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佛陀来人间,是为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大法因缘。 既然来到人间为众生,就是要让人人能够了解,有佛知、佛见,不过众生的根机,真的是参差不齐,佛陀必定要随顺众生的根机,循循善诱,虽然要跟他说,目标在那里,不过他要走这条路不敢走,佛陀就跟他说,你再绕过那一条,也是同样能够到达,这就是要看人的根机,他的兴趣是走什么路?

  但是归元无二路,也是到佛菩萨的境界,所以这就是佛陀,用慈悲智慧来引诱众生,走上了这条大觉正直的道路,这也就是佛陀在四十几年来,一一用方便法,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一一施教;所以不论是什么法,无不都是摄受在大乘法中。

  看看,在这个宇宙间,天地宇宙之大,地,也只不过是地球一颗,在地球上面有多少的生物,同时含盖在这个宇宙间,虚空中,所以说大能包含一切。

  所以佛陀所说的方便法,无不都是摄受在大乘法中,只是众生根机小,所以就将它称为方便,这样他才听得懂,这样他才能接受,这样他才能往这个方向走。

  大乘者

  诸大法因随顺

  众生之机

  以此一一方便法

  即无不摄于

  诸大乘法中

  这就是众生的根机,还不堪受大法,佛不得不以方便小教来引导,其实虽然是小教,同样也是大教的含意。

  就如我们世间,孩子还小,当然是上幼稚园,当然是小学、中学、大学,同样,世间也有那种,从小学一年级就跳级到五年级,或者是中学还没有读,就能够跳级到大学。

  这是要看众生的根机,看这位读书的孩子,他的智商、他的智识,同样的道理,有顿教、有渐教,渐教就是从小处一步一步来,顿教是他的根机很利,一闻千悟,这样就可以马上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这就要看众生的根机了。

  所以一开始,佛陀就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什么经啊?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

  名无量义

  教菩萨法

  佛所护念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无量义经》是佛佛道同,过去的诸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是一样,他的本怀,怀有无量义的大乘经,所以,这部经是佛所护念的,《无量义经》,我们读到它的经文,就会觉得,这些经文,就是现在人间的生态,这种的生态是错误的,要如何去纠正他?受苦难中的众生,如何去救拔?救拔心灵的苦难,或者是救助他现成的苦难等等;这都是在《无量义经》,真的是人间的佛法。

  佛法是为人间而成,所以无量义就是教菩萨法,经文里,无不都是教我们如何去付出,救拔众生,这个方法是诸佛本怀所护念的。

  所以大家看起来,听起来这部经,好像都是在说世间的事情,以及学佛如何投入人群中,虽然看起来是这么简单,不过他说,不是,非随顺众生说方便法,这是真的佛心本怀,所以,而实从一真法界,之平等实相所成法。

  这部经,实在是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无二无三,就是唯一佛的心怀,是人间的实相法;这个法界实相是什么?那就是平等。

  我们不是常常说过,慈悲等观,我们人人要有慈悲心,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诸佛菩萨,人类,一切众生,法界平等,都是本具佛性存在。

  所以本具佛性存在,这叫做实相,所以平等实相所生法,在如此平等的实相,里面最真的法,就是在无量义,这是佛法,最亲近人间的真实相的教法。

  佛为大众
既

  说无量义经

  非随顺众生说方便法

  而实从一真法界之

  平等实相所生法

  所以我们一直对大家说,《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精髓,现在在《法华经》,一直要向我们显示微妙法,也是从《无量义经》,《无量义经》是法界平等真实法,法界无量,众生无量,众生心欲无量,所以这就是如何将这个法,入众生的心。

  所以这部《无量义经》,是佛教菩萨法,佛的心所护念的,佛心本怀护念《无量义经》,再来就说:

  佛说此经已

  结跏趺坐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身心不动

  《法华经序品第一》

  佛已经说此经,此经就是《无量义经》,佛已经将《无量义经》说完了,结跏趺坐,本来我们若是读经,读到佛说此经已,大众就是皆大欢喜,作礼而退,经讲完了,结束了,所以大家再顶礼、恭敬,表达这部经我们有接受,很欢喜,就回去了,这是每一部经的次序。

  但是这部经,《无量义经》讲完之后,佛陀没有表示说,好,我讲完了,你们可以回去了,没有,佛陀继续,经讲完之后,再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这是在过去佛讲经的场合,是罕见的,不曾见过,前所未有。

  经既然讲完了,佛陀还是不动,开始打坐,既然佛陀如如不动,听法的人也一样不敢动,还在这个会场里,没有散去,因为佛陀还是继续坐在那里,结跏趺坐,意思就是要对我们说,佛说此《无量义经》之后,乃证入于此无量义,所缘起之实相,就是无量义处三昧。

  佛说此无量义经已

  乃证入于此无量义

  所缘起之实相

  是即无量义处三昧也

  表示佛陀讲经之后,还是继续要来印证这部经,不是说完就好了,还有很多无量的意义在,所以这就是证入,无量义所缘起的实相,缘起的实相,真实法在哪里呢?还有解释的余地,还有解释的空间,所以佛陀现这个异相,异于平常的形态。

  就是无量义处三昧,三昧就是正定。

  现在大家要先知道,什么叫做「结跏趺坐」,结跏,就是我们这样坐下来,双腿要盘起来,以左足盘在右足上面,叫做降伏坐,我们要降伏我们的心的散乱,或者是妄想;若是右脚迭在左脚上,这叫做吉祥坐,说法的时候,多数都是以吉祥坐,用这样的方式,所以叫做结跏趺坐。

  结跏趺坐

  谓两足交加向上

  以左足加右足之上

  为降伏坐

  谓降伏忘想

  以右加左足之上

  为吉祥坐

  说法时多用之

  随我们的习惯,不管是右脚迭左脚,或者是左脚迭右脚都可以,这就是我们打坐的形态,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佛陀心灵的境界实在是很辽阔,静寂清澄,志玄虚漠的境界,非常的宁静,这个宁静的境界,就已经在三昧里了,三昧,另一个名称叫做三摩提,也就是正等的意思。

  这就是佛陀他的心境,如如不动,一点都没有偏差掉,就是在定中,所以中文将它译作正定。

  三昧亦译三摩提

  即正等之义

  华译为正定

  即离诸邪乱

  摄心不散的意思

  住一实相

  即入无量义处之

  三昧也

  也就是离诸邪乱,我们坐下来,心没有想到偏差的邪意,我们的心都很正很定,所以这就是叫做三昧。

  这个三昧心,就是摄心不散的意思,住一实相,即入无量义处之三昧,每天早上诵经完了,讲经之前,大家也是这样坐下来,虽然短短的时间,就是训练我们,这个心意能够摄在一起,没有散乱,这就是我们要磨练的,是不是有办法,入于无量义处之三昧呢?

  无量义处三昧,也就是佛已说一切实相,从一实相起至无量义,这三昧就是从一实相,开始生起的,在无量义之后,复归正于无量义,所摄持之究竟实相,说了以后再收回来,入这个无量义处所摄的法。

  所以意思就是说,内外一统,内心是这样,已经是在那个,究竟实相的无量义处,讲的法也是这样,法说了之后,再回收回来,也是一样,就是究竟实湘,这就是无量义,最真实的法。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者

  即佛已说

  从一实相起

  至无量义后

  复归证于无量义

  所摄持之究竟实相也

  所以有的人说,佛何必再入无量义处呢?佛何必还要再入定呢?佛心本来常在定中,哪还有什么再入定的时候呢?没有错,佛的语默动静都是在定中,既然常常在定中,为什么还要现这个,入定的形象呢?

  这就是要告诉我们,佛智常证于实相,没有什么样的实相,佛还要再去证的,其实是见证,佛知佛见,已经到了正知正觉,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程度,没有什么还要再做,入和出的形象。

  不过佛陀就是随顺众生根机,他就有出入的这个相,因为还是在人间,随顺世间法,所以他必定要现世间的形象。

  夫佛心常在定中

  何有入定出定

  之相可言

  佛智常证于实相

  何有不证之时

  随顺众生根机说

  所以佛说此经已,时会大众不散,佛已入定已犹待后闻,因为佛既然入定了,这个会都没有散,为了知道佛陀现在入定了,一定后面还有很精彩的法,应该随后还有,要解释这个真实相,无量义的道理,这是大家的心,能够体会佛的法。

  所以心、法和佛,已经真正地贴在一起,会心在一起,所以这个灵山会,不只是形象的灵山会,是心灵的灵山会,佛、法和众,全部会在一起,所以佛在定中,会众不散,就是要再等待佛陀后面的妙法。

  这期间天华悦眼,地摇震动,大家都很欢喜,在那个时候,心的会合,真是一个很盛大的盛会。

  佛说经已

  时会众不散

  佛已入定已犹待后闻

  天华悦眼 地摇震心

  众喜观佛 眉际分辉

  种种奇特 聚于一时

  所以说起来在这期间,大家都心境如如不动在等待,不只是佛入无量义处三昧的定,其实在那个会中,人人也是身心不动,整个会众都会合在一起。

  各位,学佛是一个心境,希望我们的心能够入佛的心,我们日常的生活,能够行于佛所教的法,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