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法鼓山的共识-理念、精神、方针、方法 继往开来
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法鼓山的共识-理念、精神、方针、方法 继往开来
继往开来
法鼓山的诸位会员菩萨,我很感谢你们,多年以来对于法鼓山理念的认同和推动,使得社会各界,都会赞美法鼓山对于当今社会所做的各项贡献,所以,我以能够得到你们诸位会员菩萨的护持为光荣;我也相信,你们都以能够身为法鼓山的会员为光荣。
多年以来,法鼓山的社会运动,是先后以「四众佛子共勉语」为基础,推出「四环」及「四安」,来贯彻和落实我们的理念,完成我们的共识。
因此,使我们的团体博得许多的荣誉和掌声,也使我个人被视为当代社会的启蒙者之一,让我在一九九八年被《天下杂志》的读者群,票选为四百年来,对于台湾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个人之一;这是由于你们的共同努力,我要把这一份荣耀,奉献给你们。
法鼓山的美国分会与纽约西藏之家,曾在纽约玫瑰广场,共同主办了一场我与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世纪性的汉藏佛学大对谈,这不仅是当代世界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在汉藏两系佛教史上的一项创举,引起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大篇幅报导和赞扬。
那不是辩论,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彼此学习的原则,达成存异求同的共识,面对着数千位东西方听众,在充满了法喜和禅悦的气氛中,交换了彼此所认知的佛法,竟然有那么多共同点的默契。当我介绍法鼓山的理念后,达赖喇嘛特别感到有兴趣,他当众赞同我们,也祝愿我们: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推广成功。
可见,「德不孤,必有邻」,法鼓山的理念,不仅你们诸位认同,连达赖喇嘛也认同;不仅在汉文化中受到认同,在西藏文化中也被认同;不仅台湾社会需要,整个人类世界都需要;不仅现代的社会需要,未来的社会都需要。这是我圣严的信心和愿心。我也相信,这个理念,永远都会有人普遍地推行。
全面推广三大教育
我们如何来推动法鼓山的理念?那就是法鼓山的共识中的「方法」:以「提倡全面教育」,来「落实整体关怀」。什么是全面教育?分作三个重点,称为「三大教育」:
(一)大学院教育。分作两个层面:
1.创办法鼓大学、中华佛学研究所。前者是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佛教精神,培养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各项专业性的领导人才;后者是以优良的佛学研究环境,培养以及储蓄高水准的佛学研究人才,来带动国内外的学术界及知识分子,重视佛学,尊重佛教,影响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世界,认同和接受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大趋势。
我们又结合这两股师资的力量,一方面提供机会给优秀的出家僧众,奠定大学院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成立了相当于研究所及大学程度的佛学推广教育中心,将来也计画成立空中教学的佛学函授部。你们诸位菩萨,以及你们的子女,也都有机会成为法鼓山这个层面的学生和老师。
2.创办法鼓山僧伽大学,是提供未来养成宗教专业人才的设施,凡是有志愿从事佛教的宗教教育、宗教文化、修行指导、法务推动及宗教事务工作的僧俗四众,都有机会成为僧伽大学的学员生及教职员。法鼓山在台北县金山乡的软硬体建设,不仅是以台湾全民为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以未来地球世界的全人类为服务对象,所以是一座具有国际愿景的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二)大普化教育。分作多重层面:
1.运用传统佛教的各种修行活动,赋予大普化的使命及教育的功能,例如禅坐、念佛、礼忏、祈福法会、斋戒会、菩萨戒会、讲经以及清明、中元的超度法会等共修活动,都能使参与者熏闻佛法、体验佛法,藉以推广法鼓山的理念。
2.运用现代文化的各式活动,赋予教育的功能,例如出版佛学书刊,举办园游会、义卖会、展览会,推展合唱团、义工团、读书会、研讨会、书画、茶艺、插花、折纸工艺、厨艺、球队、读经班、钞经班等活动,使得参与者都能在奉献及活动的过程之中,接受佛法的智慧,增长生活的趣味,陶冶出合群、和乐、积极,而又能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协助他人,并向他人学习的谦虚精神;藉以提升自己的人品,影响周遭的社会环境。
所以,法鼓山的菩萨们,都应该是彬彬有礼的诸善知识,都是虚怀若谷的诸上善人;如果表现粗鲁骄慢,我圣严师父就会受人指责,说我没有教好,我们法鼓山的全体形象也会遭人批评,我们的理念也就不会被社会大众所认同了。所以,我要恳求诸位菩萨,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努力。
(三)大关怀教育。广义地说,我们是以关怀完成教育的功能,又以教育达成关怀的任务。所以可说,法鼓山的三大教育,都是关怀教育,我们是以安心、安身、安家、家业的四安,又用心灵环保、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的四环,来推动大关怀教育。
若从狭义地说,我们对于人类的一生,从初受孕即开始的胎教,到死亡时的临终关怀及往生关怀之间,各阶段各层面的关怀,称为大关怀教育。
我们现在已经做的,例如有皈依弟子的关怀、婚前教育、联合婚礼、儿童班、儿童学佛营、国中及高中少年学佛营、大专青年佛学营及学佛营、成年礼、联合祝寿、联合奠祭、临终及死亡关怀的助念团等。
这些活动,我们做得非常成功,我要在此感谢大家;也要在此勉励大家,不能自满,应当好要更好,精益求精。
回归佛陀本怀实现理念
以上所说法鼓山的三大教育,多半已在进行,尚有若干项目,要待法鼓山的硬体工程完成之后,才得以实现,例如法鼓大学便是。在法鼓山建设完工后,就可请大家到法鼓山的新建筑物,参加各项修行活动。
法鼓山这个团体,是属于僧俗四众共同拥有的大家庭,出家二众,是为续佛慧命,并为服务广大信众而修学佛法;在家二众,是为修学佛法而对三宝做布施及护持。大家都是为了修学佛法、护持佛法、弘扬佛法的目的,团结在法鼓山理念的宝盖之下,养育在法鼓山共识的莲花池中。
因此,不论世间的状况,如何的危险和混乱,我们运用佛法所体验的内心世界,是安宁的,我们运用佛法所体验的生活环境,是祥和的。我们的「人间净土」,绝对不是空想和梦想,只要体验佛法的慈悲,运用佛法的智慧,乃至短到仅仅于一念之间,你这一念就能见到当前的环境即是净土。
法鼓山的理念,虽是由我圣严师父提倡出来,但也不是我的创见,那是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世尊,出现在人间的悲愿所在。当他发现,人类以及一切众生,不论贫富贵贱,都不能免于内心的挣扎和面临生离死别的苦恼,问题不在于环境的好坏或身体的强弱,乃是由于观念的颠倒,主要是贪欲、瞋怨、愚痴的三种心理因素在作怪。
因此佛陀劝勉大家,当以布施和喜舍来戒除贪欲的烦恼,当以慈悲和忍辱来对治瞋怨的烦恼,当以因缘法和因果法的智慧来解脱愚痴的烦恼,当以禅定和精进的力量来澄清散乱和不安的烦恼。如果照着去实践,就能断除烦恼,若能断除烦恼,就等于是处在佛国净土了。这就是全部佛法的精华。我们法鼓山的方针,是「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也就是依据这个原则。我们推动的三大教育,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则。
继往开来,共同努力
至于人间净土的理念,我是依据许多佛经佛语的综合研究而提出来的,主要的有:1.《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2.《四分律》说佛陀初度五比丘,叮咛他们要分头游化人间。3.《维摩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4.《大般若经》说:「饶益众生」,即是「严净佛土」。5.《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6.《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7.《宗镜录》主张「一念成佛」之说:一念与佛的慈悲和智慧相应,此一念即已成佛;一念与佛相应,一念住于净土;多念与佛相应,多念住于净土;一人与佛相应,一人住于净土;多人与佛相应,多人住于净土;人人与佛相应,人人住于净土。
我们法鼓山的鼓手们,经常会以共勉语中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来自勉勉人,岂不是经常都在练习着与佛相应的工夫吗?岂不是经常都在体验着人间净土的风光吗?所以我曾经说过,我内心的法鼓山已经建好了,诸位相信吗?你们心中的法鼓山也建好了吗?广大人间许多众生的法鼓山尚未建好,因此,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仍有待我们大家,继往开来,共同努力。
如果不能用佛法来自利利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恐怖、多灾多难的。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之中,都应该需要正信佛法的救济,可是,信佛学佛的人口却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中最少的,而且还有不少附佛法的外道,寄身于佛门之中。所以,近年来制造了许多的宗教乱象,往往被记在佛教徒的名分之下。在今天这个宗教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使我们没有批评的立场,批评也没有用处。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宗教教育普及之后,自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能力,所以最重要是如何加强、加快对于正信佛法的实践、护持、弘扬的工作。
我们成立法鼓山这个团体以来,即将进入第十周年,由于有你们诸位菩萨的同心同愿、一师一门,发扬法鼓山的精神:「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所以我坚定地相信,我们不仅有推广佛法的责任,也有弘扬佛法的力量。不过,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虽有发大悲愿,弘传正统佛法的信心,却不能有自我膨胀的慢心,我们要谦虚地向天下人学习,取人所长,补己所短;奉献我们的所长,包容他人的所短。永远不要自满,永远都有前途;永远虚心检讨,永远有路可走。
最后在此,祝福法鼓山的全体菩萨,身心自在;祝福全国上下,安和乐利;祝福世界人类,和平安康;祝福法鼓山的理念,普遍受人欢迎,永远有人推广!
(本文选自《法鼓山的方向》)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