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215)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215)
四、第一得经(215)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一切均为是变易有异之法,从人,乃至于十种“一切处”,多闻的圣弟子均不欲之,何况是下贱之法呢?唯应广布八正道耳。
所谓“第一得”,如果将之理解为“得第一”,似乎更为妥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部《第一得经》中,佛陀就是要告诉诸比丘:世间的一切色法,都是变易不居的,都是处于一个成、住、坏、空的循环轮回的历程。因此,世间诸法没有什么“第一”(即最殊胜、最究竟)可言。如果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那么就去证寻真正的“第一”。这个第一是什么?就是取得无余涅槃。实际上这部经中所讲的就是这个,甚至整个四部阿含经,乃至整个佛法,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在谈说。佛教的本质就是“离此岸而达彼岸”。“此岸”是什么?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五浊恶世,就是天界、人间等六道众生所居之处。那么“彼岸”又是什么?就是涅槃。有人说,涅槃是不是极乐世界啊?我们从佛经中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彼岸”,它只是一个成道的“中转站”,是相对保险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尚待涅槃的中转站。极乐世界不是修行的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因此念佛发愿往生西方的信徒心里面要明白一个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说从此我们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从此就不必再修习了;恰恰相反,在极乐世界里,在阿弥陀佛以及诸上善人的大力帮助之下,我们仍要精勤修习,继续向上。那么修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的终点呢?就是涅槃,与诸佛相同境界的涅槃。
在这部《第一得经》的起始,佛陀用波斯匿王作比方。他说:“若拘萨罗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彼中拘萨罗王波斯匿最为第一。拘萨罗王波斯匿者,变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
在这里,佛陀对弟子们说,人活在世上,如果人间的荣耀方面来说,其至高点大约就是当国王了。身为国王,显赫无比,权力、财富以及各种名利供养,可谓天下第一。在某种意义上讲,国王可以为所欲为,只想条件允许,他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一个无辜的人顷刻丧失性命;他可以让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一夜之间富甲天下;他可以得到人间最妩媚的美女;他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奇珍异宝;他可以号令百万将士挥麾疆场为他效命……凡此等等,都是平民百姓乃至王公大臣想都不敢想的。从现象上看,波斯匿王的权势可谓威极人中了,他可以堪称为“天下第一”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远远不是。比如说,波斯匿王永远也不可能抵御生、老、病、死的无情侵袭。在生死面前,在轮回面前,波斯匿王永远都只能俯首称臣。不仅是波斯匿王,像彼得大帝、秦皇汉武,乃至世间一切有情生命,谁敢自称世间第一?
佛陀进一步对弟子们说,不仅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哪怕是娑婆世界、南瞻部洲,乃至大千世界、三十三天以及所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是变易不居的,都是在因缘生灭有为法的掌控之下。就算是我们修证到了四禅八定的境界,仍然只是相对地不“易”(变化),当因缘成熟之时,仍要落于轮回之中。因此,他们仍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故而佛陀说,这些诸天皆“亦易有异”,皆是“尚不欲第一”,更何况欲界的各种名闻利养以及名色乐欲呢?可谓不值一提。
作为佛家比丘,就应该要深刻地洞察到这一点。如何洞察呢?佛陀列举了几个要点:
(一)四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1、小想:由大而及小,由外而内,将观想范围逐步缩小。比如说,我们看到春来夏至,秋尽冬临,以及花开花落、落叶黄花,从而领悟到万物万物皆为变易不居。由大而观及小,便观察我们的生命存在方式,也莫不如此。
2、大想:与小想相反,及由小而向大,由内而外,将观想的范围与对象逐步放大。
3、无量想:将观想的范围无限放大,扩大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4、无所有想:就是观想至无穷无尽远,乃至浩瀚宇宙,一直观想到没有什么可供观想。
(二)八除处
又译为八胜处。“除”为“自在差遣”之义;胜处为胜于所缘之境,以及烦恼之义。
1、内有色想,外观色。内身有色想,而观察外色之少,为了制伏所缘的外境,使烦恼不起。对于外界之色,无论善恶,均绝少观察,除外界之色。
2、内有色想,外观色。内身有色想,而观擦外色为多。即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察外境的少色或多色,将之作青瘀之想。
3、内无色想,外观色。内身没有色想之贪,而观外色为少。对于外境少的善色与恶色,都已除已知。除后,便可见其真面目。
4、内无色想,外观色。于内身没有色想之贪,唯为使其坚牢,而观外之少色或多色,而作青瘀等想,而使其不起贪。
5、内无色想,外观色。内无色想之贪,而观外色为青色。犹如青色的波罗捺衣(波罗捺为国人所制之衣),光色悦泽,能净意润意,使人乐而不憎恶。
6、内无色想,外观色。内无色想之贪,而观外色为黄色,犹如金色的频头歌罗华,亦如黄色的波罗捺衣。
7、内无色想,外观色。内身没有色想之贪,而观察外色为赤色,犹如加尼歌罗华,亦如赤色的波罗捺衣。
8、内无色想,外观色。内身没有色想之贪,而观察外色为白色,犹如太白金星的的白色,亦如白色的波罗捺衣。
比丘为什么要作此八种观想?无非就是通过观想,从而看透它们的变易本质,从而摆脱迷恋心,生起厌离心。“众生如是乐除处意解者,亦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就是说所以的这些“内色”、“外色”,都是下贱之色,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眷恋贪著的。
(三)十种“一切处”
这些“一切处”都是比丘观想内外色相的法门。所谓的十种“处”是指:地处、水处、火处、风处、空处、识处(以上为六大);青处、黄处、赤处、白处(此为四种颜色)。从六大与四色来观察内外色,是从它们的物质与精神构成方面来分析,其目的就是要树立“无我”、“无常”、“变易有异”的论点。
(四)四断
所谓“四断”,就是四种断惑证真,趋向涅槃之法,它们分别是:有所乐迟、有断乐速、有断苦尽、有断苦速。关于四断的详细注解,本人由于能力所限,无法予以准确领会。
在这部经中,佛陀是通过四想、八除处、十种处、四断等一切列名相术语,都是在不厌其烦反复地叮嘱他的弟子们,世间乃至三界的一切内外色相,都是极其表象的,它们都是极不牢靠的,都是变易生灭的,都是极其短暂的,都是处于不断轮转之中的。众生欲想获得永恒的那个“存在”,只有获证到“涅槃”时,方能成就所愿。因为只有在“涅槃”之中,我们就不再有诸如时间、空间,以及各种观念、意识等等一切形而上或形而下的东西。涅槃是一种绝对的、不虚的、永恒的、常住的不易(变化)存在。我们只有证得涅槃,方能称之为真正的解脱。到那时,我们可以获大自在,来去自由,所行无碍。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涅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只能套用《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叫“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涅槃作为修行的终极境界,只有身处其境的人方能说得清道得明,我们凡夫俗子,又何从晓得?当然,倘若有朝一日,你我同证涅槃,料想那时,我们彼此会心一笑,因一切皆“不可说不可说”也……
(界定,09/10/14/南海普陀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