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7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7

 

  释圆融 敬编

  2006/9/25

  (二九)〈舍梨子相应品〉《大拘絺罗经》1第九(初一日诵)2

  一、尊者舍梨子问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加3兰哆4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则于晡5时从燕6坐起,至尊者大拘絺罗7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尊者舍梨子语尊者大拘絺罗:「我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尊者舍梨子!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二、广说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之十六事

  (一)知不善、知不善根

  尊者舍(461c)梨子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8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不善、知不善根。

  ◎云何知不善?谓身恶行不善,口、意恶行不善,是谓知不善。

  ◎云何知不善根?谓贪不善根,恚、痴不善根,是谓知不善根。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不善及不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二)知善、知善根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善、知善根。

  ◎云何知善?谓身妙行善,口、意妙行善,是谓知善。

  ◎云何知善根?谓无贪善根,无恚、无痴善根,是谓知善根。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三)知食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习9、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

  ◎云何知食如真?谓有四食,10一者抟食麁、细,11二者更乐食,12三者意思食,13四者识食,14是谓知食如真。

  ◎云何知食习*15如真?谓因爱便有食,是谓知食习*16如真。

  ◎云何知食灭如真?谓爱灭食便灭,(462a)是谓知食灭如真。

  ◎云何知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食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食如真,知食习、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四)知漏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漏如真,知漏习*、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云何知漏如真?谓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谓知漏如真。

  ◎云何知漏习*如真?谓因无明便有漏,是谓知漏集如真。

  ◎云何知漏灭如真?谓无明灭漏便灭,是谓知漏灭如真。

  ◎云何知漏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漏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漏如真,知漏习*、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五)知苦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

  略五盛阴苦,17是谓知苦如真。

  ◎云何知苦习*如真?(462b)谓因老死便有苦,是谓知苦习*如真。

  ◎云何知苦灭如真?谓老死灭苦便灭,是谓知苦灭如真。

  ◎云何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苦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六)知老死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老死如真,知老死习*、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

  ◎云何知老?谓彼老耄18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19,体重气上,柱20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老也。

  ◎云何知死?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死也。此说死前说老,是名老死,是谓知老死如真。

  ◎云何知老死习*如真?谓因生便有老死,是谓知老死习*如真。

  ◎云何知老死灭如真?谓生灭老死便灭,是谓知老死灭如真。

  ◎云何知老死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老死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老死如真,知老死习*、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七)知生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462c)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生如真,知生习*、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云何知生如真?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21五阴,

  已得命根,是谓知生如真。

  ◎云何知生习*如真?谓因有便有生,是谓知生习*如真。

  ◎云何知生灭如真?谓有灭生便灭,是谓知生灭如真。

  ◎云何知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生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生如真,知生习*、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八)知有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有如真,知有习*、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云何知有如真?谓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22是谓知有如真。

  ◎云何知有习*如真?谓因受便有有,是谓知有习*如真。

  ◎云何知有灭如真?谓受灭有便灭,是谓知有灭如真。

  ◎云何知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有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有如真,知有习*、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463a)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九)知受(取)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受如真,知受习*、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云何知受如真?谓有四受23──欲受、戒受、见受、我受,是谓知受如真。

  ◎云何知受习*如真?谓因爱便有受,是谓知受习*如真。

  ◎云何知受灭如真?谓爱灭受便灭,是谓知受灭如真。

  ◎云何知受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受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受如真,知受习*、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十)知爱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爱如真,知爱习*、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云何知爱如真?谓有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知爱如真。

  ◎云何知爱习*如真?谓因觉便有爱,是谓知爱习*如真。

  ◎云何知爱灭如真?谓觉灭爱便灭,是谓知爱灭如真。

  ◎云何知爱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爱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爱如真,知爱习*、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463b)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十一)知觉(受)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觉如真,知觉习*、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云何知觉如真?谓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24是谓知觉如真。

  ◎云何知觉习*如真?谓因更乐便有觉,是谓知觉习*如真。

  ◎云何知觉灭如真?谓更乐灭觉便灭,是谓知觉灭如真。

  ◎云何知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觉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觉如真,知觉习*、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十二)知更乐(触)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更乐如真,知更乐习*、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

  ◎云何知更乐如真?谓有三更乐──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25是谓知更乐如真。

  ◎云何知更乐习*如真?谓因六处便有更乐,是谓知更乐习*如真。

  ◎云何知更乐灭如真?谓六处灭更乐便灭,是谓知更乐灭如真。

  ◎云何知更乐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更乐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更乐(463c)如真,知更乐习*、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十三)知六处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六处如真,知六处习*、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

  ◎云何知六处如真?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是谓知六处如真。

  ◎云何知六处习*如真?谓因名色26便有六处,是谓知六处习*如真。

  ◎云何知六处灭如真?谓名色灭六处便灭,是谓知六处灭如真。

  ◎云何知六处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六处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六处如真,知六处习*、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十四)知名色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名色如真,知名色习*、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

  ◎云何知名?谓四非色阴27为名。

  ◎云何知色?谓四大28及四大造为色。29此说色,前说名,是为名色,是谓知名色如真。

  ◎云何知名色习*如真?谓因识便有名色,是谓知名色习*如真。

  ◎云何知名色灭如真?谓识(464a)灭名色便灭,是谓知名色灭如真。

  ◎云何知名色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名色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名色如真,知名色习*、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十五)知识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识如真,知识习*、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

  ◎云何知识习*如真?谓因行便有识,是谓知识习*如真。

  ◎云何知识灭如真?谓行灭识便灭,是谓知识灭如真。

  ◎云何知识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识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识如真,知识习*、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十六)知行集、灭、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行如真,知行习*、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云何知行如真?谓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是谓知行如真。

  ◎云何知行习*如真?谓(464b)因无明便有行,是谓知行习*如真。

  ◎云何知行灭如真?谓无明灭行便灭,是谓知行灭如真。

  ◎云何知行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行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行如真,知行习*、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三、总结:无明已尽,明已生,无所复作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复作何等?」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无所复作。」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如是,彼二尊更互说义,各欢喜奉行,从坐30起去。

  《大拘絺罗经》第九竟31(四千七十七字)32

  (三○)《中阿含》33〈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34

  第十(初一日诵)35

  (大正1,464b16-467a28)

  一、四圣谛于一切法中最为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举象迹喻

  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

  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

  (一)总说四圣谛

  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36、苦灭、苦灭道圣谛。

  (二)别说苦圣谛

  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464c)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37苦。38

  1、略举五盛阴苦

  诸贤!云何五盛阴苦?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2、广述色盛阴之四大以身念处为例39

  诸贤!云何色盛阴?谓有色,彼一切四大40及四大造。诸贤!云何四大?谓地界,水、火、风界。41

  (1)地界

  A、明修观之义

  诸贤!云何地界?诸贤!谓地界有二:有内地界,有外地界。42

  (A)内地界──不净想

  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43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麁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44、粪,45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性住,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地界。

  (B)外地界──无常想

  诸贤!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水灾,是时灭外地界。

  a、观地界之无常想及与苦想

  诸贤!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

  b、凡夫所念为我

  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c、圣弟子能作苦、无我、无常想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

  ◎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彼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46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47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48或以拳扠49,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麁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465a)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

  ◎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B、明修止之义

  (A)慈无量心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B)住善相应舍乃至妙息寂之德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50

  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51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

  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52、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53

  (2)水界

  A、明修观之义

  诸贤!云何水界?诸贤!谓水界有二:有内水界,有外水界。

  (A)内水界──不净想

  诸贤!云何内水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脑、脑根、54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55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水(465b)界。

  (B)外水界──无常想

  诸贤!外水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56。诸贤!有时火灾,是时灭外水界。

  a、观水界之无常想及与苦想

  诸贤!此外水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

  b、凡夫所念为我

  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c、圣弟子能作苦、无我、无常想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

  ◎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

  ◎若幼少、中57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麁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

  ◎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B、明修止之义

  (A)慈无量心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465c)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B)住善相应舍乃至妙息寂之德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3)火界

  A、明修观之义

  诸贤!云何火界?诸贤!谓火界有二:有内火界,有外火界。

  (A)内火界──不净想

  诸贤!云何内火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58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火界。

  (B)外火界──无常想

  诸贤!外火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火界起,起已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彼已,或至道、至水,无受而灭。诸贤!外火界灭后,人民求火,或钻木截竹,或以珠燧。

  a、观火界之无常想及与苦想

  诸贤!此外火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

  b、凡夫所念为我

  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c、圣弟子能作苦、无我、无常想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

  ◎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466a)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麁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

  ◎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B、明修止之义

  (A)慈无量心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B)住善相应舍乃至妙息寂之德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诸贤!犹如初(466b)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4)风界

  A、明修观之义

  诸贤!云何风界?诸贤!谓风界有二:有内风界,有外风界。

  (A)内风界──不净想

  诸贤!云何内风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59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60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风界。

  (B)外风界──无常想

  诸贤!外风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风界起,风界起时,拨屋拔树,崩山,山岩拨已便止,纤毫不动。诸贤!外风界止后,人民求风,或以其扇,或以哆逻61叶,或以衣求风。

  a、观风界之无常想及与苦想

  诸贤!此风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

  b、凡夫所念为我

  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c、圣弟子能作苦、无我、无常想

  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彼云何作是念?

  ◎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466c)动。

  ◎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麁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

  ◎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B、明修止之义

  (A)慈无量心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  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B)住善相应舍乃至妙息寂之德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

  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二、明「见缘起便见法,见法便见缘起」

  (一)身名之由来

  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467a)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

  (二)根、尘、识与五盛阴之关系

  1、以内眼处为例

  ◎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

  ◎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62

  ◎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63』64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65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2、以余内处为例

  ◎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

  ◎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

  ◎诸贤!内意处及法,意识知外色法,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三、小结

  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象迹喻经》第十竟66(三千八百六十七字)67

  (三一)《中阿含》68〈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69

  第十一(初一日诵)70

  (大正1,467a27-469c12)

  一 、佛示三世诸佛之正行说法──四圣谛

  (467b)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71

  ◎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我今现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二、佛赞二大弟子如诸梵行之生母、养母

  舍梨子比丘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72舍梨子比丘成就实慧。所以者何?谓我略说此四圣谛,舍梨子比丘则能为他广教、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舍梨子比丘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时,令无量人而得于观。

  ◎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73目干74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

  ⊙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

  ⊙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

  ※是以诸梵行者,应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目干连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干*连比丘为诸梵行者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世尊说如是已,卽从坐75起,入室燕76坐。

  三、舍梨子为他人广教示四圣谛

  (一)总标四圣谛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

  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77、苦灭、苦灭道圣谛。

  (二)别明四圣谛

  1、苦圣谛

  (1)广述八苦

  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467c)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78

  A、生苦

  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

  ◎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

  ◎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

  ⊙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

  ⊙身壮热79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B、老苦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

  ◎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

  ◎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

  ⊙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80觉、遍觉。

  ⊙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C、病苦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

  ◎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81痛、咽痛、风喘、咳嗽、喝82吐、喉啤83、癫痫、84癕瘿85、经溢、赤胆86、壮热、枯槁、痔瘘87、下利88,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

  ◎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

  ⊙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468a)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

  ⊙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D、死苦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

  ◎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

  ◎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

  ⊙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

  ⊙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E、怨憎会苦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

  ◎诸贤!怨憎会者,

  ⊙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89,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

  ◎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

  ⊙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F、爱别离苦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

  ◎诸贤!爱别离苦者,

  ⊙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468b)爱别离。

  ◎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

  ⊙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G、所求不得苦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

  ◎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

  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H、说略五盛阴苦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

  (2)苦圣谛是摄属于圣人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2、爱集苦集圣谛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

  (1)苦集圣谛与集之分别

  A、以内、外六处为例

  ◎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468c)是名为习*。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

  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90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91、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此爱习*苦习*圣谛。

  ◎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B、以六界为例

  ◎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

  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集圣谛。

  (2)苦集圣谛是摄属于圣人

  诸贤!过去时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习*苦习*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习*苦习*圣谛。

  3、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

  (1)苦灭圣谛与苦灭之分别

  A、以内、外六处为例

  ◎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92是名苦灭。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

  ◎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B、以六界为例

  ◎诸贤!众生实有爱(469a)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

  (2)苦灭圣谛是摄属于圣人

  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4、苦灭道圣谛

  (1)苦灭道圣谛──八正道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93

  A、正见

  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决94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B、正志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95,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C、正语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96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469b)

  D、正业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97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E、正命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98术咒说邪命活,99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F、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G、正念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100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101、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H、正定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2)苦灭道圣谛是摄属于圣人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469c)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102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四、举偈颂

  于是颂曰:

  佛明达诸法,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分别圣谛经》第十一竟103(三千四百二十五字)104

  《中阿含经》卷第七105(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字)106

  《中阿含》107〈舍梨子相应品〉第三竟(二万七千五一十二字)108(初一日诵)109

  1【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3:本经叙说尊者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得正见、入正法的法。大拘絺罗答以:知不善、不善根、善、善根,以及知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爱、觉、更乐(触)、六处、名色、识、行等四谛之比丘,得成就正见,得入正法。

  ※《增支部》 (A. 9. 13. Ko??hita 拘絺罗,4. 174. Ko??hika ◎拘絺罗)、另见《中部.正见经》、《杂阿含》卷十四,第三四四经,(大正2,94b2)

  【2】《瑜伽师地论》卷94,大正30,834b14-29:「复次,若有弃舍无因、恶因,于因生法,五种因中获得正见,名见圆满。于此正法及毗奈耶不可转故,亦得名为成正直见;由于涅槃意乐净故,亦名成就于佛证净,于所知境智清净故。由此三缘,如其次第,名于正法趣向、亲近、及与正证。云何名为从因生法五种因耶?

  一、恶趣因,谓诸不善及不善根。

  二、善趣因,谓一切善及诸善根。

  三、于识住令识住因,谓四种食。

  四、现法、后法杂染因,谓一切漏。

  五、清净因,谓谛、缘起。

  若有于此诸因自性,如实了知是其自性;于此因缘,如实了知是其因缘;于因缘灭,如实了知真实是灭;于趣灭道,如实了知真实是道,名见圆满。观缘生事,乃至无明为边际故,过此更无缘生因观,唯由此观自义究竟。」另见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52 )

  2 〔初一日诵〕-【明】(大正1,461d,n.9)

  3 加=迦【宋】【元】【明】(大正1,461d,n.10)

  4 哆=多【明】(大正1,461d,n.11)

  5 晡〔ㄅㄨ〕1.申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2.傍晚;夜。(《汉语大词典》卷5,729页)

  6 燕=宴【宋】【元】【明】(大正1,461d,n.12)

  7 大拘絺罗~Mahā-ko??hita. (大正1,461d,n.13)

  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5:不坏净(abhejjapasāda)(巴),不可破坏的坚信佛、法、僧及圣戒。又名avecca-pasāda(不消失的净信)。

  9 习=集【元】【明】*(大正1,461d,n.14)

  1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5:四食(cattāro āhārā)(巴),可长养支持有情身心之四种食。

  另见印顺导师着《佛法概论》p70-75:「食是资益增长的意思,等于平常说的营养,能使有情维持延长

  其生命,而且扩展长大。凡有资益增长作用的,都可称为食。所以《阿含经》中所说的食,并不限于四者,与因缘的含义相近。不过佛约资益有情作用最强盛的,特别的总括为四食,为后代一般论师所称引。…

  一、粗抟食:应译为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所食的,是物质的食料,可分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资益增长于身心,才合于食的定义。

  二、触食:触是六根发六识,认识六尘境界的触。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起合意的感觉,叫可意触;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觉,叫不可意触。从此可意、不可意触,起乐受、苦受等。这里的触食,主要为可意触,合意触生起喜乐受,即能资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触食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重要因素。

  三、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心理学者说:一个人假使不再有丝毫的希望,此人决无法生活下去。有希望,这才资益身心,使他振作起来,维持下去。像临死的人,每为了盼望亲人的到来,又延续了一些时间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为有情的食。

  四、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

  1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5:抟食麁、细(kabali?kāro āhāro o?āriko va sukhumo va)(巴)。印度人一般之食法,将固体或半固体食物,以手圜团而纳入口中食之,故谓之抟食。

  1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5:更乐食(phasso āhāro)(巴),以与外境接触而使身心有所资益者为乐食。「更乐」新译作「触」,故又可谓「以触为食」。

  1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7:意思食(manosa?cetanā āhāra)(巴),以分别、思惟而资润身心,使诸根增长者为意思食。即「以意为食」。

  1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7:识食(vi??āna? ahāro)(巴),以分别而知之认识作用能资益身、心者为识食,又可谓「以识为食」。

  15 习=集【元】【明】*(大正1,461d,n.14-1)

  16 习=集【元】【明】*(大正1,461d,n.14-2)

  1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27:以上「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此即「八苦」。「略五盛阴苦」,《杂阿含》卷十四,第三四三经作:「如是略说五受阴苦」。

  18 【老耄】七、八十岁的老人。亦指衰老。《汉语大词典》卷8,599页。

  19 戾〔ㄌ〡ˋ〕弯曲。《汉语大词典》卷7,347页。

  20 柱=拄【宋】【明】(大正1,462d,n.1)

  21 起=报【宋】【元】【明】(大正1,462d,n.2)

  2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1:欲有(Kāmabhava)(巴),欲界众生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色有(rūpabhava)(巴),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无色有(arūpabhava),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2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1:四受(cattāri upādānāni)(巴),新译作四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Kāmupādāna, di??hūpādāna, sīlabbatupādāna, attavādupādāna)(巴)。

  2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3: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sukhavedanā, dukkhavedan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巴)。「觉」,新译作「受」,故又作「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2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3: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sukhasamphassa, dukkhasamphassa, adukkhamasukhasamphassa)(巴)。「更乐」,新译作「触」,故又作「乐触、苦触、不苦不乐触」。

  2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5:名色:五蕴之总名。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受想行识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称为名。色蕴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称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称为名色支。

  2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5:四非色阴(cattāro arūpakkhandhā)(巴),指受、想、行、识四者。

  2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5:「四大」,巴利本作 cattāro mahābhātā(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四要素。

  2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5:四大造为色(Catunna? mahābhūtāna? upādāya rūpa)(巴),指由四大(要素)所造成之物体。另见《大乘广五蕴论》卷1,大正31,850c24-25:「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

  30 坐=座【宋】【元】【明】(大正1,464d,n.1)

  31 〔大拘...竟〕八字-【明】(大正1,464d,n.2)

  32 〔四千...字〕六字-【宋】【元】【明】(大正1,464d,n.3)

  33 p. 464, [4] 〔中阿含〕-【明】(大正1,464d,n.4)

  34【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9:本经叙说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一切无量善法,均摄于四聚谛中,以四圣谛为一切法中最为第一,犹如诸兽之迹,象迹为最第一。其中又说苦圣谛有四苦八苦,并广说五盛阴苦之所以,即一切法为四大假和合,四大各含内外二种。一切法即由此内外四大随因缘和合而成就者。如是观之,则能堪耐诸困苦。后复言当住四无量心,离一切有、爱欲,见一切因缘所生法,厌离五盛阴,以至得解脱。

  ※《中部》 (M. 28. Mahāhatthipadopamasutta 《象迹喻大经》)(巴)。

  ※另参《相应部》〈蕴相应〉(第87经)(汉译南传15,p.173)。

  【2】《瑜伽师地论》卷95,大正30,841c2-842b5。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02-104 )

  35 〔初一日诵〕-【明】(大正1,464d,n.6)

  36 习=集【元】【明】(大正1,464d,n.7)

  37 五盛阴~Pa?ca upādānakkhandā. (大正1,464d,n.8)

  38 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38:众生的一切,佛分别为「五取蕴」,就是不离于(忧悲苦恼)苦的当体;这是缘起说、四谛说观察的起点。如「苦谛」的分别解说,虽分别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瞋会苦、求不得苦,又总略的说:「五取蕴苦」。对此现实人生的不圆满,如不能知道是苦的,恋着而不能离,是不能趣向于圣智自觉的,所以应该先「知苦」。

  39 第2项乃至地、水、火、风之科判请参考福严佛学院出版《瑜伽师地论讲义》第五册,卷95,8-11。

  40 四大~Cattāri mahābhūtāni. (大正1,464d,n.9)

  41 地界~Pa?havīdhātu,水界āpodh,火界tejodh,风界vāyodh. (大正1,464d,n.10)

  42 内外~Ajjhattikā, bāhirā. (大正1,464d,n.11)

  4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39:「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巴利本作 ya? ajjhatta? paccata? kakkhala? kharigata? upādi??a? 其意为:凡是在〔身〕内,粗、坚固,独自存在的物质性。

  44 胃=胃【宋】【元】【明】(大正1,464d,n.15)

  4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1:「发、毛...粪」,巴利本(M. vol. 1, p. 185)作「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脏腑(肠间膜)、胃、粪」。《清净道论》加上「脑」,共二十身分,属地界。

  4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1:「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巴利本作 ki? pa?icca:phassa? pa?icca.(以何为缘?以触为缘。)

  47 详见《瑜伽师地论》卷27(大正30,430a14-c4)明「界差别所缘」。

  4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1:「若幼少......来行不可事」,巴利本作 pare ani??hehi akantehi amanāpehi samudacaranti.其意为:他人以不好的、不欲望的、不适意的〔事〕实行。

  49 扠〔ㄔㄞ〕用拳击;交手较量。《汉语大词典》卷6,350页。

  5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3:「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巴利本(M. vol. 1,p. 186)作:诸贤!若彼比丘如此已随念佛,如此已随念法,如此已随念僧,而不住于善相应之舍,彼因此而恐怖、激动〔而说〕:如此已随念佛,如此已随念法,如此已随念僧的我,不住善相应之舍,我实在无利,我实在无益,我实在难于得到,我实在不容易得到。

  51 【姑嫜】丈夫的母亲与父亲。《汉语大词典》卷4,315页

  52 爱=受【宋】【元】【明】(大正1,465d,n.2)

  5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3:「是谓比丘一切大学」,巴利本作 Ettāvatā pi kho āvuso bhikkhuno bahu kata? hoti.(诸贤!由于仅有如此〔作为〕比丘则已有多所作为。)

  54 脑根=脂眼【元】【明】(大正1,465d,n.3)

  5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3:「脑......小便」,巴利本(M. vol. 1, p. 187)作: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皮脂)、唾、洟(鼻水)、关节液、小便。

  56 是+(谓)【宋】【元】【明】(大正1,465d,n.4)

  57 少中=中少【明】(大正1,465d,n.5)

  5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5:「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巴利本作 Yena ca santappati yena ca jiriyati yena ca pari?ayhati yena ca asitapītakhāyitasāyita? sammā pari?āma? gacchati.(由于它〔身〕被温暖,由于它而衰老,由于它而被烧,由于它所食、所饮、所嚼、所尝正当地消化。)

  59 跻=[叔/足]【宋】,=[尉/足]【元】【明】(大正1,466d,n.1)

  6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47:上述诸种风,巴利本(M. vol. 1, p. 188)仅作如下七种:

  上行风(uddha?gamā vātā),即呕吐,吃逆。下行风(adhogamā vātā),即大、小便、放屁。肠外风(kucchisayā vātā)、肠内风(ko??hāsayā vātā)。支体循环风(a?gama?gānusārino vātā),即身体屈伸、血液循环等。息入风(assāso),即吸气。息出风(passāso),即呼气。

  61 哆逻=多罗【宋】(大正1,466d,n.3)

  62 印顺导师着《佛法概论》p.113-114:「六识聚所有的心所中,最一般的,即作意、触、受、想、思五者。作意与触,更为认识过程中的要素。作意,如《中含?象迹喻经》说:「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此「念」,《杂心论》译作忆;《智度论》译作忆念;玄奘即译为作意。粗浅的说,此作意即注意。深刻的说,根境和合时,心即反应而起作用;由于心的警动,才发为了别的认识。」

  63 [1]《中部》I(PTS),p.190:yo pa?iccasamuppāda? passati so dhamma? passati;yo dhamma? passati so  pa?iccasamuppāda? passatī.(见缘起的人见法;见法的人见缘起。)

  [2]《相应部》III(PTS),p.120:dhamma? passanto ma? passati,ma? passanto dhamma? passati.。(S 22: 87)(见法的人见我(佛);见我的人见法)

  [3] 不空译《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大正16,819a-b:「慈氏菩萨摩诃萨告舍利子言:薄伽梵常为苾刍说如此义:若见缘生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来说此是为缘生。云何是法?如来略说八支圣道果得涅槃,是名为法。云何是佛?觉悟一切法故,以圣慧眼证于涅槃,见作菩提所学之法,是名为佛。云何见缘生?如来说此缘生常住,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不颠倒,无生无作无为无对无碍,见自性寂静即见法。若见如是种类常住,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不颠倒,无生无对无碍是即见法,从此已后即见法身,得见如来现证正智。」

  [4]《瑜伽师地论》卷95,大正30,842b:在诠释《象迹喻经》「见缘起的人见法;见法的人见缘起」时说到:「…真实妙慧通达缘起,能随趣入四圣谛智,于修道中能起厌患、离欲、解脱、解脱智见。齐是名为于大师教,以其妙慧所应作事,皆已作讫。」

  64 印顺导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81-582:「关于五蕴,以五蕴为名的广分别说,虽没有发见,但五蕴的广分别说,见于《中阿含经》(卷七)的《象迹喻经》;《中部》(二八)名《象迹喻大经》。该经虽以四圣谛摄一切法,于一切法中最为第一,而以象迹为比喻。但在解说中,实只是「五盛阴苦」的广分别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正是这部经的精义。」

  6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51:「从因缘生」,巴利本作 pa?iccasamuppannā(缘已生的),即缘所生法。

  66 〔象迹...竟〕七字-【明】(大正1,467d,n.1)

  67 〔三千...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67d,n.2)

  68〔中阿含〕-【明】(大正1,467d,n. 3)

  6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51:本经叙说佛称赞舍梨子、目揵连二尊者,言舍梨子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揵连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又尊者舍梨子循佛言教,对比丘广说四圣谛之义。就苦圣谛而说八苦;就苦集谛而说爱染执着为苦之因;又言断爱染执着,离欲可灭苦,明示苦灭谛;并说正见......乃至正定之八支圣道以诠示道谛。比丘闻之,皆欢喜奉行。

  ※《中部》 (M. 141. Saccavibha?gasutta? 《谛分别经》)、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四谛经》 (大一?八一四中)、《增一阿含》〈等趣四谛品〉第一经(大二?六四三上)、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卷六十(大二三?四四五下),参阅《长部》 (D. 22. Mahāsatipa??hāna-suttanta)。

  70 〔初一日诵〕-【明】(大正1,467d,n.5)

  7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53:「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巴利本(M. vol.3,p. 252)作如下七项:开示(ācikkhanā)、宣说(desanā)、施设(pa??āpanā)、建立(pa??hapanā)、开显(vivara?ā)、分别(vibhajanā)、显发(uttanīkamma)。

  72【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53:「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巴利本无此九语,然于《中阿含》卷六《梵志陀然经》、《教化病经》及卷二九《请请经》中亦有上述之语。

  【2】《瑜伽师地论》卷83,大正30,761a18-28:言捷慧者:速疾了知故。言速慧者:慧无滞碍故。言利慧者:尽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言出慧者:于出离法、世间离欲,能善了知故。甚深慧者:于甚深空相应缘起,随顺诸法能了知故。又于一切甚深义句,皆能如实善通达故。此中如来慧能制立,声闻等慧,于所制立能随觉了。其广慧者:谓即此慧,无量无边所行境故。

  73 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467-468:「舍利弗在教化方面,能使比丘们得正见──得佛法的慧命,如生母一样。正见,是正确的见,不是知识,是深刻的体认,成为自己决定不坏的证信。

  74 干=揵【宋】*【元】*【明】*(大正1,467d,n. 6)

  75 坐=座【宋】【元】【明】(大正1,467d,n. 7)

  76 燕=宴【宋】【元】【明】(大正1,467d,n. 8)

  77 习=集【元】,=寂【明】(大正1,467d,n. 9)

  78 详参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38。

  79 【壮热】高热;高烧。《汉语大词典》卷2,1065页。

  80 遍受=通受【宋】,=受偏【元】(大正1,467d,n. 10)

  81 腭=腭【宋】【元】【明】(大正1,467d,n. 11)。腭〔ㄜˋ〕1.上腭。2.齿龈。《汉语大词典》卷12,1457页。

  82 喝=噫【元】【明】(大正1,467d,n. 13)

  83 啤=痹【宋】【元】【明】(大正1,467d,n. 14)

  84【癫痫】突然发作的暂时性大脑机能紊乱。俗称羊痫风或羊癫风。《汉语大词典》卷8,370页。

  85 瘿〔ㄥˇ〕囊状肿瘤。多生于颈部,包括甲状腺肿大等。《汉语大词典》卷8,368页。

  86 胆=痰【元】【明】(大正1,467d,n. 15)

  87《大正藏》原作 [病-丙+匿],今依校刊欗改为瘘。[病-丙+匿]=瘘【元】【明】(大正1,467d,n.16)

  88 利=[序-予+利](痢)【宋】【元】【明】(大正1,467d,n. 17)

  89 习=集【元】【明】*(大正1,468d,n. 1)

  90 【店肆】1.商店。2.旅舍。《汉语大词典》卷3,1212页。

  91 腻〔ㄋ〡ˋ〕引申为纠缠;过于亲密。《汉语大词典》卷6,1377页。

  9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59:「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巴利本作 ta?hāya asesavirāganirodho cāgo pa?inissago mutti(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舍离、解脱、无执着。)

  9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61: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sammādi??hi, sammāsaākappa, sammāvācā, sammākammanta, sammā-ājīva, sammāvāyāma, sammāsati, sammāsamādhi)(巴),此即八正道。「正志」,巴利本作 sammāsa?kappo(正思惟)。正方便,又作正精进。

  94 次=决【宋】【元】【明】(大正1,469d,n. 1)

  95 (何)+伺【元】【明】(大正1,469d,n. 2)

  9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61:口四妙行:十善中之口妙行有四,即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

  9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61:身三妙行:十善中之身妙行有三,即不杀、不盗、不淫。

  98 伎=技【宋】【元】【明】(大正1,469d,n. 3)

  9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261:邪命活:不以正道而以邪曲方法生活。谓出家修道之人以贩卖物品、占相吉凶、行咒术,或诈现奇特之异相而自活命。

  100心=念【宋】【元】【明】(大正1,469d,n.4)

  101《大正藏》原作心,今依校刊欗改为定。心=正【宋】【元】【明】(大正1,469d,n. 5)

  102 真+(如)【宋】【元】【明】(大正1,469d,n. 7)

  103 〔分别...竟〕九字-【明】(大正1,469d,n. 8)

  104〔三千...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69d,n. 9)

  105 卷末题在品末题次行【宋】【元】(大正1,469d,n. 10)

  106 〔一万...字〕十字-【宋】【元】【明】(大正1,469d,n. 11)

  107 〔中阿含〕-【明】(大正1,469d,n. 12)

  108 〔二万...字〕十字-【宋】【元】【明】(大正1,469d,n. 13)

  109 〔初一日诵〕-【明】(大正1,469d,n. 14)

  《中阿含经》卷7

  29-31经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