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尊者:法见 中译导读
向智尊者:法见 中译导读
向智尊者( Ven. Nyanaponika Thera,1901 ∼ 1994)是德藉上座部佛教的研究者与修行者。一九八六年,菩提长老将其毕生研读巴利经典所写的著作汇编成二六七页《法见》一书。一九九四年菩提长老为庆祝尊者九十三岁生日再版《法见》,除了原有初版的篇章外,并加入尚未收录的著作,此扩大版的《法见》以三三七页问世。尊者于当年十月圆寂。
本书初版序是德国弗洛姆(Erich Fromm,1900 ∼1980,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于一九七六年所写〈向智尊者对西方的重要意义〉一文。弗洛姆引导读者从时代背景认识向智尊者及其作品所代表的意义。他指出,尊者在身为学者、老师和协助者的角色扮演中,以其宗教修持者、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的知识涵养,展现宏观、冷静、睿智、细腻又谦虚的特质。弗洛姆认为,尊者对佛教教义的掌握与领悟,使其著作成为廿世纪末困惑者的指引,也是西方心灵复兴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向智尊者一九五八年创立佛教出版协会(BPS),将佛教代代以法见传递──《法见》
他在教义上所洞彻、体悟的见解,透过文字刊载在《*轮》、《菩提叶》系列小册子里,使佛法得以传播到西方,为渴望出家、认识佛法的西方人筑起跨越佛教的桥梁。一九八四年起,菩提长老于尊者晚年服侍在侧,两人关系亦师亦友。尔后,菩提长老接下佛教出版协会的职务,参与《法见》初版、再版编辑,为读者详细概介本书。首先,他介绍向智尊者的一生,从家庭背景而后学佛、出家的因缘,以及在斯里兰卡五十五年对佛教的研究、修学和奉献。菩提长老并以上座部教法为题,简要解释佛陀所证悟和宣说的四圣谛核心教法,作为了解向智尊者所要探究、解释教义的背景基础以及本书文章编排次序的依据,最后并对本书所选辑每一篇文章的背景做一扼要说明。
本书长篇文章有九篇,另有八篇较短论述,可说是一部浩瀚的汇辑作品。为便利读者方便阅读,中译编译组于每一长篇文章加上段落标题。尊者的文章引用不同的宗教与社会人文学科知识,必要处有译注补充相关的资料;另外,文中经典数据引文出处页数的出入也有修正。菩提长老于简介中提到本书所选辑文章与佛陀四圣谛核心教法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每一篇独立的文章中看到,尊者阐述每一教义时总不离以「四圣谛的因果关系」来思惟。除了按本书的次第研读外,为令读者在阅读上更能掌握本书里佛法教义的关系,编译组更尝试将长短共十七篇文章依苦集灭道四圣谛架构来分类、导览。
首先,读者可以先阅读〈如实知见〉、〈佛教与神的概念〉、 佛教的崇拜〉及〈无畏的信仰〉,它们说明了佛教异于其他宗教的殊胜处,以及建立修学佛法的正确态度。以下是四篇的主要大意:本书名为「法见」,法见是一种如实知见事物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智。〈如实知见〉让我们简要了解在世出世间彻悟万物三个基本特性对修行解脱的帮助,此解脱知见的培养正是贯穿向智尊者文章的核心。无常、苦、无我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说。此教义于〈佛教与神的概念〉表明了佛教既非「否定神信仰」的无神论,也非「神创造世界」的有神论;既非死后虚无的断灭论,也非万物恒常不变的常见论。佛教修道是如实看透身心经验的本质,此既不是真实永恒,也不是神的显现。向智尊者指出,神的概念是信仰者对理想典范的一种投射,而立基于神诫的道德说容易失去其权威和人的信任。〈佛教的崇拜〉,佛陀劝阻弟子不要对他个人产生情绪性的崇拜,而以「见法身即见如来」来引导建立正确的信仰。文中提到,修习「佛随念」来培养尊敬和恭敬能力比外在崇拜的形式更为重要。深信是对佛陀教诲的理解所产生的尊敬与虔诚,〈无畏的信仰〉中更提到以正念来达到信仰与智慧平衡的重要。具有智慧的信仰才能无畏邪恶与愚痴的强大势力。
阅读完此四篇文章后,读者可依据四圣谛架构接续研读其他文章,以便了解每一篇章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其要义。以下将打破文章的顺序,将文章依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分类逐一简要介绍每篇的大意。
〈息苦之道〉、〈为何要离苦〉和〈生命的四食〉内容属于苦圣谛的范围。〈息苦之道〉原是尊者针对德籍读者而写的文章,首次以英文刊载于再版的《法见》里。离苦得乐是众生深层的希求,也是宗教存在的终极关怀;佛法更由佛陀亲证且示现众生解脱的存在与当生解脱的可验性与可悟性。本篇主要详细地揭示佛陀四圣谛的核心教法,如何藉由知苦、断集、慕灭,并依循戒定慧三学的修习而得解脱。苦圣谛不仅要认知自己内外身心的苦,还要警觉自己的苦为别人所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如佛陀在经典所开示:因保护自己,而保护了他人;因保护他人,而保护了自己。能觉察此一自他的相互关系将可帮助趋向解脱之道,这也是〈为何要离苦〉的主旨。读者将两篇一起阅读可深广苦圣谛的义涵。〈生命的四食〉,向智尊者依「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教说揭示了佛陀教导致使生死轮回的根本与断除此根本的真理。不管身或心都是同样渴望滋养,并经历吸收同化的过程而维系生命的延续。文章以佛陀〈子肉经〉里的四食譬喻说明生命的苦迫,更阐述苦的根源来自对四食的渴求,若能于摄取食物的过程体悟一切存在无常、苦、无我和缘起的本质,便可断除对四食的执取而达到苦的止息。
〈蜕皮〉、〈善恶的根源〉、〈业与业果〉与〈心的五盖〉是探讨苦的根源,属于集圣谛。〈蜕皮〉是尊者对《经集》〈蛇经〉一经深刻体悟的诠释。蛇依循所属物种的法则而丢弃已成为负担的旧皮,并努力将旧皮蜕去而获得自由;尊者以此譬喻认真致力于教法的实践者如何厌离烦恼,放舍根源于妄我的执着而达到真正解脱的自由。〈善恶的根源〉 是探究众生苦的来源,由贪瞋痴不善根的驱使而产生身语意业的造作,是许多苦难与祸害的根源。阿罗汉追求涅槃的极致,即是贪、瞋、痴的寂灭。文中,向智尊者从巴利经论中选了三十五则佛陀对善不善根相关议题的开示,并逐一翻译阐释。善恶的根源来自善、不善的身语意业行,尽管业与业果之间依循着因果法则,但〈业与业果〉里向智尊者引用佛陀的教法来说明业果是可以改变的;这使轮回之苦的解脱成为可能,也脱离决定论、宿命论等异说。业果转变的可能性必须了解,苦是根源于身心蕴合过程产生执取六尘的业行,如此才能找到真正断尽业缘的药方。〈心的五盖〉,五盖是无明烦恼的根源,它障碍解脱的证悟。向智尊者从佛陀开示的经论里找出与五盖有关的经文,除了总说五盖,更逐一对每一盖作解说及其对治的方法。文中更引〈沙门果经〉的譬喻来说明:比丘若不能弃舍五盖,应当观自己就像负债者、患病者、囚狱者、奴隶、穿越荒野之境的旅人;反之,当五盖根除后,一个人就像清还了债务、从病中康复、从狱中获释、重获自由或脱离险境一样。
〈无我与涅槃〉是针对涅槃境界的探讨,归类为灭圣谛。文章里,向智尊者一开始以佛陀缘生缘灭的中道真理破除有无的二元论,并探讨断、常见论对立思考的根源。由于西方学者以「无有」来诠释涅槃,因而有了「佛教是虚无主义或形而上哲学」的错误主张。向智尊者指出灭圣谛涅槃是要体悟的,不像第一与第四圣谛是透过了知和修习。涅槃的证悟境界难以说明它是什么,只能从它不是什么来诠释,因此尊者以上座部的《清净道论》及其注释书《胜义宝函》,还有相关的经文来建立对涅槃概念的正确知见。
最后属于修道圣谛的篇章有〈三归依〉、〈念的力量〉、〈受念处〉、〈以正念保护〉和〈四梵住〉。 〈三归依〉一文,尊者指出归依含有意志、理解与感性三层面的意识行为,此三层面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信仰的真正特色和归依的真实意义。接着尊者引出论典里所保留最珍贵的归依仪轨,从顶礼(尊重、谦卑的心)、誓愿成为佛弟子(积极学习的心)、以三宝为引导楷范到奉献自我(出家修行的誓愿,非指一般的归依),四个不同的渐进归依层次。〈念的力量〉,「念」具有使芥子变须弥的能力,尊者首先于本文谈到念的重要,《中部尼科耶》〈四念处经〉:「诸比丘,有一妙道可净众生,可度忧悲,可灭苦恼,可达正道,可证涅槃,此妙道即四念处。」尊者并以其体验详细说明如何透过禅修培养纯然专注,以展现「念」的真正力量。
〈受念处〉是三十七道品里四念处修习之一。尊者一开始先谈到「感受」在生活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根境识和合会生起受(触缘受),单纯的感受可经由心念专注于受的生起与消失,否则会经由行蕴的运作而产生情绪(受缘爱);然爱并非随感受与生俱来,所以受可说是解脱的关键因素。尊者于文章教导我们如何于日常生活观受念处,以达到从苦解脱的最高目标。〈以正念保护〉,尊者以经典卖艺耍技师徒故事里的两个重点「保护自己就能保护他人,保护他人就能保护自己」,来说明佛陀对于个人和社会伦理、自我主义、利他主义问题的态度。正确地保护自己是智慧的表现,正确地保护他人是慈悲的呈现;此二者都须以正念来保护与引导。〈四梵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崇高境界打破人际间的界限,进而建立一祥和安乐的社会。四梵住的修习依次以慈悲喜舍为业处,其目的是能将四种特质成为稳固自发的态度,并逐渐展现其无量性,以破除人、地域的界限。尊者扼要介绍四梵住的修习方法,并逐一阐述四梵住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本书汇集向智尊者一生对佛法知见的洞察力、深入的禅修体验、跨越各宗教人文学科领域的丰富涵养,并展现其卓越的人格特质。香光书乡编译组结合法师与居士的力量,以接力方式终使中译本付梓。无法在此一一列出所有曾经协助本书出版的僧俗二众,谨代表编译组感谢所有参与者的付出。其中特别要提出的是,自拙法师带领颜郁芳、周宽宽等居士翻译初稿,没有她们的耐心和毅力,此书的完成将是遥遥无期;期间还有陈布灿、林武瑞居士等负责完成二校的审稿,使最后审校得以顺利进行。出版前的最终审校仍不敢大意,编译组再阅读原文逐一作了修订与润稿。诚如前面所提,向智尊者的学养、涵养与内敛修行的深广皆是后辈学习之楷范,译文里恐尚有不尽周全之处,若有任何翻译失误则由编译组概括承担,并期待与感谢大家的指正。
佛教代代相传,从此地传到彼地,终究取决于「法见」的传递;没有法见,所传递的将只是呆板的仪式,而非是那激励、振奋并令众生解脱的真理。
香光书乡编译组
释见豪
2011.05.10
缩语表
AN 增支部
Dhp. 法句经
DN 长部
Itiv. 如是语经
MN 中部
SN 相应部
Snp. 经集
Vism. 清净道论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