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修行要有感觉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修行要有感觉

   今天要和各位谈「感觉」。

  这个月第三个星期天的法会我讲到《圆觉经》「圆觉菩萨品」中一段:「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空观),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经文中说「静极便觉」,「觉」字其实就是「感觉」。也就是在修奢摩他当中,先把心慢慢地静下来,静到一个程度便产生一些觉受,这就是所谓「禅定中的感觉」。

  这种感觉正如同《圆觉经》(圆觉菩萨品)中所提到的:「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也说明了一点,如果你能把心空到极点,便能生出很多很多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不受空间、时间和物质所限制的。

  而外道所说的心「静」了,便能「空」了;心「空」了,便是「无」了,这是落入「无记空」,和《圆觉经》所说的「静极便觉」完全是两回事。这些感觉并不是刻意往外抓的,也不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觉,而是一种禅定中所生的感觉。

  如果不懂得《圆觉经》所说的「静极便觉」的意思,而刻意往外抓,那么遍满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个念头,都往你的脑袋塞进去,它不炸掉才怪哩!

  今天我为什么要跟各位提「感觉」两个字,原因是最近我发现目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才有感而发。

  就以我女儿的例子来说,她高一就开始学物理课程,物理成绩总是不好,我就问她:「到底是那一点不懂呢?老爸是学物理的,可以教你。」然后又问她:「你们上课是用哪一本教科书呢?」她回答道:「没用教科书,只有讲义而已。」于是她把讲义拿给我看,我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心想:当然她不懂,不懂才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为讲义里头都是一些物理的公式和计算,很少有说明,当然会令人觉得物理不好学,也学不会。于是我就从最基础的物理开始,把每一个物理现象、定义以非常容易懂的方式教她,其实就是把我对物理的「感觉」教她罢了。

  很快地她就了解了一些简单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的观念,以及什么是点、线、面,甚至于到后来她还会反问我:「那么『点』是不是也具有三维空间的特性?」我内心十分惊讶:她并不笨呀!她还是很聪明的,只是现代的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错了,并没有把内心的「感觉」教出来罢了。

  我又问她一个物理问题:「什么是『速率』呢?」她回答道:「『距离』除以『时间』就是『速率』。」我说:「不对!」,她就说:「讲义里的公式明明是这么写的,哪里会错呢?」然后她又说:「一定的时间内,所行走的距离。」我回答说:「不对!不对!」此时我才发现目前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

  于是我要她从书桌跑到门口,再从门口走回到书桌前,然后再问她:「那一种方式比较快呢?」她回答说:「当然跑的比较快,走的比较慢。」我说:「对了!『速率』其实就是表示快、慢的方式而已,如果去飚车更能体会速率的感觉。」

  从这件事来看现今的教育问题,便能了解目前教学的方法是有所缺失的,老师教学生并不能把感觉真正地教出来,只是在教学生记公式、背定义而已,疏忽了「感觉」的传授,当然学生会不懂,以至于看到物理、听到物理就会头痛了。

  再举一个例子:某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发现该校物理系的学生大多数不懂物理,觉得物理很难学。他认为物理是很好学的课程,为什么学生会不懂呢?于是他就去探讨这个问题,终于他找到了答案,他说:「学生不懂物理,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的基本定义没有感觉!学生只就目前现有的公式上推演,当然会觉得物理难学难懂了。基本上学生对于公式的来源并没有深入的感觉和体会,以致无法把物理应用出来。」

  目前市面上一些物理学的教科书,是由物理学界知名人士执笔、所编译出来的教科书,并不适合初学者研读,只适于已经学了很久的人作为温习之用。其中的问题就出在作者不是把科学家当时心里头如何发现一个物理定义的感觉表达出来,只是把成果用公式表示出来罢了。

  如果你只学他的公式,而没有体会他的感觉和发现过程,当然就无法了解物理本身的意义,也就会觉得物理难学、难懂了。

  孔子在《论语》一书中提到了「仁」字,孔子所说的「仁」其实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觉」,孔子可以说是一个懂「感觉」的人。

  他曾经提起他最高兴的一件事是带一些门生去河边玩玩水,吹吹风,然后吟歌而返。这种快乐只有懂「感觉」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反观现在的人以赚钱、谋权势、好享乐为最大的乐事,是不能比较的。

  其实孔子提倡「仁」,就是在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罢了。如果我们的社会疏忽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渐渐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了,便造成种种社会问题,这就是现代社会犯罪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能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社会问题和犯罪率自然而然会减少。

  我们仔细探讨杀人事件,就会明白一件事:杀人犯之所以会杀人的主要原因,是他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并且把别人视作「物品」或是「东西」;如果他能把别人的身体当作是自己的看待,自然就杀不下去了。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感觉也不重视,更何况去重视别人的感觉呢?

  就医学来说,中医比较重视自己身体状况的感觉;而有些疾病在西医检查不出原因,于是就把它归为心理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就中医的观点并不以为然,所以中西医合诊是有必要的。

  你是否曾想过:日本人竟然连「礼貌」也能做到没有感觉。通常我们对一个人由内心表示敬佩和仰慕,自然而然会行九十度的鞠躬,这是由你内心的感觉而形之于外的一种礼敬;然而日本人的九十度鞠躬常常不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我是不赞成这种只有形式的礼貌。

  如果你是一个很懂感觉的人,自然也就不会被一些虚伪的形式情感所蒙骗,就有能力去辨别哪个人对你有感情,哪个人对你的感情是虚假的。像电影里面一些情报人员为了得到对方的情报,连情感也能装出来,这对于懂「感觉」的人来说,是不会上当的。

  时下的青年男女,对于「美」并不会用感觉去欣赏,在穿着服式或化妆脸部时,采用一套刻版的公式去整装自己,譬如:头发要怎么吹,脸部要怎么化妆,衣服要怎么穿,完全是受到一套规则所主宰,却疏忽了自己的感觉,这又如何能够把自己内心最美的地方表现出来呢?

  此外,科学的发达与进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和电脑、机械接触很多,人类的思考渐渐变得机械化或电脑化,日久便疏忽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自然心灵便走向机械化或物质化,也就不重视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这样发展下去,怎么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关爱的净土呢?孔子对于没有「感觉」的人,以「麻木不仁」来形容,真是最恰当不过。

  今天跟各位提「感觉」,主要是要让大家了解:如何把「感觉」应用在修行上,这是一个修行人应该注重的问题。

  就净土宗念佛法门来说,如果并不明白念佛的感觉,也就失去了念佛的真谛。一味地念口簧、执持名号,而不重视心灵上任何感觉,和念书又有何差别呢?同样地,密教一味地教人观咒字和结手印,至于观咒字和结手印是何道理,若不明白其中之真谛,又如何能够禅定解脱呢?

  一旦你明白了修行须重视有所「感觉」,修到一个阶段自然会明白观咒字或结手印之道理。但我要强调一点,这种感觉并不是刻意往外去抓的,而是在修奢摩他时,「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所产生的禅定的感觉。

  最后引《金刚经》一个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我所指的「感觉」是不落于相的。今天谈「感觉」就到这里为止,各位有没有问题呢?

  问:请您开示,在修本尊法时,如果没有任何感觉时应该怎么办呢?

  答:要多努力,自然就会有感觉。有时在修本尊法时,头上会麻麻的,其实这就是本尊住顶的一种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不同,有的人觉得热热的,有的人觉得清凉感,有的人觉得空空的。修行一有感觉,你就会对修行感到兴趣;如果一点感觉都没有,你对修行自然就提不起劲来,这也就是今天我要强调「修行要有感觉」的主要目的。

  问:请问《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三」字是不是代表多数以上,一日之中要不只三次省察自己的念头呢?

  答:是的,修行人应该随时随地省察自己的念头。孔子是懂「感觉」的人,可惜后人把孔子的话注解错了,并没有把孔子的意思表达出来,主要是注解的人不懂「感觉」。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