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尊者:法见 1 息苦之道
向智尊者:法见 1 息苦之道
一、宗教因苦而存在
解脱痛苦,是所有众生的愿望也是宗教的由来;如果没有痛苦就不会有宗教的存在。尽管每个人依着成长的阶段对苦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宗教最终目的无它,就是要解脱痛苦。在这个世界里,苦的范围与变化无穷尽,就如紧紧关住我们而毫无机会逃脱的铁围,要从其中挣脱有极大的困难。许多人努力找寻出路却徒劳无功,他们开始怀疑解脱的可能性。然而,希望与慰藉是人类成长过程所不可或缺,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大部分人依旧相信有神论宗教对「信仰者将于来世而非今世解脱痛苦」的承诺。
不过,不满意这种说法的人逐渐增加,他们不再被来世的承诺所敷衍。今天,佛陀的教法不仅向任何愿意聆听者传布,也对这些抱持怀疑者、探求者宣说。它宣示着:「解脱是存在的,而且已经找到!我们可以在这一生、这个世界经验它,证悟它!」对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导向痛苦解脱的道路当然是长远且艰难的,但它已被彻底、翔实地记录下来,只要借着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解与实践。好处是,它提供了一个「渐次的训练、渐次的修习与渐次的增上」,让即使没有太多心力可以开始的人都能跨出第一步。
二、佛陀的教导核心──苦与苦的止息
有什么事情比息苦之道更急需被了解?有什么事情比追求解脱之道更急需去完成?如果你的房子失火,若生起任何不想逃离噬人火焰的念头与行为,岂不愚蠢?所以,佛陀说:
「不管现在或过去,我所教导你们的就是:苦与苦的止息。」
简短的一句话,开示了佛陀全部教法的核心。在四圣谛也可发现此二则清楚的开示。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宣说的四圣谛,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信服: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与苦灭道圣谛。
三、四圣谛
(一)总说四谛
第一、第二圣谛论及苦,第三、第四圣谛则是苦的止息。四圣谛阐述如下:
1. 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言之,五取蕴是苦。
2. 苦集圣谛:即渴爱,它产生新的轮回,和欲望、欢愉紧紧结合在一起,且到处寻找新的喜乐。也就是对感官快乐的渴爱(欲爱)、对永恒存在的渴爱(有爱)、以及对自我毁灭的渴爱(无有爱)。
3. 苦灭圣谛:是对渴爱的完全灭除。对渴爱的瓦解、摒弃与厌离,从而解放和超脱。
4. 灭苦道圣谛: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别说四谛
1. 苦圣谛
苦有身体上与心理上的。身体的苦主要由老、病、死等三大「根本灾祸」所组成。老病死是生命过程里忠实的伙伴,彼此有着难解的密切关系。尽管生命可能充满喜悦与享乐,它永远以老、病、死终结;而生,也同样带着苦。不仅由于母亲生产的剧痛或新生婴儿来到世间所呈现出的不安,最重要的原因:生是老、病、死的先决条件,亦即成就整个苦链的因缘。此外,会产生苦果的任何事物,其本身就是苦。
心理的苦包括忧愁、悲伤、苦恼、绝望、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呈现,随着种种的情境会经验不同深浅的痛苦。即使是最美好、高贵的方式,苦永远存在。
但是,生命的苦难道只有黑暗面吗?它应该也有喜悦与快乐吧!当然有。佛陀没有忽视这经验里常见的事实,然而他也看到一切的喜悦与享乐是虚无、变化与短暂。「任何虚无、短暂、容易改变的,都是苦。」也就是不圆满和不完全。不只感受及知觉如此,所谓「人」整体也是如此。到底什么是「人」呢?深入观察可见,它完全被分解成第一圣谛所提到的「五取蕴」(或五蕴),即色(身体或物质的形体)、受、想、行(情绪与意志,思惟的进程,及不属其他类别的所有历程)、识。
五蕴不是独立且清楚分别的东西,而是因身心历程不同的呈现而有的名称,通常被称为「我」或「人」。如果根据五蕴来看这普遍认为不变且拥有本体的「我」,我们将看到每一个集蕴都是不间断的变化──不停地出现、消逝,一再地重复生灭。五蕴的所有历程都是无常的,毫无例外。现在,凡是无常的必定是苦;也就是说,就算不是直接经验苦(身体或心理的痛苦),每一个快乐与喜悦的无常本质也会令它受到苦的侵袭。
面对任何无常且会产生苦的事情,我们不能说:「这是我,这属于我,这就是我自己。」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是五蕴组成的,在这精神与物质变化的领域,没有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任何被称为「我」或「人」的东西。
所有的存在都是「无我」,也就是没有一个主体。其中没有恒常实质的核心,没有暂时或永恒的「灵魂」,即使是最高层次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例外。它更以组成五蕴的精神与物质变化为缘,所以也是无常。对于暂时组合的五蕴及不断变化的身心历程,「我」与「人」只是约定俗成的名称。
因此,所有的存在都是无常( anicca)、苦(dukkha)与无我( anatta),这是任何存在事物的三种特征或显著标记。尤其第三种特征「无我」──没有一个存在的主体或不变的本体,是整个佛陀教法的关键。「无主体性」使佛教和其它宗教或哲学体系有所不同,他们以种种方式主张实体「我」的信仰,相信个体或世界的灵魂。洞察无我( anatta)真理是佛陀伟大、独特、认知的成就。唯有了解「无我」的教义,才可说理解了佛陀的教法;也唯有透过正确了解无我,才能完全掌握苦圣谛的意涵与重要性。以下再次简要概述第一圣谛。
五取蕴以非佛教用语来说,也就是「我」和「世界」。五取蕴是苦,是有缺陷且不能令人满意的。「令人不满意」的完整意思是:看透且了解「事物没有实体(anatta)」的人,无法从中(五蕴)感到满意、平静或满足。
然而,「万物不断变化且没有实体」的真相使解脱痛苦成为可能。如果所谓的「存在」含有或潜藏着任何本体的永恒要素,解脱将是不可能的事。
2. 集圣谛
上述将存在的五种状态视为「取蕴」;之所以称为取蕴,是因为无知的人们执取它们。这就是第二圣谛:渴爱(巴利语 tanha,字义是饥渴,对存在的渴爱),是苦的因;抓取或执着是渴爱的呈现。无明者执取五蕴、渴爱五蕴,因为他相信五蕴是他的「我」,因为五蕴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如此向往的俗世享乐。
有一个例子可以使我们清楚了解苦如何来自渴爱。一个小孩弄坏了他最心爱的玩具,必定会感到很伤心且哭泣,但是一个成年人会有类似的行为吗?显然不会,为什么?因为成人对玩具不再有任何的渴爱与欲望,他不会因玩具坏了而感到伤心或痛苦。由此可见,苦的真实原因就是渴爱──拥有某种东西的欲望,而非它破损的外相。我们渴求某种东西,因为我们认为它是愉快、合意的,因为我们看不到其中本自存在的痛苦,也不愿去思惟它的无常。我们渴求,因为我们相信无常与苦的五蕴是「我」、一个「自我」,是快乐与享受。我们希望这个「我」去拥有被视为无常、苦、没有实体的一切,彷佛自己就是那想象中的主人。我们担心这个「我」,害怕老、病、死。我们害怕这些必然。
「渴爱」是世界的创造者;整个世界不过是渴爱的显象,生存意欲的具体呈现。我们的感官是媒介,满足渴爱的工具(因此他们本身是渴爱的所缘)。即便这感官的媒介功能丧失,渴爱也不会随之消失。一个失明的人仍旧想要看。就像木材不会被火毁尽的,它只是变成灰;水不会被高温破坏,它只是变成蒸气。同样地,渴爱也不会随着身体的败坏而荡然无存。当这「工具」(即现在的身体)随着无常法则而损耗殆尽,渴爱会寻找一个新的身心组合,再一次掌握六种感官所缘的世界。这个贪爱、攫取与试图掌控不断消逝的无常世界(包括所谓的「我」)的游戏,只是再次成为徒劳无功的追逐。这可怕的生死轮回将不断继续,直到我们依着佛陀教导的解脱之道,究竟断除渴爱。这是佛教「再生」的教义。
再生的观念不可与印度「轮回」的教义相混淆。根据佛陀的教法,没有一个永恒的灵魂实体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游荡。就如我们前面所了解的「人」,其所有精神与物质的要素同样都是无常。渴爱本身也不是一个个别的实体,而是基于其先前的条件不断生起。我们可以藉由一个古老的譬喻来阐述再生的过程。如果用一根已燃的蜡烛点燃另一根,后者的火焰与前者是不同的,不能说第一根蜡烛的火焰已经转移到第二根。然而,这两个火焰也非全然不受彼此影响:第二根蜡烛的火焰不会独自生起,它「因」第一根蜡烛而有,亦即第一根蜡烛为其「所缘」。两个相续的生命也有类似的关系:他们以极为重要的渴爱之流互为因缘,互相连结。
我们已经简要讨论再生的真相及其产生的原因。这种再生是由业力决定它产生的地点与环境,由众生先前的行为所决定。在西方,「业」梵语 karma一字比巴利语kamma更为人所知,它时常被误解为一种人们无法逃脱、必受其支配的外来的命运。然而,并非如此。相反地,kamma字义是「行为」,别无它意。行为分为三种:意念、语言或身体行为。我们自己的行为决定我们今生与来世的再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会一再重复他所做的行为」。一个表现粗俗、卑劣行为的人,为低下微劣所牵引,临终时便能抓住生存于低等世界的好机会;一个过着有价值生活且崇高思维的人,将投生在一个圣洁的世界。业的教义象征宇宙正义的法则,只有业可以圆满解释生命显然不公义之处。就像常常见到好人受苦,而无用的人享有好运,这两种情形都是先前行为所造下的后果。
现在犯下一个恶行,
就像鲜乳般,不会马上凝结;
业跟随着愚痴的人,
就像灰烬底下闷烧的火焰。
只要恶行尚未成熟,造恶者也可以活得很好;
一旦恶业成熟,造恶者将运行不遂。
只要善行尚未成熟,造善者也会过得不顺遂;
一旦善业成熟,造善者将可以过得很好。
那么,何谓善与恶?这人类古老的问题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了明确的答案。恶,即是不善业,是任何滋养贪爱、渴望生存的东西;依着不善业,妄我(我的假象)及对妄我的执取导致投生不善趣,由此有了更多痛苦。
善,即善业,是减轻和究竟消除渴爱与妄我的一切。不善行为的三恶根,依其所有程度可分贪、瞋、痴。善行为的三善根是:不贪:出离、放舍、无欲、不执着、清净。不瞋:仁慈、原谅、慈心、悲心。不痴:警觉、知识、了解、智能。我们的行为「业」,是生命的指导及裁判者,它透露
一个方向且关系到一种判决。业是导致存有与再生的法则,不止物质世界,它适用于所有的实在。只要不被同等力量的相反业力所抵销或减轻,每一个业就能产生最大且不可抗拒的影响。业力抵销与补偿的可能性存在每个时刻,因此也提供了解脱与自由的可能性。将可能变为事实,取决于我们自身。
第二圣谛简要地说就是:苦不是「永久的判决」,它由某些条件所产生,因此最终也会消失。它并非透过人之外任何无从使力的对象的效应而生起;相反地,它由人自身内在的贪爱、对存有的渴望以及妄我而生起的。
3. 灭圣谛
息灭欲爱,
静止有爱,
随贪、瞋、痴的毁尽,而出离轮回,
此即是苦的解脱,亦即最高的目标──涅槃。
事实上,我们所能谈论的最高目标,只能藉由说「涅槃不是什么」这些语辞来阐述。因为语言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它只能表达五蕴存在的世界,而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圆满者已超越色、受、想、行、识的量度与认知。他就像大海般的深邃、无限与深不可测。
有些在某时候真正经验到内心平静、能随心所欲的人,对涅槃的体验可能也只有微弱的概念。难以用明确语辞描述的涅槃,却可以在此生当下被体验与证得,这就是所谓「现证涅槃」。证得圣果的人知道:「过去渴爱存在,是不善;现今渴爱不再,即是善。过去怨恨存在,是不善;现今怨恨不在,即是善。过去愚痴存在,是不善;现今愚痴不在,即是善。圣者以圣洁之心一生安住于寂静与断灭、清凉与喜悦。」(AN3:66,《增支部》第 19册页 280)
生命的火焰平静地烧到尽头。当最后一生结束,圣者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不再有来生,不再执取五蕴。若说这是「毁灭」并不恰当,纵然不存在,亦不能论定它已被毁坏。生命出现却又于下一刻消失的过程,只有断除其因(例如渴爱)才可能达到最后的终结。「苦随着一切息止而息止。」另一方面,把涅槃解释成「永恒的存在」,将它视为未曾有、高贵的精神状态,也同样是不正确的。任何与精神、心、意识有关的一切,即使在最微细的状态(色界、无色界),都仍在五蕴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属于解脱。
这是平静的,这是最崇高的,即所有业行息止、再生本质弃舍、渴爱消逝、舍、灭与涅槃。(AN 3:32,《增支部》第 19册页 194)
无与伦比的安稳──不灭,是最崇高的寂静。
了悟一切苦的止息,即是最崇高神圣的智慧。
4. 道圣谛
通往苦的止息、朝向最崇高寂静涅槃的道路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
此途径的八个阶段不能以一个接一个的前后关系来了解,它们是统一的个体、有组织的整体。例如,正见为首,因它是一切善的基础,每一个道德行为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正见。不过另一方面,最高层次的正见是修行圆满的阶段,完全体现八正道的结果:直接导向解脱的深刻、理性的智慧。
八正道通常被分为戒、定、慧三学,依此次第而达到究竟圆满。正语、正业、正命,属「戒」的部分;正精进、正念、正定,属「定」的范畴;正见、正思惟,属三学的「慧」。
(1)慧学
i. 「正见」在其最高意义上是指对四圣谛的了解。即使对佛陀教法不熟悉,也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正见。例法见
如道德行为,即使以错误的方式来解释它,这也是以道德世界体制的认可为依据。就算一开始纯粹是智性或直觉的理解,正见为首的原因:它提供了动力与刺激,往八正道起程。
佛陀的教法中,知见的重要性可由下面这段重要开示得知:
不要被道听途说、传统、传说或流传下来的圣典所引导;
不要缘于推论或逻辑的推断;不要因为先入之见、单纯的可能性;也不要因为老师的权威。唯有当你们知道那些事是善的、有益的,是智者所赞叹的,且依之修持可以带来幸福、快乐。那时,应该使那些成为你们自己的事,并奉行于生活中。(AN3:65,《增支部》第 19册页 271)
ii.「正思惟」有出离思惟、无瞋思惟、无害思惟三种。当经常培养这些思惟方式,并一再于自身熟练、蕴酿,我们就能在适当的时候依彼而行。因此必须练习舍离,练习自在且自愿地放弃自己的欲望。「放弃不属于你的一切!这将会带给你永远的幸福与快乐!」对于无关、敌对或不友善者,我们也应该练习仁慈及善行。人必须对任何暴力心怀厌恶,并努力避免所有对别人的伤害。出离思惟可以加强第一善根(无贪);无瞋思惟及无害思惟可以坚固第二善根(无瞋);这三种思惟可以削弱不善根(贪及瞋)。
(2)戒学
iii. 「正语」意指不说谎、不两舌、不恶口及不空谈。 iv. 「正业」意为不杀害、不与取、不邪淫。 v.「正命」是不从事伤害其他众生的职业(例如贩卖有生命的众生、肉、酒、毒品与枪械等),也不从事屠夫、猎人、渔夫与雇佣兵等职业。
(3)定学 vi. 「正精进」包括四正勤,意指( a)藉由正确的感官抑制和自我控制,努力避免尚未出现的不善念生起;(b)努力速断已生起的不善念;(c)努力让尚未出现的善念成熟;(d)努力维持已生起的善念头。即使没有系统地培育特殊定力,透过四正勤在各方面的自我训练也能产生很大的价值与帮助。
vii. 「正念」由四种心理活动(四念住 satipatthana)
所组成。四念住在佛教的心智训练里拥有显著的地位,此处无法详说,其内容分别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正念是对身口意三业警觉、明了,因此正念对于任何内心的发展,犹如每日生活必需一般。它是道德净化与内心专注(禅修)的基本工具,也是清楚了解实相的关键,苦缘此而得解脱。
viii. 「正定」,定是心稳定地专注于单一所缘上。当这所缘是崇高的、善的,尤其于追寻佛陀所教导的解脱目标有所帮助时,就是在修习正定。心的宁静与愈来愈深入洞澈所缘的能力,是定力更进一步的特征与成果。
就这点意义而言,正定为成功迈向正道的必要条件。
正定在狭义上和禅修领域有关,尤指四种禅定(jhana)。这些特别强而有力的禅定状态,伴随着不可思议的清净与庄严乐受。在这样的禅定中,思维与见解、身心的苦与乐都逐渐消融,直到第四禅唯独获得舍心寂静。不过,这些禅定境界是短暂的,它们有助于解脱痛苦的练习,但并非绝对必要。另一方面如前所提,正定是修道的必要条件;唯有透过正定,才有可能发展深刻透彻的知见,永远摧毁所有存在的束缚。
佛陀所彻底证悟的八正道,令人可以觉知,产生和平、洞察力,趋向觉悟、涅槃。
佛陀已经发现、建立与开示了一条未曾被发现的道路;他经历这条路,他通晓这条路,他是这条路的导师。
然而,路要跟着走才有用。倘若我们想逃离世间苦的火宅,只有赞叹或谈说这条可以趋向自由之路是没有用的。必须下定决心跟随它,必须亲身走去,没有人能代替。这是佛陀之所以说「我能为你们做的就是指出圆满者的道途」的原因。
这条路漫长而且一点也不容易,但当攸关痛苦能否彻底解脱时,怎么可能太长或太困难呢?一旦真正观察这水深火热世界所有可怕的可能,将明白最终依旧别无选择,唯有现在开始走这条路,就在当下。从步伐迈出的剎那,我们也将开始体验这趟旅途的美好,看到每一个
确的指导必定会成功。
已经很多人证得涅槃,
当今明智地努力着、无惧地坚持着的行者仍能证得它:
唯有断除「妄我」假象者,才能获得胜利。确的指导必定会成功。
已经很多人证得涅槃,
当今明智地努力着、无惧地坚持着的行者仍能证得它:
唯有断除「妄我」假象者,才能获得胜利。
成功的脚步如何化为喜悦与活力的源头,让下一个脚步更加从容。
同时,这条路并非只提供给隐士或比丘们,任何生存在这世间的人依然能够大大地实践它。是的,这条具有更纯净道德的道途将带来现世的安乐,一位已经如实知见的修行者却不会为此所误导而停止进一步的努力。在戒定慧三学中,必须先克服内心主要的障碍,清除最严重的染污,才能进一步跨向更光明的未来。确的指导必定会成功。已经很多人证得涅槃,当今明智地努力着、无惧地坚持着的行者仍能证得它:
唯有断除「妄我」假象者,才能获得胜利。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