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十六集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6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十六集

 

  上一次讲到佛告诉阿难,一切作用不是因缘,因缘是一个现象,不要执著因缘。它的作用生起当然是因缘组合拢来的,本体的功能并非属于因缘,因缘是个用。也非自然,自然是个物理的现象,能生起因缘、自然的作用那个自性不在因缘生法,也不在自然上。所以上次提到和合,和合的作用,譬如我们现在的生命活着是因缘所生,那么今天我们有一个身体、生理,有一个思想、思维的作用,生理这个作用也是物理,生理和精神结合两个和合构成了我们现在一个生命,看到是活在这里。但是一切无常,性空,所以是说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道理。

  那么在般若学系里头,这个自性叫做空性,其实说明了一个空性,空性是一个名称,并没有一个空的存在,假使有一个空,这个空又变成一个东西了。所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后来补救这个般若道理,所以叫做中道。其实说一个中,《楞严经》也讨论到上面,也是一个假相的名词,有一个中,就属于边了,就是一着名相都不对。那么《楞严经》的本身它着了名相没有?它也着了名相,为了表达,它叫做妙真如性,或者叫如来藏。如来藏也好,妙真如性也好,《楞严经》佛有个基本的名言,两句话马上就要提到了:但有名言,都有名词而已;都无实义,并没有个真正的东西,抓到一个东西就错了。但有名言,都无实义,自性本空。那么上次讲到和合,就是《金刚经》所谓讲一合相,身和心两个综合拢来现在假相,叫一个我,叫做我这个生命,其实其中是无我的,那么说明这个道理,现在讲到非因缘非自然性说明无我,自性空相。

  现在讨论五阴,佛给阿难所指示的,五阴大部分同学应该都知道,不过我们再提起注意:五阴又一个古代的翻译也称为五蕴,蕴就是含藏在里头的意思。阴是看不见,也是含藏。阳面是看得见的,所以五阴也好、五蕴也好,同义同一个意义,不同的中国字,含义。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

  色:四大谓之色法---地、水、火、风。就是说液体的、固体的、热能、同气流、气体的运动,这四大四种的大类,物理世界的四种大类。等于说太阳的热能是火大类,冷冻起来水大类,气流的运动风大类,这个地球物质的存在地大一类,四大都属于色法。由于这个色法的世界,上面有表色:可以表示的青、黄、赤、白、红、黄、蓝、白、黑,长短、方圆,高矮、大小等等可以表示的;还有无表色:看不见的,比如我们大家晓得应用,科学上的原子核子,你看见过啊?除了专门的科学家在仪器上、在实验室里了解这个东西,普通以为原子还同鸡蛋差不多呢,不晓得是个什么东西,只晓得知道这个名词。这些现在科学研究物理快要接近到无表色的境界。譬如前两天在美国一位同学寄一篇论文给我看,他在外国看到的一个物理学家写的,物质世界的研究分析快要接近到佛法了,最后是空的,电子啊、核子啊空的。那么他看了这篇论文很高兴,马上把原文寄过来。刚刚有位同学讲,他说老师我来翻译,我说我没有叫你翻啊,既然有同学叫你翻,你就试试看了,那不是佛法的问题,牵扯到科学问题。所以讲到色法的道理,有表色,无表色,还有一种色,意境上我们思想理想境界所产生的,意境所生的。譬如做梦里头也有颜色,当然一般人做梦很难得做到有彩色的梦。以前我常讲做梦都是做灰暗的,很难得梦到出大太阳,更梦到梦里头有彩色很少。不过当时我们有位大画家来茵顶先生(音译,网上没找到具体名字怎么写),他说南老师那个话不对,他说我专门梦到彩色的梦,因为他是画家,一天到晚想那个彩色想惯了的,他说我的梦中都有彩色的,普通人很难做一个彩色的梦,这个是意境上所生的色法。所以五阴第一个色法,做一个提前的了解。色法是讲这个身体四大,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阴,看不见的,里头晓得有心、肝、脾、肺、肾,你自己没有看见过,这属于色阴。

  受,就是感受,这个气候、这个冷气、天气的冷暖、身体的舒服不舒服。受分五种,苦(受苦)、乐(舒服)、忧(心里很忧闷,愁)、喜(很高兴)、舍(一切都没有)。前两种偏向于生理,影响心理;后面两种偏重于心理,影响生理。第五种舍受,一切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譬如我们要死的时候,手也不晓得,拿不动了,脚也拿不动了,眼睛也看不见了,一切都丢开了。得道的人空的时候,也有舍受,这个色身可以抛开了,乃至不抛开色身把色身空了化掉。所以受有五种,换一句话是生理、心理。

  想:思想,思想这个东西独立一个系统,它是很厉害的,我们一天到晚困绕自己就是这个思想。所以形容这个思想,佛学叫它烦恼,烦恼不是痛苦,烦扰了我们,扰乱了、苦恼。这个思想想宁静,譬如失眠的人想不想,不要想了---睡,做不到,它可以烦恼你,我们一切造业想(思想)很严重。所以色、受、想我们容易懂。

  第四个就更难懂了---行。行阴就是生命本能的活动。譬如我们睡着了,只要没有死没有断气,身上的血液还在流行,呼吸还在往来,你意识所谓心不相应行法,时间、空间,它不听你管理的,它自己存在。这个宇宙的万有生命是个运动,行就是一个运动、转动、旋转,是生命的本能,行阴。

  识阴:识就是精神状态,是我们能起思想、意识思想作用。

  综合拢来,佛学归纳起来,释迦牟尼佛的归纳法,把印度过去的许多宗教哲学家所讲的东西归纳成五阴,说明了我们这个人的生命,生理的身体的、心理的综合就是五阴。现在《楞严经》佛给阿难就分析这个五阴,自性空的道理。那么我们现在看原文。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他告诉阿难,这个五阴在《楞严经》上提出,不讲它是空,也没讲它有。这个五阴这个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之所以形成,它都是宇宙本有的,就是我们本有生命的功能所形成的。本有生命这一句话,也是个代名词,这个东西妙不可言,就是自性的作用。所以它说五阴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它的本来就是如来,如来是自性成佛悟道的代号。如来藏,一切众生每个人都是佛,只要找到自己这个本来、生命的本来。所以本来是我们自性如来藏的妙真如性。真如也是一个佛学的名称,指一切现象的后面个生生不已、生灭的功能叫真如自性。这是一个总纲,他下面分析给阿难听。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阿难,比方有一个人,眼睛很好,拿这个眼睛瞪着看虚空,这个眼睛清净啊,没有生病,没有发炎,也没有角膜炎,也没有近视,也没有远视,很好。“观晴明空”看这个万里无云的晴空,这个时候眼睛里看到的整个的虚空,“唯一晴虚”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一片蓝天,虚空。“迥无所有”迥:一点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的。那么我们普通文学形容它一片蔚蓝色的晴空,迥无所有,一点丝一片云也没有。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这个人眼睛瞪着看虚空,没有原因的,他眼睛也不转、也不眨,瞪着两个大眼睛看虚空,眼神经看久了疲劳了,瞪着眼睛看久了,眼神经看疲劳了,那么就发现眼睛前面虚空里头好象有些亮光啊,或者一条一条,或者看到虚空里一圈哪,变动了,这个狂华---没有东西看成了有。华并不是开的什么木莲花,牧丹花,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乱来的很多的乱相。甚至于有一切狂乱非相,好象神经了,看这个前面有些人啊,有些东西啊。你看天上看久了,尤其有云的时候,这个云啊好象天上的门打开了一样,哎哟,上面还有天神啊,都是你想象,它是眼睛疲劳,一切狂乱非相。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他说我们这个色阴,看一切世界上一切东西,我们眼睛先讲看见有颜色的这个色阴。他说我们看东西,比如这个杯子,我们看到是咖啡色的。不一定,这个颜色不一定是咖啡色的。你如果拿一个科学仪器,以科学家来讲这个不是,也不一定是这样圆的,这是专学科学的人可以了解了。我们看一个画,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个佛像,你看久了看,把眼睛瞪着这个佛像,不是这个样子,佛像这个边上好象有圈圈了,慢慢头也看不见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们看人世间眼睛看到一切的颜色,好看不好看,对与不对,假相,没有一个真的。所以色阴也是这样,换句话是我们心理上一个病态的作用。再进一步说比如我们心里有毛病,看任何人看我,这个人假使有自卑感的,到哪里人家看他笑笑,这个人笑我。人家好意对他笑笑,这个人在笑我,不对了。心理有毛病看什么颜色一切都变了,等于我们带一个有色眼镜看东西,整个变了。所以“色阴虚妄,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其实眼睛疲劳了看虚空看到那些幻象,这种幻相并不是虚空里头来的,虚空本来是虚空嘛,没有东西,本来没有。但是也不是眼睛里头生出来的,就是因为眼神经的疲劳变相,加上我们心理的观念,噢,这个是鬼,这个是神,其实都没有。“非从空来”。不是虚空里头出来的。“非从目出”,也不是眼睛里头生出来的一个东西,是幻相,假有。

  “如是阿难。”同样的道理。“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譬如我们眼睛看虚空里看久了,有一种幻相、幻影出来,当然不是虚空里头生出来的。假使它是从虚空里头出来,从它那边来回到虚空里去。那么虚空如果有个东西可以出来可以进去的话,那就不叫虚空了。虚空本来就是虚空,没有东西。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假使虚空不是虚空,那就是这个实体。实体的东西,没有人开关没有人做主不会出来幻相的。

  “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虚空如果是个实体的话,等于阿难你这个身体,我就是我,我这里有两个膀子,我没有办法这两个膀子外面再生出两个膀子来,除非你观想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这里没有两个膀子。等于你的身体,不会变成第二个身体,虚空就是虚空。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从眼睛里头出来这个幻象,即然从眼睛里头出来,最后没有了应该进到眼睛里头回去啊,事实上不是这样。所以眼睛前面看到的幻像,“即此华性”这个狂华幻相自己的性质从眼睛里头出来的话,那么我们眼睛先要有感觉了,它跑出来我们眼睛自己先有感觉,它还是应该先看到眼睛啊,事实上不是这样。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假定幻像从自己的眼睛里头出来的话,那个应该先看到自己的眼睛,或者自己的眼睛先看到有个东西跑出去。那么即然离开了眼睛到了虚空里头去了,眼睛里头就空了。再从前面虚空回来的时候,进到眼球里头旋合见眼,旋就是回转来,应该先看到眼睛,事实上不是这样。

  “若无见者,出即翳空,旋当翳眼。”假如说看不见,当我们眼睛看到前面有个幻影,一个幻影一起来的话,整个虚空就看不清楚了。“出即翳空”等于虚空里头有个障碍,翳就是一片云雾一样把它遮住了。“旋当翳眼”它回转来的时候应该先把睛睛遮住了,这是说幻影这些现象。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再说当我们眼睛看虚空看久了的时候看到这个幻相,那么为什么会看到?要眼睛没有毛病才看到啊,眼睛没有障碍的时候才看到啊。

  “云何睛空,号清明眼。”本来是个虚空,虚空它本身不是一只眼睛,眼睛是眼睛,虚空就是虚空,两个观念不要搞错了。那么这一段,好象他两边的分析,拿眼睛和虚空两个讲色相,眼睛里头疲劳了,看久了东西看到许多的幻相、幻影。幻影的本身既然叫做幻影,它是空的没有。譬如我们夜里到一个半明半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个影子,哎哟,有鬼,没有鬼,有什么鬼?那是幻影,是眼睛眼花了,眼睛偶然的花。那么你觉得有鬼,鬼在哪里?“鬼还看得见啊?”这句话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鬼看不见你有什么可怕呢?说鬼很可怕,怎么可怕?比你凶还是比我凶啊?鬼如果比人能干的话,那我们这个世界早应该属于鬼了,不属于我们的。鬼是什么变来的?鬼是人死了变的,人死了可以变鬼呢,你用不着怕,它把你弄死了你也好做鬼,跟他俩一样平等,还可以打一架,看谁打得赢,所以一点没有可怕,那都是幻相,没有真的,影子。那个影子是偶然眼睛的疲劳,尤其夜里看影子,在佛学讲都是假带质境。偶然看到一个角落里有个茶几,因为灯光不对,呀,那里有个人,一身冷汗就跑了,其实你进去看看,那里没有东西,一摸是个茶几,或者是扩音器摆在黑暗里头。你一看哎哟,一个长头发,舌头那么伸出来的很可怕,一点事都没有,都是幻相。所以世界上的色相靠不住的。再进一步说,这个漂亮,那个不漂亮,这个颜色好看,那个颜色不好看,都是你心里的假相。比如我们去看一张画,你说这张画(当然比张大千小一点,张中千画的,不过同张大千差不多)好啊,怎么好?你看,这个山里头,山上还有个房子有个人,你把它分析了看,一个平面的纸就是那么这样画上去。你一看,嗯,山、水、纸,上面什么都没有。这个画面是个幻相,是你的看嘛。同样的道理,人世间一切的苦受、哀乐、悲欢、喜爱、美丑、好坏,一切皆是幻相。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你应该晓得,这一切的色阴都是假相,空的,因为自性本空。非因缘所生。它的现象是因缘来的,但是因缘一散就没有了。非自然性,也不是物理世界,物理世界它存在几千万亿年,这个世界也要变去了。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他说这个人啊,吃饱了饭没有事了,要玩玩。吃饱了饭平安没有病很无聊啊,无聊就要找一点聊一聊了。拿两只手自己搓,没的玩,电视也没得看,就要自己搓起来了。“以二手掌,于空相摩”这样摩擦,摩擦就发电了,那么就感到这两个手掌里搓干了,汗也没有了,发干,涩了。刚开始手心有水分有汗是滑的。本来不搓它没有事,凉的。一搓烫了发热很难过,发电,有涩、滑、冷、热,这就是现象出来了,那么就产生了感觉。本来舒服没有事,无聊的就没有事,没有事就叫做无事,无事就是无事。你说我现在很清净,你们打坐起来有个清净,有个清净就有事。真正的清净是无事,无事你说我还知道无事,那可见你很多事,对不对?所以真空了以后就是空,空了还有个空相,那就不叫做空,同一理由,你就懂了。所以两手一擦,就有感觉了,感觉冷啊、热啊、舒服不舒服,感觉就这样来的。感受在佛学就是色受想行识,触法里头来的,有触就有受,两个一接触。譬如说我们冷气开了,有了冷气就感觉到这个冷气舒服不舒服,没有冷气呢,大家在流汗,气候热的。因为假设春秋二季,温度刚好,我们坐在这里很舒服,也没有凉爽的感觉,也没有热的感觉,这是最平静的时候,所以感受是感出来的。“受阴当知亦复如是”感受是靠外界接触来的、发生的,自性本空。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我们两个手那么一搓就有冷热的感觉了,或者两手一打,自己又舒服又痛、又好玩、又打痛了手也打红了,所以这个感触这还是幻的,假的、偶然暂时的暂有。并不是虚空里头来的,虚空里头没有东西。但是也不是手掌里头来的,我们手掌跟虚空两个动,没有感觉,不过有感觉,有风的感觉。因为这个空中有气流嘛,我们手这样一碰它就有风了嘛,这是触的来的。手掌的本身没有东西出来,要两个手掌摩擦,他才有感觉出来。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譬如两个手这样搓,我们手上发生感觉。他说这个不是虚空中来的。假使是虚空中来,我们手心两个手搓这个感觉,这个地方没有感觉啊?头上也没有啊?为什么这里来啊?假使虚空来,我们全身都有手心这个感觉了?没有啊。只有手心搓它才有这一下的感觉,其他的部分没有啊。如果它从虚空来,其他部分都同手心一样有同样的感觉,可事实上其他身体部分没有。那么它在虚空里头来,这个感觉的作用如果从虚空里头来,难道它是有头脑选择一定要到手掌心里头来吗?这就是说明这个东西不是虚空中来,是我们自己的两个手掌自己把它磨擦出来的。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如果你说这个感觉是从手心里头出来,那么好,我们一只手心啊,绝没有感觉,一定要两个手心合拢来搓才有这个感觉。如果说我们内部就有这个感觉,那么一只手心的时候,不碰它不摩擦它这没有,不应该等到两掌合拢摩擦它才有啊。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如果说是手掌里头出来。两个手掌合起来,那么右边手出来,左边手出来,两个合起来才有,所以感觉从手掌里头出来。“离则触入”把两个手掌不搓了、分开了,那么这个感觉应该回到身体里头去了。离:两个手掌分开了,分离了。触入:那个接触的作用就回到身体里面去了。那么回到身体里去了,好了,要透过手腕这个地方、臂膀、骨头、关节地方都应该晓得啊。可是我们觉触不出啊,这里回转来我们不知道啊。“亦应觉知入时踪迹”那么整个的膀子触回转来的时候应该晓得进来的现象,事实不是这样。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说假使两个手掌里头有这个东西的话,合拢来它这一搓发生摩擦的感觉,两手掌分开了,应该从两个手掌回到身体里头来啊,应该看得见呀。如果有一个能够感觉的这个东西。现在你看啊,我这个手心里头出来两个东西,它会烫、会凉、会热、会干。“必有觉心”有这个感觉心理作用,如果认为是存在的话,它能够知道这个作用在手掌心出来,知道这个作用在手掌心进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那么身体上就另外有个会感觉的东西在里头跑来跑去了,那就身上有鬼了,没有鬼啊,没有一个东西呀。“何待合知”自己有个东西跑来跑去知道的话,就不需要两个东西相对凑合一搓才知道啊,可是要搓起来才知道。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明。那么有触才发生感受,身体的感觉状态,感觉状态必须同外界相对接触了才发生。譬如我们穿一件衣服,试着说这件衣服舒服不舒服,要接触了才有感受。接触与感受之间是因缘啊,怎么不是因缘?但是这个因缘不会永远,随起随空,缘起性空,它就散了,就没有了,那个能感觉能起因缘的那个不属于因缘上面。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这个感觉的作用它自性本空。所以“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自然就是一天到晚都有这个感觉了,没有这个感觉了。是因缘所生,但因缘自性本空。所以佛说受阴本非因缘非自然。佛只讲到这里,同时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就要理解了,你们用功啊,念佛啊,打坐啊,到达什么境界,哎哟,我感觉到气脉通了,你不打坐有没有?那是你坐出来的,你坐到了某一个程度啊,它身体内部必然起这个作用,叫你是功夫可以,你认为这个是道,那你才昏了头了,那你受骗了,那个是感觉的状态。身体什么感觉那不是道。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但是不能说你没有功夫,你坐久了才出来,不坐久了这个气脉功夫还不出来呢。这个问题后面还有讨论的,现在先了解到这一步。这是解决了两个问题,色阴、受阴。第三佛说的想阴。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这是心理作用了,思想是心理作用。他说比如有一个人嘴里讲口干了,我们历史上有一个故事望梅止渴,三国时曹操带兵打仗的时候,夏天部队打仗打得没有水喝了,打得口干得要命,又在跑,后面追兵来了,逃不动了,不得了了。曹操这个头脑很聪明,他说快走几步,我晓得前面有梅子林,有梅子酸梅,快走几步,马上到了,其实没有。大家一想有酸梅可以吃啊,口水就流出来了,再干也不怕了,就拼命跑,这是望梅止渴。这里也提到我们嘴里讲到酸梅,口水、酸水就流出来。你心里想现在坐在这里,下面是悬崖,万丈悬崖,你现在坐在喜玛拉雅山的山顶上,掉下去就不得了,假使在那里幻想,自己就会发抖。“思踏悬崖”悬崖是万丈悬崖,掉下去就没命,你的脚心就会酸了。所以爬山的时候啊,不要想,两边一看那么高,完了,你要跌下去了。你把它看成平地嘛,没有什么了不起嘛,充其量跌下去,跌下去什么?跌下去叫做死,不过如此而已嘛,你胆子就大了。你越想那个悬崖啊,脚心就酸酸的,爬都爬不动了,就会跌下去了,足心酸涩。所以这里我有一个朋友讲他带孩子,他有一天告诉我,他说我懂了一个道理,他说我刚听经回去啊,哎哟,看到这个孩子啊一两岁,在那个顶楼上,就看到我在下面,他叫要爬下来。我想这一下完了。他说我怎么办呢?站在那不动,“哎,你看你后面,后面过去有个东西你去拿,我马上上来。”这个孩子一听回头了,一回头慢慢下来找那个东西去了。他说我赶紧跑上楼就把他抱下来。这个时候你说,你不能跳啊,他咚跳下来了,就完了,你一慌就完了。所以想阴虚妄就是这样,“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所以他说想阴这个思想东西本来自性体空,所以你打坐起来说是怕妄想,妄想,你都知道它名字叫妄想,你还怕?那好笨啊。晓得是妄想还怕它什么?它也不留住的。你看我们的思想,常常许多人坐起来都怕自己思想空不掉,我们大家想想看,哪一个思想你能够把它留住?你把自己思想留住看?做不到的,留不住啊。有一样东西你天天想,想我明天就有一千万,一千万、一千万你想想看?两个钟头都想这一句话,而且都没有其他的杂想,如果你做到,我给你磕一百个头。决定做不到的啊,因为思想本身是靠不住的,它本来不停留的、虚妄的,所以叫做妄想。所以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想阴也是自己构成的一个假想,是个幻相。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所以讲到酸梅我们嘴里就流口水了,那个口水酸味的哪里来呀?嘴里并没有酸啊,都是自己虚妄想出来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同一道理,佛给他分析论辩了,我们嘴里讲梅酸嘴里就流口水了,当然不是那个梅子来的,我们嘴里讲一个梅子没有一个真的梅子。所以这个酸味不从梅子那里来。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假定说这个酸味不是梅那里来,是我们嘴巴里出来的。那不讲梅子的时候你嘴里怎么不流酸水?除了胃酸过多,你嘴里不会流酸水。因为耳朵一听,听到了“酸梅”,那个味道很酸嘴里出酸水,他说假使那个酸味是从嘴里出来的,何必等到耳朵听到了才有那个构想呢?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假使因为耳朵听到了酸,所以这个口水啊就有酸味出来,他说那个酸水就从耳朵里流出来多好。这个佛也说了一句笑话,也是说了一句真话。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我们想高山下面是深潭,掉下去就会死,自己就会害怕起来。这个道理也是一样,这里他就简略过去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这一段在说明“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想阴啊虚妄的。不过有一点再三声明啊。佛经《楞严经》讲虚妄,并不讲没有啊,非空非有啊。你说绝对没有,你想想那个酸味口水就出来,可见是有,不空。你说是有吗?不想它就没有,可见是空。所以呀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在《楞严经》换一个话说非因缘,非自然。你不要执著一定是因缘能够生出来,因缘生法是偶然的暂时有,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无常的。思想、我们的妄想也是无常,所以妄想本来无常,为什么你要念佛学佛打坐用功夫拼命在去妄想?这好笨,多费力气啊。妄想就是妄想,它本来空,要你去去它干什么?它才不留在你这里呢,它是自性空的。所以他说这些都要叫你清楚,非空非有的道理。这是讲了想。行阴,这个宇宙间物理、生理、心理运动的这个动能。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行阴,为什么我们妄想不能断?在这一段里头就要深入了解了,所以佛在讲唯识的时候提到这个。什么叫行阴?生命的动能。譬如一股流水,瀑流水一个波浪一个波浪来的,不只瀑流水,我们常讲这个灯光也是一样,我们开关一打开,看到永远是亮的,不是永远亮啊。这个看到是亮光,那个电能在消耗,一亮了以后就没有了,不过很密集的接上来,我们表面上看永远是一个亮光,实际上前面一点亮已经散开了,没有了;流水也一样,我们看到一股流水在流,眼睛看到那个流水的时候,那个浪花已经过去了、没有了。那么我们永远看到在前面流,后面不断的接上来。你比如点一个蜡烛,灯也一样,蜡烛这个亮光一点它黑烟一冒就没有了,就跟到黑烟就没有了,但我们看到永远有一个亮光在那里跳,是下面的油抽上来一个一个在冒。所以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我们的精神觉得昨天的事情想得起来,昨天、今天、明天,实际上每一个思想都同流水一样过去了。我们肉体也是这样,中午的我已经不是上午的我,晚上的我已经不是中午的我了。那一餐饭吃下去的营养已经没有了,等一下回去还要宵夜,不吃宵夜要等明天了,等八个钟头再吃了。这个生命就是流水一样一个一个接上来的,这是行阴如瀑流水一样。“波浪相续,”前波后浪一个一个连接上来的。“前际后际”前面后面中间,不需要提中间,前后就自然有个中间。“不相逾越”,中间没有办法的,明天没有办法现在变成明天,一秒一秒慢慢的一秒一秒过去,连接起就是行阴,逾越就是不能越等。所以我们这个行阴,生命存在就是运动,在中国的易经上所谓讲乾卦,天行健,这个天体永远在转,太阳月亮行健,它很强健永远在生生不已的转,就是这个道理,不相逾越。行阴就是天行健的道理。“行阴当知亦复如是”同样你们要知道啊,昨天打坐的境界好,今天没有了,行阴当知亦复如是,没有什么稀奇呀。有些人过去一个好境界,现在还做梦一样,疯了一样,哎呀,我现在再也回不来了,你怎么不想明天有个更好的境界呢?好笨啊,笨到这个样子,怎么可以学佛呢?那只能学糊涂客涂,不能学佛,学糊涂可以,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所以,他说拿那个瀑布的流水来比方,你看到一股流水在流,这个流水的这个现象这个性能并不是虚空来的,也不是流水自己有的。水平就不流,所以中国我们小的时候念的那些课外读物,所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人一平了满足了就没的话讲了,人平不语;水平了就不流了。所以它不是虚空里头生,也不是水性自己要动,亦非水性。但是离开了水、离开了虚空空间哪里有一股流水呢?所以它这个现象不是空也不是有,自性的功能。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当然流水的这个作用不是虚空中来的,你们想想这个道理,这个地球上面有四大洋,对不对?太平洋大西洋,你说海还有底没有?没有底的话不是一个茶杯一样盛到,这个水到哪里去了?地球是个圆球啊,而且地球还倒转来,这个水有个地心吸力吸住了。海洋的下面就是地心,地心的上面就是海洋。这个东西也很玄妙,假使有一天地球毁灭了,这些水又到哪里去了,晒干了?还是到太阳那里去了,还是到哪里去了?同样的道理,自性是非空非有。所以这里也提到并不是虚空里头有水性,假使虚空里头本来有水性的话,十方世界整个是流水的,那么整个的世界都淹在水里头。某一个地方有,某一个地方没有。你看我们研究地球物理,这个地球也很妙,到了最后科学归到哲学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可以解释了,就很神妙,怎么样会变成这样一个东西?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假使说这股流水是因为水有,那么这个瀑布这股流水“性应非水”,瀑布是瀑布啊,不是一滴水构成的。它是由多种水每一个水分子构成的,那么瀑布的本身是个什么形象呢?但是瀑布是个假相。有相的,由高到低,有承接的地方才变成瀑布。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瀑布固然是水做的,水平不流的时候就没有瀑布了。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所以你说瀑布的这个流水的现象不能说它是虚空自己有的,不是自然来的,也不是水构成的,但是也离不开虚空也离不开水。“空非有外,”所谓虚空是整个的,没有内外。“水外无流”离开了水没有一个流动性的叫做瀑布,因此这个水的动能,这个瀑布的流动,非空非有,即非因缘,也非自然,是自性功能来的,宇宙万有有一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那个的如来藏性的功能。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性空缘起的。现在讲了第四个行阴。第五个识阴,就是我们的思想,心意识的作用。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我们读到这一点佛经啊,现在我都想笑,佛说了一个故事,现在果然有人在干,在美国很多人做这个生意。佛说譬如有一人拿一个频伽瓶(好的,宝贝的瓶子,空瓶子),在这个地方,空瓶子拿来把它盖起来,两头都把它塞了,把它带到美国去。把这个空瓶子在这里台北我们一装,到了美国你挂一个招牌:出卖台北空气。美国人马上来买,美国人就好奇得很。现在美国因为空气染污,有人出卖山上带一瓶空气下来,一卖五块钱美金。山上的空气,赶紧买来,把瓶子一打开,鼻子对上去。美国人会玩这一套,我们不晓得是笨还是聪明,所以不玩这个。佛说譬如一个空瓶子把它两头一塞住,“满中擎空”这个里头都是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把它一带带到外国去,欧洲去、或者美国去了。这就讲我们这个身体是个空瓶。你说思想,现在西方这一两百年来根据西方的文化唯物思想解剖,这个脑子不过现在心理学、医学也不大承认的,思想不一定脑子出来的。我们东方人过去思想心,指到这里,不是心脏啊,这里,也不是这里。那么西方人知道脑子,所以东方人跟西方人,哎,你怎么搞的,你怎么晓得痛苦啊?心里难过,东方人一定这样。西方人你怎么痛苦啊,他一定指指这里(师示)。其实啊这个里头也没有东西,喜、怒、哀、乐、悲、愁、欢喜,空中生有,这个身体就象空瓶子一样,两头通气的。识阴虚妄,所以这个意识思想,我们感觉到在身体内部啊,本来就没有。“识阴当知亦复如是。”是个空瓶子,里头没有个东西的。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这个人带来一个空瓶子两头塞了,把它从台北带到美国,下了飞机打开还是里头虚空,这个虚空不是台北带过来,也不是美国装进去。虚空就是虚空。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假使虚空可以带得动的话,我们现在一个空瓶子把它装起马上上飞机,到了美国下飞机,我们台北虚空就少了一瓶了,可是没有少一瓶。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而且到了美国把虚空瓶子打开这一倒,应该看到哎呀,台北虚空来了,也没有看到虚空出来啊。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这个思想身体,你看死了的时候,一口气不来,就不会讲话了。你说从哪里跑出来?有些说从这里出来,从这里出来。有些学密宗的,一定这里走。哎呀,我说我告诉你真的得了道的人,管他上面下面,足底心都可以一样走。不得道的人只好告诉他,这里走,那里走,东边走,西边走,随便你往生哪一方都可以。此身这个身体以内本来是个空瓶一样。识阴虚妄。一切心意识的作用,自性本空,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佛给阿难分析五阴不是因缘自然的道理。

  有人说《楞严经》很科学性的,一点一点帮我们分析剥开了,把五阴这个观念先把你拿掉,即非空也非有,五阴。那么我们念《心经》都晓得,照见五蕴皆空,怎么样去照啊?有人打起坐来,就把眼睛回转来照里头,你越照越不空,那个眼睛啊,本来是个空的嘛。你还回转来照?智慧去照,所以正思维修,理上去分析,那是慧照,智慧的慧照见五蕴皆空。现在佛讲五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慧照的道理。

  现在讲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完全从人体上分析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思想。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次,他说这个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谓根尘的作用。

  “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个注意哟,拿眼睛来讲,首先讲眼根,眼入,这个色相。“即彼目精瞪发劳相”,就是刚才讲过眼睛瞪起来看虚空,刚才说过的,拿眼睛看虚空,眼睛不动看久了,眼神经视觉疲劳了,引发心理的幻影,变相。劳并不一定是眼神经的疲劳啊。佛学我们在《楞严经》有个名词要记得啊:尘劳烦恼。整个的世界一切是个虚幻的世界,整个的总称叫做尘劳。尘:是我们物理世界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现象。劳:劳苦的劳,就是电风扇一样转得太多了。现在我们晓得用机械,现在都晓得了,机器用过度了,要保养它,不保养它,机器发生了疲劳要出问题的。同样的道理,人的自性也会发疲劳。所以为什么你打坐入定,到某一个时候非出定不可呢?定久了定的疲劳,它也要出定玩玩的哟。“目精瞪发劳相”你看眼睛看虚空看久了,“兼目与劳“你的眼睛同外面那个幻相,眼睛、虚空、同眼睛看虚空中间的这个幻影、假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三样东西,整个合起来就是自性的一个病态,所以有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精神的生命与物理的生命这二元是一体的,《楞严经》是二元一体的,这个体也无体,是个假称,这个名称叫做菩提自性如来藏性。所以他说由眼睛看虚空看疲劳所发生的色相,这些幻像(都是包括眼睛在内,包括外面的幻像在内)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都是自己自性本来都是大彻大悟的,每一个众生都是佛,自己要搞,自己把自己迷住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两句话,最踏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不要庸人自扰就对了,他说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眼睛看这个虚空,看久了有这个幻像,因为虚空里的光线有光明有黑暗,由于光明、黑暗两种现象,黑暗过了就是光明,光明过了就是黑暗。“二种妄尘”,所谓妄尘,佛学的名称,就是物理的现象。光明与黑暗是物理世界的现象。因为物理世界有光明与黑暗,譬如我们把电灯一关了,马上就变出一个黑暗了,一开了就是光明了。这个电灯本身发见有光明黑暗两种现象。“发见居中”有明、有暗、我们看得见光明黑暗三样东西,一明、一暗、我们看见了,“发见居中”在这个中间发见。“吸此尘象”因为我们看见了有光明有黑暗,人啊,就把那个光明黑暗那个现象、下意识就把那个影子留到了,所以人啊看惯了光明,一看到黑暗怕死了。世界上有些生物、有些生命喜欢黑暗不喜欢光明啊,黑暗里头它活得很,一到光明它就看不见了。譬如猫头鹰,看到光明它就很惨了,它等于我们到了黑夜,就不敢动了,这是习惯的问题。他说我们因为看惯了黑暗、光明,这个能够看见这个作用“吸此尘相”自己被它迷住了吸住了,这个现象下意识就在心里头“名为见性”,不是悟道的明心见性的性啊,”就是这种作用我们叫做眼睛能够看得见这个性质,眼睛看得见这个性能这个性质。注意哟,这个地方这个性:看见的性能,看见的性质,这个是看得见这个性能。不要看到见性两个字,哟,因为看到光明看到黑暗,有个能见的在中间,把这个中间拿到了叫明心见性。你不要昏了,不要解释错了,解释错了你会着魔了。这个叫做能见,看见的性能。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你要知道,眼睛看光明、看黑暗这个作用这个所见的这个性质,如果离开了黑暗与光明这两边的现象毕竟无体,你自己找找看,也没有在脑子,也没有在身体内部,什么都没有,它是个空的,“毕竟无体”另外没有一个见的东西存在。“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能看见东西这个性质这个能见所见的这个作用,不属于光明,也不属于黑暗,也不属于眼睛,也不属于虚空来的,总而言之,自性的功能,是我们如来藏性的功能。佛在这里不过没有说明,这里都是否定了不属于黑暗不属于光明也不属于眼睛也不属于虚空中来。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如果属于光明的话,黑暗来的话光明已经没有了,那能见的功能也没有了。

  “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如果从黑暗来的,那么黑暗过了光明现象来的时候,我们能见所见的作用跟着黑暗跑了,应该看不见光明了。

  “若从空生。必无明暗。”如果说这个能见所见的作用是虚空里头来的,既然虚空里头来的,“必无明暗”这个虚空不管明暗啊,虚空就是虚空,现在电灯开了,这个虚空啊,整个亮了同虚空没有关系。等一下电灯关了,虚空前面整个是暗的,同虚空没有关系,这个虚空都不管,它不染的。不给光明污染也不给黑暗污染,同样,虚空就是虚空。

  “如是见精。本无自性。”由这个道理你自己去参,所谓参就是研究正思惟分析。我们眼睛能看见东西这个见的作用,“本无自性”并没有个固定自己能看所看的作用存在。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当然也不是虚空里头来的,假定从面前的虚空来,他说那从眼睛出来,同上面的辩论一样,回到身体里头来应该先看到眼睛,

  “又空自观。何关汝入。”再说虚空能够看,同你的眼睛有什么相干啊?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应该知道,眼睛能够看东西这个作用,本来空的,不要你去空它。非因缘所生,因为它的作用不是因缘所生,也非自然,他的功能是如此。那么佛在这里都是批驳否定否定,否定了以后你在中间如何找出自性,要我们自己去找了。(第16集完,善观乐听录)

返回目录

-----------------------------------------------------------------------------------------------------------------

更多南怀瑾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