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A 一、马邑经(上,18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A 一、马邑经(上,182)
漫说《中阿含》(四十八)
(卷四十八)
一、马邑经(上,182)
说法地点:鸯伽国都城邑城中的马林寺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沙门既自称沙门,就自当学如沙门法、梵志法,故为说沙门梵志法。所谓可自身行清净,依次而上学,以求行口清净,行意清净,行命清净。如成就后,就应更进而守护诸根,正知出入,独住于远离,而除去五盖,成就四禅,乃至解脱。
我们在经典中有时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大部分经典,都是比丘们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然后由佛陀回答,这类占有相当的比例;有的是佛陀主动问比丘们一些问题,比丘们作简单的答复,然后佛陀在此基础上,作全面的阐解,这类经典也为数不少。当然,也有一些经典是佛陀不问自说,但总的来说所占比例不多。而这部《马邑经》,就属于第二类,即佛陀先问,比丘回答,佛陀再详加阐说。
那么在这部《马邑经》中,佛陀向比丘们问了什么样的问题呢?佛陀主要问的是沙门之法与梵志之法,也就是沙门、梵志应该遵循哪些注意事项。佛陀问:“人见汝等沙门,是沙门。人问汝等沙门,汝自称沙门耶?”意思是说,你们平时都是一副出家修行人的打扮,因此一般人见到你们,就自然地会认为你们就是出家修行人无疑。那么,如果有人问你们是否为出家沙门,你们是否就自称为沙门呢?
对于佛陀的这个提问,在座的比丘大众都同声回答:“尔也,世尊!”
佛陀听后说,既然你们都自称为“沙门”、“梵志”,那么就要学习沙门梵志之法。佛陀的观点是,作为出家比丘,不能徒有虚名,而要做一位“真谛沙门”、“不虚沙门”。否则,不仅辜负了护法弟子们的厚望,自己也是浪得虚名,空乏一生。
那么什么是“沙门之法”和“梵志之法”呢?这里面讲起来内容就很多了,主要有:
1、身行清净,仰向发露(忏悔),善护无缺。
2、不自举(自己不抬举自己,即不自我吹嘘、炫耀、自赞),不下他(不贬低他人),无秽无浊。
3、如果产生下列念想,都是十分错误的,并且要加以改正:
(1)念想:我身行清净,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意思是说自称已成就道业了,没有什么更高的境界可以去修求了。
改正方法:若比丘身清净,当学口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口行清净,不自举,不下他,无秽无浊——就是说身业清净了,但不能掉以轻心,仍要善于摄护,继续求取口业清净。
(2)念想:我身口行清净,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
改正方法: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若身口二业清净,当学意行清净,不自举,不下他。
(3)念想:我身口意三业俱清净,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
改正方法:若比丘三业清净,当学命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若身口意三业俱清净了,此时的生活方式就要符合戒律(命行清净)。
(4)念想:我三业命行清净,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就是说,比丘自称身口意三业均清净了,生活方式也符合戒条规定了,认为此时就没什么可学的了。
改正方法:“当学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念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如果比丘能够处处符合戒律要求,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接下来还要把眼、耳等六根守护好,不要为外境(色)所干扰,不要被它们牵着鼻子到处跑,而要善自观察(内观内求)。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六根不随外境(六尘)的话,那么诸如贪念、忿恨、忧戚等烦恼就不会找上门来。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大事不糊涂”。
(5)念想:我三业清净,按戒律办事,又能守护六根,这下该没什么可学的吧?“不复更学”、“无复上作”。
改正方法:“比丘当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大衣)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在这里,世尊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得具足正知正念,日常生活连细小环节都要讲究威仪,做到庄严而有秩序;对于穿着打扮方面决不能马虎,哪怕是在睡眠之中,也要保持正知正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对合格比丘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其所立标准也异常地高,决非轻易可以得持。
(6)念想:如果以上都做到了(即三业清净,守护诸根,正知出入),这下该没有什么可学的了吧?
改正方法:“比丘当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坐具),结跏趺坐,正身(挺直身板)正愿(专注于正念),反念不向(念头不向“正身正愿”相反的方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彼于疑惑净除其心。彼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四圣谛),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佛陀说,比丘如果能够达到以上的种种标准,才能有资格自称为沙门、梵志、圣者、净浴(净行者,清净行已成就)。
最后,佛陀向比丘们简要解释了以上四个名词:
1、什么叫沙门?“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沙门”。
2、什么叫梵志?“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梵志”。
3、什么叫圣者?“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为圣”。
4、什么叫净浴?“谓净浴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净浴”。 (09.08.27)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