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 第五讲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1日
来源:   作者:楞严悲华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 第五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智者大师!南无智者大师!南无智者大师!

  嗡 摩尼摩尼 玛哈摩尼耶梭哈

  好,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天台童门止观,今天应该是第五讲了,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调合第四。在前面我们讲过,要想坐禅先得具缘第一,呵欲第二,第三是除盖,其次才是今天的调合第四,刚才说是第五,中间穿插的不算,应该是调合第四,是名为第五讲。好,我们现在是越来越接近要讲如何坐禅了,那么现在讲到调合,也就要想学坐禅之前呢,先学会如何调合,调合就是调整,使其和谐,身心必须调整使其和谐,所谓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地来坐禅修道,不然的话一下子就开始修,不是走这个极端就是走那个极端,这个修禅也不会得到利益,而且很容易陷入这种偏颇里去,所以说调合第四章是进入正行前面非常重要的加行。我们来看一下原文,“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为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那这个讲到调合之前首先必须讲到要发心、发愿的意思,如何发愿?为什么必须发愿?刚才所读的这段文字说得很明白。我们逐个来解析一下,这个讲到要想最初进入坐禅的人,他必须,他实际上是在修习十方三世佛法,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法,因为十方三世佛法皆共同一道,都一样。这个时候都要发大愿,而且要大誓愿,就发誓愿,这个不是一般的愿啊,要发誓愿,“誓”——我们平常讲的发誓,就是发誓说我必须遵守这些东西不动摇,我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来发愿,所以这叫大誓愿,要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我今天发誓愿就是发菩提心,要把一切众生都解脱出来,让他们都成就无上佛道。我之所以要求无上佛道,通过坐禅而证得,那么也是为了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说为度有情愿成佛,真实地发起这个心名为发起菩提心来,而且其心要坚固,像金刚宝一样不退转,金刚宝坚硬不可摧啊,金刚我们知道,帝释天上有金刚妙宝,这个不同于我们世间所说的矿物质金刚,这个是帝释天的福报所感,金刚妙宝坚不可摧,世间最为第一啊,只要精进勇猛、不惜生命,死都不怕,而且要努力、勇敢,努力地往前修,不管在我修行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恒不忘失这颗菩提之心,就这个意思。所以若想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这个心永远不退转。那我们人是非常容易退转这颗心的,所以没有发起这颗心的,应该早日生起;生起这颗心的,应该让它坚固、让它更加壮大,并且守护它永不退转,这样直成菩提大道,皆因菩提心的缘故。然后,好了,发这个愿然后坐中应该正念思维,思维什么呢?这个思维就是观察修,就是静下心来细细地思量一切诸法的真实相。什么叫一切诸法?我们这个生命所存在的,所发生的这一切,都叫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我们没有看到,我们都是妄想分别,我们所认为对的往往不对,甚至我们眼睛所看到所认为的,那也不是真实的实相,所以要提醒我们,要思维一切诸法实相。何为诸法实相,所谓善不善无记。包括这么多,善,善法,法之有善,有不善法,也有无记法,有非善非恶法。比如说你今天去做布施供养,这就是善法;你今天损人害已,这就是不善法;然后你有时候穿衣睡觉吃饭无善无恶,这名为无记法。好,内外根成,内根外根,内根是六根,是指的什么?眼耳鼻舌身意。外尘,外尘外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根尘相遇生妄识,所以称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因为这种妄识都是分别意识,还是有漏之烦恼法,所以故称为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还有三界有为啊,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这些统统都是因心而有,都是建立在心的无明和造作之上,不离一心,所以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啊。这个讲到的都是唯心作的道理,这个三界并不说在心外有个三界,都是依心所造作,例如金刚经里面所说,唯是一合相,一合相者乃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也是这个意思。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啊。如果知道说既然是心所造作,一切心,起则妄有,起体本空。虽现有为而实则无为,如空中幻影,如镜花水月。虽示有生有灭,其实涅槃不动,虽现幻妙其实乃明真空,虽体而真空而实则妙有,是乃心之无性,无以表达。因为无世间种种忘记分别嫉妒,所以称为无性。所以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不实,不实在,为什么说不实呢?我们平常看东西都觉得是挺实在的,是真实的,真实的执著,有种差别相,所以说诸法不实性,若能了知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的缘故。这就是十地经里面所说的。因为一心,而若了知心本无性,那么则自然通达诸法不实,其中妙义靠实修实证去证得,略作如是解释。心无染著,则一切生死业行者,自然止息,所谓生死业行者,乃是心无明染污的缘故,所以我们想到此处,作是观已,就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如次起行修习,按照一步一步的修行次第开始修行,渐渐地把心灵的这种无明妄想执著渐渐地去除,把这些无明妄想执著去除了,自然而然心光朗然,证得一心,无心,所以说必须发大誓愿,因为法界一切造作皆由心故,若能发大菩提心,那么直成道种,所以说要劝发菩提心,道理就在这里,道理在哪里?就在后面所说的,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所以说梦幻般地发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好,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全面的总说。

  好,下面讲,云何明调合呢? “今借近譬以况斯法” 。就是根据眼前我们看得见的东西作比喻,来明了这个法门,“况”就是明了的意思,来表述一下这个法门,概况的“况”就是这个意思。“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所以这里面总说调合的必要性,我们来看一下,前面我们讲过诃责五欲,那么则外离诸缘,如同六祖坛经所说的,外离诸缘内心无喘即名为禅定,你看,外境不入者合外在之五欲,弃除五盖呢,前面弃盖第三所讲的,即是内在清净,好,如是内外则完全清静,刚好这个时候就可以契入安心修禅,可以进行修行心之止观。但是虽然如此,必须怎么样?让心调合适宜,方能得益。所以说下面要讲调合五种事情。所谓五事者,即是身、息、心、眠、食五等事,五种事情要调。这里面打个比方,为什么说要调呢?比如说,世间造那种陶器的工匠,他想做出种种精美的工艺品,他必须善巧地来调合这个泥,我们知道陶器是用泥巴做的,要让它不强不懦,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然后根据这个轮绳规范,就可以把它做出很精美的容器,如果你前面的泥调不清楚,那么出来的成品就不会好。一样的道理,就像弹琴一样,先把弦调好,松紧得宜,方能入弄啊,梅花三弄啊,弄就是调起婉转之旋律啊,出诸妙曲。所以修行的人修心也是这样,要调整五事,如果把前面所生的身、息、心、眠、食调整清楚,那么三昧易生。什么叫三昧易生啊?三昧我们讲修行要获得正受啊,正受就是三昧,就是获得真实的心地。我们修禅去除妄想,可以进入内心之真实啊。真心朗照的境界,就称为三昧。有诸根三昧啊,有各种各样的三昧,其中首楞严王是三昧之王,一切三昧因此根而生,它显现为次第的不同。则诸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如果有所调整不清楚,那么很难成就,那善根就会难开发出来,三昧就难以获得了,大致上是这个意思,要知道调整的重要,令其身心和谐。

  好,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是哪五事。第一,第一讲调食。“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里面讲到调整饮食,这个不容易啊,不要认为这个很容易调。要想真正修道,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如果这些东西做不好准备,修道就会有烦难啊。所以大家要认真听,你看我们在讲这个调合之前啊,我们就说到要发大菩提愿,要达到一种不退转,让心不退转,这就说明什么?这个事情不容易啊,修道的过程要超越诸多的魔境、磨难,要发大愿,让其心无有退转,没有退转。我们来补充说一下,什么叫作退转?不退转什么意思?按照经典上说,不退转有三种意思,第一个是位不退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修行的人断尽三有之见思二惑,那么就永不退失超凡之圣位,即名为位不退,那这个位不退呢,断尽见思二惑应该是阿罗汉的境界,初果罗汉断尽见惑,但是尚有思惑未完全去除,若能完全断除见思二惑,则圆证四果阿罗汉,如此乃名真实位不退转。但是如果从广义上说,初果罗汉因为智慧力故他最迟天上人间往返七次,他最终将证得四果阿罗汉,永远解脱分段生死轮回,所以说亦名不退转。第二是行不退,比喻修行的人功夫越来越增上,不单单是断尽了见思二惑,而且还能够伏断尘沙之惑,那么则永远不退失菩萨之位,名为行不退转,这个行就是菩萨行不退转。第三是念不退,比喻修行人的功夫越来越深,不但断尽了尘沙烦恼,能破无明等等迷惑,而且永远不会退失修道之正念,这个名为念不退转。所以分为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和念不退转,分别以见思二惑和尘沙无明惑作为区分,实际上是层次的不同。所以在修道过程中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要做很多很多的调整。其实,如果你不好好地依止一位过来的善知识去修的话,恐怕是很难很难,这个非常重要,依止善知识来修行,善知识必须对这个过程清楚明了并且能够指导你,而你自己最好对这位善知识具备信心,能听其教导受其调教,这样就可保不迷失正道。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讲到调食。这个调食的关键是什么?刚才读过,关键是什么,吃得不要太饱也不要太少,,不要吃得太好,也不要吃那种不干净的食物,这个就是要点。而且大家刚刚开始修行禅定坐禅的人,吃东西特别要紧。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食之法,本来就是为滋养色身来办道的,对不对?而不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如果你吃得太饱了,那么就会气急,身满,身体涨涨的,呼吸调不顺,所谓的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啊,就会拥塞,堵塞,不顺畅。但是如果你吃得太少呢,身体又很虚弱,心神也集中不了,心里好像七上八下悬在半空,这两种都非得定之道,另外就是说,不要吃那种肮脏的、不卫生的食物,或者是那种荤食啊,令人吃的神智昏昏的食物,这个中医上讲得很清楚,有的食物味道比较厚重,比较浊,所以吃了会让人心识昏迷。要吃干净的食物,所以说你如果说吃了不合适的食物,那么你以前的那么病根可能会被引发出来,四大相违就会得病,那么整天到晚得病,昏昏沉沉的,你说怎么样办道啊?对吧,所以对初学人来说,这点很重要。所以经上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的诸佛都是这么教导我们的,要把身体调好,身安则道隆,身体能够安明便于方便办道,这是真正的修道人该做的正想。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一开始就折磨自己的身体,作无谓之苦行。所以我们佛教讲中道中道,要饮食知节量,调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数量不多不少,东西不要不卫生,要合适身体才好,还有经常在寂静空闲处,心能安定下来,很喜欢精进地修道,这样的人就是有很大福报的人,也是很有善根的人啊。这所谓的调饮食者,如上所说,这个有很多细微之处,大家要根据各自指导你修禅的善知识来详细地抉择。这是以上所说的饮食,比如说有的饮食吃了,让人很容易睡觉;有的饮食吃了,让人容易生这种淫欲之心;有的饮食吃了,会让人心情更加的烦燥,其实作为修道人这些东西都应该明白,有的东西吃了可能病还更重。所以说,古人有句话叫,*轮未转食轮先转,可见这个吃很重要,不能马虎从事。所以要把饮食调整好。好了,这是第一个,调整饮食。

  第二个。调整睡眠。吃和睡这两点很重要。首先睡眠我们前面学过,是无明迷惑覆障。这个人睡着了时候怎么都不知道,很可怕,如入大暗无有光明,所以不可放纵它。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调睡眠是怎么说的。“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这里讲到睡眠,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睡眠不是个好东西,迫不得已才睡眠,它是无明迷惑所障覆,不可以放纵它。如果说睡眠太多了,不但说使你没有办法去修行圣道,更重要的反会使你原来所修行所得的功夫也都渐渐丧失,那么你的心就更加的暗昧,善根就更加的沉没,所以说要觉醒。觉醒这睡眠是一种懈怠的表现——贪睡、懒,我们世俗人说的,所以要怎么对治呢?要觉悟无常,调伏睡眠,把睡眠调伏了,天天想到,无常死想,时日无多,今天若不精进办道,还有什么时间来办道?想到此处不敢再睡眠了。通过对睡眠的调整,如上所说,让我们的神气变得清白,什么叫清白,清就是清醒,白就是单纯、清楚,不会胡思乱想。念心明净,什么叫念心明净啊?念心,我们知道,修行很重要的是四念处,要念兹在兹,心念要返观内照,看着自己的身受心法时刻不停啊,只要让这个念心变得明觉,光明啊,不要糊里糊涂啊,清净,能够精神集中,不会七想八想,所以称为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心就安住在贤圣的境界上,就不是凡夫之境啊,这样渐渐三昧就现前,真实实相的体悟就会展现出来了,就是这个道理。要调伏睡眠,让心变得清明,所以经上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什么叫初夜后夜,一天六时啊,白天分三时,夜晚分三时,初夜后夜中夜,大家把12个小时这样瓜分一下,上中下、初中后,一般来说,你看,半夜三更称为中夜吧,睡觉之前,早上早早之前,这都叫初夜后夜,也不要荒废,勿以睡眠因缘,让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这个无所得指的是什么,不是说身体健康,世间的荣华富贵,指的是什么呢?对佛法、解脱的利益无所得,今世后世的利益你皆无所得,更何况是解脱之圣法呢,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常念无常就会精进办道,就会克制自己的懈怠之心,去除睡眠因缘,所以这个叫调整睡眠,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该睡多长就睡多长,不多不少,一定要把这个调整好。这个对于初行修道的人非常非常之重要,吃好睡好,身安则道融啊。那个普贤警彻偈有这样的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对吧?切莫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古人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啊,这真是至理之名言啊,修行的人应该猛力醒悟这一点。千万不要每天到晚都是在那里浑浑噩噩当中度过,要知道时光宝贵啊,瑕满难得,你现在不修行,没有什么时光能够修行了,现在就是最好最好的修行时光。我们修行人要作这样的想,现在能够死里脱生,能够有一点修行的时光抽出来,那这就是最好的时光。现在目前有的条件就是最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作这样想,作这样这样的正想,不然的话,你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是稍后吧,你拖延拖延,一再一再的拖延,那你怎么修道啊?所以要这样想,要精进,要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浪费了以后就难以再有了,所以你如果能常常这样作无常死想,珍惜时光,那么你就会擅加调合自己的睡眠。当然,反过来也不要过于紧张,整日不睡,那这样让自己心神耗散,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也亦当要避免之。一定要知时知节。

  好了,第三个讲调身。调身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文。这个调身其实和调息、调心它是合在一起讲的,而不能分开说,因为身、心的调整,身体、呼吸、心意的调整三者是合并而运用的,不能分开说。我们来看一下原文。“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我们来看啊,那前面所说是调食,调睡眠,这个是外调。现在是内调,身息心三者,身息心在这里说了,必须是合在一直调,因为互相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说调身必须达到什么标准呢?调身必须,可以讲,是身子不要太紧张,也不要过于松弛,自然放松。呼吸不能太急躁,也不能说太艰涩,所谓调息达到不滑不涩,恰到好处,呼吸跟我们的精神啊、状态啊都很有关系。那么调心呢,要达到不散乱亦不昏沉,所谓不深不沉的状态,这是最极要紧的。但是这种调整方法也有初中后的方法不同,有入住出相之差别。这怎么讲呢?比如初中后方法不同,比如说,首先必须调身,然后来调整呼吸,最后来调整心,对吧?这初中后不同,也有入住出相之差异啊,你比如说,入定出定,入定住定跟出定,这种相状的差别。你比如说入定的时候由粗到细,比如说呼吸吧,入定的时候是慢慢慢慢呼吸从粗转为微细,那出定的时候呢?呼吸渐渐是从细转为粗。所以无论是调身调息调心,都有入住出之三相,所以称为有异,有差别的意思。下面再看,“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这接下来很显然是在解释最初入定如何调整身,修行的人最初进入禅修的时候,他把身体调整清楚才能入定。好,在没有入定之前呢,在定外之时呢?那么这个身应该调什么?应该在行住静止,言语动作上,跟人交往,包括穿衣吃饭、四威仪等等,这个时候要进行调整,所谓详审调身所,详详细细地保持一种正知来审查,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怎么做,调身达到什么。如果说这个人平常( ),一切做事情都是粗犷之事,那么他坐下来打坐的时候,那么气息当然是随之粗犷,这个时候心散,很难收摄回来,心很乱,心乱就难以专一,所以说坐下来的时候心里会生烦燥愦闹之想,不能安静恬适,怡然自得,为定心之妨碍。所以修行坐禅的人,在调身入定之前,在修定之外,要用意逆作方便。什么叫“逆”,逆就是反过来,平常是习惯了那样做,现在反过来提醒自己为修道作方便,调整身体,不要让自己的身体陷入这种粗犷影响修道的境界里去,也就是平常的言语动作,要寂静行,要寂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动作不要毛毛躁躁,如果你在平常做事情当中,经常能够敛住自己的一举一动,让心一种静静的一种细细的安祥而为,行为端庄,不急不躁,那么这种助行将非常有助于我们坐下来进行修禅,这有内在的联系,也不能小看。

  现在讲入坐,入坐怎么坐呢?“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齶。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这里讲到怎么进入打坐,开始的时候,这个叫绳床,绳床,以前古代人专门打坐有个坐位,像禅床啊、绳床啊这样,就是说坐处,打坐的地方,因为这个绳床离地比较远,避免受潮,那现在我们条件好,比如说在楼上啊、地板啊比较干燥的地方都是可以的。然后首先应该把坐处安好,每令安稳,就是让它比较安稳,不要摇摇晃晃,平平的,可以比较长的时间经受得了,所以叫久久无妨。应该怎么坐呢?把座位安好之后,坐好了,把脚调正,如果是半跏趺坐,那么就把左脚放在右脚上,牵来近身,就是拉过来,让左脚趾与右髀齐,这个是不是读“必”字啊?查字典没查到,大概意思是这样,这个不太妨碍。这个“与右髀齐”我们可以理解为,牵来近身,左脚要在右脚上,坐下来以后,大腿的外侧脚趾头不要超过它,大概是跟它平齐的。然后右脚趾头也是同样的道理,跟左边那边坐下来以后的大腿外铡,大概是膝盖地方,跟它也对齐。如果要全跏呋坐,那么就要以右脚放在左脚上,然后解宽衣带周正,把身体的衣服不要穿得太紧,要端庄,不要坐的时候,坐坐坐衣服又掉了,古代人的人很多衣服腰里是扎着个布条的,今天一般来说我们打坐最好选取宽松的衣服来说,比如说练武术,练太极这些宽松的运动服比较好,不要穿那种紧身的,穿喇叭裤啊这些紧身的都不是太合适。刚才说到如果跏趺坐,刚才讲到把左脚压在右脚上,然后再把这个右脚放在左脚上,交叉在一起就成双跏趺坐,这个是脚,脚半跏或者全跏,调整好。然后要把手安好,手这里是采取什么做?手应该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两只手交迭相对,大拇指相碰,然后顿置左脚上,就是放在左脚上,这个称为弥陀印,弥陀印便于安心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稍稍在肚脐之上一点,这里,大家顺其自然吧,因为坐下来时候,他自然会有一种最自然的身体姿势,采取那种姿势就好,这样把手足调好,放松自然。然后次当正身,就是应该把身体挺直,挺动胸脯,振作精神,然后身体的关节并诸肢节,就是说好像在松动。七八法,挺直,然后把关节舒展开来,肢体舒展开来,如是七八次,多做几次,这样就有点像是内按摩一样,像按摩法一样,自身这种拉伸按摩,就是说不要让手足有差异,就好像感觉僵硬不妥之处的意思。这样如是已则端直,身体就坐直了,这个时候注意脊骨不要过于弯曲,也不要过于高耸,太笔挺了,应该顺其自然,直则就可以了,然后呢,正头,身正好了再正头颈,让鼻子跟肚脐相对,实际上是头稍稍有点内收,往下偏一点,然后注意左右要端正,不偏也不邪,不太靠前也不后仰,不低也不仰,不偏也不邪,是这个意思,中正为要,平面正住,面对着下面自然正坐,这是讲头颈调好。然后再口吐浊气啊,下面是调气,口吐浊气,吐气之法怎么说呢?这个等下再说,前面先讲这个身体,其实身体如果按照比较这个规范的说法,应该是七支坐法,有七种要领,这点我们今天就不说了,智者大师在这里大致上把这些身的要领作了个调整,因为他对的是初学者不是讲得很仔细,但是如果把这些要点都做到的话,那坐禅不会有什么问题,然后他坐着坐着坐着,因为放松自然是它的要点,自然而然就会调正,这样就把身体给调好了,身体就稳如磐石。接下来这里讲到调息的方法,调息,吐气,然后开始吐气,口吐浊气,那吐气之法怎么说呢?开口放气,用嘴巴呼气,比如我们人坐下来心里郁闷得慌啊,有一种烦恼啊,感觉一股浊气一样,就应该慢慢慢慢地、绵绵绵绵地,”哈~~”,让它自然而然地所谓自气而出,自气而出比如说这气堵得慌,你就让它自然而然地放射出去,不要刻意地不要让它很粗很急,不要这样,这样就非常刻意,应该绵绵细细长,一边吐气一边观想身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把那浊气啊。不通畅的地方观想统统随着气息,绵绵长长地从口中排放出去,放射出去,一直到尽头,放射到不能再放射,尽量地把气吐尽。然后反过来闭口用鼻子纳气,前面吐出的是浊气,现在闭口用鼻纳进来的是清气,清新的这种气息。这样如是至三,吐——纳,吐——纳,吐——纳,如是三次,这个就是调息,后面讲如果身息调合了,其实你只要把一样给调整清楚,那也就可以了,但一亦足,什么叫但一亦足?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就是如果你现在经过前面这样调整调整,差不多身心已经调到和谐程度,那么吐纳也只要一次也就够了,关键是让身体自然放松。好,这个时候继续就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嘴唇牙齿自然地依着,舌头向上鄂稍稍有所抵住。一切都出于自然,这样便于人的气息不外散。好,然后闭上眼睛,次当闭眼,闭眼的目的是断绝外面的光芒,外面的光芒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干扰他。所以说当端身正坐,正身正意,犹如奠石,就像磐石一样,稳稳地,不要让身体啊、这个头啊、四肢啊摇来晃去,要身体安定,稳如磐石,静静地坐在那里,很稳,就这个意思。那这个以上就是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摄要的来说,抓住要点来说就是什么?不宽不紧是身调相,宽的意思就是松的意思,宽松嘛,就是不松不紧,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垮,这就是身体得到调整的一种迹象,我们看到前面那种气的吐纳,目的也是为了调身,因为身中感到有堵塞啊,百脉不通处,然后配合着气息的观想吐纳,可以起到一种放松通畅的作用,所以以上视为调身,不松不紧、放松自然是它的所调之相。

  好,下面第四接下来看调息,看原文。“四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这里讲到四种相,所谓的风、喘、气、息,实际上这里讲到的四种相,也就是说,看这个息调合好没有。前面三种都属于没有调整清楚,所以比较粗重,比较凝涩,不通畅,不微细。最后一种息相,是已经调好的迹相。它既不会结滞,也不会很粗糙,出入绵绵长长的,若存若亡,然后从神智上看,应该是身心安隐啊,身心感到愉悦,这就是一种息相,如果人的呼吸保持绵绵长长的息相,这非常有助于修禅者的身体健康,身心的安宁啊。如何详细辨别呢?比如说风相,就是说呼吸的时候鼻孔当中感觉有声音,像风,声音很大。云何喘相呢?喘是喘息,虽然说呼吸进出没有什么很响的声音,但是感觉呼吸不通畅,结滞不通,就像喘气的样子,称为喘相。什么叫气相呢?虽然说也没有声音,也不会感觉不通畅,但是气还是较粗,出入不细,所以称为气相。如果再调整清楚,没有声音,也没有结滞不通畅,不粗,那么出入绵绵,就是后面所讲的那种心调定的景象。所以说如果坐的时候,有风喘气三相。说明没调好,如果说这个时候来用心办道,这个应该来说心不容易安定,心很难安定,所以是名过患。所以说打坐的人如果进入坐禅,有的人坐禅以后,心口痛或者背痛,身上僵硬,等等等等这种病症,其实这都是因为息不调的缘故,所以身心难以安定好,必须去调整它。好,如果要想调整它,必须依照三种方法,我们看下面所讲三种方法,为什么说到这三种方法呢?前面就有说,如果说我们的意念去守风,这很容易散乱。.守喘,心念很容易打结,不通畅。守气人容易疲劳。守息,心则生定。所以要让息绵绵,调到这种绵绵致细的景象,必须调整。三种方法调,“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前面所说的都是调息,为什么要调?刚才说了,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所以必须把它调整过来。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三种是什么意思呢?下着安心,这是第一,一个人他首先系念在心,放下一切,让心不弛散,比如让心一心专注,这就叫下着安心。下,放下。着,安住在某一个禅修对境上。比如说往下要注意腹部的起入,等等,下着安心。第二个,很重要一点,要放松身体,宽放身体,一切出于自然不要太拘禁。通过调整,穿衣啊,身体放松放松,这样都容易调整过来,第三种方法,就应该观想气息周遍全身,所谓八万四千毛孔,或出或入,统统无障无碍,那么三者俱足,气息就慢慢慢慢从粗入细,自然心定神安,就没有这种风喘气之粗相,就能让心越来越微细,自然让气息微微出入,若存若亡,绵绵密密,不涩不滑,这就叫作息得到调整的景象。息如果调好了百病不生,心也很容易安定,所以说这就是禅修行者最初进入禅定时调整气息的方法。是吧,首先要下着安心,心缘于一个禅修对境,把其它一切放下,修这不散乱,一心专注,同时放松身体不要拘禁,然后这里边还有个善巧方便,观想气息畅通无阻,全身每个毛孔进进出出没有障碍,人处在一种放空的状态,这样慢慢慢慢就会把气息调顺。当然了,具体这里面还有些窍诀,大家要依着教导你禅修的师父,他细细地根据具体情况给你抉择。这里我们看到,其实这个息跟我们的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调整这个心越来越细,比如禅修对境中观想得越来越深入,那么这个息自然就微微然,息如果说喘息不停,说明我们的心很毛糙,所以说心、息是相依的,调息实际上也就在调心,所以说举要言之,从调息的角度来说,不涩不滑是息调相。这里讲的“涩滑”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要么就是不通畅,要么就像气喘风那样过于猛烈,这是息如何调整。这是讲第四调息。

  第五再来看,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前面说入住出调息,入有二义啊。“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沈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沈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沈。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调相” 。这段话好理解,入定的时候要调心,调心也分o 入住出三种,首先先讲一个“入”,首先开始应该怎么做?一者让心不要乱想,不要让心东想西想、东想西想,要调伏它,这叫“入”;二者应该让心沉浮宽急得所,沉浮宽急下面分别有解释,沉其实就是一种昏沉相,浮就是散乱,人感觉昏沉的时候,就有一种下堕头往下低垂的感觉,散乱的时候有一种上浮,很乱的感觉,所以这里面从位置上来说有上下,称为浮和沉,当然这都是一种昏沉散乱,应该系念鼻端。比如他很昏沉,应该系念在鼻端上,令心住在缘中,一心专注没有分散,这样可以对治昏沉。如果说心很浮躁,我们可以系念在脐下,肚脐以下,往身体下面,这样会引导我们的心,把种种散乱的念头给平息下来,那么心容易安静,不会到处跑,能够对付这种沈浮之相,所以说举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调之相。这里我们还是再详细一点把这个文字所包涵的意思,给大家作个开示,前面所讲“初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这里讲到乱想,什么叫乱想,越逸,越是超越,逸就是放逸,你比如说,我们心正常状态能够一心地专注所缘境上,它超越,越过这个了,然后就放逸了东想西想,再也收不回来,是这个意思。“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讲到一个沉和浮,沉浮我们刚才说过,昏沉和散乱,宽急,紧张和过于放逸的一种状态,我们等下后面会讲到。什么叫沉相,坐时心中昏暗、内在昏暗,表现为脑子好像健忘,前面做了什么后面做了什么也搞不清楚,迷迷糊糊的,头好低垂,这是外相,打坐的时候头一点点好像快睡着了,点头点头,这个昏沉之相,昏沉系念鼻端往上提,意在缘中没有散意,可以治昏沉。如果说很浮躁,是一种浮相,浮相表现为心在飘动,想到这个想到那个,心中为飘,同时身体也是不安定,动来动去,你看每个人他身体动来动去,他的心就是动来动去,这个时候他的念头为外异缘,什么叫念外异缘呢?念外异缘,他的心一直攀缘在不是他心安住的对境上,那可能缘于以前啊、前尘影事啊,过去所想的东西啊,或者缘在现在的色声香味触之外尘上面,或者眼耳鼻舌等身根个个不同,所以称为异缘,心好像不是在禅修的对境当中,这等都不叫调心,所以应该调整使它不沉不上,大概是这个意思。再看下面,其“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闇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这个说的很详细,下面继续说,你看,说明宽急两种病相,因为前面我们所说的调伏妄想思虑,让这个心既不昏沉也不散乱,不沉不浮的,称为心定相。如果在这其中调整得不清楚,又会出现两种景相,亦说宽急二相,一者急相,二者宽相,因为这两种相都于定心中所产生,所以首先在定心中所谓我们说的急病相者,是由于修行人静坐的时候,色心用念、他的念头很紧张,这个念是虚妄之念,不是真实的正念,因为他还没有真实地进入这种自然的禅修,心缘一境的境界,以致用心,因此于定中容易太急的缘故,会使每每犯这种胸臆急痛,胸背会痛,急促,身心不得安稳,所以每当看这些人非常用功的办道修行,但是他的心没有调定,其实他如果一味这样不去调整的话,那么心气急痛他这种病症已经在生了。所以说要想治此病,应该宽放其心,观想着气不要一直往上走,气往下排往下流,因为他这太紧张用心了,人就往上提,提得紧紧张张的,所以你要放松,幻想着让气流往下走,放松放松、往下,那其实患这种病症的人都是用心过度,太紧张地来摄心,如果能够把这个心放宽了,那一切浮躁的念头、粗心暴劣之想,统统放下,不要让它一直拼命拼命,越紧张越往上提,眉头皱得紧紧的,好像什么东西都往上提一样,所谓的“息灭心头火,除乐得清凉,远离百思想,还我清净心”这样说法。如果你真的这样去做的话,心病就慢慢地好起来。好了,这讲到用心太急,接下来用心太宽,什么叫心宽病相?也是在定中出现,定境当中出现,这个时候修行跟前面刚好相反,他坐下来感到心中好像非常散漫,散漫散漫有时候坐了半天都不知道坐些什么,而且散漫的结果身体总觉得不能安住在一种姿势当中,给人感觉精神郁闷嘛,好像怏怏不快的样子,从外貌上看也不振作,身体好像经常有种放逸,松垮的景象,有的时候甚至坐坐坐好像口水都滴下来了,有的人眼泪淌淌淌,或者是在内心中六情暗晦,迷迷糊糊的,这个样子,眼睛也看不清楚,耳朵也听不清楚,六情就是六根啊,所以说这都是定中宽病之相。好,这种病相起来的时候,行者应该在坐中赶快地醒觉,收敛他的身体,所以你要赶快地想想,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在敛住呼吸,还是在缘于其它的一种禅修对境上,不要让心向外弛求,令心安住在缘中,这种宽病是因为放逸过度,所以说如果你能够摄心静念,专注一境,把六根给都摄住,让这种正念源源不断、精神抖擞,不要让自己的心懈怠、懒惰,这样就叫治病之良药,所以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埯,它是什么相状,就用相反的东西去对治它,这样宽相之病自然就给它铲除了。下面还有讲到了,其实心不止有刚才说的宽急这种景相,还有涩滑之相不同,什么叫涩滑呢?涩者,就是说心很闭塞,很凝结,这个人硬硬的,心好像不灵动,呆呆的样子。你看这个“涩”从味道上来说,像草莓,还有没熟的果就很涩,味道怪怪的,酸涩,就像没熟的果实一样,你比如说看文字,看看看,看这个文字,什么意思呢?看不清楚,前言不对后语,不通畅不流畅的感觉,这也叫涩,文字艰涩。所以说如果你在修定的时候,这个心没调好,也是结滞、堵塞一样,不好调。涩相对的就是滑,滑就是通利的意思,不凝固,不滞碍,好比吃东西,很爽,吃冰淇淋一样很舒服,对不对?像夏天吃的冰淇淋。所以如果能够善于调心,那么它就免于这些极端。前面讲,心很涩、很凝固,有的人心意很聪明,动不动什么东西,他马上就知道,很敏感,这都不对,太迟钝太敏感,心结、心太利,都不合适,如果能善加调制,这种都可以得到避免,像下面讲,推知可知之啊,就是和前面所讲的一样,按照兵来将挡水来土埯,推知可知,就是不管是宽急滑涩还是沉浮,都用这个原理来对制,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意思。好,前面所说这些是为调心。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夫入定之法本是从粗入细,始则调身,次则调息,后则调心。于其身相为一初故居初,息居其中。心念最为细静故在后。所谓调粗就细,如是则令心安静诸念不生,所谓善调慧马能断瀑流也,是名入定最初方便。”前面是总说,初中后这样调整,开始调整身体,然后调整气息,然后调整心,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从粗到细的一个过程,所谓调粗就细,这样令心就安静下来,杂念不生,所谓善调慧马能断瀑流,慧马比喻躁动不安的心,让它趋于智慧明觉,这就是入定的最初方便,所以称为“入”。接下来再看“住”,我们刚才讲的三相,入住出, 调定,“二住坐中调三事者。”住就是坐中,前面是入坐前面要调的,现在已经开始坐了,“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隐中无宽急。平直正住”,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说的是入定的时候调整身息心已经完了,现在讲的是住定的时候调整身息心,所言坐中调身息心之三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修行人在一坐之时开始从入定后来到出定而结束,在他中间所经历或长或短,一坐这种时间,在中需要摄其心念,而用其心来调整,是这个意思。摄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收摄一切胡思乱想、杂念;用心就是善用其心,让神识清明进入静虑当中。所以当摄念用心之时,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在这个当中对三事,身体、气息、心意到底是调还是不调等等之相应该清楚明了,所谓要知道善识调身,要明白什么是调身啊,必须不宽不急;要善加识别什么是调息,调息必须不涩不滑;善识调心,心必须不沉不浮,如是即为调相,如果不是就是不调相。如果坐的时候,最初的时候,调身调好了就可以端坐来进行修禅,可有的时候坐久了,你比如说他坐久了,就心生疲劳,疲劳以后就懈怠了,妄念就起来了,那这个时候表现为身体就急啊就宽啊,或者身体扭曲啊,或者太高太低了,头上仰下垂或者东倒西歪、前仰后俯等等种种不太端正,这个时候及时地进行觉察,然后把它调整过来,不要随之而去,应该让身心安隐,让它不再有这种宽急之相,应该平直正住,而来修禅,这就叫坐中调身之相。在住的时候,就是坐禅的时候,也要这样调,调的关键在于善加识别,就前面说,什么样才是一种正确的,不走两个极端。其实在打坐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可能刚开始坐得好好的,后来就不行了,所以随时要调整回来,这叫调身。好,下面再看,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下面讲气了,而气不调和。“气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此三事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期。”这里面说到复次,复次就是接下来继续说,身体虽然调整了,在打坐当中的时候,在住当中,气也要调整,怎么调整呢?和上面所说的那样,心也是如此,也像上面说的那样去调,这个其实并没有先后之别,哪里不调了哪里就要马上给它调好,所谓不调者而调适之,是这个意思,三事如果能够调适了,互相之间就很有秩序,就不会说超越我们禅修应该所在的对境上,那么身息心就会调合,就会和谐成为一体,就可以除去以前比如说打坐中的毛病,这些妨碍修道的障碍、业障就不会生起,那么这样下去,禅定之道肯定能够得到,所谓定道可期,没有障碍自然就一路顺风啊,是这个意思,大致这样讲一下。好,前面讲到入住,下面讲到出,那出也一样调三事,我们看原文,“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揜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这个讲最后出定的情况,这个其实讲出定的时候也很简单,这里我们简单提示一下就明白了,前面你看入定的时候,气息由粗入细,今天出定刚好相反,由细入粗,所言出定调三事,你比如说坐禅的时候马上就要结束了,想着要出定,那么在出定之前,心原来是收摄在一心,现在要放心异缘,缘于名字法相,或者缘于六根,缘于六尘,让他舒展其心,这个慢慢慢慢地来,恐怕一下子出来,心气会堵塞,所以应该先让心来放射,慢慢慢慢心里想着其它东西,然后再把口张开,心先想着其它事情,我要出来了,放气了,然后开口放弃浊气,吸进清气,吐纳跟前面所讲的一样,想着百脉随意流通,然后身体慢慢地动一动,不要急,要慢慢地来,然后两个肩膀、胳膊再动,再动手啊头啊颈啊,然后两足啊,让它柔软不要太强硬,然后用手摩擦摩擦身体,全身的毛孔,因为你在静坐的时候不是观想全身毛孔都是洞开的,如果不给它摩擦一下,一经动摇那么邪风可能就会入体,容易得这种风湿症,然后双手摩擦让它暖和,再拿来揉揉两眼,再把眼睛给打开,等到身体稍稍发热,稍歇息一下,有时候可能刚开始打打打觉得冷啊,让它恢复自然,这样慢慢慢慢就出定,可以随意进进出出,这样就慢慢慢慢了无妨碍。如果不这样做,你如果坐的时候或许能够安住其心,可是你出定的时候如果说太急躁了,不小心,太急速,顿促,你可能原来的细法未散,细法未散就是原来在里面打坐的那些东西还没转过弯来,这样心气流动住在身中,一转弯不通畅,它就容易患头痛之病,或者说身上的各种关节强硬,不调合,就像得了风劳,风湿病一样,所以说叫风劳,如果患了这个病,你以后打坐就狂躁不安,那么对你的定道有所妨碍,所以说每当出定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轻举妄动,让身有亏,必须留心慢慢地来,按照前面所说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恢复正常,这个就是行入出定时的调身息的方法,因为它从细入粗,如是名为善入住出,调身息之三事也,细入粗出,就是这样。譬如偈中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出则从细至粗,入则从粗至细,次第前后不相紊乱,亦如有人善调御马,丝毫不乖,欲去则去,欲住则住,去住自由,了了无碍。就像骑马一样,上,停就停,走就走,这样非常的顺畅。好,最后引用法华经中的话,我们看原文,“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法华经里面说的就是这个意义,以经典为证,你看这些佛菩萨们,他们在行道的过程中都是这样的,这是以法华经为例,呼应了前面我们所说的种种,这些无量的三昧功德都从我们前面所说的入住出这些调顺而产生,我们只要善加去调制,那么这些无量无边的三昧功德都能依次获得,必然真实不虚也。今天这讲所说的调和第四就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方便行第五,这个我们留到下节课去讲,今天咱们做个回向: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无量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骄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弥勒尊佛,祝大家六时吉祥,速成道业!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返回目录

----------------------------------------------------------------------------------------------------------------

更多楞严悲华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