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30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30
(一二六)<大品>《行欲经》第十1(第三念诵)2
(大正1,615a8-616a4)
解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8b6-7//Z 2B:2,437d6-7// R129,874b6-7):「十、《行欲经》:为给孤居士:说十种行欲人,非法三、法非法三、如法四。」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15,n.2:本经叙说世之行欲人有非法、如法、法与非法并用以求财等三种人,再对所得财物之处理方式共举十例说明,其中并指出最下、最上、最妙之行欲人。
※《增支部》(A. 10. 91. Kāmabhogī 行欲人),西晋·法炬译《佛说伏淫经》(大正1,863b13-864a24),《杂阿含经》卷32(912经)(大正2,228c15-229c2)。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世尊为给孤独长者说世中十种行欲之人
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人行欲?」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十人行欲。云何为十?
(一)以非法无道求索财物之三种行欲人
1、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亦不供养沙门、梵志等
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2、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但不供养沙门、梵志等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3、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亦供养沙门、梵志等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二)以法非法求索财物之三种行欲人
1、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亦不供养沙门、梵志等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2、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但不供养沙门、梵志等
(615b)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3、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亦供养沙门、梵志等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三)以如法以道求索财物之四种行欲人
1、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亦不供养沙门、梵志等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2、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但不供养沙门、梵志等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3也。
3、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亦供养沙门、梵志等,但染着、不知出要而用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染着缚缴;缴已染着,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4、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亦供养沙门、梵志等;不染着且知出要而用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着,不缚不缴;不缴已染着,见灾患,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二、明行欲人中之最下劣、最上、最胜妙
(一)最下劣者:非法无道求财,不自养安隐及父母乃至不供养沙门等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615c)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下也。
(二)最上者:以法非法求财物,自养安隐及父母乃至供养沙门等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上也。
(三)最胜妙者:如法以道求财物,自养安隐及父母乃至供养沙门等,且不染着、知出要而用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着,不缚不缴;不缴已染着,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为最妙也。犹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为最4妙也。如是,居士!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为最妙也。」
三、世尊说偈结成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非法求财,及法非法求,不供不自用,亦不施为福,二俱皆有恶,于行欲最下。
若如法求财,自身勤所得,供他及自用,亦以施为福,二俱皆有德,于行欲最上5。
若得出要6慧,行欲住在家,见灾患知足,节俭用财物,(616a)彼得出欲慧,于行欲最上。」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
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行欲经》第十竟7(千二百五十三字)8。」
附:汉译经论对照
《伏淫经》卷1(大正1,863b13-864a24):
闻如是:
一时,婆加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彼时,居士阿那邠祁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阿那邠祁居士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世间有几伏淫而可知者?
汝居士!世间有十伏淫。云何为十?
◎此居士,或一伏淫,非法行淫干,彼非法求淫干(无所方便为苦)已,亦不自安身,亦不安父母及妻子、客使、奴婢、沙门、婆罗门,不有益事,为善得善得生天上。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非法求淫干,彼非法求淫干已。自安身父母、妻子、客使、奴婢,而不施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非法求干彼非法求干已,自安隐身父母、妻子、客使、奴婢,能施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财,彼如法求财已,不自安乐身,不为父母,不为妻子,不为奴婢,亦不施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财,彼如法求财已而自安乐身及父母、妻子、奴婢,不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财,彼如法求财已,而自安乐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财不干,彼如法求财不干已,亦不自安乐身,亦不为父母、妻子、奴婢,亦不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财不干,彼如法求财不干已,自得安乐身及父母、妻子、奴婢,不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财不干彼,如法求财不干已,自得安乐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彼得钱财于中染着,极染着不见祸变,亦不知弃而贪食之。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复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钱财不干,彼如法求钱财不干已,自得安隐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彼得钱财亦不染亦不着,亦不于中乐,亦不于中住,亦知是祸变,亦能弃舍而食之。如是居士!是一伏淫。
※此居士!彼或一伏淫,非法求钱财干彼,非法求钱财干已,亦不自安隐身,亦不安隐父母、妻子、奴婢,亦不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是为居士。如是伏淫!伏淫我说此弊恶。
※此居士!或一伏淫,非法求钱财干,彼非法求钱财干已,自安隐身及父母、妻子、奴婢,不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
※此居士!此伏淫此伏淫此小胜小胜此居士,彼或一伏淫,如法求钱财不干彼,如法求钱财不干已,自得安乐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与沙门婆罗门,为善得善身生善处,彼得钱财不染不着、不持、不乐,知是祸变弃舍离而食之。
如是,居士!食淫最胜、最妙、最上、最好、无上胜!犹若居士,有牛乳因乳有酪,因酪有醍醐,因醍醐有酥,因酥有酪酥,此是最胜最妙无上说。
如是,居士!此诸伏淫如是伏淫,最胜、最妙、极妙、最上,无上无上。
说颂偈曰:
「非法聚钱财,如法如法施;不施不食之,亦不施为福。
二俱为悭浊,恶行食此淫;如法求钱财,欲以施为福。
亦施及食之,亦能作福德;二俱不悭浊,皆有此伏淫。
有能行智慧,伏淫随所行;知变有知足,知足而食之。
有能行智慧,最妙能伏淫。」
佛如是说。
居士阿那邠祁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2】《杂阿含经》卷32(912经)(大正2,228c15-229c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瞻婆国揭伽池侧。
时有王顶聚落主,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王顶聚落主:「今者众生,依于二边。何等为二?
一者、乐着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五欲;二者、自苦方便不正,非义饶益。
聚落主!有三种乐受欲乐卑下田舍常人凡夫,有三种自苦方便不正非义饶益。
◎聚落主!何等为三种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乐受欲乐?有受欲者,非法滥取,不以安乐自供,不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知识,亦不随时供养沙门
、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世间第一受欲。
◎复次、聚落主!受欲乐者,以法、非法滥取财物,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知识,而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第二受欲乐者。
◎复次、聚落主!有受欲乐者,以法求财,不以滥取。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知识、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第三受欲乐者。
※聚落主!我不一向说受欲平等;我说受欲者其人卑下,我说受欲者是其中人,我说受欲者是其胜人。何等为卑下受欲者?谓非法滥取,乃至不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我说卑下者受欲。
◎何等为中人受欲?谓受欲者,以法、非法而求财物,乃至不求未来生天,是名我说第二中人受欲。何等为我说胜人受欲?谓彼以法求财,乃至未来生天,是名我说第三胜人受欲。何等为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有一自苦枯槁活,初始犯戒、污戒,彼修种种苦行,精勤方便住处住。彼不能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聚落主!是名第一自苦方便枯槁活。
◎复次、自苦方便枯槁活,始不犯戒、污戒,而修种种苦行,亦不由此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第二自苦方便枯槁活。
◎复次、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然修种种苦行方便,亦不能现法离炽然,得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
※聚落主!我不说一切自苦方便枯槁活,悉等:我说有自苦方便是卑劣人,有说自苦方便是中人,有说自苦方便是胜人。何等自苦方便卑劣人?若彼自苦方便,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卑劣人。何等为自苦方便中人?若彼自苦方便,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中间人。何等为自苦方便胜人?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胜人。聚落主!是名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聚落主!有道有迹,不向三种受欲随顺方便,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不向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
※聚落主!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不向三种受欲,三种自苦方便?
聚落主!为欲贪障阂故,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现法、后世得斯罪报,心法忧苦;瞋恚、痴所障,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现法、后世得斯罪报,心法忧苦。若离贪障,不欲方便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不现法、后世受此罪报,彼心心法常受喜乐;如是离瞋恚、愚痴障阂,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现法、后世受斯罪报,彼心心法常受安乐。于现法中,远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身现,缘自觉知。
※聚落主!如此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者,为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当其世尊说是法时,王顶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王顶聚落主,见法,得法,知法,深入于法,度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我今已度,世尊!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从今尽寿为优婆塞」。时(王顶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二七)《中阿含》<大品>《福田经》第十一9(第三念诵)10
(大正1,616a5-26)
解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8b7-8 // Z 2B:2,437d7-8 // R129,874b7-8):「十一、《福田经》:为给孤居士说二种福田,谓:十八学人、九无学人。」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0,n.2:本经叙说世尊告给孤独居士,世中有二种福田人,即学人与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增支部》(A. 2. 4. 4. Dakkhi?eyyā ◎诸应供)、《杂阿含》卷三十五?(992经) (大正2,258c11-20)。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世尊为给孤独长者说世中有二种福田人
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11?」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12,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13
(一)明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1]信行、[2]法行、[3]信解脱14、[4]见到、[5]身证、[6]家家、[7]一种、[8]向须陀洹、[9]得须陀洹、[10]向斯陀含、[11]得斯陀含、[12]向阿那含、[13]得阿那含、[14]中般涅槃、[15]生般涅槃、[16]行般涅槃、[17]无行般涅槃、[18]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15
(二)明九无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1]法,[2]升进法,[3]不动法,[4]退法,[5]不退法,16[6]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17,[7]实住法,[8]慧解脱,[9]俱解脱,18是谓九无学人。
二、世尊说偈结成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世中学、无学,可尊可奉敬;彼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
居士!是良田,施彼得大福19。」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
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福田经》20第十一竟(二百六十七字)21。
附:汉译经论对照
【1】《杂阿含经》卷35(992经)(大正2,258c11-2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世间有几种福田?」
佛告长者:「世间有二种福田。何等为二?学及无学。」
卽说偈言:
「世有学、无学,大会常延请,正直心真实,身口亦复然,是卽良福田,施者获大果!」
佛说此经已,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八)《中阿含》<大品>《优婆塞经》第十二22(第三念诵)23
(大正1,616a27-617b18)
解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十二、《优婆塞经》:佛说优婆塞善护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证果。」(卍续藏X74,958b8-10 // Z 2B:2,437d8-10 // R129,874b8-1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3,n.5:本经叙说优婆塞善护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证果。
※《增支部》(A. 5. 179. Gihī ◎在家者)。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616b)独园。
贰、正宗分
一、尊者舍利子为给孤独居士及五百优婆塞说法后,各至佛所
尔时,给孤独居士24与大优婆塞众五百人俱,往诣尊者舍梨子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五百优婆塞亦为作礼,却坐一面。
给孤独居士及五百优婆塞坐一面已,尊者舍梨子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座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去后不久,给孤独居士及五百优婆塞亦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二、世尊为舍利子及众宣说白衣善护行五法、得四增上心,即为初果圣者
尊者舍梨子及众坐已定,世尊告曰:「
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25及得四增上心26,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舍梨子!汝当记别27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
(一)明善护行五法
舍梨子!云何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
1、第一法:不杀生
白衣圣弟子者,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28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一法。
2、第二法:不盗取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悋,不望其报,不以偷所覆,常自护已,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二法。
3、第三法:不邪淫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邪淫、断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兄弟所护,或姊妹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或亲亲29所护,或同姓所护,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及有名雇债30至华鬘亲31;不犯如是女,32彼于邪淫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三法。
4、第四法:不妄语
复次,舍(616c)梨子!白衣圣弟子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四法。
5、第五法:不饮酒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酒、断酒,彼于饮酒净除其心。
※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五法。
(二)明得四增上心
舍梨子!白衣圣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1、第一增上心:念佛
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静得喜33,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2、第二增上心:念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法: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如是观、如是觉、如是知、如是念法已,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法,心静得喜,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
3、第三增上心:念僧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众:如来圣众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顺行如法,彼众实有阿罗诃、趣阿罗诃,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须陀洹、趣须陀洹,是谓四双八辈。谓如来众成就尸赖34,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35彼如是念如来众,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617a)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众,心静得喜,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三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4、第四增上心:念戒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自36念尸赖:此尸赖不缺不穿,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具善受持。彼如是自念尸赖,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尸赖,心静得喜,若有恶欲卽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三)若能善护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可得须陀洹
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者,舍梨子!汝记别白衣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
三、世尊说偈结成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慧者住在家,见地狱恐怖,因受持圣法,除去一切恶。
不杀害众生,知而能舍离,真谛不妄言,不盗他财物。
自有妇知足,不乐他人37妻,舍离断饮酒,心乱狂痴本。
常当念正觉,思惟诸善法,念众观尸赖,从是得欢喜。
欲行其布施,当以望其福,先施于息心,如是成果报。
我今说息心,舍梨当38善听:(617b)若有黑及白,赤色之与黄,
尨39色爱乐色,牛及诸鸽鸟,随彼所生处,良御牛在前。
身力成具足,善速往来快,取彼之所能,莫以色为非。
如是此人间,若有所生处,剎帝丽40梵志,居士本工师;
随彼所生处,长老净持戒,世无着善逝,施彼得大果。
愚痴无所知,无慧无所闻,施彼得果少,无光无所照。
若光有所照,有慧佛弟子,信向善逝者,根生善坚住。
彼是生善处,如意往人41家,最后得涅槃,如是各有缘。」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
尊者舍梨子及诸比丘、给孤独居士、五百优婆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优婆塞经》第十二竟42(千五百四十九字)43
(一二九)《中阿含》<大品>《怨家经》第十三44(第三念诵)45
(大正1,617b19-618b17)
解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8b10-12 // Z 2B:2,437d10-12 // R129,874b10-12):「十三、《怨家经》:谓瞋恚是怨家,妨人七事:一、妨好色,二、妨安眠,三、妨得利,四、妨友朋,五、妨名称,六、妨大富,七、妨生善处。」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31,n.4: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乃由男女辈瞋恚时来。即不欲怨家有好色、安眠、大利、朋友、称誉、大富、生天等七事。世尊并以偈颂道出瞋之为害及无恚之功德。。
※《增支部》(A. 7. 60. Kodhanā ◎诸瞋恚者)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世尊为诸比丘说因瞋恚而有七怨家法作怨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云何为七?
(一)第一法:不乐怨家有好色,自亦恶色
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好色。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有好色。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46心不舍瞋恚,彼虽好沐浴,名香涂身,然色故恶。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一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二)第二法:不欲令怨家安隐眠,自亦难眠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617c)家安隐眠。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安隐眠。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虽卧以御床,敷以氍氀47、核譀,覆以锦绮48罗谷49,有儭50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51,然故忧苦眠。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二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三)第三法:不欲令怨家得大利,自亦不得大利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得大利。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得大利。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利。彼此二法更互相违,大得不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三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四)第四法: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自亦无友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朋友。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有朋友。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若有亲朋友,舍离避去。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四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五)第五法:不欲令怨家有称誉,自亦无鞥誉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称誉。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有名称。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恶名丑声周闻诸方。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五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六)第六法:不欲令怨家极大富,自亦无富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极大富。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极大富。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作如是身、口、意行,使彼大失财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618a)第六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七)第七法: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必至善处,生于天上,自亦趣恶处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必至善处,生于天上。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往至善处。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身、口、意恶行。彼身、口、意恶行已,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此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二、世尊说偈结成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瞋者得恶色,眠卧苦不安,应获得大财,反更得不利。
亲亲善朋友,远离瞋恚人,数数习瞋恚,恶名流诸方。
瞋作身口业,恚缠行意业,人为恚所覆,失一切财物。
瞋恚生不利,瞋恚生心秽,恐怖生于内,人所不能觉。
瞋者不知义,瞋者不晓法,无目盲暗塞,谓乐瞋恚人。
恚初发恶色,犹火始起烟,从是生憎嫉,缘是诸人瞋。
若瞋者所作,善行及不善,于后瞋恚止52,烦热如火烧。
所谓烦热业,及诸法所缠,彼彼我今说,汝等善心听。
瞋者逆害父,及于诸兄弟,亦杀姊与妹,瞋者多所残。
所生及长养,得见此世间,(618b)因彼得存命,此母瞋亦害。
无羞无惭愧,瞋缠无所言,人为恚所覆,口无所不说。
造作痴罪业53,而自夭其命,作时不自觉,因瞋生恐怖。
系着自己身,爱乐无极已,虽爱念己身,瞋者亦自害。
以刀而自刺,或从岩自投,或以绳自绞,及服诸毒药。
如是像瞋恚54,是死依于恚,彼彼一切断,用慧能觉了。
小小不善业,慧者了能除,当堪耐是行,欲令无恶色。
无恚亦无忧,除烟无贡高,调御断瞋恚,灭讫无有漏。」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怨家经》第十三竟55(千一百十五字)56
(一三○)《中阿含》<大品>《教昙弥经》第十四57(第三念诵)58
(大正1,618b18-620b6)
解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8b12-14 // Z 2B:2,437d12-14 // R129,874b12-14):「十四、《教昙弥经》:昙弥骂责比丘,比丘皆去,诸优婆塞乃逐昙弥。佛为昙弥说树神喻,教彼住沙门法。」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37,n.1:本经叙说昙弥尊者因凶暴急弊,极为麁恶,故为生地之优婆塞所逐。昙弥乃往诣佛所,谓对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何以被逐?世尊于其再三哀告后,乃为说树神喻,示以沙门当住沙门法。
※《增支部》(A. 6. 54.Dhammika ◎昙弥)。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尊者昙弥因凶恶骂詈于诸比丘,而为生地之优婆塞驱逐
尔时,尊者昙弥59为生地尊长60,作佛图61主,为人所宗,凶暴急弊,极为麁恶,骂詈责数于诸比丘62。因此故生地诸比丘皆舍离去,不乐住此。于是,生地诸优婆塞见生地诸比丘皆(618c)舍离去,不乐住此,便作是念:此生地诸比丘以何意故,皆舍离去,不乐住此?生地诸优婆塞闻此生地尊者昙弥──生地尊长,作佛图主,为人所宗,凶暴急弊,极为麁恶,骂詈责数于诸比丘。因此故生地诸比丘皆舍离去,不乐住此。生地诸优婆塞闻已,卽共往诣尊者昙弥所,驱逐昙弥,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二、尊者昙弥往诣佛所,向世尊三次哀告,世尊为说沙门当住沙门法
于是,尊者昙弥为生地诸优婆塞所驱,令出生地诸寺中去,卽摄衣持钵游行,往诣舍卫国;展转进至舍卫国,住胜林给孤独园。
(一)尊者昙弥初次哀告,世尊令止言
◎于是,尊者昙弥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彼时世尊告曰:「止!止!昙弥!何须说此?」
(二)尊者昙弥二次哀告,世尊举视岸鹰喻令止言
◎尊者昙弥叉手向佛,再白曰:「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世尊亦再告曰:「昙弥!往昔之时,此阎浮洲有诸商人乘船入海,持视岸鹰行,彼入大海不远,便放视岸鹰。若视岸鹰得至大海岸者,终不还船。若视岸鹰不得至大海岸者,便来还船。如是,昙弥!为生地优婆塞所驱逐,令出生地诸寺故,便还至我所。止!止!昙弥!何须复说此?」
(三)尊者昙弥第三次哀告,佛为说沙门当住沙门法
◎尊者昙弥复三白曰:「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世尊亦复三告曰:「昙弥!汝住沙门法,为生地诸优婆塞所驱逐,令出生地诸寺耶?」
1、世尊举事明理
(1)举昔树神之事
◎于是,尊者昙弥从座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沙门住沙门法?」
◎世尊告曰:「
⊙昙弥!昔时有人寿八万岁。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昙弥!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岁(619a)乃嫁。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有如是病──大便、小便、欲、不食、老63。
⊙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高罗婆64,聪明智慧,为转轮王,有四种军,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
具足千子,颜貌端正65,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66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隐。
⊙昙弥!高罗婆王有树,名善住尼拘类67树王68。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而有五枝,
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诸臣;第三枝者,国人民食;
第四枝者,沙门、梵志食;第五枝者,禽兽所食。
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果大如二升69瓶,味如淳蜜丸。
⊙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果无有护者,亦无更相偷。有一人来,饥渴极羸,颜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善住尼拘类树王所,饱啖果已,毁折其枝,持果归去。善住尼拘类树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阎浮洲人异哉无恩,无有反复。所以者何?从善住尼拘类树王饱啖果已,毁折其枝,持果归去,宁令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不生果!善住尼拘类树王卽无果,亦不生果。
⊙复有一人来,饥渴极羸,颜色憔悴,欲得啖果,往诣善住尼拘类树王所,见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亦不生果,卽便往诣高罗婆王所,白曰:『天王!当知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亦不生果。』
高罗婆王闻已,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如是高罗婆王于拘楼瘦没,至三十三天,住天帝释70前,白曰:『拘翼!当知!71善住尼拘(619b)类树王无果,亦不生果。』
⊙于是,天帝释及高罗婆王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如是天帝释及高罗婆王于三十三天中没,至拘楼瘦,去善住尼拘类树王不远住。天帝释作如其像如意足,以如其像如意足化作大水暴风雨。作大水暴风雨已,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
⊙于是,善住尼拘类树王居止树72天,因此故,忧苦愁戚,啼泣垂泪,在天帝释前立。天帝释问曰:『天!汝何意忧苦愁戚,啼泣垂泪,在我前立耶?』
彼天白曰:『拘翼!当知大水暴风雨,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
时,天帝释告彼树天曰:『天!汝树天住树天法,大水暴风雨,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耶?』
树天白曰:『拘翼!云何树天住树天法耶?』
天帝释告曰:『天!若使人欲得树根,持树根去;欲得树茎、树枝、树叶、树华、树果持去者73,树天不应瞋恚,不应憎嫉,心不应恨。树天舍意而住树天74,如是树天住树天法。』
⊙天复白曰:『拘翼!我树天不住树天法,从今日始树天住树天法,愿善住尼拘类树王还复如本。』
于是,天帝释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复化作大水暴风雨。化作大水暴风雨已,善住尼拘类树王卽复如故75。
◎如是,昙弥!若有比丘骂者不骂,瞋者不瞋,破者不破,76打者不打,如是,昙弥!沙门住沙门法。」
◎于是,尊者昙弥卽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啼泣垂泪,白曰:「世尊!我非沙门住沙门法,从今日始沙门住沙门法。」
(2)举昔外道师弟,学道不虚,得大果报;若有打破瞋恚等者,则受无量罪
A、善眼大师及诸弟子
世尊告曰:「
昙弥!昔有大师,名曰善眼77,为外道仙人之(619c)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足。昙弥!善眼大师有无量百千弟子。昙弥!善眼大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78。
昙弥!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火*佥]79磨80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81。
昙弥!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
昙弥!彼时善眼大师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620a)昱天82中。
昙弥!彼时善眼大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
昙弥!善眼大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83
B、例余师:乃至七富楼奚哆师及诸弟子
如善眼大师,如是牟犁84破羣那85、阿罗那遮婆罗门86、瞿陀梨舍哆87、害提婆罗摩纳88、储提摩丽桥鞞陀逻89,及萨哆富楼奚哆90。
昙弥!七富楼奚哆师91亦有无量百千弟子。昙弥!七富楼奚哆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
若七富楼奚哆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火*佥]92磨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若七富楼奚哆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
昙弥!七富楼奚哆师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
昙弥!彼时七富楼奚哆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
昙弥!七富楼奚哆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
2、结劝
昙弥!若有骂彼七师93及无量百千眷属,打破瞋恚责数者,必受无量罪。若有一成就正见佛弟子比丘得小果,骂詈打破瞋恚责数者,此受罪多于彼。
是故,昙弥!汝等各各更迭相护。所以者何?离此过已,更无有失。」
三、世尊说偈结成
于是,世尊说此颂94曰:
「须涅95、牟梨破群那、阿逻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罗摩纳、储提摩丽桥鞞陀逻、萨哆富楼奚哆。
此在过去世,七师有名德,无爱缚乐悲,欲结尽过去。
彼有诸弟子,无量百千数,彼亦离欲结,须臾不究竟。
若彼外仙人,善护行苦行,心中怀憎嫉,骂者受罪多。
若一得正见,佛子住小果,骂詈责打破,受罪多于彼。
是故汝昙弥,各各更相护,所以更相护,重罪无过是。
如是甚重苦,亦为圣所恶,必得受恶色,横96取邪见处。
此是最下人,圣法之所说,谓未离淫欲,得微妙97五根,
信、精进、念处98,正定及正观。
如是得此苦,前所受其殃99,(620b)自受其殃已,于后便害他。
若能自护者,彼为能护外,是故当自护,慧者无央100乐。」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昙弥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教昙弥经》第十四竟101(二千四百二十四字)102
(一三一)《中阿含》<大品>《降魔经》第十五103(第三念诵)104
(大正1,620b7-623a5)
解经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8b14-17 // Z 2B:2,437d14-17 // R129,874b14-17):「十五、《降魔经》:魔入目连腹中,目连唤出,为说昔日波旬扰佛弟子,受大苦报,汝即我甥事。魔乃怖而降伏。」
※本经叙说魔王化作细形入大目犍连腹中,大目犍连于入定中观知,魔惧而自出,尊者并告魔以本生谭,魔波旬闻后心悸恐怖,即于彼处没。
※《中部》(M. 50. Māratajjaniyasutta? 魔诃责经),失译?《佛说魔娆乱经》(大正1,864b5-866c26),吴?支谦译《弊魔试目连经》(大正1,867a5-868c18)。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婆奇瘦105,在鼍山怖林106鹿野园中。
贰、正宗分
一、尊者大目犍连为降伏魔王波旬,告知本生谭事
(一)魔王波旬为扰尊者大目犍连而入其腹中
尔时,尊者大目犍107连教授为佛而作禅屋,露地经行。
彼时,魔王化作细形,入尊者大目犍连腹中。
(二)尊者大目犍连入定观知,魔王恐惧自出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卽作是念:我今腹中108犹如食豆,我宁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自观其腹。是时,尊者大目犍连至经行道头,敷尼师檀109,结跏趺坐,入如其像定,以如110其像定自观其腹,尊者大目犍连便知魔王在其腹中。
◎尊者大目犍连卽从定寤111,语魔王曰:「汝波旬112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
◎彼时,魔王便作是念:此沙门不见不知而作是说:「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620c)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汝之尊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彼犹不能速知速见,况复弟子能知见耶?
◎尊者大目犍连复语魔王:「我复知汝意,汝作是念:此沙门不知不见而作是说:『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113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汝之尊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彼犹不能如是速知速见,况复弟子能知见耶?」
◎彼魔波旬复作是念:今此沙门知见我故,而作是说耳。于是,魔波旬化作细形,从口中出114,在尊者大目犍连前立。
(三)尊者大目犍连为魔王波旬说本生谭事
◎尊者大目犍连告曰:「波旬!昔有如来名觉砾拘荀大115无所着、等正觉,我时作魔,名曰恶116。我有妹,名黑117,汝是彼子。波旬!因此事故,汝是我[外+男]118甥119。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有二大弟子,一者名音120,二者名想121。
⊙波旬!以何义故,尊者音名音耶?波旬!尊者音住梵天上,以常音声满千世界,更无有弟子音声与彼等者、相似者、胜者。波旬!以是义故,尊者音名音也。
⊙波旬!复以何义尊者想名想耶?波旬!尊者想所依游行村邑,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乞食已,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至无事处,或至山林树下,或至闲居静处,敷尼师檀,结加122趺坐,速入想知灭定。
彼时,若有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见123入想知灭定,便作是念:今此沙门于无事处坐而命终,我等宁可以燥樵、草拾已,积聚覆其身上而耶维124之?卽拾樵、草积覆其身,以火然之,便舍而去。
彼尊者想过夜平旦,从定寤起,抖擞衣服,所依村邑游行,如常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摄诸根,立于正(621a)念。彼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先见者,便作是念:今此沙门在无事处坐坐125而命终,我等昨已拾燥樵、草积覆其身,以火烧之,然已而去,然此贤者更复想也。波旬!以是义故,尊者想名想也。
◎波旬!彼时恶魔便作是念:此秃沙门以黑所缚,断种无子,彼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若如驴,竟日负重,系在枥上,不得麦食,为彼麦故,伺、增伺、数数伺。
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如猫子在鼠穴边,欲捕鼠故,伺、增伺、数数伺。
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彼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如鸺狐在燥樵积间,为捕鼠故,伺、增伺、数数伺。
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如鹤鸟在水岸边,为捕鱼故,伺、增伺、数数伺。
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学禅,伺、增伺、数数伺。
◎彼何所伺?为何义伺?求何等伺?彼调乱狂发败坏。我不知彼何所从来,亦不知彼何所从去,亦不知住止,不知死不知生,我宁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骂詈精进沙门,打破责数。所以者何?或骂打破责数时,傥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
波旬!彼时恶魔便教敕梵志、居士,彼梵志、居士骂詈精进沙门,打破责数。彼梵志、居士或以木打,或以石掷,或以杖挝,或伤精进沙门头,或裂坏衣,或破应器。
尔时,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彼生已,作是念:『我应受此苦,当复更受极(621b)苦过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进沙门行恶行故。』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弟子用伤其头,裂坏其衣,破其应器已,往
诣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所。尔时,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无量百千眷属围繞为说法,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遥见弟子头伤、衣裂、钵破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等见不?恶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骂詈精进沙门,打破啧126数。所以者何?或骂打破责数时,傥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当以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令恶魔求便不能得便。』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以此教教127诸弟子,彼卽受教,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以此故,彼恶魔求便不能得便。
◎波旬!彼时恶魔复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进沙门便,而不能得,我宁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或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傥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
波旬!彼梵志、居士为恶魔所教敕已,(621c)卽共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以衣敷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梵志、居士以发布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梵志、居士以手捧持种种饮食,住道边待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随意而128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诸信梵志、居士见精进沙门,敬心扶抱,将入于内,持种种财物与精进沙门,作如是说:『受是用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尔时,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善处,生于天上。生已,作是念:我应受是乐,当复更受极乐胜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进沙门行善行故。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弟子得奉敬、供养、礼事已,往诣觉砾拘荀
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所。
是时,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无量百千眷属围绕而为说法,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遥见弟子得奉敬、供养、礼事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等见不?恶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或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傥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当观诸行无常,观兴衰法,观无欲,观舍离,观灭,观断,令恶魔求便而不能得。』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以此教教诸弟子,彼即受教,观一切行无常,观兴衰法,观无欲,观舍离,观灭,观断,令(622a)恶魔求便而不能得。
◎波旬!彼时恶魔复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进沙门便,而不能得,我宁可化作年少形,
手执大杖,住其129道边,打尊者音头,令破血流污130面。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于后所依村邑游行,彼于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尊者音在后侍从。
波旬!尔时,恶魔化作年少形,手执大杖,住在道边,击尊者音头破血流污131面。波旬!尊者音破头流血已,随从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后,犹影不离。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至村邑已,极其身力右旋顾视,犹如龙视,不恐不怖,不惊不惧而观诸方。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见尊者音头破血流污面,随佛后行,如影不离,便作是说:『此恶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恶魔不知厌足。』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语未讫,彼时,恶魔便于彼处,其身卽堕无缺大地狱。
波旬!此大地狱而有四名,一者无缺,二者百钉,三者逆刺,四者六更。132彼大地狱其中有卒,往至恶魔所,语恶魔曰:『汝今当知,若钉钉等共合者,当知满百年。』」
二、魔王波旬闻后,因心生恐惧,并与尊者大目犍连以偈共论答
于是,魔波旬闻说此已,卽便心悸,恐怖惊惧,身毛皆竖,向尊者大目犍连卽说颂曰:
「云何彼地狱,恶魔昔在中?娆害佛梵行,及犯彼比丘。」
尊者大目犍连卽时以偈答魔波旬曰:
「地狱名无缺,恶魔曾在中,娆害佛梵行,及犯彼比丘。
(622b)彼铁钉有百,一切各逆刺,地狱名无缺,恶魔昔在中。
若有不知者,比丘佛弟子,必得如是苦,受黑业之报。
若干种园观,人者在于地,食自然粳米,居止在北洲。
大须弥山岩,善修之所熏,修习于解脱,受持最后身。
133跱立在大泉134,宫殿住至劫,金色可爱乐,犹火[火*佥]、晃昱。
作诸众妓乐,往诣帝释所,本以一屋舍,善觉了为施。
若释135在前行,升毗阇延殿136,见释大欢喜,天女各各舞。
若见比丘来,还顾有惭愧,若毗阇延殿,见比丘问义。
大仙颇能知,爱尽得解脱,比丘即为答,问者如其义。
拘翼我能知,爱尽得解脱,闻彼之所答,释得欢喜乐。
比丘多饶益,所说如其义,若毗阇延殿,问帝释天王。
此殿名何等,汝释摄持城?释答大仙人,名毗阇延哆。
是谓千世界,于千世界中,无有胜此殿,如毗阇延哆。
天王天帝释,自在随所游,爱137乐那游哆138,化作一行百,
毗阇延殿内,释得自在游。
(622c)毗阇延大殿,足指能震139动,天王眼所观,释得自在游。
若鹿子母堂,筑基极深坚,难动不可震,如意足能摇。
彼有琉140璃地,圣人之所履,滑泽乐更触,布柔软绵褥141。
爱语共和合,天王常欢喜,善能作妓乐,音节善谐和。
诸142天来会聚,而说须陀洹,若干无量千,及百诸那术。
至三十三天,慧眼者说法,闻彼所说法,欢喜而奉行。
143我亦有是法,如仙人所说,谓至梵天上,问彼梵天事。
梵故有此见,谓见昔时有,我住有常存,恒有不变易。
梵天为答彼,大仙我无见,谓见昔时有,我恒常不变。
我见此境界,诸梵皆过去,我今何由说,恒常不变易。
我见此世间,正觉之所说,随所因缘生,所往而转还。
火无有思念,我烧愚痴人,火然若愚触,必自然得烧。
如是汝波旬,触娆于如来,久作不善行,受报亦当久,
魔汝莫厌佛,莫娆害比丘。」
一比丘降魔,住在于怖林。彼鬼愁忧戚,目连之所诃,(623a)恐怖无智慧,卽于彼处没。
参、流通分
尊者大目犍连所说如是。
彼魔波旬闻尊者大目144犍连所说,欢喜奉行!
《降魔经》第十五竟145(三千二百七十四字)146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九千五百一十五字)
附:汉译经论对照
【1】《魔娆乱经》卷1(大正1,864b5-866c26):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跋祇尸牧摩鼻量鹿野园中。
彼时,尊者大目干连!为世尊作窟,时露地仿徉,教授令作。
彼时,魔波旬!自化其身令微小,入尊者目干连腹中。
彼时,目干连!便作是念:何以故,我腹便重,犹若食豆?我宁可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观己腹。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离仿徉处,至经行捶,敷尼师坛,结跏趺坐。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观己腹。彼尊者大目干连!即便知之,此魔波旬,入我腹中。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还从三昧起告魔波旬曰:汝波旬还出!汝波旬还出!莫触饶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
于是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门亦不知、不见。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谓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世尊犹不能知我见我,况复弟子,能知能见。是事不然!汝波旬汝所念,我亦知之汝所作念,沙门不知不见。而作此言:波旬出!波旬出!莫触娆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谓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犹不能知我见我,况复弟子,能知见我,是事不然。
于是,魔波旬!复作是念:此沙门为知见我。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
于是,魔波旬即从尊者大目干连口中出,便在前立。彼魔波旬,却住一面已,尊者大目干连告波旬曰:波旬!昔过去世有如来,名拘楼孙无所着等正觉,我在彼时,亦为触娆魔,我有妹名迦罗。汝是彼子。汝波旬!当以此知,汝是我妹子。
彼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魔波旬!有弟子,名毗楼(音声)萨若,最上最贤,胜诸弟子。何以故?波旬!而令尊者毗楼,字为毗楼萨若?波旬!此尊者毗楼者,住梵天上,能以香声,满千世界,无有弟子与此等者与声等者,无相似者,谓能说法。此波旬!以是故,而令尊者毗楼,名曰毗楼萨若。
此波旬!以何方便令彼名萨若、字曰萨若?此波旬!名萨若者,彼依村城住,早起着衣服持衣钵,诣村城乞食,自护其身,诸根具足,意念常定,彼诣村城乞食已,中后而还,举衣钵澡浴其足,举尼师坛,着右肩上,若至静处,若至树下,若至空处,依敷尼师坛,结跏趺坐,轻举速疾,入想知灭正受。
彼中牧羊人,若见牧牛人,或担薪人,或行路人,若见彼速疾入想知灭正受,见已作是念:此沙门!坐此静处今命终,我等宁可以干草木、牛粪。若敷碎草木,积覆其身,然火当还。
彼牧羊人、牧牛人、担薪人、行路人,以干草木,若敷碎草木,积覆其身,然火已离而还,于是,尊者萨若过夜已,从三昧起,轻举速疾收拭其衣,依城村住,彼晨起着衣服,与衣钵俱,诣城村乞食。自能护身,具足诸根,意念常定,若彼所见,牧羊人、牧牛人、担薪人、行路人见已,作是念:此沙门在他静处而命终,我等以干草木牛粪,若敷碎草木,积覆其身,然火已离而还,而今此尊者还复命存。此波旬!以是方便故,名为萨若,字曰萨若(还生)。
于是,度数(弊也)簸提旬(恶也常波)作是念: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彼与禅俱,与禅相应,常行于禅。犹若驴常荷担,系在枥上,或不得麦,禅而禅,与禅相应,常行于禅。如是,剃头沙门,以黑缠形,或与禅俱,与禅相应,行禅。犹若猫子,在于鼠穴前,而欲捕鼠在中,禅而禅,与禅相应,行于禅。
如是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常与禅俱,与禅相应,常行禅。犹若犹若鸺狐在空墙上,在中捕鼠。禅而禅。与禅相应。常行禅。
如是,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常与禅俱,与禅相应,常行禅。犹若鵁在水岸上,伺鱼于中,禅而禅。
如是,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与禅相应,禅而禅,此云何名为禅?为何所禅?为是何禅?或乱或忘或不定,我亦不见来,亦不见去,亦不见住,亦不见终,亦不见生,我宁可为婆罗门居士说:如是此沙门,精进当骂之,当打,当说非,当恚之。若少多骂打,瞋恚说其非。若意有异者,此恶魔求其便索其便,或得其便,或得其因缘。此魔波旬为弊魔,而向婆罗门居士,彼沙门精进,当骂之说其非,当瞋恚之。彼精进沙门,当以木打之,当以石掷,或以杖挝,或破彼精进沙门头,或裂衣坏钵,谓彼时婆罗门居士命终,彼因彼缘,身坏死生恶趣泥犁中,生彼已,作是念:今已受此苦,更或能复剧是处,而我于精进沙门,发于邪。
于是,波旬取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弟子,破其头、坏其钵、裂其衣,便往至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所。
彼时,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在无量百千众前围繞,而为说法。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遥见弟子,头被打破,衣钵被裂,从远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诸比丘!当见此比丘,为弊魔,向婆罗门居士说:汝当取精进沙门,骂之挝打,当瞋恚少多挝打,瞋恚意或能有若干,而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缘,求其因缘,得其因缘。汝诸比丘!当与慈俱满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诸方意与慈俱,无怨、无二、无恚,极广极大,无量极分别,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与悲、喜、护俱,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当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缘,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缘。
于是,波旬,向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弟子说如此言:彼与慈俱,满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诸方意与慈俱,无怨无二无恚,极广极大,无量极分别,满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与悲、喜、护俱,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谓彼恶魔求其便、索其因缘,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其因缘。
于是,波旬弊魔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此沙门便,不能得此沙门其因缘,我宁可向婆罗门居士说:汝当取此精进沙门,当恭敬承事礼事供养,少多供养承事礼事已。若意有异,而彼弊魔求其便、索其便、索其因缘,得其便、得其因缘。
此弊魔旬向居士婆罗门说:彼精进沙门,当供养,当承事礼事。令婆罗门居士,脱衣敷地,而作是言:令此精进沙门,当蹈上行,精进沙门当游上行。此精进沙门,为极苦行,当令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令婆罗门居士,自洗其发,以敷着地,而作是言:精进沙门,当蹈上行,精进沙门,当游上行,此精进沙门,为极苦行,当令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当令婆罗门居士,手执囊种种满中,而作是言:唯愿诸贤,当取此随所用之,当令我等长夜得义饶益,令婆罗门居士信乐,为彼精进沙门,自以手牵,将入己家,随所欲施,唯愿,诸贤!当取此施,随所用之,当令我等长夜得义饶益。
彼时,婆罗门居士命终,彼因彼缘,身坏死,生善处天上。生于彼已,便作是念:我等此乐,无过于是,我等因向精进沙门有等见故。
于是,波旬,为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弟子,供养恭敬,承事礼事,便至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弟子所。彼时,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于无量百千众在前围绕,而为说法,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遥见弟子他所供养恭敬,承事礼事,从远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诸比丘见不?此弊魔波旬向婆罗门居士说当供养恭敬,承事礼事,恭敬彼精进沙门,少多恭敬承事礼事供养意。若有异,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缘,得其便、得其因缘。汝诸比丘!当于一切行,见无常住,当见尽,当见离,当见灭,当见止,当见止住处,而令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缘,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缘。
彼波旬,为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弟子说如此言:此一切行,见无常住、见尽、见离、见灭、见止住处。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缘,不能得便,不得其因缘。
于是,弊魔波旬!便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精进沙门便,不能得其因缘,我宁可化作年少小儿童男形像,住他道边,手执大木,当用击尊者毗楼首,破令血流。
彼时,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依城村住,晨起着衣服持衣钵,欲诣城村乞食,及尊者毗楼!随后比丘。于是弊魔在他处化作年少小儿童男形像已,在他道边,手执大木,用击尊者毗楼首,令血流。
于是,尊者毗楼被击首破流血,随从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后。
于是,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至村已,以一切身力,右旋顾视而视,不恐不怖,不惊不懅,而观诸方。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见尊者毗楼,击首破血流,从后而来,见已说言:此弊魔为非为无厌足。
复次,波旬!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言未竟。彼时,弊魔即以其身,堕大泥犁中。彼波旬在大泥犁中,具有四事,无乐六更,身现受痛,钩锁锁之,谓:彼地狱狱卒,便至弊魔所,到已作是言:汝若此锁解者,汝当知我在地狱中,以满百岁在地狱中。彼时,魔波旬便恐怖身毛皆竖。
尊者大目干连即时说偈曰:
云何止地狱,而令恶在中?犯佛婆罗门,及犯此比丘。
名阿鼻泥犁,而令恶止中,犯佛婆罗门,及犯此比丘。
锁解则为百,在中受苦痛,在阿鼻泥犁,令恶止其中。
若有不知者,比丘佛弟子,如是受此苦,当受黑之报。
在于园观中,及此地众生,不种食秔米,当生北拘牢。
极大须弥山,亲近于解脱,自能分别者,身则行念持。
彼山止泉中,常住于此劫,其形如金色,光明靡不照。
作众诸伎乐,是释乐所游,彼亦有二俱,在前而恭敬。
若释在前行,升此高堂上,见释所从来,各各自娱乐。
若见比丘来,还顾有羞耻,若有升堂上,则能问比丘。
当知有此魔,爱尽得解脱,当为比丘记,闻说当如是。
拘翼我知汝,爱尽得解脱,闻说智慧记,释得欢喜乐。
比丘多作行,当为更说此,若有升此堂,释者能致问。
云何名为堂,汝释在其上,汝释我当记,此名受报处。
如是千世界,有此千世界,无有胜此堂,如是受报处。
释得自在游,在中最清明,化一能为百,在此报堂上。
释得自在游,升在此堂上,足指能动之,令天眼而睹。
释得自在游,升在鹿堂上,神足能动转,甚深极覆藏。
难动难可转,彼有琉璃地,圣之所居处,滑泽极柔软。
所敷极软褥,言语亦柔软,最胜今天王,善能作伎乐。
种种若干异,诸天来会聚,趣向须陀洹,无量诸千种。
及百诸那术,至三十三天,说法为作眼,彼闻此法已。
信乐则然可。
我知有此法,则名曰仙人,谓至梵天上,能令诸梵问。
彼梵有此见,所见亦如前,常见有常住。我当为梵记。
仙人我此见,不见不如前,我常有常住。我见报相应。
梵天身在前,我今当何说,我常计有常?
谓能知此世,等觉之所说,若有有所习,所生受其报。
火无有是念,我当烧愚人,火烧愚人已,随行则被烧。
如是汝波旬!近于此如来,久作斯恶行,受报亦当久。
汝魔莫厌佛,及莫娆比丘。」
以此比丘说,魔在鼻量国。鬼有忧戚念,目连所感勤,恐怖极恐惧,忽然则不现。
【2】《弊魔试目连经》卷1(大正1,867a5-868c18):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焚祇国妙华山恐惧聚鹿苑中。
尔时,贤者大目干连夜于冥中经行,由于平路经行往返。
于时,弊魔往诣佛所,自化彻景入目连腹中。
贤者大目干连:「吾腹何故而作雷鸣,犹如饥人而负重担,吾将入室正受三昧观察其源。」
于是,目干连即入其室三昧观身,即时睹见弊魔作化彻景入其腹中,即谓之曰:弊魔!且出!且出!莫娆如来及其弟子,将无长夜获苦不安坠于恶趣。
魔心念言:今此沙门未会见我,亦不知我,横造妄语:「弊魔且出!且出!勿娆如来及其弟子,将无长夜获苦不安,」正使其师大圣世尊尚不知吾,况其弟子!
目连报曰:吾复知复知,卿今心所念:其师大圣尚不能知,况其弟子知吾所在耶?
魔即恐惧:「今此沙门已觉我矣!」即化彻身出住其前。
目连告魔:乃往过去久远之世,拘楼秦佛时,我曾为魔,号曰瞋恨,吾有一姊名曰黤黑。尔时,汝为作子,以是知之是吾姊子。
尔时,有佛出于世间,号拘楼秦如来至真等正觉,有二弟子:一曰:洪音,二曰:知想,最尊、第一、仁贤、难及。
何故贤者名曰洪音?住于梵天謦扬大声,闻于三千大千世界。
何故贤者名知想?若处闲居坐于树下旷野山中,如其色像三昧正受,牧羊牧牛担薪负草田居行人,见之如此各相谓言:「于此命过,吾等各各辈薪负草共蛇维之。」如其所言即共蛇维。
知想比丘从三昧起,奋迅衣服,去其埃灰,更整法服持钵入城国邑聚落而行分卫,牧牛羊者、负薪草人,必怀惊愕各各相谓:「吾在旷野闲居,见此比丘坐于树下,而不喘息谓之命过,共积薪草而蛇维之,」今者知想。以是之故曰想识,
于是,瞋恚魔心自念言:此辈沙门自谓持戒,寂然默声思惟而行。譬如狗猫思欲捕鼠,静然不动鼠出即搏,沙门禅思亦复如是。譬如鸧鹤而欲捕鱼,默静声潜思鱼出则吞,诸沙门等亦复如是,潜思惟念专有所求。譬如大驴昼负重馱至夜疲极,饥渴潜思欲得食饮,诸沙门等亦复如是,
时,魔心念:我宁可化于此国土长者梵志,取诸持戒沙门道人,挝捶骂詈裂衣破钵破头,[今>令]起瞋恚,吾因是缘得其方便,寻如所念,即化国中长者梵志,取诸沙门持戒奉法,挝捶骂詈坏钵破头裂其被服。此诸沙门,如猫捕鼠如鹤吞鱼,譬如鵄枭于树间捕鼠,诸沙门坐禅亦复如是如驴饥疲。
时,诸比丘皆被毁辱低头直行,至拘楼秦佛所,佛为四辈天龙鬼神广说经道,见诸比丘被毁辱来告诸比丘:「比丘!今瞋恨魔化诸国中长者梵志,取诸持戒奉法沙门,挝捶骂詈破头坏钵裂其衣服,令心变恨起瞋恚意,吾以是缘得其方便使道不成,尔等于此当行四等慈悲喜护,不怀怨结无瞋恨心,广大难限普安无边等于十方,虽求汝便终不能得。」比丘受教,所在闲居旷野一心禅思,行四等心意无增减。
时,瞋恚魔虽求持戒奉法沙门之便永不能得。
尔时,长者梵志从受魔教,毁辱持戒奉法沙门,寿终之后皆归恶趣勤苦瘦恼考掠之处,在地狱中受其化身,譬如大树,其广大如大旷野,在烧铁地裸形目投,各自谓言:吾等薄佑殃暴弊恶,乃取持戒奉法沙门毁辱骂詈,吾等于此归命呼嗟,不能得见持戒奉法沙门,欲求其便因缘相见,已自造此自获其殃坐随魔教不能护身,
尔时,瞋恚魔心自念言:「因是方便求诸沙门持戒人便,永不能得,必当变行化诸长者梵志,供养奉侍持戒沙门,衣被饭食床卧医药使贪供养,因是之缘吾得其便。」寻如其计即化国中长者梵志,所在行路四僥道中,若在街曲见诸持戒沙门道人,布发着地令行其上,皆口称曰持戒沙门,修身勤行难值难遇,唯蹈吾发使我长夜得福无量,持擎衣服往造其所稽首长跪,愿见愍伤受此衣服,笥敛盛食诣就精舍,若街巷里头供奉上供养持戒沙门难值难遇,愿受此供使我长夜得福无量,抱之擎之若负担之,舆之归于其舍坐着好床,出诸饭食衣服袈裟金银七宝,而着其前长跪白曰:持戒沙门难值难见,愿受此供,唯见愍伤恣意所欲,使我长夜得福无量。
时,拘楼秦佛为诸四辈诸天龙神,见诸持戒沙门道士,为诸长者梵志所见供养敬事无量,告诸比丘:今瞋恚魔化诸长者梵志使供养持戒沙门道士,衣被饭食床卧医药,恣意所欲使着供养,吾因是缘得其方便,坏其善心使道不成,汝等所由闲居岩处旷野,念诸万物所在无常,虽着衣食莫以贪乐苦空非身,魔虽求便终不能得。
诸比丘即受拘楼秦如来至真等正觉教行之如法,魔虽求便永不能得魔所教化,长者梵志,使令供养持戒沙门,由此之德皆生天上,生天上已各心念言:「吾等供养奉法沙门持戒清净自获是福,不由他人,非天所与。」
尔时,拘楼秦佛如来至真等正觉饭食之后以日昳时,与大弟子洪音俱行游于郡县。
于时,弊魔化作大人为勇猛士,手执大棒住于道侧,窃举大棒击洪音头,破头洒血其血流离。
尔时,辟[雨/对]在世尊后,如影随形默声无言。
时,拘楼秦如来无极大圣,还顾叹息口演此言:今瞋恚魔,不知节限所造大过。
时,瞋恚魔!即以此身堕没地狱宛转地狱,如鱼蝌蚪出水在于陆地。譬如生剥牛皮,宛转在地痛不可言。时,魔波旬!在于地狱宛转毒痛,又过于此亿千万倍。譬若如人身得狂病走不安处。时,魔波旬!堕大地狱苦痛无量。
时泥梨傍往语之言:「子欲知之,若有一筹,一鸟飞现知过十千万岁,如是之比亦复难限,弊魔!吾在地狱寿数如是,然后乃从大地狱出,更复遭厄二万余岁。」
尔时弊魔甚大愁毒,佛为目连说此偈言:
「瞋魔所受罪,其地狱何类?拘楼秦佛时,化众及弟子。
所可受患恼,一切见考治,火然自烧身,其[火*佥]面绕形。
其地狱如斯,瞋恚魔所在,拘楼秦佛时,洪音大弟子。
假使在佛前,及观比丘众,因由缘受罪,斯须得动扰。
设有喜评相,比丘佛弟子,必当获此殃,趣于极苦患。
如人投深渊,舍于天宫殿,不在玉女间,弃于天上乐。
其有晓了此,比丘佛弟子,自兴从已出,危害堕苦患。
魔当知吾身,倚于解脱门,不天处天人,忉利名闻天。
假使分别此,比丘佛弟子,自身犯非法,因此归恶趣。
其以一足指,动摇最胜宫,所处神足力,目连大感应。
其有晓了此,比丘佛弟子,身自为兴立,安能堕恶趣。
设端正有百,微妙好玉女,见比丘禅思,彼不住园观。
假使分别此,比丘佛弟子,比丘自造行,或能归恶趣。
假使等和同,诣帝释问事,天帝为解不,何因获解脱。
释应时发遣,随其所问答,若自无所着,然后得解脱。
假使晓了此,比丘佛弟子,随己所作行,自到归恶趣。
或有至梵天,难问梵天王,何因致是处,得立于梵天。
梵天即答曰,随问而发遣,今吾所立处,未曾怀邪见。
从梵天普见,光明有退转,吾今当何说,我身长存乎?
假使晓了比,比丘佛弟子,身自犯非法,自然归勤苦。
其火无想念,我当烧愚痴,愚騃自兴火,还自危烧身。
波旬当解此,用意向如来,还自危其身,如火烧痴人。
人憙为众恶,长夜为己身,命来不自觉,无得娆比丘。
魔慎莫试佛,无娆诸弟子,长夜不安隐,必当归恶趣。」
于时魔降伏,坐恐比丘故,彼闻此忧愁,应时忽不现。
佛说如是,诸天龙神莫不欢喜。
1 ~A. X. 91. Kāmabhogī.,[No. 65](大正1,615d,n.5)
2 〔第三念诵〕-【明】,(第三念诵)在卷题下【宋】【元】。(大正1,615d,n.6)
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17,n.2:「行欲人」,丽本作「行欲行人」,今参考本经前后文句改作「行欲人」。
4 最=精【宋】【元】【明】(大正1,615d,n.7)
5 欲最上=最上欲【宋】(大正1,615d,n.8)
6 要=恶【元】【明】(大正1,615d,n.9)
7 〔行...竟〕-【明】(大正1,616d,n.1)
8 〔千...字〕-【宋】【元】【明】(大正1,616d,n.2)
9 ~A. II. 4. 4.,[No. 99(992)]。(大正1,616d,n.4)
10 〔第三念诵〕-【明】。(大正1,616d,n.5)
11 〔1〕[>福田人]~Dakkhi?eyya.。(大正1,616d,n.6)
〔2〕《パ-?语佛教辞典》p.123:「Dakkhi?eyya 供养せらるべき,应施者,应供养。」
12 〔1〕[>学人]~Sekkha.。(大正1,616d,n.7)
〔2〕《パ-?语佛教辞典》p.323:「 Sekkha学人,有学,学.」
13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44(大正27,739c9-740a28)。
14 〔脱〕-【元】【明】。(大正1,616d,n.8)
15 请另参见《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4a7-18)。
16 请另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60(大正27,311c8-313b6);
1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1,n.9:「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八字经文,在此处应作为「护法」二字之注解为宜。
18 〔1〕《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4a7-18):「僧中有四双八辈者,佛所以说世间无上福田,以有此八辈圣人故,名无上福田。
问曰:如佛告给孤独居士:「世间福田应供养者有二种:若学人,若无学人,学人十八,无学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但说八?
答曰:彼广说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说故八;彼二十七圣人,此八皆摄。信行、法行,或向须陀洹摄,或向斯陀含摄,或向阿那含摄;家家向斯陀含摄;一种向阿那含摄;五种阿那含向阿罗汉摄;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解脱、见得,是信解脱、见得,十五学人摄。九种福田,阿罗汉摄。」
〔2〕请另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62(大正27,319c8-320b19)
〔3〕《阿毗达磨俱舍论》卷25(大正29,131b13-19):「论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大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令无学圣成九差别。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4〕《成实论》卷1(大正32,245c4-246c18)
〔5〕《大乘义章》卷17(大正44,796c1-17):「阿罗汉中差别有九,通前合为二十七人。一、是退相,此人最钝,以钝根故得定必退。二、是守相,根少胜前,深自防守容能不退。三者、死相,根转胜前,深厌诸有不能得定,得已恐失,求欲自害,名为死相。四者、住相,所得三昧不退不进。五、可进相,所得三昧转胜增益。六、不坏相,所得三昧种种因缘不能破坏。七、不退相,此人最胜所得功德尽无退矣。八、慧解脱,于前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九俱解脱,得灭尽定。此等一一广如后释,成实如是,更有一种二十七人。如《中阿含》<福田品>说,彼经偏就见谛已上说二十七,不通见前,相状如何,彼有居士,名给孤独,请问如来,于世间中有几福田人?佛答:有二。一、是学人,二无学人。见谛已上至阿那含名为学人,阿罗汉果名无学人学有十八,无学有九,是故通合有二十七。」
19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3,n.2:「居士是良田,施彼得大福」,巴利本(A. vol. 1, p. 63)作 khettan ta? yajamānāna? ettha dinna? mahapphalan ti.(对于进行供养其田者,此有布施之大果。)杂阿含卷三十五(992经)作:「是即良福田,施彼得大果。」
〔2〕〔居士是良田,施彼得大福。〕《日译南传大藏经》卷17《增支部?一》p.96:「彼施良田有施大果。」
20 〔福…竟〕-【明】。(大正1,616d,n.9)
21 〔二…字〕-【宋】【元】【明】。(大正1,616d,n.10)
22 ~A. V. 179. Gihī.。(大正1,616d,n.12)
23 〔第三念诵〕-【明】。(大正1,616d,n.13)
24 [>给孤独居士]~Anāthapi??ikagahapati.(大正1,616d,n.14)
2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3,n.8:「五法:即五学处(pa?ca-sikkhāpadāni)(巴),亦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6 〔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61(大正27,316a3-b1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3,n.9:四增上心:「即四不坏净(aveccappasāda)(巴),四种不坏的净信:净信佛、净信法、净信僧、净信戒。」
27 别=莂【宋】*【元】*【明】*。(大正1,616d,n.15)
2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5,n.2:「白衣圣弟子者,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彼于杀生净除其心」,一段经文即为五戒(pa?ca sīlā)(巴)中之第一戒,以下经文另有其余四戒之叙述。」
29 【亲亲】《一切经音义》卷46(大正54,611b21):「亲亲(且邻反,《礼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苍颉篇》亲爱也,近也。《说文》亲至也。释名云亲[打-丁+亲]也,云相隐[打-丁+亲]也)。」
30 〔1〕债=赁【宋】【元】【明】。(大正1,616d,n.1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5,n.3:「「赁」丽本作「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赁」。又,「雇赁」,中阿含卷三第十五经思经(大一?四三七下)作「假赁」。」
31 〔1〕〔雇债至华鬘亲〕此句于《中阿含经》卷3(15经)(大正1,437c8):「及有名假赁至华鬘。」
〔2〕【假贷】借贷。晏子˙内篇˙问下:「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传:「其素所假贷人闲数百万,遣令焚削文契。」
32 〔1〕【女】《十诵律》卷3(大正23,18c3-6):「女者。有十四种护:父所护、母所护、父母所护、兄弟所护、姊妹所护、舅护、姑护、舅姑护、亲里护、姓护、自护、法护、夫主护。」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5,n.4:「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及有名雇赁至华鬘亲;不犯如是女」,巴利本(M. vol. 3, p. 47)作 sassāmikā saparidandā antamaso mālāgulaparikkhittā pi, tathārūpāsu cāritta? na āpajjitā hoti. 其意为:有夫之女、〔侵犯之则会受〕杖罚之女,乃至〔已有婚约而〕装饰华鬘、玉之女,对于如此之妇女不交际。」
〔3〕《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56c7-11):「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
〔4〕《十住毗婆沙论》卷14(大正26,95b16-22):「邪淫者:所有女人,若为父母所护,亲族所护,为姓所护,世法所护,戒法所护。若他人妇,知有鞭杖、恼害等障碍。于此事中,生贪欲心起于身业,或于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怀妊,若乳儿,若非道,是名邪淫。远离此事名为善身行。」
3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5,n.5:「『静』,丽本作『靖』,今参考卷二十五第一O二经《念经》『内静一心』改作『静』。」
34 〔1〕[>尸赖]~Sīla.。(大正1,616d,n.17)
〔2〕《パ-?语佛教辞典》p.316:「Sīla 戒,戒行。」
3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27,n.6:「巴利本未举出『五分法身』,而作 esa Bhagavato sāvakasav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neyyo a?jalikaranīyo anuttara? pu??akkhetta? lokassā(彼世尊的声闻众是应供食、应先供奉,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相当于本经:『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
36 自=息【宋】【元】【明】。(大正1,617d,n.1)
37 他人=求他【宋】【元】【明】。(大正1,617d,n.2)
38 当=子【宋】【元】【明】。(大正1,617d,n.3)
39 尨=牻【元】【明】。(大正1,617d,n.4)
〔1〕《一切经音义》卷60(大正54,710a22):「牻色(上邈邦反孔注《尚书》云:尨乱也。《郑注考工记》
云:尨杂也。《说文》:白黑杂毛牛羊皆曰牻,从牛尨声尨字从犬从彡)。」
〔2〕《汉语大字典》(一)p.553:杂色。《左传?阌公二年》:“衣之尨服,远其躬也。”杜预注:“尨,杂色。”
40 [>剎帝丽]~Khattiya.,丽=利【明】。(大正1,617d,n.5)
41 人=入【宋】【元】【明】。(大正1,617d,n.6)
42 〔优…竟〕-【明】。(大正1,617d,n.7)
43 〔千…字〕-【宋】【元】【明】。(大正1,617d,n.8)
44 ~A. VII. 60. Kodhanā.。(大正1,617d,n.10)
45 〔第三念诵〕-【明】。(大正1,617d,n.11)
4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31,n.3:「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巴利本(A. vol. 4, p. 94)作 Kodhano 'ya? purisapuggalo kodhābhibhūto kodhapareto(此人有瞋恚,被瞋恚所征服,被瞋恚打败。)
47 【氍ㄑㄩˊ】《汉语大字典》(三)p.2008:「《说文新附》:“氍,氍栎、瓅譀,皆毡毯之属,”盖方言也。」
【氀ㄌㄩˊ】《汉语大字典》(三)p.2005:「同“栎”《集韵?虞韵》:“栎,织毛蓐。或作氀。”」
【氍栎】《汉语大词典》(六)p.1020: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
48 【锦绮】锦《汉语大词典》(十 一)p.1331: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49 【罗谷】《汉语大词典》(八)p.1047:「一种疏细的丝织品。汉 赵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饰以罗谷,教以容步。” 」
50 儭=衬【明】。(大正1,617d,n.12)
51 〔1〕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a.,加=迦【元】【明】,逻=罗【宋】【元】(大正1,617d,n.13)
〔2〕《翻梵语》卷10(大正54,1051b10-12):「加陵伽波和罗(译曰:加陵伽者国名,波和罗者衣。)波遮悉多罗那(应云:钵罗赖咤悉多罗那 译曰[雨/复]酖褥也)。」
52 止=盛【元】【明】。(大正1,618d,n.1)
53 造作痴罪逆~khūnahaccāni kammāni,逆=业【宋】【元】【明】。(大正1,618d,n.2)
54 〔1〕像瞋恚~kodharūpa.。(大正1,618d,n.3)
〔2〕《パ-?语佛教辞典》p.93:「kodha 忿,忿怒.- upaāyāsa忿恼,忿恚相。」
55 〔怨…竟〕-【明】。(大正1,618d,n.4)
56 〔千…字〕-【宋】【元】【明】。(大正1,618d,n.5)
57 ~A. VI. 54. Dhammika.。(大正1,618d,n.7)
58 〔第三念诵〕-【明】。(大正1,618d,n.8)
59 〔1〕[>昙弥]~Dhammika.。(大正1,618d,n.9)
〔2〕《パ-?语佛教辞典》p.133:「如法的,法师。持法者。」
60 〔1〕长=者【元】【明】。(大正1,618d,n.10)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37,n.3:生地尊长(jātibhūmiya? āvāsiko)(巴),指居于当地之尊长。元、明二本均作「生地尊者」。
6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37,n.4:佛图:佛塔之意。巴利本作 āvāsa(住所),《南传大藏经》(《增支部》四?二七页)译作:僧院。
62 〔诸比丘〕《日译南传大藏经》卷20《增支部?四》p.117:「客比丘」。
63 〔1〕请另参见《中阿含经》卷13(66经)(大正1,509c13-14):「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中阿含经》卷15(大正1,524b28-29):「唯有如是病,寒热、大小便、欲、不食(不=饮【宋】【元】【明】)、老,更无余患。」《中阿含经》卷40(大正1,682c12-13):「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不食、老,更无余患。」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39,n.1:「大便、小便、欲、不食、老」,参考《中阿含》第六十六经说本经(大一?五O九下)作:「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
64 [>高罗婆]~Koravya.。(大正1,619d,n.1)
65 政=正【宋】【元】【明】。(大正1,619d,n.2)大正藏原作「政」,今依据宋本等改为「正」。
66 彼=故【宋】【元】【明】。(大正1,619d,n.3)
67 〔1〕[>善住尼拘类]~Suppati??ha-nigrodha.(大正1,619d,n.4)
〔2〕Suppati??ha《パ-?语佛教辞典》p.320:「住立,安定。」nigrodha《パ-?语佛教辞典》p.140:「尼拘律,榕树。」
68 (树)+王【宋】【元】【明】。(大正1,619d,n.5)
69 升=斗【宋】【元】【明】。(大正1,619d,n.6)
70 [>天帝释]~Sakka devānam inda.(大正1,619d,n.7)
71 拘翼当知~Yaggha mārisa jāneyyāsi.(大正1,619d,n.8)
72 树=诸【宋】【元】【明】。(大正1,619d,n.9)
73 〔者〕-【宋】【元】【明】。(大正1,619d,n.10)
74 天=王【宋】【元】【明】。(大正1,619d,n.11)
75 故=是【元】【明】。(大正1,619d,n.12)
7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1,n.5:「骂者不骂,瞋者不瞋,破者不破」,巴利本(A. vol. 3, p. 371)作akkosanta? na paccakkosati, rosanta? na patirosati, bhandanta? na patibhandati.(被骂而不反骂,被瞋怒而不报以瞋怒,被议论而不反以争论。)
77 善眼~Sunetta.。(大正1,619d,n.13)
7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1,n.8:梵世法:下文作「四梵室」,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修习此四法能感生大梵天之果报。
79 [火*佥]=焰【宋】【元】【明】。(大正1,619d,n.14)
80 磨=摩【明】*。(大正1,619d,n.15)
8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3,n.3:自「四王天」以下,至「他化乐天」等诸天,参阅卷二第八经七日经注解(68)~(73)。
8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3,n.4:晃昱天(ābhāsvara)(巴),又作光音天,为色界二禅之第三天。
83 请另参见《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11a12-c27)。
84 犁=梨【宋】【元】【明】。(大正1,619d,n.17)
85 [>牟犁破群那]~Mugapakkha.。(大正1,619d,n.16)
86 [>阿罗那遮婆罗门]~Aranemi-brāhma?a.(大正1,619d,n.18)
87 [>瞿陀梨舍哆]~Kuddālaka-sattha.(大正1,619d,n.19)
88 [>害提婆罗摩纳]~Hatthipāla-mā?ava.(大正1,619d,n.20)
89 〔1〕逻=罗【宋】*【元】*【明】*。(大正1,619d,n.22)
〔2〕[>储提摩丽桥鞞陀逻]~Jotipāla-govinda.(大正1,619d,n.21)
9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3,n.7:萨哆富楼奚哆(Satta-purohita)(巴)。
91 〔1〕七富楼奚哆师~Satta-Rurohita.。(大正1,619d,n.23)
〔2〕【七富楼奚哆师】《日译南传大藏经》卷20《增支部?四》p.124:「储提摩丽桥鞞陀逻」
92 [火*佥]=烦【宋】,=焰【元】【明】。(大正1,619d,n.24)
93 【七师】《日译南传大藏经》卷20《增支部?四》p.124:「外道六师」
94 偈=颂【宋】【元】【明】。(大正1,620d,n.1)
9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5,n.1:须涅(Sunetta)(巴),与上文之「善眼」同人。
96 横=莫【宋】【元】【明】。(大正1,620d,n.2)
97 妙=微【宋】【元】【明】。(大正1,620d,n.3)
98 处=慧【宋】【元】【明】。(大正1,620d,n.4)
9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5,n.6:「谓未离淫欲......前所受其殃」,巴利本(A. vol. 3, p. 373)作:呵责〔其〕于诸欲中未离贪,有信、精进、寂止、内观,而其五根迟钝之比丘,首先〔自己〕被害,既害自己已,而后恼害他人。
100 〔1〕无央~Sadā.。(大正1,620d,n.5)
〔2〕央=殃【宋】【元】【明】。(大正1,620d,n.6)
〔3〕无央~Sadā.《パ-?语佛教辞典》p.288:「常」
101〔教…竟〕-【明】。(大正1,620d,n.7)
102〔二…字〕-【宋】【元】【明】。(大正1,620d,n.8)
103 ~M. 50. Māratajjaniya sutta.,[Nos. 66, 67]。(大正1,620d,n.10)
104 〔第三念诵〕-【明】。(大正1,620d,n.11)
105 〔1〕[>婆奇瘦]~Bhaggesu。(大正1,620d,n.12)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7,n.4:婆奇瘦(Bhaggesu)(巴),意为于婆奇(跋祇)国中
106 [>鼍山怖林]~Su?sumāragira Bhesaka?āvana.(大正1,620d,n.13)
107 [>大目犍连]~Mahāmoggallāna.。(大正1,620d,n.14)
108 中=重【宋】【元】【明】(大正1,620d,n.15)
109 檀=坛【宋】*【元】*【明】*。(大正1,620d,n.16)
110 〔如〕-【宋】【元】【明】。(大正1,620d,n.17)
111 寤=觉【宋】*【元】*【明】*。(大正1,620d,n.18)
112 [>波旬]~Pāpiman.。(大正1,620d,n.19)
113 (汝)+莫【宋】【元】【明】。(大正1,620d,n.20)
114 出+(出)【元】【明】。(大正1,620d,n.21)
115 〔1〕[>觉砾拘荀大]~Kakusandha.。(大正1,620d,n.22)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9,n.2:觉砾拘荀大(Kakusandha)(巴),即拘留孙佛,为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之道,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
116 〔1〕[>恶]~Dūsī.。(大正1,620d,n.23)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9,n.3:恶(Dūsī)(巴),大目犍连昔时为魔之名。
117 〔1〕[>黑]~Kā?ī. (大正1,620d,n.24)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9,n.4:黑(Kāli)(巴),女魔名。
118 [外*男]=外【宋】【元】【明】。(大正1,620d,n.25)
119 甥=生【宋】。(大正1,620d,n.26)
120〔1〕音~Vidhura.。(大正1,620d,n.27)
〔2〕《パ-?语佛教辞典》p.257:「Vidhura 无比。」
〔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9,n.6:音(Vidhura)(巴),觉砾拘荀大如来之大弟子名。
121〔1〕想~Sa?jīva.。(大正1,620d,n.28)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49,n.7:「想」,巴利本作 Sa?jīva(苏生者),觉砾拘荀大如来之大弟子名。
122 加=跏【明】。(大正1,620d,n.29)
123 (人)+见【宋】【元】【明】。(大正1,620d,n.30)
124 【耶维】《一切经音义》卷43(大正54,597a10):「耶维(或言阇毗,或言阇维,皆讹也。正言阇鼻多义,是焚烧也)。」
125 〔坐〕-【宋】【元】【明】。(大正1,621d,n.1)
126 啧=责【宋】【元】【明】。(大正1,621d,n.2)
127 〔教〕-【宋】【元】【明】。(大正1,621d,n.3)
128 而=所【宋】【元】【明】。(大正1,621d,n.4)
129 其=在【宋】【元】【明】。(大正1,622d,n.1)
130 〔污〕-【宋】*【元】*【明】*。(大正1,622d,n.2)
131 污=于【宋】【元】【明】。(大正1,622d,n.3)
13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55,n.4:「此大地狱而有四名,一者无缺,二者百钉,三者逆刺,四者六更」,巴利本仅列举百钉(Sa?ku-sata-samāhata),打百椿的〔地狱〕。逆刺(Paccattavedaniya),各自受苦的〔地狱〕。六更(Chaphassāyatana),六触处的〔地狱〕。而缺「无缺」一词,或即指 Avīci,无间〔地狱〕。
133 从此偈〔跱立在大泉…〕以下至〔…欢喜而奉行。〕请另参见《中阿含经》卷33(134经)《释问经》(大正1,632c-638c),《杂阿含经》卷19(505经)(大正2,133a22-133b22)。
134 泉=众【元】【明】。(大正1,622d,n.4)
13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57,n.2:释:指帝释天。
136 〔1〕[>毗阇延殿]~Vejayanta.。(大正1,622d,n.5)
〔2〕[>毗阇延殿]~Vejayanta.《パ-?语佛教辞典》p.270:「最胜殿,皮暗延多[三十三天的宫殿]。」
137 爱=受【宋】【元】【明】。(大正1,622d,n.6)
13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57,n.6:那游哆(nahuta)(巴)、(nayuta)(梵),又作那由他、那由多、那术,印度数量名。有谓千亿为一那游哆,或谓百千俱[月*氏]为一那游哆。
139 震=振【宋】*【元】*【明】*。(大正1,622d,n.7)
140 琉=瑠【明】。(大正1,622d,n.8)
141 褥=缛【宋】【元】【明】。(大正1,622d,n.9)
142 谓=诸【宋】【元】【明】。(大正1,622d,n.10);大正藏原作「谓」,今依据宋本等改为「诸」。
143 从此偈〔我亦有是法…〕以下至〔…莫娆害比丘。〕请另参见《中阿含经》卷19(78经)《梵天请佛经》(大正1,547a11-549b2),《杂阿含经》卷44(1195-1196经)(大正2,324b-325a)。
144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1060,n.1:「目」,大正本作「日」。
〔2〕按大正藏原作「日」,今依文意改为「目」。
145 〔降…竟〕-【明】。(大正1,623d,n.1)
146 〔三…字〕-【宋】【元】【明】。(大正1,623d,n.2)
《中阿含经》卷30
126-131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