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八 被辱不瞋难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八 被辱不瞋难

 

  第八,‘被辱不瞋难’。

  每个人生气的时候都会说:‘这口气我忍不下!’为什么忍不下呢?‘因为我被人欺负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讲道理’。大多是这些问题让人忍不下这口气。

  ‘气’由何而来?由‘贪、瞋、痴’而来。多数人都有贪、瞋、痴三毒之念,这就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是离不开这三毒,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贪、瞋、痴、会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让,社会也是由于人有‘瞋’念而互相计较斗争。本来人生应该是很美好的,就是因为人人有贪、瞋、痴等三项心理病态,所以稍被人家占了点点便宜,就忍不下去。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体中,能忍下别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击,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艰难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忍饥耐饿以德化怨□

  当年,佛的僧团中,有一位提婆达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统领僧团,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结,二人互通计谋。阿阇世王想早日取得王位,因此不惜用残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来,禁供水谷,要让父王活活饿死;提婆达多也用种种的方法要杀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共议一计,且传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一律不准供养佛僧,若有违犯,必遭重罚。因此全王舍城内无一人敢供养佛陀及僧众。

  佛的弟子虽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这一餐饭。时日一久,僧团己快无法维持生活。佛就叫目犍连、舍利弗、迦叶尊者等诸大弟子,分别带著僧众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唯独佛和阿难及五百位僧众留在城内,他们忍饥耐饿,佛陀想以这分忍辱,毫无抵抗的忍德来感化阿阇世王。

  □慈悲心调服狂象□

  提婆达多得知佛的大弟子们都已带著僧众离开佛陀而分散各地后,又向阿阇世王说:‘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众都已离去,现在城里只留下佛和阿难以及五百僧众;我们可以趁著人少的机会,来消灭佛及僧众。’

  提婆达多教国王明天请佛陀入官接受供养,而他自己就计划用酒灌醉五百只大象,等佛来到半途时,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图利用醉象去践踏佛陀及僧众。象不但力气很大,被灌醉后更会发狂而到处攻击人畜,极为危险。他们决定了计谋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计行事,请佛来供养。

  佛陀虽明知他们的计谋,但仍然很欢喜的接受。于是和阿难率领五百僧众向王官前进,到了半路,一群疯狂的大象冲出来;所有的民众都惊慌走避,唯有佛,阿难和僧众都安然不动。醉象已冲到近前,佛陀却仍然安立不动。

  奇怪地,这群原本疯狂怒奔,惊天动地呼啸而来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众跟前时,竟然都安静下来。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温顺驯服。佛陀安详的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后穿过象群,走入王官。

  阿阇世王看到这幕景象,心里很吃惊。他发觉佛陀不只具有调服人群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驯服。所以,他内心起了敬畏之意,于是恭敬地供养佛陀。佛陀对这件人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养后,还真诚地祝福阿阇世王。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们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点点的欺侮,就要力争到底,而佛陀却是‘被辱不瞋’。虽然受人侮辱,侵扰,甚至于到了让人断绝粮食,且以醉象要来加害的地步!佛都能亳不动气;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净如明镜,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无量的爱心。

  爱、慈悲、宽谅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个人若有爱心,慈悲宽容的心,怎会产生瞋怒?我们若能消除瞋怒,又怎会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在室内坐著,外面的雨声滴滴答答,虽然没有冷风吹进来,但光听到雨声,就增加了几分寒意;这是心里的感觉。佛陀一再警惕我们──‘一切唯心造’。你是快乐,或是痛苦,都是从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对待人,或别人对待你,一切的动作感受都是从心而起。不但人是这样,其实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我们必须瞭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触时,心里的感受、心念,是如何生起来?而欢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压制、转化?培养快乐的心境,压制、转化瞋怒之心念,这就是我们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被辱不瞋难’,就是指:一个人在遭受侮辱时,一点都不会发脾气,这个人才是真正的难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点都不在意,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间能找到几位这样的人物?

  多数的人都会钻牛角尖,本来人家对你并没有不敬之念,也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内心一直要往坏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过去,孔子曾说,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无事可争斗,世间的圣人都这么说了,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他也教我们要学习‘忍辱’。

  □气柔心细不战而胜□

  周朝时代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人叫做纪渻子。‘斗鸡’,顾名思义,那种鸡是好斗成性的;两只鸡对立时,一只稍微一动,另一只就立即反应,于是两只鸡就冲突起来,彼此攻击。有时斗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鸡毛拔光了,它们还是不甘罢休,到最后通常是两败俱伤,甚至必须有一方死亡。

  周宣王很喜欢看斗鸡、这位纪渻子专门为他饲养斗鸡。有一天,有人从外面买来一只很强壮的斗鸡,周宣王很高兴的把它交给纪渻子,过了几天,周宣王就问道:‘几天前买回来的斗鸡,你把它训练得怎样了?可以上场去比斗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可以,因为这只鸡血气方刚,斗志高昂,还不宜上场。’

  再过几天,周宣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渻子的回答仍是:‘还不能上场,因它一看到其他鸡的影子,就会冲动,所以还不能上场。’

  又过了多天,周宣王再问,这次纪渻子说:‘可以了,因为它看到其他的斗鸡,听到它们的声音时一动也不动,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就像是只木鸡一样,所以可以上场了!’

  诸位听这个故事会觉得很奇怪吧!争斗不就是要血气方刚,斗志高昂才斗得赢吗?平常人都以为是这样;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后,就不认为是如此;如纪渻子他认为这只斗鸡虽然很强壮,斗志很高昂,但如果一点风吹草动就先主动攻击,那它必败无疑。因此,使它的斗志收敛于心,才可让它下场争斗。

  后来这只训练后的斗鸡果然一上场就稳稳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鸡到了它的身边百般挑衅,它还是像只木鸡一样处处不动,只以眼晴注视著对方,对方就会产生莫测高深的畏惧,自然的后退,不敢攻击,万物众生也有这种心理战术,能不斗而胜;连禽类都讲究心理的运用,何况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这分不瞋的涵养,不可动不动就心浮气躁,以为别人都在与你做对。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去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斗斗看,他还以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话说‘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要担心的是人家说你太聪明,太聪明就是狡猾,‘聪明’不是好听的话。如果人家说:‘他怎么那么傻、任人家欺侮,一点也不在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就是成功了。

  近来,每次看电视新闻,就教人触目惊心。从国家最高的议事殿堂,以至社会群众皆以暴力做诉求,用拳打脚踢来解决问题。原本可以是很美好的人生,为何却变成互相争斗的情形?这都出于不肯忍让而起的争斗之心啊!

  前面也说过‘见好不求难’,经济富裕者还要追求更多的财富,地位崇高者还要追求更高的权势,所以才会起这番争斗混乱的场面。我们每一个人若能尽本分,以佛心为己心,那还会有什么争端?学佛的人,就是要做到‘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发脾气;才是真功夫啊!

  □一‘忍’天下无难事□

  佛陀告诉我们‘被辱不瞋难’,虽说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确实很离,如果动不动就说:‘他对我如何的过分,如果我不反击,他还以为我很傻’。像这样的人,常常会一败涂地,大家学佛要学习这个‘忍’字,如呆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这一生就太难度过了。修行如果少了‘忍’字、那任何‘行’都无法修,所以六度波罗密其中之一就是‘忍辱’。

  请大家记著、要像那只斗鸡般不轻举妄动,只是稳稳一站,自然其他的斗鸡就不敢来侵犯。我们修行如果能修到‘内定’的心态、自然一切世间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学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声滴滴沥沥,此时在大殿里头坐著,如果没有这分生忍,大自然的气候就会让你坐不住,心里想:‘天气这么冷,如果蒙在被窝里不是很温暖吗?为什么要在这里枯坐?’人和外在的大自然无法彼此接纳,则‘生忍’的功夫就无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间的对待更是如此。

  多多体会这个‘忍’字,习得‘忍’的功夫,则得海阔天空,诸事无难。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