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七)~D 四、多界经(181)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1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七)~D 四、多界经(181)

 

  四、多界经(181)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阿难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阿难作如是的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灾患,以及忧戚,均为是由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而生。佛陀乃广为说明。阿难请问愚痴与智慧之别.佛陀说:如知六十二界、十二处、十二缘起、是处、非处的人为之有智慧,反之就是愚痴。

  本经是从阿难的一段思惟而生起。阿难除了侍奉佛陀之外,若有闲暇时,他也会修习些禅定,并从禅定中思惟一些生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运作现象规律。比如说,他有一次在“独安静处宴坐”时,就曾思惟到这样一个真理,即“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就是说,无论是遇到种种思想意识领域的恐怖(精神上的),还是思想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困厄、灾难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都是从愚痴从而生起——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遇到这些麻烦的。

  阿难一有什么心得,就会禀报世尊,请求世尊加以验证,让世尊来印证一下他所思惟的对还是不对——不光是阿难,凡是有条件接触到佛陀的,总是把自己的修行心得体会,及时向佛陀汇报,期望对自己的道业加以指点,从而早日获得证悟。

  阿难的这点思惟,获得了佛陀的首肯。佛陀并且说,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一切恐怖以及灾患、忧戚、困厄等等,都是由于我们的愚痴而引起,“愚痴有恐怖,智慧无恐怖”。这个愚痴,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种脑瓜不开窍,像傻瓜弱智那样,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那种无明与暗昧。现实中有些人脑瓜很机灵,精明得要死,处处算计,差他一分钱都要记你一辈子。这种人就不是聪明,而是十足的傻子、愚痴之徒。

  阿难听世尊如此一说,顿时是“悲泣泪出”。他叉手向佛:“世尊!云何比丘愚痴而非智慧?”

  佛陀就对阿难说:“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处,不知因缘,不知是处、非处者,阿难!如是比丘愚痴非智慧。”

  在这里,佛陀提出了四个十分重要的名相术语:界、处、因缘、是处(非处)。这些名相,若从当今来说,估计绝大多数出家比丘所知都不甚了了,有的能讲出一二,但是并不符合佛陀的本意。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名相所包含的义理是些什么。

  (一)界。在这里,佛陀将界细分为六十二界,它们分别是:

  1、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2、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3、六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

  4、六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5、四界:觉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

  6、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7、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8、三界: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9、三界:妙界、不妙界、中界。

  10、三界: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11、三界: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12、二界:有漏界、无漏界。

  13、二界:有为界、无为界。

  (二)处。佛陀在这里将处共分为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三)因缘。即十二因缘(略),了解它们之间互生互灭的相互关系。

  (四)处、非处

  对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佛陀说:“若有比丘见处是处知如真,见非处是非处知如真。”这里的“处”和“非处”,应理解为“对的”和“不对的”,或者理解为“有这样的事或绝没有这样的事”。那么哪些方面是“有这样的事”,哪些方面又是“绝没有这样的事”呢?佛陀列举道:

  1、两个转轮王同时出现于世间,共同治理一个或无数个国家,是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而转轮王比较孤独,世间只能一次出现一个转轮王,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这有点像“一山难容二虎”或“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

  2、世间同时出现两位如来,终无是处;世中出现一位如来者,必有是处。

  3、如果有人说开悟证道的人去干些诸如“故害父母、杀阿罗汉、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的十恶不赦的罪行,终于是处。那么这些恶事什么人才会去干呢?凡夫俗子。

  4、证悟真谛的人是不会“故犯戒、舍戒罢道”的,因为他们都处于圣阶,不会再去做些犯戒的事情了;而什么人会干犯戒的事情呢?还是凡夫俗子之辈。

  5、圣人是不会“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的”,凡夫相反。

  …………

  最后,佛陀说:

  “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塞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必有是处。阿难!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如果按照佛陀这个要求,那么我甚至可以大言惭地说:当今比丘(比丘尼),似乎尽可归为“愚痴”聚类了……  (09.08.26)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