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7讲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韩镜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7讲

   第7讲:第二品(第5页第16行-第6页第7行)

  (1993年11月28日)

  上次谈的是为什么菩萨非要讲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智,就是所知依的智,对于解脱,对于能够成为一切智智,就是能够成为佛陀,最主要的是要有阿赖耶识智,也可以叫所知依的智。小乘不知道阿赖耶识,也可以成为阿罗汉,也可以解脱烦恼障。而大乘,必须要有阿赖耶识智,才可以证到一切智,不但要证到一切智,还要证到一切智智。一切智的智。所以我们前头讲的主要是寻找原因,我们要寻找到所知依的时候,不但能够知道世界的缘起、宇宙的缘起、三界九地的缘起,并且还可以打破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个大的障碍。所以这个原因的问题很是主要问题。

  怎么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们看到阿赖耶识,它虽然成为一切法的生起,就是杂染品、一切杂染品法的生起跟它有关系,但是呢,它并不象世间找原因的方法。世间找原因的方法都是用一种不平等的原则来找原因,象这个耶稣教和其它的宗教都是信神的,这神呢都是跟一切的现象不平等,那个找出的原因一定是跟一般的不一样。按不平等的原则来找,是不是能找到原因?

  阿赖耶识就不然了,它必须跟前七识也就是一切杂染的品法,互相为因,互相依存的,不是一种什么常一不变或独立存在的东西,它是一切法的原因,可是它是一切法的种子,是一切法所熏习的,要离开一切法的熏习,它也就没有这阿赖耶识的源。在佛教哲学里头,要是找原因,不能根据不平等的原则,要根据平等的原则。

  不过,这里边就有这样的问题,上次我们引了一段无性解释《摄大乘论》的话,其中呢,主要的一个问题还就是遍计所执义,也叫于义遍计,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也没法子建立阿赖耶识。什么叫义呢?义就是我们的对象,就是境界,遍计所执义,就是遍计所执的境。于义遍计就是于境遍计,所以唯识讲的一定是认为外境是不存在的,就是离识以外的境界是不存在的。而这个跟识一体的内境是存在的,外境是不存在的。

  所谓的外境呢就是遍计所执义,这首先我们为什么认为只有外境?习惯下来非有外境依靠不可?存在决定意识?为什么是这样,主要是对色法的认识有问题,因为普通我们都对物质方面有一个习惯的认识,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物质的东西,总觉得除了我们大家已经认识的现象,它的后边、现象的后边有一个物质不灭的东西、外境,使得我们认识,要没有使得我们认识的东西,好象我们认识就不可能。

  其实使我们认识的东西,也是叫做遍计所执义,这东西存在不存在?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总觉得我们认识的现象的后边一定存在着东西,这个东西在佛教界也叫我,法我,这法我,它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常一不变的东西。所谓佛教的我实际指的就是独立存在、不依靠旁的东西,就如同上帝一样,上帝不依靠旁的,他自己存在、独立存在。为什么我们说唯物、唯物论呢,就是背后有一个这样的东西,有一个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存在。

  那么这是我们认识的原因吗?前边已经讲到了,我们承认它,就等于承认有独立存在的东西、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个佛教哲学里头讲,所有的事物都是刹那刹那生灭,每时每刻它不能停顿不变。只能说它是前后相似相续,相似就表示它非一,相续表示它非异,前后是这样的关系。无论任何事物,它都有一个变坏的过程,它有变坏的过程的话,你就不能认为它有哪一个时候它不变、不坏,那个时候能打住了、不变了。所以事物都存在于不能停顿的变化里,前后没有一致的东西,没有同一的东西,所以你认为有外境的话,实际上就是承认有不变的东西,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认为有我。

  现在物理学上的看法,越是坚硬的东西常常越是电子运动得很快。而且色法它只有聚合和分散这样一个过程,任何的色法都可以分析,也可以组合,可见它这个色法没有一个整体整个的问题,不能当成一个个体存在,它是组合成的,不象有机的东西,尤其是活的东西,好象成为一体,无所谓前后,无所谓左右,它好象有一个整个的东西,而物质没有这个东西,它就是分合的问题。

  再者,从我们认识的根器,眼根、耳根,这个五根来说,眼耳鼻舌身五个器官认识色声香味触五种境,本来叫所缘缘,所缘的缘,所缘缘还是依他起性,你要是执为遍计所执义,那它就是遍计所执性,就是由主观赋予它一种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这种义。

  这五种器官认识它的境界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离中知,离开器官才能认识;一种合中知,它必须境界跟器官合起来最接近的时候才能认识,一个是必定远离的时候才认识,一个是必须合起来才认识。那么眼跟耳朵,它要是认识它的境的时候,一定要离开,你要捂着耳朵听不见,捂着眼睛也看不见,必须离开眼根、离开耳根才能听得见,才能看得见。象身根、舌根、鼻根必须要与境合起来,中间没距离,才能认识。

  五根认识境界的时候,它有一个特点,虽然有开、有合,但尤其是离开了,这个器官跟境界离开了,不是一体,不是一回事,这很容易觉得有外界。我们的身体离开广大的外界,好象从耳根、眼根来说还是必须要离开,才能认识,这就使我们有一个错觉,一定有个外界。身感觉触觉,这是合中知,中间没有距离它才能认识,而根跟境离开的时候,这个感觉就不存在了。这个好象还容易解释,你认识的是可以不分内外的,但眼睛耳朵的认识好象总有个内外,有个外界。

  佛教哲学讲现量,眼睛直接看色的时候,它并不分内外,分内外是意识随眼识来认识的时候,这内外不是现量,现量的色境,无所谓内外。耳根也是这样子。

  所以真正讲起来,佛教里讲,一个识体,眼识,它有个自体分,自体分上有一个相分有一个见分。比如说硬,硬就是身识的感觉、认识,这桌子的硬,硬本身就是身识的自体分,自体分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相分、一是见分,这相分就是识的内境,识和境是分不开的,不能分能两份,不是外而是内境。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不但大乘把阿赖耶识的名字和意义都谈到了,这个小乘里头虽然它没有真正讲阿赖耶识,但是名字呢,也谈到了。它有相似的名字,也就是异名,异名就是不同的名字,虽然不叫阿赖耶识,但它起旁的名字,实际上也是暗指的阿赖耶识。

  密意,在世亲另外一个《摄大乘论》的注子里头提到密意,他说密,就是秘密的意思。过去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有许多他是秘密说,他举个例子,什么叫秘密说,如同讲色法,实际上就是讲的遍计所执色,可是他没明说,这是遍计所执,实际指的就是遍计所执性。于是《解深密经》就是把所有过去佛说的密意的话,它都解释了,所以叫《解深密经》。所以他这个解释可以看出解深密经的作用。什么叫解深密?就是说从前所说的色法实际上指的是遍计所执色,密意,由这儿我们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他虽然没有明说这个阿赖耶识,实际上它就是用这个名字,以“密意已说阿赖耶识”。

  “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这一段,这是一切有部所传的经典里头,提到底下这些话,就是《增一阿含经》里说,世间的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这时候只说到阿赖耶,没说阿赖耶识,这阿赖耶,实际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世间人都爱阿赖耶,所以我们普通人都爱自己的生命,阿赖耶识,实际上就是,用现在的话,就是人的生命一样。爱阿赖耶是总标,底下乐、欣、喜,都是分别显示,就是说乐阿赖耶。现在各种解释很多,有的说乐阿赖耶就是指现在,欣阿赖耶指未来,喜阿赖耶指过去,是三时的不同。还有把这个爱阿赖耶、乐阿赖耶……四种分成胎、卵、湿、化,这样分,爱就是胎生,乐就是卵生,欣就是湿生,喜就是化生。

  “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也是为断这个阿赖耶识,“故说正法时”,说这个阿赖耶识的时候,“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恭敬摄耳,也就是,恭敬表示很愿意听,摄耳就是在听的时候特别注意。无性解释恭敬摄耳,就是指的闻慧,住求解心,就是思慧,求解心,就是求能够得到决定的认识。

  “法随法行”,随法行,无性解释就是修慧,法就是所证的法,随法行就是智慧,就是证真如的智慧。法随法行,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现在讲的这个法,是所证的法,有的解释是见地的法,证真如的时候的见地,就是见道。以前的加行位,加行,就是随法行。按无性的解释,恭敬摄耳就是闻慧,住求解心就是思慧,法随法行就是修慧。

  “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这话也是比较重要,要不是如来出世,这种甚奇希有的正法,能讲阿赖耶的正法,不会出现世间,就因为释迦牟尼出世,出现在世间,于是乎这种正法也出现在世间。可以看出来,这个阿赖耶的说法,也是完全希有。底下又有,小乘也用不同的名字影射阿赖耶识。

  “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由这个异名,异门就是不同的名字,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底下“于大众部”,上头是一切有部,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如同树木依根,阿赖耶识是根本。

  “化地部中”,也是小乘的一派,

  “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他说穷生死蕴,在无性释里讲有三种蕴,一种刹那的蕴法,一种一期生死,再一种就是穷生死,从无始以来一直到解脱为止。穷生死,就是近期所有的生死。“有处有时见色心断”,有处有时见这个色跟心就断了,但不是“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所以叫穷生死。

  “如是所知依”,总结一下,上座部讲的有分识,分指有原因,有原因的识,藏文里有三个部提出的有分识,无性的《摄论释》里也提到九心轮的问题,九种心的轮回轮转,叫九心轮。九心轮在南传佛教里头也有,在我们汉文里头,讲九心轮,就是无性的《摄论释》里头,还有另外就是《成唯识论疏要》里头也提到过,以后我们看把这个资料汇在一起,作为另外的活页。从有分识,然后最终还是到有分识为止,轮转,叫九心轮,其实是八种心,我们在这就不多讲了。

  可见阿赖耶识的问题,虽然有许多没有真正讲到阿赖耶识,但是还有提到名字来影射的阿赖耶识。世间大概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你说这盲人摸象,摸着象头的,摸着象尾的,是怎么怎么样。这宇宙缘起,主要是由阿赖耶识,有摸到不同地方的,就说这个宇宙怎么怎么生起的,摸到耳朵就跟簸箕一样,摸到尾巴跟绳子一样,类似这种。

  所以底下讲,总结阿赖耶识成为大王路,虽然名字上没提阿赖耶识,但它所诠的意义都有影射的东西,有些个影射的东西,讲这个宇宙缘起的话,都影射这东西。不但这样子,唯识学到中国不久,就把阿赖耶识当成本体了,认为它不是一种报,不是一种异熟识,就是跟真如一样,把它拉成既是宇宙缘起又是本体。据我个人看,儒家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未发的状态,还有叫“於(读wū,叹词)穆不已”,还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老子的书里头也讲“惚兮恍矣,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模糊的浑沌的状态。有好多,虽然他没有讲到阿赖耶识,也好象在这儿影射,影射阿赖耶识,影射种子,因为它能生,但是它又看不见,摸不着,可又生而不已。

  底下总结一下,“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还有有分识、还可以引申许多的东西,这个阿赖耶识的所知依有这样的许多体性,所知依的名字指的阿赖耶识、指的阿陀那识、心、阿赖耶、根本识、穷生死蕴、有分识等等。

  “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由此不同的、很多不同的名字,实际上影射、诠表、说明的都是阿赖耶识,虽然说的不十分明显,但是实际上他是影射的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是大王路。这个大王路就是我们现在的公路,什么人都要走的这样的路,这是把前头的异名,许多不同的名字来总结一下。

  刚才黑板上抄的那段,那段也表示我们起头谈的,就是色法,就是《成唯识论》里头的一段话,是第7卷12页下第10行,有这么一段,大家也应该特别注意。他提出这样的问题: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这个色拿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为什么这个识反倒象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这个色法好象老是一个样,一类坚住、相续而转,所以对于色法所以很容易讲物质不灭,真是有不坏的东西,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成唯识论》解释说: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我们的熏习有几种,一种名言熏习,(录音结束)。

返回目录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