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五)~A 一、三十喻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五)~A 一、三十喻经
漫说《中阿含》(十五)
(卷十五)
一、三十喻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舍梨子与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布萨之日,曾经观察诸比丘众之静坐时,都寂然无声,因此。乃非常的欢喜而安慰。佛陀于是乃说国王及大臣具有的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的舍弃恶行,而行善行的三十德。
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能《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相关戒学经典的研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戒律制定的过程,其周期是相当缓慢的,也就是说,自佛陀开始召收弟子以来,从当初的无戒,到戒律的开始制定;从起初的少戒,到戒条的数目逐渐增加,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戒律体系。对于戒律,有时候我们需要分析对待。除了一些共戒(或者称性戒、根本戒)以外,其他的一些别戒(又称遮戒、方便戒)的制定,都具有因地、因时制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同样是一条戒,因时间、地点和具体的环境与条件不同,往往会有开遮的差别。比如说,比丘在街上捡到一个东西,如果发生在舍卫城,可能会触犯当地的法律;而换了王舍城,却是合理合法。由于戒律会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佛陀在制定戒条时,只能规划出一个大体轮廓,而不可能规定得那么具体、面面俱到。当前我们都讲“以戒为师”,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以什么“戒”为师?到底以哪个戒本为准,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正因为戒律制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戒条总是要经历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的过程。我们从原始佛教的相关经典上看,佛陀成道后未久,即开始着手并进行定期诵戒活动。起初也就将弟子们召集起来,然后将先前制定的戒条一一诵出,让弟子们按照戒条,各自反省和对照。如果没有违犯,就保持默然;如是违犯了哪条戒条,就要站出来进行忏悔发露,如实把自己所犯的罪过在公众面前一一说清楚,然后请求大家的原谅,保证从此以后决不再犯。根据规定,一般是三人以上的比丘,即可组成僧团。诵戒活动刚起步时,一般都是由佛陀亲自主持诵戒。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据说如果是佛陀亲自诵戒,如果众中比丘不清净,却不肯出来忏悔,那么头会得到很严重的果报。后来佛陀很是慈悲,就委托上座弟子替代自己主持诵戒,佛陀一般情况下,都不再主持诵戒。当然,诵戒的时间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我们现在称为“黑白半月半月诵戒”,就是说一个月之中,一般都要诵戒两次,即每月的十五日和初一日。当然,古印度与中国在历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诵戒日期也未必完全吻合。
在原始佛教时期,大规模的诵戒活动,应该是从佛陀住世期间的中期开始形成的。从这部《三十喻经》上面看,此次诵戒,还是由佛陀亲自主持的。此时佛陀居止于何处呢?原来是居住在竹林精舍,在这里与大众一起进行夏安居。佛陀在诵戒之前,往往要先入定,把座中的每一位比丘的心意都观察一遍,看看他们是否都做到清净无染。“世尊见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佛陀此次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令他相当满意。于是他就对舍利弗说:“舍梨子!你看这次众中比丘,都很默然,没有一个打瞌睡的,真是值得赞叹!”
继而,佛陀向舍利弗提出一个问题:“舍梨子,谁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
对此,舍利弗的回答是:“世尊!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这里的“敬重奉事”,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人能够使比丘产生敬重,并心悦诚服地服侍于对方。那么什么人能够拥有此等资格呢?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人能够获此资格。因为佛陀能够为比丘们制定戒律,能够守护自己而不放逸,能够作种种法布施,能够通过修行而获得定力。
世尊对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首肯。
接下来,佛陀用王及大臣的三十事,来比丘所拥有的三十德,具体如下:
1、戒德
王及大臣有种种严饰具(缯彩锦罽、指环、臂钏、肘璎……);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
2、持禁戒
王及大臣:有五仪式(剑、盖、天冠、珠柄之拂及严饰屣),守护其身,令得安隐;
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为卫梵行。
3、护六根
王及大臣有守阁人;
比丘、比丘尼以护六根为守阁人。
4、正念
王及大臣有守门将,聪明智慧,分别晓了;
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守门将。
5、息心
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满;
比丘、比丘尼以息心为浴池泉。
6、善知识
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识为沐浴人。
7、戒德
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水蜜、栴檀、苏合、鸡舌、都梁;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
8、惭愧
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初摩衣(亚麻衣)、锦缯衣、白毡衣、加陵伽波惒逻衣(毛织品);
比丘、比丘尼以惭愧为衣服。
9、四禅
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极广高大;
比丘比丘尼以四禅为床座。
10、正念
王及大臣有工剃师,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剃师。
11、喜
王及大臣有肴馔美食,种种异味;
比丘、比丘尼以喜为食。
12、法味
王及大臣有种种饮,柰饮瞻波饮、甘蔗饮、蒲桃饮、末磋提饮;
比丘、比丘尼以法味为饮。
13、三定
王及大臣有妙华鬘,青莲华鬘、薝蔔华鬘、修摩那华鬘、婆师华鬘、阿提牟多华鬘;
比丘、比丘尼以三定为华鬘:空、无愿、无相。
14、三室
王及大臣有诸屋舍,堂阁、楼观;
比丘、比丘尼以三室为屋舍:天室、梵室、圣室。
15、智慧
王及大臣有典守者,谓守室人;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守室人。
16、四念处
王及大臣有诸国邑四种租税,一分供王及给皇后、宫中彩女,二分供给太子、群臣在诸国邑里,有了四种的租税那样。所谓一分为供给国王,及皇后、宫中彩女,第二分为供给太子、群臣,三分供国一切民人,四分供给沙门、梵志;
比丘、比丘尼以四念处为租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7、四正断
王及大臣有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断为四种军(断断,所生之恶法,断之又断;律仪断,持戒律守威仪,不使生恶;随护断,随顺守护无漏道之不退没,使恶不起;修断,修正道,使其生长,而断诸恶)。
18、四如意足
王及大臣有种种舆:象舆、马舆、车舆、步舆;
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为掆舆(欲如意足,希向喜乐,庄严彼法,所愿均得;2.念如意足,一心正住,所愿皆得;精进如意足,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所愿均得;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无驰散,所愿均得)。
19、止观
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
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
20、正念
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
21、己心
王及大臣有极高幢;
比丘、比丘尼以己心为高幢。
22、八支圣道
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园观;
比丘、比丘尼以八支圣道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
23、智慧
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聪明智慧,分别晓了;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主兵臣。
24、智慧
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极广高敞;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大正殿。
25、无上智慧
王及大臣升高殿上,观殿下人往来走踊、住立坐卧;
比丘、比丘尼以升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
26、四圣种
王及大臣有宗正卿(掌其亲族等事之官),谙练宗族;
比丘、比丘尼以四圣种为宗正卿(衣服喜足圣种;饮食喜足圣种;卧具喜足圣种;乐断乐修圣种)。
27、正念
王及大臣有名良医,能治众病;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良医。
28、无碍定
王及大臣有正御床,敷以氍氀……,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罗波遮悉多罗那(毛织品);
比丘、比丘尼以无碍定为正御床。
29、不动心解脱
王及大臣有名珠宝;
比丘、比丘尼以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
30、自观己心
王及大臣极净沐浴,好香涂身,身极清净;
比丘、比丘尼以自观己心为身极净。
以上所列的王及大臣的三十种事,与比丘、比丘所拥有的三十种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性。所谓的三十德,其中有一些有所重复,比如说“正念”、“智慧”等都曾出现过好几次,但是第一次出现,其用意是很有差别的。有些名相比较抽象,比如说“止观”、“喜”、“法味”、“三定”等,此外就不一一加以解释了。如果我们将王及大臣所拥有的三十种事,与比丘比丘尼所拥有的三十种德进行一番对比,便可以发现二者的显著差异。首先是从境界的层面方面,王及大臣是世俗的最高层面,而比丘比丘尼的种种德行,是出家人修行所追求并努力达到的层面。前者是世间的层面,后者是出世间的层面。其次,在功用上,世间王及大臣的种种事,可以使贵族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比丘比丘尼所具备的德行,可以“舍恶,修行于善”,从而为自己的修行道路准备各种资粮。最后,从获取方式上,王及大臣的种种事,是努力向外攫取,注意重于物质欲望方面的享受;而比丘比丘尼的德行,则注重于向内求,偏重于内省与静虑,主要是追求精神方面的陶冶与超脱。
佛陀在最后教导大众,作为比丘、比丘尼,唯有把上述的三十种德行修习,按照这三十种标准努力去实践,不能有丝毫的折扣,才是对世尊真正的“敬重奉事”,才是真正的恭敬三宝,才是真正的践行解脱之道。 (09.03.18)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