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太桥旦曾堪布: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 皈依 三、三宝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7日
来源: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太桥旦曾堪布: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 皈依 三、三宝的意义

 

  “佛宝”,是指圆满证悟了的觉悟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无上导师。“法宝”,是指佛陀所宣说的真理,是引导众生步入菩提大道的方法。“僧宝”,是指跟随佛陀三乘(小乘、大乘、 金刚乘)的出家行者,是众生在解脱道中的修行伴侣。要想了解三宝并对佛法生起正信,可以多看一些介绍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的书,还有一些有关八大菩萨的书籍,特别是关于介绍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书籍。尤其要读一读《随念三宝经》,这些都是关于三宝的意义和功德等内容的好书。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的第一品中,详细的讲述了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还可以多看一些古印度、西藏和汉地高僧大德的传记;或者详细的了解一下藏传佛教的修行人是如何虔诚依止具德上师的事迹。比如藏传佛教中的噶举派祖师那若巴大师,他是如何依止帝洛巴上师的;玛尔巴大译师是如何依止那若巴上师的;密勒日巴尊者是如何依止玛尔巴上师而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最终达到至高无上成就的事迹等等。

  佛、法、僧三宝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

  佛是导师;

  法是道路;

  僧是修道上的友伴。

  以世间法做比喻,佛好比是我们的老师,法就像是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僧则像是我们的同学。再做另一比喻,佛好比是医生,法就像良药,僧则像是帮助我们的护士。倘若我们是病人,当我们生病时,要去看医生、吃药、还需要护士的帮助和护理,我们的病自然就会痊愈。所以,为了获得遍知的佛果,我们一定要依靠佛、法、僧三宝的护佑。

  另外,我们可以视自己如同病人一般。凡夫最大的病就是烦恼病。为了医治好我们的烦恼病,需要最好的良药,这就是正法。而最好的治疗者医生 ,就是佛。最后还需要友伴僧众来帮助我们治疗与护理。

  对于三宝的认识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三宝”是我们共同的皈依处。也就是指一切佛教所讲的共同的皈依处。

  佛,是最究竟的皈依处。因为佛陀证得了法身与色身的最高成就。

  法,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因为法就像是我们渡河用的船。渡河时需要船,但到达彼岸后就不再需要船了。“法”,是修行人用它成就佛果的方法,成就了佛果就不需要“法”了,可以舍去。

  僧,也是在寻求皈依的人,也有种种恐惧之苦,也非究竟皈依之处。法与僧只是暂时的皈依处,而真正的、究竟的、唯一的皈依之处只有佛。

  有关三宝的说明,各位可能都听说过,也学过。但是很多人欲学高深的教法,如“大手印”、“大圆满”、气脉明点等等,就轻视或忘记了“皈依三宝”的概念。这种好高骛远的习惯会导致空中楼阁的结果,所以我在这里一再重复讲解,就是为了让大家对“皈依三宝”树立起深刻的正见。

  现在很多修持者对皈依、发心以及前行应必备的基础功课,不放在眼里,对正行却抱着很大的期望,也很注重正行的修持。但经典的告诫是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前行基础没有打好,正行会有障碍。如果注重前行,则在正行中,每一次第可以顺利度过。古时候,阿底峡尊者来西藏讲法,教的全部都是修持皈依的法门。他在印度虽然是一位很著名的大班智达,但他到了藏地之后,发现很多修行人缺乏修行的基础——皈依,并且好高骛远。为此,阿底峡尊者为了西藏的修行人打好扎实的佛教修行基础,而向西藏人传播了皈依法门,提倡注重皈依,所以尊者在西藏时并没有公开传授高深之法。很多人因此给他取名为“皈依”班智达。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师,都如此重视皈依的修持,我们就更应该依教奉行了。

  皈依三宝,首谈皈依佛。一般凡夫的认识,特别是初学者,一想到佛,就想到唐卡上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的佛像。法呢,以为就是经书。僧呢,就是穿着僧衣、剃了光头的人。这就是一般人对三宝的认识与看法。我们说,以见到了佛像的“相”就以为是见到了佛,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远离执着。初学佛者,所见到的佛、法、僧三宝是否是究竟的“相”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金刚经》中所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以善巧的方式来引导初学者,使其逐步趋向究竟佛法的大道,好比用手指来告诉观月者月亮所在之处一样。

  佛有法、报、化三身。“化身佛”是我们凡夫众生可以见到的佛。“报身佛”是登地菩萨可以见到的佛。“法身佛”是究竟的证悟境界,没有任何形象,远离一切戏论,证得至高无上、不生不灭的大法界。对初学者来讲,应先有一个相状的佛。进一步修持后,可以讲到更高的皈依层次,最后才讲皈依法身佛。当下,我们是依据众生现前不同的修持情况而宣说的。

  法的皈依分为二种:教法与证法。佛陀的教法是指三藏经典。使人能闻、思的法就是教法。任何人对佛陀的教法生起信心进而闻思和实修就是皈依法。证法是指三学,即戒、定、慧;使人在世出世间中实际修持的法就是证法。证法又分为二种,道谛与灭谛。道谛是净除烦恼的对治法;灭谛是指灭除烦恼的寂静状态。

  皈依僧宝,可分为小乘和大乘两者来理解。小乘对僧宝的见解是身披袈裟的声闻、缘觉的僧团。大乘的见解则认为登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如八大菩萨为僧宝,一切有情皈依上述任何一者,都是皈依僧宝。

  皈依三宝,小乘和大乘对皈依的对象、皈依者的发心、时间的长短、所持见解也各有不相同。

  小乘佛法认为皈依的对象——佛,是化身佛;法,是四谛法;僧,是四部僧团。小乘的发心是为了一己的出离和解脱轮回。时间是尽形寿,到死亡之前的皈依。

  大乘佛法确认的皈依对象——佛,是指法身佛与色身佛;法,是指大乘三藏经论;僧,是指大乘僧团,比如八大菩萨。大乘行者的皈依发心是视一切有情均在六道中经受轮回的痛苦,视一切众生如己父母,并为能使他们脱离痛苦,发愿求取佛果,愿一切如母众生离苦得乐,获得究竟解脱。皈依的时间是在未证得菩提前,直到获得佛果。因为大乘的发心是“直至菩提我皈依”,所以只有圆满一切“断证”的佛才不再需要皈依。以上所讲是“共同皈依”的说法,是依止显密的共同说法而讲的。

  在密续(金刚乘的教法)里,分为四部:

  ◆ 行部

  ◆ 事部

  ◆ 瑜伽部

  ◆ 无上瑜伽部

  对于皈依的说法,行部与事部二者比较接近相通,对象也一致。“佛”为“三身”,“法”是事部、行部的教法,“僧”是指瑜伽行者,其发心与大乘皈依者相同。

  瑜伽部:佛,是指五方佛;法,是瑜伽部密续;僧,是一切男女菩萨们。

  无上瑜伽部:佛,是指佛的五身自性;法,是无上瑜伽密续法;僧,是一切出世间的勇父空行。

  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二支派。这里所讲的是上等支派的说法,承认皈依一位上师,就是等于皈依佛、法、僧三宝。在此所做的皈依,就是依据无上瑜伽部的上等支派。道理是,皈依一位上师,上师的身体即是僧、其语为法,其意为佛,其事业即为护法空行,所以皈依一位上师就等于皈依所有的皈依境。

  当我们求授皈依,获得皈依之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我们要学习的。比如皈依后,我们应该做的事:哪怕再小的佛像、画像都要恭敬,如同见佛;任何与佛法有关的一字、一句都要恭敬,因为它们都是法;对于僧,则视任何有僧人相状的人,都要尊重如同僧宝。恒常供奉三宝,祈求三宝的加持,不论到哪里,不管是否快乐都应该做随顺皈依戒的修持。

  我们还应该断除不该做的事。对于已皈依佛后的行者,则不应皈依世间、外道的鬼神;皈依法后,则应断除对众生的伤害。佛陀曾告诉我们,皈依法后,绝不可再伤害任何生命。但我在汉地发现很多居士表面上非常虔诚,也很有慈悲心,并且能做到长期吃素等等。可是当他们被蚊子咬或房间里出现蟑螂时,居然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杀掉。蚊子、蟑螂难道不算是生命吗?这样做难道不算是破了皈依戒的教法吗?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不应该仅仅关爱人类的生命而忽略了其他众生的生命。佛教提倡的慈悲不仅局限于人类,更超越了一切宗教,其慈悲之光是普照一切众生的!

  皈依僧后,应远离一切恶友,不与恶人同行。

  大手印皈依的对象,就是噶玛噶举的皈依境,见皈依境法照。

返回目录

----------------------------------------------------------------------------------------------------------------

更多太桥旦曾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