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四种环保 礼仪环保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3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四种环保 礼仪环保

 

  礼仪环保

  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礼貌之上,但是今天社会上有礼貌的人太少了,发自内心真正有礼貌的人更少。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生意,和自己有利害关系时,不得不说几句有礼貌的话,表现出礼貌的行为,若是对待不相干的、疏远的人,就没有礼貌了。

  在日本,见到人时,一定会互道早安、午安及晚安,孩子要出门上学及回家之时,也都会禀告父母亲。

  我曾经在台湾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等车时,不小心踩到一位老人家的脚,他一发现踩到人,便赶快逃跑,连一句对不起的话也不说。老人便追上去对年轻人说:「对不起啊!我的脚吓了你一跳。」这位老人是希望年轻人记取这个经验,以后踩到别人要说一声对不起。

  站在佛教的立场,有三个礼仪项目:

  1.身仪的礼让、礼敬:佛教徒合掌、军人敬礼、一般人鞠躬都是礼貌,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谦让、诚恳的态度也是一种礼貌。

  2.口仪的赞美、慰勉:有时即使对方犯错,也要慰勉一下,表现优秀的,更应该赞美才是。对方如有两点正确、八点错误,我们应该赞美他正确的两点,而慰勉错误的八点,告诉他现在虽然犯错,但是下次一定要改善。

  对父母师长等长辈,对诸佛菩萨乃至祖先,也可用身仪、口仪来表示我们的尊敬。对活着的人要赞美、慰勉,对亡者也该赞美他们在世时的美德。

  3.心仪的真诚、恳切:我们应该用真诚恳切的心来敬上礼下,对人对事都以感恩感谢的心来接触,如果心里不诚恳,任何一个外表的礼仪,做得再庄重都不能感动人。

  在任何仪典中,若用物质的浪费来铺张,只是资源的损失,讲究场面,仅是虚荣的满足,不是真正的礼仪。

  唯有以真诚恳切的心仪,赞美慰勉的口仪,谦躬整洁的身仪,来举行仪典,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的礼仪。

  时下的台湾,在丧葬、祭祀的礼仪方面,尚有商讨、改良的必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殡的排场,送葬的队伍长达几百公尺阻碍交通。队伍中又是西乐,又是国乐,加上出家人敲木鱼诵经念佛,都透过扬声器、麦克风大声播放,对沿途的住家造成噪音污染。

  还有一种习惯很不好,我曾看过一辆车,车上有一个灵位,大概是刚从火葬场回来,可能除了灵位还有骨灰,车子一边前进,一边有人向车外丢着一张张冥纸。

  这种做法,是毫无意义的事。家中如果有人往生,应该念佛菩萨的名号,若是自己念累了或是没有那么多人轮流念,可以放「阿弥陀佛」圣号的录音带。念佛让亡者及家属都有一种安慰感,平安且祥和,让亡者往生西方,令家属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往生西方,如此一来,生与死之间便没有那么恐惧,距离亦不再遥远。

  台湾另有一种民间信仰也需要改进:把死狗丢进水里,让它随着流水漂向海里;或把死猫挂在树上,日晒夜露。台湾话是「狗死放水流,猫死挂树头」,其实狗尸不会被水流到海里,反而会把河水污染了,猫尸腐烂生蛆,空气中也会闻到尸臭的味道,危害公众的卫生。

  也有人迷信,病人的中药药渣,最好倒在十字路口让路人踩了,这样的做法,可以使病人很快恢复健康。意思是说,踩药渣的人会把病气带走,这安的什么心啊?这些都需要透过礼仪环保,来逐渐破除迷信、净化社会。

  我们需要以礼仪来保育社会生态,减少彼此间的摩擦,消弭彼此间的怨恨。重视礼仪,社会才会更和谐,个人也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相反地,当别人无礼相待时,不但不能以同样无礼的态度来回敬,还应该告诉自己:为了要让自己活得健康一点、快乐一点,应该礼让他,并且由衷地、心口一致地以礼待他,相信这样一定能消融彼此的怨恨。

  以礼仪来改善社会风气,造就文质彬彬、富而好礼、礼尚往来、共存共荣的社会体质。当然,所谓的「富而好礼」,不是说富裕之后才能讲求礼仪,应该是不论穷或富,都要有礼貌、有教养,表现文质彬彬的气质。而且在现今的社会中,没有文化的人很少,即使没有读过书,在大众文明的耳濡目染之下,不管有钱、没钱,都应该要有礼貌。此外,一个能够做到「礼尚往来」的人,一定是懂得尊重他人、感谢他人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多一分礼貌的言行,就可以减少一分暴戾之气,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和谐、更繁荣,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安全、更安定。

  (本文摘自《禅的世界》一书之〈从佛教看我们的居住环境〉与《法鼓山的方向》)

返回目录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