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1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1

 

  《中阿含》1〈王相应品〉第六(有七经。〈王相应品〉本有十四经,分后七经属第二诵)2(初二日诵)3

  [1]七宝?[2]相?[3]四洲?[4]牛粪?[5]摩竭王?

  [6]鞞婆丽陵耆?[7]天使最在后。4

  (五八)5《中阿含》6〈王相应品〉《七宝经》7第一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6 a24~b1 // Z 2B:2,435c18~d1 // R129,870a18~b1):「一、《七宝经》:七觉如轮王宝。」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 (p.389,n.5):

  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转轮王出世,则有七宝出于世间;如是如来出世,亦有七觉支宝出于世间。

  ※《相应部》(S. 46. 42. Cakkavatti 转轮)、宋?施护译《佛说轮王七宝经》(大正1,821a~822b)、《杂阿含》 (大正2,卷27?721经)、《增一阿含》〈等法品〉第7经(大正 2,731c),参阅《长部》(D. 17. Mahāsudassana Suttanta 大善见王经)。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二、正宗分

  七觉支如轮王七宝

  1、轮王七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王出于世时,当知便有七宝出世。云何为七?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若转轮王出于世时,当知有此七宝出世。

  2、佛法七觉支

  如是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出于世时,当知亦有七觉支宝出于世间。云何为七?念觉支宝、择法觉8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宝,是谓为七。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出于世时,当知有此七觉支宝出于世间。」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宝经》第一竟9(一百八十二字)10

  附:汉译经论对照

  [1]《中阿含.58经》卷11《七宝经》(大正1,493a10~22)

  [2]《杂阿含经.721》卷27 (大正2,194a5~22)。11

  [3]《增壹阿含经》卷33〈等法品〉(三九)第七经 (大正2,731b14~25)

  [4]《瑜伽师地论》卷98 (大正30,864c9~865a4):

  「复次、若有苾刍于诸觉支,方便修习,由四因缘,令其不得安隐而住。何等名为四种因缘?一者、一切烦恼品类粗重皆未离故,二者、奢摩他品诸随烦恼现在前故,三者、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现在前故,四者、道未调善而乘驾故。与此相违四种因缘,令其获得安隐而住。于此二种,善巧苾刍如实了达,正知而住。由诸作意有加行故,精进太过;又后由前有增减故,运转不等:由此二缘,当知名为道不调善。与此相违,二因缘故名道调善。

  ◎如转轮王,于四洲渚得大自在,所获七宝。如是心王,于四圣谛得大自在,所获真净七觉支宝,当知亦尔。

  ⊙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双品运转,降伏一切烦恼胜怨,由此义故,初念觉支,犹如轮宝。

  ⊙所知境相其量无边,能知智体亦随广大,由此义故,择法觉支犹如象宝。

  ⊙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异胜处,由此义故,精进觉支犹如马宝。

  ⊙悦意无罪,最为殊胜,由此义故,其喜觉支犹如女宝。

  ⊙身心映彻,有所堪能,由此义故,轻安觉支如神珠宝。

  ⊙能办一切所欣求事,由此义故,其定觉支如藏臣宝。

  ⊙能摧一切染污法军,能率一切清净法军,能趣无相安隐住处,由此义故,其舍觉支如军将宝。」

  (五九)12《中阿含》13〈王相应品〉《三十二相经》14第二(初一日诵)15

  解经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91,n.4):

  本经叙说具足三十二相者,在家可为转轮王,出家则为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并详述三十二相。

  ※《长部》(D. 30. Lakkha?a Suttanta 《三十二相经》)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二、正宗分

  (一)诸比丘论成就三十二相,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若出家必得如来,唯是二人真实不虚

  尔时,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493b)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16。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17。

  ◎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18无所着、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19

  (二)世尊以天耳,闻知比丘,而为说三十二相

  1、世尊天耳闻知比丘所论三十二相事

  尔时,世尊在于燕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 *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2、世尊故问何事集坐讲堂,以启教法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20从燕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等今日共论何事集坐讲堂?」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 *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493c)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世尊!我等共论如此事故集坐讲堂。」

  3、佛说三十二相21

  于是,世尊告曰:「比丘!汝等欲得从如来闻三十二相耶?

  谓大人所成,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 *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时,诸比丘闻已,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三十二相者,诸比丘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

  第一相、足安平立相

  大人足安平立22,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二相、足下生轮相

  复次,大人足下生轮23,轮有千辐,24一切具足,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三相、足指纤长相

  复次,大人足指纤长25,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四相、足周正直相

  复次,大人足周正直26,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五相、足跟踝后平满相

  复次,大人足跟踝后两边平满27,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六相、足两踝[月*庸]相

  复次,大人足两踝[月*庸]28,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七相、身毛上向相

  复次,大人身毛上向29,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八相、手足指缦网相

  复次,大人手足网缦30,犹如雁31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九相、手足极妙柔弱软敷相

  复次,大人手足极妙柔弱软敷32,犹兜罗华,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相、肌皮软细 ,尘水不着相

  复次,大人肌皮软细33,尘水不着,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一相、身一孔一毛生相

  复次,大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34孔一毛35生,色若绀青,如螺右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二相、鹿足鹿[足*专]肠如鹿王相36

  复次,大人鹿足鹿[足*专]肠37,犹如38鹿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三相、阴马藏相

  复次,大人阴马藏39,犹良马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四相、身形圆好如尼拘类树相40

  复次,大人身形圆好,犹如41尼拘类42树43,上下圆相称,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五相、平立手摩膝相

  复次,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44手以摩其膝45,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六相、金色相

  复次,大人身黄金色46,如紫磨金,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七相、七处满相

  复次,大人身七处满47;七处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颈,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八相、上身如师子相

  复次,大人其上身大,犹如师子48,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十九相、师子颊相

  复次,大人师子颊车49,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二十相、脊背平直相

  复次,大人脊背平直50,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二十一相、两肩上连,通颈平满

  复次,大人两肩上连,通颈平满51,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二十二相、四十齿相

  第二十三相、平齿相

  第二十四相、不踈齿相

  第二十五相、白齿相

  第二十六相、通味第一味相

  复次,大人四十齿牙、平齿、不踈齿、白齿52、通味第一味,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二十七相、梵音相

  复次,大人梵音可爱,其声犹如加罗毗伽53,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二十八相、广长舌相

  复次,大人广长舌54;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二十九相、承泪处满如牛王相

  复次,大人承泪处满55,犹如牛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三十相、眼色绀青相

  复次,大人眼色绀青56,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三十一相、顶有肉髻相

  复次,大人顶有肉髻57,团圆相称,发螺右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第三十二相、眉间白毛相

  复次,大人眉间生毛,洁白右萦58,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结说

  诸比丘!大人成就此三十二相59,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494b)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60为 *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若剃除发须,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十二相经》第二竟61(千六百八字)62

  《中阿含经》卷11

  (六○)〈王相应品.四洲经第三〉 (初一日诵)63

  经60【四洲经】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三、《四洲经》:说顶生王不知足而死之事。」

  (卍续藏X74,p. 956b1-2 // Z 2B:2,435d1-2 // R129,870b1-2)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99,n.3) 64

  本经叙说世人于欲知足且厌患于欲而命终者少。佛自述前生为顶生王作转轮王时,统领四洲,更随其意念而入三十三天法堂,与天帝释各坐半座,然意犹不足,欲驱帝释而夺其半座,作天人王,此念适发即堕下界,失如意足神通而命终。此因欲望无穷,不能知足所致。

  ※参考Divy. pp. 210~226、西晋?法炬译《佛说顶生王故事经》(大正 1,822b)、北凉?昙无谶译《文陀竭王经》(大正1,824a)、《增一阿含》〈安般品第七经〉(大正2,583b)。

  一、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二、正宗分

  (一)阿难思惟世人对欲求甚有满足意

  1、阿难请示于佛:世人甚少对于欲有满足意的看法

  尔时,尊者阿难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满足意,少有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世人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为甚难得。

  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到已作礼,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满足意,少有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世人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为甚难得。」

  2、佛告阿难:世人极甚难得于欲有满足意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满足意,少有厌患于欲而命终者。」

  阿难!世人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为甚难得。

  阿难!世人极甚难得,极甚难得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

  阿难!但世间人甚多甚多,于欲无满足意,不厌患欲而命终也。

  所以者何?

  (二)佛举顶生王喻,聪明智慧,有四种军,能整御天下

  阿难!往昔有王名曰顶生65,作转轮王66,聪明智慧,有四种军67,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68。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494c)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69。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1、顶生王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亦能成就七宝、千子具足,亦有大如意足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便作是念:我有阎浮洲70,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我欲于宫雨宝七日,积至于膝。

  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71,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卽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

  2、顶生王作是念:我有西方瞿陀尼洲,极大富乐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

  我忆曾从古人闻之,西方有洲名瞿陀尼72,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见瞿陀尼洲,到已整御。

  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卽以如意足

  乘虚而去,及四种军。

  阿难!彼顶生王卽时往到住瞿陀尼洲。

  阿难!彼顶生王住已整御瞿陀尼洲,乃至无量百千万岁。

  3、顶生王作是念:我有东方弗婆鞞陀提洲,极大富乐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73。我亦复有瞿陀尼洲。

  我复曾从古人闻之,东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74,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见弗婆鞞陀提洲,到已整御。

  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卽以如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种军。

  阿难!彼顶生王卽时往到住弗婆鞞陀提洲。

  阿难!彼顶生王(495a)住已整御弗婆鞞陀提洲,乃至无量百千万岁。

  4、顶生王说北方郁单曰洲,极大富乐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亦复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

  我复曾从古人闻之,北方有洲名郁单曰75,极大富乐,多有人民;彼虽无我想亦无所受,我今欲往见郁单*曰洲,到已整御,及诸眷属。

  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卽以如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种军。

  (1)遥见平地种植之自然粳米

  阿难!彼顶生王遥见平地白,告诸臣曰:『卿等见郁单曰平地白耶?』

  诸臣对曰:『见也,天王!』

  王复告曰:『卿等知不?彼是郁单曰人自然粳76米,郁单曰人常所食者,卿等亦应共食此食。』

  (2)遥见若干种树,净妙严饰

  阿难!彼顶生王复遥见郁单曰洲中,若干种树,净妙严饰,种种彩色,在栏楯里,告诸臣曰:『卿等见郁单曰洲中,若干种树,净妙严饰,种种彩色,在栏楯里耶?』

  诸臣对曰:『见也,天王!』

  王复告曰:『卿等知不?是郁单曰人衣树77,郁单曰人取此衣着,卿等亦应取此衣着。』阿难!彼顶生王卽时往到住郁单曰洲。

  阿难!彼顶生王住已整御郁单曰洲,乃至无量百千万岁,及诸眷属。

  5、顶生王闻说三十三天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亦复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郁单曰洲。我复曾从古人闻之,有天名曰三十三天78(495b),我今欲往见三十三天。

  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卽以如意足乘虚而往,及四种军,向日光去。

  (1)遥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犹如大云

  阿难!彼顶生王遥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犹如大云,告诸臣曰:『卿等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犹如大云耶?』

  诸臣对曰:『见也,天王!』

  王复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昼度树也79。三十三天在此树下,于夏四月,具足五欲,而自娱乐。』

  (2)三十三天正法之堂

  阿难!彼顶生王复遥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近于南边犹如大云,告诸臣曰:『卿等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近于南边犹如大云耶?』

  诸臣对曰:『见也,天王!』

  王复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正法之堂,三十三天于此堂中,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天为人,思法思义。』

  (3)天帝释与顶生王半座法座

  阿难!彼顶生王卽到三十三天。彼顶生王到三十三天已,卽入法堂,于是,天帝释便与顶生王半座80令坐。彼顶生王卽坐天帝释半*座。于是,顶生王及天帝释都无差别,光光无异,色色无异,形形无异,威仪礼节及其衣服亦无有异,唯眼眴81异。

  (4)顶生王言说与帝释无差别,生起邪念想驱走帝释,夺取半座作人天王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亦复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郁单曰洲。我又已见三十三天云集大会,我已得入诸天法堂。又天帝释与我半座,我已得坐帝释半座。我与帝释都无差别,光光无异,色色无异,形形无异,威仪礼节及其(495c)衣服亦无有异,唯眼眴异。我今宁可驱帝释去,夺取半座,作天人王,由己自在。

  (5)顶生王生起邪念后,已下阎浮洲,便失如意足,生极重病

  阿难!彼顶生王适发此念,不觉已下在阎浮洲,便失如意足,生极重病。

  (6)顶生王临终时,为诸臣告知「意不满足」等事

  命将终时,诸臣往诣顶生王所白曰:『天王!若有梵志、居士及臣人民,来问我等:顶生王临命终时说何等事?天王!我等当云何答梵志、居士及臣人民?』」

  时,顶生王告诸臣曰:『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来问卿等:顶生王临命终时说何等事?卿等应当如是答之:

  1)顶生王得阎浮洲,意不满足而命终。

  顶生王得七宝,意不满足而命终。

  千子具足,意不满足而命终。

  顶生王七日雨宝,意不满足而命终。

  2)顶生王得瞿陀尼洲,意不满足而命终。

  3)顶生王得弗婆鞞陀提洲,意不满足而命终。

  4)顶生王得郁单曰洲,意不满足而命终。

  5)顶生王见诸天集会,意不满足而命终。

  6)顶生王具足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意不满足而命终。

  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来问卿等:顶生王临命终时说何等事?卿等应当如是答之。』

  (三)世尊为阿难说昔日顶生王,卽是我也

  1、世尊说颂

  于是,世尊而说颂曰:

  天雨妙珍宝,欲者无厌足;欲苦无有乐,慧者应当知。

  若有得金积82,犹如大雪山;一一无有足,慧者作是念。

  得天妙五欲,不以此五乐;断爱不着欲,等正觉弟子。

  2、顶生王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于是,世尊告曰:「阿难!昔顶生王83,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卽是我也。

  阿难!我(496a)于尔时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3、我今说法得至究竟,已得脱一切苦

  阿难!我今出世,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84、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得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洲经》第三竟85(三千三百五十三字)86

  (六一)〈王相应品.牛粪喻经第四〉(初一日诵)87

  (大正1,496a15~497b1)

  经61【牛粪喻经】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四、《牛粪喻经》:佛以手爪抄少牛粪而告比

  丘,不见有少色不变常住而一向乐也,觉、想、行、识,亦复如是。」

  (卍续藏X74,956b2-4 // Z 2B:2, 435d2-4 // R129,870b2-4)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407,n.1)

  本经叙说佛为一比丘说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并以前生为剎利顶生王时所

  拥有之七宝,今无一存之,乃色无常、苦、变易之法所致譬喻之。88

  一、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二、正宗分

  (一)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

  1、五蕴是否常住不变,恒久存在

  尔时,有一比丘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颇复有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颇有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

  彼一比丘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颇复有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颇有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

  佛告比丘:「无有一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者;无有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者。」

  2、举例:以手指爪抄少牛粪来说喻

  于是,世尊以手指爪抄少牛粪,告曰:「比丘!汝今见我以手指爪抄少牛粪耶?」

  比丘(496b)白曰:「见也,世尊!」

  佛复告曰:「比丘!如是无有少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也;如是无有少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也。所以者何?

  (1)长夜作福、受乐,反复无量作顶生王

  比丘!我忆昔时长夜作福,长作福已,长受乐报。比丘!我在昔时七年行慈,七反成败,不来此世。世败坏时,生晃昱天;世成立时,来下生空梵宫殿中,于彼梵中作大梵天。余处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六反,作天帝释89。复无量反,作剎利顶生王90。

  (2)顶生王有种    种八万四千物

  A、八万四千大象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大象,被好乘具,众宝校饰,白珠珞91覆,于娑贺象王92为首。

  B、八万四千马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马,被好乘具,众宝庄饰,金银珓93珞94,级95马王96为首。

  C、八万四千车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车,四种校饰,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极利疾,名乐声车97为首。

  D、八万四千大城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大城,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拘舍惒堤98王城为首。

  E、八万四千楼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楼,四种宝楼,金、银、琉璃及水精,正法殿99为首。

  F、八万四千御座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御座,四种宝座,金、银、琉璃及水精,敷以氍氀100、毾101譓102,覆以锦绮罗縠103,有衬104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逻105波遮悉多罗那106。

  G、八万四千双衣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双衣,初摩衣107、锦衣108、缯衣、劫贝衣109、加陵伽波*惒逻衣。

  H、八万四千女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110万四千女,身体光泽,皎111洁明净,美色过人,小不及天,姿容端正,睹者欢悦,众宝璎珞严饰具足(496c),尽剎利种女,余族无量。

  I、八万四千种食

  比丘!我作剎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种食,尽112夜常供,为我故设,欲令我食。

  (3)小结

  比丘!彼八万四千种食中,有一种食,极美净洁,无量种味,是我常所食。

  比丘!彼八万四千女中,有一剎利女,最端正姝好,常奉侍我。

  比丘!彼八万四千双衣中,有一双衣,或初113摩衣、或锦衣、或缯衣、或劫贝衣、或加陵伽波惒逻衣,是我常所着。

  比丘!彼八万四千御座中,有一御座,或金、或银、或*琉114璃、或水精,敷以氍氀、毾譓,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是我常所卧。

  比丘!彼八万四千楼观中,有一楼观,或金、或银、或琉璃、或水精,名正法殿,是我常所住。

  比丘!彼八万四千大城中,而有一城,极大富乐,多有人民,名拘舍惒堤,是我常所居。

  比丘!彼八万四千车中,而有一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115,织成杂色,种种庄饰,极利疾,名乐声车,是我常所载,至观望园观。

  比丘!彼八万四千马中,而有一马,体绀116青色,头像如鸟,名级马王,是我常所骑,至观望园观。

  比丘!彼八万四千大象中,而有一象,举体极白,七支尽正,名于娑贺象王,是我常所乘,至观望园观。

  (二)知五蕴能得大果报,乃不宜成就阿罗汉

  1、三业果报成就大如意足、大威德、大福佑、大威神

  比丘!我作此念:是何业果?为何业报?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比丘!我复作此念:是三业果,为三业报,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调御,三者守护。

  2、观一切所有尽灭,如意足亦失

  比丘!汝观彼一切所有117尽灭,如意足亦失。

  比(497a)丘!于意云何?色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曰:「比丘!于意云何?觉、想、行、识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3、当以慧观五蕴

  是故,比丘!汝应如是学,若有色,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麁、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

  若有觉、想、行、识,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麁、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

  (1)厌于五蕴无欲已便知解脱,不受后有

  比丘!若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彼便厌色,厌觉、想、行、识;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彼比丘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卽从座118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2)独住远离,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乃至得阿罗诃

  彼比丘受佛化已,独住远离,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彼独住远离,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彼比丘知法已,乃至得阿罗诃。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牛粪喻经》第四竟119 (千六百三十三字)120

  (六二)〈王相应品.频鞞娑逻121王迎佛经第五〉(初一日诵)122

  (大正1,497b2~499a2)

  经62【频鞞娑逻王迎佛经】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五、《频鞞娑罗王迎佛经》:为说无常等法,

  令证果。」(卍续藏X74,956b4-5 // Z 2B:2,435d4-5 // R129,870b4-5)

  【2】《频婆娑罗王经》卷1(大正1,825b5-13):「时王出城[7]往杖林山,诣于佛所亲近

  供养,复有婆罗门及长者等,亦随于王诣于佛所,尔时世尊见王到来[8]示现五相,

  谓顶相、伞盖相、摩尼相、拂相、宝剑等相,庄严佛身。

  尔时大王到佛会已,除去王者自在之相,至于佛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妙言辞赞于佛德,头面着地礼佛足已,[9]旋繞三匝住立佛前,自称己名白世尊言:『我是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

  [7]往=住【宋】【元】。[8]示=亦【宋】【元】【明】。[9]旋遶=遶佛【元】【明】。

  【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413,n.5)

  本经叙说摩竭陀国频鞞娑逻王闻佛声名,往诣佛所。见佛身旁有极受人崇敬之郁毗逻迦叶在座,遂疑二人何者为师?佛知王意,乃请迦叶说明归佛因缘,王及随行众人始知佛之威德如此。佛并为王说五蕴之生灭无常法,王闻法后,即生法眼净,归依佛而成为优婆塞。123

  一、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着、至真,本皆编发,往诣王舍城摩竭陀邑。

  二、正宗分

  (一)佛为摩竭陀王频鞞娑逻说法因缘

  1、摩竭陀王卽集四种军迎见世尊

  于是,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闻世尊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着、至真,本皆编发,来此王舍城摩竭陀邑。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闻已,卽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集四种军已,与无数众俱,长一由延,往诣佛所。

  于是,世尊遥见摩竭陀王频鞞娑逻来,则便避道,往至善住尼拘类树王下,敷尼师檀124,结跏趺坐,及比丘众。

  2、频鞞娑逻遥见世尊三番作礼

  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耀炜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见已下车。若诸王剎利以水洒顶,得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仪式125:一者126剑,二*者盖,三者天127冠,四者珠柄拂,五者严饰屣128,一切除却,及四种军,步进诣佛,到已作礼,三自称名姓:「世尊!我是摩竭陀王洗尼129频鞞娑逻。」如是至三。

  于是,世尊告曰:「大王!如是!如是!汝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

  于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再三自称名姓已,为佛作礼,却坐一面。

  诸摩竭陀人:1)或礼佛足,却坐一面;2)或问讯佛,却坐一面;3)或叉手向佛,却坐一

  面;4)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

  3、世尊请郁毗罗迦叶尊者说明归佛因缘

  (1)世尊了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向尊者郁毗罗迦叶说颂

  尔时,尊者郁毗逻迦叶130亦在众坐,尊者郁毗罗迦叶是摩竭(497c)陀人意之所系,谓大131尊师,是无着真人。

  于是,摩竭陀人悉作是念:「沙门瞿昙从郁毗罗迦叶学梵行耶?为郁毗罗迦叶从沙门瞿昙学梵行耶?」

  尔时,世尊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向尊者郁毗罗迦叶而说颂曰:

  郁毗见何等?断火来就此;迦叶为我说,所由不事火。

  饮食种种味,为欲故事火;生中见如此,是故不乐事。

  迦叶意不乐,饮食种种味;何不乐天人?迦叶为我说。

  见寂静灭尽,无为不欲有,更无有尊天,是故不事火。

  世尊为最胜,世尊不邪思,了解觉诸法,我受最胜法。

  (2)世尊请尊者郁毗罗迦叶现如意足

  A、于东方飞腾虚空现出四种威仪及入火定

  于是,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当为现如意足,令此众会咸132得信乐。」

  于是,尊者郁毗罗迦叶卽如其像作如意足,便在坐没,从东方出,飞腾虚空,现四种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

  复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毗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133,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B、于南、西、北方飞腾虚空现出四种威仪及入火定

  如是南、西、北方,飞腾虚空,现四种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

  复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毗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134,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3)尊者郁毗罗迦叶为佛作礼,而说佛是我师,佛具一切智,我无一切智

  于是,尊者郁毗罗迦叶现135如意足已,为佛作礼,白曰:「世尊!佛是我师,我是佛弟子,佛具136一切智,我无一切(498a)智。」

  世尊告曰:「如是,迦叶!如是,迦叶!我有一切智,汝无一切智。」

  (4)尊者郁毗罗迦叶颂曰

  尔时,尊者郁毗罗迦叶因自己故,而说颂曰:

  昔无所知时,为解脱事火137;虽老犹生盲,邪不见真际。

  我今见上迹,无上龙所说;无为尽脱苦,见已生死尽。

  4、小结

  诸摩竭陀人见如此已,便作是念:

  沙门瞿昙不从郁毗罗迦叶学梵行,郁毗罗迦叶从沙门瞿昙学梵行也。

  (二)佛为摩竭陀王频鞞娑逻,说五蕴之生灭无常法

  1、佛为摩竭陀王频鞞娑逻先说端正法

  世尊知诸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为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

  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2、佛为摩竭陀王频鞞娑逻再说四谛、五蕴法

  世尊为彼大王说之,佛已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138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

  谓如诸佛所说正要,世尊卽为彼说苦、集139、灭、道:

  1)大王!色生灭,汝当知色生灭。

  大王!觉、想、行、识生灭,汝当知识生灭。

  大王!犹如140大雨时,水上之泡或生或灭。

  大王!色生灭亦如是,汝当知色生灭。

  大王!觉、想、行、识生灭,汝当知识生灭。

  2)大王!若族姓子知色生灭,便知不复生当来色。

  大王!若族姓子知觉、想、行、识生灭,便知不复生当来识。

  3)大王!若族姓子知色如真,便不着色,不计色,不染色,不住色,不乐色是我。

  大王!若族姓子知觉、想、行、识如真,便不着识,不计(498b)识,不染识,不住识,不乐识是我。

  4)大王!若族姓子不着色,不计色,不染色,不住色,不乐色是我者,便不复更受当来色。

  大王!若族姓子不着觉、想、行、识,不计识,不染识,不住识,不乐识是我者,便不复更受当来识。

  5)大王!此族姓子无量、不可计、无限,得息寂。若舍此五阴已,则不更受阴也。

  (三)佛再为摩竭陀王频鞞娑逻说生灭法:法生则生,法灭则灭

  于是,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

  若使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

  世尊卽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痴凡夫不有所闻141,见我是我而着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

  1、世尊以清净天眼,见众生种种相

  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

  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若此众生成就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至天上。

  我知彼如是,然不语彼:此是我为能觉、能语、作教、作起、教起,谓彼彼处受善恶业报。于中或有作是念:此不相应,此不得住,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无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也』。

  所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142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便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2、世尊谈十二缘起及无常、苦、变易法者

  大王!于意云何?色(498c)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于意云何?觉、想、行、识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4、佛告摩竭陀王频鞞娑逻当学五蕴法,以慧观知如真

  大王!是故汝当如是学:若有色,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麁、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

  大王!若有觉、想、行、识,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麁、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

  5、厌离五蕴已便无欲,而得解脱

  大王!若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彼便厌色,厌觉、想、行、识,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得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6、佛为摩竭陀王及大众闻佛说法后,王等能远尘离垢见法得法

  佛说此法时,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天、摩竭陀诸人万二千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卽从 *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

  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及八万天、摩竭(499a)诸人万二千及千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竟143(二千二百二十字)144

  1〔中阿含〕-【明】(大正1,493d,n.01)。

  2 有七…诵=有十四经【明】(大正1,493d,n.02)。

  3 二日=一日【宋】【元】【明】【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卷第十五】(大正1,493d,n.03)。

  4《中阿含经》卷11 (大正1,493a3~10)。

  5《中阿含.58经》卷11 (大正1,493a3~23)。

  6〔中阿含〕-【明】(大正1,493d,n.04)。

  7 ~S. 46. 42. Cakkavatti.,[No. 38, No. 99(721), No. 125(39.7)] (大正1,493d,n.05)。

  8〔觉〕-【宋】【元】【明】(大正1,493d,n.06)。

  9〔七…竟〕-【明】(大正1,493d,n.07)。

  10〔一百…字〕-【宋】【元】【明】(大正1,493d,n.08)。

  11 [1]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45-350(719-722)。

  [2]《杂阿含经》卷27(721) (大正02,194a23-195a9):「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圣王出于世时,有七宝现于世间。云何转轮圣王出于世时金轮宝现?……有金轮宝从东方出,轮有千辐,齐毂圆辋,轮相具足,天真金宝。…云何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白象宝现于世间?若剎利、灌顶大王纯色之象,其色鲜好,七支拄地,圣王见已,心则欣悦。……何等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马宝现于世间?转轮圣王所有马宝,纯一青色,乌头、朱尾,……何等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摩尼珠宝现于世间?若转轮圣王所有宝珠,其形八楞,光泽明照,无诸颣隙,于王宫内常为灯明。……何等为转轮圣王出兴于世,贤玉女宝现于世间?转轮圣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不肥、不瘦,支体端正,寒时体暖,热时体凉,身体柔软,如迦陵伽衣。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优钵罗香。……云何为转轮圣王主藏臣宝现于世间?谓转轮圣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见伏藏,有主、无主,……。云何圣王出兴于世,有主兵之臣现于世间?谓有主兵臣,聪明智辩,譬如世间善思量成就者。圣王所宜,彼则悉从,宜去、宜住,宜出、宜人……。如是如来、应、等正觉,出兴于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中阿含.59经》卷11 (大正1,493a24~494b8);长部(D. 30. Lakkha?a Suttanta 《三十二相经》)。

  13〔中阿含〕-【明】(大正1,493d,n.09)。

  14 ~D. 30. Lakkha?a suttanta. (大正1,493d,n.10)。

  15〔初一日诵〕-【明】,(初一日诵)在经题次行【宋】【元】(大正1,493d,n.11)。

  16 七+(宝)【宋】【元】【明】* [* 1 2] (大正1,493d,n.12)。

  1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乐」,大正本作「药」。」(p.391,n.7)。

  18《大智度论》卷21 (大正25,219c28~29):「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

  19《大智度论》卷4(大正25,90a20~26):「是菩萨满十月,正慧不失念。出胎,行七步,发口言:『是我末后身。』乃至将示相师(lak?a?apratigrāhaka):『汝观我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dvātri??admahāpuru?alak?a?a)不?若有三十二相具足者,是应有二法:若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当成佛。』诸相师言:『地天太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若在家者当作转轮王;若出家者当成佛。』」

  2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晡时:即申时,约午后四时左右。」(p.393,n.1)。

  21 [1]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可参见《大智度论》卷4所载分别(大正25,90a27~91a19);另参阅《大智度论》卷21 (大正25,219c7~28)、卷29:(大正25,273b29~274a5)、卷88,(大正25,681a3~24);《中阿含经》卷41〈161经〉(大正1,686a19~c17);《瑜伽师地论》卷49(大正30,566c11~567a4);《十住毗婆沙论》卷9〈念佛品第二十〉(大正26,68c7~71c3)亦列有三十二相。

  [2](Lamotte,p.271,n.2):《大智度论》本身数度提及「大丈夫」之三十二相,例如卷88,大正25,681a~683a。锡兰(巴利)之《大本经》(Mahāpadānasuttanta)(见,DIgha(《长部》), p.17~19;《长阿含经》卷1(大正1,5a~b);《三十二相经》(Lakkha?asuttanta)(见DIgha(《长部》), III, p.143~144);《梵摩经》(Brahmāyusuttanta)(见Majjhima(《中部》), II, p.136~137《中阿含经》卷41(大正1,686a~c);《梵摩渝经》(大正1,883c~884a)。在律典中,有根本说一切有部之律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2(大正24,108c~109a),以及Mahāvstu(梵本《大事》), I, p.226; II, p.29 )。佛传通常仅列出三十二相之名称,而没有注解说明:Lalitavistara(《方广大庄严经》卷3(大正3,557a);《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正3,474a;《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大正3,627a~b);《佛本行集经》卷9(大正3,692c~693a);《众许摩诃帝经》卷3(大正3,940b~c)。就大乘经典及其相关典籍而论,见《大般若波罗蜜经》卷381(大正6,967b~968a);《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5b);Dharmasa?graha, ch.83(《法集名数经》大正17,661b)。大部头之注释书或是论书,尽管相当后出,但仍然不能忽略:《大毗婆沙论》卷177(大正27,888a)(《大智度论》此处几乎是逐字引自该论);《瑜伽师地论》卷49(大正30,560c)。在这些不同典籍中所提及之三十二相,其顺序并不必然一致。

  2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足安平立(suppatitthitapāda)(巴),即足下平满相,为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p.393,n.2)。

  2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足下生轮(pāda-talesu cakkāni jātāni)(巴),即千辐轮相,为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p.393,n.3)。

  24《大毗婆沙论》卷177云:「二者、千辐轮相,谓佛于双足下有文如轮,千辐具足,毂辋圆满,分明巧妙,妙业天子虽极作意,不能拟之而别化作。」 (大正27,888a10~13)

  2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足指纤长(dīghangulin)(巴),即指纤长相,为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p.393,n.4)。

  2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足周正直」,巴利本作 brahm-ujju-gatta(身体正直如梵天)。」(p.394,n.1)。

  2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足跟踝后两边平满(āyatapanhī)(巴),即足跟广平相,为足踵圆满广平之相。

  」(p.394,n.2)。

  28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足两踝[月*庸](ussavkhapāda)(巴),即足趺隆起相,为足背高起圆满之相。」(p.395,n.3)。

  [2]《汉语大词典》(第1卷p.1269):[月+庸]:同「佣」。「佣」有「均;公平」之意。

  2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身毛上向(uddhagga-loma)(巴),又作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p.395,n.4)。

  3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手足网缦(jāla-hattha-pāda)(巴),即指网缦相,手足一一指间,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p.395,n.5)。

  31《汉语大词典》(第12卷p.1070):【】同“ 雁 ”。

  3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手足极妙柔弱软敷(mudu-taluna-hattha-pāda)(巴),即手足柔软相,为手足极其柔软,犹如细劫波毳之相。」(p.395,n.6)。

  3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肌皮软细(sukhumacchavi)(巴),即皮肤细软相,指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p.395,n.7)。

  34 一+(一)【宋】【元】【明】(大正1,494d,n.01)。

  3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孔一毛(ekeka-loma)(巴),即孔生一毛相,指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瑠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一孔一毛」,宋、元、明三本均作「一一孔一毛」五字。」(p.395,n.8)。

  36《一切经音义》卷22(大正54,448a23~24)云:「伊尼延鹿王腨:伊尼者,鹿名也。其毛色多黑,腨形[月*庸]纤,长短得所。其鹿王最胜,故取为喻。腨字又作[跳~兆+专]也。」

  37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鹿[足*专]肠」,巴利本作 enijavgha([足*专]如麋鹿),即腨如鹿王相,指股骨如鹿王之纤圆。」(p.395,n.9)。「[足*专]」,宋、元、明三本均作「腨」。

  [2][蹲~酋+(十/田/ㄙ)]=腨【宋】【元】【明】(大正1,494d,n.02)。

  38〔如〕-【宋】【元】【明】(大正1,494d,n.03)。

  3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阴马藏(kosohita-vatthaguyha)(巴),即马阴藏相,指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p.395,n.10)。

  40 [1]《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3c15~17):「如法净物布施。不恼受者故。得平立手过膝相方身相如尼拘卢陀树」。

  [2]《大智度论》卷4:「十一者身广长等相。如尼拘卢陀树。菩萨身齐为中四边量等。」(大正25,90b22~23)。

  4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宋、元、明三本均无「如」字。」(p.395,n.11)。

  42  尼拘类-Nigrodha. (大正1,494d,n.04)。

  4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身形圆好,犹如尼拘类树(nigrodha-parimandala)(巴),即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p.395,n.12)。

  44 [1] 申=伸【宋】【元】【明】(大正1,494d,n.05)。

  [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伸」,大正本、丽本作「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p.395,n.13)。

  4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thitako va pānīhi jānukāni parimasati parimajjati)(巴),即垂手过膝相。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p.395,n.14)。

  4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身黄金色(suvanna-va??a)(巴),即金色身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47 [1]《大智度论》卷4(大正25,90c13~15):「十七者、七处隆满相:两手(hasta)、两足(pAda)、两肩(aMsa)、项中(grIvA),七处皆隆满端正,色净胜余身体。」、卷88(大正25, 681a14~15):「十七者、七处满:两足下、两手中、两肩上、项中皆满,字相分明。」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身七处满(sattussada)(巴),即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4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上身大,犹如师子(sīha-pubbaddhakāya)(巴),即上身如狮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p.395,n.17)。

  4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师子颊车(sīha-hanu)(巴),即狮子颊相,指两颊隆满如狮子颊。」(p.395,n.18)。

  5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脊背平直:即大直身相,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巴利本作 samavatta-khandha(两肩平等圆满)。」(p.397,n.1)。

  5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两肩上连,通颈平满(citantara?sa)(巴),即肩膊圆满相,指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p.397,n2.)。

  5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四十齿牙(cattārīsa-danta)(巴),即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皆一一齐等,平满如白雪。平齿(sama-danta)(巴),指佛齿平齐。不踈齿(avivara-danta)(巴),指佛齿密无间隙。白齿(susukka-dāīhā)(巴),又作四牙白净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p.397,n.3)。

  5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梵音(brahmassara)(巴)、声犹如加罗毗伽(karavīka-bhāni)(巴),即梵声相。」(p.397,n.4)。

  5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广长舌(pahūta-jivha)(巴),即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p.395,n.5)。

  5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承泪处满(go-pakhuma)(巴),又作眼睫如牛王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p.397,n.6)。

  5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眼色绀青(abhinīla-netta)(巴),即目绀青色相,指佛眼绀青如青莲华。」(p.397,n.7)。

  5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顶有肉髻(unhīsa-sīsa)(巴),即顶髻相,为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p.397,n.8)。

  5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眉间生毛,洁白右萦(unnā bhamukhāntare jātā)(巴),即白毫相。双眉中间生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p.397,n.9)。

  5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三十二相:诸经论所载略异,大智度论卷四(大二五?九○)作:一者足下安平立相,二者足下二轮相,三者长指相,四者足跟广平相,五者手足指缦网相,六者手足柔软相,七者足趺高满相,八者伊泥延膊相,九者正立手摩膝相,十者阴藏相,十一者身广长等相,十二者毛上向相,十三者二孔一毛生相,十四者金色相,十五者丈光相,十六者细薄皮相,十七者七处隆满相,十八者两腋下隆满相,十九者上身如师子相,二十者大直身相,二十一者肩圆好相,二十二者四十齿相,二十三者齿齐相,二十四者牙白相,二十五者师子颊相,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二十七者大舌相,二十八者梵声相,二十九者真青眼相,三十者牛眼睫相,三十一者顶髻相,三十二者白毛相。」(p.397,n.10)。

  60 是+(谓)【宋】【元】【明】(大正1,494d,n.06)。

  61〔三…竟〕-【明】(大正1,494d,n.07)。

  62 〔千…字〕-【宋】【元】【明】(大正1,494d,n.08)。

  63 〔初一日诵〕-【明】(大正1,494d,n.11)。

  64 按:本讲义凡注明《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经(一)》,皆自《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中阿含经(一)》,高雄,佛光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1993年5月初版二刷。以下略称《佛光阿含藏.中阿含》。

  65 《大智度论》卷15(大正25,172c5~7):「如顶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宝及所须之物。释提婆那民分座与坐,虽有是福,然不能得道。」;《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399,n.4):「顶生」,巴利本作 Muddhāvāsitta(灌顶),又作曼陀多,译为最胜,为印度太古时期之转轮圣王。

  66 《起世经》卷10(大正1,363a15~16):「其顶生王,具足神通,有大威力,统四大洲,自在治化。」;《顶生王故事经》卷1(大正1,822b23-24):「曩昔久远时,有大王名顶生,真法之王治化人民无有卒

  暴,七宝具足。」;《杂阿含经》卷31,882经 (大正2,222b26~28) :「譬如诸受五欲者,顶生王为

  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中阿含经》卷34, 138经(大正1,645c25~646b11);《增

  壹阿含经》卷8,7经(大正2,583b25~c1);《十住毗婆沙论》卷2 (大正26,27c16~18):「顶生喜见

  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身,七宝导从天人敬爱,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

  67 《中阿含经》卷13,65经 (大正1,506b13~14):「昔转轮王欲试珠宝时,便集四种军:象军.马军.

  车军.步军。」

  68 《中阿含经》卷11 (大正1,493a12~1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王出于世时,当知便有七宝

  出世。云何为七?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长阿含经》

  卷1 (大正1,5a5~21):「七宝难可获,为王宝自至。真金千辐具,周匝金辋持,转能飞遍行,故名为天轮。善调七支住,高广白如雪,能善飞虚空,名第二象宝。马行周天下,朝去暮还食,朱髦孔雀咽,名为第三宝。清净琉璃珠,光照一由旬,照夜明如昼,名为第四宝。色声香味触,无有与等者,诸女中第一,名为第五宝。献王琉璃宝,珠玉及众珍,欢喜而贡奉,名为第六宝。如转轮王念,军众速来去,捷疾如王意,名为第七宝。此名为七宝,轮、象、马纯白、居士、珠、女宝、典兵宝为七。」

  69 七+(宝)【宋】【元】【明】(大正1,494d,n.13)。

  7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399,n.5):「阎浮洲」(Jambu-dīpa)(巴),又作南赡部洲,位于须弥山南方之咸海中。

  7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399,n.6):「如意足」:能如己意飞行,又能自在神变境界。

  7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1,n.1):「瞿陀尼」(Apara-goyāna)(巴),洲名,又作西牛货,位于须弥山西方之咸海中。

  73 《大智度论》卷73 (大正25,576b19~23):「以财充满一切,而劝行施人则信受是菩萨、或作转轮圣

  王。心念施时则满阎浮提珍宝,如顶生王宫殿中,心生欲宝则宝至于膝,或作帝释、或作梵王,能雨

  珍宝满三千世界供养于佛。」

  7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399,n.2):「弗婆鞞陀提」(Pubbavideha)(巴),洲名,又作东胜身,位于须弥山东方之咸海中。《顶生王因缘经》卷1 (大正2,394b18~26):「时顶生王即自思惟:我已统治此赡部洲及有七宝千子围绕宫中,又雨金钱七日。我又复闻须弥山东外大海中有胜身洲,我今往彼而为化导,王纔念时举身空中,与十八俱胝胜力兵众,及千子围绕七宝导从,剎那即到东胜身洲。大王,彼顶生王于其洲中,治化人民多百千岁,随彼众生各各所作福行善力,神通威德自受福果,如是又经六帝释灭。」

  75 《长阿含经》卷18,30经 (大正1,115b13~15):「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欝单曰,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面亦方,像彼地形。」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399,n.3):「郁单曰」(Uttara-kuru)(巴),洲名,又作北俱卢,位于须弥山北方之咸海中。「曰」,明本作「越」。

  76 粳=秔【明】(大正1,495d,n.2)。

  7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1,n.5):「衣树」:即指绵树(kappāsika)(巴),又称劫贝、劫波育。

  78 《长阿含经》卷18,30经 (大正1,115a21~23):「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

  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长阿含经》卷20,30经(大正1,131a4~18):「佛

  告比丘,须弥山王顶上有三十三天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百由旬,上广六十由旬;城门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相去五百由旬有

  一门,其一一门有五百鬼神守侍卫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

  如是。其大城内复有小城,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一一城门有五百鬼神侍卫门侧。

  守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水精城琉璃门,琉璃城水精门,赤珠城马瑙门,马瑙城赤珠门,

  车磲城众宝门。」;《起世经》卷8(大正1,348a29~b2):「三十三天有三事胜?何等为三:『一者、长

  寿,二者、色胜,三者、多乐。』」

  79 《中阿含经》卷1,2经 (大正1,422b2~6):「昼度树不久当尽敷开。若昼度树已尽敷开,光所照,

  色所映,香所熏,周百由延,是时,三十三天于中夏四月,以天五欲功德具足而自娱乐,是谓三十三

  天于昼度树下集会娱乐也。」;参照《中阿含经》卷1,2经〈昼度树经〉(大正1,422a18~422c7)。

  《增壹阿含经》卷33(大正2,729b12~c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三天昼度树,本纵广五十

  由旬,高百由旬,东、西、南、北荫覆五十由旬,三十三天在彼四月自相娱乐。比丘当知:或有是时,

  彼昼度树华叶雕落,萎黄在地。尔时,诸天见此瑞应,普怀欢喜,欣情内发:『此树不久当更生华实。……

  此树今日皆悉着华。』尔时,此香逆风,百由旬内无不闻香者。尔时,诸天四月之中于彼自相娱乐,

  乐不可计。此亦如是,若贤圣弟子意欲出家学道时,如似彼树始欲 *凋落。复次,贤圣弟子捐弃妻财,

  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剃除须发,如似彼树叶落在地。」;《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9,n.3):本经叙

  说世尊以三十三天昼度树(珊瑚树)成长的七个过程,即叶黄、叶落、叶还生(长新芽)、树生网(长

  新枝)、树如鸟喙(长花雹)、树开如钵(开状如红莲花)、花盛开,比喻佛弟子修的七个过程,自思

  念出家、出家、得初禅、得第二禅、得第三禅、得第四禅,乃至漏尽证阿罗汉果,之七个修行过程。

  【注《增支部》(A. 7. 65.《珊瑚树经》 Pāricchattaka sutta(AN. IV. P.117));《佛说园生树经》(大正

  1,810c);《增一阿含经》〈等法品第二经〉(大正2,729b)。】

  8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3,n.1):「座」,宋、元、明三本均作「坐」。

  81 【眴】:1.看;眨眼,视貌也。2.目转动示意。(《汉语大词典》卷7,p.1204)。

  82 积=[卄/积]【宋】【元】【明】。(大正1,495d,n.4)。

  83 王=者【宋】【元】【明】(大正1,495d,n.5)。

  8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5,n.3):「士」,大正本作「土」。

  85 〔四...竟〕-【明】(大正1,496d,n.1)。

  86 〔三千三百五十三字〕-【宋】【元】【明】(大正1,496d,n.2)。

  87 〔初一日诵〕-【明】(大正1,496d,n.5)。

  8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7,n.1):〈相应部〉(S. 22. 96. Gomayam 牛粪);《杂阿含经》卷10?264经(大正2,67c4)。

  89 《杂阿含经》卷10(大正2,67c16~b23):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

  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

  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从是以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百千反,作转轮圣

  王,领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宝具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2 (大正27,424a4~9)

  9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7,n.2):「剎利顶生王」(Khattiyamuddhāvasitta rājan)(巴),即出身剎利种之顶生王。

  91 珞=络【宋】【元】【明】(大正1,496d,n.7)。

  9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7,n.3):「于娑贺象王」(Uposathanāgarāja)(巴),转轮圣王之王象名,其毛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具六牙。

  93 银珓=镜校【宋】【元】【明】(大正1,496d,n.9)。

  94 珞=络【明】(大正1,496d,n.10)。

  95 【级】:马鬃毛长。《集韵.豪韵》:「级,马长毛。」(《汉语大字典》卷7,p.4544)。

  9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7,n.7):「级马王」(Valāhaka assarāja)(巴),又作云马王。

  9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1):「乐声车」(Vejayanta-ratha)(巴),又作最胜车。

  9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2):「拘舍惒堤」(Kusāvatī)(巴),为拘夷那竭城之古名。「堤」,宋、元、明三本均作「提」。

  9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3):「正法殿」(Dhammapāsāda)(巴),殿堂名。

  100 【氍ㄑㄩˊ】见“ 氍毹 ”。

  【氍毹ㄩ】: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汉语大词典》卷6,p.1020)。

  【氀ㄌㄩˊ】:见「氀毼ㄏㄜˊ」。

  【氀毼】:亦作“氀褐”。古代一种较粗的毛织物品。《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氀

  毼。(《汉语大词典》卷6,p.1016)。

  101 【毾ㄊㄚˋ】:毛织物。(《汉语大词典》卷6,p.1015)。

  102 【譓ㄉㄥ】:「譓」同「譀」,兽名。见「毾」。(《汉语大字典》卷2,p.2006)。

  103 【罗縠ㄏㄨˊ】:一种疏细的丝织品。(《汉语大词典》卷8,p.1047)。

  104 【衬】:1.外衣内的单衫,内衣。2.引申为贴身。3.谓穿在外衣里面。4.指附在衣服某一部分里面作为衬垫的东西。如:领衬;袖衬。5.衬托;陪衬。(《汉语大词典》卷9,p.150)。

  105 加陵伽波惒逻=加陵伽波惒罗【宋】【元】【明】(大正1,496d,n.16)。

  10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5):「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na)(巴),即最好的羚鹿〔毛皮制成〕的毛毡。

  10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6):「初摩衣」(khoma-pilotikā)(巴),即亚麻衣。「初」,元、明二本均作「刍」。

  108 【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汉语大词典》卷11,p.1331)。

  10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7):「劫贝衣」(kappāsika)(巴),即以劫贝树絮织成之绵衣。

  11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8):大正本无「八」字。

  111 晈=皦【宋】【元】(大正1,496d,n.18)。

  11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09,n.10):「昼」,大正本作「尽」。

  113 初=蒭【元】,=刍【明】(大正1,496d,n.19)。

  114 琉=瑠【宋】【元】【明】(大正1,496d,n.20)。

  115 皮=毛【宋】【元】【明】(大正1,496d,n.21)。

  116 【绀】: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汉语大词典》卷9,p.776)。

  117 有=行【宋】【元】【明】(大正1,496d,n.22)。

  11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13,n.1):「座」,丽本作「坐」,今依据卷十二第六十三经〈鞞婆陵耆经〉「即从座起」改作「座」。

  119 〔牛...竟〕-【明】(大正1,497d,n.1)。

  120 〔千…字〕-【宋】【元】【明】。(大正1,497d,n.2)。

  12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13,n.4):「频鞞娑逻」(Bimbisāra)(巴),人名,摩竭陀国王,即位后十六年,受佛陀教化,终生成为佛陀之护法。

  122 〔初一日诵〕-【明】(大正1,497d,n.6)。

  12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13,n.5):《四分律》卷33(大正22?794b)、刘宋?法贤译《佛说频毗沙罗王经》(大正1,825a)、《十诵律》卷24(大23,174b)、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2,19经〈频婆娑罗王请佛缘〉(大正4,212b)、《五分律》卷16(大正22,108)、《杂阿含经》卷38第1062经(大正2,276a6)、《杂阿含经》卷38,1074经(大正2,279a12)、《别译杂阿含》卷1第13经(大正2,377a),参阅律藏?大品(Mv. 1. 22.)。

  124 檀=坛【宋】【元】【明】(大正1,497d,n.5)。

  12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15,n.1):「五仪式」:于《增一阿含》〈地主品第一经〉中称作「五饰」。于《杂阿含经》卷40第1103经(大正2,290a25)、《杂阿含经》卷40,1115经(大正2,294c19),亦称作「五饰」。《中阿含》卷59第213经《法庄严经》作「五仪饰」。

  126 〔者〕-【宋】【元】【明】(大正1,497d,n.9)。

  127 (曰)+天【宋】【元】【明】(大正1,497d,n.10)。

  128 屣=履【宋】【元】【明】(大正1,497d,n.11)。

  12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15,n.5):「洗尼」(Seniya)(巴),译为胜军、有军,为频鞞娑罗王之名。

  13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15,n.6):「郁毗逻迦叶」(Uruvelakassapa)(巴),佛上座弟子中有多人同名迦叶。今指郁毗罗村之迦叶。本为外道之上师,后归依佛陀出家。

  131 大=天【宋】【元】【明】(大正1,497d,n.14)。

  132 【咸】:1.皆;都。2.同;共。3.普遍;全面。(《汉语大词典》卷5,p.216)

  133 焰=[火*佥]【宋】【元】【明】(大正1,497d,n.15)。

  134 《玉耶女经》卷1 (大正2,864c24~25):「佛念愍之放大神力,变长者家皆化作水精色,内、外相照

  无有障碍。」

  135 止=现【宋】【元】【明】,大正藏本作「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现」。(大正1,497d,n.16)。

  136 佛+(具)【宋】【元】【明】,「佛」字之下,大正藏本无「具」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1,497d,n.17)。

  137 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146:「后期佛教所取用者也,佛斥外道之事火,而教以事根本火(供养父母)、居家火(供养家属)等。」;印顺导师,《佛教史地考论》p.96:「当时之雅利安人,崇敬日月等自然神,事火,祭祀赞神而述其愿求。怀德畏威,神格尚高洁。」

  138 尽=盖【宋】【元】【明】,大正藏本作「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盖」。(大正1,498d,n.1)。

  139 习=集【元】【明】,大正藏本作「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大正1,498d,n.2)。

  14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19,n.1):宋、元、明三本均无「如」字。(大正1,498d,n.3)。

  141 《大智度论》卷25(大正27,59c4~5):如《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着于我。」

  142 《瑜伽师地论》卷56 (大正30,611b19~20):「当知此中,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关于「缘

  起」与「缘生」之辨,详见:《瑜伽师地论》卷10(大正30,324c1~11,325c8~12),卷93(大正30,833a18~b9) ;《杂阿含.296经》卷12(大正2,84b12~26);《中阿含.86经》〈长寿王品〉;《说处经》卷21(大正1,562c22~563a6);《缘起经》卷1(大正2,547b12~548a8);《法蕴足论》卷8(大正26,492b4~5);《法蕴足论》卷11(大正26,505a12~24)引经;《品类足论》卷6(大正26,715c4~7);《大毗婆沙论》卷23(大正27,118a24~c5);《俱舍论》卷9(大正29,49c17~51a19)。印顺导师着《佛法概论》(pp.151~154),《性空学探源》(p.52,p.53,pp.215~217),《空之探究》( pp.220~223)等。

  143 〔频...竟〕-【明】(大正1,499d,n.1)。

  144 〔二千...字〕-【宋】【元】【明】(大正1,499d,n.2)。

  《中阿含经》卷11

  58-62经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