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顶果钦哲法王:《修行百颂》(2)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1日
来源:   作者:顶果钦哲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顶果钦哲法王:《修行百颂》(2)

   61、

  心的活动如同天空中的云朵,会自行消失,

  听瑞的人们啊,

  在心中没有任何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s)。

  当云朵在天空聚集时,天空的本质没有被削弱。当云朵消散之后,天空的本质也没有增益。天空既没有变得更广大或纯净,也没有变小。它丝毫没有被改变,也没有被影响。心的本质也正是如此。心既不会被念头的生起所改变,也不会被念头的消失所改变。

  空性是心的真实本质。明晰是心的自然展现。为了达到描述的目的,我们可以区别心的这两个层面,但在本质上,空性和明晰是无二无别的。单单固著於空性或明晰的概念,仿佛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实体,是错误的。心的究竟本质超越所有的概念、定义和偏颇的见解。

  一个孩子或许会想:“我可以在云端上漫步!”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在云朵之上,他会发现自己没有立足之地。同样的,你的念头看似坚实,但等你检视念头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不然--念头不具任何实体。这即是我们所谓的“万事万物的俱生显空”。

  62、

  没有执著,念头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听瑞的人们啊,

  像风一样从不缠附於任何对境。

  风吹过天际,飞越各洲,从不停驻在任何处所。它扫过虚空,不留下任何痕迹。让念头用同样的方式穿过你的心,不留下任何业的残渣,从不改变你对本然离戏(innate simplicity)的了悟。

  63、

  纯然明觉如同天空的彩虹一般没有固著,

  听瑞的人们啊,

  觉受的生起是畅行无阻的。

  纯然明觉,也就是证悟的心,纯粹是心离於所有的迷妄,超越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

  “若有执著,即非正见”。这是伟大的萨迦派祖师札巴·嘉岑尊者(Jetsun Trakpa Gyaltsen)在一次净观中亲见智慧菩萨文殊师利,从其口中听闻的教授。我们无法说“证悟”是存在的,因为连诸佛都不曾见过它。我们也不能说“证悟”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轮回和涅槃的根源。只要持有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你就无法证悟心的真实本质。

  天空中的彩虹虽然可以被称为是天空的一种展现,但事实上,它即是天空。同样的,禅修时在心中生起的觉受--使你相信你已经获致证悟的良好觉受,以及让你感到挫折的不良觉受--它们本身都不真实存在。俗话说:“被禅观的觉受蒙骗的禅修者,如同被彩虹引诱的孩童。”不要去重视这般的觉受,如此一来,它们将无法带你偏离正道。

  64、

  了悟究竟本质,如同一个哑巴所做的梦,

  听瑞的人们啊

  它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对一个无法言语的人来说,即使他清晰记得自己所做的一场美梦,也无法形诸於言语。同样的,心的本质是超越任何形述的;没有语言文字能够定义心的究竟本质--法身。你可以说心是存在的,但是除了空性之外,你无法展现心的任何面貌。或者你可以说心是不存在的,但你又如何解释心的无数化现?心的究竟本质超越所有的描述,更非散漫的念头所能掌握。

  65、

  “了悟”如同一个青春少女所拥有的欢悦,

  听瑞的人们啊,

  那种欢悦和喜乐是无法言喻的。

  当了悟的黎明来临时,心变得全然地自由、自在、圆满、浩瀚而宁静。然而,这种证悟如同青春少女的喜悦,是无法言传的。

  66、

  明晰和空性双运,如同月亮映照在水面之上,

  听瑞的人们啊,

  没有什么是要去执著的,也没有什么是要去阻挠的。

  我们觉察的每一件事--轮回和涅槃中的所有现象--的生起,纯粹是心的本然创造力演出的戏码。心的“明性”--我们所觉知的现象之清晰显现--乃是心之空性的展现。空性是明性的本质,明性是空性的展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心如同映照在静止湖面上的月亮一般灿烂明晰,但你无法捉住水面上的月影。它是如此生动鲜明地显现,同时又无可触及。由於空性和明性之不可分割是心的本质,因此没有什么能够阻挠遮蔽它,它也无法阻挠遮蔽任何事物。它不像岩石等坚硬物体具有实体、占据空间,并排拒其他物体。在本质上,心不具实体,无所不在。

  67、

  无二无别的明晰和空性,如同虚空,

  听瑞的人们啊,

  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外围。

  心可以理解形状、声音及其他现象,可以体验快乐和痛苦。然而,外显世界从来不存在於心中。当你分析心的时候,心只有空性。如同一个空无的宇宙,提供了一个可以容纳所有天体的空间一般,心的空性本质也为它自己的示现提供了空间。正如一个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的无垠宇宙,心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起始或结束。

  68、

  没有念头、没有散漫的心,如同一面有著美人映像的镜子,

  听瑞的人们啊,

  心是离於任何理论的。

  一旦你认请心的本质,你不再需要刻意去思维心的本质,或用各种方法来修饰它。到了那个时候,你甚至不能说心是在“禅定”之中,因为它自然而然安住在宁静无别的状态之中。你不在需要去专注於一个特定观想的细节,例如一个本尊的形相。心将不会陷入散漫和迷妄之中--散漫和迷妄是凡夫的特性,因为心毫不费力地、持续地安住在它的本质之中。

  明觉不会受到令人愉快的或令人厌恶的觉知所影响。它仅仅安住於它的本然状态之中,恰如一面映照了一张人脸的镜子,既不会因为镜中人的美丽俊俏而狂喜著迷,也不会因为镜中人的丑陋而触怒。正好一面如实地、毫无分别地映照所有形相的镜子,一个证悟者能够清楚觉知所有的现象,而不会影响他对究竟本质的了悟。

  反映在镜子上的影像,既不是镜子的一部分,也不在镜子以外的地方。同样的,我们所察觉认知的现象,既不在我们心中,也不在心以外的地方。事实上,对事物究竟本质的真实了悟,完全超越任何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因此,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颂》里说:“既然我没有确认任何事物,因此没有人能够反驳我的论点。”

  69、

  明觉和空性是无别的,如同镜中倒影,

  听瑞的人们啊,

  在这面镜子中,无所生也无所灭。

  心的空性不是一种茫然迟滞的状态,也不是空无一物。更确切地说,它具有了知的能力,一种自然显现的明性,我们称之为明觉或证悟的心识。空性和明觉是心之本质的两个层面,在本质上是无二无别的,如同一面镜子和反映於其上影像。

  念头在空性中生起和消融,如同一张脸的倒影在镜子中显现和消失。由於人脸的倒影从未真正存在於镜子之中,因此当人脸不再反映於其上时,倒影也没有所谓的停止存在。

  镜子本身也从未改变。就相对的角度而言,在你展开修行的道路之前,你可能处於被无明控制的轮回不净状态之中。一旦你走上修行的道路,你所经历的不同状态,掺合了无明与了知。在修道的终点,也就是觉醒的时刻,除了明觉之外,一无所有。在修道的所有阶段之中,虽然心看起来产生了一些转化,但心的本质从未改变。在修道之初,心没有堕落腐败;在修道之终,心也没有增善。

  70、

  大乐和空性是无分别的,如同太阳照亮白雪,

  听瑞的人们啊,

  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可以执取的。

  当阳光照射在山峰上的白雪的时候,白雪的洁白变得更加炫目。但是,你能够区分阳光的光辉和白雪的洁白吗?

  当你认清心的空性,心固有的至极大乐扩展了。它是全然的自由自在,畅然无阻的大乐。然而,它绝不应该被当做真实的事物来执著。大乐和空性是无二无别的。白雪的灿烂光辉虽然令人目眩,但它不是你能够用手抓取的事物。

  71、

  迷妄之言将如同回音般消失无踪,

  听瑞的人们啊,

  在音声之中,没有什么是可以执取的。

  我们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和恭维。如果有人赞美你,你希望他们多说一些,让整个世界都听到。另一方面,在面对批评或恶毒的流言时,你会千方百计地不让这些话语传到别人耳中,免得人尽皆知。

  然而在实相上,赞美和指责只不过是空虚的声响,不值得去投注一丝一毫的注意力。为了这些空虚的声响而感到烦恼不安,一如为了声音碰触悬崖所反响的回声而感到骄傲或触怒一般荒谬可笑。

  72、

  苦与乐如同鲁特琴的琴身和琴弦发出声响的机械作用,

  听瑞的人们啊,

  快乐和痛苦是行为结合了必要的因缘所产生的结果。

  一块精致的木头被制作成一把鲁特琴的琴身,并安装上琴弦之后,才能拨弹出悦耳动听的琴音。如果缺乏任何必要的零件,鲁特琴就无法发出音乐。同样的,如果你没有适切地聚合得以让快乐生起的基础,那么你就无法享受快乐。快乐和痛苦是我们造作之善业和恶业复杂互动的产物。

  正如同精通鲁特琴的琴艺需要勤勉的练习,通晓安乐之道也需要持之以恒地修持佛法--以及有技巧地修持。为了获得满足喜悦,而用一种欠缺训练的纪律的方式来亲近佛法,其功效不会比急切地用笨拙随意的指法来拨弄琴弦所制造出的音乐来得好。

  从究竟的观点来看,快乐和痛苦都不具有真实的存在。然而从相对的层次来看,快乐和痛苦仰赖因果的不变法则,正如同音乐遵循和声定律。

  再举一个例子。有些菇蕈看起来、尝起来美味可口,但若有人鲁莽尝试,就会遭受致命毒害。同样的,财富、名声和感官的欢悦在一开始似乎非常诱人,但最终会令人感到痛苦失望。相反的,具有治病功效的良药尝起来都非常苦涩,而修行也是如此。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中,身心会承受痛苦的折磨,但它会带领我们臻至超越所有痛苦的不变大乐。

  因此,去辨别你应该接受什么,应该拒绝什么,并没有任何的差错或模棱两可,是非常重要的。

  73、

  轮回和涅槃的本然自由,如同一个孩子的游戏,

  听瑞的人们啊,

  要有一个不带任何目标的心。

  我们永无止境地在轮回中游荡,乃是负面情绪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费心去检视这些情绪的本质--我们是如此执迷於这些情绪,而它们也是导致我们深陷轮回的原因--你将会发现,它们不具有一丝一毫的真实。它们除了空虚之外,一无所有。

  真正的涅槃是由本初智慧不可言喻的无限功德所构成。这些功德是本俱於心的,不需要去发明或去创造。在修道的过程中,“了悟”把这些功德显露出来。从究竟的角度来看,连这些功德也是空性。

  因此轮回和涅槃皆是空性。於是,没有人可以说轮回或涅槃是好是坏。当你了悟心的本质,你就从拒斥轮回和追求涅槃的需求中解脱。用一个稚子单纯无染的眼光去看世界,你就能够超脱美丑善恶的概念,不再沦为受制於贪爱或嗔恨等负面习性的猎物。

  何必为了日常生活中的起伏而庸人自扰,如同一个孩子为了堆筑沙堡而欣喜,为了沙堡的崩塌而哭泣?看看人们是如何为了获得他们想要的事物,弃绝他们厌恶的事物,而把自己投入痛苦折磨之中,仿如飞蛾扑火!永远放下如梦的执迷重担,不是比较好吗?

  74、

  你对外在世界的见解源自於心,

  听瑞的人们啊,

  让坚硬的冰融化成水。

  湖泊河川在冬天会冻结成冰,水面变得如此坚硬,以致於人畜和车辆能够在其上来回行走。当春天近了,地面温度回暖,冻结成冰的湖泊河川开始融解。那时,坚硬的冰还剩下什么?水是柔软而流动的,冰是坚硬而锐利的。我们既不能说和冰一模一样,也不能说它们是相异的--冰只是冻结的水,而水只是融化的冰。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觉知也是如此。执著於现象的真实存在、被贪爱的嗔恨折磨、执迷於世间八法,是导致心冻结的原因。融解你的概念之冰,如此一来,自在觉知(free perception)之水就能顺畅流动。

  75、

  无明如同一片牧草地上喷涌不绝的泉水,

  听瑞的人们啊,

  它无法用堵塞的方式来阻断。

  在无量累世中,你一直持有一个顽固的信念,认为自己和一切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你如此强烈地执守这样的信念,以致於无法藉由否定这些实体的真实存在,来使自己从这个信念中解脱。你所需要的是,清楚且直接地了悟“我”和现象都不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

  如果你尝试用手或一块石头来阻断泉水的水流,那么水压会在几秒钟之内让你前功尽弃。同样的,尝试去遏止经常在禅修时生起的念头巨流,可能功败垂成,甚至可能会面临心理问题的风险。你尝试去压制念头和情绪,将在你禅修时再度浮现,成为你的敌人。

  正确的方法是去认清,你的念头从不真正的存在,因此也不会停留在存在的状态或止灭。无论念头有多少,如果你知道如何在念头生起的那一刻释放它们,念头就不会带来伤害。你的禅修既不会被生起的念头破坏,也不会因为念头的不存在而有所增长。

  旅人从火车车窗看到的乡村和城镇,不会减缓火车的速度,而火车也不会对它们造成影响。两者互不侵扰。当你禅修时,这应该是你看待通过你的心的念头的方式。

  76、

  轮回和涅槃的迷妄,如同和敌人正面交锋,

  听瑞的人们啊,

  把修持善行当做你的盟友。

  你或许认为,轮回是你不计任何代价都要排拒的事物,而涅槃是你竭力要取得的事物。然而事实上,这种分别的见解是错误的。它们是迷妄的产物,而迷妄则源自於无明。

  消除迷妄如同俘虏一支敌军的将军,将军被掳获之后,以其为首的军队很快就会投降。然而,为了掳获这个将军,你需要盟友--心灵上师和善行。唯有他们的协助,你才能够清净并发展出证悟的潜能。而事实上,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

  77、

  五身之本然明性,如同黄金大陆的广袤无垠,

  听瑞的人们啊,

  不要有希望或恐惧,贪爱或嗔恨。

  成佛的状态是由五“身“(kayas)或证悟的层面所构成:化身、报身、法身、自性身和不变金刚身。向外去寻找五身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它们和我们的心是无二无别的。一旦你认清了它们的存在,迷妄将会消失,你也将没有必要到他处去寻求证悟。在一个完全由黄金构成的岛屿上登陆的探险家,即便四处搜寻,也不会找到寻常的石头。你必须了解,成佛的功德一直存在你的心中。

  去担忧修道的进展缓慢,去想证悟是遥不可及、只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而感到挫折沮丧,是毫无用处的。这种态度将增加你的焦虑不安,减损你用平静沉稳的心来修行的能力。一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切勿对成佛失去耐心。你要持续修行,直到最后一口气。”

  放下所有的希望和恐惧,安住在金刚般的不变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中,明觉的本然离戏即是成佛本身。那即是圆满无暇的至极大乐;在这种大乐之中,所有证悟的功德都将毫不费力地蓬勃发展。

  78、

  由於人身之暇满,人身如同一座充满宝藏的岛屿,

  听瑞的人们啊,

  切勿空手而返。

  一个发现一座宝岛的探险家,可以把船只满载黄金、钻石、蓝宝石、红宝石和翡翠。然而,他的好运无法和人身比拟。人身给予我们远比任何黄金和宝石珍贵的事物--思惟和修持佛法的机会,以及赋予人生意义的机会。而声闻乘、大乘和金刚乘所提供的各种法教,则是我们必须选取的宝藏。

  此时此刻,当你享有暇满人身的所有顺缘之际,你拥有修持佛法的自由。忽视如此的良机,如同拾起一颗宝石的乞丐,却把宝石视为玻璃,重新扔进尘土之中。然而更糟糕的是,我们了解人身的重要与价值,却明知故犯地把心思分散在其他事物之上。追求世俗的成就。而浪费了人身。这是迷妄的缩影。如果探险家进入宝岛却空手而返,那么他就白白横渡重洋了,切勿犯下如此的错误。

  79、

  大乘的修持法门如同一个如意宝,

  听瑞的人们啊,

  无论你如何努力地寻找,都将难以再寻。

  被称为“如意宝”的神奇宝石,具有实现所有渴望和抱负的力量,并且能够驱除整个国家的苦难。用如意宝来比拟大乘恰如其分。大乘具有减缓一切众生之痛苦的力量。

  在今生今世,你遇见了一位上师,领受了大乘的法教。如此的遭遇不是机缘之故,而在许多过去世追求灵修生活的结果。

  一个具格的上师及其法教,一如蓝色莲花“乌巴拉”(Udumvara)般珍贵稀有;它的花蕾在佛出世的时候生成,它的花在佛证悟的时候方开,并在佛圆寂之时凋萎。

  佛陀曾经示现於世间;他曾经转*轮,而他的法教一直留存至今。你已从一个真正的上师处领受了佛陀的法教,并已准备就绪,要把法教付诸实修。与其把人生浪费在无益的追求之上,你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幸运感到惊讶,并把全副精神投入於佛法,不要浪费片刻时间?

  80、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今生你都将有足够的衣食,

  听瑞的人们啊,

  把你所拥有的每一件事物用於修持佛法。

  即使你的食橱和衣橱是盈满的,你仍然一次只能吃一餐饭,穿一件衣服。事实上,你所需要的只是足以维生的养分,以及足以保护你免受自然天候侵袭的衣物。关於衣食这两种生活必需品,你无须担忧:佛陀承诺,没有任何一个出离者会死於饥寒,也没有人会找到这种出离者的尸骨。何必为了担忧你将没有足够的食物可吃,没有衣服可穿,以及没有地方可以睡觉而犹豫不决?修持佛法是善用人生的最佳方式,这是毫无疑问的。

  81、

  趁年轻努力且严格地修行,

  听瑞的人们啊,

  一旦你年老,身体将经不起这样的修行。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应该善用青春活力来修持佛法。在这个时候,闻、思、修佛法所需要的心智能力处於颠峰状态,也拥有忍受刻苦修行所需要的体力。如果你能够趁年轻,尽最大的努力来修行,那么之后当你年纪较长,你将拥有足够的稳定力来持续修行,不费任何力气。

  如果你延迟修行,任凭时光流逝,你视力将减弱,听力将衰退,记忆力将丧失,并且容易疲劳和生病。届时才开始修持佛法,为时已晚。善用你的青春年少,待你年老之时,将无悔恨。

  82、

  烦恼生起时,用方法来对治,

  听瑞的人们啊,

  让一切概念回归它们的本来自性。

  一个穿越盗贼出没的森林的商人,会随身备妥武器。一个行经瘟疫蔓延的国家的旅人,会随身携带各种药物。同样的,生活在贪、嗔、慢、疑及其他许多烦恼的常时威胁之下,你应该随时准备就绪,用适当的对治方法来击退它们。时时刻刻保持警觉,是一个认真的修行者的目标。事事顺遂时,你或许知道如何修行,但是如果你屈服第一个袭击你的烦恼,你的修行就几乎没有用处。

  修行者的良莠,可以从他们面对可能激起潜在烦恼的困境所做出的反应看出来。那些能够立即用正确的对治方法来因应的修行者,将能够毫无问题地克服障碍。

  尤其如果他们知道如何超越做者与受者的概念,他们的念头将自行释放,如同一条蛇从绑缚於身上的绳结中挣脱出来,不费任何力气或不需任何协助。当你追踪所有的念头和概念,回到它们的来处,你将认清,它们都拥有相同的真实本质--与般若智慧无二无别的空性。

  83、

  时时思量轮回的所有过患,

  听瑞的人们啊,

  此举将使你的信心更加清晰明确。

  你一定会碰到怠惰、欲望高涨和不满不平的困境,而使你希望情况有所不同。当你无法专注於修行的时候,思量轮回的苦难和悲惨。清楚地提醒自己轮回充满痛苦,将重振你的信念,重新确立你对法教的信心。

  84、

  此时时刻,勤勉精进,脚踏实地,

  听瑞的人们啊,

  当你死亡时,它将引领你走上修行之道。

  当弹药充足的军队首领看到敌军向前进发时,会保持冷静沉著。同样的,修行证量臻至稳定不变的行者在面对死亡时,将会保持冷静。现在是发展这种稳定力的时候了。

  明智的旅人在出发之前,会备妥每一件所需物品:粮食、金钱、药物、地图和罗盘。你迟早都必须踏上来世的漫长旅程,因此最好现在就开始准备,接受上师的忠告,谨慎地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

  85、

  如果现在没有空闲,你要到何时才有空闲?

  听瑞的人们啊,

  你享用佛法美馔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

  人们常说:“我很想修持佛法,但现在没有办法。我必须先照料我的家人。为他们的未来铺路。”

  然而正是现在,趁你仍然拥有人身的时候,你有机会,有自由,以及有动机去遵循佛法。为什么要拖延?你如此确定你会在来生获得比现在更好的条件?到了那个时候,你或许沦入下三道,完全被痛苦和劳役所占据。如果你任凭岁月流逝,你将白白浪费从堕落轮回中解脱的良机。

  当一顿美味可口的盛筵在你面前的时候,及时享用。佛法的午钟已经响起--趁钟声消逝之前,把握机会!

  86、

  人生如此短暂,如同青草上的露珠,

  听瑞的人们啊,

  不要屈服於懒散和漠不关心。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同一颗悬在叶片尖端的露珠,随时会被清晨的第一缕风带走。仅仅拥有想要修持佛法的诚挚渴望,以及很快就要开始修行的想法,是不够的。不要消极地坐以待毙,让死亡之风在你展开行动之前,就带走你所有的计划。一旦你生起修行的想法,就要毫不犹豫地起身即行。

  初学的修行者拥有易变的心,面对烦恼无招架之力,如同生长在山隘上的长草随风摇摆。

  87、

  万一你从身处之地失足,

  听瑞的人们啊,

  将很难再获人身。

  如果一个沿著断崖绝壁边缘易滑岩石攀爬的登山者一时失足,可能会要了他的性命。然而,在你的整个人生当中,你一直沿著恶趣的深渊铤而走险,你所面临的风险远比任何登山者来得巨大。一旦你落入恶趣的深渊,你几乎无法爬上通往人道的幸运斜坡。修持佛法是唯一可以让你安全横越恶趣的事物。

  88、

  佛陀的法教如同穿透云层的耀眼阳光,

  听瑞的人们啊,

  此时是佛法之阳光显现的唯一时刻。

  佛陀的法教不是永恒可得的。某个时代所有众生的功德减损时,佛陀的法教也会堕落衰退。事实上,我们此刻正生活在如此黑暗时期的边缘;在这个时期--也就是五浊恶世之中,佛法之阳即将落入西山。然而,佛法之阳仍然不时闪耀,如同黄昏的太阳光芒穿透云层之间的缝隙一般--而这些云层露出缝隙、稍纵即逝的时刻,是我们能够看到阳光的唯一机会。一旦夜幕降临,即开启了黑暗时代。在这个时代之中,我们甚至连三宝的名号都无法听闻。

  因此,遵循和修持佛法,不是一件能够等到你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就绪才去做的事情。如果你仍然在轮回的迷惑中游荡,乃是因为你在过去世没有遇见佛陀的法教,或因为你忽视佛陀的法教。但是,如果你现在能够开始走上修行的道路,得遇佛法的幸运将支持你在修道之路上精益求精。

  89、

  你对人们说出如此聪明机灵的见解,自己却不实行,

  听瑞的人们啊,

  你内在的过失才是需要被揭露出来的。

  有人没有任何真实的亲身体验,也能够滔滔不绝地谈论佛法。即使他们舌灿莲花,五毒之火却时时刻刻在他们内心燃烧。任何一个要去教导他人的人。首先必须拥有完整而透彻的法教基础。一根结实灯芯的稳定火焰,可以点燃一百盏酥油灯,而一根细灯芯的微弱火光,甚至无法让自己持续燃亮。

  你或许已领受了许多法教,并在理论上知道如何才能有所进展,避免障碍。然而,如果你不去应用这些法教,你的知识将依然贫瘠,如同一个守财奴不给自己食物,让自己饿死一般。

  如果你想要有所进展,那么睁开眼睛去看看自己的缺点。你必须检视你的心,如同看著一面镜子。为了维持自己的骄慢,而只看见他人的不足,并把自己的缺点视为美好的品质,你肯定无法有所进步。根据噶当派大师所言,揭露内隐过患的法教,乃时最好的法教。揭发一个至今从未受人怀疑的小偷,是有效终止偷盗行径的方法。

  你要知道如何认清你的主要过患--贪、嗔、痴、慢、疑。对它们保持觉察,每当它们显现的时候,就要抵销它们。时时追踪你的情绪,如同一个害怕敌人、日夜有贴身护卫警戒的国王。噶当派大师曾说:

  我在我的心门之处握持一把警戒之剑,

  当情绪威胁之时,我报以威吓。

  只有当它们放松控制的时候,

  我才会松弛警戒。

  因此,即使受到情绪支配,仍然时时维持警戒是重要的。如果你甚至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就会很容易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在遵循佛法。这种错误的修持,会让人们堕入恶趣。

  只是观看描绘三善道所有细节的美丽壁画,不同於实际亲临。如同阅读医师的处方,并不会让你痊愈。光是模仿一个佛法修行者的行为举止,将不会让你获得解脱。粗心草率地去染一块布料,是在浪费时间--染料将不会留在布料上,而且一无所成。修持佛法,却没有让佛法深入濡染自己,是了无意义的。如此,你只会浪费你的潜能。没有人能够替你走修行的道路。你必须自己去做。当然你将无法一次消除所有过患。只有佛是圆满无暇的。但是你能够点点滴滴地清净自己,如同从云海中散发光辉的月亮。

  没有什么罪行是严重到无法弥补的。连续杀人犯安觉摩罗(Angulimala,或译为“指鬘”因为他曾把每天杀死的人的手指斩下来,串成指鬘系於颈部,故有此称号。)犯下九百九十九件谋杀案,但他遇见佛陀,用信心的力量清净了自己的错误业行之后,成为一位阿罗汉。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发展出任何功德。但是如果缺乏信心或没有努力付出,即使佛陀亲身示现在你的面前,你也将无法使自己臻至圆满。

  在清晨,你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要为一切众生的安乐来度过这一天。在这一整天当中,把佛法付诸实修。在傍晚,检视一天当中的行为、言语和念头。不论你从事了什么样的善行,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誓愿隔天所从事的善行有所增长。不论你从事了什么样的恶行,忏悔并承诺加以弥补。如此一来,上等根器的修行者会日日有所进展;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会月月有所进展;下等根器的修行者则会年年有所进展。

  90、

  信心是如此轻易地就会屈服於环境,

  听瑞的人们啊,

  思量轮回的过患。

  在上师面前聆听法教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自己相当容易生起信心。但你的心是善变的。你初生的信心是脆弱的。会轻易地屈服於轮回中瞬息万变的环境。当信心动摇时,你的修行也将停滞。

  因此,信心需要滋养。而滋养和重振信心的最佳方式,即是思量上师的慈悲和佛法的长处,比较上师、佛法的圆满无暇和轮回的缺患。如果你汇集在过去生世所流的每一滴眼泪,它们将形成一片浩瀚的汪洋。如果你堆积你过去死亡的尸体--即使只是投生为昆虫的尸体--它们所堆积高度将比最高耸的山峰还要高。借助於如此的影像,思量你一意投入轮回的盲目愚昧,并试著把轮回视为一座可怕的监狱,必须从中逃脱。

  91、

  经常和损友交往,一定会让你做出有害的行为,

  听瑞的人们啊,

  弃绝任何负面的友谊。

  心如同一颗水晶,随著周遭环境而变换颜色。你所交往的益友或损友的品德或缺点,一定会在你身上显映。如果你和恶毒、自私、心怀怨恨、偏执、傲慢的人做朋友,他们的缺点将影响你。你最好和他们保持距离。

  92、

  经常和益友交往,一定会使你生起美好的品质,

  听瑞的人们啊,

  追随你的心灵上师。

  亲近心灵上师总是有所助益。这些大师如同药草园圃,如同智慧圣殿。在一个证悟的大师面前,你将迅速获致证悟。在一个博学多闻的学者面前,你将获得巨大的知识。在一个伟大的禅修者面前,心灵的觉受将在你的心中显露曙光。在一个菩萨面前,你的悲心将延伸扩展,如同一根被放置在檀香木旁边的寻常木头,将渐渐充满檀香木的香气。

  93、

  诡计和谎言不只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

  听瑞的人们啊,

  以自己的良心为见证。

  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问心无愧,乃是誓愿清净的征兆。”你的良心,即是最佳的见证;它比任何人都清楚你所拥有的善念和恶念,以及你所犯下的各种业行。任何一个能够充满信心地说“我已全力以赴”的人,拥有一个满足而宁静的心。

  做一个评断自己过失的裁判,而不要做评断他人过失的裁判。只有佛知道其他人内心深处的动机。检视自己,看看你是否真切地遵循佛法来过生活。受情感所驱使的虔诚心,表面的尊敬,肤浅的慈悲,以及装模作样的出离,不是真正修行者的特质。过著完全抵触佛法的生活,又维持一个没有任何过失表象,是相当可能的。

  94、

  源自无明的迷妄,是一个可怕的、包藏祸心的恶魔,

  听瑞的人们啊,

  时时保持觉察和观照。

  无明是导致我们在轮回中游荡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每一个众生,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虫,都充满佛性,如同每一粒芝麻都充满油脂。但是当众生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真实本质的时候,不同形式的障蔽将使他们承受痛苦。此即无明。

  无明使你相信,自我和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它使我们生起贪爱和嗔恨,以及源自贪爱和嗔恨的烦恼之流。这是轮回迷妄产生的方式。迷妄深植於你的心中,蹂躏你,如同邪灵只会带来破坏和毁灭。在寂天大师的论著《入菩萨行论》中,说明负面情绪是如何在过去无数的生世中,残酷且毫不留情地伤害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抗的是贪爱和嗔恨,而不是一般的敌人;一般的敌人是他们自身贪爱的不幸受害者。不论一般敌人有多么残忍,没有一个敌人能够在今生以外的时间伤害你。然而,烦恼是更可怕的敌人,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在伤害你,从未停止怂恿你做恶,使你尝受巨大痛苦。

  现在,藉由心灵上师的协助,你至少可以认清谁是真正的敌人。挥舞般若之剑,歼灭执著於“我”及现象之真实存在的恶魔。

  95、

  如果你不执著於三毒或五毒,你的修行之道便近了。

  听瑞的人们啊,

  发展出强而有力的解药来对治它们。

  我们的心(太)态常被贪、嗔、痴、慢、疑等五毒控制支配。看看嗔恨是如何促使人们去杀害彼此,国与国之间发起战争。只要你放任你的贪爱,它们就会控制支配你。但是,当你追溯它们的来处,加以仔细分析,它们就会消失无踪。它们如同翻腾起伏的暴风云,外表看起来气势宏伟,内里却是无形的。简而言之,唯有你将权力赋予给令人痛苦的情绪,它们才会拥有力量。不要一再沉溺其中;永远根除它们,你的解脱将垂手可得。

  为了能够成功地根除烦恼,你必须生起坚定而强烈的决心。否则,上师的教导将无法发挥太大的助益,你的修行也将一无所成。上师能够引导你获得证悟,但他无法像把一颗石头掷向天空一般,把你推向证悟之境。上师指示你修行的道路,但是否遵循这条道路,则取决於你。由於情绪是威力强大的,你必须用具有同等力量的对治解药来对抗它们。为了除掉一棵有毒的树木,你必须连根拔除。光是修剪几根树枝是不够的。同样的,除非你根除情绪,否则它们将再度生起,甚至比以前更强大。

  96、

  如果你无法坚持不懈,你将无法成佛,

  听瑞的人们啊,

  确定自己披上坚持不懈的盔甲。

  勤勉精进是修行的生命力。释迦牟尼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坚持不懈,并且投生成为一个准备牺牲一切来领受佛法的伟大国王七十一次,最后成佛。他超凡的加持力量,即是他从这些努力当中所获得的功德之果。

  密勒日巴尊者--意志坚决的修行者的典型--以及其他伟大的证悟大师,也是经由不断的精进修持,才获致证悟。一个不能精进勤勉的禅修者,如同一个没有贴身护卫的国王,是敌人--懒散和负面情绪--轻易下手的目标;解脱之占即将落败。披上勤勉精进的盔甲,不要迟延,并和懒散一决胜负。

  97、

  串习是一再造成访我们的老友,

  听瑞的人们啊,

  不要持续重蹈覆辙。

  坏习惯是强大而危险狡诈的。它们之所以强大,乃是因为它们过去无数的生世中根深蒂固;它们之所以危险狡诈,乃是因为在它们可爱迷人的外表下,可以让你步上毁灭。相反的,当你仍然是一个修行道上的初学者时,你的好习惯是微弱且胆怯的。

  由於上师的仁慈,信心、热忱和坚持不懈的芽蕾已开始在你的心中萌芽成长。然而,在面对险恶的外在环境时,它们是脆弱的。如同一个毫无经验的新兵面对精通武术的佣兵,好习惯不是坏习惯的对手。你可能会继续像过去一样积聚财物,偏爱那些亲近你的人,同时努力要超越你的竞争对手等等,一如在你之前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做的一般。因此,你一直陷在永无止境且毫无用处的活动之中。

  你或许已经领受了获得解脱的所有必要教导,但如果你欠缺警觉,继续屈服於坏习惯,你将两手空空、充满悔恨地前往来世,如同一个商人粗心大意地用低价售出一个无价的传家宝,最后破产。唯有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你才能获得稳定的修持,并且能够充满信心、冷静沉著地面对负面串习。

  98、

  如果你的领会和了悟是薄弱的,向上师祈请,

  听瑞的人们啊,

  如此,深刻的禅定将在你的心中诞生。

  有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挫折沮丧;你的修行没有成果,你担心你的修行永远不会稳固。似乎没有一件事是对的。你问自己,去修持另一个法门是否会有比较快速的进展。在疑虑和犹豫的时刻,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涌现对上师深刻热切的虔诚心,横阻在前的障碍将会消失,你的修行也将受到鼓舞提振。不动摇的信心和虔诚心,如同一面可以收聚阳光的放大镜,能够轻易地使一堆干草燃起火焰。

  在修道上的真实进展,来自上师的加持,以及你的虔诚心所点燃的加持。在过去伟大的上师之中,大多数都是透过对上师的虔诚心而获致证悟。举例来说,一些冈波巴大师的弟子的虔诚心是如此巨大,他们仅仅注视著冈波巴大师居住的达拉冈波山(Dagla Gampo),就了悟了心的本质。

  99、

  如果你想要在未来获得安乐,你要接受眼前的考验。

  听瑞的人们啊,

  成佛就在你的身旁。

  谁知道在今生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变成哪一种众生?目前,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忍难受饥、渴、寒、热,但是相较於你在来世可能要面对的痛苦,这些困境都是较微小且次要的。从现在开始,准备迎接修持佛法所获得解脱之不变大乐。

  如果你忽视来世的前景--甚或怀疑来世有除了人身之外的存在状态--并坚持追求世俗的目标,你将浪费你的精力,以及人身所有珍贵潜能。如果你认真专一追求,成佛即在不远处。成佛即在你的心中。成佛即在此时此地,即在当上的本然清新(primordial freshness of the present instant)。它是每一个众生与生俱来的品质。

  富有的人投资本钱来增加财富,守财奴却囤积本钱,得不到金钱所带来的利益。佛性是你本俱的宝藏。是否用这个宝藏来创造财富,取决於你。

  100、

  这个年迈的印度大师将不会留在听瑞,他将远离,

  听瑞的人们啊,

  此时此刻,你必须厘清你的疑虑。

  帕当巴,这位年迈的印度大师,警告他的弟子,他的时日有限。你也应该从上师和弟子之间的短暂交会中获益,领受上师的教导,厘清你的疑虑。

  101、

  我自己曾经专一地修行,

  听瑞的人们啊,

  你们也应该以我为榜样。

  帕当巴·桑杰舍弃了所有世俗的活动,证得了金刚乘共与不共的成就。他了悟心的究竟本质,利益无数众生。他超越了一切的散漫和迷妄。《修行百颂》是他内在证悟的展现。如果你正在追寻心灵的转化,那么以过去证悟者的生平做为你的模范。如果你以帕当巴·桑杰为榜样,那么毫无疑问的,你也能够证得他的证量。它完全取决於你的努力。愿你的心充满那样的热望。

  帕当巴·桑杰对听瑞乡人宣说的心灵证言--《修行百颂》,於此圆满。

返回目录

----------------------------------------------------------------------------------------------------------------

更多顶果钦哲法王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