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三)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三)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问:上面回向章里说“普共众生往生极乐”所共的是哪些众生呢?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答:根据《无量寿经》,佛告诉阿难说: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共同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有众生闻到弥陀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以至诚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就得到往生,而往生后就住在不退转中,唯除五逆和诽谤正法。按照这段经文,一切外凡夫人都能往生(外凡有各种解释,一种是说得到信、进、念、定、慧五根以上,叫做内凡,没有得到的地位叫做外凡。)。

  【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又比如《观经》“九品往生章·下下品”里讲:如果有众生造了五逆十恶等的多种不善业,这些愚人以造恶业的缘故,本来要堕恶道长劫受苦,但他临终遇到善知识给他作种种安慰,宣说净土法门,教他念佛。这个人被大苦逼迫,不能安下心来念佛,善友就告诉他:你不能念的话,就口里称“阿弥陀佛”名号。

  这样他以至诚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由于他口称佛名的缘故,得佛力加持,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时,见金莲花如太阳般灿烂,安住在他心前,一刹那间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由于宿世有很深的罪障,他还要被关在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花才开放。花开时,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给他广说诸法实相灭罪法门,他听了踊跃欢喜,当时就发了无上菩提心,这叫“下品下生”。

  这段经文证明:下品凡夫只要不毁谤正法,以深信阿弥陀佛的因缘就都能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无量寿经》上讲,只要众生真心发愿往生,就都得以往生,唯独排除五逆和诽谤正法,而《观经》上讲五逆十恶也能往生,两种说法怎么会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无量寿经》讲的是兼造五逆和谤法的情况,由于造下两种大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观经》里只是说造五逆十恶等罪,没有说诽谤正法,由于不诽谤正法,所以能往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假使有人造了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上说他能往生。又有人只造谤法,而没有造五逆罪,他能不能往生呢?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

  答:只要是造了诽谤正法罪,即使没造别的罪,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谤法罪极为深重,只造这一项就障碍往生。

  怎么知道谤法罪极为深重呢?经上比较五逆罪和谤法罪的果报:造五逆罪的人堕入无间大地狱中,受满一劫的罪报,而谤法的人堕在无间大地狱中,直到大劫穷尽,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了微尘,连地狱都空了,而谤法的罪业还没有消尽,还要转到他方无间地狱里继续受报。他方到劫末地狱空尽的时候,还不能解脱,又转到另一个世界的地狱。这样辗转经过百千无间地狱,佛不授记他何时能脱出地狱!因为谤法的罪实在太重,没办法用语言说出业报受尽的时间。

  【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而且正法是佛所宣说的法。这个愚人既然诽谤佛的教法,哪里会恳切发愿求生佛的国土呢?意思是他不信佛法,怎么会按佛的教导求生西方呢?假使他贪求净土的快乐而愿求生,也像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一样,哪里有得到的道理呢?(冰是水的体性,有火就一定有烟,非水的冰、无烟的火都是不可得的事。)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问:怎样的行为是诽谤正法呢?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如果说没有佛、没有佛法、没有菩萨、没有菩萨六度等法,像这类邪见,不管是自己领解,还是从别人处领受,自己心里已经生起了决定,就叫“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问:像起这样的分别,只是谤法者自己的事,会给众生带来什么苦恼呢?怎么比杀父、杀母等的五逆罪还严重呢?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仁义礼智信,浅的解释是指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深的解释:大慈悲是仁,符合因果律而取舍是义,守持三乘戒是礼,照见诸法实相是智,由如实知而如实言是信。)。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总的答复:佛菩萨是一切善法和贤圣的生处,如果诽谤佛菩萨而使众生不信受佛法,就会断灭世间的一切善法,断灭一切贤圣。

  文中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佛菩萨宣说世间和出世间的善道来教化众生,众生怎么知道有仁、义、礼、智、信呢?这样愚昧不知,就不会发起修持善道的意乐和加行,由此,世间一切善法都会中断,出世一切贤圣都会灭绝(也就是,以诽谤破坏佛法,众生就会不信受佛法、不修行佛法,导致世间一切善法都中断,出世一切贤圣都灭绝,所以谤法的罪业极为深重)。你只知道造杀父、杀母等的五逆罪严重,不晓得五逆罪也是从没有正法来的,所以谤法的罪最为深重!

  这里还需要知道,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和《般舟赞》里讲谤法罪人只要回心也能往生。这和上面的说法并不矛盾。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是从遮止门说的,就是为遮止众生造谤法重罪而这样说的,因为如果造了谤法罪,能忏悔回心而得到往生的机率是非常小的,所以必须禁止。而善导大师是从摄受门上解释,假使众生已经造了谤法,他能猛利忏悔,回转心来,佛还是会以悲愿摄受他的。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

  这是提问:《业道经》上讲:“业道如秤,重者先牵。”意思是,由业感果的情况就像在秤的两端放上东西,重的一端首先下沉。在前世和今生所造的很多业当中,以哪一种业首先感果呢?“重者先牵!”重的业首先牵引着心去受报。而《观经》上说,有人造过五逆十恶,以及各种不善业,本来要堕在恶道里多劫受无量苦,但他临终遇到善知识教他念“阿弥陀佛”,这样以至诚心连续念了十声,就得到往生,而一往生就入了大乘正定聚的行列,毕竟不退,和三恶趣的苦永远告别!按这样讲,重业先牵的义理怎么成立?

  【又旷劫以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而且无量劫来造过数不清的有漏法。意思就是,从无始以来有过无数投生,每一生都起过无数烦恼造过无数业,这样随便动一个念头、造一种业都是受生三界的业因,叫做“系属三界”。(“系”就是系缚,任何有漏业都会把人绑在三界中,比如造了杀生,杀生的业就把人绑在地狱中,亿亿年无法脱身。)而现在以念十声阿弥陀佛就跳出了三界,这样“系业”的义理又怎么解释呢?难道以往所造的业都不起作用吗?

  以上是怀疑十念往生不符合因果经上说的道理。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校量。】

  回答:你的想法是五逆十恶系业等是很重的业,下下品人的十念是很轻的业,所以应当被重业所牵,首先堕入地狱,系缚在三界中。现在应当按真实的义理来衡量两者的轻重,如果衡量下来,以五逆罪的业力更重,那就成立首先堕入地狱,而如果以十念净业的业力更重,也应当成立首先往生净土!

  【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业力的轻重是在心、在因缘、在心是否决定这样三点上,不是在造业时间的长短和造业数量的多少上!

  当然这只是从主要上说的,前三者是主要,后两者是次要。换句话说,造业的时间和数量当然是一分因素,但不是这里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几十年的小本经营,做得久、数量多,不如一天做一笔大买卖的收入大。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怎么说业力的轻重在于心呢?造罪的人是自己依止虚妄颠倒的见而发起造业。这里临终的十念,是依靠善知识善巧安慰,在闻到实相法后发起的净业(“实相法”就是符合事实的法,比如阿弥陀佛成就了悲愿、极乐净土成就了功德庄严、罪业凡夫念佛能得救度等都是事实。善知识按这样传授,就是传真实的法。而造罪依止的是虚妄的颠倒见。比如没有我,执著有我;没有乐,执著有乐。本来这么做对自己毫无利益,但执著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像这样,把颠倒的执为真实,叫做虚妄。)。这样就看到造业的心,一个是如实的见,另一个是虚妄的见,怎么能比呢?比如一千年漆黑的屋子,光明一出现,就顿时变得明朗。黑暗哪里会说“我住了一千年”而不走呢?这叫做“在心”。

  比如以前造杀生、偷盗等的很多恶业,都是一时颠倒迷惑。临终时经过善知识开导,心醒过来,就像出现了光明。比如一个人,以前不知道动物都有感受,反而认为杀鸡、杀鱼就像割草一样没有罪过,这样依止虚妄颠倒的见,在几十年中麻木不仁地杀生,某一天闻到佛法,晓得众生都有佛性,都是前世的父母,一下子心就转过来,就像从心中出现了光明,然后他忏悔、念佛,就是由正确的心起来的,这样的一时觉悟是能破除长期迷暗的,不会因为无明了很久,就以一念破不了。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怎么说业力的轻重在于缘呢?造罪的人自己依止妄想心,依止烦恼虚妄果报的众生而生,这十念是依止无上信心,依止阿弥陀佛方便、庄严、真实、清净、含摄无量功德的名号而生。

  衡量业力的轻重要看当时造业的因缘。比如造杀生,是心里依着妄想,所缘的境界是众生这个烦恼虚妄的果报,由此而造业。现在十声念佛是清净的业,造业的心是临终恳切到极点的信心和祈求,心里缘的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是从佛大智慧、大愿力中流现的真实、清净、含摄无量功德的名号。这样比较就看出两种造业的因缘不同,导致业力有轻重不同。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比如有人被毒箭射中,毒箭射入了身体,截筋破骨,当他听到“灭除药鼓”的鼓声时,当即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

  根据《首楞严三昧经》,有一种叫“灭除”的药,战争中把它涂在鼓上,擂鼓传出的鼓声在听到的当下,射入身体的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所以虽然箭射得深,毒很重,但“灭除药鼓”的鼓声力量更强。

  “灭除药鼓声”比喻“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箭刺入骨头里”,比喻五逆等的地狱种子已经种在众生八识田里。两者较量,以万德洪名的力量更大,所以至心持念就能灭除地狱的种子。《观经》上讲地狱恶相已经现前,但至心一念就顿时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而现出金色莲花,现出极乐世界!可见佛号的力量之大!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心间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这里“有心间”改成“有间心”)

  怎么说业力的轻重在于心是否决定呢?造罪的人是依止有后心、有间心而生。念佛人临终十念是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而生,这叫“决定”。

  “有后心”,就是瞻前顾后,比如要杀人时,瞻前顾后,心里不决定;“有间心”,就是正做时又冒出其它念头,比如心里犹豫起来,或者心里害怕,或者动其它念头,突然间恶念占上峰,就一下子造了,这叫有后心、有间心。念佛人临终十念,依止的是无后心、无间心。“无后心”就是只有念佛的心,没有缘过去、缘未来的心;“无间心”就是一念一念地相续,没有被别的念头间断。这时千钧一发,地狱的火都现了,没有别的出路,所以整个心贯注在一句佛号上。这样不思前、不想后,不起别的念头,就叫无后心、无间心。由于是决定的心,造业就非常强大!

  【校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由以上“在心”、“在缘”、“在决定”三方面的比较,就知道以临终十念的净业更重。这样首先被更重的净业所牵,当然能被佛的愿力摄持而往生净土,一往生净土,就超出了三有。所以《业道经》和《净土经》说的是一个意思。“十念往生”正是“重业先牵”的体现。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问:一念是多长的时间?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按照《大智度论》的说法:一百零一个生灭叫“一刹那”,六十个刹那叫“一念”。而这里说的“念”不必按这样计算。这只是说忆念阿弥陀佛,或者念佛总的身相,或者念佛白毫等的别相,随着心里所观或所缘,不想其它,十念相续下来,就叫“十念”。不观想佛身只是念佛名号也一样,不杂其他心想,十念相续下来,就叫“十念”。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问:如果心跑到其他所缘上,把它拉回来,可以知道有几念,但心里知道有几念时,就不是没有间断。意思是说,正在念佛的时候,又起了计算念数的心,这样念佛的念就有间断,不是念念相续。如果专注地想佛、念佛,没有计算念数的心,又怎么知道念了多少呢?

  总的意思就是:达到了专心,除了佛念就没有别的念头;而没有别的念头,就不知道自己念了几念,怎么能决定是念了十念而往生呢?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经上说“十念”是为了说明临终成办往生的时间,不是一定要知道念佛的数量。意思是,这只是表明以很少几念就成办了往生。

  【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比方说蟪蛄(就是蝉的一种)它是春生夏死,生存在春夏之间,但它自己不晓得过了几天,不晓得是春天?还是秋天?这些概念是没有的。伊虫也是生于春夏,但伊虫不知道朱阳之节(就是不知道春夏的季节)。像“蝉在春夏生存”是旁观者说的,当事者的蝉不晓得当时是何年何月,蝉不晓得不妨碍别人晓得。

  比如我数一千粒米做成饭让你吃。吃完问你:“吃了几粒饭?”你说:“不知道。”虽然你不知道,但我是知道的。同样临终的人自己不知道念了多少,但能见他人心念的人知道他念了几念!所以不能以念佛人自己不知道就不成立十念往生。

  【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只要一念一念地相续,不去想其他事就可以,意思就是表达这个!有什么闲功夫必须知道念的数量呢?没有必要!假如想知道,当然也有方便,但需要口传,不能写在纸上。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