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菩提心的受持(隆理)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菩提心的受持(隆理)
菩提心的受持
隆理
稍懂佛法的人都听说过“菩提心”,各部大乘经论中也都提到关于菩提心的内容。如《华严经》中言: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在<<华严经》第七十八品中,弥勒菩萨又赞叹菩提心云: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由这两段经文看来,菩提心是成佛之本,是修行上最必要和最重要的条件。然而当今不少佛弟子也沾染了急功近利的习气,菩提心的修行正是对治这一通病的良方。故弘扬菩提心教法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当务之急。虽对菩提心修证不足,但我们可以感念父母恩、感念众生恩甚深难报,而以之作为学习、增长菩提心的入门方便,从而来了解菩提心,受持菩提心。
“菩提”在汉语系中有新译与旧译的不同,唐朝以前为旧译,翻译为道,唐朝以后属于新译,翻之为觉。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菩萨地持经》讲到四缘、四因、四力宋助发菩提心,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中提到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 《华严经·离世间品》中发菩提心之缘亦有十种,最有代表性的是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有十种因缘。由于发菩提心的因缘甚多,省庵大师在其所著的《劝发菩提心文》中特简略的提示了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恩、尊重自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念正法得久住。此十种因缘中,前五种是外缘,后五种属内缘,对修菩提心都很有现实意义。
了解了发菩提心的种种因缘,从中也窥出其特性。但不能只把菩提心留于表层,为了去实践,也应有如受三归五戒等相应的庄严仪规,才能获得其体。有大德也讲过,应该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心……意地修持菩提心,应想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因而《菩提道次第略论》中特别建构了其受持仪规:
行者于阿遮黎耶大师前想,礼拜献供,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请白云: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如何发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请阿遮黎耶,令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
然后如前所说之威仪而作皈依:
“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诸佛两足中尊;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寂静离欲之诸法中尊;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
如是三说。
从此以后,受发心之仪规的行者,于十方——切现住佛陀及一切菩萨前念云:
“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等所有善根, 自作教作, 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地诸大菩萨,千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
如是三反念之。
当然,通过仪规所获得的,只是世俗菩提心之体,而非胜义菩提心。除了成子根机极利,戒师修证极深,也可能在受持的当下契入胜义菩提心。受菩提心后,应时常忆念,以此指导心行。菩萨道的修行特点在于起心动念间都想着利益众生。 《菩提道次第略论》云:
“故大悲心者,非仅发一次。宜加修习,渐令增长。不顾自之苦乐,不厌利他,则速能圆满一切资粮。”
既然通过仪规获得了菩提心之体,就以发心为基础,然后应如受戒后守护戒体一样,使菩提心之体不断巩固。时常忆念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及舍弃菩提心的过患,力量便会随之增长,久而久之,不用着意努力,便可安住于菩提心中,最终任运自如。 《涅槃经》中说: “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是故应每日六次忆念发心偈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如此不断观修,使菩提心成为生命中善的根本力量。菩提心体现着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价值,它具有无限之爱心,具有无量之威力,散发着无量光明。成就菩提心,不仅可以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也可帮助无量众生解除痛苦和烦恼,使我们实现终极的,最高尚的品质。不管是利根还是钝根众生,不管是登地菩萨还是薄地凡夫,菩提心是平等无二的。笔者最后切切祈盼见闻者皆发坚固永恒的菩提心。
(作者系闽南佛学院女众部学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