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体性(二)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4日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体性(二)
净界法师
我们看它的果地,你不断的对法义的观察,有什么好处呢,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慧,这个是自体,这个自体开出了四种相貌,第一个,忍。忍就是随顺了,我们一开始,我们的心,是随顺于我们的颠倒妄想,这个时候对于这个真理,慢慢的随顺了,这忍,虽然没有圆满,我已经同意了,我随顺忍可。
第二个,乐。诸位,你如果对佛法有深刻了解,你会起大欢喜,法喜,为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道理,真实的道理你跟它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会起大欢喜。这个时候你对佛菩萨会生重大的感恩的心,这个时候有强大的欢喜心。
若见若观,这个见就是亲证了,这个是不容易的,起码我们是观,就是比量,我们至少对影像的一种观察,对真理的随顺,叫做观,观就是比量,是名毗钵舍那。这个观,蕅益大师在《楞严经》,对这个观他提出两句话,就是观,我们观察真理,对我们内心到底产生什么作用呢,他说不思议心,不思议变。我们凡夫的心,整天观察五欲的境界,我要怎么去追求快乐,怎么赚钱,对不对。弄得自己伤痕累累,现在你就逆向操作就好,你就用你打妄想的心来观真理,观真理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你就是从净法熏习。
我们以前经常跑去厕所,就是染上了厕所的味道,受了厕所味道的熏习,现在没关系,因为这个你的衣服,本来就没有味道的就是本来清净。所以你现在逆向操作,你就跑去佛堂熏习沉香,你的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这个道理。
所以你不要管说,你这样观,到底你懂不懂,数数熏习不思议心,你的内心就不再变化,修习止观不要求速成,古人说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长,但是每天在大,就是点点滴滴。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你要先把文字相背下来,你没有背文字相你怎么观呢?文以载道,这个道在文字里面,比如说你要观,修无常观,说我要对无常怎么理解。
第一个你要背说,喔,我们今生决定要死,我们今生决定要死,你把这个字背下来。喔,死亡是不可以避免,你得到第一个理解,不管你怎么弄,你一定要死亡,没一个例外,迟早要来。第二个,死亡是不能规划的,随时要死。你不可以说,我人生先快乐玩个三十年,再来规划死亡,人生不可以规划,死亡到来的时候是没有人知道的,所以死亡不能规划。
第三个,死亡到来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除了佛法以外,其余毫无意义。所以你这个无常观的智慧生起,是靠文字的引导,要不然你怎么修无常观呢。我们的心中是没有道理,我们心中只有烦恼,道理只有佛陀可以给我们。这是为什么佛陀要说法,佛陀他觉悟了很多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他不能直接输送给你,不可以,因为你也消化不下去。所以佛陀他把这个道理,放在文字里面他就走,他说没关系,我觉悟的所有道理都在文字里面,你把这个文字好好观察,这个道理就会输送给你,它就可以到你的心中去了。
所以佛陀走了以后没关系,佛陀的道留下来,你把这个佛陀的文字相,把它细嚼慢咽不断的观不断的观,诶,这个文字相就会把道理,释放到你的心中去,就透过这个文字的桥梁,就送到你心中,叫做不思议心,不思议变。你遇到事情就是,哦,你的心,心与道合,你跟无常的道理相应,这个时候你的文字相就不需要了。
什么人可以把文字相去掉,这个道理跟你完全相应,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真的是这样。我自己学唯识的体验,唯识学很多名相,但是它每一个名相都有它的定义,譬如它讲因果,它不讲因果,它讲异熟果,为什么它是不讲因果,因为它的果报是变来变去的,还没有得果报之前,它有很多的变异,变化因素,所以它不能讲因果。
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必须把唯识的名相,它的基本定义都弄清楚,等到你真的懂的时候,像我现在年纪大了,我很多名相都记不起来,但是我那个道理不会失掉。你吃甘蔗汁的时候要先有渣,对不对,你必须把那个渣咬一咬,才把汁吃下去,但是你如果把渣吐掉的时候,那个汁不会失掉。你透过文字所知道的道理,就算你年纪大,有时候那名相真的想不起来,但是那个道理不会失掉,道跟你的心相应的时候,真的不需要透过文字,除非你要表达给别人听。
但是你刚开始要得到道的时候,就要文字相,就这么回事。所以修观的时候,它是要三摩地所行影像,你必须把这个文字相的影像现出来,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这样子,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道。
佛法修学概要——238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念佛四十八法:Notes - by Van Hien Study Group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