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 第九讲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 第九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嗡门芝西日瓦Ra达 班匝茫嗦哈 嗡答Ra呢答Ra亚 摩匝呢摩匝亚 摩恰呢摩恰亚 芝旺瓦Ra得嗦哈
南无Ra纳扎雅雅 纳美阿雅阿瓦洛格得效Ra雅 波德萨多雅 玛哈噶热呢噶雅 达雅塔 嗡阿噶这 波噶这 呢噶这 噶章噶这 噶若这 泽德作拉噶若哲波Ra耶所哈
内外魔煞三暗等 刹那寂灭于法界
佛子誓愿谛实力 祈愿如是获成就
南无古鲁贝
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 三传历代传承上师尊
由自吾等本师释迦文 普扎布楚苏伉等化身
具足功德根本上师宝 请住我心莲花月轮垫
已于大慈恩门摄受我 祈请赐予三门得成就
金刚上师具德佛 顶礼三世永住尊
示现三宝胜依境 无有分别作归依
真实意化清净供 供养胜尊祈纳受
阻碍悉地海魔障 忏悔一切罪障过
十方三轮清净法 无欲行持随喜之
清净四边无垢染 圆满菩提而发心
如来自在大菩萨 供养三清净之身
世代所集诸善业 总集回向大菩提
遍地香涂鲜妙杂花敷 须弥四洲日月顶庄严
以此所缘诸佛佛土献 愿诸众生清净佛刹行
章母古鲁 Ra纳 曼扎拉 波匝 美噶萨摩扎萨帕Ra纳萨玛耶阿吽
依于一切有情之 各别根器与意乐
大小共同乘教法 祈请常转妙*轮
如是祈愿上师三宝赐予加持,为遍虚空之际如母有情证得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我发心在此为大家讲解《童蒙止观》,今天讲到的内容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这《童门止观》是隋朝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法师所叙述的,在前面的六个章节中,我们讲到了正修行,正修行已经全部说完了,今天接下去要讲的是善根发相第七,就是说在坐禅的过程中随着功夫的深入,会呈现种种善根显发之相,都有哪些呢?今天就要讲到,那一样的,在我们正式讲法之前,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今生皈依佛门而修行?我们皈依佛门的动机是什么?大家会回答说,我是为成佛,为了得到安乐、究竟永恒的安乐而来皈依佛门,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是仍然不够,我们还应该理解,那为什么说我们活到世上有种种痛苦需要去解脱呢?而来皈依佛门呢?皈依佛门他又在做什么呢?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如果说为了追求幸福永恒的安乐,那么世俗的任何人都是这么追求的,在六道之中,一切众生都有这个愿望,那么一个修行者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要这样去思考,在六道之中,有情众生,大多数都在追逐以物质的方式来获取这种幸福,但是我们想一想,物质再丰盛,能够解决生命的痛苦吗?那么实际上呢,生命真正的痛苦在于内心痛苦,内心如果能够获得解脱,将不会有痛苦。所以说不一样,一个修行者,他是为了什么?同样是追求幸福安乐,他是为了祛除心的苦,让心得到自由获得安宁,而普通的众生他只是在无明当中不断地追逐物质外在的东西来实现生命的永恒安乐,这两个虽然出发心是一样,但是因为追求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说结果就有天壤之别,那么一个修行者他进入了佛门他修什么?很显然,修心,那修心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修心?是不是把这颗心锻炼、改造成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坚固就叫作修行呢?不是,不应该这么理解,如果这颗心通过锻炼通过修饰能够变得非常坚固圆满,这叫修行的话,那么佛陀所证悟的:一切众生本来皆具佛性,在本体当中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无修无证而得,此话又怎讲呢?显然不是,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什么叫解脱?什么叫作束缚在世间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在梦中的时候,在他梦中的时候他不觉得这是梦,他执著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他感受种种痛苦,当他梦醒的时候,他就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梦的当下——梦中之梦,就在做这个痛苦之梦的当下就觉知这是梦,那么梦中所出现的种种幻像都不可能去伤害一个人,这就名叫作解脱。所以我们从一个凡夫成佛,我们所谓的修行修心就是修这个,就是为了破迷开悟,这是一条修行的道路,所谓的证得本具的佛性而修行的,所以说作为一修行者,还应该理解到这个层面上,那这样才算是趋入佛门,准备开始修行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条件。好了,在了解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明白,今生努力地修行求得解脱是非常之必要,因为什么呢?因为今生能够获得这个瑕满难得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可以从原因、数量、比喻等各个方面去反复地观想,从而对人生难得生起珍贵稀有之想,你则不会去虚度年华,还要观想生命是无常的,死亡终究降临,而且不知何时降临,去思考这个真实的情况,让自己的心中生起这样的正量,对无常死亡感到怖畏,从而发心出离,精进勇猛地修行,这样我们的修行就不会拖延。有了这样的见量,我们对今世的种种欲求就会断绝,我们不再贪求今生,我们就会舍弃今生,有人说我舍弃今生,我把希望寄于来生吧。不,来生也很渺茫。为什么?因为我们轮回在三界六道中,都是由惑造业,因业感果,惑业果循环不断,从来没有停息过在轮回上,而且因果绝对不昧,因果绝对不虚,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因缘会聚时,所做业不亡。而我们纵观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少恶多,来生不容乐观。来生投入到无论是哪怕是天道,还是说下界,地狱道就不用说了,在六道当中,没有一道有真正的安乐可言,就算有稍许的安乐也是稍纵即过,越堕越深,超生无望,所以说来世也不可希,也不值得依靠,应该舍弃对来生的欲求,所以说观想因果之不虚、 轮回之过患,从而舍弃后世的希求,把今生与后世的希望断绝,我们的出离心就生起了。生起这样一个出离心,我们就会去勤求法要,努力精进地修行,感觉我们能活在世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修行献出我们的生命。如果不是把心缘在修行上,我们这一生白白浪费了,因为今生哪怕享乐再丰盛,今生今世你哪怕能够遇到你理想中的爱人,相守到老,就算你活上一万岁,十万岁吧,长命百岁已经算太短了,那又能怎么样?终究是场空,还是不能解脱。所以如是观想生起出离心,这样我们就对修道有了强烈的希求心,以道乐为乐,以俗乐为苦,以道心为重,以俗心为卑,返俗向道,那么今生就完成了,这样一个修行,从一个善良的世间的人,有善根的信佛者,转变成今生要修行的一个修行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继续来学习《童门止观》,智者大师所告诉我们的甚深微妙的禅定法门。这个禅定法门有人说很高深,但是佛法的修行,八万四千法,何尝离开过止观之禅定修行呢?佛法的戒定律,定为中心,为枢钮,定慧力庄严啊,这是任何一尊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未来世的众生欲想成就佛果亦当亦步亦趋,如佛一般的修行方能成就道果。认为禅定法门与我无关,我今生念一句佛号就好了,我何必去学这些戒定慧的法门呢?这样的想法是一种邪见。昨天下午,我给一些居士讲解了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法门,按照信愿行三个大纲来讲,下面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讲完。讲到如何念佛行的时候,讲到如何生信愿的时候,你就发现一切佛法在根本点上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今日修行的人,大可不必邪见自钻,不要把佛法拿去肢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量法门誓愿学,就光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的受持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从念佛法门来看,有外相念佛、内相念佛、密相念佛之分。从修止观也有有相止、无相止之分,同样的有相止又可以支分为世间的有相止和出世间有相止,同样的无相止又可以分为无明无相止和光明无相止。诸佛法要甚深微妙,非解行相应实修实证不能趋入。所以我们来给大家讲解童门止观,目的就是开示,给一些有缘的同修提供一个进入禅定修行,也就是说把你所修行的法门深入的这样一个开示的引导和理论基础,当然了,很多同修现在目前的修行根本还没有走到这个程度,依然徘徊在是不是真正信佛,或者信佛有没有老实做人这个层面上,徘徊在出离心是否生起,是否对佛法有正见这个层面上。但是呢,个人善根不一样,还是有同修能够趋入这样解脱门的,所以说我们讲的七净门和禅观诸要以及这个童门止观就是作为这样讲法的开始,在此之前,曾经讲了一两节课的念身经,都属于同一类法要的讲解,所以真正投入实修的同修应该专心听讲,去除浮躁的东西,实实在在地来听经闻法修行。
我们来看今天所要说的,善根发相第七。“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这是讲的第一段,第一段什么意思呢?讲行者,行者就是我刚才说的修行者,他如果能够从假入空观中,乃善修止观。我们来看,什么叫从假入观,在天台宗告诉我们,假观、空观和中观,这个熟悉天台教理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今天不作详细的辨识。这所谓的从假入空观,我们联系我们前面正修行所讲的,在我们前面所学习正修行所讲的修止的时候,都是以假入,都是在了知的知见上去观想自己所修禅的对境,是虚幻不实的,从而令心不执取而止息妄念烦恼,如是名为修止,所以这叫从假。那入空观呢,因为前面讲止观交修啊,那进入观的层面的时候,去返观这个内心实相,去看因缘所生之心法它是了不可得的,虚幻为空,所以这叫作入空观。那么这里所讲的从假入空观,就是前面我们正修行分所讲的这个止观法门,那么讲善修止观者,所谓善修就是前面所说,若以止而修,心不能止息那么立刻转为以观为修,以观修发现能够得力,身心明利,那说明宜观;若以观修而不能得入妄念无,不能止息,则马上修止,于修止后觉身心明利通达,那么说明应该修止为好,所以这样的方便善巧以及前面所说的种种助行,如果能如实地去做,在实践中善加抉择,融汇于心,贯穿于行,那么就名为善修止观者。所以说如是,行者若能如前面这样的修行的话,则于坐中身心明净,那么就会体验到这样一种善根发相,所谓身心明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神,都感觉明净,明就是明亮,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净就是清净,心神不混乱,不至于有很多杂念,清净无染的意思。那么明净实际上是止观力的缘故,观力强则明,止力强则净,止观交修止观双增长则得身心明净之果,这个时候会有种种善根开发出来,要一一地辨别它。那么这种善根发相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呢?我们如果来了解,一个修行者他从开始了解这个法,到依法而修产生种种感受、种种觉受,最后调整这个觉受而证悟了这个法的实相,这样三个步聚来看,很显然,这里所说的身心明净种种善根发相开发出来的景象就是讲的修行者的觉受,当修行者有这样觉受产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所产生的见解,往往是一种定解,所以说不同于刚开始的时候,以了知,以文字理解的层面、思惟逻辑的层面,来理解的法。在禅宗里面也把般若分成三个层次,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那么和这里所说的,我刚才所说的了知、觉受、证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显示着证悟实相的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说必须细细地辨别这些觉受,这样有助于我们来调整它,如果不对修行产生的觉受进行调整,认为这个觉受就是证悟,那么将使这个修行者陷入到极度偏道里去,他就没办法去走向最终的开悟了,所以在修行过程中依止善知识修行,善加调整觉受,从而趋入智慧圣果,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最早依止善知识修行,应该修行戒,明辨是非,取舍微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我应该怎样怎样修行,行为上怎么做到,发心上应该怎样发才可以,这都是属于修戒的层面,其次因戒而心得安定,渐渐能够生禅定,进入禅定以后,种种善根,种种觉受乃至种种魔境显现,这个时候要依善知识来调整这种觉受。好,在调整觉受依圣观口诀,或者是圣观智慧的印证引导下,趋入修行智慧的层面,这个时候一一辨别智慧深浅、究竟与否,这个善知识通过各种方便的方式来指导他,如是行者若能在辨别智慧上面完全透脱,那么他将获得证悟。实际上这三个阶段是行者依止善知识修行将必不可少的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梯,三个层次。这些东西都离不开一心依止善知识而产生。何以故?因为很显然,智者大师在这个童蒙止观里是教他在家的兄弟陈针来修,若陈针自己本人会懂得这样殊妙的佛法是不可能的,智者大师是他的兄弟,他教了他,智者大师是他的善知识,他依止修行最后得到延年益寿这样一个果报。何以故?因为他的发心是这样的,但是智者大师虽因这样的缘起而作了这个童蒙止观,但菩萨的悲心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延年益寿,实际上智者大师在这里面以非常精要、非常婉转的方式向我们开示了如何修行止观坐禅成佛的法要,所以说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外道或者是泛泛浅浅的法门看。好了,所以说略说,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明了些什么道理,如上所说。
那么这个善根发相,有两种不同,一者外,一者内。“有二种不同。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等等,这里讲到两种善根发相,一外一内,从外善根上来看,就是平常这个人,就是说,所谓布施、持戒,孝顺行为、尊重供养三宝,这指的是什么?指行者的行为、品德,通俗来讲,就是说这个修禅的人,他善根发相的时候,他的行为、他的品格变得高尚,他原先非常的悭吝,吝啬,不肯去做种种布施供养,现在他不,他乐于去从事布施供养。原先对持戒可有可无,现在反过来更加更勤持戒,乃至世间道德孝顺父母,为人弟子之德,尊敬师长,三宝弟子供养三宝,等等功德,以及听学比任何时候都专心听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好学,这些外在的德行显露了出来,这是从外相上看。好了,如果这个人不是正修行,什么叫正修行?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的发心来修行,那样的调整方便来修正行,而平常我们如果看这个人,好像看起来表面也会做这个样子,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种种,但是他所追求的,他所修行的趋向的目标是一种魔境,所以这里叫与魔境相滥,他实修的是魔业,因为他不是建立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修行的,他或许这样做,外表看过去很好,但是实际上他没有走在正道上,这种情况很多,我们有很多人,见到师父都会磕头,我们语言上也会说得很好,“顶礼师父,我们怎么怎么,是多么大的信心”,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许这样的话是一种虚伪的话,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这样想,或许乃至说他进入佛门修行,他真正求的是什么,有的是求得自我在佛门中的价值体现,有的是利用佛门的一些实现他自己世俗中得不到的东西,这种人有时候往往会表现为什么,他就会以另外一种价值标准来衡量佛法,这个情况很多,特别是今天修行的人非常多,实际上这是一种魔业,因非正修,好了,这个前面已经广为分别了,所以智者大师说今不分别,略表不提。
现在来看第二,二,内善根发相是什么,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在修禅过程中内在身心发生变化,有三种义。“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第一个明什么?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来看看哪五种善根发相不同,第一,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先读到这里,这是一种什么善根发相?息道,息道就是把那些妄念止息了,粗重的妄念止息了,因为他非常善巧地修习止观,身心得到调柔,所谓身心调适,身心得到调柔,而且安和,适我们讲就是适应、适合,就是安合的意思,那么因为身心调适的缘故,妄念渐渐止息,这个时候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报?自己会感觉他的心渐渐入定了,心渐渐地趋入安定平静,心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平定,所谓渐渐入定,他会产生什么呢?他会首先达到欲界定,我们讲定有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那么这里首先达到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分为欲界禅定、色界禅定和无色界禅定,那么首先发起欲界禅定,从欲界定一步一步地深入,直到走,走到在快到色界定,所谓初禅定,初禅定也叫根本定之前,这个定叫作什么? 叫作未到地定。大家注意看啊,这个未到地定在后面的文句中讲到它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许多的功德,都在未到地定中展现,这个未到地定非常之重要,现在有一些法本也说叫欲界一心专注定,也有这样的提法,其实就是未到地定,它做到了一心专注,一心不乱,但是他却不能达到色界的初禅定,因为到达色界初禅定这种禅定物资开发起来的时候,()这个初禅开发起来的时候,它在六根识中有部分在这个时候需要断去的,那么这个未到地定呢,因为处在欲界中,六根的功能都在,只是心非常专注安定,那么其实在这个未到地定当中,转过来进入禅观就足够了,譬如四念处的修法,禅定你能够达到未到地定,转过来进入观的修习已经足够了,未必要等到修习到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乃至无色界禅定方有这样一个支持,修观的这样一个禅定基础,这种说法是历代祖师大德所共许的。所以现在很多人解说佛法说,你要修观啊,要想获得智慧,你修禅定你要修到四禅八定,他一句四禅八定已经把色无色界禅定都包揽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根器很弱,修法的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精进能力都有限,想达到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么高深的禅定它是不容易的,估计一个行者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更何况能够在此禅定中出定入定无碍,那么这么说,今天的人也就没有证果的希望了吗?也不然,因为这些定虽然定功高深,像有些定可以达到安住几万大劫这样一个功力,但是于求证菩提,于智慧观照上并不见得非常大的作用,当然有这么高深的禅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等下还会讲,其实在前面也有说过,定慧的修持必须等持,不可偏重,如果我们终极一生只是为了修习到三禅定,然后以此发起神通而忽略了定慧双修这样圣道的修习,那没有必要,也非常可惜,人生有限,短暂无比,你与其花着毕生的精力去这样深入这个世间的禅定,为什么不好好定慧等持,去走上正修行路呢?所以说从这点上,若执著于此,也是陷入歧途颠倒中去。好,这里我们略微讲一下未到地定,那么这个时候觉“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这就是所谓的身心感到没有,空空的感觉,打坐打到这个境界,一般有的平常注重打坐的人,一时会进入这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也有两种不同,一种人是迷迷糊糊快睡着了,他的意识力非常弱了,所以他感觉他身体没了,心也没了,空空的,这是一种无明的状态。但是真正修习禅定到进入未到地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感觉身心泯然空寂,安安静静,但是他明明了了,这是不同,在明了当中感觉,身心好像是空的,身体非常轻安,所以说身相的感觉不明显,心非常的安定,飘泊非常微细,所以说感觉好像心没有动一样,所以看不见有身心相貌,那这样安住下去,“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也许人经过一坐或两坐,一坐比如从你开始修前行开始入坐,然后结行回向起坐,这样为一坐,也可以称为一次两次的入定,乃至有的人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这个时候将息不得,这个时候好像很喜欢坐,让他不这么坐,他还真的做不到,不会退转也不会失去,非常的稳定的意思,那么就在定中他就会有这个八触产生,禅定八触,主要是身体上的感觉,所以原文说“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运动八触,是讲这种八触它是辗转相生的,比如说冷,它不是说固定这样的,他冷冷冷,然后越来越冷,从这里冷到那里冷,有八种触受产生,称为运动八触,它是变幻不定的。这个时候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就是这个八触,痛,痒、冷、暖,暖就是热,轻,轻就是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重感觉身体很沉重,涩滑,涩就是感觉身体臃涩,滑表示身体舒畅,顺畅的意思,那这都是身体所产生的触受,“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这个就是说到这种八触产生的情况,所谓当触发,正当触发,发生的时候,这种触法的发生其实也不一定,不一定说先有痛后有其它的觉受,不一定,有的最初可能突然觉得身体很沉重,有的人突然觉得很冷,反正总共大概是八种触受,会不定地产生着,但是这个时候,产生这种八触的时候,并不同于我们平常生病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感觉,他是在不见身心相貌,安住入定,很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起运动的,所以它是身心安定,虚微悦豫,虚就是空虚,微就是心非常的细,能够体会到微妙的境界和快乐的感觉,悦就是心情愉悦,悦愉就是说心情也没有什么烦恼,非常舒适的意思,快乐清净,这是一种整个心境的不一样,不可为喻,很难用言词来比喻,这个唯有真正去坐禅专修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坐禅产生的禅悦,一般普通的人根本就体会不了,跟他讲他也很难体会,这种禅定的快乐远远胜过世间的娱乐,我们世间人比如说今天很累洗个澡,洗个澡或者说是比如到医院里捶捶背、做做运动啊,乃至说世间男女之事,情欲之时,这种似乎在世间人看来是属于非常舒适的,非常快乐,但是真正跟这样的禅悦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往往有很多修行人,修行禅定获得稍许禅乐的时候,他就会贪著其中,欲望重的人他非常贪著禅定之乐,从而也堕入欲界,那这种狂慧心强的人,他稍微有这种禅定,他因为用心明利的缘故,他有狂慧啊,他那个智慧、邪见就会增盛,往往这个时候很快地就会误入其途,这种情况修行人很多。所以作为修行人,他必须依止自己的师父,要信心不二,要非常专心地来依止师父修行,必须有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否则的话修道修到一半的时候,他都会掉入魔道里去,所以为什么说作为一个修行者,依止善知识,他的信心、他的这种事师之道会有那么的重要,这个在我们的弟子当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有的弟子稍稍地教他一些呼吸法门,他用心地去修一下,感觉到身心愉悦、头脑清冽,他马上就会欢快,当他一狂的时候,就把过去的罪业种子统统翻出来,原先所隐藏的罪恶,现在突然暴发了,所以说他就会走上另外一条路,甚至狂妄自大、毁谤师长,堕入恶趣之中。这种情况很多,所以说这就是修行的危险。一个人如果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修行、如何修行,一个人如果对上师、对三宝没有坚定的信念,如果对因果没有深信,在学佛道路上没有真正获得正知见,那么这样的人来修习这些法真的是非常危险。所以不是真正懂得为什么要修行,不具备修行的缘,还不如不要修行,老老实实做一个人比什么都好,因为他不至于造罪吧,对吧?一个人在家里,他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天天念着阿弥陀佛,用三时系念也好,十口气呼吸念佛也好,音声念佛也好,等等,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念佛,他也是快乐增上,他不至于去毁谤阿弥陀佛。若他因贪心之故,又没有正心念,对师长又没有这种正信,他只是一味贪求趋入像这样更深的修禅法门,乃至说现在很多人讲的修密法等等,又不遵守誓言,那这样的人是不是要造这种可怕的罪业呢?完全有可能。轻僧慢法,谤佛谤法谤僧,毁谤师长统统都会做,所以说修行是为了求解脱,不是为了来下地狱的,所以我们修道者对戒律不可不知,对因果不可不察,对发心不可不正啊,这个非常重要。好了,这里说到这种禅定的快乐,真是用语言很难来言说的。今天有很多的所谓的法师大德,当然他会说法嘛就称他为法师,也不管是在家出家,他自己认为自己德行很高,那不妨称他为大德,他们有时候讲很多修道的东西,让很多修行者按照他说的那样快速地去修,而不注重道的次第,不注重道的根本,甚至觉得这东西可有可无,要么执著于法,要么高歌猛进,那这样的知识来引导行者去修行,大抵很多在修道的境界和思想上也仅仅停留在稍微的一些禅定的觉受,和因有稍微的定境出现的稍微的智慧上,并不究竟,再加上夹杂着世间的名闻利养、恭高我慢,所以说导学人于歧途偏道,所以今天修行的人为什么那么少的成就者,不要说成就者少,走正道的人都少,原因就在这里。一个是知识的缘故,所谓知识即是善知识,引众生于善道者、正道者为善知识;引众生于恶道者、邪道者为恶知识。那知识的引导很重要啊,楞严经里面讲,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可是个事实啊,所以大家有时候平常拜师求法也是毛毛躁躁,这边拜师,拜师完不久又造业,一会儿觉得师父好一会儿师父又不好,孰不知已经造下了这种很大的罪业,今天这种情况太普遍了,这是一种毛躁,自己修行不在根本发心上、基本品格上去严格要求自己,总想高歌猛进,赶快求得大法修回家,贪心、邪心来修道,然后对这个法不认真,不是如理发如法地去闻思而修行,而是用自己的意思东拼西凑、东想西想、东搬西套,以这样来修行,那么这些缘的不具足,当然会导致今天修道的人不要说成就,走在正道上都很难啊,所以大家要多从这三个方面去衡量,一个是自己所追寻的善知识的这个角度,一个是自己的发心,一个是自己对所修的法,这三方面要去衡量,师缘、自心缘和法缘这三缘圆满具足,那才会构成今生解脱的关键,反之,一样构成今生堕落的关键,所以说这个非常重要,这个要特意地提一下。
好,再看下面这话,“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这是讲到第一个,好了,再看下面,“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这讲到第一种的时候,息道的时候,又讲到一种特别的情况,特别的情况是什么呢?前面所讲的是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那就是最普通的,那么这里面就特意提到了欲界未到地定,就是即将进入色界的初禅,色界初禅也被称为根本定,那么未到地定就是说即将趋入初禅定,忽然觉知到什么?在天台止观里面把呼吸和息区别开来,气和息区别开来,粗的进进出出,这个鼻孔里的称为气,那相貌微细的称为息,那么感觉这个息出入长短,这为什么讲长和短觉知变成更深的一种禅定觉知呢?我们必须了解,最初的时候能够觉知呼吸的进和出,但是这时候心还是粗的,对于呼吸的长与短的仔细的辨别和抉择还没有到,还很难把握。当然刚开始抉择呼吸的人,连找到呼吸在哪里都找不着,渐渐找得到的时候,也只是感觉呼吸的进和出,然后进一步感觉什么,连非常短的呼吸,呼吸如何长如何短他都清清楚楚,然后再深入一步,连最微细的呼吸他都能觉知和明了,所以说知呼吸之进出,知呼吸之长短,知呼吸之粗细,这样三个阶段为对呼吸的观察逐渐深入的步骤,三个步骤。所以当进入欲界未到地定的时候,就会觉知到息的存在,息就是微细的这种进出,这个时候进出的呼吸,一般旁边的人拿个手放到他的鼻孔上,甚至都不怎么感觉到他在呼吸,也有很多人行者把这个情况以为自己呼吸停止了,绝对不是,呼吸与人的心念相连,若呼吸停止则心念完全断绝,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个是一种误解,这个时候若没有善知识提点,他执著为实的话,就进入魔境里去了,那么好了,这样觉知呼吸之入出长短,这个时候有什么觉受产生呢?“遍身毛孔皆悉虚疏“。他渐渐感觉好像浑身的毛孔都在呼吸,呼吸越来越细,虚就是虚灵不窒碍,疏怎么理解,疏和紧相区分,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风箱要经过一个通道,如果这个通道的孔都非常的大,那么这个气流通过的时候是虚疏,非常顺畅,如果这个通道的孔非常的细,那么气流通过的时候它会发出声响,感觉很有阻碍,那么同样的道理,那感觉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就如同此义,也就是这个气息的进和出稍不留神就觉知不到,对这个景象的描述称为虚疏,一个是疏嘛,一个是紧啊。好了,当这种觉受产生的时候,智慧觉光也会增强,会以心眼看到身内有三十六物,身内三十六物,比如说身体讲内脏,大肠啊,小肠啊,心啊,肺啊,肝啊,一共加起来36种,会看到内脏,大家觉得很奇怪:心眼看见内脏,这不是有神通吗?是的,在世俗人看来很多东西是不可能的。世俗人认为,我们之所以看到东西是因为有眼睛,如果没有眼睛就不可能看见东西,但是修行者不这么认为,眼睛、眼根只是用它和色尘相对,产生眼识这样一个缘罢了,若不以根尘相对而产生的觉知则不受此限制,所以说这里称为心眼不是肉眼,因为这个心渐渐离开六根对六尘的执著以后,它这种心流自然会返流,返流的时候自心本性的功用自然会起现前作用,因为在本体的自性心中本来就是圆照十方的,所以说禅定越深入,修行越深入,佛性开发则越明显,所以这时候以心眼看到身内、内脏诸物这一点都不稀奇,感觉像什么呢?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就像把这个麻袋打开,或者仓库打开,哇!这里边这么多东西,以前我不知道!他这个时候,看见的时候非常寂静,清安快乐,感到非常的寂静安宁,并且非常愉悦,不一样,因为这是在禅定中所发生的觉光智慧。有人说那这个医院里面的外科医生做解剖的时候看见病人的内脏他会感到寂静安快吗?不会的,可能他手术做多了,他感到麻木倒是真的,他都没感觉了,普通人一看吓坏了,但是这里不是开刀人看见的,而是禅定深入智慧通达,以心眼见身内物,出现大轻安大快乐,所以称为寂静安快,那么这种景象称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这种景象是特别的殊胜。好了,这里讲到第一个,息道善根发相,息道就是息,大家知道,呼吸微细称为息,跟这个有关,这是第一种善根,这种善根的发相其实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修观的话,智慧将无穷地产生 。好,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再看经文的第二,第二个部分,“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看到没有,又是欲界示到地定,后面所说都在说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膖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这里说到三种情况,大家可以稍稍理解一下,这第二种善根发相是讲成就不净观的功德。这里说下不净观,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存在呢?需要去声明它,我们平常凡夫,贪爱是因为什么?觉得对境清净可爱的缘故,比如说世间男女,男的见女相,女的见男相,心生爱著,皆因觉得此对境为清净可爱,所以会生贪著,那么在禅定当中智慧深入,善根发现,就会见到本来不净之相。就比如说我们的身体本来是不净的,几天不洗澡臭不可闻,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很干净,那是经过修饰的,世间男女的身体其实也只是个臭皮囊,但是若没有智慧观照,误以为很美丽。我们看到对方的形象,我们觉得那就像一幅画,但是人的身体并不是画,画用颜料画在布上它很干净的,那么人是这样的吗?不是,它皮毛裹着血肉,血肉内在又裹着种种不净之物,眼泪鼻涕涕沱屎尿到处都是,每天都在排泄这种不干不净之物,所谓九孔常流不净。那只是说我们因无明心中而取它如画一般的形象,这个在入菩萨行里对此有深入的阐述,我们就把这个虚幻当真实了,只看到它清净的一面,并且创造清净想而心生清净可爱之念,就觉得它是清净可爱的而生这种贪欲之念。而如果能够好好地修行,以实相来观待的话,就会看到不净相,那么因觉不净不可爱之缘故,则原来这种强烈的欲爱之心自然熄灭,对不对啊?就如同说世上的人,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他或许会觉得什么东西是很值得去做的,一旦他发现这个东西是很危险的,他就不会再去做了。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他想像当中,男女之身相是多么美丽可爱值得追求,可是他通过修行发现,其实实际上并不是可爱清净值得追求,那么他自然就不会去追求。所以佛教中讲获得真正的智慧,有了实相的智慧,因对境为空故,所以自然停息。所以看我们前面所讲的正修行分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若你能够善加观察对境的这种虚幻性,那么心自然不著,心不执取,妄念的这种漂流自然会停息,也是这样的道理,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为了趋入实相的观察,这略微说到不净观善根发相,讲到这个不净观的意义。好,我们来看这景象是什么呢,他到了欲界未到定的时候,在定心中身心感到虚灵寂静,这个时候他会看到男女之身的一种死亡相。他看,哎?这个身体迟早都会死的,而且他在禅定甚至会看到他身体死去这种景象,他见身体死后尸体膨胀烂坏,有虫啊有脓血啊不停地流出,然后慢慢幻幻幻幻,你看,剩下白骨,白骨乱七八糟堆在一起,所谓狼藉一片,啊,这个时候心里感到又悲又喜,经历这种感觉,为什么叫其心悲喜呢?悲的是可怜我们这短暂之身啊实在不可保,我们这生都在为它操劳,可是它无非最终是死尸一个,感到悲;喜什么呢?喜是感到自己终于知道此身不可爱乐,生起这样的一种喜乐之心。或者说是又喜又悲,又觉得爱乐,又看到不净相,又觉得可悲,所以说悲喜交加,其心悲喜交替之中,渐渐厌患所爱,原来所贪著不舍的东西渐渐地厌离,觉得那不是一件好的东西,这个就叫什么?九想善根发相。这个九想指的是什么呢?是世尊在很多经典里面开示如何观察尸体死亡腐烂直至死亡,一共有九种,九墓墟之观想,这个大家具体要了解这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的话,可以去看四念处经,里面专门有个章节讲到如何观察死尸,按照这九个方面去观察,就会生起大怖畏心,就会对治我们对肉身的贪爱,这叫九想善根发相。然后再看,在静定当中忽然看到自己的身体,内身的不清净。从外相上看过去,身体膨胀狼藉,自己身体的白骨从头到脚,就是出现白骨观的境界,看到街上的人,看到他们,哇,都是一个一个的骨架所堆起来的,骨架里面又包着种种不清净之物,因为这是在禅定中所看到的,心越来越安隐,惊悟无常,看到了无常的景象,厌患五欲,对这种五欲生起厌患之心,这个时候就不再执著我人之相,我们以前觉得,唉呀,这个东西是永恒的、是常住的,就是明明有个身体啊,就是明明有个爱乐之处啊,你怎么会说无我无人呢?好,行者经过这样禅定的修习,在禅定这个智慧观当中节节支解,就是把一件事情细细细细地拆开来看,你看看到前面所说的不净之相,看到前面所说的这种骨头啦,这种身体烂坏了,变坏了,等等,心悟无常,因为这是他在禅定当中非常深入地看到,不是原来没有修禅的时候只是听别人说的,凭空想像,那太粗糙,所以他这种厌离心不会很强烈,那么因为厌离心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他也渐渐知道这所谓的我和人原来那种景象其实是虚幻的,那么他对我和人的执著就会渐渐减少,就不会很执著于我人之相,如果他彻底不执著,彻底见到无常,他也就悟到这个无我相,这看他修行的智慧开发的程度不一,所以说此是背舍善根发相,就出现这种情况,他心会生厌离。什么叫背舍善根?背就是我们不是转过身来背朝着它,舍就是舍弃,从原来贪著不舍变成现在的厌患五欲,这为背舍之相,所以这是一种善根发相,故称为背舍善根发相。好,最后一种,“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也就是从自己内身外身到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统统感觉都是不清净的,都不是说真正的美好,都是无常变幻的,都是不可念不可爱不可寄托的,所谓统统称不净之相,他说这样叫作大不净善根发相”。也就是说他这种不净观就更加普遍,因为我们对这个轮回世间的一切只要心存贪爱,必然会投生轮回道其中,这时候行者生起大不净善根发相,那么也断绝了对外在环境的贪爱,从自身到他身,从自我生命他人的生命,从自己的身体到外在的山河大地种种环境,都是作不净想,这叫作不净观善根发相,这是第二。前面那个是感受到妙乐,第二个是生起厌离。
好,看第三,第三是什么?慈心善根发相。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时候慈悲喜舍的慈,也就是慈爱的心会自然显露出来,那么其实这里说到慈心善根发相,应该说是慈悲喜舍善根发相,因为原理都一样,慈心的生起和悲心的生起,喜心、舍心的生起,它都跟现在所说的慈心善根发相是一致的,所以这里先名慈心善根发相。好了,如何呢?我们来看原文,“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注意看还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c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这里讲到什么呢?讲到它这个慈悲喜舍这个心发起来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功德,心获得安定,而且深入了禅定,所以说慈悲喜舍这是一种功德的显现,那么它内在反过来就是成全他的定力,所以说一个人他这种善良的心,这种善根的心都是内在修证,是内心本体修证的功德所显现出来的,比如这个人他为什么这么慈悲呢,因为他有大智慧,因为他的定慧能力非常强,定慧能力越高,他在外在的功德就越显现,像从这种慈悲喜舍这种四无量心的生起,这种善根的发现来看,就是因为定力深入的缘故,那定深入的缘故,也是因为这种慈悲喜舍之善根功德显现以后,反过来使禅定更趋深入,所以这是一种互动的情况,实际上它是一体的,只是同一个本体它展现不同层面的功用罢了。从定深入角度来看,是讲定力之高低深浅,从智慧角度来讲,是讲智慧之高低,从善根发相来看,讲的是善根显现的多和少。它是一样的。所以因为修止观到欲界未到地定,在这定中的时候忽然心生对众生的慈念,所以说因为对众生生起慈爱之心,然后看到亲人获得快乐他也感到很快乐,发起深入禅定,这样随喜之心产生了,如果没有慈爱的心,看到他人快乐,我们凡夫众生不会觉得快乐,反而会心生嫉妒,心生木然,所以这样的心不可能发起深禅定,但是因为他慈心产生的缘故,看到别人得乐自己很高兴,内心悦愉清净不可为喻,而且还深入了禅定,显现功德的增上,乃至扩展出去,中人怨人,中人就是好像跟他没有仇也没有特别亲厚,普通的这样人,怨人就是跟他有仇的人,有怨恨的人,乃至扩展出去跟他毫无关系的十方五道众生,十方就是上下、东南西北、东西、东南这样整个十个方位法界,五道就是从五个方面去讲五道,从六个方面去讲六道,把阿修罗道撒入天道、畜生道、鬼道之中的话,不另外设一道就叫五道众生,说的是一样的,从这些有情众生当中都是这样慈念为怀,都生起慈心,那么他这样见一切有情众生都怀一颗慈心的时候,他入了这样一个慈心三昧的禅定,那么从禅定起,他的心感到悦乐,那么因为慈心充满的缘故,所以说随所见人颜色常和,不管见到谁,他都和颜悦色,经常看到他的眼神当中会有这种慈爱的光辉,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去看一些修行好的师父啊,或者是看到一个修行人他最近修行修得好,你会看到他的眼神充满了慈悲、慈爱,这就是禅定功德显现的缘故,所以这个就叫作慈心善根发相。那么其他的悲喜舍心就从这里去推知吧。好,这里说到了这个第三种善根显现的这种景象。好了,前面所说的这几种,我想,大家如果真的去每天坚持修行打坐,平常这样护持这颗心,一定会产生的,所以有的时候经常讲,我为什么不能像一些人那样有那样一颗好心肠,为什么我没有那样的功德呢?其实你不要一直在那里想,要去行,你去修行,它内在功德显现自然如此,那不是想出来的,就如同爱心是一个人智慧能力的显现,它不是说你去学某种爱的技巧能够产生的,所以说一个我们学佛修行的人都在开发我们自身本具的潜能。
好,再看第四,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这个善根是什么?体现为能够善加观察因缘法,这个了不起啊。再看,“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还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这个时候善根是什么?就是出现能够善加观察诸法因缘这样一个善根,那实际上我们看到了,这就是禅定深入以后智慧的增长,这里面有很多的名相,大家可以看一下,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什么叫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这讲的是十二因缘,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取,这样一共是十二因缘,辗转相生,流转三世,顺其之而行为世间之因果,反其之而行为出世间之因果,这就是佛陀所的十二因缘之分。在这些微细的因缘相中,因为禅定力生,智慧觉光力生的缘故,所谓觉悟心生,这个时候他就能够因推循、因为观察这个十二因缘而破除人我相,所谓不见人我,那么人我相破除,觉知这种因缘流转相的话,他的心就断除了、远离了这种断常两种边见。断,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生命断灭论,常就是生命恒常论。有的人认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不再继续,从此嘎然而止,这叫断灭论。有的人认为生命有个灵魂,它会一直不断不断地投胎,灵魂是不会变的,这就叫常,断和常都是二边,统称为边见,那么因为他觉知无人我而一切皆是因缘贯穿三世而不停地滚动向前,不停地流转,所以说他就远离了断常二种边见,所谓破诸执见得定安,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定就说明什么,得到正定,正定何以故?名为智慧,所以称为正定。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觉知这种因缘,他只是一种定啊定力很深,这个叫作痴定,若执著也叫邪定,这里所说的得定安是讲的正定而安隐,好了,解慧开发。心生法喜,因为觉悟到诸法实相,有了智慧生起,就会心生法喜,所以法喜从哪里来?从智慧中来,为什么有时候有人听师父讲经听完以后,哇,高兴,非常欢喜,这就叫法喜,因闻法因知法因悟法而感到欢喜,这叫法喜。世界上有个很美妙的喜称为法喜,这种法喜不同于我们平常吃了一个好东西那样欢喜,好东西吃完了,马上过不久他肚子又饿了,有什么用啊?今年非常快乐地享受过一段时光,回过头来再去看的时候,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如果我们好好修行,因为获得智慧所产生这种欢喜它是不断的,它可以带上永生永世,它哪里是世间这种粗俗的喜乐所能相比的,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想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样的人生境界。那怎样才能获得这些东西呢?必须去修行,必须解行相应,去实修实证方能获得,凭空想像是想不到的。你不去修行,想真正地生起这种信心、增长信心那也是不可能的。好,这个时候因为心生法喜自然不念世间之事,世间那些什么可爱的东西对他来讲没什么好追求了。前面是说到十二因缘,那么他这种智慧明利的时候、善观察因缘的时候,他也可以观察什么?观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样细细地分别,去观察它的因缘,也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人我,离断常,破诸行而执见,你能达到吗?什么叫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略微一说,五阴很清楚,色受想行识五种蕴,因为凡夫心执取的缘故,所以把这个称为叫作阴,阴就是阴蔽,阴蔽、覆盖使我们的光明觉性不能显现,因为我们对这五蕴执取,所以五取蕴也称为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身心层面合起来,我们平常就是把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以为是我,执著以此为我相,这就是我们凡夫的境界。但是细细的在禅定心中生起这种因缘善根发相的时候、因缘观的时候,可以从因缘的角度去一一细细地观察,推循三世这种因缘了不可得,因为它并无实体可有,而是缘起性空,乃至十二处,十二处指的是什么呢?十二处,六根对六尘加起来十二。那么十八界呢?三六十八,根尘识,根尘识分别根有六、尘有六、识有六,三六十八称为十八界,这无非是把我人身心分成粗和细而已,大家理解吧?根尘识各六三六十八,十八界。比如识界:眼识、耳识,鼻舌身识、意识,对不对?比如尘,色尘,声尘,耳朵听是声尘嘛,眼睛看是色尘,大家一一对应,就可以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所以把它进行界定细细地分别,其实它们并无界限,但因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深入地观察,所以不妨把它界定为十八界,一一界进行辨析推循,那么这种因缘观善根产生的时候,就能觉破因缘所生法,所以称为因缘善根发相,这个智慧很重要,这个大家联系一下七净门和禅观诸境中里面有讲到第几种智慧谈到这个觉缘智,对不对?觉察到因缘的产生。这个是相通的。
好了,再看第五种,五念佛善根发相。什么叫念佛善根发相,看一下,“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发爱敬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净。或发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就读到这里,这里说到一个什么呢?念佛善根发相,实际上从这里我们看到,依然是在未到地定中,身心感到空寂忽然忆念,这时候强烈地感觉到诸佛之功德、念佛之功德,为什么这个时候会突然产生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之想呢?这个很正常啊,自己通过修行,佛性逐渐得到开显,由此推知,那诸佛菩萨功德会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因为禅定修习得定的缘故,自然会生忆念诸佛功德这样一个景像而不足为奇,当忆念起佛之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种种不可思议境界的时候,对于行者是有极大的加持力的,因为这个时候强烈地生起了对佛的爱敬之心,那么三昧禅定自然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逸、无诸恶想,因为念佛有极大之功德,凡夫众生若能忆念佛陀之功德,它具备有极大的加持力和消除罪业、增进功德的作用,何以故呢?因为诸佛世尊无量劫来修习菩提善根,生生世世回向给我们众生,所以我们仅仅是念到佛的形象、念到佛的功德,其功德加持力都不可思议,因为忆念诸佛功德不可思议的缘故,会使行者的禅定三昧快速增上,而且他从禅定起来以后,自己会感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这是念佛三昧相的显现。念佛三昧这里也看出来了,这是什么样一种定境呢?他的心会安住在佛陀的功德中,整个身心禅定境界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诸佛世尊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相好,这样如此感应道交,念佛忆念不忘,所以称为念佛三昧。这里所讲的念佛三昧指的就是念佛功德之三昧。
好,我们就说到这个念佛三昧,下面还有一种情况。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身心澄净,这个时候出现什么情况?对诸佛妙法产生觉悟之心,所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等。“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所谓六念法,念处就讲四念处,正勤讲的四正勤,如意讲四如意足,根力讲五根五力,觉道是讲七觉知八正道,空无相无作讲的是三解脱门,六度诸波罗蜜这个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密,神通五眼六通这些变化神变等等无量无边,一切法门这个时候会显现出来,心开意解而得开悟,这个时候因为在禅定中修习止观的缘故,靠自身心之体验而觉知这些法的存在,这个我们今天就不一一地讲了,所以说这里面应该说细细地加以分别、广为分别,所以是中应广分别意思就是这样,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里面在总说前面这五种善根发相,这五种善根的发相都是因为制心一处的缘故,制心一处就是整个修行止观法门的精要,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在佛的遗教经中有这样一句: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大家当勤精进,努力修行,若心能得专一,就是今天所说的达至欲界未到地定,那么如是止观交修,则无量功德法门将由此开显,这就是禅定止观殊胜妙用不可思议的功德道力。好了,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下面的我们下一次再讲。好,我们作个结行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获得利乐唯一处,大觉教法久住世,
受持佛教圣者等,唯愿长久如宝幢。
威德上师长寿永无尽,无边有情获得快乐福,
自他众生积资断诸障,愿得捷径大觉之胜地。
生生世世愿遇清净师,不离殊胜妙法恒受用。
五道十地功德胜圆满,祈请速得金刚持果位。
大觉导师降临世间处,教法如日普耀十方界,
受持教法僧徒相和合,教法长久住世愿吉祥!
以我们今天听经闻法、讲法的功德,我们三世所造及一切众生三世所造的有漏功德,及诸佛菩萨三世所造无漏功德都聚集在一起,连同我们自己的身体及所用用的一切受用物都聚集在一起,回向于法界无量无边如母有情,愿他们都能够离苦得乐,究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以如是发心作为回向,结束今天晚上我们的讲解。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