可以去教人,有能够受教的,就有可以教人的(人),就像有学生,就是因为有老师,有老师,才会有学生。

  同样的道理,有可化的众生,就有能化的佛,所以有佛既有说法,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一大事因缘来,就是为了要指导众生,开众生的佛知佛见,让人人知道,人人皆有佛性,与佛平等,要让众生能够觉悟、了解,自己自身即有佛性,这是佛陀来人间的目标。

  但是众生要能够知道,自己自身有佛性,知道之后,还能够很体会,还能够很启用,把我们的佛性发挥出来,谈何容易,所以佛陀,还是要殷勤说法,绝对不放弃众生,所以他不断来人间,就是度化众生。

  就像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同样,地藏菩萨同样也是学佛的心愿,所以地藏菩萨,特别所发的愿,就是要度尽地狱的众生,让苦难的境界化为净土,这是地藏菩萨的大愿。

  当然佛陀的愿,就是在三界的众生,他都要度化,何况娑婆世界的众生,苦难最多,因为在娑婆世界,他也能够度化,所以人间好好守五戒,就不失人身,好好行十善,就能够生于天堂,可见不只是能够生于天堂,能够不失人身,若还能够体会佛法,就能够超越天堂,也可以解脱人间。

  天堂,享受一切的快乐,不过,天福享尽了,同样会堕落三途,不是说天福尽了,就来人间,不一定,所以生在天堂享受快乐不究竟,天堂的缺点,就是没有佛法可听。
因为佛陀就是现身在人间,所以我们能够生在人间,这是很有福的,因为有机会听佛法,所以我们接受了佛法,我们要很感恩,能够让我们发弘誓愿,将来我们不是要修天福,我们能够超越天堂,解脱人身。

  其实人身,我们可以行菩萨道,佛来人间,菩萨一定是来人间,这就是在辅助佛,之前也跟大家说过了,一佛出世,千贤也来出世,贤,就是菩萨,像弥勒、文殊、观音、普贤,全都出现在这个道场里。

  甚至地藏菩萨,同样也出现在这个道场,这就是佛来人间,很多菩萨都来辅助,同样来教化众生,所以人间有可度的众生,当然就有能度的佛与菩萨来人间,所以有佛即有说法,人人就是因为听法入心,才会修行,所以「有佛即有说法」,「说法即有弟子」。

  所以在灵山会上,看有多少佛的弟子,全都集会来灵鹫山,无非就是要听佛陀的说法,所以说,有佛,有说法,有说法,就有听法的弟子,受教的弟子,「弟子即行始」,就有开始发心修行的时机,既然称为师徒,就是有缘见面的时候,那就是叫做开始。

  说法的开始,到接受到说法,受了感动,发心力行,这全都有开始,有开始,「行始必致终」,有开始的时候,那就要好好受持,从开始到终,到结束。

  过去一直有说过,本佛、迹佛,我们人人都显迹在人间,凡夫叫做「分段生死」,常常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生,你的业缘,父母在哪里?这个业缘已经成就了,带着前世所结的缘,就来到哪一个家庭,由哪一对父母生,就和这个家庭共缘共业。

  不过从开始那一刻,一世过得长或短,总有结束的时候,所以说人生虽然事相如一,但是这个「如一」,是说生死,是说人生的缘等等,但是世间就很复杂,不管怎么复杂,都有开始及结束,所以行始必致终,事情都一样,叫做事相如一,始终如一,都是一样。

  虽然一样,那个毫厘不要偏差,这个毫厘偏差,失之千里,修行也就是这样,我们接受了佛法,我们必定方向要对准,虽然每天说的都差不多是这样,不过这就是里面的真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我们必定始终,每一天起来开始,听鼓声、钟声,上大殿,大家如规如律,站好你的定点,开始磬声、木鱼声,照这个动作,我们都没有偏差。

  但是听经之后,之后一天的开始,这一天的开始,我们所要面对的,是这一天的人、事、物,这一天的人、事、物开始,我们会起烦恼吗?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在面前吗?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必定在这一天的时间,我们的心也不要让它起心动念,这叫做「守志」,不会让它偏差。

  这就是在说的始终,有开始,有终的时刻,所以我们要到始终不变,回归佛性,必定要重视在每一天,每一件事情的开头,我们要很用心。

  即有能化之佛

  有佛即有说法

  说法即有弟子

  弟子即行始

  行始必致终也

  所以佛陀啊,在人间开始讲经,弥勒菩萨很了解,说出了前面那些文,有菩萨修行的过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这当中要供养,供养的对象就是佛,佛说法时,有多少人会来听?不只是人间,还有: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法华经序品第一》

  时时在供养,这就是表示快乐,得法喜,不管是天、龙、神,人及非人,听经之后,若能够深入体会经的教法,那就是很欢喜,内心很快乐,就像香华伎乐在供养,用快乐的心,再来: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也就是说,不管是天、人,佛在世时,就是这样以有形的东西来供养,佛在世,就是有形供养,若是不在了,圆寂之后,那就是供养舍利。

  过去的佛有舍利,就像阿育王,佛灭度之后,他用八万四千个宝塔来供养,看看现在,泰国,或是缅甸,或者是斯里兰卡,都是过去佛法最早传到的地方,他们为表示供养,也是建塔建寺,庄严寺院,那就是雕塑佛像那分庄严,来代表人类对佛的供养,那种的恭敬尊重,所以供养舍利与严饰塔庙,那个道场很庄严。

  所以国界自然,在那个国界,全都到处都可以看到寺,看到塔,表达了这个国土就是信仰佛法,人民都很虔诚,「国界自然」,很自然的表达了敬仰佛法。

  「殊特妙好」,很殊胜,看起来很让人欢喜。

  「如天树王,其华开敷」,这天树王,在经中有这么说,天树王,就是在三十三天有一棵树,名叫做「圆生树」,这棵树的树根很深,深到五十由旬,除了根深以外,树高也是五十由旬,它的枝与叶伸长出去,也是五十由旬,它花的香味,也可以阔散到五十由旬,而且这种光,树的明亮,能发光,也有五十由旬,这是天帝释最欢喜的树。

  而且平时有很多天人,都是在这棵树的下面奏乐,歌舞奏乐,在那个天雨华,人神来供养、奏乐等等,这就是表示天地间,不管是人、神,都会很欢喜,所以会常常向大家说,我们要很虔诚,我们的心声,向天共振,这就是要我们时时有虔诚的心,时时欢喜的心,自然天人也是欢喜,这表示正法兴盛。

  正法若是兴盛,自然好的人就会增加,能够净化人心,化度人人能够入于佛法,自然人间就能够很祥和。

  不过,我们最重要的是始终,每一天的开始,我们的心要怎么照顾,一天有结束的时候,我们面对事情,我们如何来处理,人、事、物,都有开始及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如佛所教化,让我们的道心不动摇,这是最重要的,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