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尽诸有结 因果尽亡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尽诸有结 因果尽亡

 

  经言

  无复烦恼

  正赞诸大阿罗汉之

  诸漏已尽

  逮得己利

  弃舍重担

  证阿罗汉果者

  为有余涅槃

  静寂的境界,就像水净如镜,这就是没有烦恼的境界,所以经文里面这样说,无复烦恼,当初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所有的大比丘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已经诸漏已尽。

  诸漏已尽,就是无复烦恼,烦恼全都没有了,这就是在赞叹诸大阿罗汉,「逮得己利」,就是已经卸了重担。

  我们人的烦恼,好像担子很重压住我们,这个重担若能将他放下来,那就轻松了,轻松就是解脱了。

  所以弃舍重担证阿罗汉果,这是逮得己利,但是阿罗汉尚未成佛,只是证果,在那个时候,法华会上,佛陀舍弃了过去的方便法,开始就是要说大乘法。

  大家还记得《法华经》之前,佛陀离言法华,那就是《无量义经》,《无量义经》已经将修行者,以及一切的众生视同一体,因为不忍众生苦,他运用佛法入人群中,这是在《无量义经》它的精要。

  所以,阿罗汉,过去所证的小乘果位,现在就是要转为大乘。

  所以应该,过去所证的阿罗汉果,私已自利,解脱的心念,慢慢一直舍掉,转小为大,但是这个地方又再解释说,弃舍重担证阿罗汉果者,现在一般就是有余涅槃。

  有余涅槃,还没有到达无余涅槃,所以因三界分段生死,那个因,虽然暂时可灭,但是现有业果的身体,还是存在,还未除,今生这个身体,还是没有了脱,同样还是有生死,不同的生死,但是长短还是无法预料,不是说,证阿罗汉果了,他就寿命很长,生死自在,也不是说证阿罗汉,就不会接受到意外的果报,不是这样。

  所说的是内心,我们的内心烦恼去除,在这一生知道,不会再去结未来的因缘果报,过去的因缘果报也是存在,断除未来的因缘果报,是现在所修的,所以现在还是一样,还在有余涅槃。阿罗汉,已经证阿罗汉内心清净,不受生死烦恼困扰,这样用正智解脱,若能正智解脱,即谓证无余涅槃。

  因三界分段生死之因

  虽可断灭

  而现有业果之身

  仍然存在尚未解脱

  仍是有报

  故为有余涅槃

  阿罗汉

  若以正智解脱

  则亦谓证无余涅槃也

  这是说现在,虽然都没有和人结不好的缘,没有牵未来的因、缘,但是对生死很自在,这才叫做是无余涅槃。

  所以修行我们必定要知道,要将内心的烦恼先去除,出家或者是在家,同样一切唯心造。

  所以心有烦恼,无明漏失,唯有结未除,我们一直在说,证阿罗汉,心得自在,我们要如何能心得自在?就要尽诸有结,要尽诸有结。

  因为我们有很多烦恼,都是来自结,结,我们平时叫做结,若看到有人有烦恼时,就说,怎么样?你的心又打结了吗?是啊,打结了,打结就是拉不开,我们的心若是打结,就是烦恼。

  所以尽诸有结,尽就是完全去除的意思,烦恼全部都净除掉了,烦恼全都净除掉,就是得到断烦恼,不复生无明的德,无明若不再生起,德就现前了。

  「尽诸有结」

  即净除一切烦恼

  赞叹不复生

  无明之德

  不是对大家说过,德就是得,你不修不得,不得就无德了,修行就是要去除烦恼,我们过去的习气如何去除,这是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不断不断,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气,我们要去除,去除了习气就是断无明。

  断了无明,断一分无明,成长一分慧命,这叫做德,因果不亡曰有,因果若还有,还有不好的因,结不好的缘,自然不好的报,这个果实一定还在,所以必定要从根断起。

  根本的无明你若不断,一棵树,你只是断树梢,但是它的根还在,春天一来,季节一到时,他就是伸枝发芽,同样又再开花结果,所以说来,因一定要断,因若不断,果还是一样再生,所以因果不亡,就是还有造作的业。

  所以我们不只是短暂的时间,说我改了、改了,改了一时,若不彻底,同样烦恼又生起。

  所以还有,有什么呢?就是有结,就是结,这还存在造作,因为我们的习气还在,看到无缘的人,我们还是对他还是无缘,还是看到不欢喜。

  对有缘的人,不论他在说什么很多烦恼事,我们照单接收,看他说了多少烦恼,我们都接受起来,将他的烦恼变成我的烦恼,这就是我们还有分别心,有缘、无缘,我们还有分别。

  所以我们一定要常常,警惕自己的心,在人我是非中,凡事要很平淡,就像水很静,就能照人的脸,照周围的环境,所以常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也就是说水面若平静,月亮只有一个而已,但是只要有静水的地方,就能看到月,这就是我们人人佛性本具,同样的佛性,但是人人的心如果静下来,明月就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心静不下来,这是因为有结存在,心还未直,结还打着,还缠住我们所以还有。

  因果不亡曰有

  即有为造作有业

  受生之处

  阿罗汉就是尽诸有结,才不会再惹来未来业随身,又不知道要去哪里投生?我们都不知道,六道中的根源未断,所以造作就是六道,我们还在六道中轮回,无法自己自主。

  说过了,我们倒驾慈航,乘愿再来,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与人间有约,那不是随业,所以我们若是随业,由不得自己,在六道中不知道要到哪里,未来的去处,也由不得我们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烦恼还未断尽。

  这里就是说断诸有结,心若有烦恼、无明,法若入心都是短暂的,很快就漏失掉了,留着的都是烦恼,这都是我们的无明,就是因为「结」尚未除,所以我们必定要把结去除。

  九结:

  爱结 恚结

  慢结 无明结

  疑结 见结

  取结 嫉结

  悭结

  看到了我们人,于爱欲产生烦恼,若是取不到就是瞋恚,内心就很懊恼,若是得到时,世间样样他都有时,他就慢、骄慢,有的人样样都不会,就卑劣慢,这都叫做结,无明的结。

  很多的无明,贪、瞋、痴的无明,都占满了我们的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我们的烦恼和我们的心,就是这么动作,所以起疑,都是从我们的见解开始。

  我们的见解若不通,就执着,所以见解以外,我要就是要,真的是执取,我就是一定要这样。

  看,若是看到别人成功,比我们好就嫉妒,自己拥有的不愿舍出去,这叫做悭贪,所以这九种结,就是烦恼的因,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的因,就是从这个结,我们为什么除不掉呢?就是打结了、绑住了,所以我们舍不掉,所以结,就是惑习的业。

  这个结是从过去生的过去生,生生世世一直累积下来了,一直绑、一直缠,一生一世的烦恼,都结集,累积一直绑住,像绳子捆住了一样,就是结。

  这个惑,惑就是无明,过去生的无明,不明白道理,我们已经带来在今生,今生不明白的道理,起惑造业,这个惑和业又再带着到来生,这就是叫做,结。

  结,就是惑习之业,一生过一世,不断熏习过来的业,所以我常向大家说,习气要改,改习气就是叫做修行,所以「谓诸有之生因」,这个结,就是所有的烦恼,所产生的种子的因,所以这个结字,真的也是很辛苦。

  现在「今智断不受后有」,我们要发挥智慧,我们要真正勇猛,断掉结的绳子,绳子若解不开就断掉它,我们若断掉它,就很轻松了,担子就轻了,这个担,给我们最重的就是情和爱,爱欲若起,那就是贪、瞋、痴。

  各位,真的很辛苦,我们人生就是为了无明,漏,或者是有结,这样让我们生死轮回,三途六道这样轮转,由不得自己,一直在迷惑,无法醒过来,真的是很辛苦,所以叫做尽诸有结。

  我们现在要修行到达阿罗汉,必定要心清净,要去除烦恼,去除无明,去除漏,必定要尽诸有结。

  这样因尽果亡,就没有再去造那个因,自然就没有果来交缠,所以不生就不再后有,没有三途六道,让我们迷失,苦不堪言。

  结即惑习之业

  为诸有之生因

  今智断

  不受后有

  故云「尽诸有结」

  因果尽亡

  不生义也

  各位,学佛真的要时时用心,一念无明境界,从我们的内心起,不管外面如何纷纷扰扰,只有我们的一念心,只要我们的心静下来,心静如净水明镜,我们假如能够这样,心不受外面的境界将我们摇动,这样我们要证阿罗汉果,那就是没有困难了。

  其实不一定出家才能心净,其实在家菩萨智慧长,在家菩萨断除烦恼,根机若很利的,也是很快就能断除,说改就改,你看大有人在,在我们慈济这个大环境中。

  所以我们人人,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大藏经,要用心读,所以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