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在哪里?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在哪里?
我对觉性已经做了重新的界定,以前的定义是:觉性不可被知,只要可以被知的,就不是觉性,就是识心;但是那个划分太严格了,所以后来就改了,是可以有可被知的觉性,但是祂没有执着;也就是说,不可被知是觉性,但是可被知的部分,只要没有执着,也是觉性,只要有执着了,就是识心。
最近也讲到有轻执着、有重执着。轻执着是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细烦恼。重执着就是五毒,贪、瞋、痴、慢、妒,再加一个谄曲,就是重执着。微微的执着,就会发展出细烦恼的轻执着;轻执着再发展下去,就会发展成重执着;再变成一层一层、一团一团的执着,执着愈缠就愈重,重到最重的那个执着,就变成物质。
我这么讲,大家好像听得满清楚的,都明白知道了;可是我要慎重的说,你们可能并没有真的听懂。譬如说,你们要真的知道五毒,那么,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至少要在「行、识」中间这里才行,「行」这边是能知,「识」那边是被知。如果这个五毒是你的被知,这个时候,你才会认识五毒。如果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不在「行、识」中间这里,而是在「识、名色」中间,你是看不见真正的五毒,没有办法看到的。为什么?因为五毒是你的能知,那怎么会被你知道呢?
你看不见真正的五毒,但是在听我讲的时候,又觉得自己都听懂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听懂的不是真的,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贪、瞋、痴、慢、妒是什么,你的贪、瞋、痴、慢、妒还是你的能知,你看不见它的。我知道很多人在这个状态,虽然他可能嘴巴里面也讲贪、瞋、痴、慢、妒是五毒,好像他都知道,但知道的只是一部分,他看不到全部。
问题就在这里,你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的贪、瞋、痴、慢、妒?这是要经过自我反省的,要经过自我反省才能够察觉,才能够体会到的。我知道很多人根本就被贪、瞋、痴、慢、妒控制了,因为他的能知就是贪、他的能知就是瞋、他的能知就是痴、他的能知就是慢、他的能知就是嫉妒。那他怎么可能真正知道五毒?他是在行使贪、瞋、痴、慢、妒,他根本看不见贪、瞋、痴、慢、妒,这样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当你根本分辨不出贪、瞋、痴、慢、妒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分辨善恶,自以为在行善,其实是在造恶。所以佛经里就教我们,当你的能力还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那就告诉你一个方法,去恶就是行善。也很具体的告诉你,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不可以邪淫,杀盗淫不可以;很具体的告诉你,这样子的坏事情不可以做,你就不要做。
像挪威的那个凶手,他不是做了杀人之实吗?但是他的口号是行善,就是假行善之名,其实杀人就是恶。所以,真正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因为你的条件真的不够。你要行善,可是你根本不够资格。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还在「识、名色」中间,你能够做的就是去恶,不要做坏事,这样就好了。从这件事情,一对比之下,我们就知道佛法多么的高明,对人性多么的了解,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到众生,才能帮助到人。
以上我讲的,大家听起来觉得很简单也很清楚,但是不要以为自己真能够了解;你所了解的,可能不是真的状况。到底是真的懂还是假懂的关键点,就是在你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这个界线你到底有能力摆在哪里?你如果没有能力,就不要自以为是。(摘选自20110728梁师周四开示)(忆玫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