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
传道法师: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第三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人间佛教与当代对话」学术研讨会文章)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
释传道
壹、前言
现今的台湾佛教,食古不化、执守传统者,固亦有之;标新立异、锐意前卫者,亦不乏其人。然佛教现代化、人间化的议题(人间化并不即是现代化),确已普遍得到佛教同人与社会有识之士的共鸣。君不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与「人乘佛教」之名,早已充斥台湾佛教「市场」吗?──尽管,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旗帜底下,诸家的定义各自不同,实践面亦大异其趣;好在,台湾的佛教徒,也一向不是很会「计较」的,所以在彼等的精心规划塑造下,永远不乏趋之若骛,而不究其实的崇仰者!
真理原是不需标签的,但一落入世间的语言文字,即不得不受其局限,而可能流于解读错误,或蓄意曲解。甚且,久而久之,逐渐蜕变成为一句口号、一个名词,而实质内容却早已为人所遗忘!这是当今每一位人间佛教的信仰者、实践者与弘扬者,都必须深引为诫的!
为了不让人间佛教「流落」至此,有人或者会主张与他家画清界限,以区隔自家的「正宗」身分;但此举亦可能窄化佛出人间的本怀,而被视为另类的「造山」运动!所以,口号也罢,标语也罢!且不管其他道场是如何营造其所谓的「人间佛教」;但问自己与自己的团体──印公导师人间佛教的追随者,将如何履践自己的信仰,又如何落实自己的思想!
这一次,主办单位要传道为座谈会引言的子题是:「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在此,就与各位先共同来探讨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其特色何在?是否冠上了「人间佛教」的标签,即谓之「人间佛教」?或者,人间佛教的菩萨事业,有其更深层的意涵?愿以个人的一点心得,就教于在座诸位仁者!
贰、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之特色
印公导师在阐释人间佛教的相关篇章中,一再揭示人间佛教的核心要旨,系由人──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直趣佛道,圆成佛果的人菩萨行。其所以别异于人天乘与解脱道,最主要的关键,即在其依三心为本。依三心而修行,一切皆是菩萨大行;依三心而兴办文教、慈善、福利等事业,一切均为人间佛教的菩萨事业。离此三心,尽管主事者是佛教团体──不论出家、在家,均算不得佛教事业。所以,从事佛教事业,首当确立目标、端正动机、讲究方法,使之与菩提愿、大悲心、空性见相应,那么,所行的一切事行,才真能自利利他,而成为菩萨道的福智资粮。
一、目标──与众生同成佛道的菩提愿
文化教育是佛法久住世间之所系,可以说佛法本身,即是自觉觉他的觉化教育。广义来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说」,所以佛法的教育范畴,尽可涵盖佛法真理,以及世间一切良善的知识、德性与技能。更深一层说,凡可使众生离苦得乐,回缚向脱,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净化者,均属佛法教育的内容。
佛教文化,除杂志、书报等出版品的印行之外,凡与佛教相关的艺术、音乐、戏剧、文物、史料等,皆涵括其中。自古,宗教与文化艺术,即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艺术表现了真诚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又充实了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所以一个伟大的宗教,必有十分感人的文化艺术作品传世,人间佛教的文教事业工作者,尤应重视文化艺术作品化俗的力量,而广为运用。
发心修菩萨行,是离不了文教事业的参与的。因为菩萨行者以佛为理想,以佛为目标,所以在发心修行的过程,即广学多闻,施设善巧,一如佛之普化众生。必使众生由种善根、成熟利根:希求人天福乐的,便以人天法来化导他;具足二乘出世善根的,便以二乘法来度脱他;愿学佛菩萨发心利他的,便以大乘法来摄引他向于佛道──依根性不同而施设教化,进而与众生同趋涅槃至善,这便是文教事业工作者最终的究极目标。
二、动机──「不忍圣教衰」的使命感与「不忍众生苦」的大悲心
世间是多苦多难的,人类的不能离苦得乐,多由知见不正,导致言行的偏邪招感而来。然「菩萨所缘,缘苦众生」,正因不忍见众生于惑、业、苦的钩锁中流转轮回,不能自已,所以菩萨行者发心以佛法来改造众生的知见。他深知惟有佛法,才可解除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串习,进向光明安乐。因此,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他更珍惜佛法,更对佛法的昌明肩负使命感。当只有正法长在世间,众生才有究竟解脱的希望!这「不忍圣教衰」的使命感与「不忍众生苦」的大悲心,正是菩萨行者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菩萨行者为利乐众生所作的一切世出世法的教化,佛称之为「法施」。导师说得好!「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于与人同乐,为人拔苦的同情,这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是为了果报,或者为了现生的功利。所以从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应为自身的名闻利养着想,也不应为教团的扩张着想。为了正法,为了利益人类,而发心勇进的做去,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教育工作者的精神。」[1]
三、方法──体解缘起无我的空性见
佛教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最大的不同点,就在其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空无我慧,也就是不以自我(己群)为中心的空性见。菩萨行者因为了知世间一切是如幻的缘起,辗转相依的存在,所以即使有了成就,也不会自恃凌他、自是非他;而能如实地看待自他(团体)在众缘和合下,所展现出来的成果。
从事业组织的运作来看,佛教事业的主事者不会高推自己的意见,以为最优最胜,而能察纳学有专精者的专业建言。所以,其组织结构是融合现代企业管理,而又符合佛制六和敬的精神的。佛教事业工作者,上上下下皆摄化在共同的理想、民主的制度、经济的适衡中,所以表现出来的组织气候,即是身语意的和合无诤,而又能勇于为佛教、为众生服务奉献!这是空性见与律制在佛教事业组织上的运用;尤其是体解缘起无我的空性见,更是菩萨事业得以始终一贯而不变质的「防腐剂」!
佛法的理想是崇高而伟大的,菩萨道却是长久而难行的,因为凡夫的内心时时充满贪、瞋、痴、慢、疑等毒素,令自己不由自主地障碍自己、掣肘他人。不同于社会一般的是,佛教团体、菩萨事业的一切,是以佛法作为思想与行动的指引与圭臬。依于共同的目标──菩提愿,纯正的动机──大悲心,善巧方便──空性见,或许眼高手低,或许实践出来的未能尽如所愿;但因为时时策励自己、检验自己:「依三心行六度,依六度圆满三心」,也终将日臻于高明,而不落世俗!
参、略以妙心寺的文教空间为例
初次接触印公导师的著作,是在台北临济寺就读佛学院的时候(1965~1966年左右);在那之前,自己一向受着传统佛教的教育与影响。1973年,衔师命南下接任妙心寺副住持。初至妙心,大殿才粗具雏型,放眼望去,四周更是一大片的荒烟漫草。筚路蓝缕的艰辛与物质经济的困窘,自是不在话下;再加上退任住持的「事事关心」与信徒的「世俗导向」,诸位今日或许难以想见。而当时,紧紧维系自己的道心于不退的,也就是基于对佛法的一念真诚与理想,心里总是想:终有一日,要将妙心寺建设成为理想中,人间佛教的弘化道场!
而今回首来时路,检省这一路走来所兴办、所参与的各项活动,虽然仅实现了自己一部分的理想,但也庶几可以不负初心了!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些,最应感谢妙心寺的护法团体──慈恩妇女会 [2] 与佛教法云慈善会 [3],在人力、物力与财力多方面的支援。若非这一群默默耕耘的佛弟子,也不可能有今日的妙心!以下就略说妙心寺历年来的文教成果:
一、教育方面
(一)佛学教育
1. 引导知识青年学佛
导师说得对!人间佛教的时代倾向,是青年时代,应着重摄化时代青年来学大乘法、修菩萨行,这才能开启佛教年轻化、活力化的契机,而使佛法更契应于现代社会人心。
个人由于在台北就学期间,即经常应邀至各大专院校的佛学社团,与青年学生结缘,所以南下妙心寺之后,不但多次协办其他道场的大专佛学冬夏令营,亦与多所大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尤其是医学院与师范学院(师专)的学生,更被自己列为教化的优先顺位。因为他们将来所面对的,一是身苦心苦的病患,一是懵懂待教育的学子;佛法教育对他们而言,不但直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关系着他们未来的职业观,从而造福或贻害广大的人群与莘莘学子,所以个人在这方面投注了相当大的心血。如高雄师范学院大慧社、台南师专慧慈社、成功大学东哲社、东吴大学净智社、台中医学院慧灯社,以及高雄医学院慧灯社的学生,均曾在妙心举办过干部研习或参访活动。
由于此一因缘的延续,所以妙心寺附设法云慈善会成立以后,除了致力于推广环保教育与社会关怀的实际参与之外 [4],也自1988年起,与妙心寺慈恩妇女会开始合办,以公教人员及教师为对象的佛学夏令营。虽然后来法云逐渐转型,以兴办高中青年育乐营及儿童夏令营为主,但妙心寺人间佛教教师研习营,却一直续办至今。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部分台南地区的高中大专学生,因为经常与妙心寺结缘,又不忍活动结束之后即告曲终人散,所以1989年,在法云文教协会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个自发性的佛学社团──「培炬社」。成员包括台南师专、台南家专、台南一中、台南女中等校的学生;虽然数年后,培炬社员仍因陆续考上大学而各奔东西,但彼此却都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2.对社会大众的通俗教化
通俗教化,算是个人比较擅长的部分,初至妙心,因为当时地居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多借用市区的斋堂及社区活动中心,作为弘法地点。而讲说的内容,也多以佛教的基础要义为主,希望藉此建立普罗大众对于佛法的正信正见,并澄清一些似是而非,夹杂儒道的观念和禁忌。
定点弘化以外,单场演讲、广播(电视)弘法、监狱布教、社团指导、个案辅导,若再加上僧伽教育,个人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星期讲七天的课,所以有人戏称我是「拼命三郎」。他们不能理解不为名、不为利的菩萨事业,怎也可做得这般拼命!当然更不能了解我内心那「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至诚与愿力,其实其来有自!
1969年,在临济寺处理屋漏问题时,不慎自楼梯摔了下来,造成了数节脊椎骨压迫性的骨折。在长达半年的治疗却未见起色之际,我心里便暗自发愿,决定要抛开身上的痛楚,站起来弘法利生!即使有朝一日就在讲台上倒地不起,亦是吾愿!说也奇怪,此愿一发,原本站上十分钟,就痛得冷汗直流的我,身体居然渐渐好转起来了。这或许可以说是忘己为他的另一收获吧!所以我常常以自己的经验,来劝人走出自我设限,勇于发心行菩萨道!
3.四众教育与妙心人间佛教研修院
妙心寺的出家众不多,所以并没有特别为出家众开设次第的僧教育课程,但所有的佛学、世学课程,均是僧俗一起参与的。前已述及,在外的定点弘化与通俗演讲,是针对初机的接引;而妙心寺所开办的周末佛学班,则着重在对佛法已具基础的信众教育,讲说内容则以导师的著作为主(除此以外,还讲过《六祖坛经》与杨郁文居士的专著:《阿含要略》)。
针对常住众、职员,及有心深入法奥的在家信众,在1991年之前,每周还另外加开两天的课程,导读《妙云集》、佛教史与佛教文学等课程。后来因为个人接任高雄佛教堂董事长与台南县佛教会理事长,住众、职员们的工作跟着多了起来,这一共读才告中止。
长期这样的教化讲学,深觉单一的佛学教育,对于有心潜修佛法的信众而言,未免还是不足的。于是1999年九月,在蓝吉富老师的共同策画下,成立了「妙心人间佛教研修院」,以广化妙心的佛学教育。顾名思义,本院是为效法菩萨悲智愿行,弘扬人间佛教而创设的,基本上仍为一僧俗同修的都市佛学院性质。只是,地处台南,难免有师资难求的缺憾,而无法每学期安排次第性、由浅入深的佛学课程,对初入门者而言,不是很容易进入状况。但愿未来有人来发心教授初级佛学课程,以带动年轻一代研习佛法。
(二)成长教育
1984年四月,家师开证上人与教界有心人士,共同发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并于妙心寺成立编委会。由于编务工作的需要,本会随即开办有关图书分类、编目及基础佛学课程。而随着编辑工作的开展,来往的学术界人士多了,也就想请他们各就自己专长的领域,来为住众、信众作通识教育。于是,自1984年九月开始,陆续增开了国学、日文佛典等短期课程,这应是妙心寺成长教育的滥觞。尤其法云慈善会成立(1987)以后,更积极商借场地,与慈恩妇女会合办大型的社教讲座,受益嘉惠的民众应该更多了!
1992年,妙心寺慈恩妇女会在个人的指导下,正式企画一系列的成人教育讲座(1996年更名为「成长教育」),时间就订在每周日的下午,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作专题讲座。不过,推广了一年,不但成效不彰,甚且听讲人数还每下愈况。于是,1993年尝试将讲座时间调整为每个月一次,于周六晚间举办,效果立时就得到改观,所以也就一直延办至今。至于讲座内容,则包罗万象,尤其十年下来,几乎涵盖佛法、政治、社会、人文、环保、艺术、文学、心理、科学、医疗,乃至现代的两性关系、情绪管理等。对于住众、信众与社区民众精神层次的扩大与提升,相信有一定的影响!
(三)学前教育
许多人对妙心寺办幼稚园,是十分讶异的!因为创办人居然是一位年轻比丘(创办当时,个人才35岁)!而我自己也确曾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被问及这个问题。
这得溯及1965年,海内外僧伽代表于台北召开大会,会中决议筹组世界华僧会一事。当时梵蒂冈方面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撼!传说原本天主教、基督教自1949年随国民政府登台之后,即预定在二十年内消灭台湾宗教,尤其是佛教。不料二十年之期将届,台湾佛教不但没被耶教所取代,竟还有余裕召开世界华僧会!于是他们紧急通令各教会,着手开办幼稚园或托儿所,企图自童稚时期便进行洗脑教育,灌输耶教信仰,使免于受外教「魔鬼的诱惑」,长大后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教友。
这一年,自己正就学于临济寺戒光佛学院,闻悉此一消息,不仅不齿宗教对天真稚子的洗脑行径,爱教护教之忱亦油然而生。也就从那时候起,暗自发愿:他日若是因缘成熟,一定要办一所附属于佛寺的幼稚园,让天真稚子沐浴在真理、慈悲、智慧的光明中,正常茁壮而不受污染,这是创办妙心幼稚园的远因。
近因是1973年南下妙心寺之后,才发现寺院附近都是眷村,眷村的孩子在当年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并不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尤有甚者,还见过一群小孩,当街表演起限制级的画面;当然他们并不真正知道这样做的涵意,而只是模仿。怪只怪时代的悲剧,将他们造就得如此;不过,自己曾经发过的愿,确又因为此缘而悄然苏醒。于是在1975年九月,创办了妙心幼稚园。
到2000年,妙心幼稚园已然走过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这期间由草创期的克难,到步上正轨,到不断增班,再到转型从事实验教学,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真是不足为外人道!早期人手不足,我自己还曾亲自随车,接送小朋友上下学呢!但是,整个社会的型态改变以后,深觉妙心幼稚园阶段性的任务已告完成;加上目前国民小学业已普遍设立幼稚园了,妙心寺实有转型作社区教育的必要。遂在幼稚园甫得全国教育三项大奖之后不久(2000年六月),戛然为她谱上圆满的休止符。
同年九月,开办儿童假日成长营活动,踏出国中小学童社区成长教育的第一步,近二年来,学童与家长们的反应都还算不错。将来可能成立一个社区学院,来统筹办理社会(区)教育事宜,以鼓励更多社区及社会大众加入终身学习的行列。
二、文化方面
(一)出版事业
妙心的文化出版事业,始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编辑,为了编辑这一套百科全书,主编蓝吉富先生搜罗了近百年来海内外的佛学研究成果,撷取精要,以呈献给有心研求佛法者。为此,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与妙心寺,皆投入了无数的人力、心血与金钱。终于在长达十一年的编辑、校对之后,全书于1994年顺利发行问世。而光碟版也在转档,全部重新校正之后,于2001年出版,以方便现代佛学研究者在电脑上检索与引用资料。
除此,基金会也出版了《重编一切经音义》(1996年)、《印顺.吕澄佛学辞典》(2000年)这两套工具书;目前则尚有《广韵.集韵》、《台湾佛教辞典》及《佛教修行大辞典》的编校工作,仍持续进行中。另外,为感念印公导师的法乳深恩,妙心寺也于1993年恭制完成《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印顺导师》录影带,以为一代大德留下慈悲音容,供无缘亲谒的后进弟子志见。
在艺文出版品方面,因为与国宝级的书法家朱玖莹老居士结缘,当时他只身在台(后来孙女来台依亲),退休后除了书法教学,便是以书法作为其日课。1985年,由于政治因素,导致他无法赴国外举办书法个展,这令八八高龄的他忧忿交加,顿失生趣。为了激发这位一生忠党爱国的老人家,重新燃起求生意志,个人遂承诺为其出版书法集;并于1988年完成《朱玖莹书法选集》,及《朱玖莹书法天地》录影带的制作。之后,又鼓励老人家书写佛经,期望藉由佛法来平复他的心情。于是再为其出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989年)、《信心铭与般若心经》(1990年)等书法作品。1999年底,妙心文教大楼建成,同时举办「跨世纪书痴──朱玖莹书法纪念展」,并出版《朱玖莹书法纪念专辑》,以纪念这位忘年的方外交。
除了玖公书作的出版,艺文方面,个人还因缘际会地为笃信天主教的作家苏雪林女史,了了一桩生平宿愿,那就是《苏雪林山水》画册的出版(后来由文建会全额补助)。由妙心寺策画.文建会出版《苏雪林山水》画册,具有几项特殊意义:一、开启官、民合作的大门;二、建立全额补助的先例;三、打破宗教对立的垣墙;四、提升宗教活动的层次;五、激发宗教与艺文界的互动。至于各大报章媒体的竞相报导,更是意外的附加收获!
(二)佛教艺术与文物
弥勒菩萨说过:「菩萨求法,应于五明处求。」既然选择了以菩萨事业作为生生世世的行履,对于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如佛像、字画、文物、雕塑、摄影等等,即不得不加留心。
由于自己对于艺术,向来十分感兴趣,尤其佛教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收藏,更是自己繁忙的弘法生涯唯一的调剂。也就因此,与佛教艺术相关的个展,妙心寺办过不少,如佛教文物书画特展(1987年,妙心寺),朱玖莹书法九一回顾展(1988年底至1989年初,台中、高雄),香港宏勋法师佛教艺术摄影展(1991年,台北、高雄、台南、花莲),以及联合杨英风、萧一、吴进生等十八位雕塑家的佛教艺术雕塑展(1993年,新营、台南),佛教文物展(1993年,新营),褚大雄儒道释水墨画展(1995年,高雄),跨世纪书痴──朱玖莹书法纪念展(1999,妙心寺),东南亚佛像展(2000年底至2001年初,新营),冯宪民新春书画展(2002,妙心寺)。而由妙心寺提供珍藏作品参展者,亦不在少数。
有信徒见到妙心寺的收藏,十分担心我会因此玩物丧志;其实对于文物的收藏,自己一向秉持着几点原则:
1. 所集文物多与佛教及先民生活攸关。
2. 字画则分四类:
(1)内容与佛教相关。
(2)出自出家众的手笔。
(3)经列入台湾文献之作品。
另外,朱玖莹老居士的精华作品,多赠予妙心寺典藏,比例上数量最多,因此另成一类。冀望将来分类建档完毕,能够出版专册,并定期展出,以飨同好。若能透过佛教艺术,使社会大众与艺术创作者,由对佛教产生好感,进而吸收佛法作为其精神的食粮或创作的泉源,终而达到提升与净化,那便是收藏者与展出者最大的喜悦与收获。
(三)台湾史料与台湾文学书报
乍看这个标题,我想很多人会不明所以,但是研究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学的学者与研究生,可能会很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内容。这是近三年来,妙心寺为保存台湾的历史文化,所尽的一分心力──就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最初的动机,还是希望收集与佛教或出家众相关的史料而予以保存,没想到竟意外发现一批应该被永久保存,却流入民间史料馆的日据时代资料。内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台湾史料,如宗教团体台帐,战时灾害危害证明书,战后留日台胞声请登记证明书等。这些史料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什么的,但是站在为台湾保存史迹的角度看来,却是异常珍贵、无可替代!妙心寺幸而还有能力收集并保存它,也就抱着孩子为母亲克尽义务的心情去从事!
后来,又逐步收集了一些清朝书院科举在台考试的考试卷,日据时代的契约书、觉书、委托书、旧照片,以及与先民生活有关,点点滴滴的文字纪录。至于台湾文学方面,则收有部分日据时代的台湾诗报、台湾诗坛、台湾公论,以及当时的台湾时报、台湾日日新报与台籍诗人的诗文集等等。
这些史料,是属于台湾子民的文化资产,个人并不看作是属于妙心寺的,而仅将妙心寺视为目前的保管者;将来若有学者、研究生有心作研究,妙心寺都可以提供出来,略效微薄之力。或者,整理之后也可分类展出,以让民众了解先民的文化以及悲欢血泪,并教育民众保存文物史料的重要性。
肆、回顾与展望
从事文化教育,至少也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了,常有人会奚落我:妙心寺的出家众,怎么都没增加?不过,也有人对那么少人,就能够成就今日的妙心寺,大表叹服的!对于这些,我始终无话可说,而只有感谢。感谢这些年来诸多的护法者及参与者,尽管他们来了又去,但无常,不正是世间的实相吗?
对于时下的出家众,自己是多少有些感触的,其中或者也有认真求法的,但多数重于知识的追求,重于自我的自由。如导师所感叹的,肯发心为法为众生的人少了!多的是但求自利,而怯于承担者(不过,真能够自利的,倒也不错!);就别提要做做劳务,吃吃苦了!要知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如不能效法菩萨发大心,真不知能成就什么大事!佛法,不是空泛的理论与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实践、可以亲证的。这一切,都必须从切近处学习起,才不致好高骛远,终无所成!
又有的僧众,则干脆离开寺院,一个人到处云游、逍遥自在!出家所为何事,是一股脑儿全忘了!至于那些耍权谋、搞斗争、攀附权贵,所言所行都跟著名闻利养转之徒,那也真是说无可说了!── 虽然还是有很多出家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本分,但对于接棒继续去营造人间佛教的菩萨事业,能力未免是不够的!
也有信徒颇为妙心寺将来的接棒者还没着落而忧心忡忡;但,这是强求不来的,也只能期盼有同愿同行者一起来共事。个人比较在意的,倒是人间佛教的文教事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当然也包括妙心寺。兹提出个人的一点浅见,以供大家参酌。
目前看来,佛学研究的风气──尤其印顺导师思想的研究,已渐蔚为当代佛教的风潮。学术研究是好事,但在一般人的眼里,未免高深了一些;相对的,以佛法的正知见而从事通俗弘化的人才,比例上就少了很多。个人始终认为:佛法要能够普遍化,就一定必须通俗化;通俗化而不流于庸俗,又能深入浅出地带出佛法的正信正见,这就不得不下一番功夫了!但愿有人发心来自我训练,免得假以时日,落得劣币逐良币!
再者,佛教艺文活动的推广与提升,仍有待我们共同来努力。如前所述,好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感人至深,摄引原本对佛法没有信仰者而来亲近佛法。但这些活动在在需要有专才来参与设计规画,当然,更需要创作者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我想,这说明了为什么菩萨行者要普入各阶层去施教化,因为佛法不只能够滋润惶惑的人心,更具足创发革新的力量!凡受到法益的佛弟子,在他那一行业中,亦必是勇于创发革新的佼佼者!希望从事佛教教育者,也能从这方面去着力、去鼓励!但愿这两个方向,可以引起各位的一些回应与感想!
以前就说过:人间佛教的文教事业,是一条长远而孤独的路,人力充沛、财力富足的寺院,是不会去从事这些工作的──因为这里头没有名利可求,没有权势可图;而有心去经营的,又往往欠缺人力与财力。但,这一切原是不足为忧的,导师说得对!「世间,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本着精卫衔石的精神,做到那里,那里就是完成,又何必瞻前顾后呢?」[5] 所以,尽管这是一条平淡而孤独的路,我却甘于这样的平淡孤独!
二○○二年三月十九日 写于妙心寺
--------------------------------------------------------------------------------
【注释】
[1] 印顺导师,《佛在人间》,页332。
[2] 妙心寺慈恩妇女会,成立于1980年3月8日,成立宗旨是为了让佛教妇女效法佛陀慈悲济世精神,以从事急难救助、文化教育、护僧护教以及环境关怀等工作。成立以来,除了开办花艺设计、合唱团、国乐团、健身瑜伽、手语班、纸藤编织等才艺班之外,并长期护持妙心寺各项弘法及艺文活动。为使男众居士也能加入护持的行列,遂于2000年更名为「妙心慈恩护法会」。
[3] 佛教法云慈善会,1987年成立于妙心寺。最初是由台南商界几位热心公益的佛教徒所发起,原本仅希望每周在妙心寺召开一次定期茶会,谈谈佛法与人生。后来在个人的提议下,决定成立慈善会,为社会教育略尽棉薄之力。1989年,为方便会务的推展,而将会址迁出妙心寺,并于1990年更名为「台南法云文教协会」,1991年正式登记成为社团法人。目前的工作重点系推展「大树计画」,以协助国小单亲儿童的课业辅导与生活辅导为要旨。
[4] 请参见1999年《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47~264,拙作〈人间佛教的实践──略谈妙心寺的严土熟生事业〉一文。
[5] 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页4~5。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