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妙云(英文)编译委员会之工作概况(释能融)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4日
来源:   作者:释能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妙云(英文)编译委员会之工作概况(释能融)

   能融法师:澳洲妙云英文编译委员会之工作概况(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印顺长老与人菩萨行」学术研讨会文章

  妙云(英文)编译委员会之工作概况

  释能融(澳洲妙云英文选译主编)

  一、《妙云选译》之缘起

  上藏下慧法师早年在福严精舍亲近上印下顺导师。从导师的教诲及著作中,法师得到极大的启发。四十几年来,法师将这些正见贯彻于自己的身心举止之中。无论是对信众的开示,或是对大专生弘法,法师一再强调导师对初学者具有正见的重视,并鼓励大家阅读号称「小藏经」的《妙云集》。

  上藏下慧法师于1977年移居澳洲。在西方弘扬佛法之际,法师深感英文佛典的缺乏,大乘佛教的英文书籍更是少之又少,造成西方人士对佛教只有片面的认识。因此,法师一直希望多一些英文大乘佛法的典籍出现,使西方人士能更全面的接触到佛法,建立对佛教整体的概念。不会由于英文资料的局限,而只认识到局部的佛教,甚至产生误解。

  其实,汉译藏经收藏了丰富的大乘佛教资料。然而,对不识中文的西方人士来说,只能望洋兴叹。在西方国家,不单是西方人士无法通晓中文,许多华裔移民的后代,也不再精通中文。因此,英译佛典成为重要的工作。否则的话,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弘扬只能限于懂得中文的人士,不能融入西方社会,甚至无法传达予佛教徒的年轻子弟们,更谈不上与其他宗教交流,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及贡献。如此下去,佛教徒将面对在家庭之宗教代沟的问题,而佛教的前途亦是令人担忧。法师有感于此,故积极鼓励推行佛学英译的工作,增加英文佛学读物,以助广泛推广佛法,培养年轻的佛教徒,希望能令大家体会到佛法不离世间,其积极化、生活化、人间化的一面。

  上藏下慧法师在《法露缘》访谈中说道:「上印下顺导师的《妙云集》下编可以为学佛人打下佛学基础,而中编能让人很好的掌握根本思想,再继续往上编读的话,就不会觉得很难理解精深的佛经了。另外,由于《妙云集》可说概括了北传佛教的思想源流,加上印老在书写上情理交融,并且是站在整体佛教的立场来看佛教,[1]不是以中华文化本位来看待,直接深入佛法核心去研究、分析所建立的理论,使后学者在学佛路上减少许多的冤枉路。同时,上印下顺导师的著作论理清晰能让知识份子接受,这在建立正确知见和弘扬佛法时,是很重要的环节。」

  有了这样的认识,上藏下慧法师想到,「如果要进行宗教情操上的交流,北传佛教可以先从导师的著作着手,而《妙云集》可说是上印下顺导师穷一生最巨大的完整性的著作,很适合逐一翻译介绍给不懂中文的西方人士阅读参考。」[2]

  鉴于以上之缘故,早在八十年代,上藏下慧法师即开始积极鼓励通晓中英文,并对佛法有认识之大学佛学社的同学尝试翻译《妙云集》里的一些文章。法师也希望同学们藉此机会,将所学的付之于实践,从翻译中得到更多佛法的利益。1994 年,因缘成熟,由数位大学佛学社的同学,组成了『妙云编译委员会』,着手选译《妙云集》。

  二、妙云编译委员会之宗旨与组织特质

  1994 年,在大学里推动佛法的过程中,同学们同感翻译《妙云集》的实际需要及崇高意义。在上藏下慧法师的鼓励及同学们的发心下,成立了『妙云编译委员会』。

  『妙云编译委员会』主要是由澳洲雪梨数所大学佛学社的社员与社友,以及华藏寺的成员组合而成。第一集选译由新南威尔斯大学慧命社、雪梨大学佛学社及华藏寺的成员进行尝试;第二集增加了纽卡素大学佛学社的生力军;第三集及第四集交已毕业,返回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工作的慧命社社友负责。第五集的翻译则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佛学校友会挑起。第六集由纽卡素大学佛学社及新南威尔斯大学慧命社社友分担。第七集由马来西亚正信佛友会[3]的会员负责。接续的《妙云选译》翻译工作也还是将由各大学佛学社社员或社友担当。我们希望每一年都能有新的佛学社员或学佛者加入此项工作。

  这样的工作分配,事实是上藏下慧法师的一大特色。法师向来注重年青人的教育,并鼓励及提供年青人开创自己的机会。希望大家能从种种的学习中,建立起自信与自立;更希望大家从参与这些工作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保持对佛法的学习,并将所学的付之于实践,从翻译中增强对佛法的认知,实践大乘佛法自利利他之精神,增长大乘三要的信愿、慈悲、智慧。

  因此,『妙云编译委员会』的宗旨为[4]:

  1.透过导师著作的翻译,提供西方人士英文佛学作品,介绍大乘佛法,宏扬正信的佛教。

  2.鼓励已毕业的佛学社社友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佛。透过翻译工作,深化对佛法的认知,把佛法融入身心,自利利他。

  『妙云编译委员会』的成员皆非专业人士,大家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利用业余时间,战战兢兢的尝试,希望西方人士也能分享导师的智慧,体会朴素、人间化的大乘佛法,以报导师法乳之恩。由于佛学社每一届的同学都不同,毕业后大家又散布各处,因此,编译委员会以澳洲华藏寺为联络中心,用通讯的方式来推动此项工作,以上藏下慧法师为指导法师。[5]当然,此际拜电脑科技传讯的进步,也给本会的运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内容选择与未来书目

  导师的每一篇著作都非常重要。然而,局于能力与人力的问题,编译委员会决定采取选译的方式,以《妙云集》下篇为主要的翻译对象,从下篇中挑选出一些有助于大乘之法义、正见的建立、日常修持及与生活有关的文章。希望这些文章能提供学佛者,尤其是初学者,有更切身及实际的效用。确立正见及掌握学佛者在生活上应有的精神与态度,是每位学佛者应做到的基本工作。在这思想混乱的末法时期,深深的希望大家能从导师的著作中,竖立起对佛法更真实与正确的认知,并在信愿、慈悲、智慧三方面得以平衡地发展。[6]

  以下为《妙云选译》的书目。至目前止,本书已出版七集,并修订了第一集。本会的目标是希望每年能出版一集《妙云选译》。然而,此计画是否能如期达成,还有赖更多翻译者与修订者的努力。另外,出版的排序,也可能依翻译完成的先后次序而有所调整。此间,本会也将出版第二至第四集的修订版。兹列简表于下:

  第一集:1995年5月初版。修订版已于2003年2月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我怎样选择了佛教 (下六)

  301-306

  5

  2.

  学佛之根本意趣 (下二)

  1-20

  19

  3.

  从人到成佛之路 (下一)

  127-142

  15

  4.

  学佛三要 (下二)

  65-82

  17

  5.

  论三世因果的特胜 (下十一)

  221-226

  5

  6.

  切莫误解佛教 (下十一)

  285-306

  21

  7.

  新年应有新观念 (下十一)

  249-254

  5

  8.

  华译圣典在世界佛教的地位 (下三)

  261-268

  7

  共

  94

  第二集:已于1996年12月出版。修订版计划于2007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佛法是救世之光 (下十一)

  1-6

  5

  2.

  佛为救护我们而来 (下十一)

  7-16

  9

  3.

  从学者心行中论三乘与一乘 (下十一)

  141-144

  3

  4.

  中道之佛教 (下十一)

  145-156

  11

  5.

  佛学的两大特色 (下十一)

  157-166

  9

  6.

  大乘空义 (下十一)

  177-188

  11

  7.

  生死大事 (下十一)

  227-234

  7

  8.

  广大的易行道 (下十一)

  235-238

  3

  9.

  为居士说居士法 (下十一)

  239-248

  9

  10.

  放下你的忧苦 (下十一)

  261-266

  5

  11.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下十一)

  267-272

  5

  12.

  人生的意义何在 (下十一)

  273-284

  11

  共

  88

  第三集:已于1998年10月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生生不已之流 (下二)

  21-42

  21

  2.

  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 (下二)

  43-64

  21

  3.

  信心及其修学 (下二)

  83-94

  21

  4.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下二)

  95-116

  21

  5.

  慈悲为佛法宗本 (下二)

  117-140

  23

  6.

  自利与利他 (下二)

  141-154

  13

  7.

  解脱者的境界 (下二)

  195-212

  17

  8.

  佛教之涅槃观 (下二)

  213-241

  28

  共

  165

  第四集:已于1999年11月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初级佛学教科书 (下五)

  137-178

  41

  2.

  高级佛学教科书 (下五)

  179-231

  52

  共

  93页

  第五集:已于2001年3月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人间佛教绪言 (下一)

  17-28

  11

  2.

  人间佛教要略 (下一)

  99-126

  27

  3.

  佛法与人类和平 (下一)

  143-164

  21

  4.

  佛法是救世之仁 (下一)

  165-242

  77

  5.

  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 (下一)

  305-322

  17

  6.

  佛教与教育 (下一)

  323-332

  9

  7.

  佛教的知识观 (下一)

  267-296

  29

  共

  191

  第六集:已于2004年4月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佛在人间 (下一)

  1-16

  15

  2.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下一)

  29-74

  45

  3.

  人性 (下一)

  75-98

  23

  4.

  佛教的财富观 (下一)

  243-266

  23

  5.

  佛教的战斗观 (下一)

  297-304

  13

  6.

  降魔的方法 (下十一)

  17-28

  11

  7.

  美丽而险恶的歧途 (下十一)

  313-328

  15

  8.

  慧学概说 (下二)

  155-194

  39

  共

  184

  第七集:已于2006年4月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下三)

  1-14

  13

  2.

  大乘是佛说 (下三)

  153-202

  49

  3.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下三)

  217-260

  43

  4.

  谈入世与佛学 (下七)

  175-251

  76

  共

  181

  第八集:预计2008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泛论中国佛教制度 (下八)

  1-10

  9

  2.

  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 (下八)

  81-94

  13

  3.

  关于素食的问题 (下八)

  95-108

  13

  4.

  论僧才之培养 (下八)

  139-154

  15

  5.

  论佛学的修养 (下八)

  155-164

  9

  6.

  论修学佛法 (下八)

  165-184

  19

  7.

  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 (下八)

  185-212

  27

  8.

  福严闲话 (下八)

  213-227

  14

  共

  119

  第九集:预计2009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净土新论 (下四)

  1-75

  74

  2.

  念佛浅谈 (下四)

  77-122

  45

  3.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 (下四)

  123-129

  6

  4.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下十一)

  29-36

  7

  5.

  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 (下十一)

  53-60

  7

  6.

  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 (下十一)

  61-114

  53

  共

  192

  第十集:预计2010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性之新文化 (下一)

  333-350

  17

  2.

  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下三)

  15-102

  87

  3.

  「法」之研究 (下三)

  103-130

  27

  4.

  欲与离欲 (下三)

  369-382

  13

  共

  144页

  第十一集:预计2011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降魔的方法 (下十一)

  17-28

  11

  2.

  皆大欢喜 (下十一)

  37-44

  7

  3.

  观世音菩萨的赞仰 (下十一)

  45-52

  7

  4.

  中国佛教之特色 (下十一)

  121-124

  3

  5.

  教法与证法的仰信 (下十一)

  167-176

  9

  6.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下十一)

  189-208

  19

  7.

  法印经略说 (下十一)

  209-220

  11

  8.

  纪念佛诞话和平 (下十一)

  255-260

  5

  9.

  谁是糊涂虫 (下十一)

  307-312

  5

  10.

  舍利子释疑 (下十一)

  329-336

  7

  11.

  菲律宾佛教漫谈 (下十一)

  341-354

  13

  12.

  泰国佛教见闻 (下十一)

  355-380

  25

  13.

  新年的旧希望 (下十一)

  387-392

  5

  14.

  佛化音乐应有的认识 (下十一)

  393-400

  7

  15.

  受戒难、受戒以后更难 (下十一)

  401-404

  3

  16.

  政治经济等与佛法 (下十一)

  405-408

  3

  17.

  论「西方不是菩萨所应去的」 (下十一)

  409-412

  3

  18.

  须弥山与四洲 (下十一)

  415-424

  9

  共

  152页

  第十二集:预计2012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下九)

  95-105

  10

  2.

  佛灭纪年抉择谈 (下九)

  107-194

  87

  3.

  论佛灭的年代 (下九)

  195-204

  9

  4.

  纪念佛诞说佛诞 (下九)

  205-210

  5

  5.

  东方净土发微 (下四)

  131-163

  32

  共

  143页

  第十三集:预计2013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平凡的一生 (下十) (重订版)

  1-150

  149

  第十四集:预计2014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杂华杂记 (下十)

  151-174

  23

  2.

  华雨记 (下十)

  175-206

  31

  3.

  清念上人传 (下十)

  267-268

  1

  4.

  向近代的佛教大师学习 (下十)

  277-282

  5

  5.

  我怀念大师 (下十)

  299-308

  9

  6.

  我对慈航法师之哀思 (下十)

  361-364

  3

  7.

  怀念长老、想起佛教 (下十)

  365-370

  5

  8.

  净业颂 (下十)

  397-398

  1

  9.

  中国佛教前途与当前要务 (下八)

  11-22

  11

  11.

  僧装改革评议 (下八)

  31-60

  29

  12.

  僧衣染色的论究 (下八)

  61-80

  19

  共

  137页

  第十五集:预计2015年出版

  编号

  题目

  页码

  页数

  1.

  青年佛教运动小史 (下五)

  1-20

  19

  2.

  青年佛教参访记 (下五)

  21-136

  115

  共

  134页

  四、翻译过程

  (一)翻译程序

  由于翻译者的母语皆为中文,因此,在翻译上,有时还是摆脱不了东方人的句子结构与用语习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本会特别邀请了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佛者为我们做润笔的工作。整个过程主要经三个步骤:翻译、审阅、润笔。

  当每一篇文章初步翻译完成后,首先交审阅者作粗略的修改。审阅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将译文与原文对读,以确定不违原意。润笔的工作则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佛者负责。他们纯粹阅读译稿,看看译文中的意思是否清楚。不清楚及不通顺之处皆加以标签修改。然后再将文稿传回审阅者作原文对读与修正。审阅者修订后,又传回给润笔者过目。此审阅修改与润笔程序繁琐耗时,不断反复进行,直到审阅者与润笔者满意为止。一般上来说,文稿都经过数位润笔者多次修订,并一再地审阅校对,以求更客观与准确。最后,还要由一位润笔者及审阅者将整集的译文读过,确定整本书用词与文笔的统一。

  之后,本会将稿件交给台湾的出版社排版印刷。第一校稿由出版社编辑校订,确定没有明显的编排错误后,第二校及第三校都寄到澳洲由本会主编校对。一切满意后方清稿出版。

  对于不明之处,我们请示导师,上藏下慧法师以及其他大德法师。在翻译上我们尽可能接近原文。但是,为了使文章更通畅易读,有些部分我们也采用意译的方式。

  (二)用词选择

  1.非学术化要求

  由于我们主要的读者对象乃学佛者,而非学术研究者。因此,在翻译上,我们并没有采用严格的学术翻译要求。其根本原则在于忠实的表达作者的原意,俾使读者从中得到佛法的启发。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让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有兴致继续读下去是非常重要的。艰涩难读,太多术语,易使一般读者裹足不前,失去阅读的兴趣,而我们也无法达成分享佛法的目的。再者,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尤其是在佛法的术语用词上,往往很难以一字代一字。因此,有时与其创造专用术语,再加上一堆注脚,致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打折扣,不如把意思翻译出来,让读者直接理解,效果更好。

  此外,在文字的选择上,我们也尽可能使用浅显易懂的字汇,但是,要浅白又要能够明确精简的表达作者的意思。这其中就有很大的学问及许多必须斟酌的问题。

  2.人间化的用词

  导师的根本思想在于强调人间的佛教。因此,在用词上,我们尽量人间化,避免使用神化的用词,引起读者的误解。词汇的适当运用,希望能帮助正确的表达人间佛教的内涵。

  在英文用词当中或许有一些与中文相近的术语或名词,但这些名词可能附有其基督宗教的独特意义,一用上去,就让人联想到它在一神教中的意思,而把一神教中的概念套用在佛法上,这样,容易让人误会佛法的意义,出现如早期中国佛教译经史中的「格义」现象。因此,我们也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基督宗教的专门用词。这在以基督宗教为背景的西方国家尤其重要。因为大家会很自然地以惯性的概念来理解它,特别是原来就信仰基督宗教的读者。

  兹列举一些基督宗教的用词如下,多数与神有关。当然,词汇的选择也必须视句子当时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定,并非指以下所举例的字都不能用:

  中文名词

  避免使用

  一般意义

  取代翻译

  说明

  圣者

  圣果

  圣位

  圣典

  圣道

  holy

  视为神圣的,与神有关的。例如,a holy man指献身于上帝的人。

  Noble one

  noble fruitions

  noble states

  noble scriptures

  noble path

  佛教使用「圣者」、「圣道」等词时,「圣」字表示高尚、清净,与神并没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与其使用holy,不如采用noble。

  救度

  度化

  Salvation/

  salvage/

  save

  对人的灵魂的拯救, 超度。

  To help and guide

  To teach and guide

  佛教的救度需要自力。佛菩萨能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给予我们鼓励,但我们需要自己依教法去实践,才能从痛苦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而不是只靠佛的力量,就能「得救」的。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在英文翻译上,我们把它翻译成「协助与指导」。

  礼佛

  礼拜

  worship

  对上帝或神的崇拜或热爱。

  To pay respect to the Buddha

  佛教的礼佛是表示我们对佛的尊敬。佛像我们的老师一样,教导我们佛法,使我们知道世间的真相,如何离苦得乐。当我们礼佛时,我们感念佛陀的教诲,同时提醒自己忆念佛陀的教法,依法修行。这与其他宗教对神的情感性、祈求性的膜拜是不同的。

  罪恶

  Sin

  Sinful

  罪孽,原罪

  Wrong deeds,unwholesome deedsWrongdoing

  Sin 是基督宗教的习惯用词。指违背其宗教原则的罪恶。一个人犯了罪恶必须向神父认罪忏悔以恢复清净。在佛教,人因烦恼而造下贪瞋痴的错误行为。但这些过失要靠个人的反省与努力去改过。因此,与其用sin 这个字,我们多把「罪恶」翻成「不善的行为」。

  神通

  miracle

  奇迹

  Supernatural power

  Miracle指不可思议的奇迹。佛教的神通是因定力的修持而产生,这是因心的专注而产生超常人的能力。并非神话般魔术性的奇迹。因此,我们采用supernaturalpower,而不使用miracle.

  3.词汇的惯用涵义

  还有,一些用词在辞典上的解释虽似乎与中文字同义,但在一般西方人的习惯用法上却可能有不同的内在意义。例如,把「邪见」翻成 ‘perverted view’。‘Pervert’在辞典上的解释有歪曲事实,积非成是或反常心态的意思。但在西方人的惯用上却特别指性变态的反常心理。因此,让纯英文背景者多次润读是重要的,否则的话可能会因为一些用词的不当,而让读者觉得内容怪异。

  在开始翻译时,有时候我们没有觉察某些词汇的惯性含义,而在选择了该用词之后,每每使用它时,习惯性把它套上我们给它的佛教定义。久而久之,这个意思成为我们对此字的定义,很自然的以为每个人都与我们一样,以这个佛教定义去理解这个词汇。但没想到一些读者却是从英语的习惯用法上去理解,而无法掌握译文的含意。因此,我们必须时常征询大家的意见与反应,从中不断学习及修正,避免错误的用词。同时,对一些我们给它附上佛教涵义的英文辞汇,必须加以注解说明。

  4.促进宗教和谐

  再者,此书的目的在于将佛法推广予西方人士,而读者亦多为西方人士,许多也可能是非佛教徒,只是想了解佛教的一些教法。友善地与他人分享佛法,促进宗教之间的和谐,在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西方社会是一大要事。更何况其他宗教已主动以友善与包容的态度与佛教相处。因此,由于时节因缘以及所处之大环境的不同,在一些批评一神教的部分,我们都尽量在不违原意的前提下,使用比较含蓄的用词。让读者不因原有思想受到直接的质疑,而不愿再阅读下去。也使我们失去与其它宗教沟通及对话的机会。

  另外,在西方国度,展现佛教内部的和谐亦是重要的。在澳洲(或其他西方国家),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及藏传佛教皆具足。因此,佛教传统之间的互相尊重,不互相批贬,呈现整体佛教的和谐很重要。因此,与其使用小乘佛教(Hinayana)或小乘行者(Hinayana practitioner),我们一般都翻译成南传佛教(Southern Tradition or Theravada)或声闻行者 (Sravaka practitioner)。当然,这些用词的选择也视原文之内容脉络而定。

  有时候,这些字眼的运用并不造成目前佛教传统之间的任何问题,它纯粹指修行者个人的发心情况。

  (三)排版设计

  在排版方面,我们采用了中英对照的方式。原来的目的是希望一方面利益英文读者,另一方面鼓励移居的侨民学习英文,以便更快融入新的环境,并把佛法带给大家。此外,亦兼顾到通晓中英文的读者,当其对翻译有疑难时,也可直接从中文版求证。基于英文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大家对英文的重视与学习风气日愈增盛。由于中英对照的排版设计给学习者带来许多方便,在台湾方面,有些学苑甚至把《妙云选译》当佛学英文班的教科书。

  第一集出版后,读者的回应让我们了解如此的设计有一些预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在西方国家,华裔的后代中文程度普遍降低,有些甚至不识中文。因此,这样的一本书,全家大小都能看。年长的看中文,年少的看英文,还能互相讨论佛法,增加家庭成员对佛法的认识与了解,促成信仰上的沟通。也有些通晓中英文者先以阅读中文为主,难懂之部分参照英文,如此一来,颇有助于他们掌握文章的意思。并促进他们在中文与英文双方面的学习。

  (四)修订工作

  《妙云选译》第一集于1995 年出版。后来,我们陆续地翻译了一些书,《妙云选译》也出版了好几集。经验的累积,使我们发现最初的几集有许多不圆满之处。因此,决定重新修订前几集,以提供大家更正确的翻译。

  第一集的修订工作开始于1999年中。华藏寺成立了佛学翻译班,主要由华藏寺青年菩萨学会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多数英文程度好,但佛法及中文程度尚待加强。因此,我们以研读的方式,每星期上课一次,一面讲解佛法,一面修饰改正。有时候,我们可以花一整节课的时间讨论一小段的内容,推敲句子的结构、词汇的选择。

  在修订的过程中,有学员专门注意英文的句型,有学员专作中英比对,确定所翻出的英文不违原意,也有学员专斟酌词汇的选择,希望修订后的文章更流畅、更易读。由于这是在上课的方式下修订,多数问题都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经过多次的对读与润笔,因此,所获的结果也比较客观。

  此修订工作符合妙云编译委员会的二大宗旨,大家非常欢喜在修订的过程中所得的法喜,而修订后的翻译也比较准确易读。可惜的是,速度一直无法快起来。然而纵使这样的修订方式进度非常慢,学员们却觉得受益良多。他们认为这样详细的讨论,能使他们对佛法的了解更深入,对中文的认识也增加;对中文强英文稍弱者而言,他们可以学到了许多英文。翻译班之学员认为速度慢没关系,重要的是,翻译的结果较令人满意。

  (五)所遭逢之困难

  1.进度缓慢

  《妙云选译》的翻译工作是极有意义的。我们希望能尽快的将导师的智慧教诲与英文语系的学佛者分享。然而,鉴于大家,无论是翻译者、润笔者或审阅者都非专业,而且是在业余又业余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进度非常缓慢。

  如以上所说,除了提供英文语系者更多的佛学读物外,本会也希望藉此翻译工作,鼓励已学佛的同学继续学习。因此,我们也必须顾及翻译者的工作与家庭,让他们在不影响他们的责任下,持续翻译。硬性制定完稿日期,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人反而却步不前,不敢尝试,也让我们失去鼓励大家的机会。因此,要顾全翻译者的学习,又要速度快,并达到一定的翻译水准,这是相当困难的。

  2.用词及文笔不一致

  由于本会的翻译工作分散于多位同学去进行,有时候一篇文章就由多位翻译同学一起分担,最后再并在一起。因此,不单每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有所差别,甚至同一篇文章内也可能因译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文风。虽然我们很难让每一集的写作风格一致,但至少我们必须尽量让归纳于同一集内的文章之文笔相近,固有用词上统一。

  除了翻译者文笔上的差异,我们也有数位润笔者协助润笔,大家的文笔与风格也可能不同。因此,我们一般经过至少两位润笔者的修改,最后,还要一位润笔者及审阅者将整集的译文统一读过,以确定用词与文笔的一致性。这些工作都非常耗时。再加上大家只能在忙碌的工作时间外处理这些译文,往往也耽搁了出版的进度。同时,要忙里偷闲,利用片段的时间处理极需连贯性思考,及集中脑力的工作,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经过几集的翻译经验,我们已渐渐的把一些规格及用词统一下来,希望所有翻译者、润笔者及审阅者能依这基本的规范进行翻译或修订,使译文至少在格式与用词上能够一致。

  3.翻译与润笔人才的缺乏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更多英文程度佳又有佛学认识的润笔者,以及有中文、英文及佛学能力的翻译者与审阅者。如此才能同步进行多篇翻译,并有多位润笔及审阅者分担工作,更客观的确定译文的准确性与文笔及用词的统一性,减少最后统一润稿与审阅的修订工作与时间。这样,才可能使出版的效果与速度得以改进。

  五、分布、收效与反应

  开始出版《妙云选译》时,我们印二千本。后因反应良好,增加到三千本。本书出版后分布世界各国,除了澳洲与台湾,还包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菲律宾、纽西兰及卢森堡等地。

  《妙云选译》的出版不易。每一集都含藏了许多人的心血。因此,我们对此书的出版印量非常谨慎。我们不想印太多而造成浪费,又令大家对法宝不能生起恭敬及珍惜的心。

  在澳洲,我们寄两本到每所公立图书馆。有机缘看到而想拥有的读者,可直接与华藏寺联络,我们将把书籍寄给他们。美国方面每集要求五百本,由美国佛教会发送到美国的各图书馆。马来西亚方面则由佛青会发送到各马佛青支部。台湾方面,我们把书送到佛学院校的图书馆,以及一些与导师相关的道场及对导师思想有兴趣的法师与居士。其他的则由有缘者来信索取。

  大家对此书的反应一般良好。导师的思想平实,富有逻辑性,文中又处处展现释尊本教淳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面,很契合西方人的兴趣与思考模式。许多读者在图书馆发现《妙云选译》,阅读后很欢喜导师的思想,觉得对他们有很好的启发。在澳洲,我们常常接到读者来电,希望索取《妙云选译》作为自己的藏书。

  六、心得与感触

  (一)翻译的感想

  我们的翻译程序,尤其是上课形式的修订程序,使我们连想到中国古代的译经场。早期到中国的西方僧侣,为了弘法,不得不翻译佛典。那个时候的法师多采取一面翻译经典,一面讲演所译经典的内容,藉以开示在座的听众。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在长安所主持的译场即是如此。在其译场常有数百千人,尽管大部份是来听受宣法的徒众,只有少部份是协助译经大师作传语、笔受、校订等[7]工作的助手。但当译经大师把经典译成汉文后,同时阐释经典内容,在座听众若觉得内容不清楚或义理不妥,即可当场提出质询,请译经大师解释澄清。澄清与论辩的过程是在这些大译场中常有的现象。

  到了唐宋时代,为了提高译经的效率,译经的工作演变为在专家组成的小译场进行。玄奘大师的译经场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专家组成的译经场,分工极为周密。根据道安法师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里的所绘制的译场组织座次表[8],唐代玄奘大师译场之分工职位如下:

  译主(或主译):宣传梵文。

  证梵语梵文: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错。

  证梵本:与译主评量梵本。

  笔受:翻梵音成华言。

  缀文(证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

  证义:参考两土文字,考证文义,确定是否反映梵典原义

  正字:明唐梵异语,识古今奇字,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勘定:勘正错误,削除冗长,定取句义。

  润文:参详润色。

  监译:照顾译场事务,支持所需经费。在唐宋时代,此为朝中大臣代理。

  以上显示,玄奘大师的译经场有许多专家,大家各尽其长,共同来完成翻译的工作的。玄奘大师译经的步骤是:翻译完一卷,先当众宣读梵文原著,然后再宣读汉文译稿,如果有人认为甚么地方译得不妥,可以提出来反复辩论,一直到大家达成共识,认为正确为止,才动笔修改译文,作为定稿。换句话说,译文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专家们的鉴定,推敲与修改,期使译本与原文的意义相契合。

  今日的许多佛学学者常认为汉译经典是二手资料,对其准确性感到怀疑,而一味推崇研究梵文、巴利文等原本。我们也知道能研读原本固然很好。但是仅以对印度语文几年的学习与掌握,以及个人对梵文佛经的诠释,是否能比译经场专家众人力量所译成的经典来得客观、准确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以上谨慎的翻译过程看来,汉译佛经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因此,希望现代的佛学研究者切莫忽视了这一大片

  的宝藏。

  今日的中国佛教能有如此庞大的佛经资料,都是过去祖师大德的辛劳成果。从东汉至北宋,约有一百九十位高僧翻译了六千多卷的经典,有二百多人不顾生死,冒着生命的危险西行取经。当我们在享用这些大德们的成果时,我们应记起经典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了祖师大德们许许多多的心血。

  忆念当年祖师们渴求佛法的情景,千辛万苦的把佛法移植到中国,使今日的我们能享受其丰富的成果,得到佛法的利益。试想,今日西方社会的佛友不也正面临祖师大德们以前所遇到的问题呢?英文的佛典太少,使许多英文读者无从深入经藏,这不正是过去祖师们所遇之情景吗?

  因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向古来翻译大德看齐,精进学佛,加强中文与英文,甚至梵文、巴利文、藏文。将佛典翻译成英文,把佛法移植到西方社会,让佛法也能在英文语系的国家流通,源远流长。如此方能报答祖师大德们的恩惠。上印下顺导师之《妙云集》,号称『小藏经』,有系统的整理了佛法的精要,正是介绍佛法精髓之重要典籍。

  我们实不敢媲美古代大德的译经场。古大德们是佛学渊博的专家,而我们是初学的幼稚生;他们是全心全意全职的翻译,而我们是属业余而又业余的活动;他们有朝廷雄厚财力的支助与人事的保护,而我们必须自立更生。一切不可同日而言,我们是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分工合作的。然而,古来大德的翻译程序,求法、弘法、护法的精神,时时都是我们良好的参考及模范。

  (二)人间佛教的体验

  翻译一篇文章需要对文章有整体的了解,掌握其思想的脉络,甚至要详细的咀嚼字里行间的内涵。这样,才能把内容完善的翻译出来。这些过程都需要很大的耐心,专注的心力与反复的思考。这与一般泛泛阅读是大有不同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参与者反复的阅读与思维,从文中深深感受到导师的悲心、思想的清晰与伟大,让人领悟到导师真正是人间菩萨的实践者。

  导师把佛教思想历史的演变解释得非常清楚,使我们在庞大的佛教资料中,知道如何分辨其时间的前后,了解彼此之间差异的原因,而不至于迷惑。导师从无常的流变中,探讨佛陀的本怀,强调「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9],提倡以人身,行菩萨道,直至成佛的人间佛教。而导师本身即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模范。

  人间佛教不是一个泛泛的口号而已,它有赖我们去实践与体验。在翻译《妙云选译》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掌握导师所强调之人间佛教理论原则的重要性。一旦忽略,不但不能体会人间佛教的真精神,团体的表现与个人的修行也将会有所偏差。

  1.缘起与空的统一

  《妙云选译》的翻译因时机的需要而产生。由于能力的局限,我们只好分工合作。这样的翻译方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切有赖众缘的和合。在这过程中,没有一个伟大的个人,每一个因缘都是很重要的。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生产线上的任何一部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出版的进度与成绩。

  一切因缘和合而起,缘散的时候一切也必然消失。一切都是缘起、无常变动的,没有实质性的,是空的。虽然是空的,却有无限的可塑性。我们不知如此的因缘能持续至何时。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每个当下的因缘,尽力而为,同时为未来制造因缘,鼓励及培养更多的接班人才,这样,这项工作才能不断的接续下去。

  2.法与律的合一

  在推动一般佛教慈善事业时,许多佛教徒凭着一股慈悲心很热心不断的做,在忙碌的生活中,没有在佛法上求进一歩的学习。日子久了,遇到了一些挫折,或人事问题,就生起疑惑,不知行善有何益,因而退心。这都是因为缺乏佛法的滋润的缘故。还好在《妙云选译》的翻译过程中,参与者大家都必须与佛法接触,同时要了解其内容。因此,无论翻译或润笔给大家带来多大的压力,大家多少都因有法的滋润,以其所习之法来开解自己的烦恼与压力,鼓励自已,使自己道心不退。因此,在推动人间佛教事业的过程中,同时提升对佛法的学习,而不只是停留在慈善的行动上是重要的。唯有解行并重,才能让我们知道行善的真正意义何在,也才能让我们的所做所为与法相应。

  除了法的学习,良好的团体组织及规章程序,能帮助我们更有策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的推动我们的工作,获得更好的效率与效果。由于人员的缺乏,本会的组织还未尽理想,希望以后会有更完善的人力组织及经济条件,能更有效地完成我们的目标。

  有严密的团体组织与管理方法,但没有法,所做的善行容易落入世俗化,参与者也很容易在这过程中,因缺乏佛法的熏习而迷失自己。反之,有法但没有做事的程序与规范,团体散乱,事情会变得没系统性,杂乱无章,难以得到很好的收效。由此可见,要推动人间佛教的事业,法与律的合一是重要的。

  3.自利与利他的合一

  虽然翻译的目的是希望提供英文语系者更多的佛学读物。但在这过程中,无论是在佛法、中文与英文的学习,或耐心与恒心的培养上,翻译者、审阅者及润笔者所得的利益可说是最多的。自利是在利他中完成这句话是没错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存着悲心来做这样一项利他的事业。

  若我们只是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利的机会,希望自己藉此学习进步,而没有利他的悲心,这并非菩萨的行为。这样心态的人,常会在自己学习到一个自己满足的程度,或觉得自己已掌握这项工作所能提供的知识与技巧后,就不愿再做下去。这其实是自私的,所得之利益也必然是有限的。

  另外,即使没有自私心,但悲心不足,也很容易因为一些困难与挫折而打退堂鼓。虽然翻译的工作使大家在法上保持学习,但有人也会因悲心的不足而起退心,这亦是我们常遇的现象。

  因此,以悲心来推动我们的利他行为是重要的。我们今天有缘接触佛法,正见人生的意义,必须感念佛陀的慈悲,为我们末法众生留下了得度的因缘。同时,我们要感念导师的悲心与苦心,从庞大的佛法资料中,有条理的整理出其精华,节省了我们许多盲目摸索的时间与精力。再者,我们必须感念所有成就我们的众生,也必须感谢有人需要我们的翻译,提供我们学习的因缘。否则的话,我们连利他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应学习佛陀及导师利益众生的精神,把所学的与他人分享,希望更多的人亦能共同体解学佛的光明大道。

  时时抱着慈悲、感恩、谦虚的心去做利他的工作,不以自我为中心,在利他的过程中,不忽略自己身心的调治,戒定慧三学的修学,悲智相融,不断反观自照,提升自己,这样,我们才能从利他中完成自己。

  4.信愿、智慧、慈悲

  由此可见,导师强调法与律的合一、缘起与空的统一,以及自利与利他的合一,为人间佛教的理论原则,是有其深厚的意义的。唯有掌握这三大原则,才能使我们在利他事业中带给社会与个人真正的利益。泛谈人间佛教,而未能落实以上理论原则,所呈现的必然与理想的人间佛教之真精神有所距离。

  要确保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此三大原则,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在修行上不能忽略信愿,智慧与慈悲三方面的培养。信愿是对三宝、四谛等的信念。智慧是佛法的正见,慈悲是利乐怜悯众生之心。信愿、智慧、慈悲的具足,能帮助我们顾全以上三大原则,表现出人间佛教的精神。否则的话,无论在团体表现上或个人的修行上,都可能会有偏颇的发展。

  我们要在生活中,在团体活动中,时时反省自己,检验自己,我们所作是否与以上三大原则相应,我们的信愿、智慧、慈悲是否具足?时常如此反观自己,才能使我们更了解从人到成佛之路──「人-菩萨-佛」这条道路的真正意义,而在这条路上平稳的前进,与法相应,自利利他,不会走偏。然而,理论与实践往往有些距离。在实践的当下,有时也会因一些差别因缘使我们混淆。因此,时时回顾人间佛教之理论原则,确定方向的正确乃是重要的。

  七、结语

  根据2001 年的人口调查,佛教已成为澳洲第二大宗教。西方人士对佛教的兴趣与日俱增,这是世界普遍的现象。大家都渴望对佛教有多一些的认识。然而,英文佛典还是严重缺乏。尤其是汉传的典籍。因此,英译佛典已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工作了。

  鉴于英语教育的普遍化,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数年中,能有更多通晓中文,英文及佛学的人才参与翻译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有更多英文语系人士,在学佛后,能发心协助润笔的工作。纵使分工合作的翻译进度较慢,但它提供机会让大家发挥所长,学以致用,体会缘起的道理,了解这其中没有一个伟大的个人,一切是靠大家的努力而成的。学习欣赏他人,降伏我慢。除此之外,如此的翻译过程也比较客观。

  因此,本会还是将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继续未完成的工作。但希望我们的分工合作组织与程序能够更健全,也希望每位成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翻译的工作。截至目前为止,所有的翻译员都是在业余时间义务性的翻译。在过去,我们曾经津贴一些协助润笔的西方佛友。但目前的润笔者都是义务的。大家都乐于为法而奉献自己。

  为了使翻译工作日趋进步与顺利,上藏下慧法师在弘法之际,极力鼓励在校与毕业后的佛学社社友参与此意义深长的工作。法师亦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华藏寺建立佛学院校后,让海内外佛学院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出家众,能有一个继续研究与进修的场所。若此理想能达成,或许一些已有佛学及中文基础的僧众,欢迎在加强英文的学习后,有兴趣者能加入翻译的行列,共同为翻译佛典的工作而努力。也祈愿有一天,在时间、经济、人力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能效仿古代的译经场,全心全意的翻译出更完美的作品。

  --------------------------------------------------------------------------------

  【注释】

  [1] 「立本于初期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 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释印顺,《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 页7。

  [2] 〈英译『妙云集』──打破汉系佛教的弘法瓶颈──访澳洲华藏寺住持藏慧法师〉,《法露 缘》第47号,1997,页20~21。

  [3] 1998 年,在上藏下慧法师的鼓励下,已回马来西亚的慧命社社友,在吉隆坡成立了正信佛友 会,并于1999年7月注册为合法的社团组织,以上藏下慧法师为指导法师,希望藉此佛友会, 勉励社友们保持学佛的热忱,也鼓励当地的年轻人学佛。

  [4] 〈翠竹藏慧化有情──与藏慧法师一席谈〉,《慈悲》第46号,2004,页45~46。

  [5] 释能融,〈《妙云选译》工作概况及其展望〉,《正觉之音》第三期,1997。

  [6] 同上。

  [7] 传语的责任在于翻译主译大师宣诵的梵文为汉语,使在座参译的人能够领悟经义。此职又 称传译、传言、译语等。若主译大师不通汉语,传语是必须者。笔受者必须通晓华梵,职在将主译所说记录成汉文。校订者作梵汉对校,勘定句义。 [参:王文颜,《佛典汉译之 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4),页135与162。

  [8] 参:王文颜,《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4),页166~167。

  [9] 释印顺,《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页7。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