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楠烇拷1閺堬拷14閺冿拷 閺勭喐婀℃禍锟�閵嗏偓閸愭粌宸�12閺堬拷15閺冿拷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少林功夫文化研究:谈武论道说当今(赵唐云)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赵唐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少林功夫文化研究:谈武论道说当今(赵唐云)

 

  武学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与兽的搏杀,社会的发展,种族、部落之间的斗争,时代的进步,改朝换代的战争等,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对技击、格斗的总结,才日益完善,而走到今天,成为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冷兵器时代,对这种搏杀技能,军队士卒要学,侠客镖师要学,杀手强匪要学,究其本,说它是杀人之术,也无不可。他又是强身健体,凝神清心的最佳修炼方式。随着人类的文明,物质的丰富,各行各业和人的思维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功效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也对当今世界文化氛围提供了一种能使人体技能提高,精神境界提升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谈武

  现今习武风气之盛前所未有,让人喜来让人忧,特别是很多青少年,甚至儿童,对它是从影视中和小说中认识的,所认识的是通过艺术夸张的东西,是超越于其本身的,而不是其本来面目。想学成绝世武功而另有所图之士,请三思。甚之。我可以告诉你,一切动物都有它的运动极限,人类也不可能超越其自身极限,即使你能练成绝世武功,也不敌最原始的火器,更不用说现在最常规的兵器。对当今,甚至以后而言,它只是通过肢体所表现的一种技击形式,其过程是性命双修,其作用是修身养性也就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人生一世最大的财富是: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所以说,它是老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传世之宝。

  武学之所以称之谓武,就是它包含了技击实战的方法,如果没有技法在里面那它就是一项肢体运动,就不应该叫武。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爱好者,以至众多为之研习一生的痴迷者,就是有它丰富的内涵,优美的神韵、金戈铁马的气势,还有它是强健身体和完善心理的良法。它所区别于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的,也就是武术的核心、武的灵魂——技击,肢体所表现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势,都是格斗的艺术,它是用心在练,练出来的是刚劲有力的动作,迷人的变化,勇猛的气势,大无畏的精神。而其所注重的是它的含义——一招制敌。所以它的动作不是做作,不是在摆酷,而是其动作本身的作用,它的过程,它的目的。要用心去体味前人在生死关头所总结的生存技能。

  在武学中所能量化的部分,可称谓其表,也就是外在的东西。其实,在武学中不能量化的部分也就是内在的东西,分量很重。有些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就要用肢体表达,有些肢体表达不到的,就要用语言表达。这也就说明了,言传身教的好处和科学性。但是有些是通过肢体不能尽善,语言不能尽美所能体现的。这就要靠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参悟。就好像弹琴一样,不但要弹也美妙的韵味,还要看能不能表达出它的意境。唱一首歌曲,不但要有动听的节奏,还要看情感的抒发。后者是很难量化的,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武学中又何曾不是这样。

  一招一势,甚至几招组合的技术是可以量化的,但在实战中的变化,本能的反应,时间差,距离感,心理等技巧是很难量化的。在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行之表的功力部分是更难量化的。还有静功方面,意念的引导,呼吸的吐纳,经络的运行,气血的流动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量化不了的。常言道,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外练是可以量化的,而内练是不能量化的。还如六合中的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可以量化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不能量化的。如果与人相比,能量化的是外在身体,而不能量化的是内在的,也就是武学中的精髓所在。

  套路只是武学中练习方法之一,武所依赖的是功夫,它不但要有纯熟的技巧,灵活多变的本能,还要有超人的功力,过人的胆识,良好的品质,平常的心态。它不但有优美的套路,还有巧妙的组合,威猛的单招,并且还有修心养性的静功等。文学和它一样,不但有好的文章,而且还有美妙的诗、词、绝句、成语,有记实的,有虚幻的,还有抒发情感的。关键是把它们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并拥有它们,还要能把它们抒发出来。学文章不是目的,目的是自己能做文章,能叙述故事,能表白内心。所以文章学背,拳术要练,就看你能不能把前人的学问变成自己的,能不能拿出来你自己的作品,还有能把你的作品传世多久。这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要想拿出传世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内涵,持久的生命力,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就不那么简单了。

  其实,不管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它们的通性,就象书法一样,同样一个武字,可以写出正楷、可以写成草书,还可以写成隶书、篆书等等。同样一个简单的武术动作,可快、可慢、可刚、可柔,也可以快慢相间,刚柔并进。这全在以自己内心自然而发,没什么玄妙。练武和练字一样,先从一笔一划的基础开始,在临摹字帖,然后再看自己的修为,抛却一切系缚,无拘无束悠游自在地写出自己的风格。这就要用心去参悟。要对它有超越的认识,为练而一味的去练是不够的,这也体验了有些人练出来的是套路,有些人练出来的拳术,有些人练出来的功夫。有些人写出来的是字,有些人写出来的是书法,有些人写出来的是艺术。也还可感受到如同演奏一首乐曲一样,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相同的艺术表现技法。

  常常听到有习武多年之人议论,也常常有初学者在问这个问题,什么拳好?什么拳种好?什么流派好?我想没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它们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各有各的韵味魅力,但它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属性,都是向着同一个目的在走,只是走的路线不一样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旦到达顶峰,那将是万法归宗。就象登山一样,从正面可上,从背面可上,从侧面也可上,都能领略到美妙景色,也能被各自的风景所迷恋,但最终都能到达山顶,饱览无限风光。但是就怕有些人从正面嫌高,从侧面嫌远,从背面嫌险,那只能看到眼前的树叶,脚下的小草,但那也另有一番情趣。山再高,路再远,只要专心以求,恒力以赴,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武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要有以达登峰造极的信念,二要有持之以恒的苦练,三要有清静无为的常思及其妙用自能心领神会,什么艰难之事也自能解其玄妙,也就能登上成功的彼岸。

  二、论道

  学武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也就是从不会到学会,这个过程,很简单。有三、五年十八般武艺也就可以拿得起放得下。难就难在能把学到有形的东西融化掉,就是练到一定境界,不要执着有形的定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相(定式)皆是因缘所生,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情况可生出不同的法,也可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要与一切法无所染着。但也不是象树木般无知,应如明镜,明明白白,觉性自然。招式的产生也是相对的,是互相建立的彼此互为因缘,悉皆幻化无常,也就空无实体,即便在练套路的时候也要达到外动而内静,从而领略万法皆空的洒脱。心性虽然是空,但是缘对境时,也能生出一切万法,所谓真空生妙有,也即从无到有。虽然知道一切诸法毕竟空寂,也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同入定自心凝然时,也会觉察到身体从头到脚于空气的接触,如云如影,于天地自然的融合。要方便遂缘,即使身体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也就是无,如果着个“无”对境随缘产生意念的变化及肢体的运动,就是无中生有,要抓住这个最自然的本能反应,利用这个善缘从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并拥有它。一旦从中走过这些循环的过程,那就会领略到武学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它的神奇,为前人的智慧而陶醉。

  武学是一种最自然,最生活化的运动形式,不论举手投足都演形于日常,求稳健迅捷,发挥人体潜能,成就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强身之道,它经受时间的洗礼,科技的考验,仍是强身自卫,修心养性的最佳修炼法门。它适应于任何文化层次,不受环境的干扰,不受场地约束,不受年龄局限,不受体质的影响,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众多人们的喜爱。它不仅是防敌搏击之术,而且还能强四肢、健内脏、通经络、活气血,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人体技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并能启迪人生,使思想得以澄滤,灵魂得以解脱。

  少林功夫以禅入武,意拳以拳入禅,这充分体现了佛家文化与武学的有机结合而相辅相成。太极、八卦、心意、六合又是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对修身养性与技击格斗的总结,而圆满融合。构成人的世界也只有身心二法,要识动静交养,动以修身,修身以立命,静以修心,存心以养性,有此法宝今生何求。所以,如若与它相识,就要珍惜这份情缘,来了解它,关心它,依靠它,并能拥有它,它将成为你抒发情感的知音和依恋的伴侣,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满足和意想不到的情怀,给你温馨从容,伴你走过今生,将随你化做彩虹,归依于天地之间。

  三、说当今

  武术在当今的发展已走向两个极端,在人的心目中,一提起武术就是套路,一提起技击那就是散打。而现实中很多武术队员不懂技击,很多散打队员不懂套路,这也难怪,因为很多武术学校,很多专业队根本没有传承传统的综合训练方法,成为现在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而主宰当今武坛的两大主流,是自选规定类和散手,前者则势与舞比,与体操比翻,与艺术体操比韵律,后者则有人叫拳击加跆拳道加摔跤,让人啼笑皆非。中国这顶皇冠是该叫他们拿在手里掂量一下了,可尊以国术之外的这项古老武艺,在当今的发展中真有愧于中华武术之名,更谈不上代表中华武学,充其量是脱于武术的两项新的运动形式。纵观各级武术比赛,各路英豪一个比一个小巧玲珑,所持棍棒比手指还粗,自选套路也都象挛生姐妹一样,除了抡臂、翻腰、跑步和秀出几个戏剧般优美的亮相,再就是一连串艺术体操般的高难度腾空技巧,所摆白出有限的几个弓、马、拳、脚。武术特有代表动作,是呼于武术的基本要求三节、四梢、五形、六合、功力、呼吸等关系不大,技击含意匮乏,叫人感叹。技击的总结产生了武术,武术的发展完善充实了技击,也形成了武术这种文化形式,它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含盖了宗教、伦理、医学、哲学、力学、养生等,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博击运动,它包含了世界上很多的技击形式,如踢(跆拳道)、打(拳击)、跤(柔道、国际跤)、拿(空手道)、短兵(击剑)等,它的定位和在人们心中的概念在历史上早已确立,如果抓不着技击这个主题,何谈武术。

  散手现在也是很普及的一项运动,但各地区技术动作千篇一律,看不到传统的各门各派技击特点的存在,反而把拳击、跆拳道发挥的淋漓尽致,独具特色的快跤在散手里可算是运用很成功的一大技法。在中美、中泰对抗赛中,也让老外们大伤脑筋,但其规则我个人认为不尽人意。如:1、有的队员把对方摔倒,而自己也随后倒地视为无效,在中国跤、国际跤、柔道中都有很多主动倒地的技法,并且运用的非常巧妙,不得分,真想不到。2、有些队员搂抱对手使用摔法将要有跤的时间,因为超时让分开,叫人惋惜,消极搂抱和技术进行间的搂抱动作应区别对待。3、用拳用脚把对手击倒,拖泥带水把对手拉倒,把对手从腰以上或肩以上部位漂亮的摔倒,利用技巧把对手摔倒后而倒地等等,要让他们的分质一定要合理的划分出来。从以上可以看出来,散手引以为豪的摔法也不算完善。不知当时制定规则的专家们是怕规则太烦琐,还是怕裁判不好评分,还是怕技术延伸,还是对摔跤不甚了解,让人费解。

  武术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宗旨是修身养性,作用是强身健体,成就是功夫,目的很简单就是技击。不论在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改变,如果把其本质的东西改变,那将会被历史所淘汰。而现今省级武术冠军,全国武术冠军,可算是武术界顶界高手了,不懂技击的大有人在,有些甚至连自卫都谈不上,能算是一个习武之人吗?不觉得脸红吗?有些专业散手队员,不会套路,而套路是老祖先给我们的武术基本练习方法之一,也是综合检验一个习武之人功夫的最好方法。我曾问过好多散手队员为什么不会套路,也有很多人这样说:我是练散手不是练武术的,笑话,真是笑话。他们不自觉的把自己开除武籍了,这也不能怪他们。养不孝,父之过,生不学,师之惰。能进入专业队都是很优秀的选手,造成当今这种局面,也不是谁能承担的了的,误人,害武。

  象自选,规定类竞赛套路,目的不明,主题残缺,也只能是一项变异的现代运动项目,如果硬叫“武术”的话那也只要在后面加一个“操”字。散手则废去了武术最基本的东西,组装成现在不土不洋,不知自己姓什么的一项运动。而现在的散手队员又有几个能说出自己的师出何门,何派弟子。练的是何类武艺。象这样把老祖宗都舍弃,把武术的内涵、真谛、教义、宗旨都舍弃的做法,真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那将会误人子弟,给武术造成伤害,给社会带来危害。还竟拿着这些东西在国内推广,拿这种东西在国际上充当先锋,着实是丢人现眼。试问:这种货色是武术吗?象这样一个不明不白,又残又废的东西,留它何用?清理门户一了百了。

  以高深的搏杀技能,出神入化的功夫,在历史上做出巨大成就,为中华武术作出巨大贡献而名振中外的少林武功,其习武的传承方式为:1、习武——强身健体,增加功力,熟练技巧,完善技击。2、参禅——明心见性,返观内照,见性成佛——完善心理,修心养性。3、念佛——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约束行为,来达到形与意的高度协调,内与外的完整统一,各种技法的最佳发挥,武与禅的最终融合。这种修为方式真值得一看,善哉,善哉!

  其实,套路与技击是武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应该人为把他们一分为二,不应该失去传统武术的风格,不应该失去传统技法的特点。因为传统的才最具有生命力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不变的真理。所以要继承传统,又要发扬传统,还要深入研究传统,使之能充分发挥出能格善斗利于实战的特点,不但能打出中国式的技击方式,还要能抗击世界各种搏击特长的项目。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派别林立,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和风格特点,能使之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那将是功德无量之事。也只有究源求本,武术才能光大振兴,才能不失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才能走出一条属于武术的,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金光大道,才能更好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