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吉祥上师:此生幸得暇满船 智者过之,愚者不及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9日
来源:   作者:吉祥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吉祥上师:此生幸得暇满船 智者过之,愚者不及

 

  凡事讲求有度,这样于人于己都可以保持一个良性的循环与互动。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对人施恩不能过分,过分的施舍不能永远持续,一旦中断,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要过于密切,密切的交往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热情,一旦中断,就会让人有疏远冷淡的感觉。由此可知,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这个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庸”,在佛法里又叫“中道”,这种变通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他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子张是颛孙师,子夏是卜商,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过犹不及”这个词总是被我们反复提及,但是像吉祥上师阐释得如此准确的却并不多见。上师给弟子讲解时曾说:“过犹不及是佛法的思想,里面包含着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两层含义——智者过之,愚者不及。”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我们会经常和不同的人交往,我们看那些IQ很高的人,做事总是喜欢精益求精,追求一个东西常常会超过极致,比如做生意就会对成本运作与控制计算得非常精细。但是精明过头的人总是透着一种狡猾和欺诈,所以容易水满则溢,让人不容易相信。为人处世的时候,他们也就容易遭人提防,反倒容易吃亏。

  而那些愚笨的人呢,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会差一点,就像烧菜的火候总是略有缺欠一样,总觉得应该再跳起来一点就可以够得到的东西,他却总是隔靴搔痒,说话办事都没能踩在点子上。这样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容易被算计,也很容易吃亏。所以,在上师看来,最好的智慧是“不多不少,不偏不倚”,这是中道智慧的最佳诠释。

  上师曾以《四十二章经》中佛陀调琴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佛陀在世时发现有一个出家人在念经时声调很凄哀。这个人虽然在诵经,但是调子不对,一听就发现是带着凄哀的,因此佛陀知道这个人是有心事的。于是,佛陀走过来问他:“你到底有什么事儿,我听你的声音好像不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说自己心里总想着“调心”,可是心情忽高忽低,非常不好调,很难去除烦恼。

  佛就问他,那你出家前是干什么的呢?他说我是一个弹琴的。佛听后微微一笑,问他说:“你既然是弹琴的,就应该知道在弹琴之前,乐手是要调弦的,对不对?”出家人说:“对,先要调准声音才对。”佛又问:“如果琴弦太松会怎么样呢?”“太松就不会出声了。”“那太紧呢?”“太紧弦就会断掉。”佛问:“如果是不松不紧呢?”这个人答道:“这个时候各种声音全都有了。”

  于是,佛说:“修道亦如是。”修行的时候,调心跟调弦是一样的。不要调得太紧,有的人几天几夜拼命干活、不眠不宿,但是一旦那种力量消散,他就感慨,怎么自己学了半天,不但没有学好,反而把身体弄垮了。太松也不行,太松了心性和感觉就会一点点变得迟钝。”所以,上师提醒弟子们说,做人做事,应该张弛有度才好。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标准,不要超过一定的准则,也不要达不到标准。比如吃饭,餐餐最好吃到恰到好处,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特好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就能永远保持健康。比如说话时,不要因为别人喜欢听就滔滔不绝,讲起来没完没了,也不要因为别人不喜欢听就连该说的话也不说了。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是为人处世的变通之道,也是一种哲学境界。

  吃饭穿衣、为人处世,这些再简单、再平常不过的道理,都包含着过犹不及的智慧。凡事讲求有度,这样于人于己都可以保持一个良性的循环与互动。

返回目录

-----------------------------------------------------------------------------------------------------------------

更多吉祥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