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慧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此戒正禁冒难游行。若有菩萨比丘,年耆德重,有一种感化力,虽入险难处,但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纯为利生,不犯。但新学菩萨,戒力不足,则不可冒险游行。

  「常应二时头陀」:二时,指春秋两季,气候调适,不太冷,也不太热,故游行化物(化物就是教化人),无有妨碍。「头陀」,梵文 DHUTA,此翻「抖擞」,即是打起精神,用功匪懈的意思。头陀行有十二法:

  (一)在阿兰若处:阿兰若ARANYA,即寂静处。这地方安静,远离喧闹,没有喧哗、打闲叉,都是很安静的,宜于进修。

  (二)常行乞食:佛制比丘不自烹饪,不自己作食,而常行托钵乞食(乞食就是化饭)

  (三)次第乞食:莫辨施主贵贱高低,次第行乞,作良福田。为什么佛制次第乞食?因为迦叶尊者,和须菩提尊者,他们两人乞食的时候,不次第乞。须菩提尊者,专乞富人,不乞贫人,他想:「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前生好布施,若不继续布施,把前生的福享尽了,来生他就不富了。」所以,他看那家房子高大、富有,就上那家去乞食,为的是给他继续种富贵之因。迦叶尊者,专乞穷人,不乞富人,他想:「贫人之所以贫,是因为前生没布施,若今生不化他,来生更贫。」为了要让他种富因,不再继续贫穷,所以专乞穷人。二位尊者的态度,令人生疑谤,故佛制要次第乞食。平等一缘,杜绝疑谤。

  (四)受一食法:这一食法,就是一天吃一餐。佛制比丘日中一食,中午之前吃饭。天人是早上受食,饿鬼和畜生是晚间受食。但佛天人师是午前受食。《四十二章经》云:「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佛在世时,印度的比丘皆奉此制。后来佛法东流,在中国始创丛林制度,出家人不再托钵乞食,而在庙上用斋。后来有些丛林,宽容此制,由日食一餐,开为两餐。而今美国万佛圣城的出家人,皆行持日中一食,夜不倒单,这就是正依佛制。习头陀行,目的在割爱去贪,少私寡欲,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在衣、食、住三方面,若能节制私欲,损之又损,乃至于无,则能证得大安乐,大自在!

  佛教初入中国的时候就是两餐。为什么一食又开出第二餐呢?佛在世时,有一个人想供养大众僧。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他想一个不缺的全体供养,可是他等这个日子,多久也等不到,总是那地方请几百人,这地方请几百人。之后,他就想把饮食做好了,放在大道上,请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从这儿过一下,就算全体供养了。佛说这是暴损天物。佛特意为他种福,所以就开出早晨这一餐;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两餐。

  佛法到中国南方,慢慢就增加起来了。因为跑香、坐香很容易消化。在天童,有个密云悟禅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住锡时,有十八罗汉在那儿住。当时有个破禅禅师。破禅禅师有神通,他看大众师这么坐,饿得这么难受,就到厨房去偷锅粑,在每位前边放一块锅粑。厨房的锅粑天天不见,不知道什么人拿去了,找不着就报告方丈。

  方丈有神通,知道破禅禅师在那儿坐,但他的灵魂,却到厨房去偷锅粑。密云悟禅师就说:「把破禅禅师抬放在广单底下。」破禅禅师偷锅粑回来,找不到他身子,不知身子那儿去了。这时候,密云悟禅师说:「不知惭愧!你的身子在广单底下呢!」破禅禅师这才找到他房子,从广单底下爬出来。这时人赃具获,密云悟禅师说:「你盗三宝物,盗常住物,要迁你的单。」

  破禅禅师说:「我虽然是盗常住物,但我不是为我自己,我是为大众,大众饿得这么样难过,我是为他们。」密云悟禅师说:「不管为谁,你犯常住规矩,一定要迁你的单。」破禅禅师说:「你要迁我单,可以,希望你以后给他们加一顿饭。」密云悟禅师说:「你不用管我,你走,我吃四餐。」所以长江以南,一天吃四餐。

  破禅禅师,从浙江宁波出来,中午要到汉口吃饭。路过南京,想看完了戏再去吃饭。湖北归元寺方丈,白光禅师也是高僧。白光禅师说:「今天吃饭,先吃饭,后开梆。」大伙把饭都吃了,吃完了饭才开梆。这梆声一响,破禅禅师来了。白光禅师说:「我们这儿已经过了斋堂,都吃完饭了。」破禅禅师说:「唉呀!我们行脚僧都是苦恼呀!没有钱到饭馆买饭吃,请您慈悲给我吃点剩饭。」白光禅师说:「你苦恼?苦恼,还有心看戏?」破禅禅师这一听,他知道了,就惭愧忏悔。之后,在那儿也吃点剩饭,当天就到四川。到四川,就建一座大庙,叫昭觉寺,有万佛城这么大。后来政府征去一部份做飞机场。

  (五)节量食:节制自己的食量,防起贪心。人如果一食法,或持午,若不知节量食,就容易生病。佛在世时,有一医师,名耆婆,善能为比丘治病,因常为比丘治病,就升天了。比丘再有病,别人都治不好,目犍连尊者就上忉利天找他。他坐天车(就像汽车似地)内,看见目犍连尊者,他这一合掌,嘶,就跑过去了。目连犍尊者用手一指,这车就不转轴了。目犍连尊者对他说:「你见了师父,怎么不下车?」耆婆说:「唉呀!我不是不恭敬师父,天上的节目太多,没办法啊!我们是由不得己呀!」目犍连尊者说:「现在比丘有病,怎么办法啊?」「比丘有病就节食。」节食,就是不吃饭,三两天不吃饭,这一断食,病就好了。因为吃得过多,不能节量食,一见了好吃的,就多吃,这才容易发生病患啊!

  山东青岛有个湛山寺,倓老法师在那地方立学校。弘一律师跟慈舟老法师都在那地方讲过律。因为讲律以后都是持午,人不知道持午的方法,就把人吃坏了。一到早晨的时候,就多多吃,因为昨天没吃着。到中午又多多吃,因为下午吃不着了。一天两个过饱,就把胃都撑坏了。胃撑坏了,这胃是一身之主,慢慢地,病就成功了,就要了命了。无形之中,因为饮食不会调和,就死了好几个。所以,节量食不至于有病,一定就吃这些,不多吃,若能这样,绝不能有病。

  (六)中后不饮果蜜等浆:过中以后,不饮果汁、浆乳等。譬如,橙汁、苹果汁、蜂蜜浆等,都不饮了。

  (七)粪扫衣:穿的衣服并不要穿华美的,而是从垃圾堆中捡烂布,洗干净了,晒干,把它拼在一块后,缝制成衣服。不贪好色故。

  (八)但三衣:只存三衣随身。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余衣不畜。

  (九)冢间住:在坟墓间过夜。

  (十)树下止:在树下睡。

  (十一)露地坐:户外止宿。

  (十二)但坐不卧:胁不着地。即是坐单,不躺着而坐着睡觉。

  总而言之,头陀行就是「抖擞尘劳」之卓绝苦行,所以是圣人所称叹的。佛诸大弟子中,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他的家财不逊皇帝。譬如,皇帝的地,要耕的时候,须要一千头牛;他家就用九百九十九头牛耕地,他不敢跟皇帝相齐,由此可知其富。但尊者勤俭节守,苦行最胜。一百二十之高龄,仍孜孜不倦,所以佛就赞叹,说:「有头陀者,即有正法住世。」

  「冬夏坐禅」﹕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大寒大热,常应静坐,不再去游行化物。「结夏安居」﹕夏天游行最为妨道,尤其在热带地区,夏季时虫蚁滋生,若于此时行道,势必伤虫。世尊为慈悯众生故,听比丘九旬(三个月)结夏安居。出家人行道时必要十八物随身:

  (一)杨枝:即是齿木,嚼杨枝有多种利益,如去暑,除痰,除口气等。但今人多改用牙刷牙膏以净口。

  (二)澡豆:即是肥皂,用以洁身。

  (三)三衣:

  1)僧伽黎 SAMGHATI,此云上衣,或杂碎衣,以其条数最多故。此衣由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不等。又云祖衣。

  2)郁多罗僧 UTTARASANGA,此云中衣,礼拜诵经斋会时用,即是七衣,亦名入众衣。

  3)安陀会 ANTARVASA,此云下衣,即五衣,亦名作务衣。南传比丘,时刻服戴,披袒右肩者,即是此安陀会。出家人要时刻衣不离体,如鸟二翼,恒与身俱,堪称佛子。

  (四)缾:瓶有三种,1)净瓶,贮水供饮;2)随用瓶,贮水洗手;3)触瓶,贮水洗大小便处。

  (五)钵:具云钵多罗,此翻「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体」,宜用瓦铁二物,不得用金银铜木或七宝。「色」,以油麻熏成。「量」,则随人之腹量,分上中下三种。最大不过三升,最小不过升半。

  (六)坐具:梵云尼师坛,此翻随坐衣,用以护身、护衣、护卧具。

  (七)锡杖:竖圣贤之标,如地藏王菩萨就常持锡杖。

  (八)香炉:修清净之供。

  (九)漉水囊:贮水之器,为救物之具。

  (十)手巾:为除垢所需。

  (十一)刀子:长不过三指(一寸半),阔不过一指(半寸)。

  (十二)火燧:导火器也。为备热食,兼为除冥。

  (十三)镊子:为拔鼻毛。

  (十四)绳床:随处栖息。

  (十五)经:能契一心。

  (十六)律:以规三业。

  (十七)佛像:标心极果。

  (十八)菩萨形像:托志真因。

  此十八物,虽然是外物,既皆切于日用,亦可即事表法,那么既然都是切于日用,都是很重要的东西,都日用的东西,但是还可以即事表法,事理无碍,物物具有无量功德,故以如鸟二翼喻之,学人切不可生大我慢,而轻忽焉!

  「布萨」:梵文 UPOSATHA,诵戒仪式也。有「长养」善根,「净除」恶业之义。新学菩萨,尤要遵守此戒。

  「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者,是指比丘、比丘尼而言。若式叉摩那(学法女)、沙弥、沙弥尼,只许用缦条衣,名为无缝袈裟。在家二众,于诵戒及入坛时,亦可用无缝衣,但余时不得,不可以搭衣在大街上走,或上商店去买东西等。「一一如法」:是指如法具十八物,及如法诵戒等。

  此是遮业。正制冒难游行,兼制备十八物、如法诵戒。比丘不得冒难游行,入诸危难处,如水火风灾,刀兵贼难,交战之国界,若某国有暴君,流寇叛乱;或入森林郊野,豺狼虎豹,毒蛇猛兽,一切皆不得独行无伴,入诸难处,恐罹伤身害命故。虽云:大士宜为法忘躯,但也不应粗心罹致杀身之患。譬如儒教也教人杀身成仁,但亦有云:「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与此意同。

  具缘:三缘成犯。(一)难处:谓恶国界等。儒教亦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二)难处想:心里明知是险难处。(三)正游行:发足后,步步结轻垢罪。

  开缘:先非难处,正游行时,难事忽起。余十八种物,应备不备,随事结过。半月不诵戒,或不如法诵,亦随事结过。此戒尤制初学。盖因初出家菩萨,戒律不严,道行不精,势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之嫌。然大德高僧,屡屡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乃至身入烽火军阵,而能调息斗争。如近代大德虚云老和尚,曾多次感应此类奇迹发生。此种冒难游行,自然又另当别论。以下叙述几个公案,以供作例证。

  虚云老和尚在云南时,在这地方修庙,庙修好了,就把庙交人了,又上别处去。因为云南不安静,在此处要上彼处去的时候,他的皈依弟子唐继尧(云南的督军),要派军队护送他,说:「师父!派兵护送吧?」虚云老和尚说:「不必!我什么也没有,身上一分钱也不带,我的衣服扔到道上都也没有人捡,没有什么令人喜爱的东西。」背个背架子就走了。

  一走,走到中途,可真遇到贼难了,三十多个土匪把虚云老和尚打一顿,带他去见土匪头。土匪头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虚云老和尚说:「我什么什么地方来(那地方就是唐继尧的地方)。」因为军队跟土匪向来都是仇敌。土匪头说:「唐继尧是个坏东西。」虚云老和尚:「嘿!这事儿真难说,假如他说你坏,你说他坏,你们俩互相的对立,老百姓就得吃苦了;如果他说你好,你说他好,你俩互相合作,都为国家效力,那么百姓就得到安定了。」土匪头说:「哎!你说这话很合道理呀!」之后,他就投降了。虚云老和尚从那地方出来的时候,刚一出门口,打虚云老和尚那三十多个人,都跪地下忏悔了。这是因为道德的感动,所以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

  隋朝智者大师,是湖北省人,他要在家乡修庙,在那地方打坐。打坐时,突然来了飓风,瓦砾沙矶之后,出现一条大蟒蛇。这大蟒蛇能作人语,说:「什么人在我这地方坐着?」智者大师说:

  虚空未作四海家,皆因人我界限差;

  四大分离谁是我,也无界限也无他。

  这么一说,蟒就现原形了,原来是关山帝君,故意恐吓智者大师。关山帝君听了这四句偈,现了关山帝君本像,说:「大师!您在这地方想要做什么呢?」

  智者大师说:「我想在这个地方修个庙,以报家乡之恩。」关山帝君:「您要修庙!我与我子(关平)共同出力,七日完成。」七天就把大殿修成了。关山帝君不但给修大殿,而且做三宝的护法。或有不知者,说:「庙里头怎么还供奉关山帝君?应该修佛菩萨像才对。」因为,智者大师把他化了,从那时起,关山帝君就作为佛教的护法伽蓝。

  虚云老和尚上湖北时,从那儿路过,作了个偈子(偈之原文,参见《虚云和尚年谱》二一二页),说:

  「业风吹送到武昌,老病驰驱累众忙」:因为业风吹送,而到武昌(就是到汉口那地方)。年老(一百多岁)又病,我这么样驰驱奔跑,累着大家都来给帮忙。

  「三月淹留三佛寺,一场灾难一惭惶」:淹留,就是闭关。因为有病,在三佛寺闭关三个月。受过一场灾难,有一次的恐慌。

  「无心欲跨楼头鹤,有愿同登选佛场」:道教讲三千功、八百行,修成功的时候,能够跨鹤升天。好比说,人在楼上,仙鹤来了,就能骑着仙鹤升天,这是道教的办法。佛教没有这个,所以『无心欲跨楼头鹤』,我没有欲跨楼头鹤升天的心,有愿和发心护持佛教的大众,都到选佛场这地方来。

  「尚想玉泉关壮缪,能于言下悟真常」:玉泉,那庙叫玉泉寺;关壮缪就是关山帝君的名字。我尚且想玉泉寺的关壮缪,他能够在「虚空未作四海家」这一言之下,悟了真常理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